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墙》经典影评10篇
《生死之墙》是一部由道格·里曼执导,亚伦·泰勒-约翰逊 / 约翰·塞纳 / 莱斯·纳克里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死之墙》影评(一):狙击手的猫鼠游戏
这是一部完全靠对白推进的电影,影片完全不见了道格·里曼(《谍影重重》系列导演)式的快节奏,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各种冲突矛盾以及最后的爆发都围绕着一堵危墙发生。但是本片凭借扎实的故事使得一个半小时的观影时间完全不觉得长,全片主要人物就是一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伊拉克狙击手和两个美国士兵。约翰·塞纳饰演的美军狙击手开篇不久就中枪倒地,此后,影片基本成了亚伦·泰勒-约翰逊饰演的观察手赛斯的独角戏。影片大部分剧情都是通过赛斯和神秘狙击手通过无线电对话展开,从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人的身世、对这场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理解以及参加战争的原因等。同时,被困于围墙之下孤立无援的赛斯一方面与神秘狙击手“周旋”一面想办法求救。
看完全片才发现,整部个电影就是一个猫鼠游戏的故事,神秘狙击手就是那只狡猾的猫,而赛斯就是那只完全被其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老鼠,一次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希望破灭。可以说赛斯的每一步都在狙击手的掌握之中,甚至两人貌似坦诚的对话,也不过是狙击手为了进一步伪装自己以唤来更多美军救援人员的诡计。而且这个由美军一手训练出来的伊拉克狙击手调转枪头用美国生产的武器对付美国士兵,不能不说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最后在说一下表演,说实话,要不是看演员表,我真的没有认出灰头土脸的赛斯是由“快银”亚伦·泰勒-约翰逊饰演的,不过这倒让人更能关注他的演技而不是颜值,而且亚伦也确实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前美国摔跤冠军约翰·塞纳饰演的美军狙击手戏份不多,不过即使包裹在厚厚的军服里,也还是能看出他的大块头,镜头里那段扭屁股舞也够“骚”,是全片仅有的几个笑点之一。
超喜欢这个导演的作品!阿伦泰勒仿佛从哥斯拉片场走过来,同样又一次扮演美国大兵,演技全程在线,剧情紧张刺激,带着耳机看,心惊肉跳。感觉手伸出多一部分都得死。美国政府被讽刺得完无体肤,作品有点类似以前的《127小时》《活埋》或许是我比较喜欢这类型作品吧,很合我口味,7.9分!豆瓣评分,偏低了,整体风格也比较惊悚,甚至感到一丝丝的恐惧。
其实中间我有几个问题的,为什么把他打倒后,没有靠近进行猎杀,艾伦在里边已经几乎可以说是待宰的羔羊。看到结尾就恍然大悟,把开头所有作出的假设和疑问就全部打通了。就像猫爪老鼠一样,猫把老鼠玩弄在手中,残忍地 慢慢地玩死。
“战争结束了,为什么你还在这?”美国在电影中展示的自以为是的形象彻底的打脸,艾伦和伊拉克狙击手的电话穿插在整部戏中。恐怖紧张的剧情,仿佛对手指哪中哪,手露出上外一点点都要被打飞。孤独,惊恐,脱水,流血,这些元素都使观众为剧中的主角捏了一把汗。不过这也是《127小时》跟《活埋》玩剩下的,也许这也是同类型的电影没办法突破这固有模式,而导致电影在豆瓣并不是很高分吧。
这是一部对战争进行反思的电影,他把本来应该很牛逼的狙击手,放到了弱势的地位,因为要表现这样的弱势,就安排了很多狙击手不应该犯的错误——冒失的走进敌方狙击手的陷阱,被敌方狙击手击中后观察员冒失的过去营救,连望远镜都会在战场上出故障,甚至于挖个墙洞都会把自己的手伤了……电影终归是电影,要是真实的战争场景是这样那美帝的军事训练就太弱鸡了!好莱坞电影就是要玩儿这种让观众一眼就看得出来的蹩脚失误,然后让你在银幕前干着急!如果你还要跟导演探讨什么“一个狙击手的个人修养”,那你就输了!就像好莱坞电影里总是会有主角被大反派暴揍得奄奄一息的时候突然灵光一现,大招迭出,反败为胜!总是会有漂亮的女主角在危险面前惊声尖叫暴露位置……这些都是套路,你完全可以撇开这些不管。
《生死之墙》影评(四):一墙之隔,生死之隔。
可能是我看过的fuck出现频率最高的战争电影,也可能是我看过的演员最少,道具最少的战争电影。
全片只有两个美国大兵,和一个只有声音却不曾现身的神秘伊拉克狙击手。准确的说,更像是一个右腿膝盖中枪躲在石墙后面的美国狙击手观察手的独角戏。
想起来电影《敦刻尔克》,以英法盟军视角描写大撤退,全程连一张德国人的脸都没有出现。
这个片子同样没有传统战争片中的激烈枪战,也没有狙击手一枪一个的血腥场景,只有美国观察手面对未知的紧张和恐惧。活生生把一个狙击手题材的电影拍出了悬疑惊悚感。
一墙之隔,生死之隔。
作为一个真正的狙击手,不仅要有过人的军事素质,更要有无比的耐性,和狡猾的头脑。
而狙击手之间的较量,更是比短兵相接的火拼多了许多隐忍和残酷。
就像这个伊拉克狙击手,不知道已经在垃圾堆里躲了几天。在美国狙击小组潜伏的二十个小时里,即使能听到他们的谈话也一直保持静默;在困住两个人后,才试图通过无线电骗取对方位置和信息。
就这样一直耐心潜伏,等待破绽;然后和对手交流,套取信息。最后用得到的信息和死人的身份来吸引更多的敌人前来送死。
因为没有相关军事素养,所以完全看不出其他影评中指出的最后赶来支援的直升机型号不对的bug,连美国电台不加密这种小槽点都没察觉。
只感觉三个地方有些违和,一是如此大风且扬沙的天气能在1500米外指哪打哪;二是为啥没有队友搜查垃圾堆;三是居然真的干掉了美国直升机,话说不是来了两架吗。
怪不得我觉得这个电影很厉害但是评分这么低,主要是大家观察思考能力和军事素质都太高了。
《生死之墙》影评(五):主角全程没出场,这部另类战争片结局太吊!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
说到战争片,八成我们会想到这样的场景:
《生死之墙》影评(六):以军事之名行荒诞之实
中东战场上,烈日当空的一片荒地中,两名美国狙击兵和伊拉克哈吉的对峙,一场猫与鼠的游戏。 这部场景单一、对手见声不见影的电影,其实硬伤很多。不但一个哈吉用半自动步枪30秒搞定8个人,随随便便就能入侵你美军通讯系统钓鱼,就算你逃进直升机里,对手也能把你一枪一个,让你机毁人亡。 这难道不是外国的手撕鬼子神片吗?
《生死之墙》影评(七):说说这部电影中无线电通讯方面的问题
1.男主角中途脑子短路,没有想到应该利用那部从死掉的黑人雇佣兵手里拿到的卫星电话上的天线修理自己的那一台。直到电影快结束时才想起这一茬儿。
2.伊拉克狙击手先狙杀工人,然后冒充(或者留一个活口,等他发完求救信号再灭口,下同)工人给雇佣兵发求救信号;再狙杀赶来救援的雇佣兵,再然后冒充雇佣兵给美军发求救信号。中途不直接狙杀主角而是和主角聊天,目的是为了套取主角所知道的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然后以此再向美军基地发送求救信号,引美军前来救援,再行进一步狙杀。这个逻辑看似巧妙,其实真的很扯淡。虽然无线电通讯会令人的声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真,但绝对不可能连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或者下属的声音都听不出来。况且,即使伊拉克狙击手通过交谈知道了一些关于对方的生活细节,也不可能那么轻易的伪装成对方。理由很简单,基地内的长官又不是傻子,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人家也可以问你一些问题让你回答。就好像咱们国产剧《雪豹》里有一集,日本军官竹下俊伪装成八路军,被八路军的一个班长识破那样。明明你部队里根本没有一个名叫张三的人,人家偏偏问你张三他爹最近身体怎么样?这种问题无论你如何回答,结果都只有一个——露馅。
3.主角在队友马丁中士好不容易拿到狙击枪,正在瞄准对方的时候,不小心按到了对讲机上的通话键,使得自己和队友的反狙击计划提前暴露。此处导演/编剧的处理实在是太过牵强。主角明明啥也没动好吗?只是趴在地上而已,怎么就会误按对讲机通话键呢!前面叨叨了那么多,都没有不小心按到,怎么可能反而在最关键的时候犯这种低级失误!
4.主角一开始和伊拉克狙击手通话的时候,使用的是对讲机信号而不是卫星电话信号,那时他已经知道卫星电话上的天线被打坏了,所以不可能再从卫星电话接收到任何有效的信号,对讲机的通讯范围也就3-5公里而已,所以和自己通话的人肯定不是基地长官,这么明显的事情还需要靠听对方口音才能察觉到吗?
5.最后一点,和无线电没什么关系,但是还是想写,一开头为什么要让拿狙击步枪的人下去进行搜索,而让拿突击步枪的人再上面掩护,完全是扬短避长。
《生死之墙》影评(八):《生死之墙》:和影子的战争
和影子的战争
有一种简单好看,是结尾处的一波三折,反转之后的再反转。观众受尽折磨,心甫一落定,又冷不丁被吊起,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电影已经黑屏,出字幕,响起凄凄慌的片尾曲……无甚可看又不忍离去,愣怔、发呆,一千个草泥马踏过胸口:“怎么就over了?怎么就over了呢?!”
这是恐怖片最爱的桥段,简直变态:九死一生的幸存者终于松了口气,杀手却藏在不远处举着明晃晃的杀器,关键是电影不演了,强烈告诉我们未完待续,也强烈告诉我们没有下集——演下去也是死路一条,想不通吗?请自己脑补请自带觉悟。看惯了喜剧和大团圆的我们,立马掉进绝望的大坑,这一通意料之外,够人扑腾好久。
《生死之墙》就是一堵岌岌可危的墙,后面躲着一个驻伊拉克美军S,墙对面1550米远的垃圾堆里有一个狙击手,两个人对峙了80多分钟(电影片长88分钟)。这80多分钟里,狙击手侵入了美军的电台频道,与墙后的S展开对话,于是我们知道了很多。
狙击手战功赫赫,已经击毙了35名美军,人称“死神”,S之所以被动,因为他潜伏了18个小时就以为平安无事跑出来了,人家可是潜伏了好多天啊,一直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最后,救援的直升机来了——当然是狙击手叫来的,电台的控制权根本不在S手里。躲着的S推倒了墙,借着腾起的烟尘向狙击手的高装备反光镜射击,然后站起来挺着胸脯说“我不怕死”,靶子在这儿呢,打吧!结果寂静无声,压抑了80分钟的观众与S一起狂喜——一枪致命啊!神了!他上了飞机,眼看要成功撤离了,结果,结果可想而知——两架飞机坠毁了!人家的反光镜都是阴谋与智慧的组成部分啊……
无人生还的战场,传出直升机与美军指挥部的对话——一个伪装的声音将布局新一轮救援了,也将是新一轮杀戮……观众喜悦之后的绝望只有两个字可形容:惊呆!
恐惧太深了!这才是真正的不带血腥的恐怖片!我整晚都在恐怖的深渊里无法透气。天杀的导演这样虐待观众,应该给他来一枪。
影片引人入胜,好看到底,却也不完全关注情节,它还顺便透露了以下几个意思: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是最高的自黑境界
高能的狙击手是美军一手培养和调教的,人家混迹于美国部队,偷师学艺,S说“你这个叛徒”,真乃大错特错,人家就是一间谍加恐怖分子双重的料,从未背叛过自己。美军眼瞎的同时,依然不忘夸赞自己的狙击水平世界一流,不过这一回用来对付自己。
狙击手一再说“战争结束了你们怎么还在这里”,一个“修理管道”的词点到为止,一闪即逝,哈哈哈,每个人都想到了石油。可是,可是,美军真的撤出以后,伊拉克的乱象却愈演愈烈,只是不知道如今的管道是不是依然畅通无阻……
3、杀死敌人也杀死同胞的S啊,神在对你审判
“死神”几次提到一个死亡的美军士兵迪恩,逼着墙后的S说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射杀了迪恩然后又向所有人撒下弥天大谎……
4、垃圾堆是个好地方
垃圾究竟是不是垃圾?那里有石油,有世界顶尖的狙击手,从未露面,可能是鬼,可能是神,随便你怎么想……那里当然还有更多,关于战争,关于影子,影子究竟是谁?为什么与影子交战却仿佛在与自己交战?我不说,你懂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fa25b0102zuhq.html
《生死之墙》影评(九):烂
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
《生死之墙》影评(十):一部恐怖片式的狙击手电影
伊拉克战争末期,美国一队石油管道工程师与佣兵安保在工地遭遇伊拉克狙击手攻击,一个美军狙击小组受命前去与敌方狙击手对决。在潜伏了20个小时之后,美军狙击手终于耐不住沙漠中的高温,并且错误的认为地方狙击手已经撤退,于是前去遇袭地点侦查,却没有想到中了隐蔽起来的伊拉克狙击手的圈套。美军狙击手中弹倒地之后,在后方隐蔽掩护的观察员迅速上前营救,却没想到伊拉克狙击手技术十分高超,在观察员作出战术规避动作变向之前就估算出了提前量,随后精准的射中了观察员的电台天线、水壶以及右腿静脉密集区。由此,观察员营救狙击手不成,反被困在了一堵随时可能倒塌的石头矮墙之后。《生死之墙》正式开始。。。。。。
总体来说《生死之墙》是一部还算不错的狙击手电影,在我心目中大致可以与《兵临城下》、《生死狙击》以及《美国狙击手》相提并论。但与上述这些电影《生死之墙》最大的不同与特点就是剧情的区别。我们往常看到的狙击手电影,我们的主角都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角色,往往都是占据战场主动性的一方,即便是被大Boss打入被动,往往也可以通过智慧或者是高超的狙击技术以及生存能力反败为胜。
但是《生死之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角度,当我们熟悉的在好莱坞电影里战无不胜的美国大兵在炎热的沙漠中被一名枪法入神的伊拉克狙击手伏击,队友中弹负伤倒地不起、电台被打坏、水壶被打漏、右腿中弹流血不止,并且被逼入一堵随时可能倒塌的矮墙之后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原本是猎人的狙击小组,现在反成了猎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主角还能不能像其他电影中一样反败为胜呢?正是电影中的这个问题,吸引这观众一直看下去,也弥补了《生死之墙》虽为战争电影,但场面却不够宏大、没有刺激的爆破、没有炫酷的打斗动作、场面单一、节奏缓慢等等诸多不足。
同样弥补这些不足的还有美军观察员与伊拉克狙击手的交流。在双方的交流中导演让我们看到他对战争的认知以及战争对美国的影响。比如:在交谈中美军观察员告诉伊拉克狙击手战争结束了,可是伊拉克狙击手却反问:“战争结束了,那为什么你还在这里?”又比如:在电影中伊拉克狙击手说着流利的英语,使用北约的制式子弹与美国的枪支,还可能受过正规的美国狙击手训练,甚至是利用从战场上取得的美国人的电台,一次又一次的引诱美军出动,从而“围点打援”杀死更多的美军。
同时这部电影比较少见的让美国士兵陷入长时间被动,让“敌己“进行了角色对调。终于,美国大兵也会犯傻了(电影中美军观察手多次被玩弄)、子弹也会打不准了、敌人也不会被简单的招数给骗了。这也是这部电影比较新颖的一点。《侏罗纪世界》里说:“对于金丝雀,猫就是怪物。我们只是太习惯做猫了。”这部电影终于让美国大兵做了回金丝雀。
除了以上三点,我认为剧情的波折以及只在剧中以“瞄准镜视角”出现的伊拉克狙击手(也是为什么我说《生死之墙》是一部恐怖片式的狙击手电影,真正的主角从头到尾都没出现过),我想也是使得《生死之墙》的变得十分有看头的原因。
首先说剧情的波折,在观察员被逼入墙后之后,剧情出现了几次翻转的动机,例如:狙击手的第一次反击,观察员的单兵电台中传来声音、佣兵安保的单台的出现、狙击手的二次反击等等。但是伴随而来的都是在不久之后的希望的破灭。个人认为 “先有希望再希望破灭”的剧情要比“直接绝望”的剧情虽然节奏上慢了一点,但是可以给观众传达一种更加强烈的绝望情绪。
然后说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伊拉克狙击手,我认为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恐惧的往往不是“已知”,而是“未知”。只有来路不明,状态不明的东西才能带来恐惧(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与生具来的怕黑,因为黑暗里你什么也看不见,即便是熟悉的环境,往往也无法确定你面前的是什么)。这一点《生死之墙》就做的很好,在整个电影放映的过程中,观众都如同受困的观察员一样没有见过伊拉克狙击手的样貌,只能听见他的声音,唯一的不同就是观众偶尔可以看到伊拉克狙击手的“瞄准镜视角”,同时这一点也增强了观众对于影片情节的带入感。尤其是结尾:伊拉克狙击手的瞄准镜中两架救援直升机已经被伊拉克狙击手双双击落,电台中又一次想起了伊拉克狙击手伪装成直升机飞行员的声音回报基地。让观众不免细思恐极。我想这样的拍摄手法也与一些欧美惊悚片或恐怖片类似,比如《黑暗侵袭》和《阿波罗18号》。
同时,《生死之墙》还利用了在战争电影中不常见的“单一场景”进行表现与拍摄,我认为这一点与软科幻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方面,因为场景少,剧组免于在全世界奔波,还省去了来回布景的麻烦,降低了拍摄的成本(《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制片成本仅为2万美元,《生死之墙》的制片成本也在战争片中处于较低的水平);另一方面,不同于其他惊险刺激的战争战争电影的炮火连天,士兵们在各种环境下战斗,给观众很强的视觉与听觉刺激,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快速的遗忘,仅仅是看完就完了(爆米花电影),甚至是看到结尾开头的起因就已经忘记了。反观场景的单一可以增加观众对于整部电影的印象,同时也使得整部电影更加耐人寻味。
总结下来,《生死之墙》确实算得上是一部比较清新的一部战争电影,也是一部不错的狙击手电影。不过一些军事细节上还是有些缺陷(比如电台没有加密之类的)。但是,电影嘛干嘛考虑那么多呢?毕竟《战狼II》中钢丝床垫都能充当栏栅装甲了。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凡眼航拍”,里面有我的一些航拍作品,也会不定期发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