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2018年黄小平小品文卷首语集锦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2018年黄小平小品文卷首语集锦

2018-08-26 15:19:48 作者:黄小平 来源:课外阅读 阅读:载入中…

2018年黄小平小品文卷首语集锦

  《2018年黄小平小品文卷首语集锦》:

  眼睛看什么最难

  文/黄小平

  眼睛看什么最难?看自己最难,因为眼睛离自己最近。离自己最近的东西,往往最难看到。

  人难做到的,是自知。一个看不到自己的人,又如何自知呢?一个不自知的人,又如何认识自己呢?所以,古人才规劝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

  老子说,自知者明。一个“知道”自己的人、看到自己的人、认识到自己的人,才能心明眼亮,心知肚明

  正因为眼睛看自己最难,所以我们更要时时刻刻“看”自己,认识自己,做一个自知的人,做一个明智的人。(摘自《课外阅读》2018年第6期卷首语)

  吐丝的蜘蛛与吐丝的蚕

  文/黄小平

  “你吐丝,我也吐丝,可我们之间的差别是多么大啊!”蜘蛛不屑地对蚕说。

  “差别在哪里呢?”蚕问。

  “你吐丝结茧,是缚住自己,我吐丝结网,是去缚住别人,缚住利益好处。”蜘蛛嘲讽道,“你看看,你是多么愚不可及啊!”

  “你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又怎么看得到高远理想呢?”蚕反讥道,“我吐丝结茧,不是缚住自己,而是隔开尘世喧嚣诱惑,给自己一角安宁清静,去孕育自己的希望梦想。也许,这才是我们之间真正的差别!”

  结果,吐丝去缚住别人、缚住利益和好处的蜘蛛,最终也缚住了自己,成为蛛网中一只终生的囚徒;而吐丝去编织自己希望和梦想的蚕,最后成为了一只破茧而出的蝶,拥有飞翔自由快乐和美丽。(摘自《意林》2018年第18期卷首语)

  每个生命都有一个最美的角度

  文/黄小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短处,再优秀的人也有短处,再卑微的人也有长处。一个人,就是一个长处和短处共存的“共同体”。

  对己,优秀的人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卑微的人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对人,要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妒忌;要容忍他人的短处,不计较

  再优秀的人也有短处,所以优秀的人不必自傲;再卑微的人也有长处,所以卑微的人无需自卑

  优秀的人避其短,卑微的人扬其长,优秀的人、卑微的人,都能做一个大写的人。(摘自《课外阅读》2018年第7期卷首语)

  枫叶并不是天生是红的

  文/黄小平

  一位老人告诉我,枫叶刚长出来时,色彩与别的叶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也是青的,也是绿的,只是到了秋天,才慢慢变红的,特别是进入深秋后,才变得像火一样红。也就是说,枫叶并不是一长出来就是红的。

  “枫叶为什么要到秋天特别是深秋后才变红呢?”我问。

  “是因为秋天的霜打,是秋天的霜打让枫叶变红的,让枫叶有了烈焰般火红的色彩。”老人说。

  由此,我想,很多时候人生耀眼的光艳和璀璨的色彩,也是在经历失败挫折的“霜打”后而获得的。(摘自《少年文摘》2018年第6期卷首语)

  假若你想害他,那就送给他一份天才

  文/黄小平

  读过一个寓言故事故事梗概如下。从前,有一位王子,他拥有无数的财富英俊外貌和无尚的荣耀,而一个巫婆妒忌王子,千方百计地想加害他,如何加害他呢?巫婆想出了一条妙计,送给了王子一份名叫天才的礼物,王子很高兴地收下了。时间一年年过去,王子一年年老去,临终前,王子想起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一事无成,才恍然大悟,是巫婆害了他。

  巫婆送给王子天才,怎么是害了他呢?话说王子得到了巫婆送的天才后,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学就会,无师自通,也正因为王子做什么事情都一学就会,让他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耐心,都浅尝辄止。巫婆送给王子一份天才,让他失去的是一颗耐心。然而,成就人生的事业关键不是你有多高的天才,而是你有坚持多久的耐心。

  原来,巫婆加害王子的妙计,就是:假若你想害他,那就送给他天才。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那得当心它会害你。(摘自《课外阅读》2018年第9期卷首语)

  越担当,越成长

  文/黄小平

  据科学家研究,在太空,即使有土壤空气阳光水分种子播进土里,也无法发芽和生长。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太空中土壤没有重量,播进土里的种子,土壤就不能给它一份压力;还有,种子自身极轻,自己不能给自己一份压力。由于没有外界的压力,也没有内在的压力,种子就无法向上发芽,向上生长。

  在大地,正是因为有地球重力,让土壤有了重量、种子有了重量,播进土里的种子,才会去挣脱土壤重量和自身重量的压力,获得向上发芽的力量,获得向上生长的力量。

  看看大地上的花草树木吧,为什么都是向上生长的呢?因为大地的重力向下,花草树木是挣脱重力的压力而向上生长的。

  有压力,才会去担当,而越担当,也就越成长。这是不是生命成长的一条规律呢?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3期卷首语)

  怎样才能“知道”

  文/黄小平

  一位哲学家说:有些事,做了才知道;有些事,错了才知道;有些事,长大了才知道。

  有些事,做了才知道。那是哲学家在告诉我们,知晓一件事、成就一件事,需要行动实践

  有些事,错了才知道。那是哲学家在告诉我们,知晓一件事、成就一件事,需要经验教训

  有些事,长大了才知道。那是哲学家在告诉我们,知晓一件事、成就一件事,需要时间和经历。(摘自《课外阅读》2018年第13期卷首语)

  一块石头

  文/黄小平

  一次,去桂林旅游,游石林时,导游指着一块石头问:“你们看,它像什么?”

  游客们有的说像马,有的说像狮子,还有的说像大象

  “你们说的都像。”导游说。

  怎么可能都像呢?一块石头,怎么可能同时又像马又像狮子又像大象呢?

  最后,导游说了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各自站的位置不同,所以各自看石头的角度也不同,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看到不同的结果。二是看石头像部位不同,有的说它像马,那是因为看到了石头像马头的部位;有的说它像狮子,那是因为看到了石头像狮子身躯的部位;有的它像大象,那是因为看到了石头像大象大腿的部位。

  所以,永远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眼里看到的世界,来否定别人眼里看到的世界。(摘自《高中生青春励志》2018年第2期卷首语)

  金子与人才

  文/黄小平

  大师弟子:“在金矿里,看到最多的是什么?”

  “金子。”弟子答。

  “不对。”大师说,“是矿渣。”

  天下的金子,不是一挖出来就是金子,而是要淘尽千千万万的矿渣才成为金子。同样,天下的人才,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人才,而是要“淘”尽无数的缺点瑕疵毛病、失败、坎坷和挫折等“矿渣”才成为人才。(摘自《课外阅读》2018年第15期卷首语)

  一颗向上的心

  文/黄小平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爬到高高的树上,就可以用手触摸到天空美丽月亮

  用手去触摸月亮,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怀着神往,我开始学习爬树,期望哪一天爬到那高高的树上,去触摸那美丽的月亮。

  学习爬树,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常常是摔得鼻青脸肿的,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不但学会了爬树,而且成了十里八村最善爬树的孩子。于是,只要听到有人说哪里有高大的树,便去爬,爬到树顶,伸手去探月亮,可每次都以失望而告终。

  稍长大些,才知道,哪怕是爬上世界上最高的树,也用手触摸不到天空中的月亮。但这个似乎荒唐想法举动,不仅让我学到了爬树的本领,而且还让我拥有了强健身体敏捷身手,更重要的,是让我拥有了一颗向上的心。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中的每一次探索,都不会白费功夫。(摘自《少年文摘》2018年第2期卷首语)

  生命是带着使命而来

  文/黄小平

  一位作家说,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但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宇宙无边无际,从整个宇宙来说,地球也只不过是一粒尘埃,而一个人,连一粒尘埃也算不上。那么,我们是不是因为渺小,因为微不足道,就自暴自弃无所作为呢?

  如果每一滴水,因为自己渺小,而放弃自己,这世界就不会有宽阔大海;如果每一棵草,因为自己渺小,而放弃自己,这世界就不会有广袤草原;如果每一颗星,因为自己渺小,而放弃自己,这世界就不会有浩瀚的星空

  生命是有使命的,生命是带着使命而来的。生命再渺小,对于你自己,便是你的使命和责任,便是你的一切。一滴滴有使命感的水,成就的是一片宽阔的大海;一棵棵有使命感的草,成就的是一片广袤的草原;一颗颗有使命感的星,成就的是一片浩瀚的星空。(摘自《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5期卷首语)

  彩霞前身乌云

  文/黄小平

  我曾是一个犯过错学生,在同学面前我总是灰溜溜的,抬不起头来。那时,父亲正担任我所在班的班主任

  一天,父亲找我谈话,他指着天上的彩霞说:“这彩霞多美呀!但你知道吗,这彩霞的前身是什么?”

  我摇了摇头。

  “这彩霞的前身是乌云。”父亲说,“彩霞是阳光照亮的乌云,当阳光照亮乌云时,乌云就变成了一朵美丽的彩霞。只要不拒绝阳光,每一朵乌云,都能变成美丽的彩霞。”

  “想不到,有了阳光,乌云原来也可以如此美丽。”我似乎在自言自语

  “你没有感觉吗?”父亲继续开导着我,“在你的周围,也有很多这样的阳光,你的同学、老师亲人都在关爱着你,只要你抬起头来,迎向这些关爱着你的阳光,你也会变成一朵美丽的彩霞。”

  父亲的话,像一缕阳光,穿透我那布满乌云的心灵,并让我坚信:只要乌云敞开胸怀去接纳阳光,乌云也能变成一朵美丽的彩霞。(摘自《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小学版)2018年第5期卷首语)

  手挽手的杉树

  文/黄小平

  在我家的后山,有一片高大的杉树林,它历经无数次风暴,却不见有哪一棵树被风暴吹倒折断过。

  一天,一阵狂风暴雨过后,我看着后山那片高大的杉树林,奇怪地问父亲:“这么高大的树木,怎么不会被风暴击倒呢?”

  “因为它们懂得挽手。”父亲答道。

  挽手?树怎么会挽手呢?父亲见我不解的样子,就说:“等一下我带你到后山去看一看就知道了。”父亲拿了一把铲子,带我来到那片杉树林。

  父亲用铲子铲出一层土,露出了杉树的树根,只见它们盘根错节,相互纠缠在一起,已是分不清哪条树根属于哪棵树的了,好像那所有交错在一起的树根都属于每一棵树。看到这些树根,我似乎看到了一条条相互挽在一起的手臂。这时,我才恍然明白,父亲所说“挽手”的含义了。

  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只要懂得相互挽手、相互帮扶、相互关爱,就能战胜人世间的一切风暴。(摘自《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小学版)2018年第7期卷首语)

  不贪为赢

  文/黄小平

  20世纪30年代,有一名棋坛高手,每次比赛前,都要看一遍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无欲”。一个“无为”、“无欲”之人,一个不欲求赢之人,怎么可能赢棋呢?

  而恰恰相反,此棋手几乎每赛必胜,就连当时日本顶尖围棋高手坂田荣男也不是他的对手。这名棋手就是吴清源。

  有记者问吴清源,为什么每次下棋前都要看一遍《道德经》?吴清源说,看一遍《道德经》,是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做到“无为”、“无欲”,排除内心“贪”赢的杂念,这样,就能让自己一心下棋,发挥出最高水平。吴清源告诉记者,自己赢棋的重要原因,就是“不贪”。

  吴清源“不贪为赢”的下棋之道,对我们不无启示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因为贪权、贪钱、贪利、贪色、贪名,而自毁了前程。不贪为赢,不只是一条为棋之道,更是一条为人之道啊!(摘自《高中生之友》2018年第1期卷首语)

  冬天的树叶

  文/黄小平

  一天,一个朋友来我家,指着房前的一棵树问:“你看看,这树上有多少片叶子?”

  “一片也没有呀。”我看了一眼房前那棵光秃秃的树,脱口答道。

  “真的没有一片吗?我倒看见了很多很多的树叶。”朋友说。

  “它们在哪呢?”

  “就在每一根光秃的枝条里。这些还藏在枝条里的叶子,虽然处在严寒的冬天,但它们看到的却是温暖春天,所以,它们才会满怀信心等待、孕育、积蓄着力量,等春天一到,就齐刷刷地绽放枝头。”

  等我再看房前的那棵树时,仿佛真的从光秃的枝条里看见了许许多多的绿叶

  “如果一个人处在人生的冬天,”朋友说,“也能像冬天光秃枝条里的叶子一样,看到春天,看到春天的希望和温暖,那么,在一个人的心灵里,也会拥有无数的‘绿叶’,拥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朋友的话,让我看到了人生的春天和希望的绿叶。(摘自《高中生•青春励志》2018年第1期卷首语)

  哲学家的回答

  文/黄小平

  一个学生就有关问题请教一位哲学家,哲学家作了如下回答:

  学生问,为什么种子在春天发芽?哲学家说,因为它经历了漫长的冬天。

  学生问,为什么说一个总是回忆过去的人,说明已经衰老了呢?哲学家说,因为他生活在过去的世界里,没有了将来。

  学生问,维纳斯神像没有双臂,有着明显的缺陷,可为什么人们仍把它看作是美的象征呢?哲学家说,是的,缺陷不是美,但美不是没有缺陷。

  学生问,吃饭,为了活着,但为什么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呢?哲学家说,因为活着,有很多比吃饭更重要的事要做。

  学生问,为什么星星出现在黑夜而不是出现在白天呢?哲学家说,因为希望的光,往往都是在黑暗中看到的。

  学生问,为什么有的人遇事总害怕失败呢?哲学家说,那是因为他还没有竭尽全力,竭尽了全力就没有功夫去担心失败了。

  学生问,一个人什么时候该像个大人,什么时候该像个孩子呢?哲学家说,风雨中要像个大人,阳光下要像个孩子。

  学生问,人为什么会有烦恼呢?哲学家说,因为人都有一颗心,生出烦恼的,不是外界,而是来自我们的内心。

  学生问,什么是富有呢?是不是拥有的多就富有呢?哲学家就,富有不在拥有的多少,而是你所要的恰好都有。

  学生问,一个人怎样才能与众不同呢?哲学家说,一个能真正与众不同、区别于他人的,不是他的外表,因为外表是可以打扮出来的,只有头脑里的思想和内心的光芒才无可替代。(摘自《浙江考试》2018年第4期卷首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