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二弟》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二弟》经典影评10篇

2022-03-15 10:54: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二弟》经典影评10篇

  《二弟》是一部由王小帅执导,段奕宏 / 舒砚 / 王志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弟》影评(一):压抑的小镇青年段奕宏和一个不被放弃过的美国梦的故事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而迷茫与漂泊才是永恒的”。没有谁在看完了本片之后会对于这句话产生怀疑。片尾的处理非常的符合主题。在茫茫的大海中我们都是一样的,如同一叶孤舟没有方向,经不起风雨。或许那个递烟的小伙子最终会成为了另一个“二弟”或许二弟和小女这一次出海之后会再也不归,但是谁知道呢?没有谁会非常确定自己的结局,有的只是任由天意罢了。

  《二弟》影评(二):那个帅版崔永元

  都两点了,还在这里胡写。我想,我是快要爱上了这个超帅版的崔永元了。沉默阴郁,抽每根烟的样子都那么帅。。。而且,花痴的说。。。。终于等到隔着蚊帐看他宽阔的裸背了。。。。他看着小福生,蹲下来,摸摸他,笑了一下,走掉,听到轻轻的一声爸爸,憋着哭,捂脸,上楼。。。眼泪突然就哗哗的了,我想我是被这个男人动了心。深夜里耐心地等字幕浮起,看到了他的名字,段龙。

  居然不困,突然对一个人有激情的时候不想吃不想睡,只想八卦。

  万能的百度贴吧啊!感谢你!

  原来他就是几年前我看到的犀牛中的马路。。。估计当时也是颇激动过一阵的吧。。。啊。。。缘分啊!

  居然有人说他和权相佑很像。。。。虽然我的确是喜欢这型的啦,但是,凭良心说,他还是更像崔永元一些。。

  另,那个渔夫帽SUNSHINE BOY也很漂亮呢!

  《二弟》影评(三):能拍出《二弟》的才是大哥

  据悉段奕宏凭借此片拿了个某第三世界国家发的影帝,很好奇,就费劲地找来看。

  刚开始的那十几二十分钟挺闷的,典型的第六代,典型的小众趣味,典型的往艺术片里折腾的架势,真让人替中国电影的未来犯愁。不过看下去,慢慢有点味道了,闷与慢中,慢慢焖出了一种愁苦的味道。配上阴绵潮湿的天气,更打不起精神来了。愁苦的人儿啊,被生活所煎熬着,直不起腰来。老段的表演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尤其是肢体语言——他在这戏里一直隐忍着,憋屈着,脊背几乎没直过,无论是站是坐还是蹲,永远扭着身子或者垂着头,不是丧家犬的感觉,他倒是还有亲人和朋友,但感觉到他比丧家犬还沮丧。连他的愁苦都被当成工具,用以教导他人——看,别学他!反面典型的日子不好过。

  全片唯一的一处华彩篇章,也是角色最愉悦的地方,就是在海边泥泞的滩涂上和孩子玩耍的时候。中国爸爸为美国儿子翻跟头,为了亲情,什么尊严面子都可以舍弃。对二弟来说,这样的幸福时光着实太短暂。

  二弟和他的大哥之间无言的情感交流贯穿始终,是很强的一条线索,处理的不错。而且这种情感表现得极其自然,毫不做作或过度煽情——戏中无论是兄弟之情还是男女之情都处理得平易极了,没有任何想催人泪下或催人奶下的意思。前面铺垫过(大嫂熬中药给大哥喝),中间解释过(二弟对小女说“他们没孩子”),最后还不忘继续这一努力(大哥继续喝药,弟弟走了,香火还得自己努力)。

  在结尾处我最最担心的情节出现了,二弟和小女完全重复了片头猴子的命运,那女孩边啃苹果边回头冲同样单纯地以为驶向新大陆的男孩笑,懂得前路艰险、生死未卜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忧心的二弟在一旁继续吞云吐雾。看到这里,在镜头叠进茫茫大海之前,在音乐轻轻飘出来之前,我就被迷迷茫茫的悲愁淹死了。

  不得不说,这戏非常打动人。好看和好是两个概念,这戏不“好看”,尤其是开端时。但慢慢看进去了,看下来了,就越发觉得好,觉得动人。段奕宏这时候似乎还叫段龙,演技确实不错,我甚至觉二弟得比袁朗好——袁朗这个角色太给演员空间了,老段狠狠地抓住了机遇,诠释得太炫技了。我喜欢演技好的,但别太炫耀,不要担心观众看不出你好来。 而且就塑造出来的这个人物来说,我真的见过这样的苦人儿,那种愁苦忧郁,并不喷薄而发,通常总是压在心底。所以看到二弟这个形象觉得很贴,很贴心所以更因其命运遭遇而糟心。

  这个戏往小里说就是一个苦人儿的阴郁生活,往大里说的话还真能扩展出无限天地:中国,美国,偷渡,异国的不讲人情的法律,不认祖归宗的美国儿子/孙子,传宗接代和香火,亲情,命运,站在牢笼之外用另一种立场和理论来规劝二弟的镇长/政府,老子和儿子,人性的坚韧,个体的无力,当下中国的某些看似少数实则大量的心态,“出去与归来”的变化,沿海与致富,与第六代尤其是贾樟柯常用的内陆小县城不同风貌的沿海小县城——似乎什么都找得到。

  更难得的是,王小帅有自编自导的能力——很多人自编自导但其实并不具备这种综合能力——很好地把握了剧作上的东西,情绪走得合适,关键点来得合适,长镜头既文艺又好歹克制住了,很多细节交代好了能够对应铺垫过的东西,比如药。比如那个年轻人。比如苹果。比如香烟(明明说过,为什么抽烟?因为想模仿叹息——二弟不需模仿,他真的是在叹息)。让人觉得是认真严谨的——不像贾樟柯有时那么随意和即兴。

  敬爱的张老师曾经直言,草率创作、意念为先,东拍西拍然后随意剪辑,没有系统的剧本,只是对莫名其妙的素材进行料随意组合------这不是电影创作的基本规律。而第六代中某些人就是这么整,而且被舆论和小众不负责任地迅速经典化了。

  我觉得张老师说得对,但也只有他能这么说,因为他知根知底。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只能这么来表态:王小帅是第六代里面比较有正事儿的。至少在我看到的几个片子来说都不错。他有综合能力,并且有严谨的制作态度,讲逻辑的、懂剧作规律。

  《二弟》影评(四):《二弟》:一个偷渡者的生存与抗争

  电影从一段无声的镜头开始,偷渡者们依次烧香后,挤上小船,在大海上开始了冒险的旅程。

  这艘船出事了,电影开始烧香的年轻情侣死去。他们是主人公二弟的朋友。而二弟则是刚从美国被遣送回来的偷渡客。故事讲述了他回国以后争取重新见到在美国生下的儿子,迷失压抑的一段生活。二弟是一个老实懦弱的人,他不敢违抗儿子的外公,沉默寡言,萎靡不振。但他的内心又充满了渴望,两次偷渡,多次试图见到儿子。电影整体的氛围也如同二弟的内心,缓慢压抑,又凝聚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力量,在伺机而动。

  全片最温暖的时刻,是二弟的大哥偷偷抱来二弟的儿子,二弟、他的儿子、朋友和相好四人一起在海边的泥滩里尽情玩耍,二弟在长久麻木的痛苦中,感受到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快乐。但很快这一切,因为儿子被外公带走,朋友去广东打工,相好的剧团离开而告终。家乡的生活彻底失去意义后,二弟决定再次偷渡。电影的结尾呼应了开头,二弟带着回来找他的相好烧香,坐上小船,再次踏上漂泊的人生旅程。

  一位很照顾二弟的村干部曾三次组织偷渡“教育会”,让二弟作为失败典型,和村里蠢蠢欲动的年轻人“分享”偷渡的教训。每次二弟都坐在前面,缩着身子发呆抽烟,一言不发。他的沉默吸引了一位年轻人,洋溢着天真的笑容,给他递过一支烟。电影结尾,年轻人也坐在船上,一如既往的笑容,对未来在美国生活的一片憧憬,折射着二弟凝滞的表情。

  有一个段子,说世界怕美国、美国怕福建,说的就是汹涌的福建偷渡潮。在落后的乡镇里,几乎没有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作为剩余劳动力是迷茫而混乱的。他们有真挚的友谊,聚在一起喝酒唱歌,彼此安慰失落的心。不管官方如何三令五申、搞思想工作,想要改变命运的心不可阻挡。二弟是一个缩影。他回到家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人生没有任何出路。他在剧团唱戏的相好,忍受着团长的骚扰,最终毅然决然选择和二弟一起偷渡,唯一的动力是不想再过以前那样看不到未来的生活。虽然代价是所有的积蓄,漂泊多年无果,甚至丧失性命;即使到了美国,也只能在华人餐馆打黑工,但也好过眼前可以看到的生活。王小帅用镜头,记录下这群人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渴望。

  这部电影压抑但不沉闷,在故事的徐徐推进中,观众渐渐了解了二弟过去的生活,想知道他的人生将走向何处。当电影结尾处,二弟乘坐的偷渡小船在大海的中央飘荡,留给观众的是对他人生未知的迷茫,正如同二弟自己的内心,那究竟是未灭的渴望,还是更大意义的绝望。

  以二弟为代表的这群人,是被社会边缘和遗忘的人。社会并没有为他们准备一个位置,他们自己也不知走向何处。电影唤起观众沉重的反思,社会该如何去做,真正改变他们的命运;而作为一个弱小的个人,又如何自处,找寻生活的意义?

  《二弟》影评(五):二弟

  最近觉得没有什么好电影可看,又或许好电影实在不少,而我找到的都不合味口。看了house,知道病人的痛苦,有时甚至鲜血淋淋,紧张处心脏骤然紧缩,实在不能忍受,于是放弃。可是放眼看去,heros暴力的剧情,正义要经历那么遥远的路程和那么曲折的人生才能到达,心灰意懒。despreate house,生活本来应该是轻松惬意,可是这几百米的社区零星的几户人家里却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真相,越轨,死亡,背叛,欺骗。。。也算了吧。prison break,嗯,第一部还是满分的,帅气的小伙,严谨的思维,必胜的信心,哪怕最后一集的run过现代飞机汽车等等的追捕,明显不可能的事情,却也乐此不疲。而第二季,还是算了吧,监狱不像监狱,脏乱差,最不喜欢脏乱的电影画面了,为此甚至不喜欢有关欧洲中世纪的电影,所以,这个,也算了吧。可是,我看什么呢,dexter?下了一集,鲜血?谋杀?自闭?双面人?我的天,饶了我吧。Grey's Anatomy?还是有关医院的,就免不了生老病死,放弃吧。CSI?有警察就有坏人就有鲜血就有案件,虽然很喜欢看侦破的,可是,还是不行。我现在的心情就想要一个类似韩国的轻喜剧那样的笑呵呵傻呼呼的剧情片。friends?太老了,不是傻呼呼,是太傻了,太咋呼了。lost?永远不知道真相的片子,离它远点儿。。。。。

  可是,可是,可是,这样算来,如此说来,我能看什么?!!

  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有个儿子,所有的人也都知道他见不到他的儿子。导演用四分之一还多的篇幅告诉我们这个事实。他被遣送回国,在家无所事事,帮助朋友联系了偷渡的蛇头,不想出了事朋友送了死,被大哥知道后追着打骂。他想泡的女人也知道这个事实,在他的房间里拿着偷偷藏起来的儿子的照片,轻描淡写不无嘲讽地说:这是你儿子啊。。。谁不知道你去了美国,两年,生了个儿子。。。她家里不同意,告了你,让你被遣送回来。。。。谁不知道你有个儿子,却不能见。。。。他沉默,无话可说,长长地吐了口气。。。。

  我们所有沉默不已想要遮掩还来不及的伤口,总是被他人一再地提起,不断的旧事重提回放扩大,被这样对待得久了,那些曾经疼痛不已的伤口,似乎已经无所谓了。这就是生活的对付伤口的真相吧。

  影片的第二个四分之一。生活让提着礼物去看儿子的二弟只看到了儿子小小的后脑上浓密的黑发和放在胸前柔软的小手,之所以柔软,我猜,是他想象的。在这之前不久的清明,他与大哥大嫂刚刚从父母坟上回来。大哥已经答应九泉下的父母,过两天要将二弟的儿子带到他们面前,让大孙子叫他们一声爷爷奶奶。于是,二弟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还是为了——带着礼物去看儿子。而生活只让二弟看到了儿子小小的后脑上浓密的黑发和放在胸前柔软的小手,之所以柔软,我猜,是他想象的。

  王小帅是第六代导演。当我看他们的电影时,我盯着屏幕用力地看睁大眼睛地看,却很少看到演员的表情,那些他们沉浸在别人的故事中揣摩别人的故事由自身来演绎而成的别人的或皱眉或沉默或微笑的神态,很难被导演的镜头所允许展示出来。我有一些心疼。那些由别人故事中所演绎出来的一切,我相信,对一个好的演员来说,时间久了沉浸深了,慢慢地会成为自己的。而那些各种各样的神态,因了不是自己故事的缘故,但却能按照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情节不同的故事准确地逼真地栩栩如生地展示出来,是多么地不容易。这些故事因了他们的加入而由虚幻的纸上起身而下,成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影像,随着时间的缓缓流淌慢慢铺展开来,使人深信不疑:哦,原来如此,这样的事情,或许,真的存在过。

  而导演,很少把镜头对准一个演员的一个神态,他慢慢地讲故事怕你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而慢慢地移动镜头,小镇中S型的下坡路仿佛是家乡的那条,成群结队而过的小学们仿佛是小时候的我们,那个对着街道而开的门口仿佛是邻家的那个,那些呼朋唤友呼啸而过的年青人仿佛也曾见过。。。是的,他唯恐我们不能以旁观者的身份更加清楚地看到发生在二弟身上的一切以及这一切对他的生活家人及最终选择的影响,于是一点也不省得将镜头接近到每一个演员的具体神态,而是不断地将镜头安静地放在远处,默默地注视这一切的发生,仿佛他从未影响或更改什么,仅仅将一个真实的事情记录下来而已。是这样么?

  影片的四分之三。二弟的大哥将儿子带到他面前。二弟放弃了他的犹豫直接忽略了这样做是犯法的事实,带着儿子来到了父母的坟前,上坟。后来又在女友及朋友的帮助下,与儿子欢快的相处着。那些为了儿子微笑而翻的筋斗,为了儿子的微笑的超越是如此的真实。这时,他放弃了前两个四分之一的沉默与阴郁,微笑着,真心地由衷地,微笑着。他们在海边骑车,朋友骑着摩托车跟在二弟身后,二弟的自行车上前面是儿子后面是女友,我想,这是不是他心目中最美丽向往的画面?但是,看到后来,我在想:我是不是错了。我看到段奕宏被放大的脸和未掉而掉的眼泪,真的看见,在儿子叫出爸爸的那一刻。那一刻,他在清脆的童声中停下脚步,彷徨无助,泫然欲涕,却快步走过镜头,佝偻着身子,捂着嘴,缓慢走上了楼梯。或许,我上面说错了。但是,由镜头里生出的旁观感是如此真实,它记录着逝去或正在的风和烟,别人的哭和笑,光的明和暗。。。。心生离意。

  我喜欢段奕宏,真的,是喜欢。从我在士兵突击里看到他的第一眼开始,他的长相是我喜欢的那种,我不能确认他在其它的作品里的外貌是我喜欢的,但我确认在士兵突击里是。(一个人的外貌有时是由一个人的神态心理及其言行决定的)因此,我看到他第一眼就很喜欢,这喜欢在士兵突击后面袁郞的被更加细致的刻画而更加确认无疑。而大多数都喜欢的史今,我只承认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扮演他的演员张译更多一些。史今太过完美善良,却不是我最喜欢的类型,而你不得不承认这完美善良除了编剧给的之外,将其准确无误温情地表现出来是,是演员张译。他曾在一个节目里说:“我喜欢史今,是因为他刚开始给了我创作的乐趣,而后给了我温暖。而我将这种温暖放到创作史今的过程中去。观众喜欢史今,因为史今给了他们温暖,而他们将这温暖无处安放,最后全部给我了张译。谢谢观众们。”你看你看,这话说的。坐在那里的两排人及其所说的话里,不得不承认这是最温暖最厚重最真实最由衷感谢的一个人一句话。我是因为张译而不厌史今,而对段奕宏和袁郎,则是相看两不厌了。

  我看完了影片的最后四分之一。二弟与大哥在烟雾缭绕中决定了二弟再次偷渡美国,看儿子。为此,他去找了蛇头,剪了头发,锻炼身体。。。。于是片刻之后,画面又回到了影片最开始,黑暗中偶尔的光亮照在他们脸上,三根香捏在手中,向未知的神明拜三拜,像影片开始的一对儿相偎在一起。然而电影中的片刻之后,却是生活中的不可数计的未知时日后了,天一日,地一年,这种时间上的对比,电影中也不为过吧。黑暗中漂泊的小船上,二弟突然被拍了一下,回头看,曾经见过的灿烂笑脸在眼前展开,递给二弟和女友一支烟和一个苹果。尽管所有的一切与片头中葬身海底的那对恋人些许相似,但是,一支旁人递过来的烟,一个旁人手中的苹果,是不是又暗示着些许不同?

  字幕拉起了结局,结局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二弟也不知道,这茫然的大海中一叶小舟带他到哪里,就像不知道生活将带领我们到何处去一样。

  相比较那些华而不实的所谓大片,我更喜欢这些缓慢流淌的故事,这些生活曾经给你或给我亦给他的故事,被有心的人记录下来,演绎成文字或影像,又或者依旧在时间里零落,不成诗行。这些深思过后而有的感动,比那些华丽的外表所装饰的生离死别来得更加深刻。前者如同轰隆的雷声带来的雨点,打下来没入大地就悄无声息了,而后者却是时间留给树的刻痕,雕在了皮上,就成了岁月。事实却是,能够长时间地观看这样的电影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它将没有装饰过的生活里琐碎真实不美丽甚至丑陋的一面展示出来。

  电影的中文名字是二弟,英文名字是drifter,漂流。我们从那里漂到这里,又从这里漂到哪里。。。。

  《二弟》影评(六):《二弟》:在传统的家庭伦理秩序中遭遇困境

  《二弟》:在传统的家庭伦理秩序中遭遇困境

  导 演:(中国)王小帅

  作者:川江耗子

  作者博客:http://chuanjiangrat.tianya.cn

  王小帅导演的电影《二弟》(Drifters)讲的是发生在东南沿海一个小镇的故事。二弟洪运生是小镇里屡试屡败的偷渡客,他也曾成功过一次。在美国的时候,他曾和同乡的饭馆老板的女儿生了一个儿子, 但对方不承认他,并和他签订了一个协议说,只要他不承认是这个孩子的父亲,他们就不举报他偷渡,为了能在美国呆下去,二弟答应了,可是某一天他发现孩子只会叫妈妈不会叫爸爸,于是他就教他叫爸爸,孩子母亲家人发现后把他举报了,二弟被遣送回国。现在儿子福生住在另一个镇上的外祖父家,他每次去看他,都被以“美国法律”为由拒绝。为了家族血统的延续,没有孩子的大哥迫切地想把小孩接回自己家,并想法把福生绑架回来给了二弟短暂的欢乐。二弟与前来办案的警察动了手,被拘留十五天。当他再去看儿子时,福生已被送回美国。

  与同期放映的法国导演阿萨亚斯的作品《清洁》(Clean)相比,《二弟》的人物行为动机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张曼玉扮演的中国母亲艾米莉想从已逝丈夫李的父母手中争取回自己儿子的抚养权,主要是缘于他内心的孤独和亲情的牵绊。艾米莉的儿子是她和法国丈夫生下的混血儿,沉醉于摇滚生活的丈夫去世后,儿子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寄托,于是开始了漫长的戒毒和重拾自我的历程。

  二弟索要儿子的动机主要在于一个外在的驱动力,那就是他负有延续家族香火的使命。他在这个家庭中陷入了一种伦理困境。他的压力主要不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在情感和父子感情,因为成天游荡无所事事的他并没有能力抚养孩子,他也没有做可能抚养孩子的努力准备。与艾米莉母亲身份相异,因为母亲对孩子的依恋更多的是情感,而父亲对孩子的拥有更多的是为了传宗接代(在中国目前的离婚案件中,父母双方对儿子的争夺大多都是这个原因),尤其是在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下,更是如此(如果福生是个女孩洪家就不会如此强烈的想要回孩子)。因而二弟和福生只有血缘关系的父子关系价值更多受到他兄嫂的重视,因为兄嫂没有子嗣(哥哥是性无能),他们尤其对福生的身份耿耿于怀,在他们看来,福生必须是洪家的后代。

  也就是说,对洪家兄弟来说,索要孩子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对孩子难以割舍的情感,也不是行使法律上的权利,而是遵循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家庭伦理准则。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台词是:“为什么我不能见孩子,哪有老子不能见孩子的道理?”在中国人看来,用血缘关系来维系家庭伦理秩序是天经地义的,既然是天经地义的,只要可以让孩子回到父亲身边,哪怕去绑架也会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因此洪家兄弟想让福生回到家庭伦理秩序当中,从而实现他们传承子息的愿望。

  但是,传统的家庭伦理秩序在现实中受到了挑战。影片中福生的外祖父经常以“美国法律”来限制二弟去探望儿子。于二弟来说,虽然身在此处,却在彼处规则的限定之下。这种限定让他作为一个父亲的身份和资格在某种程度上被剥夺了,虽然他有一个儿子,却不能随时随意见到和接近,并不是空间的距离无法逾越,而是他首先必须得到允许,而授权的人(或制度)在影片中却是缺席的。二弟的哥哥面对福生外祖父声称美国法律说:这是在中国,美国法律管得着吗?但是福生的公民身份(美国公民)对洪家宣称的伦理准则又是当头棒喝。影片似乎暗含了一个隐喻,那就是影片对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准则进行了法官缺席的审判,这个法官是美国法律吗?或者是“美国法律”在影片中的代言人福生的外祖父?还是已经变成美国公民的中国父亲的儿子福生?很显然,传统的家庭伦理秩序和准则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已经不可比避免走向式微。这里折射出影片作者对传统延续的隐约担忧。

  即使是二弟本人,他也是传统家庭伦理秩序的颠覆者。作为“父亲”,二弟试图让儿子回归传统的家庭伦理秩序,而他本身又不断想逃离这个秩序。他是一个偷渡的惯犯,曾到过美国过的也是没有身份和自由的生活,但那里仍然是他想去的地方。二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去美国,他也做不到在家乡的小镇找个女人生个孩子,他还不明去处,但必须离开。影片最后,他又一次冒着葬身鱼腹的危险踏上了偷渡之船。偷渡的船上挤满了镇上的年轻人。年轻一代都离开自己的故土,离开延续千年的家庭伦理秩序,让曾经井然的秩序在这一代发生断裂。

  以分析洪家兄弟的行为动机出发,我们发现,身处传统家庭伦理秩序之中,他们似乎也是身不由己的按照传统传承的伦理原则行事。

  家庭关系是儒家思想统治的封建社会的根基,在儒家那里,家庭伦理被放大为国家伦理,呈现出家国同构的奇观。但当我们单独来看待传统的家庭伦理体系时,我们发现,在追求长久和睦、永恒稳固的理想大家庭的目标下,家族成员就必须遵循几个基本的原则,包括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种姓延续等等。

  在这些原则当中,种姓延续是维系家族稳定性最根本的原则。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人们通常靠他者来确定自我。在他者视线的观照下,延续香火成了中国人的家族使命而非情感需求。在传宗接代的目标面前,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其中义包括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十义)的很多原则都可以暂时抛在一边,人们为了摆脱困境通常不得不违背一些伦理原则。家庭伦理准则对每一个身份都提出了高标准的道德律令,但当个体在处理各种关系之中发生冲突时,人们就不得不违背一些律令来成全某些原则,这似乎是家庭伦理制度内部本身的悖论。

  比如说在遵循孝的伦理准则上,很多人就会陷入困境。《孟子•离娄上》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每个中国男人似乎都不愿因为无能传宗接代而背负“不孝”的恶名。洪家兄弟不可避免地秉承了这个古训。但假如一个男人确实无法生育一个男丁就注定只能当一个不孝之子吗?尤其当一个家族在某一代没有男丁的情况下是否就注定要断子绝孙而“绝种”吗?

  不管江南一代的传说还是金庸的小说《书剑恩仇录》,雍正皇帝知道冒险调换海宁陈阁老的儿子(后来的乾隆皇帝)是对祖宗的大不孝,对皇权的大不忠,他也可以料想大清的江山会落到一个汉族后裔身上,但为了继承皇权,为了延续家业,他还是用自己的女儿换取了别人的儿子。而且有意思的是,后来皇太后知道乾隆是汉人也没有捅破这一层纸废掉这个汉人皇帝,即使在红花会打算策反乾隆时也只是利用八旗来削弱和制衡乾隆的权力。(这当中又涉及到中国封建社会复杂的皇权争夺问题,此处不论)

  不管是在皇宫还是在凡夫庭院,不管是在民间故事中还是在文人小说里,换子事件似乎都很常见,也是现代社会医院里频频传出的新闻;还有诸如借种、收领养子等现象也司空见惯。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很多家庭伦理规范,也与维系传统家庭伦理秩序的血缘宗法制度本身背道而驰。家庭伦理秩序追求的永恒稳固目标主要依靠血缘关系,子承父业,财产让渡,血脉延续是个基本要求。但是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换子、借种、收领养子等做法已经表明中断了血缘关系。种姓传承当然希望两全其美,但“种”的传承会受制于男子的生育能力(妻子没有生育能力可以借腹生子来延续血脉)和亲生儿子生子前的寿命,当血脉无法继续延续的情况下,用养子替代也是一个可以被人接受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延续姓氏。根据笔者经验判断,一是无子嗣的家庭通常会收养同一家族尤其是近亲的孩子,二是这个家族的人都会默认这个养子的合法继承人身份(与法律上的定义不同),尤其到了这个养子的儿子一辈,身份基本上为整个家族所接受了,养父母似乎在家族和旁人眼里也可以变得理直气壮心安理得了。

  毋容置疑,传统的家庭伦理秩序和准则在现代社会面前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滚滚现代性浪潮面前,每个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的中国人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来自传统和现代的双重伦理困境。就像《二弟》中的洪运生,每次去探望儿子时,都会被一扇冰冷的大门挡在外面,即使敲开大门,儿子外祖父家的保姆也可以肆无忌惮地把他拒之门外,而在这扇门背后,他的亲生儿子正在中国的土地上享受着“美国法律”的保护。二弟只能无奈的坐在台阶上郁闷地抽烟,等待。

  《二弟》影评(七):王小帅的一种注目

  在风中摇曳的火光是偷渡者生命悬于一线的象征。点燃一把香,偷渡者各自接过三支拜祭神灵,企求未卜前途的平安。古老的仪式和背井离乡的行为之间形成一种奇特的反差。最后,装载着几十条生命的船消失在浓雾笼罩的大海上。

  影片的主角,曾经多次偷渡而最终被遣返的二弟因为是这次失败的偷渡行动中的一个联系者而进入观众的视野。导演没有对他过去的偷渡史有太多着墨,当二弟在影片中被不止一次地问及“为什么要偷渡”“为什么还回来”时,他往往避而不答,只有疲惫的眼神希望埋葬曾有的希望之火。然而,我们或许可以从小女身上看到二弟曾有的梦想,“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与偷渡去海外直接联系在一起,这是对身处环境的一种无奈的挣扎。

  在影片中,夺子风波占了很大的分量。二弟在国外和同乡饭店老板的女儿生下了一个儿子,但因为偷渡的原因最终被剥夺了探望的权利。虽然儿子住在姥爷家中,与二弟的家只有一镇之隔,但是他想看看儿子的愿望却被美国法律的一纸判决彻底阻断。这个荒诞的状况是二弟因为偷渡这一行为所必须吞下的苦果。丈人每每挂在嘴边的“我的外孙是美国公民,受美国法律保护”听来是滑稽的,但却成为二弟面前无法逾越的一道鸿沟。在他背后是哥嫂亲朋“老子看儿子天经地义”的刺激和“不孝以无后为大”的古训。美国法律和中国传统思维的冲突使他处在一个疲于招架的境地。

  当哥哥以违法手段将孩子带出来交到二弟手上后,影片进入了一个相对轻松和优美的段落。二弟,小女和孩子在洼地中的玩耍寄托着每个人对幸福生活的梦想。但是美梦醒来得快,之后对儿子的争夺和矛盾发展在最高潮处二弟与警察的对抗使梦想最终成为泡影。

  影片结尾,二弟再一次踏上偷渡的行程,和他在一起的是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小女。象前一批人一样点火燃香,祭拜神灵,依次登船,在船上他还遇见了镇上防偷渡学习班上的一个年轻人,和小女四目接触,眼光中洋溢的是第一次偷渡带给他们难以抑制的兴奋。而二弟则心事重重地抽着年轻人如在学习班上一样满怀敬意为他点上的香烟。

  《二弟》是王小帅对偷渡者这一边缘群体的关注,他没有在影片中夹带道德和政治评判的色彩,只是以平常的视角记录这群人的生活,挫折和希望。影片从整体而言节奏比较缓慢,在某种程度上正好契合了主角二弟疲惫的心态,不过这也使观影过程需要有一些耐心。男主角段龙在形象上比较符合角色的特点,表演得也比较到位;女主角舒燕戏份不多,也算是自然的演出,挑不出什么大毛病来。

  http://weblog.philharmania.net/blog.php/2/2004/09/17/42

  《二弟》影评(八):美国儿子的中国爸爸

  看电影的时候常常检讨自己的浅薄

  眼看着别人的故事或者跌宕起伏,或者波澜不惊地闪过

  无言相对,终于无动于衷

  偶尔着实中了招,涌起种种一欲吐之而后快的征兆

  可真的要说什么了,却又陷入空虚的境地,赤裸裸的暴露了原本自我感觉掩饰良好的那点浅薄

  并为之气急败坏地很想仰天怪叫几声,免得憋出小资们无可名状的抑郁来

  王小帅其人我不知道,我对那些拍电影的人的关注极少,往往只看到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因此可能失去了好些个看电影的乐趣,并且很可能不知实情的自顾自的乱发一通感叹(这一点见我的qmd)。不过自以为是的是我老觉着与我而言,电影怎么拍的,谁拍的,想说什么不是最关键的,我看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才是最亲切最踏实的。因此,每每看到似乎人人作出一幅已然看出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缘故的场面,实在叫我心生疑窦,禁不住怀疑难不成也是一个无聊浅薄之徒,努了努劲,憋出那么一点深刻来?

  还是不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的吧,说片子,《二弟》这片儿不断的给人一种疑似经典的感觉,全片灰蓝的色调,长镜头,不温不火的叙事,不刻意强调戏剧冲突,恰到好处的配乐,隐忍内敛的表演。所有的元素被导演自然舒糅合起来,在不动声色的镜头前面一件件熨斗似的烫过,服服帖帖,令人不自觉地情陷其中,不经意间被轻轻触动,似有所悟,而又转瞬即逝,真想说什么的时候居然又成了现在这般啰啰嗦嗦,毫不精彩的句子,再一次不情愿的嫁罪语言的表达,说离不开它,却又靠不住它(最近的一次此种体会大概是李安的断臂山了)

  故事说的是沿海的偷渡客,看似平静的传统家族式的生活状况下暗流涌动,年轻的小伙向往着远离家乡的灯红酒绿,花花世界,美国也罢,广东也罢。免不了象征意味浓重的符号人物和价值理念,由此引起的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法律的冲突、人的精神的虚无漂泊之类的命题,留给能人去说。我只说说触动我的一点

  中国爸爸历经周折想在美国立足,甚至不惜不认自己的亲生儿子,但当他发现儿子只会喊妈妈不会叫爸爸的时候,终于精神崩溃,宁愿遣送回国,宁愿触犯法律,也要让美国儿子喊自己一声爸爸,导演不吝大把时间的情绪铺垫,当美国儿子最终怯生生地喊出“爸爸”的时候,我不知道他是否明白了那个一脸莫须有的迷茫兼安静忧郁的男人就是他的父亲,是否明白原来china就是中国,也无可断定将来喝可乐长大的这位美国公民会不会再喊他喝茶的中国爸爸。但只仅此,二弟给我的触动,就远胜王小帅更为人所知的十七岁的单车

  情大过理,血浓于水,朴素浅薄的道理。

  不满意的是导演可能还是憋不住气,终于还是叫美国外公和中国大哥来一场意图过于明显的对手戏戏,美国外公来要孩子的时候满口美国法律,中国大哥拍着菜刀嚷嚷:“狗屁美国法律,这是中国,老子见儿子,天经地义!”二弟脸上写满的想见儿子又忌惮法律的复杂心态,终于被导演点醒,痛哭失声。过了

  另外隐约记得那会儿门外围了许多看客,他们形容模糊,无动于衷,突然想到可能看电影的也不乏(或者大有人在)这样麻木的看客吧。这里是行进中的“china”、“中国”、“老家”,可惜置身其中的人们常常忘记了(或者干脆没有发觉)自己居然置身其中,于是很不幸的沦为一个看客。

  《二弟》影评(九):残酷和青春

  前几天,我在家整理王小帅的碟片。除了处女作《冬春的日子》和最近的《青红》,他的电影我都看过,也有收藏。不过痛心的是,《极度寒冷》和《扁担·姑娘》的碟片由于制作粗糙,已经坏掉,不然我倒有心给朋友办个小型的观片会,观片会的题目我都想好了——“残酷·青春”。

  同为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张元越来越煽情,越来越取巧,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我起先最看好的贾樟柯越来越混沌,越来越不安于寂寞,迎合精英的低级趣味。好在我们还有王小帅,他越来越质朴,越来越坚定,面对的是电影艺术本身,他的电影依然好看,他的电影依然中国。这是在我看完他的电影《二弟》后的感想。

  上世纪末到今天,大多数中国年轻人受到西方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的影响。在沿海的小城,很多人在无法通过正常手段出国后,想通过偷渡出去,但成功的却微乎极微。二弟是少数的成功者,可他不夹着尾巴做人,和华人老板的女儿生了孩子,结果被丈人检举,遣回国内。他们家就他一个能续香火的,在美国的女方只想离婚,拒不放弃孩子的抚养权。回到小镇的二弟必须面对传统的考验、族群的矛盾、家庭的差距和几段感情的纠葛。经过一番折腾,最后一无所有的二弟,带上爱他的女人,离开故土,又开始了前途未卜的偷渡之旅。

  作家余华在谈到什么是经典作品时,说道:“经典作品对于我们并不是意味着完美,而是意味着忠诚。”《二弟》无论从拍摄手法还是叙事的方式,都是那么忠诚,像是一段社会的纪录。中西方法律的差异,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对亲情爱情的世界大同,使得简单的家庭故事,有了温度也有了难得的厚度。

  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王小帅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我一直在同情二弟,像同情所有无能为力的人。

  和王小帅之前的电影一样,这部电影贴近中国现实,不放过任何展现矛盾和危机的机会,“残酷”是他电影的本质。他的电影带着点说不太清楚的情绪,让人产生一股投入画面,和剧中人物一起漂流的欲望,“青春”是王小帅电影的力量所在。

  最近王小帅《青红》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更多人通过媒体认识了他,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媒体文娱版块的头条。中国的艺术界又一次抽起了自己的嘴巴。好象王小帅是石头里崩出来的,应该有更多人看到他多年来的坚持。让我们去看看王小帅公映的电影吧,如果我们看到他的电影里有残酷和青春,那说明王小帅还没有媚俗的改变,是中国的一个希望。  

  《二弟》影评(十):2014再看10年前的电影-王小帅的《二弟》

  外公是一个有趣的人物。

  他定然也是一个偷渡客,一个转正了的偷渡客,现在在家乡也算一个乡绅了。比一般人都好的居住庭院,大门。他还会操着方言普通话讲“法律”“美国法律”。他和所有中国的那个层面上的人物一样,嫌贫爱富,没有美国”平等自由“的概念,但是却首先接受了”法律“知道签”合同“”叫警察“来保护自己。

  王小帅,早在中国刚刚开始转型领略”世贸“好处的时候,就如此敏锐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变化。几个年轻人在海滩上逗孩子最后把孩子逗笑的情景,能够勾起所有人的亲情,泪流满面。画面也很美,看的见近处的滩涂,远处的海岛。音乐也是春风一样的温柔。有人可能不喜欢那压抑,但也许你现在看,就会觉得合情合理。偷渡是寻梦之路,路的那头是法律是平等自由,当然还有想像的富裕。

  业余演员们演的也是真实,真实远比高级表演要强大。

  这可真是一个好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