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蓝色果冻海》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蓝色果冻海》影评精选10篇

2022-04-07 03:30: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蓝色果冻海》影评精选10篇

  《蓝色果冻海》是一部由Shira Geffen / 埃特加·凯雷特执导,Sarah Adler / Tsipor Aizen / Bruria Albek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蓝色果冻海》影评(一):就是那首诗啦

  A ship inside a bottle cannot sink or collect dust,

  it's nice to look at and floats on glass,

  o one is small enough to board it,

  it doesn't know where it's heading,

  the wind outside won't blow it's sails,

  it has no sails, only a slip, a dress,

  and beneath them. jellyfish.

  Her mouth is dry though she's surrounded by water,

  he drinks it through the openings in her eyes which never close.

  when she dies, it won't be noticeable,

  he won't crash on rocks.

  he will remain tall and proud.

  If you didn't kiss her on your way out, my love

  if you can, kiss me when you return.

  《蓝色果冻海》影评(二):欲望之蛇

  据说,夏娃吃了欲望之蛇变成的苹果后,她不仅与亚当相爱,那条化作苹果的蛇也一直存在于她的身体里,后来代代相传,传给了我们。所以在我们可见的外表之外,还有深不可测的内心,我们的行为安分守己,内心却激荡着滔天的罪恶。

  电影《蛇发女妖》住在特拉维夫的三个女人的生活片断。这三个女人像水母一样,随波逐流,过着孤独的生活,有时也会对过去和未来提出疑问。 一个在婚礼上端盘子的妇女,在海边捡到一个不说话的小女孩;一个结婚当天摔断腿,因而无法出国度蜜月的新娘;另一个来自菲律宾的外籍看护,碰上一个超难缠的老太太。本片获得了2007年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摄影机奖,还获得了国际影评人周最佳编剧。很多看过该片的人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巴特雅身上,其实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寻找的片子。和巴特雅这条主线并行的,还有其他很多分线,住在旅馆里的新婚夫妇,同一个旅馆里要自杀的女“诗人”,需要被照顾的老妇人,老妇人的演员女儿,菲律宾女看护,甚或至警察和女摄影师,大家似乎都在寻找自己。

  情感,生活,工作……我们都遭遇欲望之蛇的不善凝视,如何面对,如何让自己回归平静才是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蓝色果冻海》影评(三):人间水母记

  ■片名:《水母》

  ■导演:艾加·克莱特、莎拉·简芬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片名是一个象征,人生像个海洋。每个人都好比一只水母,需要水才能生存,他们保护着自己时,却在不经意中伤害了身边人。

  这部以色列片获得去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像机奖,即颁发给最佳处女作导演的一个奖项。有趣的是艾加·克莱特跟莎拉·简芬是一对夫妻导演,身为作家的艾加· 克莱特负责编剧,妻子的存在使得片子带有细腻的女性情感气息。《水母》的成本很低,片长也才八十分钟不到,看起来是出自家庭小作坊。

  从去年到现在,影片流传有两个不知所云的译名,分别是《蛇发女妖》和《蓝色果冻海》。前者的来历是将原名直译,理解为古希腊神话中的戈耳工蛇发女妖美杜莎。可惜始作俑者望文生义,忘了medusa一词同样有水母之意,看过影片的观众显然能理解水母与主题的紧密结合。后者是台湾译名,鉴于对岸一向喜欢在译名上动歪主意吸引看客,这里就略过不说。

  日本也有以水母为题的两部电影,《光明的未来》里的红色水母和《自虐的诗》里的蓝色水母。它们利用这种美丽生物的两面性,表现主人公看似弱小却伤害过别人,这跟《水母》的内容不谋而合。水母有着近乎透明的身体,95%以上都是水分,离开有水的环境不久便会死掉。看起来水母是柔弱无力的动物,不过它同样具有不小的攻击性,它的触手有毒,会蜇伤甚至杀死敌人。片中新婚的夫妻有句台词,丈夫为了说明看海没什么乐趣,说“沙滩上到处是狗屎和水母”,这里的水母是指被冲刷上岸死掉的水母尸体。这片海滩位于地中海沿岸的特拉维夫,女主角巴特雅也很熟悉,她在这里保存着一份说不上来的孩时记忆,初尝难懂且有些苦涩。

  《水母》用了常见的多线叙事交错,影片有着三个女性人物的主要故事线。男友离去、工作不顺的巴特雅住在一间漏水的破屋,有天她遇见了一个奇怪的小孩。新婚夫妻本打算飞去加勒比海度蜜月,结果新娘意外摔伤了腿,只能打着石膏在酒店休息。来以色列打工的菲佣说着重口音英文,她不会希伯来语,每天都牵挂着家中的孩子。他们会在某个时刻相遇但互不相识,比如巴特雅在婚礼上端盘子当招待,在街头撞上了工作中的菲佣。《水母》通过他们带出了一些支线人物,不按常理拍照的女孩、酒店里充满风韵的作家、漠视情感的不同人物,与水母有关的抽象主题慢慢成形,原来他们中的多数人在软弱的同时又伤害了别人。巴特雅的父亲母亲如此,请菲佣照顾母亲的儿女如此,满腹怨言的妻子亦是如此。为事业为恋人为自己,他们总是能够找到更好的理由来搪塞,却不去反省本身会造成什么影响。

  为了呼应主题,《水母》让巴特雅在人生萎靡的状态下找回了一段记忆,使得故事多了分奇异色彩。影片加入一个突然出现、莫名地消失的大眼睛小孩,肚子上套着个小救生圈,不说话但会尖叫——一个拒绝成长的角色。她引导巴特雅找到了童年的旧相片,上面有个卖冰激凌的老头。《水母》很隐晦地道出了巴特雅无所依靠的由来,离异后,父母不怎么关心巴特雅的成长和生活。超8毫米拍摄的影像画质充满怀旧感,事实上并不温馨。那一天,老头在相机前出现,镜头以主观视角出现,始终保持孩子双眼的水平线高度。水中的巴特雅隐约听见了父母在沙滩上吵翻,镜头被压得很低,紧贴水面,能见得着红白相间的救生圈。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水母》关注的问题,他们将对方当作透明物一样的存在,漠视情感付出,“水母的蜇伤效应”由此体现。巴特雅躺在病床上,父母的到访显得那么虚伪。问题不在于儿女需要父母罩着一辈子,反过来在菲佣一段,儿女又遗忘了母亲,让他们孤独终老。看完女儿演出的老太太为修复关系作出努力,不料口头疏忽带来了另外的结果。至于那对夫妻,电影院的例子更好地解释了人与人相处的微妙和脆弱,挑剔这个、嫌弃那个,结果连电影都没看成。

  巴特雅在水底下遇见自己的化身让电影有了圆满结局,小女孩吐出的气泡像一群小水母,努力往上游。电影里的人物不约而同地找到了自己,如果你能,请给身边人多些理解和关怀。【北青报】

  《蓝色果冻海》影评(四):蓝色果冻海:关于感知和影子所填补的空白

  按照惯例,提起这部电影,首先不得不提一下影片的另外一个名字《蛇发女妖》,很多看完电影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一个恐怖片的名字和电影本身的内容完全不相干。至于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无从考证。不过相信,这样一部情感细腻的电影,不至于取一个哗众的名字用以取巧。《蓝色果冻海》,我觉得更能代表这部电影的含义。 影片的开头很有蛊惑性的展示出一片蓝色:色泽纯净、优雅、充满幻想,像一片海洋,或者明净的天空。然后镜头慢慢的后退、后退、再后退,这下可以完整的看到这片蓝色的全貌了:搬家车上的蓝色车厢。破破旧旧,就这样从美好到低俗的转变,仿佛暗示着全剧的基调:优雅与不羁相结合的冷幽默。 搬家车缓缓开走,带走了一个女人巴特雅生活的一部分:爱情。男人离别的时候说,不说点什么吗?女人的表情,有着一种无所谓和对生活的茫然:没什么。车走远了。女人喊了一句:别走。可是没人听得到了。两个人的离别,有时候仅仅是挽留来的迟了一点而已。 巴特雅的生活继续,一个普普通通的餐厅侍应生的生活,仿佛没有什么转变,也不存在转机,直到有一天在海边遇到一个围着游泳圈满脸雀斑的迷路了的小女孩,女孩站在巴特雅的面前带着洞穿未来的微笑,巴特雅把女孩带入了警察局,警察局值班员脸上的神色充满了看透世俗的疲倦:周末,警察局无法收容,只好拜托巴特雅暂时收留女孩。等到警察局上班的时候再带女孩来寻找他的父母。 巴特雅的童年缺了一块,在记忆里也无法搜寻到合适的可以解释童年美好生活的证据。小女孩的到来仿佛弥补了这样一个缺失,生活一团糟糕的巴特雅开始照顾起女孩的生活,帮女孩找一些合适的衣服,于是,她开始联系不经常联系的父母,询问自己童年时的衣服是否还在。循着这条线,故事渐渐有了一个脉络:巴特雅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因为父亲的出轨而离异,巴特雅是一个缺乏家庭幸福的女孩,目前,专注于慈善事业,父亲向宠爱一个孩子一样的宠爱自己年轻的小妻子。这两种爱都非常怪异的远离了亲情,没有辐射到巴特雅的身上。父母对待巴特雅的态度像是一个关系稍好的朋友,或者一个普通的亲戚:可以推迟约定,可以长久不联系。 巴特雅带着小女孩去找自己的父亲拿自己小时候的旧衣服。小女孩在一堆杂物里找出一个相册,一页一页的翻着,然后指着一张照片对着巴特雅默默的笑:照片上是一个卖冰激凌的老头,老头的背后是沙滩和海,以及嘈杂的人群。巴特雅对这样的指示茫然无知,找好衣服,带着女孩迅速的离开。 故事的交集从一场婚礼开始,而命运的转轮在此之前就已经拉开序幕:婚礼是在巴特雅所在的餐厅举行,新娘在结婚当天摔断了腿,因为换衣间的门坏了,婚礼已经开始,而她找不到人来解救自己,只好翻门。巴特雅带着小女孩来上班,迟到了,巴特雅像个邋遢的家庭妇女一样,摸了摸头发就端起盘子送餐,中途盘子被碰掉,从地上收拾起水果,拨拉两下就端了出去,一出厨房的门,盘子上的点心就被一个胖乎乎的女人很享受的拿起一块,随意的情景,仿佛都在勾勒出一种生活态度:不耐烦的,随便的,无所谓的,没有生气的,没有幻想,缺乏活力的。一片被冻住了的海洋。。。巴特雅安顿好小女孩在餐厅的一角安静的坐好,便开始忙工作。专门被请来拍摄婚宴的纳欧米,总是再拍一些与婚宴无关的事物,她拍下了一张小女孩的照片,然而却因此被餐厅的经理开除。巴特雅回头找不到小女孩,失魂落魄,无法安心工作,也被餐厅经理开除。 巴特雅到警察局报案,警察局的值班员对于巴特雅的紧张、焦急、不安都已司空见惯。他说,你知道失踪小女孩的名字?住在哪里?巴特雅手足无措。警察局值班员拿出厚厚一叠蒙了灰的失踪儿童的资料。告诉她:这些都是两年前的报案。 仿佛毫无希望了。 然而巴特雅对于从来没有与自己说过一句话的小女孩有一种莫名的执着。她去寻找拍下了小女孩照片的纳欧米。并在纳欧米狭小、拥挤的小摄影棚里找到了纳欧米童年的一段录像,一段关于沙滩的录像:纳欧米的童年是幸福的,父母宠爱,总会满足自己的需要,直到父母意外去世。在录像里,巴特雅看到了那个卖冰激凌的老人,在同样的沙滩上,命运很怪异的展示了两种人生:幸福的而后缺失的,缺失的并且一直被遗忘的。巴特雅看着录像。大眼睛里仿佛有所获知,然而却依然无法寻找。 第二天巴特雅再等待和母亲的约会的时候,看到小女孩的泳圈在马路上滚,仿佛一只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的巴特雅毫不犹豫的跟了上去,剧烈的碰撞,画面停止,发生了车祸:巴特雅被车撞倒。 在医院的床上,巴特雅仿佛做了很绵长的梦:在那一片碧蓝的海水里,童年的巴特雅,穿着小泳衣,围着游泳圈,脸上长着雀斑,海蓝色的眼睛,在海水里看在岸上争吵的父母,母亲歇斯底里的问,你是不是喜欢上了那个18岁的贱货。父母的背后是卖冰激凌的老人,以及其他幸福的欢乐的人群,虽然无法获知着幸福的人群里是否有纳欧米一家,然而,巴特雅仿佛找到了生活剧变的开始,更仿佛找到了丢失的小女孩:那只是自己的童年来寻找成年的自己。 影片从始至终仿佛讲的不是故事,而像一个万花筒,展现出四个、八个、甚至更多的面,慢慢的旋转,让观众自己去寻找能出现多少种交叉的情景。 影片的每一个角色的出演,仿佛都担任了重要的任务:成年人的困惑,成长中的困惑,为人母亲的困惑,步入婚姻殿堂的困惑。每一种困惑都想说明理由的合理性。却又用别的面去证明它所带来的后果的悲剧性。 摔断腿的新娘,因为断腿而被迫取消加勒比海的度假,只能住进拉特维夫的小旅馆每天看海。生性多疑的新娘对丈夫存在强烈的占有欲,然而却因为无法掌控而充满苦恼,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就在白纸上写下自己寂寞的思想。楼上的豪华房间里是一个假说自己是诗人的女人,被婚姻生活窒息的新郎时常在楼梯口经常听女诗人谈论梦想以及自己的婚姻,在一次参观了假说自己是诗人的女人的房间后,毫无顾忌的感叹:要是自己的妻子住在这里一定不会再抱怨。“诗人”毫不犹豫的提出换房。新娘获知后无比开心,换房的第二天,他们去看望“女诗人”,然而看到的却是死亡,女诗人在那张床上自杀了,手里拿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优雅的诗句。新郎拿起纸忧伤而崇拜的念:新娘的眼泪不可抑制的落了下来,这是她再熟悉不过的诗句,因为本身就是她写的,遗落在房间的柜子里。而这却成全了那个死去的女人“诗人”的美名。她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优雅舒适的大房子,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而她遗落的诗句,也成全了别人的美名。在自己丈夫的心里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故事。有时候我们遗弃的是别人苦苦追寻的,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想要追寻的却是别人从不放在心上的。生命仿佛一场错觉。我们生命的空白总是由别人的影子来填满。未来如此无法感知,而生命却依然要悲伤前行。 在整个的电影中出现了一只玩具帆船,是一个菲律宾佣人想要卖给自己儿子的礼物,那个传说中的玩具的获赠者仿佛一个梦想,或者一个空气,从来没有在画面里出现过,然而,却仿佛一个新生活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母亲在一个法国老妇人那里做佣人,开始的时候受到雇主的刁难,仿佛异常难过,然而最终她通过自己撮合老妇人认知,认可自己的女儿是舞蹈演员的行为得到了老妇人的宠爱:偷偷替菲佣买下了那个她隔着商店玻璃看过无数次的玩具帆船。 这部电影总的来说,看下来,并不轻松,充满了无心的插曲,充满了旁观者,充满了感知和空白。我们无法得到的太多,我们想要的太多,然而我们了解到太少,可以感知的太少。只能从他人的身上去寻找自己缺失掉的影子。 故事讲述的都是一些尚有能力去感知别人的人,而那些缺乏感知能力的人渐渐的都像一个个蒙了灰的生活的布景,成为了承托别人的道具。无法感受到他人情感的人生是缺失的。 最后,用《我的野蛮女友》里的一句台词来结束:既然我们都需要不断的学习,那么就应该继续好好的活着。 既然我们都需要填补人生的空白,那么就更应该好好的去感知他人。

  《蓝色果冻海》影评(五):也许,我们都是水母

  相比翻译过来看不出情态只觉得很美的《蓝色果冻海》,我更喜欢直译过来的《水母》一名。 片名水母算是一个象征,整个人生就像是个汪洋大海,每一个人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却也在不经意间伤害了身边的人。 水母片场并不长,只有不到八十多分钟,却多线交错的讲述了三个女性人物的故事线,三个不同的女性,她们会在某个偶遇,但却互不相识。影片又通过她们带出了一些支线人物,我很喜欢那个不按常理拍照的女孩儿,还有酒店里非常光彩照人的女诗人,可惜她却在影片将要结束时自杀了。 电影很隐晦的道出了巴特雅无所依托的缘由,她的父母离异后并不怎么关心她的成长和生活,充满怀旧感的影像画质实际上却并不温暖。 电影关注了至亲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双方都将对方当做透明一样的存在,漠视感情的付出,水母蛰伤效应也由此体现,父母探望躺在病床上的巴特雅显得那样的虚伪;反过来,菲佣那样努力想要照顾自己的孩子,结果却被儿女遗忘,孤独终老…… 电影里的人物不约而同都找到了自己,如果可以,多多关注身边的人,不要漠视了感情的付出。

  《蓝色果冻海》影评(六):自娱自乐

  去看电影的时候,有Etgar Keret做guest speaker.他说英文时候的口音不是一般的强,让人甚至怀疑他是不是有心这样特立独行。

  电影没什么主线,三四个不甚有关联的故事,但是因为在路上撞到,宴会上看到或者医院里碰到联系在了一起。电影中有一段Batya为了找寻消失了的小女孩,去了摄影师朋友的家,希望能有一两张小孩的照片可以报警。结果发觉了摄影师小时候的家庭录像。摄影师说,就这样,没什么情节发展的。Batya说:我就爱没有情节发展的电影。其实这是Etgar Keret借片中人之口,叙述他自己对于电影的看法。

  至于为什么要叫做Jellyfish,他说Jellyfish很软弱,没有骨头或者外壳可以保护自己,但同时也具有攻击性;它们在海水里飘来飘去,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前进的方向。就好象片子里的很多人,小人物,有点懦弱,但不经意间又伤害到了别人。

  这是一部导演和编剧一起自娱自乐的电影,一共拍了不到30天,成本140万美金。如果没有太高的期望,坐下来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颇有趣味,有若干笑点,还有一点点的忧伤。如果真的要较真说出个所以然来,就难免要失望了。

  最后一些八卦:片子里卖冰棍的老头是Etgar Keret的爸爸,酒店前台的中年女是他老婆,晃过五秒钟镜头呕吐的小毛头是他儿子。你看,的确是自娱自乐的样子,家里人和朋友一起拍个电影乐呵一下。

  《蓝色果冻海》影评(七):看梦

  也许是电影名字的暗示,看这个电影,我不觉得是在看电影,而是在水族馆里看水母。这些貌似湿乎乎,稀溜溜的人,生活没有型,左一下,右一下,上一下,下一下地挣。他们时而相遇,时而分开。似有所向,却无定所。

  我这个观众,隔着鱼缸,凝视着安宁、美丽而又动感的水母,不知不觉地就开始做上了自己的梦,梦里鱼缸中的水母们,在蓝色的水里漂游。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也用同样的目光凑近了鱼缸,用大大的眼睛望着我,把我也变成了一只同游的水母......

  就这样,等到Batya醒了,我也醒了。我醒的时候,和Batya一样,脸上挂着微笑。

  电影在灿烂的阳光中结束,想到美丽的水母会见光死,最终会变成沙滩上干瘪的海蜇皮,我还想回到那个暗淡却是有梦的鱼缸里。

  《蓝色果冻海》影评(八):蓝色水母,瓶中之船,孤独的人

  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以色列电影。光看片名就感觉到浓厚的以色列风情(我一直觉得蓝色就是以色列的民族色)。的确,这部片子反映了生活在以色列的各阶层、各族裔的小人物的故事,出身离异家庭、情场失意的婚礼服务员到一个人住酒店套房的诗人,从为了养活孩子而身怀六甲到以色列打工的菲旅宾女佣到坚持梦想的阿拉伯裔话剧演员。同时也反映了一些以色列的社会现状:失踪人口、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慈善事业、多民族融合等等。

  一开始婚礼的长镜头,一下子就把片中的几个人物囊括进去了,女服务员、女婚礼摄影师、新郎和新娘还有观礼的菲佣。然后从女服务员在蓝色的大海遇到长着雀斑、光着身子、总是穿着游泳圈的小女孩开始,这几个小人物的故事就慢慢地发展了。这几个故事从一开始到比较后面的发展都是有点消极的,因为几个主人翁都处于不太好的境遇当中,社会上的不公平对待、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误会,使他们就像漂泊在瓶中的船,蓝色大海的水母,无助地生存着。而到了最后,人与人之间误解的消除、释然让故事有了完美的结局。

  最有意思的镜头应该是女服务员小的时候在海滩游泳的镜头,以小女孩的视角拍的,作为故事线索的买雪糕老人的镜头,爸爸和妈妈准备吵架的镜头,到在海边游泳时迎面而来的汹涌浪花再到回头望见爸爸妈妈在海滩上吵架的镜头,生动了还原了女服务员唯一的童年记忆。而这个情景也暗示了观众,其实那个在大海走出来的光着身子、戴着游泳圈的小女孩,不过是女服务员童年的一个幻影。

  有一个城市小人物故事片惯用的手法也在本片中出现了,就是不同的主人翁会在同一场景中产生交集,他们不一定认识,但这些交集却会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此外还有从一个故事转移到另一个故事的作用,比如菲佣和女服务员在街边不小心撞上了,菲佣的钱包里面的东西洒在路上,女服务员帮忙捡东西,而菲佣却把儿子的照片弄丢了。看到这里我联想起自己多年前看的同题材的越南电影《恋恋三季》,这部片中也出现了不同的主人翁产生交集的情节。与《蓝色果冻海》不同的是,《恋恋三季》是以一年的“三季”作为时间线索,以“爱恋”为主题,而《蓝色果冻海》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区间,它是以广泛的“生活百态”为主题,按事件发展的顺序叙事的。

  有一个细节是很有趣的,就是警察局的警官将不能有专门文件夹入档的失踪人口档案一一折成之船的样子,从而引申出瓶中之船那首诗的隐喻。

  这首诗是有意思的,前半部分是新娘子写的,她当时跟丈夫度蜜月时屡遭挫折产生隔阂,所以才写下有点绝望的诗句;后半部分却是给新婚夫妇让出套房的单身女诗人写的,却也成为了她的绝命诗。就像无助的蓝色水母,她带着有遗憾的情感了解自己,孤独地离开人世。在这里po出这首诗的节选,以作欣赏:

  (新娘子写的)

  瓶中之船

  不会沉没

  不会积尘

  看瓶中船漂啊漂

  多漂亮啊

  却没人能上甲板

  不知驶向何方

  外界的风不能使之扬帆

  船不能扬帆

  帆就成了装饰 船翻了

  水母

  就在船下方

  被水包围 仍感口渴

  眼睛一睁一眨 喝到水......

  (女诗人接着写)

  从不能闭上眼

  没人会注意到水母的死去

  因为她不会粉身碎骨于岩石之上

  她仍然保持高高在上

  不可一世的姿态......

  这个贯穿本片的隐喻,其实不仅仅能用在民族命运蹉跎的以色列人身上,芸芸众生,未尝不是如此。人都是孤独的,当中苦乐无人知晓,无人相助,就像瓶中孤独漂泊不能扬帆的船;但人也有属于自己生活的姿态来保持尊严,就像用眼睛喝水的、可爱的蓝色水母。

  《蓝色果冻海》影评(九):水母摇摇晃晃

  跟男友冷战,其实只是我自己在冷战。于是在无休止面对电脑的过程中把它从F盘翻了出来。

  蓝色果冻海,下了这个片子有一年多,当时纯粹只是喜欢这个名字,因为听起来就很梦幻,记得恍惚粗粗浏览过,感觉淡淡的,就一直把它淹没在各种嘈杂的影片之后。

  在老实老公抱着难缠老婆站在路边望着酒店时;

  在蓝色大眼睛的小姑娘出现时;

  在巴特雅迷茫的走在雨中时;

  在乔伊怀抱玩具帆船时;

  在冰激凌老爷爷坐在海滩慈祥的微笑时。

  成都夜晚的闷热,忽然不见了。

  ——“为什么不去海滩呢?”

  ——“海滩上尽是狗屎和水母。”

  ——“你们不是吃水母?。。。”

  水母摇摇晃晃,仿佛没有方向,而为了见到它就用海浪把它搁浅在沙滩。或当它游曳在水中时,就远离它曼妙的触角。

  《蓝色果冻海》影评(十):我们都需要在水中清醒下

  今天才真正的算看完了这部片子,没有我预想的好(期望值太高)

  但是还是没有太让我失望,毕竟是在《画皮》《梅兰芳》之后看的,真是让我。。。。没有话说。

  还是把话题转回来吧。

  琐碎的故事穿插,但是有很巧妙。我们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其实也不过如此,你在马路这边的时候,或许我也在窗口向外眺望你,大家互不相识,但又彼此属于对方的衬托背景。我们。。。都是对方的路人甲。

  还有还有,孩子的微笑,我喜欢。或许小女孩确实是影片内博得众人最喜爱的一个,她,恩~我也是。在还里面张开眼睛的微笑,让我沉醉。

  毕竟躲在海底还是可以自己享受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的,我们还有多少的机会能够真正享受?是时间的不允许还是我们自己?

  女人们都是忙自己的事情,哦~一个拥抱才让我们在那一刻相互了解。

  旅馆里的留言,是自白还是遗书?随笔?一个人的命运就此变成了“。”

  我们都像水母在海里面肆无忌惮的飘?还是我们根本就是没有目的没有希望的被海水托着?

  是主体还是客体?

  好的,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