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10篇

2022-03-12 11:11: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10篇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是一本由许燕吉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一):命运的造化,时代的注脚

  听闻这本书是在一个微博的读书推荐中,听名字很好奇,尽管没有怎么读过落花生先生的书,但是作为书虫的我还是凭着好奇心找到了这本书。

  很奇怪,这本书在豆瓣里的评论很少,对于这本书,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更没有看过,甚至豆瓣上没有它的评分。带着好奇心,我走进了许燕吉女士漫长、跌宕、而又充满黑色幽默色彩的大半生(因为许女士还在世,所以不算一生)。

  历史太过漫长,也太繁杂,很少有人能够读懂,读透。

  而透过一个“小人物”的经历,我们可以领略她所在的那个大时代气势磅礴背后的卑微简单。

  本书有两大特色。一大特色是故事性很强,基本以许女士的生活经历和时间推进为主轴,中间会些许穿插一些人物未来的生活动向。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语言基本以类似口述为主,文字朴实,简单,但极具震撼力。短短数语,就能够将大背景勾勒出来,也能让人如临其境。就好像一个安静的下午,在南京的某个院子里80岁的许女士和你坐在梧桐树下,品着香茗,讲述她那漫长曲折坚韧的一生。

  读本书的最大感受就是:人的生命力是如此的顽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许女士都是坚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即便是时代“坏”了,她也坚决不做坏人。在逆境中,坚持自我,在顺境中,感恩社会。

  另外, 文中有几个章节是我最喜欢的,就是许女士在杨凌官村的那几年。因为,我的大学的母校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就是文中的西北农学院,而官村就在母校西北的4公里左右,印象中我好像还骑着自行车去过。

  简单的文字,往往有着力透纸背的能量。本书做到了。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二):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怀着忐忑的心情读完了整本小说,边看边感慨,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作者都平静的叙述了自己的一生,感觉像在描绘别人的故事,故事中很少有情感的流露,只有一件件难以忘怀的往事。许燕吉跌宕起伏的一生,也充满了戏剧化,从香港大学教授之女,到颠沛流离的中学时代,再到打成反革命的青年时光,最后甘当陕西普通农妇,她始终无力反抗,始终静静接受,没有怨言没有愤怒没有仇恨。很难想象,她的心中经历了怎样的潮起潮落,她在狱中如何度日如年,难道真像她自传中传达出来的,忙碌的忘了感伤,我不相信。我宁愿相信,从精英家庭到阶下囚,这种身份的转变对他的打击肯定是巨大的,大到她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文中始终没有对这些过程做心理描述。跟她一比,我平时经历的磨难又算什么,看了这本书,我切实的感觉到读书的意义,就是可以从书中体味自己永远不会经历的人生,走过的路。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三):一个人的历史,一个时代的缩影

  虽说读史使人明志,但倘若脱离了具体的人物事件去读史,总让我感觉有点枯燥乏味,沉不下心读下去,而且也必定是边读边忘,很难将那些史实记在心里的。透过一个人的一生去看背后的时代历史,却别有一般风味。《我是落花生的女儿》正是这样的一本书,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近代史。

  我对许地山的了解也仅仅限于小学时候学过的那篇文章--《落花生》,对这篇课文的印象是极深的。前不久才刚和同事争论过《落花生》的作者是谁,毫无疑问,我赢了。因此一看到这书名便对这书产生了兴趣。

  许燕吉将她坎坷的一生变成了一个个铅字,印在了一页页的纸上。她从小所经历的事情,或许并不能代表那个大环境下每一个人,但是从一个微小的个体的描述才让历史显得更加真实,才让人有如临其境的体会。读到日本轰炸香港,尸横遍野时,我只感觉自己就是在窗外,就是在街上的许燕吉,如此心惊胆战,如此彷徨恐惧。

  在那个人人自危的时代,人,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一旦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哪怕是亲爸亲妈也只能袖手旁观,不,是无能为力。要能在那个时代幸存下来,该要有多么强大的心志,方能一个人克服所有的沟沟坎坎,历经所有的磨难。虽然有至亲,但是也要相隔数十年才得一见;虽然与他人产生了感情,但是也不能通信往来,一切哀愁只能深埋内心。所以我很佩服许燕吉的内心强大。面对婚姻,她只能向现实妥协和低头。形势所逼,无奈她一知识分子最后嫁予一农民。平反后,心里亦无厌恶嫌弃,虽无爱情,依然善待那个在艰难时期与自己共度的人。想必这其中也有不少摩擦和矛盾,只是她轻描淡写,又或许像她所说,各过各生活,于是也就变得宽容和理解了。两人相处,这难道不是最高境界吗?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四):有一种守望

  有一种守望

  “不羡靓果枝头,甘为土中一颗小花生,尽力作为有用的人,也很充实自信。”

  题记——许燕吉《我是落花生的女儿》

  不记得在几年级的模样,语文书上有一篇课文叫《落花生》,大抵学完了课文,老师让我们学习花生的精神,如是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中的“落花生”早已经渐行渐远。

  今天,再次想起它,因许地山先生的女儿许燕吉的自传《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一书。她幼时丧父,家道中落,生活在动荡的年代,被时代的大浪肆意拍打,巨浪裹挟着她从山顶跌入谷底,一生历经磨难,辗转流离、一度铁窗女囚艰难度日……个中的滋味恐怕并不能完全指望自传为外人道也。

  许地山的幼女,骨子里透出父亲那质朴的“落花生”精神,一生磨难却依然笑对风雨,实在令人钦佩。忍不住问:我是谁?答案无他:我是父亲的女儿。

  父亲才学无多,当年不过是万千农村青年中的一员。“传”字辈,单名“海”,家中排行老二,是小叔未出生前家里几个女娃中唯一的男丁,很是得曾祖母的疼爱。父亲幼时瘦高,脖子显得奇长,人都笑话他丑,唯有曾祖母极力庇护,不准别人说父亲一个“不”字,但凡父亲与姐妹们吵闹,也必定袒护于父亲,每走亲戚也必定携宝贝长孙一同前往。少时顽劣,有一回,庄上来了黄鼠狼,叼走了二奶奶家的一只鸡,父亲偶遇,认准目标、奋力追赶,跑丢了一只鞋,翻过了一座山,最终追得黄鼠狼也只好弃鸡而逃,这只鸡被送回后,父亲还因此喝了一碗鸡汤连带啃了一个鸡腿。后来上学,不知爷爷做何考量,父亲上完小学又回头重上五年级,做班长。一晚自习,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用麻饼蘸墨水戏弄了一众同学。大抵上学的时间总玩闹居多,初中毕业父亲就不再上学了。年青时父亲的第一份职业追求应该是漆匠,小时候在床头柜中看见过父亲的那张证书,具体的内容早已回忆不起,但那证书上的照片我却至今记得——一个愣头小伙。

  八九十年代,农村流行外出打工,孩子交给老人带,于是父亲随着淘金的大潮去了上海,而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是仍健硕的曾祖父照管,记得是在端午前后,满树的桃子成熟了,曾祖父带着我摘了很多,放到小姨的商店里卖以贴补开支,后来没人送去,桃子烂了好多,曾祖父觉得很是可惜。那次父母外出了时间似乎并不长,在记忆中这也是父亲仅有的几次离家之一,也许用今天的词形容他是很“宅”。

  记忆中父亲的人缘极好,母亲擅长农家活计,家里总是不断鸡、鸭、蛋等新鲜食材,于是父亲的三五好友总畅聚我们家,其中不乏同事、长辈、每次来客人,当属我们小孩子最开心,因为可以趁机打牙祭,吃到平常吃不到的美味。父亲还在村里谋者一些薪水不高的差事,其中的放水,总令我印象深刻。每年,当夏季风吹向北半球的时候,我们生活的区域就要抢收、播种了,水田对水的要求极高,水田未收割前是不能储水的,一怕水稻泡在水中根软易倒,二怕稻田水浸不利夏收。但是一旦收割完毕,稻田马上要引水入田,犁耙、插秧。既要“收”也要“种”,时间紧迫,俗称“双抢”,每当这时,每家每户的劳力都披星戴月地辛勤劳作,生怕误了农时。舒城的龙河口水库也会在这个时候向庐江县开闸放水,水流经过的每个村镇都要有专门的人员记录下用水量以备费用的计算、收缴。父亲做的就是这样一份耽误自己工时的活,有时田里劳作正酣,父亲就得抬起泥脚,上岸就走,每天早晨和下午各一趟,对此母亲颇有微词,可是父亲总是乐此不疲,每天早上和下午都要出去查看、记录水位。一天天的数字总记录得认真细致,一段时间后再汇总、计算,小数点后面精确到好几位。每天早上的稀饭总要给父亲提前盛好,放井水中人工降温,因为早工回来后总会准时有上游的放水员来喊,于是草草吃了早饭后,父亲便骑上他的自行车出门了……

  父亲做放水员,每天下午三四点必定要骑车绕沟渠跑一趟,哪里决堤、哪里漏水及时找人维护排除险情并记录在册。身陷泥沼中“痛苦不堪”的我们最期盼父亲的早点回归,因为自行车上总会驮回父亲顺道买的农家大西瓜亦或是几根冰棒,递到我们手中……每当此时,总想着脚底抹油的我们便感到欢欣鼓舞。

  父亲做放水员对我来说还有一个好处,总能比别的孩子早知道什么时候放水,每次招集大家伙看大河开闸放水的场景总是那么激动,三五成群的孩子跟着一米多高的水流奔跑、欢呼,往水里投掷石子,那情景颇有几分壮观。除此之外,停水的日期我也总是近水楼台先得“闻”,停水后,父亲总会背个电瓶套上自己的“打鱼”装置去刚停水的河道里打鱼,我向来乐于跟在后面背篓子。与其说“打鱼”不如说是“电鱼”,两根竹竿握手中,另能够一头带电流,用有电的一头巡河道而上,鱼啊、虾啊,被电流一击,顿时眩晕,乐坏了背着鱼篓的小丫头,于是每次停水,我们总能吃上一大碗红烧鱼虾。

  父亲好水,每至夏日,穿着短裤的他早已跳入水中,游一段,打几个“响鼓”(两手在水中迅速合拢,利用水的张力制造出巨大的声响),游一段,再打几个响鼓,一定是想吸引一众顽童羡艳的目光吧,进行后,他就从邻居家的台阶上岸了,天色已黄昏。

  父亲为人处事,公平、正直。但凡村里乡人之间有个什么矛盾纠纷,他都出面协调。能为大伙做的,他也从不推辞,五保户老人无人理会,于是他联络各方,最后将老人送进了敬老院……父亲似乎从不曾打我们,凶是凶过的,大抵是因为,我们姐弟三做错了事总装聋卖傻、不肯承认。每回父亲都很生气。记得有一次,家里刚买的一台“骆驼牌”坐地扇,被我们三捉迷藏的时候弄断了摇头,这下可不得了,父亲狠狠数落了我们一顿,还给我们吃了一顿“栗子”(五指的关节敲击我们的头部,生疼)。懂事后,父亲就很少再有打过我们。大概是自我感觉良好,总觉得父亲偏爱我,高中入学我是计划外生源,父亲多花了四千二百大洋。高考前月明星稀的凌晨,那辆自行车,父亲驮我去烧香,求取神佛庇佑。兴许是庙中神仙正值云游在外,高考揭榜,我位列其后,于是父亲出了高别人一倍的学费。临近毕业,为谋我在省城落脚,父亲颇费了心思,最终因为我的东去化为乌影。如今,离父亲有五六百公里的距离,他仍然恋家,千呼万唤来一趟,不到一周,便执意回去了。那辆自行车也换成了电瓶车,每次离家,他总是会骑着它送我上车,回家的路上,那骑在电瓶车上渐渐远去的背影,总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海聚万条溪流而宽广。父亲给我的影响是深远的,犹如繁星,你看或不见,它都在远远的天际放射着若隐若现的点点星光,有一天,你猛一抬头,相望在深邃的夜空……

  做人当如海,有跌宕起伏,有波澜不惊……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五):时代浪花下的苦乐

  看完整本书,心理最终是平静的。

  因为喜欢真实具体的故事,所以翻出了这本书,想细细看看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

  跟随着作者朴素平实的语言,一路看下来。尽管看到了很多动荡,看到了很多折磨,看到了很多人性的丑和恶。顺着作者的记述,直到合上书,我的心里少有波澜。

  或许是作者乐观淡然的态感染了我,在朴素文字下那些辛酸已经被过那份乐观冲淡了。

  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心里难免有很多委屈。大好青春年华被消磨,痛苦地度日如年。社会关系变得昏天黑地,个人的命运在大风大浪里摇摆。幸运的人躲过了一重重磨难,最终等来了光明,不幸的人跌跌撞撞,最后化为尘埃,即使有再大的委屈也无法诉说。

  而在作者自己看来,自己应该是幸运。虽经历了不少磨难,但乐观的心赋予了她力量,她没有被那个时代打倒,没有在时代的压力下随波逐流。

  尽管从那个年代走过来,尽管见证了很多不合理不合法的事,作者在整本书却并没有过多地渲染那个时代的血腥和凄惨。

  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她一定看到了很多,但在书中却并没有宣泄自己的不满。

  在第五部第五章第三节《复职,改正,平放》里,作者把这个过程轻描淡写,仅仅把三份官方文件贴了上去,并没有将自己的那些心酸感受。当时想自己终于清白了,作者应该会讲讲自己的感受吧。十几年的人生路,被那些莫须有的罪名折腾地颠沛流离。

  最终那些罪名全部撤销,这在人心里是多么大的波澜。而作者在那里没有什么情感表达,下一节就直接跳到了兽医站的工作,半点总结都没有。如此,那十几年就此画上句号。

  那一刻心中的波澜,也就只有经历者才能明白。

  整本书的文字朴实无华,但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历程。

  历史书上仅仅讲那些伟人,那些事件,那些历程,却极少讲到普通人有血有肉的生活。

  作者在开头引用《商人妇》里“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说这是她始终乐观的原因。在我看来,整本书就是写她的岁月里普通人的苦与乐。而在她的记忆里乐多苦少,令人钦佩。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六):通透的人生

  这本个人的自传一半是少年及学生时代,除去作者父亲在世的那段幸福时光,她像是一直在漂泊,换了无数的学校和城市,但许燕吉的描述依然沉稳而平淡。她谈她的老师她的挚友,她的长辈和亲人,都是诚诚恳恳,透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虔诚和尊敬。人格和品质从她的成长便已定型,无论在建国后她遭受了多大的冤屈,却总是平静而淡泊。

  前三部平和而珍惜。怀念了很多逝去的同学亲友。从心里我知道她以后会受的罪,直到第四章禁锢的时代开始,直击内心,一个荒诞的畸形的时代让多少人含冤余生。她说,一言一行都必定被认定是在反党反社会主义,我还怎么在这个社会里生活呢?

  她性格直爽,单纯而透明。在一个连话语都无法表达的社会,很难想象这些正直的人们在被无数的小人告密无数的无知群众的攻击的情形下,怎样保持心灵的纯正。一直为她会受到怎样的处罚而揪心,当看到她被判入狱六年之时,心里突然也放下了一些,当看到她变为囚徒却平静叙述那些故事时,突然感觉也许那个封闭的看守所是一个比在社会更好的地方,至少那里不再有背叛和欺骗,至少她不再受到压迫。

  对她未知的未来我依然没有做好准备。是太苦了?就这样苦过来了。

  看到她写南兵营的地理人文之时,有种感触,她为何费尽笔墨来描写一个地方的样子,包括前文也有很多描述。

  其实是因为她记忆深刻,这些地方的样子承载了她的故事,详尽描述,反而更易挖掘记忆。我立刻变得认真,仔细阅读这些人文地理,从脑袋里仔细映画出一个看守所的样子,如她一般,坠入回忆,旁观人生。可我又怎能如她般沉重呢。

  一次次我疑惑自己阅读这本书的目的,为了看她的不幸?从她在不幸中的种种遭遇窥探那个时代的约束和各种不同的人生?当然更多的是看到她面对时代辗压过后的运势,平静依然,踏实努力生活的心境。我还为自己只想看到她悲惨的故事而羞耻,同时也想知为何前三部占了那么大的篇幅?在禁锢的时代,她之前的人生经历其实更是有一种快乐而充实的力量,支撑着她的人生信念。

  前言中她记述了父亲的一句话: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大概如此,人生以苦为悲,以乐而活。

  我们并不永远活在痛苦中,活下去才是寄托。

  这本书拖到第十五天,我终于读完了最后的内容。平反之后的时光,老人并没有过多记述,遵循道义和她的老头子一直生活在南京。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心里始终是祖国培育了他们,他们必定会用一生的付出来回报祖国,这种精神已经不再存在。还有20多年前,她经历时代变革的那些人或事的结局。和前夫,和另一位恋人,缘分殆尽,爱已升华。

  最后的这些话语,寥寥数言,概括了后半生,却依然大度,看透世间事,安定生活。

  今天1月15日,刚刚看到许燕吉老人竟于13日逝世,还是她的诞辰之日。悲从中来。很难过。

  老人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她用一生的经历给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洪流,时代的无情,生命的无常,人生的真谛。

  看完这本书,总觉得自己对人生的理解通透了一些。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七):我希望……父亲不要走,我也永远不要长大……

  许燕吉是我父亲、母亲及我的各位养育者的同龄人,在我幼年的时候,长辈们直爽的性格、果断的行动和无处不在的“嘻哈大笑”,常常令我羡慕不已。当我以一个10岁以内的沉静的孩子的眼睛、心灵与他们相处的时候,我知道我们在同样的环境里,情感、情绪的丰满、流畅程度完全不同。他们开朗外向,随时从亲朋好友的相处中,得到一段回忆的、现实的快乐。几句话,大家都心领神会,拍掌、拍着大腿,欢闹着痛痛快快笑起来没完。我呢,好像那时候就是个小大人,我知道“懂事”是一个孩子的本分;懂得快乐与痛苦之间有巨大的落差,所以,我不随意流露我的喜悦;我还知道,表达有时就是招致没完没了的责备、唠叨的开关,所以我懂得把想法留给自己,小心回避有可能回避的打击;我明明可以为自己辩白清楚,但我选择低眉顺眼,因为我知道,我越是有理,大人越生气,这生气就是我的灾难;我当然更知道,大人们的灾难本身已经多到应接不暇沉重不堪不可胜数了,这就是我无数次被冤屈的根源。我的寄养身份也支持我的沉默:给了我吃的穿的用的,我可以去上学,惹大人生气,是我的耻辱。我那时不断激励自己的,是未来一丝不苟的感恩报德。我默念这样的心意,无声地安慰困境中的我的抚养者。我的童年是严峻而刻板的。

  捧读《麻花人生》——我更喜欢这个书名,我像小心捡拾起那样一段光阴,努力走进我的长辈的内心深处,与他们做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完成一次童年未能修复的成长扭曲,释放积累至今的心理负担。因此,在这样的阅读需求的主导下,我不免有些失望,不免有些不能尽兴,自然也与自己的想法交织扭结。惊悉这本书的作者已经阖然长逝,心里疼痛的黑洞,不免旋转起来,迫使我努力表达我想要表达的一切。

  像许燕吉老人一样,我想在童年的我不能欢笑的年代放声大笑的我的长辈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那些欢笑和快人快语,那些不计当时艰难处境的内心的情趣和乐观豁达,来自童年的丰厚的情感、善良和爱的滋养。我想《麻》这样一本书,是能够支持我。作者说:“父亲养育我只有八年,而他给我的精神财富,让我享用终身。”这句话,不过泛泛而谈,作者在《童年》这一部里描画出的顽皮、混沌的“小妹子坏透哒”,才把这份精神财富,充填了人性的内容。那些历经80年风霜雨雪依然流淌在作者笔下,温暖鲜活的爸爸的点点滴滴,是那笔精神财富的恰当的简笔画。就像我的亲人常常说他们那些年的欢笑在外人看来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他们的秘密,在童年的时光里。

  爸爸,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同时又成为教育者的作家。于是精神财富,不仅仅是爸爸作为作家的几篇文字,而且是爸爸支撑起来的全家物质精神社会生活的全部。那时候,童年的她,见识过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姓名过程的人和事。在懵懂无知的年月,就品尝了世界上最有质量的亲子交流。衣食无忧的安居乐业,和睦严整的家庭生活,这所有的一切,使童年的许燕吉,活在中华文化最有生命力的人群中间,汉语文化一切的积极和力量,都融化在爸爸这个身份和精神意向里。他是神圣的,他是温暖的,他同时还是大爱无边的。他的身影活活泼泼的与孩子们笑闹在一起,他的爱在“我童年”的日月里,行动着、讲述着、打闹着、幽默着、互动着,有时也威严地责打着孩子。那样一个有力量和博大地呼吸着、欢笑着的爸爸,才能有一个不需要早早“懂事”,不需要为了未来的痛苦而牺牲当下的快乐的孩子的童年。一个人需要多少爱才够呢?从《麻花人生》的经历来看,有这样一个爸爸、一脉文化和一片天地,八年,就能为一生注入全部的“乐观豁达”。

  爸爸留下的文字,自然作为永久的生命源泉,浇灌着这个生命。但,这个遭遇不白之冤、遭遇丧子之失、丧失生存尊严依然爱着她生活周围“可爱”之人的一个生命,无疑从她的生命历程里,淘炼出她独特的生命尊严。

  我为从作者的字里行间读出这些尊严而心满意足。

  作者在生命最屈辱的年月里,与自己的骨肉失之交臂,这一失,就是骨肉血脉的永久的缺席。那些痛,特别是随之而来的铁窗、离婚和遥遥无期的“耻辱烙印”之痛,被她留给了自己、留给了那从父亲那里汲取了广度深度和厚度的心灵。这就是封底上:“你可以有几个10年、20年,而我,就只有一个80年……”的注释吧,她把属于自己的痛,永远封存在了那些黑暗的时代里。她在经历了人生打击以后,才关闭了说和力争的权利,在从最低谷努力活出来的期望里,才学会察言观色、体察每一处可以置自己于死地的人和动机,才懂得要躲避、要压抑,才知道正义无论怎样光明正大,斗争哲学之下,自己也仅仅是螳臂。然而,与童年带来的博大胸怀相比,这一切,不过是那个年代、那个处境之下的权宜之计,这些向“恶”的妥协,不过是对自己真挚人性的短暂遮蔽。

  在这样的曲折之下,凭借她以往的生存信念,在更多的篇幅里,流泻在文字里,我们读到:她同情那些“人”,那些有各种罪名,但是生育着、劳动着、呼吸着、哭泣着以及期望着的每一个她遇到的“人”。她更是把她生命里的温暖,在那个寒冷的年代,给了一个个弱小的生命“小八怪”、大大小小姓“犯”人的孩子和 “科科”——她的儿子。假如爸爸给了她一个见识和心胸淳厚有力的童年,那么从这样的童年走出的人生,则洗涮了黑恶人事给予她的一切卑微。

  罪名和耻辱,都是他人“赐予”的,唯有尊严,是每一个人用生命写就的。无论你将经历什么,这些个无言的行动和内心生命力,都是每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格留在天地间的一首诗篇。这就是这部苦难人生哀而不怨深厚的精神魅力吧。我知道,有几千个几万万个许燕吉,没有留下文字、没有留下知情人的传颂,来了,又屈辱地去了,那些活在他们身心里的美德,也淹没了。一个许燕吉,或许就是千千万万个有尊严者的雕像吧。在滚滚的红尘中,我们感谢落花生的女儿,以她简笔画般的凝练,为这样一群人,勾勒了一个概况。当然,我们也深深忧虑……

  许燕吉的80年人生,离我们远去了,我祝愿承载许燕吉幸福童年的爸爸们健康长寿!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八):與黑暗時代的和解

  我很高興能看到《我是落花生的女兒》這樣一部不需要通過“憶苦思甜”的模式來立論的回憶性作品。在這個動盪的年代中,作者許燕吉有她自己的邏輯。問心無愧,所以不必與舊時代決裂;發光發熱,所以能夠與舊時代和解。對於時代,對於苦樂,她其實很淡然。

  所以當平反後,社會經濟地位都有了提高時,當媒體大肆宣揚“國家幹部變成了鐵窗女囚,名家才女嫁給了白丁老農”這種傳奇的時候,當人人都問“你怎能和這麼個老頭子一起生活的?”的時候,許燕吉依然故我,寫道:“社會地位的高下是當政者予以的,自己還是那個自己,並沒有甚麼可自詡的。”

  終生的獨立性

  這種獨立性是在她的人生中慢慢培養起來的。

  父親許地山在她八歲時逝世,母親所依靠的“許地山”的這張牌時靈時不靈,所以她從幼年開始,就一直在換學校,遊走在富人與窮人之間。她的身份從一開始就相當微妙。

  因早年就讀於教會學校,自然也信奉基督教。當解放後,基督教被認定爲封建迷信時,她在各種場合“舌戰羣左”,竭力維護自己的信仰。

  而當她在聽唯物論課後有所懷疑時,神父說:“有神還是無神,是哲學界一直沒能解答的問題……你纔是個大二的學生就想探討這個問題,是不自量力,歸根結底是自己的信德不夠。”

  她當然沒有如神父所言默默積累信德,而是開始了自己的思索,在不久後便放棄了信仰。但她終生都對宗教徒十分關心和尊敬。

  記憶是最好的明證

  在那個年代,無論是和室友,同學還是陌生人交往,每個人說的話都先經過自我的“閹割”,但這種謹慎並沒有讓她停止思索。

  當大家抗議政府槍斃精神病人時,“縣幹部說:‘縣城裡有個人,整天站在主席像前不停地鞠躬,不住地喊毛主席萬歲,這是真的精神病,馮家兄弟怎麼不喊主席萬歲?喊的反動口號,就是假裝的精神病,是正常人。’”對此,她寫道:“這話我越是琢磨越覺得有意思,幸而不是我說的,否則沒準兒也得把我槍斃了。”

  在這本記錄黑暗年代的書中,到處可見這種黑色幽默:有修女被逼迫承認神父強姦的,有槍斃精神病人而向其父親索要子彈費的,有以階級鬥爭的名義搶劫掠奪的……作者在敘述時很少長篇議論,但注視和記憶這種行為的本身已經隱含了批判的意味——因為只有非比尋常的事情才值得被記錄。

  書中還記載了一批被共和國所拋棄的人的命運。與一般的名人回憶不同,她所記載的不是外面風起雲湧的政治事件,也不是知識分子被迫害的控訴,而往往只是監獄裏卑微的“同犯”:有妓女,有殺人犯,有小偷,有同性戀,亦有教徒。這些人並沒有為自由而呼喊,也沒有不遺餘力地迫害別人,從某個角度看,他們似乎“罪有應得”,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又平凡得面目模糊。

  他們並不都爲了政治而坐牢,但卻都是那個政治掛帥的落後時代的犧牲品。通過她柔和而悲憫的筆觸,我們得以面對那個沉重的時代,接近那些史書所不載的底層人們的飢餓、無助乃至瘋狂。

  “落花生的品格”

  黑暗的時代能夠改變人,但不能打敗她。

  對待誣陷她的人,她為他向上級爭“人權”;在聽說其他監獄犯人鬧獄時,她記起了在牧場的馬驚羣,心理想能否通過讓大家集體唱歌,來平息這場“人驚”;在三年困難時期,她又通過編體操,念順口溜,搞起了聯歡會,讓大家都有事做而不是閒著總想著飢餓的痛苦;一有機會,她還做組長、養豬、排戲、辦幼兒園……

  對此,她說:“國家的事不是我能左右的,一個小人物在人海裡就是微塵一粒,風把你吹到哪兒就是哪兒……你要想找開心隨時都可以找,想找不開心隨時就能找,都在自己的選擇上。”

  掩卷似有深深的概嘆,卻不知從何發起。一看序言,原來老人家早已經總結出來了:“造作時是苦,希望時是樂。臨事時是苦,回想時是樂。”

  這是她交出的,不同於“憶苦思甜”的另一份答卷。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九):我是落花生的女儿

  这是一本很虐心的书。

  两年前就想从图书馆里借阅,无奈一直是处于借出状态,可见关注度之高。也难怪,从营销来讲,该书的卖点实在太多了:名门之媛嫁给目不识丁的老农,新中国女大学生入狱多年,丈夫落井下石、单位遭到无端陷害,宗教信仰转变,等等。

  可是,真的拿到这本书,迟迟不忍翻页,又忍不住不去接续连读。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不是一个人的历史,而是一个人群的历史,一个时代的历史。同为知识女性,齐邦媛年龄长于许燕吉9岁,而齐的《巨流河》与许的《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则完全是两样天地;与杨步伟《一个女人的自传》就更不能同日而语了。杨显惠《夹边沟记事》与《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可当成姊妹篇来读,但又明显不是一种况味,而且前者也实在太过血淋淋了,一般人的心理是难以卒读的吧。

  过往有如此多的苦难,作者索性给书稿起的名字就叫《麻花人生》,同样是一团面,这团面就被拧了又拧,炸了又炸,你都得忍着。

  这本书不是教你怎样做人的,也不是教你怎样隐忍的,作者就是想简简单单地述说一回,知道就好了。可是,任何一个读完的人,心理哪能平静下来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想不会有哪个人去嘲笑作者的傻与倔吧。在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环境,换成你,又能如何是好呢?!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十):不应该忘记的年代《我是落花生的女儿》

  不应该忘记的年代《我是落花生的女儿》

  中国的学生可能都学过《落花生》这篇课文,也因为这篇课文知道了许地山这个名字,也知道了许地山的笔名就是“落花生”。我特别喜欢许地山的散文集,名字叫“空山灵雨”,还买过一本许地山的小说集《缀网劳蛛》。后来才知道许地山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大学者,在佛学道教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后来还买过几本他的学术作品,有《道教因明及其他》等等,还买过许地山文集。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今天看到了许地山的女儿许燕吉的回忆录,不由得又想起《落花生》这篇课文来了。还记得在《落花生》中,写到母亲种的花生收获了,父亲要过一个收获节,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看了许燕吉的文章才知道,许地山只有儿子和女儿两个孩子,自然就是文章中的哥哥和姐姐了,至于我,其实还是许地山的创作。那么后来呢?许地山的孩子都怎么样了呢?这本书引出了一个心酸的故事。

  作者许燕吉是许地山的小女儿,抗争爆发以后,许地山带着母亲妻子和孩子还有两位佣人,一起逃难到了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那时候的大学老师就是牛,住别墅,开汽车,一个人的工资可以养活一大家子,还很富裕。可是不久,1941年许地山心脏病发作,就去世了,才49岁,抛下了孤儿寡母,许燕吉才六岁。幸好有周围的朋友接济,一家人生活到不成问题。但是没想到日本进攻香港,一家人顿时陷入困境。只好逃到西南的大后方,到了贵州,妈妈找了一份工作,许地山的妻子是北师大毕业,做个中小学校长不成问题,可是战争结束以后,又迎来了解放战争,许地山的两个孩子就这样在战火中长大,但是妈妈无论生活多么困难,都没有让他们放弃学业,许燕吉考上了北京农业大学。

  解放后,毕业分配到保定的一家农业研究所,工作很开心,可是没想到反右开始了,许燕吉因为信封天主教,被批判,不过这是厄运的开始,运动过去,许燕吉以为就结束了,和同学恋人结婚成家,可是等待整风的时候,号召给党提意见,她又不轻不重的说了几句,没想到竟然因此被送进监狱,判刑六年,判刑后丈夫和她离婚,她一个人在监狱里度过了六年,可是出狱以后依然无处可去,刑满释放人员是没有任何出路的,她想要回到母亲身边,可是又不想让年迈的母亲养着自己,最后只能选择很多刑满释放人员都走的路,那就是让监狱安排就业,其实过的日子和在监狱里没什么区别,就这样又过了五年,最后就是这半监狱的生活也不让待了,要分流到农村,于是许燕吉只好找一个比自己大十岁的农民,嫁了。

  又过了很多年,开始落实政策,许燕吉被平反,落实政策,后来退休,到南京。再后来就有了这么一本书。

  落花生的女儿的一生,就好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可是这里的心酸好痛苦,却只有许燕吉一个人在承受,这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写出的小说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