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10篇

2022-03-22 03:32: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10篇

  《科里奥兰纳斯》是一部由拉尔夫·费因斯执导,拉尔夫·费因斯 /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 杰拉德·巴特勒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一):被放逐的孤魂:科里纳兰纳斯

  看完拉尔夫•费因斯执导的电影《科里奥兰纳斯》,感觉古希腊悲剧又复活了,上豆瓣后才知道这是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难怪里面台词充满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华丽铺陈。借机拜读了莎翁的《科里奥兰纳斯》,剧中要告诉人们的是:

  最致命的打击,是信仰变成欺骗;

  最了解你的人,是你最大的敌人;

  最高贵的灵魂,众人须把它毁灭。

  影片弥漫着尼采哲学气质,不知是不是我的审美与我的知识背景有关。看到马歇斯作战时我想到了巴顿,这分明是尼采对战争的热切赞美;我不知道尼采有没有读莎士比亚的《科里奥兰纳斯》。

  卡厄斯•马歇斯也许历史上的“反动分子”,因为他与当今民主价值观格格不入,对于获得“多数人”同意的民主制度不过是要控制选民情绪,极尽谄媚讨好之能事,事实上,一旦攫取权势就会“弃群众于不顾”,因为从一开始就只需要利用群众高亢情绪,而不是利用正义来实现权力,马歇斯或许深知这一点,他坚定的选择贵族保守统治,不愿意同流合污。这其中充满了对现代政治的嘲讽和揭露,一群摇摆不定、是非不分的人群会不会把“民主政治”变成无恶不作的“暴民政治”?打着“人民”旗号的革命,实际上只是几个野心家的无耻勾当,这在无论哪一国历史不是一幕幕的上演吗?

  因而影片充满着无可救药的“文化伤感主义”,洁身自好的人们注定要受到污垢,一心为国效忠的军人理所当然不容于世,坚守高贵的操守会被认为是“骄傲的,不合群的”,是人群必须要铲除的“毒瘤”。

  一个清高的英雄史诗还不足以构成我喜欢的理由,我之所以说本片是“希腊悲剧精神的复活”,是因为《科里奥兰纳斯》似乎抓住了希腊语境里非常重要的两个私密:“恋母情结”和“同性恋”,二者在希腊文化中代表世界上最高贵、最纯净的情感,因为他们都是天生的、无欲的,是生命意志的体现。

  在莎剧中这两种古老的情结已经变得异常微妙,变成了纯粹文化意义上的追思。马歇斯爱他的妻子,但是妻子只是“静默的好人儿”,儿女柔情不过是他男人世界里的小小点缀,也不能对他施加影响;而他的母亲则有这种能力,马歇斯违心的竞选执政官,并最终放弃怨恨,都是对母亲意志的屈服,骨子里深刻“俄底浦斯情结”让他的命运充满悲剧性。而在精神世界里真正平视马歇斯的只是奥菲狄乌斯,他们惺惺相惜,他们战斗时,充满仇恨和杀戮,绝不手下留情;他们合作时,彼此欣赏和接纳;他们都是世间罕有的一流人物,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争斗超越了狭隘的民族斗争,而变成两个英雄光明磊落的斗争。影片的最后,奥菲狄乌斯将马歇斯揽在怀里,温柔的像情人拥抱一样,而这阻止不了他愤怒的匕首捅向马歇斯的胸口,在他死在自己的怀里的一刹那,奥菲狄乌斯无比沉痛的亲吻马歇斯的面颊•••••••。

  马歇斯悲剧在于他不肯向世俗低头,他的死是自我选择的,他不会死在罗马而死在了安息城,因为罗马遗弃了他,他也背叛了罗马,安息城却是他战斗过的地方;他不屑于死在一场琐小的战争中,他要死于他佩服的奥菲狄乌斯之手。

  他用他的死证明他的战斗和不屈•••••••

  《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二):只是看台词都能值回票价。

  看完Coriolanus,晦涩的对白一开始让人望而生畏,慢慢看下去竟似进入漩涡般,被深深地吸引。开始对莎翁语言文字被世人极致推崇的原因有所了解和理解,其魅力之深广大概不是我们这等学识浅薄的人所能评论的,文学巨匠只供崇拜。

  这是一部纯男性视角的电影,题材,故事,主题,角色偏重,一切都男性化。看Ralph采访也提过,他选这个作为第一部导演作品其中一个原因是这部剧不涉及爱情这一卖点。很大胆也很幸运的导演,第一部作品就选了一个小众无主流卖点但他自己喜爱的题材,并且成功地让电影成形、发行,展现于公众面前。

  Ralph Fiennes的第一次导演,执导的专业角度我无从评价,唯一能说的大概只有比较自我的观后感。

  电影情节紧凑,对白来自莎翁,RF念台词自然也带着他标记性的stage烙印,演技自然不用多言,一致公认的。特别提一下Vanessa这位御奶奶,老戏骨就是用来镇场的,举手投足间抬眉亮眼都是气场都是戏啊!和RF飙的那几场就是这部电影的最精华所在!故事的结局稍微弱了一点,感觉没交代清楚就匆忙结尾。另外如果Gerard Butler的角色可以再丰满一点,瑜亮之争感再强一点,故事会更吸引人。

  《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三):Movie Night 2016.11.08 政治总是不可说的东西

  上课要求看的片子,老师说是为了让我们感受一下英国演员的基本素养。看后的感觉是,嗯嗯,感受到了……

  先从形式上来讲吧,这是一部戏剧感很强的电影。马歇斯的战前动员,对暴民的讲话,母亲对马歇斯的劝导,都用了大段精辟的、带有宗教性质的比喻(大多是莎翁的原著);马歇斯和男二最初的搏斗,也用了极具古罗马仪式感的表达。我个人对话剧没有强烈的好恶分别,但大量戏剧元素在这部片子中的运用,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整个片子力图达到的不是真实,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引起对现实的思考,此时,戏剧性的表达特有的渲染力无疑会加强对观众情绪煽动的力度。当然,有人吐槽古英语的运用,就我能听懂的部分来看,我觉得英英还是苏到爆的。

  接着,来看看导演对故事的重构方式。每一次改变,甚至是每一次解读,都是加入个人经验的重构。拉尔夫选择保留大部分的故事情节、人物设定甚至细节表达,却简单粗暴地改变了故事讲述的年代。有人诟病这是其导演功力不足的表现,但我个人来看,还是蛮喜欢这种处理方式的。我们不缺少将古旧的主题,通过精心设计的现代的外壳进行讲述的电影,甚至可以说,每个我们现在讲述的故事都是对历史的又一次印证。而这部片子,却通过现代的造型、武器、建筑、技术和时空硬生生地承载着一个完整的罗马故事:古罗马的名字、古罗马的语言、古罗马的仪式、古罗马的政治、甚至是古罗马的价值观。但令我惊讶的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无法融入,相反的,更熟悉的场景让我更好地带入进了整个的情节。同时,片子有个小小的设计,新闻报道会承担很大一部分推动情节的作用,如果之前的情节让你觉得好像回到了罗马,那么,各种电视新闻的出现应该会让你会心一笑吧。

  不管形式如何,故事依旧值得我们关注。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相当政治化的电影,可能由于发生在罗马时期,这种政治性的表达甚至还带有一些哲学性的味道。电影中有明显的三组政治性矛盾,罗马与付尔斯、执政官与暴民、马歇斯与护民官们,因而故事的重点也可以看做对不同选择的解读。护民官们为了保全自身政治利益选择了煽动与挑唆,被煽动的民众们在没有得到任何承诺的条件下选择了无谓的情绪地表达和放逐,马歇斯选择了战场、刚毅、对抗、离开、背叛和死亡。这是故事描述的部分,而没有描述的选择还有,人们对政治制度的选择、国家对英雄的选择、母亲对儿子意志的选择、历史无差别的选择……

  电影只完成了讲述的工作,却没有留下问题的答案。也许政客和英雄真的无法兼得吧;也许暴民政治比精英政治更为残暴吧;也许在与政治家的博弈中,平民永远都只是其达到目的的手段呢……谁知道呢,政治总是不可说的东西。戴老师常说一句话:“重要的不是故事所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这句话在这部电影上真是得到了通俗易懂的解答,不论是莎士比亚、拉尔夫还是其他的讲述者,选择讲述这个故事,一定仅仅是为了告诉大家这样的一段历史;同样的,观众们选择一遍遍地看这些改编,也一定不是为了故事本身的情节。如果你还沉迷于故事情节,那么不妨想想那些你似曾相识的新闻报道的处理,或是想想最近大选的结果?反正,我是没有答案的,因为政治总是不可说的东西。

  《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四):《即便时代进步也无法填补阶级的鸿沟》

  一直很想看这部电影

  因为有拉尔夫·费因斯

  却又一直拖着不去看

  因为这是一部莎翁的改编剧

  我真的很害怕那些又长又臭华丽而啰鸡巴嗦的台词

  还好

  电影并没有太让人觉得沉闷

  如同电影海报传递的信息一样:血色基情

  这本身就太有看头了

  看两个超有魅力的男人飚戏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电影的开头有点莫名其妙

  总让人有一种错觉:“我错过前半段剧情了么?”

  剧情递进的太快,而没有铺垫在前,只会让观众产生错过前情提要的感觉

  但作为拉尔夫的处女作

  虽然算不上让人眼前一亮,但也可以说的上是有腔调有思想的

  改编莎翁的作品很难

  它是有时代背景的,那时候是封建地主时期

  主要矛盾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真心不适合代入到现代的罗马做文章,因为现代罗马是民主共和国

  没有时代背景的电影,导演拉尔夫只能是瞎编乱造了

  以至于我们看到了一个将领冲锋在街头还满嘴文绉绉的长篇大论也不足为奇

  这不扯淡么?

  对着士兵简单明了:给老子冲

  哎,难怪遭自己人反水,太啰嗦

  尽管演员拉尔夫是那么出色......

  其实,不应该把剧情设置在现代罗马

  在这地球上,能买得起先进武器、放得起烟花、摆的了排场、处处摆谱装文艺,同时又积累了大量民怨,贫富差距巨大,最关键的是,仍然保持封建地主统治本质的国家..............真心就只剩下一个了

  阶级是怎么产生的?

  老实说

  是天生的

  能力的高低,天赋的不同,祖辈的差距等等

  更别忘了:资本是具有掠夺属性的

  也就是说:富人更富,穷人更受掠夺

  在精英阶层看来:你们下等人连小事都做不好,配吃饭么?

  在平民阶层看来:我们辛辛苦苦做基层工作,到头来连饭都不配吃么?

  进取之道已被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堵死

  不同阶层无法交流和对话,即便是所谓的对话也是不对等的

  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

  暴力机关发挥作用

  恶性循环开始...............

  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

  好一部莎翁剧

  我说的是电影

  《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五):评价低也不是没有道理

  多少有些勉强的看完了电影,总觉得评价低也是正常。

  不过也不是没有价值,感觉导演故意把古代的戏放到现代,然而又偏偏除此以外什么都不改,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加强讽刺的感觉。直播也好西装也好,就是想表达现代的民主依然盲目可笑,英雄主义的力量缺更加渺小。

  所幸完整的看完了全片,片子的最后两秒我觉得才是最有意思的。寇流兰的死是挺典型的悲剧英雄的死法。奥菲狄乌斯最后也带着贵族扛起了英雄的尸体。不过在影片里,虽然奥菲狄乌斯觉悟得倒更早了,但寇流兰的死却是一个讽刺。没有音乐,没有台词,尸体被冰冷的往卡车上一扔,停留两秒直接结束。就是一个死于非命的军人。

  演员的演技没得说,不过西西涅斯和城民乙可真够抢镜。西西涅斯感觉是整部电影里表演的最话剧的一个,存在感爆棚了。城民乙那个大嗓门也很抓人注意力,都不用出境。也许是她一开始吐得口水就已经让人无法不在意她了吧。怎么会有那么大一摊口水?!

  演员的演技很棒,导演的意图也合理,所以将近七分仍然说显得低。

  但要说观影感受也确实如此,实在是不伦不类的。

  《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六):电影慢谈之[0159] Coriolanus 科里奥兰纳斯

  2012-8-14

  看了十几分钟后,觉得这台词怎么那么难懂。古英语里面,我只懂得一个thee。渐渐地,不用Google也能明白,这是把一个古罗马的故事放在现代的背景下,只是,除了武器和服装,其他的一切都停留在旧的时代里。所有的演员,几乎都是以演话剧的姿态来演绎自己的角色,有些怪异、有些夸张、但是可以接受。莎士比亚戏剧的改变,西方人做了无数次。既然可以让福尔摩斯活在当代的伦敦,把莎翁笔下的人物放在剑拔弩张的当下自然也毫不出奇。

  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 初执导筒就向高难度挑战,这个纯爷们儿可以张力无限地嘶吼,也可以冷酷到底的鏖战,还可以像伏地魔般摄人心魄。英国人啊,你们消停点吧,再这么折腾下去,美国男人在好莱坞就没办法混啦。在《告密者(The Whistleblower )》中领会了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Vanessa Redgrave)的优雅以后,这回再次领略老太太的另一面,为儿子军功自豪的母亲,跟东方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大相径庭。这些老演员是用生活的领悟来演戏,几个片段就能激活全场,在生命的暮年,他们在生活和屏幕上都做着最好的配角。

  “人类文明在这3000年几乎没有进步”,这是一个高人的论断。民主体系在罗马时代已经就绪;战争依旧无法消弭;统治者依旧只能是贵族或者是贵族的代言人;屁民的意见还是只能被当作工具把玩。把电影的故事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里,都非常自然。人类这些年除了男女平等几乎没有大的突破,却早把地下的煤和石油耗费殆尽,接下来还能捣鼓些什么呢?

  《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七):最具现实感的穿越

  不愧是能想到把灵魂分成七份的伏地魔,用伊战背景讲述莎士比亚的故事实现了1+1>2的效果。

  迷彩服,巷战,单兵,总是忍不住想到《拆弹部队》;然后拉叔一开口顿时自带剧场效果。很难想象人的眼神中,像狼一样透着对血的渴望,像终结者一样透着对“次等生物”(弱者,不分敌我)的蔑视。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就像是大观园中的老太太一样,不出手则已,出手招招毙命,举重若轻,大象无形。她在有限的场景中演出了无限的存在感和压迫感,那种铺天盖地袭来的强势让一切都无所遁形。

  看完以后,不禁在想,人数众多,身处劣势,能不能够成为要求权利、要求尊重的理由?

  《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八):简约亦不简单

  随着电影这个事物在国内和国外取得了高速的发展, 编剧们也纷纷表示:分钱少责任重时间紧压力大(个人猜想)。其实这也是自然的结果,观众口味提高,涉猎面日趋渐多,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时候由于仿古也好,投机取巧也好,简单省事也好,重新拿起古人的旧本子来稍加改编加以使用确实是个见效快的好办法。结局也很可能就会吃力不讨好。

  这是一部电影的逆袭。影片中的人穿着现代的服饰,拿着现代的武器,却大称“汝等吾等之乎者也”。诗一般的语言,从这些肌肉男的嘴里说出来,不失为一个冷笑话的落差。要是有人能够用文言文来翻译本片的台词,效果或许会更好。当然,如果你熟悉莎士比亚的14行诗,甚至看过这部戏的原著,你会微笑地看完本片的。(我是没这个水准,只能傻傻地听着剧中人物“thee啊thy”的)

  最后,基于三个理由,这个片子还是值得让人尊敬的。1. 导演和主演是同一个人,并且是他的处女作。2. 本子是1605年到1608年之间写的,你不能质疑为什么这个人这么“轴”,就好像你已经没有立场去质疑为什么屈原要那么“轴”差不多。3. 人家花钱少,才用了1000万美元。相当于6300万人民币。据网上资料,张艺谋花了7000万RMB拍了《山楂树之恋》(我认为还是书比较好,好太多),后来据称花了6亿拍《金陵十三钗》(原著作者没说话,我也不好说什么了)。

  《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九):莎翁剧伊战版

  《科里奥兰纳斯》由莎士比亚的作品改编。在此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位英国学院派的著名演员,众人合力将莎翁名著搬上大屏幕,使用的是伊战中巴格达的城市背景。此举一方面显示英伦演员对英国戏剧大师的敬意,另一方面也说明莎翁名著中的政治隐喻即便放在当代也不失现实指导意义。这也是全世界各地艺术家不断翻拍莎翁名著的主要原因。正如我国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中国的思想智慧已经被先秦的思想家思索完了,后人只能学习而几乎少有突破。英国的戏剧恐怕也已经被莎士比亚写尽了,作为莎翁的后人只有临摹的份了。

  影片原作发生在古罗马时代,大将军科里奥兰纳斯战功累累,却因为倔强的脾气被放逐。科里奥兰纳斯因此纠结过去的敌人进攻罗马帝国,最后他终于被自己的母亲说服,却因此献出自己的生命。电影版把背景搬到了现代的伊拉克战场,但台词却选自莎翁的原著。为此我们就看到一群现代化装备的美国大兵在战场上高喊着莎翁原著的经典台词冲锋陷阵,一群西服革履的英国绅士在国会议事厅用莎士比亚时代的语言在争论国事。不用精通古典英语,仅从演员们的慷慨激昂中就足以让你有穿越时空回到古罗马时代的感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对人性的挖掘与展示使整部影片陷入了浓重的悲剧氛围,观后颇感压抑。

  影片的总投资1千万美元,属低成本影片,估计片中大碗们的出演也多属于友情演出。即便如此,我们在片能够中感受演员的认真态度从而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敬业精神以及对经典莎翁剧的热爱。影片的拍摄方式注定使其成为曲高和寡的小受众影片,除非你非常热爱和熟悉莎翁戏剧,否则你很难接受这种影片。我想这也是导演拉尔夫•费因斯非常感三位谢制片人鼎力相助的原因。

  前两天重温了老舍先生的三幕话剧《茶馆》,有感于片中精彩的对白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如果将老舍先生的这部经典名著也像本片一样搬到现实生活场景中来,台词用原著,重拍一部现代茶馆。好看一定好看,只是不知道能不能审批得下来?

  《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十):现代沙士

  看完感觉片子有几部分不足:

  1.民众骚乱不够真实,没能表达出古代饥荒、暴力、凄惨那种令人震撼的感觉。

  2.双方交战时场面太小,没有计划性和组织性,不像是古罗马装备精良声势浩大的军队,更像是现代黑社会的盲目火拼,可能是拍摄基金的限制原因。

  3.结尾部分马修斯被母亲感动说服的场面不够震撼,可能是台词不完整或翻译不完整没能表达出莎士比亚的精髓,并且主角那个时候的演绎看起来更像是心中的怒火无法熄灭,但却突然被感动答应和平,最后主角被杀的结局气氛不够悲惨却让人郁闷。

  整个故事披着现代的外衣讲着古代的语言,很多东西搭配起来很别扭,看着让人哭笑不得,没事可以当娱乐片看看,也可以感受部分莎士比亚那些漂亮的台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