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怒火救援》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怒火救援》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4-04 03:32: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怒火救援》经典观后感10篇

  《怒火救援》是一部由托尼·斯科特执导,丹泽尔·华盛顿 / 达科塔·范宁 / 拉达·米切尔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怒火救援》观后感(一):我喜欢的摄影风格

  除了经常快镜头的切换让人眼花缭乱之外,叙述过程中的摄影风格是我的大爱。仔细品味,可以看到每一个镜头都是有寓意在里头的,或是推进情节、或是体现细节、或是营造意境,总之真的没有一个镜头是白给的,特别是前半部分,因为我承认,我更偏好前半部分。这部电影几乎被我分为两个分裂的部分,就是pita绑票前和后。

  达科塔范宁这个孩子真的有点恐怖,第一次看她是在六人行里的客串,当时就觉得害怕,怎么一个这么小年纪的孩子能够完全不具备同年龄的天真气而完全是一副非常成熟的样子,甚至冷静得可怕。之后看得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这孩子就是早熟得难以置信,可你对着她的脸她的笑还是无法不喜欢她。

  丹泽尔是个伟大的演员。

  和很多人感受一样,也是在其中看到了不少莱昂的影子。Pita在日记上写了一行又一行的“我爱你克雷赛”,这到底是女儿对父亲一样的爱还是女人对男人一样的爱?说也说不清。

  只是电影后半部分和结尾有点莫名其妙,死得很不值得,搞得观众没了兴致。

  《怒火救援》观后感(二):阅后感

  如果说《leon》满足的是女生心中对于大叔的幻想,那么《man on fire》就满足的是男人心中对于英雄的幻想。

  英雄从来不是为了世界而生的,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顺便拯救一下世界。

  令creasy下定决心去救小女孩儿的就是那句话:“whats your bear's name?”"creasy,creasy bear."

  整天以酒度日的杀手,遇见一个纯真的小女孩儿,教她游泳教她作弊,她很听他的话,几乎是一瞬间,她喜欢他。越是纯真的感情,越能感动一大片人。

  不过片子虽然很感动人,但是前后几乎有点脱节,而且镜头太晃,感觉摄影师很爱炫他的摄影技术,硬生生拍成了MV,配乐品种丰富,各种风格都有。不过这片儿让人爱上墨西哥。就是这样。

  《怒火救援》观后感(三):阉割的精彩

  多年前买过碟,质地太烂,枪版都不如,就等于没看。因为范宁近期的活跃,让我有了重温的兴致。

  范宁几乎对手过所有好莱坞巨星,这次是第一位黑人影帝:丹泽尔·华盛顿。情节有些沉重也老套,绑架案的背后,其实也无外乎三界——警界、商界、政界的黑幕。但因为丹泽尔的沉郁气质,与范宁超越神迹的灵魂附体式演出,让整部电影在温情中透出柔软的质感。

  范宁的眼睛总是让我没有挣扎地被缴械,她面对镜头的冷静和老练,让我一次次地怀疑年龄的真实局限。她突破悲伤和惊恐的眼泪,在尖叫中激涌,丹泽尔心碎了,我则顺带着把肩都要抖碎了。面对这个让我几乎失态的小精灵,我词穷了。

  豆瓣上有人透露说,本片公映版被剪了半个多小时,据他透露的被剪部分,让我感觉像又一出的【杀手里昂】。看这段对话:

  ita(范宁):“Creacy,好运降临到你身上了。”

  Creacy(丹泽尔):“比如?”

  ita(范宁):“比如遇到我。”

  《怒火救援》观后感(四):看得过瘾的电影

  就是喜欢那句台词

  Old man:"In the church, they say to forgive. "

  Creasy:"Forgiveness is between them and god. It's my job to arrange the meeting."

  Creasy这种酷酷的感觉超帅,丹泽尔华盛顿不管哪部片子,举手投足间都能感觉这个男人的绅士和优雅。

  大快人心的复仇故事,看得过瘾就行。在皮塔面前的柔情,在黑帮和贪污警察面前的冷酷无情,当真算是“菩萨心肠,修罗手段”一个最好的诠释。

  《怒火救援》观后感(五):五星

  我很少给五颗星,但在结束了这部长达三个48分钟的电影后,我终于忍不住给了五星。

  其实,我错了,我不应该看这部电影的。我只是想在结束该死的词汇学考试后轻松一下而已,为什么会挑上这部。。。。。。都是电影名的错,什么火线救援啊!!!害我一下就想到Hollywood那些弱智的热血片!!!还以为不外乎就是冷酷自闭的特种男被阳光开朗的小朋友鼓舞然后重拾生活信心然后小朋友被绑架然后男主角展开喋血的拯救然后在医院醒来小朋友坐在他病床旁边跟他说没事然后从此happily ever after.

  想不到剧情居然如斯复杂,完全没有顾虑到我想看部没脑戏放松一下的心情,猜剧情猜得好累。

  厌倦了杀人的Creasy,整天浑浑噩噩地喝酒混日子,在好友的推荐下找到一份保镖的工作。看他开车的时候嘴角略带嘲讽,我想这份工作对于一名特种军人而言是过于简单了吧。只是当他说到自己有酗酒的问题时,眼睛突然低沉了下去,像一缕光突然消失了。

  小小的Peta,刚一出场就把我迷得不知天南地北。白金的头发,湛蓝的眼珠,漂亮得不行。只是她的眼睛中带有一点忧郁,年幼的面孔总有着早熟的表情。不过当她咧开笑容的时候,所有的五官都生动起来。她对Creasy的感觉精准得让人惊奇,一眼就看出他不快乐。她喜欢问一些普通小朋友不会问的问题,然后在等不到答案的时候倔强地拧过头去,摆出很正经很严肃的神色,但是总让人担心她的眼角随时会滑下一滴泪来。

  然后是俗套的剧情,Creasy帮Peta训练游泳,然后带她参加比赛。修女微笑着说,今天你就是她的爸爸。错愕的Creasy像普通的爸爸一样在游泳池边走动,直到Peta扑入他的怀抱。他笑了,开怀的。我私心地想,电影拍到这里就好吧,就这样温暖地结束。

  警车。枪声。Peta从楼上下来。绚烂的笑容。尖叫。逃跑。一幕一幕地闪过去,直到Creasy中弹倒在地上。Peta终于还是忍不住跑了回来,她哽咽着,用近乎尖叫的嗓音喊出那句“I can't!”

  为什么小孩子永远那么善良天真可爱?为什么那么善良天真可爱的小孩子总有人想伤害他们利用他们?那些人真应该下地狱,从第一层到第十八层。

  等绑匪电话,窃听,追踪,结果竟然是警察埋伏偷了赎金。真让我恶心。如果绑匪应该下十八层地狱,那些黑心的警察就更应该享受专为他们设计的各种酷刑,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最好是为他们再建二十八层地狱,让他们永不超生。

  Creasy开始了复仇的旅程,镇定的,冷静的,把牵扯在内的人一个一个地拉出来。看到这里我的心理很复杂,一方面看到坏人受惩罚大快人心,一方面看到Creasy捡起他所舍弃所抛弃的“杀人的艺术”而为他难过。每一次他沉入游泳池,在浸漫的血色中面无表情,也许是内心的痛楚超越了肉体的疼痛,或者,是用想念和回忆来治愈伤口。

  最后,当得知Peta还活着,Creasy脸上闪过惊奇和惊喜,然后平淡无波。一命换一命。也许是解脱,也许只是遗憾没办法参与Peta的成长历程,总之,义无返顾。

  也许最让我动容的还是最后那个拥抱。不去在意周围的枪口,只是笑着安慰。我能够猜到最后的结局,却还是期盼奇迹的发生。Peta不断的回头。脸上的惊恐和不安。链子从Creasy紧握的手中掉落。一切都结束了。

  最后的最后,警察出来收拾残局,威风凛凛地上报。还有人会记得Creasy吗?警察毕竟是无能的啊,只能靠一个外人为自己清除障碍。很讽刺。白吃黑。黑吃黑。白吃黑。

  背景音乐很好听,忧伤的音符在跳跃。

  话说男主角那个朋友很眼熟的说啊,怎么愣是想不起来是谁呢。。。。。。

  《怒火救援》观后感(六):我的看法

  看了之后很心痛的片子,为什么她救了萍塔之后他会死,虽然他是很安详的死的,但是不死更好,我更喜欢完美的结局,有的人会说悲剧的结局会让人记忆深刻回味无穷,可是我跟喜欢完美的结局,我觉得现实生活本来就已经很不完美了,人们看电影除了是为了娱乐打发时间之外,我觉得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需求,也许会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失落的太多而从电影中找安慰,找完美,寻找一种寄托,一种最终是“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完美结局,也许还能重塑人们对于以后生活的希望。萍塔虽然被救了,可是他最爱的熊熊却死了,,,我希望他没有死,然后等萍塔长大,她们结婚开花结果。

  的确,这部片的剧情有点老套,一个生活在死亡边缘,整天靠酒精来麻痹自己的人,以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迷途的羔羊,碰到了天真可爱的萍塔,心也随之慢慢的被融化,重拾了生活的意义,萍塔对他来说是心里一个小小的太阳,可是却被一层乌云给遮住了——萍塔被绑架了,并且被撕票了,大家都以为她死掉了,他很伤心,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复仇计划,层层逼近凶手,最后却发现他没有死。。。真的,什么叫做男人,这部片里的克雷赛淋漓尽致的诠释了出来,这部片肯定迷倒了吸引住了不少女性观众吧,呵呵,我也不例外,克雷赛没有迷人的外表,他的深沉、冷静、勇敢、为了自己的所爱敢于拿起武器走向杀场,走向一条不归路,以及对死亡的坦然,好令人喜欢。

  里面也有几个经典的对白和轻松的场景,让整个有点平淡悲伤压抑的故事添加了几分色彩:

  1、老头:耶稣叫人宽恕

  克雷赛:那是他们和耶稣的事情,我只负责安排他们和耶稣见面

  2、克雷赛的朋友说:每一个行业都有艺术家,而克雷赛的艺术就是死亡,

  3、当克雷赛和萍塔在比谁在接下来的十秒内谁先笑,当克雷赛先笑的时候,堂堂一个保镖也会跟一个小女孩耍赖皮,说:我刚刚是假笑不是微笑,假笑是不同的。。。这样的场面让人看起来好轻松。。。

  《怒火救援》观后感(七):迷失羔羊的救赎之路

  迷失羔羊的救赎之路

  心病啊,心病。终于忍不住还是给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电影《怒火救援》写了篇影评。电影在手机上存了好久了,看了多遍,想写篇影评来着,一直忘乎所以,现在终于践于行了。

  5分20秒,让人如此动容的5分20秒,电影中47分46秒到53分06秒的距离,导演对这段影像把控的炉火纯青,简直可以说是整部电影的缩影,叹为观止。在写主要内容之前,我不得不累述一下这一段影像。如鲠在喉,不说不快。

  5分20秒开始,特写,一只黑手,按动门铃。镜头一转,平塔(女主角)从门口边上随手摘起一朵黄色的小花送给克里希(男主角),“谢谢”,随即带到衬衫上。一朵小花,鲜丽的黄色,自然地长在门口,随手一摘,正常的动作平实送出,透着随性,一种家人间的温暖。充溢着柔美光线的画面质感,镜头极具美感。这时出来个带眼镜的老头(教平塔练琴的琴师)与克里希寒暄几句,领着平塔上到二楼练琴。街边正常的生活气息透着一份宁静。克里希坐在一条长椅上,能清楚的看得见对面琴房窗户向外飘出的窗帘。

  安静的街边小歇长椅,克里希胸前衬衫上的小黄花,周围淡雅宁静的气息,琴房窗里传来琴声优美的律动和琴师不时带有责问的一声,“平塔”。面部特写,镜头在克里希脸上顺时针地缓慢移动。黑人肤色特有的柔和,琴房窗帘随风轻轻的飘动,一切都与这祥和、宁静的午后相得益彰,一派和谐。

  狗,山姆,平塔的宠物。山姆和另一只狗打闹的狂吠传来,打破了宁静的气氛。克里希站起身去制止,气氛转而又恢复了平静,琴房窗帘依然随风轻轻飘动,美极的前奏。克里希牵狗走到车门前,送狗上车。

  一辆车从面前的路上驶过,又停下,随即往回倒车,轮胎与路面间刺耳的摩擦声,远处传来不合时宜慌乱钟声,伴随着各式汽车急促的喇叭声,不远处无所事事的街头警察,一切祥和、宁静的元素彻底被打破,周围环境的嘈杂和混乱被释放出来。镜头中晃动的光影,噪音参杂着钢琴的琴音。镜头频繁的迅速交叉移动,背景音乐随着克里希不安的表情和电影快速的节奏在持续加强,一波压过一波。各种分镜头传递着周围环境各样不安的信息。这时,镜头一给,一只白色小手推开琴房的门,平塔走出门口,周遭的乱象引起了平塔表情及眼神的惊愕,她不知所措。还有警察那听不懂的、乱糟糟的急促外语,镜头影像快速地转换着,配合着律动紊乱的心跳,更加剧了外部环境的紧张。

  拔出腰间的手枪,克里希大喊了声,“平塔”,胸前衬衫上的小黄花明艳动人。克里希拿枪指向天上,枪与手臂的颤动合着平塔被枪声惊吓的脸色一起随着这5分20秒间的第一声枪响而完成瞬间的变化。平塔夺路而逃。克里希左胸中枪,是被一旁的警察开枪所打中的。警察居然和绑匪是一伙的。克里希敌我难辨,又孤注一掷。激烈的枪战越演越烈,嘈杂的街头环境,叽里呱啦的本地方言,急躁的各种汽车噪音,晃动的各式影像,一起抢着指挥枪战现场。克里希再次中枪,倒地的一枪,子弹又是执法警察的枪口而出。克里希随即打出致命的一枪,击中开枪的警察。最后,自己也缓慢倒地。这最后一枪的镜头先给小女孩平塔一个整体惊恐、慌乱和哭泣的状态特写,然后才是枪响的声音,紧接着是克里希中枪倒地。小女孩平塔拼命往回奔扑到倒地的克里希身上。随后就被绑匪无情的掠走。镜头变为黑白交叠的光影。

  整个过程,5分20秒,由静而动的节奏变化,魔幻般的影像、镜头、音乐、表情、内容、情绪、善恶、抉择相互交织成影,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动用了各个场景角度的摄影机多部,形成了如此生动有质感,放大观众感观的影像。不禁叹服导演纯熟的拍摄和剪辑功力,而且贯穿整部电影。文字始终有限,电影本身确实是震撼。

  而这5分20秒正好是整部电影由前奏温馨、有爱、静美的感情铺垫到电影后段“失去至亲”般怒火中烧的雷霆报复的过渡。承上启下,也体现了整部电影,由静而动,由温情到怒火喷涌的基调。

  有些罪过只能补赎,而不可洗刷。————巴尔扎克

  一、与内心的魔鬼共舞。

  克里希,男主角,16年的军龄,在泰国、巴基斯坦、约旦、安哥拉、黎巴嫩等国从事反暴动工作,丰富的反恐经验。或许是对杀戮的厌倦,或许是对被伤害的无辜生命的愧疚,使他无法自拔、解脱。酒精,借酒浇愁,借助酒精来暂时麻痹自己,掩饰内心的惶恐,遏制灵魂深处的恶魔,挣扎于战争的后遗症。心灵创伤的苦痛在墨镜和大胡子的后面撕裂、焦灼、煎熬者这个人内心深处的灵魂。无法自我救赎。即便是与老友雷的玩笑中,也需要有如此的探问——上帝会原谅我们做的事吗?雷答,我想不会。我认为也不会。

  深夜,大雨的哭诉。小房间,黑夜中的克里希无须掩饰,悲喜不定的表情,悲的是内心痛苦的挣扎,喜的是对于死神拥抱后的解脱。枪膛弹出的子弹,颤栗的左手竟抓不住那一丝死亡的弦音。圣经和子弹,生与死的抉择,救赎与堕落,灵魂游走于上帝与魔鬼之间的钢丝绳。对着太阳穴的子弹,扣动扳机,永远解脱,毫不犹豫,音乐在死神狰狞的笑容前疯狂的舞蹈,镜头影像的迷乱与游离吞噬着脆弱的灵魂。仿佛有一个声音在催促着扳机上的手指,轻轻的,等待着那声剧烈的声响,一切,所有的一切都会结束。本该滑膛而出的子弹,此时却已失声。“子弹从不撒谎”。留下的是无尽的虚脱和死神的嘲弄,也许还有对生命苟延的眷恋。雨中的克里希,眼神失落、无助,一只忧郁的大熊,一只受伤的大熊,一只绝望的大熊。生命还需等待,等待命运那救赎的天使。

  二、天使的救赎。

  平塔,女主角。天使般的面孔,纯美的笑容,善良的心灵。她就是克里希的圣裘德——绝望者的保护神。她就是克里希熊内心里那柔弱的需要保护的小黄花。忧郁的大熊克里希的救赎在平塔的日记中——希望你爱我,你是我最爱的熊。我爱你,克里希熊。我爱你,克里希熊。

  “圣经说不必战胜邪恶,要以良善将其克服——罗马书,12章21节。”克里希对修女说自己是迷途的羔羊,而迷途的羔羊在平塔的眼里是忧郁的大熊,自己的克里希熊。在周国平的书里读过这样的话:“与从不犯错的信徒相比,上帝更怜悯那些迷途的羔羊。”不想说这是上帝怎样的馈赠,把平塔带进克里希的生活。作为一个孩子,她做得更为出色,只因那颗金子般的童心和纯美的天真。“天真是最高的审美——王开岭。”

  “我是受雇来当保镖的,而不是朋友。”开始的克里希,心里仍旧是对外封闭的,油米不进。一段在车里的讨论,“黑人在墨西哥当保镖,优点多还是缺点多?”我要是克里希真的要无言了,这种算什么问题哦。小鬼,真是童言无忌,聪明伶俐,天真的可爱。然后,又说到平塔的上任保镖是因为别人家出了高价码,另择良枝,克里希的回答也幽默十足:“那我岂非是平价品,”我哑然失笑。这时,两人的关系还处在冷陌的雇佣关系,而非亲密的朋友,但可见克里希内心那未唤起的爱和善良。还有平塔自然的天性。

  转折从游泳比赛开始,两人的关系。“接受那声音,它给予你自由。”克里希对害怕入水前的枪声的平塔大声喊道。克里希为即将参赛的平塔做着赛前指导,二人的关系变得亲密起来,即朋友亦父女,最终平塔也赢得了游泳比赛。转折,救赎的转折。这里我更倾向这样的细节——两人在厨房里,平塔在做历史作业,冷不丁问克里希,什么是妾?中国皇帝有上千个妾,克里希解释完后,问道,你觉得中国皇帝可怜吗?平塔回答,想想看如果我妈妈变成一千个。克里希被逗笑,平塔像发现珍宝似的说道,克里希,你笑了。音乐响起,恰如其分的轻音乐。克里希马上否认,紧接着一个比谁先笑的游戏开始了。

  融洽的气氛,贴切、轻柔的背景音乐,如父女般亲切的对话,一个完全正常的克里希呈现出来,一个正常人,一个挣脱心灵枷锁的正常人,一个内心坚冰融化的正常人,一个已被救赎的正常人。

  值得赞赏的是这段背景轻音乐响起的那个及时的对接点,自然顺畅,毫无接缝,相应成趣,从交谈的话语升华为情感的契合,心灵的映照。就像煲汤一样,适当的那个时间点,本真的香味溢满整个厨房的每个角落,这就是窝心的幸福感。是泳池边修女对克里希说得那句话——你今天就是平塔的父亲。是平塔送给克里希的项链——圣裘德,绝望者的保护神。

  三、怒火中烧,雷霆般复仇的快感。

  复仇——做我擅长的事,杀光他们,任何有关的人,获利的人,任何敢看我的人。

  复仇——被虐至死在车中,后被推下悬崖的司法警察,拉赫曼达成员之一,所谓的职业人员。那首,《今夜无人入睡》的歌剧高潮。

  复仇——平塔雷墨斯,对你来说只是个统计数字,多一个死亡人数,但只是个数字而已。那对于克里希有多重要?平塔,她让他觉得值得活下去。

  复仇——人在任何领域成为艺术家,美食,等等。关键在于专精到什么程度,克里希的艺术在于夺人性命,死亡。

  复仇——老头对克里希说,圣经叫我们学会宽恕。克里希答,宽恕是他们和上帝之间的事,我的工作就是安排他们见面。老头彻底无言。

  复仇——子弹不会撒谎,从不撒谎。这颗子弹不杀我,也许,它肯杀你。

  复仇——傅恩泰,据他自己说是拉赫曼达主席。他也平塔绑架案的直接参与者和获利者,还有个身份,政府反绑架部门的头头。最后,被克里希用C4炸药“爆肛”而死。我也无言了。

  复仇——“声音”的弟弟,右手刚拿着电话,左手被散弹枪喷掉,惨绝人寰的喊叫声,在这声撕心裂肺的喊叫声中,世界的任何声音都哑然了,都被抽空了。包括兄弟会的头目,因为他的绰号就叫“声音”。极具复仇快感的一幕。

  有些罪过只能补赎,而不可洗刷。————巴尔扎克

  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于克里希自己,更是对于那些作恶多端,而没有良心上愧疚的所有恶徒——他们总说那句,我是职业的,说到要吐。克里希能通过对平塔的爱进行自我救赎。虽然,在那些无数漆黑的夜晚,罪恶感在克里希的内心疯狂的滋长,要冲破他的胸膛——有些罪过是不可洗刷的。他也挣扎过,轻生过,握抢的右手也扮演过审判的“上帝之手”,但也因为这只上帝之手,对着太阳穴的子弹并没有出膛,“子弹从不撒谎”,留给他可以补赎的机会——平塔。上帝之手终于变为救赎之手。平塔出事后,救赎之手又变回了审判的上帝之手,这次上帝之手的对象不是自己而是——任何有关的人,获利的人,任何敢看我的人。包括平塔的亲生父亲——塞缪尔,他的脑袋喂了那颗不肯杀死克里希的子弹。也许平塔的父亲值得同情,与相关的其他恶徒有本质区别,但他走上的这条路却和这些恶徒一样,是条不可回头的不归路——他出卖了自己的女儿平塔,同时也出卖了自己。

  空旷的大桥,那是克里希与平塔生命最后的交点。“嘿”,克里希熊与小女孩相视一笑,一切的一切都将结束,包括克里希的救赎。最后两人的回望,车窗外景物的流动和模糊,克里希失神的表情,圣裘德,绝望者的保护神从黑色的手指间迅速的滑落。克里希最终是死是生,那都不重要了,一切尘埃落定。

  心病已了,结束吧。把结束留给电影中那动人的一幕,那动人的歌曲。

  傍晚,八哥又飞了回来,平塔喊叫着。身着黑色T恤克里希站起来来到窗前。

  “它怎么出来了?”平塔问。

  “我放它出来的。”克里希答。

  “自由比较好,对吗?”平塔说。

  “对它比较好。”克里希又说了一句,“其实我快被他搞疯了。”

  平塔宛然一笑,“晚安。”

  “晚安。”房间里柔和的灯光从后面温柔的映照着克里希。

  动人的那首歌曲,高潮响起。

  平塔抱着泰迪熊,以旋转的舞步,跳到床上。平塔与“熊”共舞,她的克里希熊。

  那首动人的歌,《Blue Bayou》。

  《怒火救援》观后感(八):怒火冲锋

  引用一句回帖中常见的骂楼话:我人生中再也回不来的x分钟被lz浪费掉了。我无比欣赏这句,因为它既体现出了读者的无奈,又突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没错,我们人生中的很多东西,比如时光,是再也回不来的。让人生的某个组成如此的报废,它可以是车祸、疾病、亲人背叛等等众多横祸。因为美好的期望、我们所信任的未来被无端的拆毁。如果对这种可恨的事物做一个总结,并找出其中最可恨的一种共同点,因为它对人的影响是如此的漫不经心却彻底毁掉一些本属于你的人生体验,那么我说,它叫spoiler。

  没有任何一种spoiler是善意的。因为他的恶意隐藏在它的看似不经意上。要知道,憎恨是一种高级的情绪反应,要求在收到伤害时在主观上轻视对手,不然会变成恐惧。而spoiler得伤害是足够大的。要知道,你没有重新第一次看一部电影的机会。而且,有些片是情节吸引人的,尽管不是,你也永远也不会知道,如果你没被剧透将会有何感受。你人生中的一部分就这么被抽去了,像开头说的那样,永远不会回来。

  说道本片,不论我深受感染,还是毫不过敏,我都不会知道如果我没被剧透将会如何理解本片。这一切都毁于一旦。就像你翻开租来的金田一发现第一页被人画个圈写上这个是凶手一样。我跟着主角的遭遇悲痛万分或慷慨激昂时突然想起来片子的中文译名。于是一切都改变了。一切都没意义了。标题的作者是如此的自作聪明,令人痛恨。

  《怒火救援》观后感(九):标签:救赎(个人英雄主义)上帝之手

  首先整理下整个故事的情节:背景是墨西哥城每隔60分钟就上演一次绑架案。pita的父亲(丰田汽车的老板)拉莫斯为了满足妻子丽萨的要求,让女儿pita重新回到学校,只得雇佣一个能力平平的保镖负责保护pita。请来的克瑞斯虽然履历比较神奇,但是因为酗酒所以能力下降的很厉害,这点刚好能满足拉莫斯的需要。而且pita跟她的妈妈都很喜欢这个看起来沉默寡言带一点忧伤的大熊。于是克瑞斯就满足了各方面的需要顺利上任,虽然他本意只不过是接受哥们雷本的建议随便找点事情做杀杀时间而已。但是墨西哥毕竟是一个神奇的城市,而且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各方势力都在打看起来防御很弱的pita的主意:与警察勾结的绑架商人,想浑水摸鱼得反绑组,当然还有继承父亲巨额债务的汽车商人——pita自己的亲生父亲拉莫斯。于是在各方势力的共同努力下,即使克瑞斯多么拼命,也不能挽救pita被绑架的命运,并且自己负伤住院的同时,还背上了杀害警务人员的罪名。pita被绑架之后,真心希望营救她的只有自己的妈妈,其他人都各有各的主意:拉莫斯以为这是自己操作的一次假绑架,pita被自己人关在小屋子里看卡通片吃冰而已(tooyoungtoonaive!!),而自己则可以借机获得pita的赎金的一部分(500万)和绑架保险,用之来挽救自己继承的摇摇欲坠的商业帝国;反绑组冯提斯安置内线,只想着趁机偷走赎金,根本不管被绑人的死活;甚至拉莫斯律师也趁机换掉了一部分钱。最后因为交接赎金的时候出了岔子(不出岔子才怪了!),绑匪的侄子被警察误杀,绑匪果断撕了票。到此,故事已经落下了帷幕,拉莫斯虽然失去了pita,但是毕竟获得了一半赎金和绑架保险用来挽救自己的商业帝国;反绑组冯提斯虽然生气,但是也得到了四分之一的赎金;家庭律师卡夫斯也得到了四分之一,并因此被拉莫斯干掉了;最可怜的是绑匪,好像什么也没得到还赔上了自己的侄子(但是做这种生意怎么能保证把把赢钱呢)。至于克瑞斯,地方警察还没有那个能耐去拿下他,只好放任他被哥们雷本转移到海军医院接受治疗。这也是电影开头所交代的绑架故事的常见版本:大多数被绑架的孩子都被撕票了,少数幸运回来的也要失去耳朵什么的。这本来应该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大家应该同情可怜的pita跟她的妈妈,而且痛恨这帮唯利是图的人,进而痛恨忽视人的内在价值导致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是这部电影作为一部输出价值观的好莱坞商业片,导演在故事中加入了一个新元素——救赎(个人英雄主义),具体就体现在了这个业绩平平的保镖身上。因为克瑞斯在保护pita期间被pita所感染,一方面因为pita把克瑞斯当成朋友看(pita把所有人都当朋友花匠厨师老师),另一方面是因为克瑞斯从训练pita游泳这件事上感到了自己的价值。很难说克瑞斯就因此爱上了pita,不过那句话说pita赋予了克瑞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确是正确的。正如罗马书中所言:不要为恶所战胜,要用善去战胜恶。pita就是克瑞斯用以战胜恶的那份善,不仅是战胜自己心中的恶,而且也是战胜社会上威胁伤害善良的恶。于是克瑞斯就踏上了复仇之路:所有从pita的死中获得利益的人,都必须死。复仇的过程其实不是导演的侧重点,所以这不是典型的动作片,很多人会觉得节奏没有自己期望的那样快。复仇中干掉三个人过程都很快,而且对话占了很大的篇幅,也说明了这不是动作片。这部电影中的复仇不侧重杀戮(肾上腺素),而侧重揭露与讽刺。在此,绑匪其实不算特别的恶,绑匪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手段比较极端的生意人,开口闭口都是family,好像自己做保姆生意一样。真正的恶是与政府警察组织水乳交融的兄弟会(La Hermandad),兄弟会因为与政府也有勾结,所以作恶全无顾忌,完全把作恶当做自己的职业(iamprofetional)。导演安排那个女记者协助克瑞斯,因为她的目的也是复仇,通过揭露这一切来抒发自己的痛恨。杀戮的结果无非是处理掉所有从中谋利的人,包括pita的可怜的父亲拉莫斯——他做这一切,其实也是为了自己的family而已。杀戮能带给观众快感,但是揭露带来的沉重感却几乎让人窒息:反绑组的头目冯提斯同时是兄弟会的头目,pita的父亲拉莫斯为了公司拿pita的生命冒险。这些都是pita的可怜的妈妈和盲目的观众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作为一部商业片,导演还是给了大家一个不算happy的happyending:绑匪因为觉得死的pita没什么价值,所以当初并没有杀死pita,并在结尾处用活的pita换回了自己的兄弟和克瑞斯的性命。所以最终pita又回到了妈妈的怀抱,给了观众一分惊喜。至于克瑞斯,由于过度透支自己的生命,即使绑匪不杀他,自己也活不了几天了吧,他在临死前换回了pita的生命,也算是求仁得仁了,他在最后说自己要回家,显然是视死如归了,但是值得玩味的是他说回家是指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个人倾向于克瑞斯要上天堂的,因为作为上帝之手,他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救赎,应该是有资格上天堂的,况且就单单是因为pita他也应该上天堂。但是正如哥们儿所说,他的艺术就是杀戮,以杀戮为事业的人不至于救了一个天使就彻底改变自己的天性。克瑞斯懊恼自己没有碰到像sisterAnna那样的老师教会自己善良,是否暗示自觉肯定得不到上帝的宽恕?不管克瑞斯最终是否相信自己能得到宽恕,总之已经能够直面审判了,不像影片开头那样找不到归宿(与Anna对话迷途的羔羊)。

  这是典型的输出价值观的电影,无论剧情、台词还是思维逻辑都体现了美国式的价值观:救赎,家庭观念,个人自由与个人价值(基督教传统)。另外这也是典型的斯科特作品,配乐、色彩以及台词都是典型的斯科特风格(隐喻、色彩、镜头感)。很难说一部电影到底是好还是烂,并且这部电影信息量过大很难归类为动作片或爱情片(有人评价说唯一的缺陷是这部电影好像一分为二分别面向不同的观影群体),只能说这是一部风格鲜明、情节紧凑、表达清晰、带有强烈价值观偏见的一部电影。对了,这部电影的技术也相当成熟,虽然是翻拍,但毕竟不是粗制滥作,导演既有野心也有诚意,属于技术流电影,值得看5遍以上。

  《怒火救援》观后感(十):从单兵技战术方面谈谈本片与飓风营救

  按照剧中设定

  男主是霉菌前特种部队成员

  被其前同事誉为杀人艺术家 术业有专攻 令敌人胆寒的精英人士

  年轻时替国家干过许多上帝无法原谅的事

  具体是哪些事 片中没有交代

  不像常见的同类剧情一样在其醉酒迷蒙之际插入点往事闪回的镜头

  估计是受预算限制没有拍

  既然是这样一个杀人机器 但男主的身手作派却和这种身份完全不符

  反而越看越像西部警探的风格

  片中开头不久有个细节 男主边开车边问女主借铅笔 用来记跟踪者的车牌

  我艹 车牌总共就6位 即便普通人认真默念几遍也能记下

  而这个前特种部队成员却还要靠记在纸上 甚至因为记录分神 差点撞车

  就算长期受酒精影响了记忆力

  你在手机上记录这个号不是更简单快捷一点?

  其后的劫持情节 更是脑残 男主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几乎为0

  当时那种状况 应该自己边朝劫匪开枪压制边冲向女主

  同时喝令其退回门里 只要一进门 基本就脱险

  但他却先朝天开了一枪 使女主条件反射和受到惊吓开始乱跑

  特种部队也不是神 虽然撂倒4个 但自己身负重伤

  保护任务失败 女主被抓

  接下来就是买装备准备复仇 这个镜头着实让我兴奋了一把

  以为要像里奥救墨菲斯时一样全身插满枪冲进敌营大干一场的感觉

  但我没想通的是 他明明买了两大包的枪支弹药 手枪就有好几把 还有乌兹等冲锋枪

  却一直到最后只换了两把家伙 一把格洛克18 一把双管猎枪

  中途炸车队用了枚RPG和手雷 炸屁眼用了2两C4 没了 寒碜得要死

  你既然不用 买那两大包东西干嘛啊 当真不拿朋友的钱当钱啊

  本片基本没有表现格斗擒拿之类的专业技击技巧也就算了

  男主在片中确实没有遇到能与其肉搏技击的对手

  (而同样是独闯龙潭救人的飓风营救 这一点表现的非常好非常到位

  连姆尼森在赤手空拳的情况下基本靠技巧三招之内放倒敌人 快准狠

  有枪的情况那更是秒杀 而且基本不艺术夸张 非常贴近实战

  天堂路劫匪据点和卖处会所还有游艇几场动作戏下来

  一个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前国家暴力机器表现得淋漓尽致魅力十足)

  但是连为了得到线索审问匪徒也啰嗦的要死 废话连篇

  审问戏有三场

  一是山顶车内割劫匪指头

  二是夜店顶楼威胁劫匪帮凶

  三是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下把个半裸的死胖子绑在车尾凌辱

  这种我实在是受不了了

  难道周围过往的车辆里没人看见报警吗

  (再看飓风营救地下室里的审问情节 地下室必定是尼姆连森当年在巴黎活动时惯用的安全屋之类的场所 任劫匪叫破喉咙也不会有人听见 可以肆意用刑 此乃专业 电击逼供简单直接 粗暴而不血腥 并且不容易有反效果 这才是术业有专攻的杀人艺术家

  后面在电梯追问女儿的线索 用子弹逼问会所主管 第一枪右肩 第二枪左肩 第三枪左腿 根本不给你讨价还价的机会 并且嫉恶如仇 一句现在有仇了 弹匣里剩下的子弹全招呼了 简直碉堡了)

  怒火救援这部片子彻底暴露了导演和编剧是军事外行的本质

  也没有请专业的军事顾问 完全靠想象来拍片子

  另外片子的剪辑着实凌乱

  各种重影叠化和故弄玄虚的闪回慢镜让人头昏脑胀混淆视听

  蒙太奇不是你这样玩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