《流浪艺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流浪艺人》是一部由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执导,伊娃·科塔曼尼多 / Aliki Georgouli / Stratos Pahis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浪艺人》观后感(一):安哲罗的表达情绪,古希腊的传说借鉴
作为恒庐影吧放映时间最长的一部,想必很多朋友一路带着疑惑和挣扎坚持着。安哲罗的电影实在和过去的大有不同,时间,背景,层次,故事,人物,角色,历史,含义,太多的困惑一直围绕,直到影片结束,仍会有云里雾里的感觉。
《流浪艺人》观后感(二):紫红色的左翼情结——关于《流浪艺人》
(贴一部分我最近的论文,这部电影很多情节记忆已经不太清晰,文中情节叙述与观点如有误,请大家指正,谢谢!)
紫红色的左翼情结——关于《流浪艺人》
张雷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希腊诗人赛弗里斯(George Seferis)有一首诗,安哲非常欣赏:
“我醒来时手里捧着这个大理石的头,/它使我两臂酸痛又不知把它放到哪里。/它是我走出梦境时落入梦中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合为一体而很难分离。
我看着那双眼睛:既不张开也不紧闭;/我对那张嘴说话,它好像正要说些什么;/我捧着它的脸,那儿已胀破了皮,/我已再也没有力气。
我的两手失去又回到我身上,/这时已经残废。”
这首诗所包涵的精神,用安哲自己的话说,彻底界定了他的电影中所蕴含的全部意味。
正如安哲自己所言:“独裁制的历史文化根源是我们的题材,独裁是我的灵感来源。” 安哲恰恰是在三十年代政治历史与当下的政治历史、传统希腊文化与二十世纪希腊境遇的交互叠响中,追溯独裁的历史文化根源,将每个人心中的政治挖掘出来。这部电影在情节上的一个中心线索,即是剧团反复表演的一个希腊民间传统戏剧《牧羊女高尔芙》,之所以选择此剧来表现,恰恰是导演想要制造一种极度反差的效果。这部戏剧表现了理想化的希腊乡村生活,虽是一个悲剧,却可以把人从纷乱的现实中暂时带到祥和安乐的桃源世界。然而,电影从头到尾,这部戏剧始终没能完整的演完。“一方面,戏剧总是被个体与政治的历史打断;另一方面,自然与人类的历史形构了——即便不是‘戏剧化’的——至少是一个在拜占庭圣像画或日本水墨画中才能有展现的世界。” 每一次演剧被打断,都是一个政治事件的突然降临。然而政治事件在安哲眼中又该如何解释?安哲将这部电影称作他最马克思主义的一部电影,因为他以一种凝重的悲怆表达了马克思主义辨证冲突的历史观。然而笔者认为,安哲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与马克思主义根本性的差别便在于:马克思主义依旧要以一种历史理性来终结掉所有的辨证冲突,而安哲则把命运的悲剧性,通过辨证历史的表现,静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得到的不是“确信”,而是终极的“焦虑”。也许“焦虑”乃人对政治、对时代历史与个体命运的最真诚的反应。尽管安哲说道“我倾向于选择我认为最代表希腊民族性的事件”, 然而他坚决认为“这部电影是一个普通人的史诗,而非对近代希腊历史的分析”。电影工作者不是为意识形态张目的,电影工作者始终关注的是复杂而又充满悲剧性的“人”。
《流浪艺人》观后感(三):转街过巷就如滑过浪潮
Ο Θίασος-1975
一直把安哲存着,过去三年才看了五部,总觉得看安哲之前需要起码半年的时间酝酿“安哲荷尔蒙”,而看每一部安哲之前也起码一个星期时间把心静下来。突然想起要看,纯粹因为邱妙津:
“四月二十九日
晚上和白鲸去庞毕度中心看了安哲的《喜剧演员之旅》,一坐坐了四个小时,出来时已经是午夜十二点半,我开心地一直笑一直笑,还蹦蹦跳跳地唱着电影里希腊手风琴音乐的旋律,太高兴太满足了,兔兔死后第一次和白鲸碰面,她见我高兴成这个样子也觉得我不正常了。
四个小时漫长的电影里,常有枯燥沉闷的笨拙片段,看起来像是一部政治教条片,却会间杂一些宁静、缓慢,美得令我惊异的片段……我专注地看到第三个小时,开始打了第一个哈欠,然后不知怎么回事,我竟从身体里笑开了,真的是笑开了……人生好美哦!特别是我仿佛看见了我未来的人生,它好美哦!……”
因为邱妙津不断不断提到安哲安哲安哲,要把他的电影看个遍,突然我也便觉得自己体内莫名充满了“安哲荷尔蒙”,又突然想起来,她竟无缘看到他后来的电影了!好悲伤好可惜。
我看这部《流浪艺人》的漫长时间内,却竟没有“笑开了”的感觉,反而时不时觉得心好痛,甚至连手腕脉搏都时不时阵痛,那是一种寂寞悲伤的感觉。
转街过巷就如滑过浪潮。
不知怎的想起这句歌词,影片一开始便是这样。车站1952年,在充满历史感的街道走着走着,突然镜头一转背景竟如梦幻童话般的蓝色远山,便到了1939年的艾吉翁。
就这样,在希腊这些带点萧条、苍凉,充满历史气息的街道上,他们走着走着,安哲便给我们徐徐讲述1939-1952年的希腊历史课。
或许根本不必去在意,究竟何年何月何日发生了什么事情,光是看着这样的时光流转,街道上的人车、墙上的贴画、路上的标语……便莫名悲伤起来。
不断重复的一个话剧。
《牧羊姑娘戈尔芙》的开头,影片看到一半大概也能把台词熟背下来了,只是我们都不知道这个剧的结局,开始了三四次,都无法演下去。
《宝岛一村》里的同一句台词,用天津话念的“天津包子”四个字,第一次老太太教的时候,学的人怎么也念不像,观众都笑了;第二次这句台词出现,是老太太的丧礼之上,简简单单重复的四个字,观众都哭了。
同一句台词,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人念出来,便有了不同的戏剧效果。
同样,即使我们熟背“牧羊姑娘”的开头台词,而他们每一次表演,以不同的方式被打断,每一次,我们都知道它注定会被打断。这个话剧的不断重复,历史动乱也不断重复,每一次,都以不同的方式,打扰他们的生活,动乱不堪。
这一次之后,舞台再也不在剧团内,相反,话剧演员们,成了历史的背景。某个深夜,当他们搬着重重的行李夜行,街道上,两军对垒,他们躲在黑暗处,对战的两军所在的战场街道成了“舞台”,而演员们倒成了黑暗处的观众。
还有一次,当两个演员被枪杀,帷幕合上,我们听到观众热烈的掌声,而我们眼睛看到的确实舞台上演员的悲伤。
他们开始唱歌,唱同一首歌,但是歌词不一样。
好几次,剧团演员们为了宣传自己的话剧,手拖手跳着舞唱着歌,他们唱着同一段旋律,不同的歌词。也像他们那永远演不完的话剧,每次说着同样的台词,每一次演戏时的心情却再也不同,甚至每次演员都不同,男主角换了一个又一个,最后,轮到年轻的侄子饰演男主角,女主角为他化妆,粉墨登台。
姐姐和妹妹都曾经为了生活而要利用自己的身体。
姐姐被一个军官从车长一直跟着,我们看到的镜头一直对着军官,他急急忙忙脱光了衣服,站在,神情从兴奋、变成失落,姐姐转身就走了。
妹妹脱下上衣,拿着装满的瓶子唱歌,而男人则坐在摇椅上自娱自乐。唱完歌,妹妹离去,男人随后离开房子,旋即倒在血泊中。
同一出话剧,同一个神话故事,不同的演员在不同的时间演着、诠释着自己的情感。
同一部电影,真有点落寞,如此美丽如此悲伤的邱妙津可以一个哈欠之后发自身体地笑开了,而我这样并没有那些美丽和悲伤的却看得连心脏脉搏都阵痛不止。
即使唱着同一首歌,一样的歌词,每个人唱出来的感觉大概也不同吧。
妹妹的歌:
你的眼睛就像蔚蓝的大海
载满梦想的船一次又一次地遇难
像在叫做爱的港口
抛下锚的船
在你蔚蓝的充满爱的目光里
一次又一次地失去甜美的梦想
就像在黑暗的夜晚
碰上叫做你的心脏的暗礁而沉没的船
那样的眼睛
就像大海一样
就像耀眼的太阳一样
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过的
那样美丽的眼睛
姐姐的歌:
我们昨天应该见面
我一直在等你
满怀欢心地边等边望街道
可是怎么等你都没有来
一个人等变得好害怕
我追问西娜吉库
问她你爱我吗
西娜吉库的回答让我心碎
你已经不再爱我了
即使你的爱抚多么温柔
看着我的眼神有多么温柔
也不能再抚平我的悲伤
我不会再相信你了
我含泪微笑着
……
《流浪艺人》观后感(四):4小时长镜头
近四个小时的电影一共只有八十个镜头,经常一个长达十分钟……巴赞要是活着一定爱死这片子了。
电影里,分别由三个人对着镜头独白,父亲、姐姐、释放的共产党……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就是这样的状态吧。开始快30分钟还没有认清剧团中的人……所有人物都面容模糊,没有特写,没有心理冲突,也看不到感情波澜,不论遇到任何事情。
《流浪艺人》观后感(五):人物表和情节时间线
忽闻过世,翻出《流浪艺人》看,看到后面是又烦又乱,烦是慢和长没有出来节奏,乱是画质低景别大特写不给人脸难辨又跳跃叙事还特好穿越。上豆瓣看果然有人整理剧情,也是雾里看花,一气之下拉了片,理了个分镜本,太长,又弄了个人物表和时间线,享与需者。
此外,不了解也没有为此补习希腊近现代史,所有信息来自对电影本身的阅读。有一些糊涂处,希望能有读过外文剧本或资料的人再补充。
下面贴出人物表和时间线,如果对分镜本有兴趣,移步:http://i.mtime.com/5920625/blog/7285178/
主要人物关系表:(流浪艺人们)
剧团团长
团长夫人
剧团团长的老婆,剧中“柯利弗”的上一代主演,与男反偷情
女儿
剧团团长和夫人的女儿,剧中的女主角“柯利弗”
儿子
奥雷斯堤斯,剧团团长和夫人的儿子,共产党员,游击队将领。
带小孩的女演员
剧团女演员,二女儿或儿媳,这是最疑惑的角色了,几乎没交代清;
认为是儿媳的主要依据是在《雾中风景》,里面她的长大的孩子名字也叫“奥雷斯堤斯”,叫团长作爷爷,明显是家族第三代;这种解释中间团长、儿子、小孩那个镜头含义更明显,开头饭馆唱歌所指也明朗;但始终她和孩子没有跟团长儿子产生任何联系实在说不过。
最符合表面的,就是一个剧团女演员,被男人遗弃生下私生子,成了单身妈妈,后来她另嫁离开剧团,孩子不愿跟她,自然也就成了剧团的孩子。想想,《雾中风景》里面那个 孩子也有孤儿指向。
(我第一遍看认为是二女儿,拉片到后期觉得是儿媳关系更明朗,整理到最后倾向第三种解释,因为她跟团长、夫人、儿子都几乎没产生过亲情指向,懒得改时间线和拉片里面的称呼了)
小孩
上面女演员的私生子,长大后成为新剧团男主角
男主演
老剧团男主角,“达瑟斯”扮演者,共产党;重组新剧团后成为新剧团团长
男反
老剧团男演员,团长夫人的情人,亲保皇党,剧团的叛徒,先告密令男主演被捕后接替成为男主角,后告密令剧团团长被杀,他上位成为剧团第二任团长,后被团长儿子杀死。
诗人
老剧团男演员,信仰共产主义,与团长儿子、男主演志同道合,男主演被捕后离开剧团,后男主演和女儿邀请他加入新剧团,他没加入(52年新剧团里没他)。
手风琴老头
新、老剧团的手风琴手、报幕员,贯穿新老剧团的老人。
拄拐老头、老太太
老剧团成员。
其他主要类型角色:
秘密警察
希腊保皇派和纳粹的爪牙,负责搜捕共产党员、游击队员
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希腊的盟军,解放后支持保皇派,对付解放战线和共产党
游击队
解放战线和共产党员
一个莫名军人
主要出来被女儿羞辱的,上下十三不靠
情节时间线:
1952年
新剧团来到艾吉翁。帕巴科茨元帅正在为11月16日的大选拉票。
1939年秋-
剧团在饭店吃饭,男主演与男反因政治立场不同冲突;
剧团在驻地旅馆排练,男反溜走告密;
女儿发现母亲与男反偷情;
儿子回来看望父母,与姐姐相聚;
儿子、男主演、诗人三人分享共产主义理想;
首演之夜,男主演被秘密警察抓走,第二天被船押走;
剧团离开撤景,诗人和女儿向告密的男反表示愤怒;
火车上,团长独白早年经历;
剧团来到另一个城市,看到游行队伍。
1940年秋-
希腊军队当天胜仗,剧团演出,男反取代男主演,演出开始没多久发生空袭;
团长参军,夫人气走他,与男反偷情;
1941年正月-
女儿与莫名军人到旅馆,被强吻,她让军人脱衣,然后走了;
1941年4月-
希腊归顺纳粹;
1952年
新剧团在旅馆安顿后出门,来到码头,往城里走,一辆车开过出画,一辆车入画开回,切回到1942年,团长死那天。
1942年-
纳粹和秘密警察来剧场搜查英军,剧团团长被指出儿子是游击队员而遭枪杀;
男反成为剧团新团长;
女儿见到参加游击活动的男主演;
儿媳卖身换酒;
剧团乡间流浪;
剧团成员与许多人一起被纳粹抓走,准备枪毙,男反求饶自保不理,游击队出现解救;
解放战争胜利,保皇派与共产党内战继续;
剧团离开城镇,在海边沙滩碰到英军,为他们演戏,然后一起跳舞,被枪击结束;
1945年正月-
女儿给弟弟报信,团长儿子在舞台上枪杀男反和团长夫人,为父报仇;
女儿去酒吧找手风琴老头,告诉他弟弟等游击队未投降,躲在山中,内战未结束,其间在酒吧,保皇派和共产党斗歌,保皇派斗输但鸣枪
赶走共产党;
1952年
酒吧出来的保皇派跑进帕巴克茨元帅选民队伍中,新剧团成员走过;
1949年
女儿在游街示众的游击队俘虏中看到弟弟;
1950年-
女儿到码头上接回来的男主演,回到家,男主演讲述自己47年秋天被捕后在监狱受折磨的经历;
男主演和女儿去找独居的诗人,告诉他剧团要重新开演,邀请他加入,诗人因共产主义理想破灭心灰意冷;
女儿去监狱,被告知弟弟的死刑判决,看到他尸体;
为儿子出殡及下葬,剧团成员重聚;
剧团重新开演,孙子演主角的首演之夜。
回到1939年,艾吉翁车站,老剧团抵达那天。
结束。
《流浪艺人》观后感(六):【影记】流浪艺人
⑴习惯了一镜头一场景的安哲。排戏:“拂晓的天空赶走了星星,黄莺鸣叫着,野天鹅在湖里游戏,比任何人都要高傲,比任何人都要美丽。”柯利弗。民间剧目《牧羊姑娘柯利弗》。在黑洞洞的房间中做爱的呻吟声。
⑵母亲的梦境:“我做了个梦,和以前不一样的梦。在院子里,是夏天,你三、四岁的时候,院子里飘着花香,有人在唱歌,应该是有个老人在拉提琴。你还记得吗?之后,渐渐模糊……你走过来,钻到我胯下,我正要用脚把你夹稳,可是你整个人好像进入了我的身体,消失了。之后就醒了。听着老人拉的提琴声,仿佛你还在我的肚子里一样。”
⑷全片长达四小时,共80个镜头。通过背景广播的形式或人为口述的形式来表述时代的变迁,显得尤为庄重。剧团一再地因为各种政治事件中断演出。纳粹入侵,空袭,团长被打致死。(法西斯,二战被占领,内战,右翼集团)。深焦长镜头。长时间的群体画面。黑点遮蔽男人下体的一个镜头,比马赛克还绝。流动剧团里笼罩着的黑色。
⑸团长的最后遗言:“我是从英吉利海峡来的,你们呢?”(六枪,六个狙击手)。“你的眼睛就像蔚蓝的大海,载满梦想的船一次又一次地遇难,想在叫做爱的港口,抛下锚的船。在你蔚蓝的充满爱的目光里,一次又一次地失去甜美的梦想,就像在黑暗的夜晚,碰上叫你的心脏的暗礁而沉的船一样。那样的眼睛,就像大海一样,就像耀眼的太阳一样,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过的那样美丽的眼睛。”暗礁(冰山)。
⑹雪地上的行走,边唱边跳,手风琴声。空气里带着浓重的湿气。陷在雪地里的鸡(被他们捉住)。令我想起费里尼在《阿玛柯德》中对孔雀的处理。经受过枪林弹雨洗礼的残破的断壁残垣。红色的法西斯旗子被丢入大海。德军撤退,希腊士兵骑马狂奔,欢呼,口哨,所谓的“马蹄踏歌声”大抵便是如此吧。集会欢庆的人群又被突然而至的袭击遣散,广场上留下了几具尸体,零零散散地有人跑过。马克思的头像被举在手中。集会的人群又聚集到广场上,无数面红色的无产阶级革命旗帜簇拥在一起,一起高歌。然而,暗夜的枪声。
⑾塔索斯在监狱中的惨状。葬礼(为同事举殡)上,他们鼓起掌来,那是另一种昂扬的悲伤。奥雷斯提斯。他们终于能够正常演出了。影片又回至最初的场景,剧团一群人站在一栋楼前,远处传来一阵阵公鸡的报鸣声。(回叙体式结构)“大家,都很累了。”安哲的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呢?我揉揉眼睛,电影呐!
《流浪艺人》观后感(七):几点要说的
2.神话人物与流浪艺人的命运重叠
俄瑞斯忒亚和厄勒克特拉杀了母亲和叔父,为父亲(阿伽门农)报仇的故事结构。影片还突出了厄勒克特拉在母亲被枪杀后,穿上母亲的红色外衣,一脸的陶醉和满足,更是“弑母嫁父”情结的体现。
3.被打断的表演:《牧羊女高尔芙》
流浪艺人们唯一表演的戏剧,但四次表演都被打断,每次被打断都和政治环境的动荡关系密切。
4.“场镜头”的精彩呈现
全片只用了80多个镜头: “安哲罗普洛斯深受沟口健二、安东尼奥尼‘画外空间’和‘长镜头’的影响。没有特写镜头,极少推拉镜头,而更多是横移镜头、固定镜头和全景镜头,注重场面调度和北京塑造,这就产生了一种雄浑和透视的空间感。角色行为、事件发展和镜头画面的缓缓移动让时间之流轻轻淌过历史空间,长镜头的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接近四个多小时的碎化观看,17寸屏幕,模糊的影像,还有安哲由于对中远景及黑色衣着的偏爱等,很多时候人物的面部并不清楚,甚至不知道是谁。若不清楚历史背景,更是无从看起。如果粗看一遍,只能半头雾水。
《流浪艺人》观后感(八):Notes for Travelling Players
1. 1952.11. 16 镰刀锤子的祸祸,帕巴科茨(Iron Curtain, Marshal)元帅
2. 1939. Metaxas dictatorship 列队欢迎 没有爸爸的孩子
3. 天使用洪亮的声音说,至伟的巴比伦已经沉沦。马克思,革命的条件
4. 表演终止,被捕者。火车上的独白,对镜头说话。人流汇合
5. 1940. 10. 28:意大利侵略希腊。Pastoral backdrop. Adulterer-Nazi?
6. 墨索里尼见鬼去吧。脱光光羞死啦!
8. 1942. 藏有英军→说希腊语→Perform. 鹰的影子看起来像人,让我害怕。你还不明白吗,快跪下来乞求天使的原谅。演员中的叛徒。对行刑队:“我是从英吉利海峡来的,你们呢?”镜头后拉,前推。
9. voyeur, 裸歌女,手淫 (为traveling players赚酒喝?)。“热门的表演在今晚8点”,雪山荒芜。吊死者。大雪捉鸡。
12. 1945:结束内战,和解协议 :交出武器,政治犯“不予追究”。跟英军鬼混,两个女人的对峙。狗腿子来扰,镜面,双方表情。协议只是一出闹剧。
13. 1946:舞会,和睦幸福的我们,斯高比与王党VS左派(对歌,开枪)。内战还没结束。流血的只有游击队和共产主义者。走向1952.11.16。
14. 倒回1949:围观行刑,弟弟露出笑容。
《流浪艺人》观后感(九):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经常是买过的书和碟不会立刻就看,尤其是碟。而安哲的作品更是如此,14张作品即便不是全套,也可以慢慢品味。一直以来我都不看的理由:要静下心来,"心无外物“地看安哲,如果看一段就按耐不住漫长而停止,这简直是摧残艺术,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
此片看完,我就会想到帕斯卡尔的那句名言。而我也相信安哲大师级的地位!
特别喜欢开篇和结尾处出现的剧团“全家福”,这11个人组成的“家”,在时代的洪流里颠簸,在目睹着无数事件,也同时处于分崩离析中,壮年男子逐一离开,几乎我快以为剧团彻底解散时,最后还是在继续。特别喜欢剧团里一队老年夫妇,拉手风琴的老人像是剧团的灵魂一样-----直到影片尾声我才会感到,而苍老的夫人却有种别样的美,他们在任何时刻下都让我看到人的尊严和礼仪,即便是在亡命中。
而片中的姐姐令人难忘,坚定的意志,很有革命者的风范,也难怪会有这样的弟弟。这一家中的父亲也是很耐人回味,影片中在火车里他“对着”观众的一番旁白式叙述历史,那会我忘记了闪回手法,他那张特色的脸印在我脑海里,我相信这段长时间的旁白定会让不少人在摁快进键。
总以为战争中是无瑕艺术的,可恰恰在最严酷的战争中也会看到,穿插的婚礼,单亲家庭长大后的男孩,在妈妈婚礼上当众脱拽洁白的桌布缓缓地在走在海边,母亲的再婚似乎像另一场革命,他孤独地走着。。。
希腊是个神奇的地方,因为爱琴海使得再残酷的现状都会平添一丝美,电影里多处海的镜头,我不停的想过去自己走在爱琴海边的感觉,想游行过后清早小街上的印象,把09年的希腊印迹和电影里的景象在拼贴,想着和电影里差不多的小巷跑出的人群。。。
整部片最初我还懊恼不甚了解希腊的近代史,但随着推进,已经不再重要,画面感实在是太棒,单拎出的画面,可以刊登在摄影杂志上,很喜欢一个镜头从窗户拉出,慢慢地收回到室内,而这最平常的镜头却是从最巧妙的构图出发。
安哲真不是给喜欢看商业刺激大片和cult看的。我会想到当下小说的境况,基本没有,或者很少有人“耐心”来读大部头的小说,速食的当下,外表“平淡”的会被忽略不计。但我想,艺术的魅力是时间所赋予的,安哲电影里时时散发出的魅力,是3D大片,豪华制作所无法企及的。 电影背后所呈现的东西一直可以展开~~~
这魅力之一就是:表面的平淡如水却会时时攥紧你的灵魂。
人就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脆弱于平淡中。
《流浪艺人》观后感(十):流浪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