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坛亦江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文坛亦江湖》读后感10篇

2022-04-03 20:37: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坛亦江湖》读后感10篇

  《文坛亦江湖》是一本由汪兆骞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坛亦江湖》读后感(三):相轻何如,相重又何如

在谈到文人或文人的圈子时,“文人相轻”这个词语估计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尤其是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浮沉里更甚。当然,既然有了“相轻”,也就自然会有“相重”,只是“文人相轻”者远远要多得多,而其中自有个人性格的原因,也有做人的底线和原则问题,更有政治裹挟的曲解、无奈,或者还有很多人性的恶在发生着本能的作用。对于现代中国文人们来说,他们和他们之间又何尝是“相轻”与“相重”能简单概括的呢,而这所有的都无法脱离那个时代来简单的评说,时事不只造英雄同样也造就恩怨和是非、误会和嫌隙。不过,他们就是他们,虽然早已不在江湖,但江湖却总是还有他们的传说且从来都没有停止的意思,因为他们总归还是不同的,他们曾经都多多少少影响了中国和中国人的命运和走向,不管是左边的还是右边的,或者是中间的。
如果说社会是个大江湖,而生活在其间的文人的圈子就是个小江湖,在江湖里就会有江湖里的故事,尤其是在现代的文坛江湖里更是故事多、是非多。汪兆骞先生的《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就是一本罗列“江湖故事”的书,而这其中包括了现代的多个有名的人物,他们是:胡适、鲁迅、周作人、陈独秀、李大钊、废名、闻一多、梁实秋、徐懋庸、朱自清、叶圣陶、林语堂、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张爱玲、苏青、冯雪峰、周扬、丁玲、胡风、郭沫若、沈从文、钱钟书、杨绛、俞平伯、何其芳、吴祖光、新凤霞、汪曾祺、老舍……其实,但凡读过一点书或者了解一点现代文学的人,对于书中提到的这些人都是耳熟能详的,而对他们其中之人的恩怨是非大都听说过一些的,至于其中的真相、背景究竟如何总是很难用一句话能说得清楚的,当然也不是能用简单的二元对立、黑白分明去严格划分的。于此,对于他们和他们,不管是相重的还是相轻的,或者是若重若轻的,我倒是觉得并没有必要去划分的,因为这些大师们首先是人,既然是人就有其复杂多样、鲜活立体的一面,如若都是非黑即白的铁板一块,那样是不是人生也太无趣了点,而我们今天也更不会有兴致去研究他们的掌故和八卦了。
在这些大师们中,其中恩怨人尽皆知的莫过于鲁迅、周作人兄弟二人了,其中争论孰是孰非的人群、范围、时间都是非同一般的。对于周氏兄弟俩的失和,周老太相信了高僧的说法——“东有长庚,西有启明”,意为命中注定而永不相见,而事实是否宿命难以言说,但失和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暂且不说周氏兄弟二人的文学成就如何,也不说道听途说的“偷窥说”或者“封建家长说”,只说作为同一个家庭成长的兄弟性格的迥异,以及各自有相似却有差别甚多的境遇,实在是觉得二人的失和并不甚奇怪,如果从作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和其各自不同的处境看,即使兄弟却又有诸多不同其实是一件正常的事,就有如现在家庭里的人一样,只是因为他们在现代文学史上不一般的地位而人为导致了诸多的争论而已。从另一方面来说,即使周氏兄弟失和了,但其更多的还是思想和政治上的偏颇而已,作为兄弟本身的情感是一直都在的,不管是鲁迅先生对于周作人在经济上的援助,还是周作人对鲁迅研究的帮助,其二人总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过多的政治站队式的评价和判断总是不确切也并不真实的,因为家庭关系中的个中微妙又岂是身处其中之外的人能一言道明的,而是人都有其矛盾的两面性罢了。
至于鲁迅和胡适之间,更多的似乎是政治上的故意的神仙化和妖魔化,而他们本身却是并无那么多事的。鲁迅和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们都有着“儒家之大义和兼济天下之襟怀,都有对自由民主精神的追求”,但胡适更多的是“对公平、公正、平等诸多理念的追求的那种达观、宽容、平静、深邃的风格”,而鲁迅更多的是“敢于自我剖析,直面人生痛苦,意气难平的呐喊与抗争精神”,他们之间更多的是“新与旧、中与西、精神与物质、保守与激进”等思想上的争论。其实,对鲁迅与胡适之间的争论,更多的是我们的误会和曲解,或者说这些争论是政治上的故意而为之的焦点更为准确些,因为对于文化和思想的争论应该是一个正常的讨论和思辨的问题,但像涉及这二位的争论却最终演变成了党派之争、主义之争,想来就不得不觉得有一种被利用之嫌了。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中国人常常喜欢对历史人物做二元对立的选择,忽略了文化人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文化性格的多样性和多元性”,而作为人如果真的仅仅只有单调的一面的话,可能最后看到的就真的只有“杜甫很忙”了,那么“人有七情六欲”这句古话可能就错了几千年了,当然这其中错的人也包括那些夫子们,如此那些传承的文化可能大多都应该被否定了才是。
对于张爱玲和苏青,这一对现代文学史上的好闺蜜也是名声响亮的,而他们都与另一个大名鼎鼎的男人——胡兰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张爱玲和胡兰成有一段短暂的婚姻,而这份感情却影响了张爱玲一生,当然之于胡兰成也肯定是有影响的,这一点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找到颇多的影子。而苏青作为张爱玲的好朋友,当年沪上杂志的主编,她和张爱玲一样倾慕于胡兰成的才华,和胡兰成也有着一段暧昧的关系,至于其中是爱才还是有情是难以分辨的,总之他们之间都是有故事的,但张、苏二人的友谊却一直在的。对于胡兰成大概是并不需要细说的了,抛去政治上的诸多论调不谈,胡的才华当是可以肯定和耀眼的,如此像张爱玲和苏青这两位才女何以会如此爱上他也就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了。而诸如 “胡兰成是个‘汉奸’,张爱玲和苏青怎么能爱他呢”的说法倒是有点奇怪的,不要说爱情没有理由且说不清道不明,就单单是谈情说爱先得政治站队也是不符合“人情”的吧,犹如“罪犯不配得到爱情”一样荒谬可笑,如此当不该混为一谈才是正常。
在文坛这个江湖里,除了历史的造化弄人和时势的变幻莫测,这些在江湖里的大师们始终在风浪里飘摇,有的是他们的主动选择,有的是被那种氛围所裹挟,但不管是选择相轻还是相重,他们都和所有社会这个江湖里的人的性格好恶一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大师们的相轻与相重无疑是被无限放大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面对相轻与相重时的那种选择之难是正常年代里难以相提并论的,这也当是导致他们之间相轻与相重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如今,那些大师们都已经不在江湖,那些是非都已经发生且成为过往,而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以此为鉴,坚守底线,坚持原则,剩下的可能真的就是“相轻何如,相重又何如”了!
                                                                                                                              2016.4.17于北京

  《文坛亦江湖》读后感(六):著名作家张抗抗、王跃文、梁晓声、何建明、张颐武、叶廷芳及南方都市报、凤凰周刊力荐《民国清流》《文坛亦江湖》

社会各界对汪兆骞民国系列丛书的好评——
著名作家王跃文:
汪兆骞老师深谙《左传》笔法,其《民国清流》依照编年剪裁民国历史,将人物置于云诡波谲的大事件大冲突中摹形刻画,以史家手眼钩沉实录,以文学笔墨传神写照,于人物书写中别嫌疑,于叙事中富褒贬,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援史明志,其为士人清流招魂之深情苦心,令人感佩。
著名作家梁晓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镜,躬身自照,可助当下文化知识分子警鉴省思,保持立言、立行、立书、立品之原则与底线。重要的是对史事、史人做的评说须力求公正客观。而本书作者做到了,值得一赞,更值得一读,有可敬的文史价值。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
汪先生最近一连出了好几本书,都是系统地梳理民国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的。打个比喻,民国就像一艘沉没的豪华巨轮,上面有无数宝藏值得我们挖掘。汪先生的这套民国系列就在为我们打捞这些宝藏。对我们这个年龄段及以下的人来说,读这本书(《文坛亦江湖》)都是一种补课。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
《民国清流》这部书用汪兆骞老师这样士大夫的叙述,是精英文化的集中体现。本书有一种清朗感、优美感、知识感、历史感,是一部美文传记、文学传记、思想传记三合一的作品。本书不像一般的传记从头到尾只讲一个人,它讲的是一群人物,叙述角度非常具有难度和挑战性,足见汪老师的功底。中国那一代了不起的人,创造了一个时代,但他们的思想、行为、做人的方式,至今仍影响着今天的中国社会。
著名文化学者张颐武:
大时代成就大人物,大人物影响大时代。中国现代的源头是怎么回事,那段时间最关键。汪先生用跟王蒙等当代大文人交往的方式跟民国大文人对话、沟通,把大历史关键时期的那些关键人物写得特别生动,特别活,现场感很强,就像在我们旁边一样。像汪先生这样对民国时代进行描述,对民国时代知识分子和20世纪中国的命运做探讨,非常有价值。
著名文化学者叶廷芳:
为什么五四前后那段时间或者说民国时期能出现各种类型的大家?这个主题汪先生讲得很好。(《文坛亦江湖》)这本书勾勒了两种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一类以胡适为代表,胡适思想很先进,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适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别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另一类以鲁迅为代表,不同于胡适的宽容,鲁迅嫉恶如仇,对不同观点反唇相讥。
《南方都市报》:
《民国清流1》这部书详尽地记录了“五四”这一历史进程,能帮很多有志了解历史真相的人答疑解惑……汪兆骞先生的功德,就是真实再现了“五四”的现场。
《凤凰周刊》:
当汪兆骞老先生用明丽、晓畅的文笔,刻画这些有主意、有风骨、有本事的民国文化前辈时,清流澎湃,激荡鼓应,让人久久不能释卷……读者可以把这部书当成展示“五四”全貌的散文长卷来阅读,也可以把它当作诸位大师的集体传记,更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反思,我等应该怎样做一个文化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