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革命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革命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0篇

2022-03-12 11:1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革命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0篇

  《革命时期的爱情》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5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革命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三):歇斯底里的幽默

      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说:“悲伤减轻之后成为忧愁,滑稽失去自身的重量则变成幽默。幽默把自我、世界以及自我与世界的各种关系,都放在被怀疑的位置上。”
    幽默可以让重的事物变轻,让沉重的话题变成人们在大街小巷都可以在嘴边调侃的闲话。但是有一个人,他的幽默让“轻”有了更沉重的分量,让悲哀在释放的同时升腾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他,就是王小波。
    王小波的小说总给人一种亲切的距离感。当你开始好奇地走进他的小说中时,你会被他精悍短小的话语吸引住,但当你继续深入地读下去时,你会发现故事中的“王二”,突然间变成了“我”,并严肃又非正式地将你推开,不会让你彻底地理解他真正想要说的。王二说:“我喜欢自己愚弄自己,却不喜欢被人愚弄。”小波也是这样的。
    革命时期的爱情。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们都隐约明白小波想要阐释的是什么,可是那又是无法阐释清楚的时代,于是小波创造了“王二”这个角色,王二是赤裸裸的挑战者,站在那个扭曲的时代的尾尖,跳着诙谐的爱情圆舞曲。
    王二与姓颜色的女人的爱就好似被划破了一道口子的荔枝,甜蜜的水从缝中流出,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尝就腐烂了,但那鲜红的壳和香甜的气息,造就了有点超现实的王二向往美好、反叛呆逆的心气。
    X海鹰好像是为了助长王二这样的心气存在的,她作为“领导”,监控着王二,但她最感兴趣的仍是王二交代的他与以前姓颜色女人之间的情事。X海鹰表面是严肃的,内心却深藏着对性的好奇和渴望。
    “二十二岁的姑娘,每天都要穿旧军装,而且要到大会上去念红头文件,除了皮笑肉不笑,还能有什么表情。”在众人看来,X海鹰是那个年代的正派人物,王二想和她发生关系,本质是想战胜她虚伪的正派,他说:“我像一切生在革命时期的人一样,有一半是虐待狂,还有一半是受虐狂,全看碰见的是谁。”碰见了X海鹰,王二就成了虐待狂。
    王二的老婆,那个爱嚼口香糖的女人,是我很喜欢的角色,也是这部小说里最接近“人”的人,她生性活泼,看到王二便喜欢上了他,说要嫁给他,见谁都要问人家吃糖不,是一个十足热情奔放的大姑娘。她给人的感觉总是有些歇斯底里,但是在革命时期,不够歇斯底里的人才是真正的疯子。
    性,在王二和姓颜色的女人之间,是探索,是真挚的发现;在他和X海鹰之间,是制服,是纯粹的抗战;在他与老婆之间,是生活,是对那个年代理直气壮、不屑的直视。
    读王小波的作品,总觉得他写性的文字纯净如水,像一颗透明不含杂质的水晶。一个人只有从内心里认可了一样东西,他在用文字表达的时候才会有真诚在闪光。性在小波笔下是纯净的,因为他是真诚的。
    作者在一开始的序中就告诉我们:“人们的确可以牵强附会地解释一切包括性爱在内。故而性爱也可以有最不可信的理由。”这表明其实这部小说目的不是在写性,而是借性隐晦地解释那个天天拿着红皮书的时代。性是人类最本能的表现,而那样的时代不许人们有本能,连死亡仅仅只是“有点悲伤”,对生者来说,还有什么是真切的呢?
    王小波用一种歇斯底里的幽默贯穿了整部小说,但是,当你笑着从桌子下撑起来时,你会突然想流泪。
    当你还能笑着谈说摧残过你的那个年代时,说明你还没有被它腐蚀掉,小波是想证明,在最愚昧的年月里,有人还活着,且活得很好,很清醒,后来还能如此坦然地回望,当然,也只能如此委婉,这是不是也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呢?

  《革命时期的爱情》读后感(四):不同时代望着天,一样无心赏月圆

眼前一位着黑皮衣,满身乌毛,其貌不扬的人。这厮进了店铺,支支吾吾,不知要椟还是珠。
却拿走了一钱黄土,夸了夸你新买的衣服,问你知不知道五线谱,尔后转头离开,你一脸懵逼。
思维跳跃、凌乱无序,这就是压迫中、脑海里杂乱乏章的“爱情”,而这无处妥帖安放、自由搁置的“爱情”,是被“革命时期的”疯狂所打碎的记忆。
王二有福,赏了桂花又舔枇杷,啃了西瓜又嚼芝麻。
“姓颜色的大学生”是芳香扑鼻、凋谢前就飘走的桂花,
“我老婆”则是营养丰富、清肺降火的枇杷,
 “X海鹰”是灰头土面、切开后琼浆横流的西瓜,
“毡巴”便是那回味良久、唇齿留香的芝麻。
当然,对于性取向正常的王二,前三位是爱情,而毡巴是友情。即使在革命时期,正常情感和人之根本仍然不能被抹掉。空着肚子,便爱上了发明;与会之时,便爱上了烟射苍蝇。老鲁也是一种精神依赖,因为她,王二被嫁祸、被追打,百无聊赖中有了存在感。
几度弃书,但诙谐的语言、性爱的描写终究把人拉住。幽默好比中年到来的分叉,是精熟人情后的自然练达。大概是王二的记忆不如从前,如今只能捡起难以重新粘合的碎片。然而爱这种不老元素,从深情相觑的眉目,到小家日常的锱铢,从来无需担心它的有无。
革命时期,人们单纯、克制,所以因“该不该发生”而矛盾;革命时期后,人们开放、自由,所以因“能不能占有”而挠破头。可谓之为,在不同年代仰望着天,却都没心思欣赏月圆。
报废的鹞式战斗机,飞天成猪的公鸡…,或许这是一种生不逢时,又或者是一种流年不利,但如果少了这些,也不会有这样的作品。
革命时期过去了,小波也死了。一切好像结束了,又仿佛刚刚开始。

  《革命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五):无需分辨对错

“现在我每天早上还要到外面去跑步,跑到煤烟和水气结成的灰雾里去。我彷佛已经很老了,又好像很年轻。革命时期好像是过去了,又彷佛还没开始。爱情彷佛结束了,又好像还没有到来。我彷佛中过了头彩,又好像还没到开彩的日子。这一切好像是结束了,又彷佛是刚刚开始。”
上个世纪八九十代的那批作家在写作时,大都绕不开那场十年的动乱,有的述说苦难,有的感叹命运,而王小波所着意表现的是荒谬感。
在《黄金时代》的后记中,王小波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20世纪初,有一位印象拍画家画了一批伦敦的风景画,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原因在于他画的天空是红色的。观众以为画家是存心要标新立异,然而当他们步出画廊,抬头看天空时,发现天空的确是砖红色的。
天空应当是蓝色的,但实际上是红色的,正如我们觉得王小波笔下的一切那么荒谬,但生活正是他所写的样子。
在那个年代,王二遇到了两个女人:姓颜色的女大学生、X海鹰。她们都没有名字,可以是那个年代里任何一个女人,还可以是不同时期的彼此。她们都是二十多岁的女人,正当青春,只不过前者出现在动乱初期,而后者出现时,动乱已经延宕了八年。
她们和王二的相遇出自偶然,分别的原因也很普通,可是在作者的笔下,一切带着一股浪漫的味道。人的欲望永不止息,有时候,这些欲望是外界所不许可的。她们都是被这样一种欲望驱使着。她们的行为看起来很怪异,只不过是因为欲望被外界的强力所扭曲变形,而不得不以一种荒诞的面貌出现在世间。我们觉得荒诞的,正是她们真实的生活,而我们的生活,在后人眼中是不是一样荒诞?
这本书中,作者精心构建了一堵厚厚的墙,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对于墙后的一切,人总是带着一种好奇。他打乱了故事发生的顺序,肆意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切换。全书一共有八章,读者从前七章的任何一章开始读,都能毫无障碍地读下去。
王小波是我所知道的,中国作家中第一位跳出传统叙事结构的小说家,他不再局限于线性的叙述方式,而将笔调集中于人物的内心、情感。书中的主角,有时是“我”,有时是“王二”。上一刻,他在午后的河边和姓颜色的女大学生聊天,下一刻,他可能就在阴暗的小屋中,和X海鹰默默地对视;他时而是刚上中学、对一切充满好奇的“我”,时而是豆腐厂里爬上塔顶、躲避老鲁的“王二”;他有点像《铁皮鼓》中那个拒绝长大的奥斯卡,有时又像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
在荒谬不堪的年代,不知道什么是对,也搞不懂什么是错,人该如何活着?
他说,既然分不清,只求它货真价实。

  《革命时期的爱情》读后感(六):怪诞,发人深思

非常怪诞,还是第一次看这种风格的小说,不但是内容还是写作手法都是我第一次经历,值得一写。一会儿第一人称一会儿第三人称,有一小段叙述了一下为什么,好像是第三人称更有资格说谎瞎编,但由于整篇风格都比较怪诞,也不知道哪里是真实哪里是谎言,所以读着读着也就不在意了,这有什么所谓呢。其实作者的态度一直就是这样,世间世事如此随机无常,和这个女人做爱,把那个女人干了,又有什么所谓呢?至于内容,标题说的很清楚,革命时期的爱情,封面下的一行字是:“这是一本关于性爱的书。性爱受到了自身力量的推动,但自发地做一件事有的时候是不许可的,这就使事情变得非常的复杂。”书的背后又写了:“人们的确可以牵强附会的解释一切,包括性爱在内。故而性爱也可以有最不可信的理由。”整本书讲了主人公王二与三个女人的交往,或者说“革命时期的爱情”故事。按时间顺序最早的是姓颜色的女大学生,那时他正值懵懂时期,摸着乳房睡觉,和她一起坚守阵地虽然最后英雄梦破碎。他们去田间接吻,看着她自慰,却从未性交。第二个女人是五六年后王二在豆腐厂上班犯了错,被迫受团支书x海鹰“帮教”,于是每天下午都去她的办公室“磨屁股” --交代自己的陈腐思想。这个女人是革命时期的革命产物,从小到大被抹去欲望、个性,永远只能穿个绿色的军装,扎着两个辫子,保护着自己贞洁的形象,即使毛遂自荐去看王二割痔疮都要冠以帮他找到罪恶根源的名义。最后他们性交,也尽显她内心施虐受虐的喜好。这是整个小说最让我感到恶心、悲哀的人物。第三个就是他的老婆,倒是一个浪漫活泼的女人,喜欢在外面见到美景“坏一坏”,有着生活的情趣,但对一切也无所谓,认为一切都是随机的,甚至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男人随机的结婚。读这本书就是这种感觉:没有任何强烈入骨髓的感情,甚至遇到怪诞的人或事也没有出奇的惊讶,充满着无奈以及冷眼看待这个世界的态度。之所以以性爱为贯穿小说的线索,我想也是为了突出革命时期的特殊性质。由于过分的压抑,人们过分的喜好窥探他人的性爱好,于是也透露着非常丑恶的嘴脸。丑恶在哪里?我说不清楚,也许是虚伪吧,表面上大家都是热爱革命的热血青年,根红苗正,到处打着毛主席的旗号张牙舞爪,等到了床上,总要以这样那样的名义来解释这种所谓的资产阶级情调。有一段论述还挺有意思,原话我忘记了,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吃饭这件事,吃的差,要说是忆革命前的苦,吃得好,要说是思革命后的甜,性爱大概也是这样,可以说是落后者的资产阶级情调,也可以说是劳动人民繁衍后代。革命时期就是喜欢为各种各样的行为冠名,甚至连吃饭性交这种满足人性本能欲望的行为也不例外。不管怎么说,总是歪歪扭扭地绕过通向人性的径直路线,一路上东一手西一手捡各种冠冕堂皇来掩饰本心。倒也奇怪,习惯于这种掩饰后就出现更多怪诞的行为,比如那个认为吃月经带烧成的灰就能中彩票的厨师。总之读这本书蛮凄凉的,感觉社会上再没有美好了。

  《革命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九):革命,概率和其他。

小波的杂文和情书,看着都很明白易懂,并且易被感动。可是他的小说,看起来就费劲的多了,有些东西他不能写明白,你就得猜一下,还有些东西他故意不写明白,你也不大猜的出来,这是功力差距,没办法的;还有个别地方看起来甚至有点反胃,你就不禁想这家伙是不是口味有点重,虽然98%的小波都是很可爱的。
还好这本小说还是很好看懂的,里面很多段落读起来有他的杂文的感觉,不太晦涩,虽然读完还是很累,很累。
开篇第一句话,这是关于性爱的小说,可是不太对,当然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撒这么一个小谎也没什么。当他在其他的作品中影射一些革命时期的事迹时,往往一下子让我觉得沉重,但当整本书都发生在那个时代的时候,引起我注意的就只能是死寂中的活力,疯癫中的冷静,还有那些有趣的部分。
有趣的部分很多,一些彪悍的活法,王二做了一架无与伦比的投石机,甚至你也可以说几乎每句话都挺有趣。
最后一段非常的好,他说到,如果生活在不好的状态,那不过是中了彩,虽然对你个人讲是中彩这件事是百分之百的,但放眼整体来说只不过是个概率。生活中很多东西只是偶然,是否偶然和重要与否没关系。这样你就少了很多烦恼,以后也可以少操不少没用的心。他前面好像也有好多精彩的话,可是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段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