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书记》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书记》的影评10篇

2022-04-06 03:3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书记》的影评10篇

  《书记》是一部由周浩执导,郭永昌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记》影评(一):真中国书记与真纪录片

  非常棒。可以说是纪录片版的官场现形记。郭书记这个人很难给他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很传统的士大夫式的官僚。

  郭书记的行为让我想起一句话:贪官就一定不是好官吗,言之凿凿的道学先生,清官就一定是好官吗?当然,不一定。虽然贪污不是官员好坏的唯一,但是也算是重要标准。可以说,郭书记就是中国官员的一种意象,现在的人当官,不为权就为钱,政绩和人民币是要一把抓的。不过我们很难一下改变中国固有的官僚规则,毕竟形成新规则需要时间。 说回纪录片本身。不得不说周浩很强,作为纪录片导演,他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交涉手腕绝对是不亚于外交家。这在片中是很难看到这一点,因为这是属于幕后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思考,为什么他就能拍到那么多别人拍不到的东西?从02年拍摄的纪录片龙哥开始,他所拍摄的角度与题材都非常特殊且难度很大。这可见他很擅长于与拍摄对象交涉,他与被摄者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利用与被利用是他常用的手段。郭书记为了宣扬政绩利用了他,而他为了片子也利用了功利的郭书记。正是如此,我们才能看到老外生日宴会,台商晚宴以及停机退钱等神来之笔。

  纪录片的故事是突然的,很多导演无法抓住这种稍纵即逝的机会,而周浩正是擅长抓这种特殊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周浩的纪录片电影化程度非常低,他的纪录片是真正的纪录片,镜头是不讲究的,声音是没处理的,什么剪辑手法什么蒙太奇,什么故事结构,都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是就是贵在真实。周浩跟了郭书记三个月,剪出来1个小时47分钟的片子,其中3个大的爆点,这就让这一部看似粗糙的片子有了灵魂。真正的纪录片,实而不华,直击重点。

  纪录片,最大的效用是记录。这部片子,我觉得最为宝贵的,就是为后人留下了这个时代,我们中国当官者的丑恶与无奈,体系内的崩坏,了解这士大夫悲哀的功利主义。这对我们的后代很有意义,书记是真书记,纪录片是真纪录片。

  《书记》影评(二):权力与繁荣

  权力与繁荣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片中第一次人物独白,郭永昌说,不管怎样,我去哪儿都是想留下执政痕迹的,不能做混日子的太平官。乍一听,非常符合“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官宣。但一思考,似乎权力与繁荣之间并不能直接发生关系。

  郭永昌的权力可以说集中至极了。郭书记说,不懂得官场的潜规则,只做具体的事情。因此,大到建“33大厦”的固始第一楼,小到两分钟内,行政处罚2万变1千;以至于,上访户“一辈子都会感激郭书记”,台商认为“非常有人情味”。表面上看来,在郭书记的指导下,固始既完成了招商引资工作,更维持了地方稳定。但是,真的就“固始永昌”了吗?

  建大楼,桩都已经打了,一句话就26变33。县委书记主导下的项目的重大调整,为了圆书记的个人梦想,为了“生生”的好彩头。具体问题呢,地基怎么改,楼盘销售怎么做,总之加层数之后的所有问题自己解决。行政处罚,书记一句话,可以从2万变1千,并美名“依法行政”、“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换得小个体户“不乱跑”;朝令夕改的处罚,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民众产生“会哭才有奶喝”的幻想;更不必说,县委书记和工商局领导之间的权力边界问题了。

  表面的稳定与建设,不能意味“永昌”的繁荣;依靠个人权力的管理,最多只能解决“具体的事情”。城市的基础建设,商户的工商管理,农民工的欠薪问题……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明明都有法可依,为什么还要不断请示领导呢?在这样的个人与政府关系下,法律行业真真都是冰天雪地啊。越集中的权力,就越丑陋。

  《书记》影评(三):【民间观察】固始县青年教师主导局部“颜色革命”教育局长沈文明被免职

  【民间观察】固始县青年教师主导局部“颜色革命”教育局长沈文明被免职

  文/落魄书生-王中银

  固始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缺乏骨干工业企业,县财政收入应该达到30个亿,理论上才可以保证教师月平均工资达到4000元,这说明经济形势恶化下,县财政运转困难,教师工资维权不过是把这个盖子暴露。整个信阳GDP才1920亿,人口900万,固始县工资水平恐怕是周边县城最低的,同时青年教师职称低,评高级和中级职称困难,财政困难,地方政府控制名额,让青年教师看不到未来,每个月不足2000元的薪水,几乎无法养家糊口。目前在东部沿海打工月收入都可以达到6000元,县城青年女教师每个月不足2000元的收入,确实制造不菲怨恨。固始县乃中部县城典型,教师工资存在地区差异,工资是教师主要收入,经济收入决定社会地位,待遇低导致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相对下降。现在农民工都可以每月挣八千一万,教师连农民都不如,这种脑体倒挂现象,河南省财政又不救援,青年教师当然不稳,上访游行罢工。青年是社会抗争主力军,她们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不可忽视力量,固始县一场小规模“颜色革命”教训深刻。

  据网络信息分析,固始县教师队伍中吃空饷,官太太数量不菲,这些不干活的群体,拿着高工资,在一线累死累活的青年骨干或40岁以下的教师,拿着每月2000元的待遇,这基本上就是隐性半失业。每当经济危机兆头时,往往酝酿社会危机。固始县青年教师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这种反常行为诱发全国网络舆论关注,让青年教师经济边缘化,她们的怨恨必然要让官员遭遇惩罚,上街游行说明诉求渠道不畅通,不同意见无法宣泄与表达,社会矛盾激化,县委县政府不关心青年人,让收入差距极具拉大,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平,这些县城精英知识青年,必然要影响社会稳定。从固始县教师维权网络舆情反馈来看,这些中小学教师,尽管拥有高等学历不假,但水平和思想境界有限,况且人口170万的人口大县,教学任务繁重,青年人无法通过拼搏改变自身卑微地位,不满情绪重,诱发群体性事件。

  固始是后发达地区,青年教师队伍待遇低下诱发不满情绪重,教师队伍稳定和素质非常重要。古代教师有很高社会地位,信息化时代,固始县教师可以短时间内知晓其他地方教师的工资待遇,不满情绪迅速酝酿,况且学校是单位体制,青年教师利益无法获得保障,拖欠克扣教师工资,非但影响到教师生活、教学秩序更关乎政府形象。固始既然已经省管,教师工资由省财政负担这样更合理。固始县财力不足,发放教师工资出现困难,说明目前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需要调整,河南省应该建立国家级贫困县教师工资专用账户,切实保障扶贫工作重点区域教师工资待遇,中央财政应该适当补贴。貌似是固始县的问题,根源还在中央,每年可以补贴上万亿给农民,对国家贫困县的教师也应该纳入补贴视野。教师工作涉及到职称,论资排辈,让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备受打击,不利于教育事业发展,外地经济快速发展让后发达地区教师心理更不平衡。

  沈文明同志担任固始县教育局局长不足一年,现在被免职,县委县政府认为他不足以应付这种复杂局面,由更高级领导兼任,可有利于事态化解。工资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在山东沿海教师初级5000元、中级6000元,高级7000元,在郑州初级也可以拿到5000元多,在外省中等发达地区,初级4000元、中级4500元、高级5500元,固始县初级仅仅1500元,中级1800元,高级3000元,一比较就感觉工资太低啦啊!尤其是青年教师心态更不平衡。目前对教师工资发放监督机制不够,有的地方甚至只发放基本工资70%,其他要学校自己筹备。固始这样的县城青年教师,几乎拿着国家规定的最低收入,可能县城公务员工资水平仍然不高,县处级也不过4000元,把教师同公务员工资联系起来,并不能真正解决教师地位低下、工资水平低的问题。象固始县这种财政薄弱困难地区,中央和省财政应该采取差别对待,建立财政补助或困难地区教育援助专项资金,保障教师工资。

  《书记》影评(四):瑕不掩瑜

  主角是個書生意氣的人 六七十年代的人和我們這代不同 突出特點就是深具情懷 總是有很多情意結的

  呂梁在他任上被治理的不錯 很顯然 他是付出過的 辛勞過的 據說犯罪率減少和升學率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這讓他頗為自得 為之四顧 為之躊躇滿志 甚至自命不凡(貶低北京...喝多了吧)

  接受這部片子的拍攝 應該算觸碰了官場的潛規則 而遭遇徹查 雙規郭書記的經濟問題出現在他之前的某縣區委書記任上 其實吧 一個大的行政區域賬目多少會出現點含糊不清說不清的問題的 被人做文章

  這裡要說一句 如果郭書記是個貪財之人 為何在權力更大的縣委書記任上沒有查出問題 所以 這件事也是別人刻意為之 沒辦法 拍攝這部紀錄片使得神秘的官場文化透明化觸犯了很多人的顏面 被參一本也是正常 不過 從命相學的角度 這個人也沒得官運了 就算不雙規也會遇到其他問題終止他的升遷之路 希望他的貢獻不要在老百姓心中被抹殺 這也是對他的唯一慰藉了

  《书记》影评(五):《书记》:那些习以为常背后的话语反差

  在我心目中,中国的独立纪录片人,周浩是排在第一位的,他沉稳、厚重、客观、坚韧不拔,他难能可贵的突破了许多题材限制,为我们展示了别样的中国生态。而他的官场纪录片,一部为《书记》,另一部为《中国市长》(又名《大同》),都罕见地呈现了我们平日里想象不到的官员样貌,它们的存在,是打破官民隔阻,了解真实中国的重要样本,而在此之外,它们作为行进中中国的影像,将在历史中独具珍贵意义。

  在《书记》中,有大量体现为官一任霸道一方的细节,比如郭永昌直接要求打完地桩的开发商把27层的大厦改成33层,取“三三生生,生生不息”之意,丝毫不询问开发商可行性意见;上访群众家里因为拆迁被炸,他给郭永昌写上访信,每一封都把郭永昌骂的狗血喷头,直到第六封才“把我感动了”(郭永昌语),解决了上访群众的问题;郭永昌自况是“县太爷”,说自己下乡镇,各部门领导都会列队迎接,而北京的司长却骑自行车出行,和他们吃饭还要打包饭菜。这种县城官员的自豪感,如果读过网络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相信体会更深。(非常生动具有生活细节的官场小说,推荐,对于基层官员生态的描摹,十分逼真。)

  在《书记》中的这些霸道强蛮,到了《大同》里,则展现了市长耿彦波每种一言堂之后的无奈与推进乏力,如果说《书记》更多是“官场现形记”式的谴责小说,则《大同》是“儒林外史”一般的写实主义,但《书记》因周浩的初次将镜头指向官场而具有着强烈的冲击性,这种第一印象,往往给人以最深的记忆。

  《书记》的主角郭永昌是一位非常务实的基层官员,他有很多非常白话的政策解读,“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也就是利益蛋糕的再分配;中央跟各地方省长开会,也是要拍桌子的。”郭永昌一直到离任前,也交代县长方波一定要把县乡财政三七开的规定执行下去;而财政会议开完了,接下来就是稳定问题,“马上要开市和省的两会了,一定要避免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出现。”因为这种事情处理不好,是要被免职的。

  这次会议开宗明义,点明了一位县委书记所为官一任,所要处理的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敛财,维护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抓牢可能影响其执政地位的成员;二是维稳,避免受管理的民众出现群体性不满,以确保执政的合法性。针对这两大问题,郭永昌有两处特别有代表性的语言:

  另一次是郭永昌在县信访局的现场办公,解决各种上访问题,信访局入楼的影壁上,写着郭永昌的书法:“和为贵 民如天”。

  这两处充满戏谑感的对比,背后隐藏着中国政治生态政治语态背后的现实无耐,而这些无耐,很有可能,过错并不在个人的身上。

  从表面上来看,郭永昌日日花天酒地,喝酒唱歌,而在他自己看来,这未尝不是一种夙夜为公,他与各地来的开发商接待应酬,常至深夜,与家人相伴的时间没有几天,这种喝酒生态,是长期形成的官场文化,也是身在其中的不得已而为之。时至今日,中央正风反腐出台八项规定,不知中国官场,是否相貌一新?

  “酒品看人品,牌风看作风”,这是我从《侯卫东官场笔记》中经常读到的一句话,不喝酒、不打麻将,一个基层乡镇工作人员,是很难招呼住各村村长、支书的,如今自上而下的清廉教育,不知到了基层,如何推进?

  而在这些官场生态背后揭示的,则是转型中中国的发展遗疾。在《书记》里,固始县在轰轰烈烈花酒礼炮中招商引资,而民工则迟迟领不到拖欠的工程款;在《大同》里,大同市要开辟新城,需要整体搬迁十分之三的人口,这群人的安置问题,在耿彦波突然调走之后陷入搁置。这些政绩,或者说这些对城市大刀阔斧的改革举动,是执政者的魄力与抱负,而实施起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自古如然。英明执政是否必然带来民众幸福,这是一个幼稚的问题。

  学会通过高昂的政治语态解读我们的执政者,这是一位成熟公民必备素质之一,而相隔如重山的阶层区划,则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思考到我们的生活,究竟是如何被这些执政头脑们所突然影响。但毕竟,很多时候,若我们能通过这些纪录片消弭掉领导们的威严光环,我们也能更好的表达诉求。

  《书记》影评(六):很真实,很精彩

  《书记》影评(七):神TM丰满的形象

  看完了觉得非常有意思,分享一些想法和细节

  一、书记

  几年前看了《大同》,今天补上《书记》,不免把两部做一个比较。

  想说两句大同。我猜周浩是欣赏耿市长的,尽管大同市民对耿市长褒贬不一但在面对素材的时候导演好像把感情站在了耿市长这边。最后离开的时候耿市长哭的稀里哗啦,镜头给到窗外大兴土木都是他奋斗过的地方,镜头给回车里他已经横在后座睡得不省人事,为大同人民干点儿事儿不少挨牢骚还累成这B样,看完大同的时候我的情绪甚至有些激动

《大同》

  如果说大同贵在感情饱满,那这部书记就胜在人物丰满上,大同讲圆了一个故事,书记聚焦在人物上挖掘得更深。我们在这部里看到了更多郭书记对为官、做事的想法,我看到的是一个比耿市长丰满的多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也非常复杂,甚至让我觉得有些深邃和有趣,他一个人基层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干部,他的圆滑我真的读不透,再加上镜头前的亦真亦假,更让我无法辨别他究竟哪句是真心的,让整个人物不仅丰满还有些模糊、、

  二、基层干部

  实话讲我脑海中的县委书记就应该是那种有点儿土气的地方基层领导的那种形象,我这个看法可能不那么成熟,但郭书记大体上还是符合这个设定的。首先对这个形象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玩法土的不能再土,喝多了在镜头前有些失态,但他在车上私下里讲的话的思考又普遍完全在另一个高度上,这时候就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眼前这个博学智者的领导形象怎么往外商脸上拍蛋糕在KTV里玩命嚎的呢

  在我眼中,中国的基层干部大多能力极强,干到郭书记这个位置的,都是人精,我们看得见的工作上郭书记亲力亲为干了很多事,也干出了很多成绩,这无疑也是很厉害的,总结来说就是一句,这个人贼流批。但又觉得酒后的失态尤其还是在镜头前让我特别不能理解,我确实完全没接触过类似位置的人,我只能理解到,也许是由于郭书记是从基层走来的吧,这个问题我存疑

  三、黑屏

  黑屏这段应该是全片亮点,也是一个转折

  我觉得受贿的这个问题肯定不能一棒子打死,结合电影最后的字幕,这种行为没啥可说的郭肯定有罪,但功过不能相抵,成绩是成绩罪恶是罪恶,即使锒铛入狱也不能抹杀郭在固始的功绩,他大概依然是一个为固始县发展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县委书记。这个问题就和这个人一样矛盾,我并不觉得拿钱办事是什么肮脏龌龊的事儿,也许这个价值观不正,但很顺应这个社会,甚至那些收了钱的才是最干实事儿的人,这都是我们当下的社会和市场造成的,我不觉得因为这段黑屏应该用一种对待黑点的态度批判主人公,而应该以一种多角度的视角来观察这个社会,因为这个行为的存在是非常普遍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是必然的

  但毫无疑问从此时起,影片中的光辉人设从此崩塌,观众无法再用之前的目光看郭书记了

  四、座谈会和送别会

  影片本来简单地记录郭书记工作的点点滴滴,开会啊讲话啊,安排工作,接待上访,解决问题,还要招商引资谈项目谈工程,每天晚上还得喝大酒,日复一日看着都累想想都苦

  然后郭书记临走时先给老干部开了个座谈会,席间老干部纷纷对郭书记歌功颂德,舍不得你走啊之类的,然后郭书记作了一个总结发言,也算是给电影到这里做了个总结。讲道理这个发言还是挺令人动容的,他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固始,在固始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也倾注了心血在固始,让固始发展的非常好等等,边讲边擦拭了湿润的双眼,反正我是觉得感情足够到位了,说不上感人至深吧,但想想对他前面简单工作的记述,反正看到这里我开始往他的一侧倾斜

  为什么我说黑屏是一个转折呢。最有意思的是黑屏完了有一个类似班子的送别会,郭书记把座谈会上的话基本又讲了一遍,讲到动情之处又摘下眼镜擦了擦湿润的双眼、、我也不是说他把前面那一套又来了一遍就是在做戏,但导演很明显用黑屏打碎他的人设,又在后面给大家提供了另一个方向的思考,对于这个感觉逐渐明晰的人物形象又一下扑朔迷离了起来、、

  五、粮液

  然后影片末尾郭书记的送行宴上导演给了五粮液一个特写、、这也是在黑屏之后,感觉故意有点儿小讽刺,我觉得他这里是站了立场的,虽然并不明显但我还是觉得导演面对素材还是有一个基本逻辑和一个引导方向在里面的。大概对比耿市长导演不太喜欢郭书记,或者因为郭书记落马了

  只是惊叹于这个角色的丰满,写下第一时间的一些想法。所有这些想法基于的文本都是这部电影,面对这个丰满又有点儿模糊的形象,尽管导演在立场上给了两方面的参考,好话坏话他都讲了,但我对这位书记还是喜欢占据了绝对上风,算一下他现在也出来了,不知道他怎么看这电影,又怎么看我们这些吃瓜影迷,这问题越想越骚

  《书记》影评(八):书记现形记

  1,县级乃至整个中国官场的话语系统,相当程式化。在固始县老干部送别郭永昌的座谈会,以及县四大家送别郭永昌的座谈和宴会上,固始官员话别时候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套话,唱歌,题字,而后,郭永昌回应以肉麻的煽情话,适时流泪抹泪。戏就这样一折一折演下去。

  2,官商互动模式。片子里江总说的很直白:官场和商场很简单。一方追求权力,一方追求金钱。双方互相配合,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求着谁。商人可以跟官员分庭抗礼,官员也要放下身段与商人们开低俗玩笑。在酒局和歌厅,大家各怀鬼胎,假装深情,假装诚挚,假装高潮。此外,郭永昌在外商Jack的生日派对上,秀英文,抹奶油,看起来还是很懂如何跟外国人玩耍。相应地,对待每种人物,他都会展现不同面相。对台商能放开唱歌,拼深水炸弹。在对待方县长等同僚时,说方99%符合省委组织部考察要求,真是会说话,有水平。他在对待百姓,下属,商人时候所展现的整体形象又颇符合敢想敢干的明星官员形象。

  3,书记和县长。书记在的场合下,县长一般特别低调。百度一下发现,方县长确实接了郭永昌的班。相信他现在更能充分体会到郭永昌在片尾说那句话:县太爷,确实有爷的感觉,你到乡镇去,警察官员都恭恭敬敬在等候你。

  4,如果跟《大同》对看,又值得再思考。郭永昌和耿彦波,都在频繁接待平民。郭永昌貌似更和气,更亲民,更能打圆场。耿彦波则更直率,能办就办,相对而言,在镜头面前作秀的成分更少点。不过,他们对待平民的态度,与对待商人,又有不同。耿彦波曾对着周浩的镜头说过,对于做官已经没什么欲求。郭永昌明显还在期待着继续升迁。

  5,90分左右开始那一段偷录的对话,大概是本片最牛逼也最具争议的部分。郭永昌示意周浩先回避,然后跟办公室主任商量,那些已经收了钱却没来得及办事儿的贿款,该如何退还。有了这部分,书记的形象才更真实、完整。有了这段对话,也能部分解释当地商人会对民工说:郭书记说的话算个屁——除了他即将调走外,我相信,商人们一定比民工更清楚郭某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官儿。

  刚看完,暂时就这几句话。

  《书记》影评(九):为官如果能做到“不后悔不遗憾”……

  开会,会客,客套,宴席,流水账,很没意思。看到固始县特意关注了一下,那个地方是我们乡下杨氏的始源闻说。换在今天,宴席什么的应该都不让拍了。书记吐槽都说县委书记多牛逼,但其实是最苦的,省里来一个副处长招待不好,都会有好果子吃,然后说这是体制的问题。难得地体制内的人不满意体制。事实体制内的人各有心思。

  为官如果能做到“不后悔不遗憾”,就够了。可惜中国这样的官太少太少。

  难得地看到官员们K歌喝酒尽情宣泄的一面。

  黑屏录音这段至于是讲了一下老百姓很关注的贿赂问题,回避了就虚假了。虽然目前还是显得太高大上。

  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很多人进入体制的最初,或许都怀着很美好的想法,想做一番事业,但最后又有多少人能坚持初心?

  最有意思的是,片子拍完没多久,郭书记就给双规判刑了。看来在中国,真没一个官屁股是干净的。

  :郭说最讨厌北京人,好像什么大官都是他熟人邻居一样。

  《书记》影评(十):固始衍生故事,书记原来输己

  周浩的纪录片,那部著名的《高三》我也看过,片子之所以遭遇热捧,个人还是倾向于沾了题材的光,“高三”这个词关乎青春、奋斗、煎熬、黑色乃至暗无天日等诸多苦辣酸甜,是太多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对于经历过这一阶段的受众群体,确实有太多感同身受。

  但从立意、结构及剪裁取舍看,我并不认为《高三》有多高明,其着力点在教育者一方,为了让学生们顺利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而威逼利诱各种方式无所不用其极的高三班主任王锦春给人印象深刻,但受教育者反被浮光掠影一扫而过,只见影影绰绰的森林却未能看到参天树木。再从影片基调来看,《高三》又未免过于苦大仇深,其实从个人经历回溯那段日子,身在其中的学生,所谓苦闷压抑既是题中之义,也是理所当然,这种苦不堪言既应该是夸张的,又应该是麻木的,当然会有抱怨,会发牢骚,这种认识是具体的,却是谈不上深刻的,只有跨过这道坎考上大学走向社会,时过境迁因为阅历有了对比,那种苦不堪言才能真正体会彻底明白,这种情绪是极难拿捏的一处。再者,高三也不应该尽是苦不堪言,刘震云在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的里写河南饥荒饿死了几百万人,结尾却附录了当时报纸上的两则离婚声明,以此证明在大灾荒的主旋律之下,仍有百花齐放的正常复杂的情感和生活。同理,作为高三的纪录片,大环境之下的小情调(比如《青春派》里一味强调无限扩大的那部分),其实更值得关注回味,可惜,这样的视角在片子里展现得太少或说不明显。

  基于以上,我猜测,《书记》本来应该是周浩循着《高三》轨迹,继续秉承其“正能量”叙事风格的重复之作,只不过这次,他将镜头对准的是一位县委书记,对于这个所谓基层父母官的群体,观众的印象可谓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天天都能在新闻上电视上看见,他们开会座谈作指示,为党为国不为家,高层建瓴,挥斥方遒,说着一堆堆的空话套话,就是不说人话。而陌生自然是惯常视角起于此也止于此,八小时之外,他们在干些什么,生活当中,他们怎么说话。而通过本片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书记终于有了一点人味,他强调执政痕迹,鄙视不作为,一方面,他招商引资,接访助民,为老百姓办实事,杀伐决断,为自己树政绩,八面玲珑。另一方面,他出入酒店歌厅,餐餐豪饮,觥筹交错,夜夜笙歌,灯红酒绿。虽然还是“正能量”,却已绝非主旋律,因为没有一味“高大全”,反而显得真实可信。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周浩就没想把它拍成《焦裕禄》,而更偏向于何申笔下的李德林那种,在大关节上把持得定,而小细节上则是和稀泥打个人小算盘甚至不乏私心,依据导演的预期和努力方向,我们看到的是胡温盛世里有异于惯常舆论宣扬而又深具中国特色的地方党员干部形象,特别是其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影像记录,更是多数观众此前见所未见。从这个角度看待本片,它甚至填补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官场生态记录的空白,作为全程纪录中国官员党员具体工作和生活的视频资料,其信史意义更是价值空前。但,当片尾字幕打出,也就是影片得以重见天日的原因曝光后,我们发现,影片实际上已经偏离了周浩的初衷,它力图从客观真实出发,抵达的结果却是颠覆性的,活脱一幕新时期的《官场现形记》。换言之,导演操纵得了影片,却左右不了现实,生活区别于剧本的不可预测的精彩,在此高度闪光。也因其如此,反讽效果也就越发让人啼笑皆非。

  至此问题出现,从技术考量,以展现真实为本质的纪录片,拍成了这样到底算是成功还是失败?它应不应该有作者立场?真实到底存于何处?需如何发掘?而从影片内容展现与既成事实的脱节背离来看,个人更感兴趣的,自然是为什么会这样?

  我百度了下,郭永昌是2008年2月离任固始县委书记,2009年因经济问题被中纪委“双规”,最终判刑7年。资料给出的原因是1997-2004年其在任漯河市源汇区区长、区委书记期间,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也就是说,这位书记违法犯罪,不是因为退居二线眼看官运到头之后的无奈一搏,而是导演找他拍片之时,已然犯案在身,这也再次印证了那句广为流传的新民谣:不查都是孔繁森,一查都是王宝森。那么,既然如此,这位怎么还会同意周浩的合作要求呢?就不怕自己的事见不得光吗?对此我想到以下几种解释,一是他此时早已洗心革面,决定重新做人。二是鉴于本片摄于其人离任三个月前,敛财行为想必已告一段落,他自信区区三月尚能把持,无伤大雅。第三,他以横向纵向的党风国情作对比,自认所作所为大节无亏,小节无妨。第四,那就是面具加身,伪装日久,他真把自己当好官了。而无论原因归为何种,在我看来,其实都可以归于人性范畴,供下级揣磨同辈借鉴上级反思乃至后来人研究。

  《书记》的耐人寻味之处也在于此,它在不经意间给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纪录片和官场)提供了双重(文本和内容)乃至崭新的参照研究标本,而影片与现实产生的这种微妙而又深刻的互文关系,也是本片最有意思的地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书记》的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