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谁能杀死孩子》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谁能杀死孩子》经典观后感集

2022-04-07 03:05: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谁能杀死孩子》经典观后感集

  《谁能杀死孩子》是一部由Narciso Ibáñez Serrador执导,Lewis Fiander / 普鲁内拉兰塞姆主演的一部恐怖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能杀死孩子》观后感(一):“弗朗哥的孩子们”:历史遗产与未来预言

  描述恶童之恶的电影和电视剧近年来不少。不过在我的观影经验里,这类影片大部分都是在对“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进行讨论,或者借此质疑社会和司法对未成年人不分青红皂白的保护。然而这部拍摄于1976年的西班牙电影比较特殊。全片没有交代孩子们突然发疯开始杀人的原因,也丝毫不打算交代。这种症候甚至可以传染,如同集体癔症。如果将此片简单地看作一部恐怖片和惊悚片的话,那么片头乃自片中引入的战时儿童所遭受暴行的新闻片段,也许在暗示正片部分孩子们的行动是一种对成年人的复仇。他们利用成年人对儿童的偏见——弱小、易控制——转而欺骗与控制成年人。导演自称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于希区柯克的《鸟》。从一贯被忽视、被认为弱小这点看,孩子和鸟确实有相似之处。并且,片中几个孩子们密密麻麻站在一起,默不作声的镜头,也是对希区柯克的致敬。

  然而如果考虑影片拍摄的年代,并结合西班牙自五六十年代起“cine con niño(和孩子有关的电影)”的传统考虑的话,这部影片其实有更多样化的解读可能。(就是不说人话地把刚才的解读再说一遍。=L=)

  1939~1975年,内战后的西班牙一直处在弗朗西斯科·弗朗哥的独裁统治之下。作为亲天主教的右翼政权,弗朗哥经常与教会合作,以“西班牙的未来”作噱头,以天真无邪的儿童为主要形象进行政治宣传。学校也严格遵照天主教的道德规范对青少年进行教育。遭追捕的共和党人的子女还会被强制从父母身边带走,由右翼家庭收养,以让他们接受“恰当的教育”。弗朗哥也致力于对外塑造健康的国家形象。60年代的著名童星Marisol可以说是西班牙版本的秀兰·邓波儿,这样金发碧眼、能歌善舞的小女孩正是弗朗哥所希望输出的西班牙文化标签。

  然而七十年代,随着弗朗哥的高龄,独裁统治眼看也要进入末期。以1973年的影片《蜂巢幽灵》为代表,出现了Ana Torrent这一新的西班牙符号。这样的孩子有戈雅画中的黑色眼睛,沉默寡言,内心充满恐惧和幻想。他们和西班牙一样,处在历史节点和成长节点的双重转折之中。这样的儿童被称为“弗朗哥的孩子们”。

  《谁能杀死孩子》恰好公映于弗朗哥去世后五个月。有解读文章认为,这群孩子毫无来由地杀死成年人的行为,或者这种神秘的“癔症”,隐秘地反映了国家性的、俄狄浦斯式的弑父狂欢。片中的成年人,讨论着战争中受苦的总是孩子,也讨论着什么情况下可以杀死孩子。他们提到在费里尼的电影中,男主角杀死了两个孩子,是为了从今后的不幸中保护他们。这种讨论直接体现了权力关系。而片头残忍的新闻画面的背景音,正是这群杀手孩子哼的歌和他们的笑声,如同游乐。这暗示着儿童既是暴力的受害者,又是暴力的历史遗存。

  影片的设定也很有趣。很少有哪国的电影以外国人为主角。一方面,语言障碍加剧了戏剧冲突,使得丈夫无法同求救的荷兰人交流,妻子无法同周围的任何人交流。另一方面,两位主角作为外国游客,一开始沉浸于所谓的西班牙传统文化(狂欢节),如同沉浸于弗朗哥时期对外推销的西班牙形象之中。影片多处细节表现了这对夫妇对西班牙语言和文化的好奇心。等到他们来到岛上,面对的却是西班牙的真相。片中出现的pinata游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狂欢节中孩子们用棍子捅的是正常的装了彩带和糖果的球,岛上的孩子们捅的是老人的尸体。而“谁能杀死孩子”这一被反复强调的问题,实则在反复强调成年人对孩子的刻板印象,在刚才讨论的意义上,就是对被营造出的西班牙形象的固守。片尾海岸巡警的行为,正是被刻板印象蒙蔽的结果。孩子们的演技,如同是弗朗哥时期的宣传手段,正如风靡世界的西班牙童星是“表演出来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这对夫妇虽然继承了恐怖片主角必会作死否则故事没法发展所以显得情节很low的传统,这锅更多地要设定来背。另外有人认为,不能杀死孩子的道德禁忌对应的是不能杀死弗朗哥的禁忌。这个就比较见仁见智了,个人觉得这样的话结局略说不通。

  孩子们杀了荷兰游客之后将尸体大费周章地搬到岛上的教堂,说明这个地点并不是偶然之选。女孩们试穿着她的衣服,男孩们摆弄着裸体的尸首。带有极强宗教性、性别分工严格正是弗朗哥时期教育的特点。而这种在教堂的猥亵行为是对规则的全盘推翻。另外,片中多次表现孩子们不仅杀害成年人,还乐于将尸首用作游戏。这些更加强了前文所说的庆祝与狂欢色彩。

  之后孩子们顺利取得武器,并登船向陆地进发的情节,也许是创作者眼中弗朗哥一代未来走向的一种可能。毕竟当年许多西班牙人认为弗朗哥之死会引发另一场内战,幸好最后并没有。

  一言以蔽之,这部影片通过让一对外国夫妇遭遇一群莫名发疯的孩子解构了西班牙独裁时期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可以视作是“弗朗哥的孩子们”对弗朗哥之死,“父亲”之死,“成年人”之死的扭曲庆祝。影片同时将这群孩子们描绘为成人世界的暴力的历史遗产和未来预言。作为一部惊悚片,它在气氛的营造和情节推进方面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故事很简单,但在拍法上比通篇一惊一乍的那一类要好得多。

  《谁能杀死孩子》观后感(二):智商是致命伤

  1.男主在便利店拿面包和火腿的时候,有个衣衫不整的女人死在货架后面,男主在货架另一边可能刚开始没发现尸体,但是有个他走过去又返回的镜头,然后戛然而止,这时候可能是男主发现了尸体了。然后下个镜头,男主回到妻子身边,告诉她:我只找到了这些吃的。

  明明有便利店,便利店里应该有很多食物,为什么男主不告诉妻子?不说:“我发现了一间便利店,拿了些吃的。”之类的话?

  向妻子隐瞒的原因,大概是怕妻子也去看看,然后也发现尸体引起妻子的恐慌吧?

  2.如果说便利店的女尸男主到底有没有发现还很难说的话,那么老者的事情是确定的吧。

  男主在亲眼目睹了老者被少女打死,然后尸体被一群孩子吊起来玩乐虐尸这样的事情之后,为什么仍然选择了向妻子隐瞒真相?

  如果是一般人,在看到了那样的镜头之后不都得是撒腿就跑,马上拉着妻子头也不回地离开这座诡异的小岛吗?

  但是为什么男主既不马上逃离小岛,而且面对妻子的质疑和逼问,仍然选择隐瞒真实情况?

  如果还说是为了不让妻子感到惊慌的话....难道他还希冀着继续留在岛上伴随着惨案的不断发生度过一个欢乐假期??

  3.男主女主所居住的旅馆内6号房和7号房应该是有旅客居住的,男主第一次进入了6号房探查情况的时候,发现了房间的凌乱,心中大概蒙上一层疑虑了吧。

  在内心疑虑的时候,下楼发现妻子不见了,正常人的做法不是该马上呼唤妻子的名字吗?但是男主此时的表现却是:犹豫,疑虑。

  难道他是在想:咦?妻子是不是果然被孩子们抓走了?

  4.男主第二次探查7号房间,发现了两具尸体~都这个时候了,男主竟然还能不告诉妻子真实情况,还能让妻子在旅馆躺下安顿。我终于明白了:你丫就是想杀妻来着的吧!!如果真不是杀妻,那么只能说:男主的智商就是个无底洞。”

  5.男主死了老婆之后走出房间对着疯孩子们一通扫射才杀出一条血路得以跑出重围,但是谁给他的把握一逃出包围圈就把枪扔了?

  好,就算是枪已经没子弹了,那么在船上肉搏的时候,孩子们用剪刀和小匕首扎他,他拔出来之后为何不为己所用,却要扔在地上?用利器多好了,扎一扎大幅度降低对方战斗力,比他把孩子们推进水里利索多了。

  ------------------------------------------------------------------------------------

  电影名《谁能杀死孩子》其实是:谁能【忍心】杀死孩子

  剧中的疯孩子们利用自己的“孩子”身份,以及大人们的善良和怜悯之心做了多少恶啊!

  旅馆中的父亲应该是知道跟着女儿出去是有危险的,而男主也提醒他,想让他不要去,但是他还是无法拒绝自己的女儿,踏上了死路。

  电影后半段男主本来想驾车撞向孩子冲出一条生路的,但是由于女主的怜悯之心,抢夺方向盘,导致汽车撞到一边。

  最后男主在船上和孩子们搏斗的时候,警察远远驶来,当看到一个成年男子和一群孩子们搏斗,警察竟然向男主开枪,当然也是由于“孩子们都是天真无邪,不可能伤人”这样的思维定势影响的,认为是男主在伤害孩子们,所以枪击了男主,保护了孩子。

  电影结尾,疯孩子们驾船驶出小岛去寻找全世界更多的孩子们玩了,呵呵呵,难道已经来到中国,并且找了个12岁中国少女玩?

  《谁能杀死孩子》观后感(三):朝孩子吐口水,不容易

  一整个岛上的大人都被杀害了,凶手是他们的孩子。

  能这样大胆讲口水吐在孩子脸上的片子并不多。一般来讲,我们抨击强大的社会制度,我们攻讦大人的冷漠凶残,但我们讳言孩子的罪恶,这不是什么禁区,而是一种不自觉的期许:不是别的,当这世界上的一切都已毁灭,但它需要继续下去的理由。而孩子,是我们最后的希望。

  《约书亚》中那个漂亮的小男孩,是一个家庭的噩梦。原本以为,他和上帝同名就是一个隐喻:恶也是“上帝”一词中的应有之义,善的力量有多大,恶的潜力就有多深。呵呵,可惜,结局是,漂亮的约书亚,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心灵敏感,被虐待的儿童。最后一刻,导演心一软,没舍得把这个天使的面孔毁灭,而是宁愿把自己的水准降了几个档次。

  此片片头长达六分钟的黑白纪录片剪辑,展示世界各地的战争中受难儿童的情景,让人满以为又要一个站在既煽情又合理的道德高度,进行一番伤痕教育。

  看完后恍然大悟,其实孩子并非受害者。而当莫名的邪恶在孩子的眼神中闪烁,成人根本无法抵御,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毫不设防。你根本想象不到,那无邪的笑容、清脆的声音、令人心碎的哭泣和祈求背后,竟有深不见底的阴谋。而作为成人,最最无力的是,即使隐隐察觉了某种异样,仍会义无反顾。

  这片子能成为惊悚中的经典,在于它在杀戮的表象之下,设置了一种倒置的成人与孩童的关系(至于它的来由是否无稽或是牵强,另当别论)。这种倒置的产生,不是简单的思维转换,而是在挑战我们的心理防线。而片头的黑白影像,是在形式上强化这种倒置和反差。

  个人觉得,片子的结局部分比较精彩:身怀六甲的女人出现某种异样时,我突然有另一种可怕预感:即将出生的孩子,会不会因为出生在这个被邪恶统治的岛上,而成为一个注定的杀手?但事实更恐怖:母腹中的骨肉,是要在邪恶力量的蛊惑下,杀死自己的母亲!再联想起之前那个摸过女人腹部的貌似天使的女孩,简直让人毛骨悚然;而好不容易逃到船上的男主人公,反击围攻上来的一群孩子,却被正赶过来的警察误以欺负孩子为由枪击而亡。男人倒下的一刻,电影所建立的惊悚世界,正在迅速巩固、蔓延……

  《谁能杀死孩子》观后感(四):巧言令色鲜矣仁

  牛顿都说,他能取得那么耀眼的成就,除了自身能力以外,巨人的肩膀也功不可没。当然,也得承认他确实杰出,我们芸芸大众,就是站在巨人的头顶上,也不行啊。科学研究,是代际积累,经由无数个杰出的大脑厚积薄发后,才能持续向前推进,故事创作也一样。

  原始社会,我想围着篝火吃烤肉的时候,人类就开始讲故事了。电影没发明前,人类文明已经高度发展了几千年,各种载体丰富的故事,给影片创作提供了足够的养分。严格地说,无片不抄,人类所有的知识体会,都来自前人的积累。当代人,作为后来者的前人,同样用自己的脑力劳动,丰富人类的知识体系。理论上,只要看得足够多,谁都能立于不败之地。老电影看得越多,越有这种感觉。那个《XXX》,原来跟老片《XXX》是如此相似。编剧教学,重要的一课,就是看电影。新瓶旧酒,永远不过时。

  这种类型片的一个套路就是,犯蠢的主人公。就为了一点浪漫,就要身赴险境。危险症候已经很明显了,还不想走,还要逞英雄,想想也不合理啊。但是,类型片又需要通过“不断犯蠢”来推动故事。所以说,这类影片的主人公,通常让观众喜欢不起来。当然,不合理的事,到处也都有。这两天有个新闻,一个女驴友爬四姑娘山,摔死了。以前小学课本上,还有刘连满等人的光荣事迹。虽说以前条件差,现在花钱也能买到非常专业的设备,还有GPS什么的。而且,四姑娘山比珠穆朗玛峰要低上很多。但是几个年轻人,冬天去爬海拔六千多米的雪山,这么违反常识的事情,人家照样干了,艺术可不正是来源于生活吗?问题在于,普通人生活成长在和平环境里,平常很难碰到蜂拥而上的小孩砍人这种emergency,乍一碰到手足无措很正常。实际上,谁碰到也不一定比影片里的依文做得更好。可是影片将人物放在放大镜下,观众势必对他们有更高的要求,看到他们这种反应,确实容易上火。

  生物学家汤姆和身怀六甲的妻子依文,是恩爱的两口子。依文一脸妊娠斑,非常扎眼。两口子来到西班牙小镇,愉快地待产。然而,元宵节到了,当地村民整天吵闹不休,两人打算去一个离岸很远(小艇要四小时才能到达)的小岛,过上几天。说干就干,两人在码头租好了小艇,就开始漂洋过海了。

  到了小岛,阳光明媚,感觉很美好。几个小孩在码头钓鱼,虽然不太友好,但也算正常。青春期的小男孩,正是这种屌屌的,谁都不服的脾气。奇怪的是,岛上一个大人都没有,能见到的,就是这几个小孩。虽说白吃白喝挺不错,可是总感觉有点怪怪的。然而,主人公心很大,认为大人们只是到小岛的另一边,欢度新春佳节去了,没有什么可担心的。然而,不断响起的奇怪电话,成功勾起了好奇宝宝的好奇心。这么恐怖的小岛,他们不但没打算离开,反而决定留下来,住几天。

  之后,惨死的老头等等,终于让两口子明白这个小岛,是多么危机四伏。原来,这个小岛不是没有大人,只是大人都被岛上的孩子杀掉了,而且手段特别残忍。只有几个漏网之鱼,这些孩子正在逐一消灭,马上就轮到这两口子了。这两口子,简直不知道该吐槽谁了。这个男人担心吓着妻子,支支吾吾不肯告诉妻子真相。而这个妻子,时不时地圣母心发作,一步步也把夫妇二人,送上了绝路。

  他们找到了一辆主人被杀的吉普车,一溜烟跑了。当时我恶毒地想了一下,假如没有船,他们一直开着车绕着这个小岛转圈,直到没油了被捉为止...

  转了一圈,终于找到了一户渔家,只有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太太,男人们都出海打渔了。因为住得比较偏远,这家的几个孩子还没有没感染。然而,大队人马闻讯赶来,见势不妙。男主女主,告辞了,再次跑路。至于为什么不告诉这个中年妇女,岛上的真相,并且带她和老母一起走,我感觉没有什么可指摘的。见义勇为,得在身有余力的情况下。自顾尚且不暇,还去救人,不但救不了人,自己也得折进去。现在方方面面的宣传,越来越不提倡见义勇为,尤其是未成年人,一定要评估见义勇为的风险。如果男主跟中年妇女说,岛上的孩子都疯了,开始杀人。你要不跑,说不定被自家孩子杀死,她肯定不相信。换做是我,我也不信。这个时候再跟她掰扯这些事,不但救不了她,自己也无法跑路。所以虽然这个主人公很讨厌,但这地方没毛病。

  然而,他们俩开了一圈,又回去了,而不是找自己的小艇...

  童党围攻,夫妻二人退回一个相对安全的小房间,主人公打响了反抗强暴的第一枪,终于站起来了。一枪下去,孩子们都跑了。然而,堡垒都是从内部攻克的,一点不假。之前夫妻二人还不知道孩子们的恶行时,一个小女孩曾经接触过孕妻的肚子,里面未出世的婴儿也被传染了。现在,这个未出世的孩子,在子宫里杀死了母亲...

  男主跑路,遭遇大队童党在码头围攻。厮打的时候,海警来了。一看大人欺负小孩,正义感一下子上来了,一枪将男主就地正法。上岛查看,发现自己落入了童党的圈套。不用说,这三个赤手空拳的大人,不够孩子打得。

  这个故事,有几个点很吸引人。

  1.人物

  ②几个伪装性很强的女孩。孩子具有一定的伪装性,其实他们什么都懂,大人会的那些,他们也都会。至于人畜无害的女孩子,更有迷惑性了。巧言令色鲜矣仁,不管是接近依文的那个小姑娘,还是巧言令色骗走父亲的那个,都是很危险的角色。

  这个故事还是有几个精彩的创意:①女孩接近依文,目的是感染她肚子里的孩子,埋下了一个大包袱。②荷兰姑娘打电话求救,不敢出声,让人意识到她的藏身之处,然而又不得不求救,也是个精彩桥段。如果让我补充,还可以拓展一下。夫妻二人藏身小岛,童党们找不到他们的行踪,打电话,通过伪装声线等求救,诱杀下落不明的夫妻。或者,守着小船,埋伏起来,等待二人上钩...总之,是个精彩的故事。

  补充:两口子躲在房间里,孩子们在外面哂笑的声音,吓死个人,不寒而栗...

  《谁能杀死孩子》观后感(五):一帮破孩全杀了得了

  其实能发现导演绝对不是想当恐怖片来拍的。

  影片中关于现实的意义还是很多的。

  例如那个长达6分多的开头迫切的阐述了战争对孩童的迫害问题。

  大人们到底得给孩子们树立怎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撇开这些不谈单看剧情。

  一整个镇子的大人竟然全被孩子们杀死了

  这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代人冷漠自私的个性使然了

  管他是孩子还是什么,一个个都成杀人狂了,是个大人都会操起枪拿起刀把他们全劈死得了。

  导演显然是把大人们想得要么过于善良要么过于邪恶的极端了。

  但是这个小小缺点还是不能掩饰本片的经典的。

  就拿片中的配乐来说,简直就是牛的不行啊

  再加上气氛的烘托等等,不得不说是一部极佳的电影

  《谁能杀死孩子》观后感(六):异花

  西班牙电影真有放射异彩的独特魅力,修饰词与动名词间没有禁忌,可以甜美地悲剧,可以荒唐地恐怖,可以喜感地犯罪,还可疯狂地伦理,最令别国人艳羡的是,作为艺术家的他们,毫无禁忌,连上帝都会宽恕他们的戏谑与不敬。

  《谁能杀死孩子》:改编自小说《The Children’s Game》。电影而言,不挖掘寓意,徒有新浪潮之名,名扬四海获利的机会为零。为恐怖而恐怖,以为瑕疵,但也另辟了反常理的电影叙事方式,恐怖效果一流。费里尼躺着中枪,给《伊甸湖》灵感,过了三十多年,影片解禁,赦免来得毫无意义。

  别看成人是牺牲品,主宰小岛灵魂的是一群小屁孩儿。它是不是有更深层次的?您挖一挖!

  为现实中的孩子们正个名,这是说:伤害好人、纯洁的人,不会有好结果。

  《谁能杀死孩子》观后感(七):孩童式杀戮的末日寓言

  假如有一天,当所有的大人从梦中醒来,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床头一面微笑,一面拿起锋利的武器砍向他们的头颅。这是他们的孩子,那个朝夕相处,怀胎九月的生出的孩子,也是现在要杀死他们的孩子。而这一天,是属于孩子们的胜利,他们仿佛在一个盛大的舞会上翩翩起舞,谁又能杀死孩子?

  这就是《谁能杀死孩子》这部电影所描绘的末日寓言式的场景。作为1976年的电影,你会惊诧于那个没有3D特效,电脑特效,单纯依靠于镜头,演技和剧本,却依然能营造出骇人的恐怖气氛。

  在观影过程,有那么几个问题,是导演抛出,需要解答的。

  1.谁能杀死孩子?

  这个问题既是影片的标题,又是整部电影所希望表达的内核。孩子是什么?孩子即孩童,在我们的眼里,孩子便处于绝对的弱势,他是初生的太阳,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谁能杀死孩子?战争,饥饿,人祸······归根究底,是大人,是大人们对于孩子缺少敬畏,在他们的眼里,孩子是无力量的,无能力的,无害的。也正是如此,电影才把孩子和大人的立场反转,让大人也对孩子心生害怕。

  2.孩子们意识到了自己凶残的杀戮行为吗?

  电影中给出了”我也不知道“的答案,诚然,我也不知道。因为从外表上看那些孩子们这么的纯真可爱,仿佛是上帝都派来的天使。天使的模样你无法与恶魔联系。所以,我们大人感到困惑,困惑使得他们不知所措。

  3.在这群孩子面前,你会怎么做?

  电影中的主角多姆和伊芙琳从开始的不知所措,不忍下手,到后来杀完第一个后的疯狂反击,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这群孩子已经完全与大人对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电影中村中的人们并没有杀一个孩子,从”他们离开了,直到现在没人敢杀孩子。难怪他们不害怕“可知。

  那么你呢,你会对自己的子女下手吗?或是那个经常在花丛中抓蝴蝶的萝莉,那个经常驻足在蛋糕店玻璃前张望的男孩呢?你忍心下手吗?

  ----------------------------------

  同时影片有许许多多值得玩味的场景:

  1.影片开头6分钟的战争场景,以及电视报纸中不断穿插的冷战和越战的报道,无声的控诉战争对于弱势群体特别儿童的迫害。

  2.影片中段在教堂厕所中,一群男生对一具女尸的亵玩,揭示男生们对女性身体的探索。

  3.女主角死于怀中婴儿的难产,可以设想若是没有经历男女交合,十月怀胎的辛苦,以及分娩的阵痛,我们对于孩子是否会更加随意,随便到抛弃,杀戮的地步。

  4.作为西班牙电影选用美国游客作为主角,绝不是讨好美国观众,而是对于美国在国际地位霸权主义的微妙讽刺。

  ...........................

  《谁能杀死孩子》描绘的孩童式杀戮的末日景象,现在看来,不仅仅作为一部恐怖片,更是一部值得深思的寓言。

  《谁能杀死孩子》观后感(八):115下载,刚找到的,正在下呢

  剧情简介 · · · · · ·   

  1976年的西班牙经典恐怖片,在没有CG特效的年代,完全依靠镜头和演技营造出骇人恐怖的气氛。

  如果有一天,孩子们突然向大人发起攻击……1976年的西班牙恐怖片《谁能杀死孩子》围绕着这个乍看起来完全不可思议的设想展开。这部影片是齐丘·艾吧纳兹-瑟拉多导演的杰作。

  ----------------------------------------------------------------------------------------------------------------------------------------

  下载地址:正片:http://u.115.com/file/f8fbe1c1b3

  字幕:http://u.115.com/file/f8f7b3aa8e

  《谁能杀死孩子》观后感(九):我看过最恐怖的恐怖片

  之所以不评最高分,只是觉得太恐怖阴暗了。

  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站在很多不同的角度来写影评。

  对于这部片子,我尽可能地以所有我能想到的角度来写观后感。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

  很多在战争中杀戮无数的战犯,回到家里,说不定还是一个模范丈夫。

  你以为自己是一个好人?当法律和道德都不能够惩罚你的时候,当你手握绝对力量时,当有更强大的力量要求你作恶时,你还能保持自己的人性吗? 多少贪官曾经也很清廉……

  观点1,一个杀戮者,是不会体会到被杀戮者的痛苦的。 只有当角色交换后,才能够体会一只待宰的羔羊的感受。

  观点2,人们总是宽恕孩子的罪恶。

  哦,算了吧,他们只是孩子。

  对于孩子的罪恶,虽然不能像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一样严惩,但也必须进行引导性的惩罚,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犯罪,就必须受到惩戒。

  现在太多娇惯的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便是成年人过于宽恕孩子的罪恶的缘故。 或者是认为,小的罪恶是无关紧要的。

  事实上,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便会吃很多的亏,而且很难改过来了。

  观点3,人类很少能够洞悉事物的本质,很容易就被一张表皮迷惑。这正是人类的悲哀。

  这些东西,还能够被称之为孩子吗?!他们是恶魔,是披着人类孩子皮的恶魔!

  如果一个面容丑陋,张牙舞爪的魔鬼向你冲过来,你100%会开枪。

  但如果是一个年轻美少女笑着向你走来……

  可是,人类无法分辨,那个张牙舞爪,面容丑陋的“魔鬼”,其实是来拯救你的天使。

  人类也无法分辨,一个美少女,一捆捆的财宝,才是拖你下地狱的魔鬼。

  如果是我,我想我会杀光全岛的魔鬼。他们不是孩子,只是魔鬼。

  《谁能杀死孩子》观后感(十):谁能杀死孩子们?

  鼓起勇气看了这部片子,真正的恐怖片不需要多血腥也能让人不寒而栗,这部其中要表明的其他东西我还需思考。很佩服这部片子,镜头和立意都很优秀,难以想象是1976年的电影。片头播放了一些历史事实,孩子们在战争和灾难中是最大的受害者,在奥斯维辛纳粹用孩子做实验,中南半岛的孩子被美军烧伤,非洲的孩子被大量饿死……而之后的正片中一个小岛的孩子开始在一个晚上屠杀成年人,孩子们欢笑着,天真的欢笑着,拿着刀子和棍棒对成人施暴。大人们被迷惑然后被杀死,没有人会怀疑孩子,以至于片尾被孩子围殴的男主会被海上来的巡警当成施暴者杀死。整部片子都是在对那些伤害孩子们的人的讽刺。

  谁舍得杀死孩子们呢?然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