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鬼谷子精彩语录
1、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 ----《鬼谷子》
2、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
3、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鬼谷子》
4、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言。 ----《鬼谷子》
5、荷。
芙蕖,水灵。
欲鲜翠,露尖角。
擢荡叶长,住湖人家。
头莲五月采,别样不待期。
人静看荷赏景,风漪小浪映红。
邀绿浩渺吟明月,并蒂荷莲漾拂波。
6、任何学问都有术道之分。就兵学而言,用兵之术在于战胜,用兵之道在于息争,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于化干戈为玉帛,以四两拨千斤。
7、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
8、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鬼谷子》
9、故胜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为是也。 ----《中经》
10、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鬼谷子》
11、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中经》
12、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鬼谷子》
13、实意法腾蛇。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思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思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收遂,安则其所行不错,神者得则凝。 ----《本经阴符七术》
14、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鬼谷子》
15、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鬼谷子》
16、竹。
青峭,枝翠。
莫干山,清风赞。
梢动西北,苍瘦剑叶。
疏疏绿径处,绵绵雅竹魂。
高低不拘小节,摇头晃脑满山。
题居归山正此意,千竿立根不关春。
17、反以观往,覆以验来。
18、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19、梅。
岁寒,傲蕊。
腊月里,一枝梅。
微隐自开,暗香有来。
隆冬含枝俏,悄翘春快到。
严霜风雪碧园,雅君淡雅芬芳。
青白杏乌五福梅,冰清玉洁朵朵开。
20、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 ----《本经阴符七术》
21、鬼谷子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治人者,握权也,见制人者,制命也;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
所谓握权者,知权变;,握其机而应之,使与国家示于我,而为我助,不为他国所争,制人而不见制于人,全在主动行权,一人被动,整个事情都将被弄糟。 ----《鬼谷子》
22、养志法灵龟。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财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惶,欲不惶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 ----《本经阴符七术》
23、损兑法灵蓍。损兑者几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 ----《本经阴符七术》
24、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罅”。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鬼谷子》
25、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 ----《鬼谷子大全集》
26、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鬼谷子》
27、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 ----《鬼谷子》
28、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29、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然后能之。 ----《鬼谷子》
30、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鬼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