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里巴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阿里巴巴》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04: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里巴巴》读后感10篇

  《阿里巴巴》是一本由邓肯·克拉克 (Duncan Clark)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里巴巴》读后感(一):克拉克眼中的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有感

  提起购物这个行为,如果是在二十年前的话,那就是带着挎包或者提着菜篮子到商场或者菜市场买东西,而到了今天,这一切都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无论是吃的还是穿的,只要你能够想到的(在国家允许的情况下)都能够买到。这如果是放在以前是很难想象得到的,而这要归功于互联网的发展,但是仅仅有互联网这个载体还不够,还需要购物的平台,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电子商务平台。而无疑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淘宝和天猫是国内或者全世界都有着重要影响力的电商平台之一。

  阿里巴巴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一系列的发展已经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到现在淘宝等电商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记得两年前的一部关于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里面也专门提到了淘宝。当然国内关于阿里巴巴以及马云等的书籍也是玲琅满目,目不暇接的。

  这本《阿里巴巴》也是这样一本书,也是介绍释读了马云在阿里巴巴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这些内容与市面上其他介绍阿里巴巴或者马云的书籍是大同小异的。那么本书和其他同类型书籍的不同点在哪里呢?这本书的闪光点在哪里呢?

  翻开本书,我看到本书的扉页彩图的时候就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扉页的彩图部分展示了马云在阿里巴巴之前的照片,我看到了马云在82年还是小时候给其笔友戴维-莫利的信,还看到了马云与莫利一家的照片等等,从这些照片我看到了本书作者与其他作者的不同之处,可以说本书作者在写关于马云的故事的时候,应该得到了阿里巴巴集团和马云本人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本书对于近距离来观察马云提供了更多我以前不知道的材料。

  本书作者曾经为阿里巴巴集团做过一些咨询工作,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对阿里巴巴集团和马云个人的了解比起那些单纯写阿里巴巴商业管理书的作者们体会更加真实一些。例如关于书中提到莫利一家在马云成年以前以及创业成功之前对其的帮助,可以说对于后来阿里巴巴的成立是有一部分促进作用的,如果没有杭州的那所公寓(公寓是莫利赞助购买的)可以说早期的阿里巴巴是会更加艰难的。这些细节在其他书籍中基本上是没有提及的。

  本书与其他书不同的是在介绍阿里巴巴集团的时候,不仅仅介绍了阿里巴巴诞生到之后发展的过程,也介绍了其灵魂人物马云之前的人生,可以说本书既是一本关于马云的人物传记,又是一本关于阿里巴巴集体企业介绍的商业管理书。在市面上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的书可以说得上是寥寥无几。

  作者在本书中也不是一味的介绍马云在阿里巴巴成长过程中的高瞻远瞩和成功,也将阿里巴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进行了介绍分析,例如支付宝脱离阿里巴巴集团的事件。

  当然最后借用作者在书中的观点,阿里巴巴集团作为中国的电商行业的代表之一,我也希望其发展能够想马云所想的那样延续102年,能够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解决更多普通民众的民生问题,更多的反馈社会,这也是一所成功企业应该有的社会责任。

  《阿里巴巴》读后感(二):马云成功背后的部分人格特质

  本书挖掘得并不是很深入,许多描述比较停留在表面,可能也与一些商业秘密有一定关系吧。从这本书中,我提炼出对我个人比较有价值的部分,是马云成功所折射出的一些值得学习的人格特质。

  马云并不聪明,他多次高考失败却毫不气馁,就算理解不了,也硬是把数学用的考试公式等背下来。第三次,终于考入了专科院校。“这种拼搏之后得来的荣誉让马云格外珍惜,后来他在多次公开演讲中都讲过这段经历。

  海博翻译社坚持了整整三年,用各种方式维系。失败之后没多久就又创立了中国黄页。抓得住机遇且不畏屡战屡败而为屡败屡战。 “我坚信一点:我困难,有人比我更困难;我难过,对手比我更难过。谁能熬得住谁就能赢。”

  2、个人魅力:善于沟通、了解他人的需求并提供有价值的回馈、自信、感染力、待人热情、笃定、强大的演讲能力。

  这些强大的个人魅力和性格特征在很早就有端倪了。大二马云就当选了学生会主席,后来又当选为杭州市学联主席;在大学放假时宴请莫利一家时就有能力找到皮卡并请来政府市长参加;毕业时500名毕业生只有马云一人被分配到高等院校;他在工作之余还教夜校班,他的夜校班十分火爆,因为他不怎么教枯燥的语法、词句或朗读课文,更注重选择一个主题然后与大家交流或讨论,课后,经常陪各异背景的学生喝茶、打牌、闲聊。

  马云的这些特质后来成为阿里巴巴的发展的关键因素,他争取到了蔡崇信等核心人物的加入,提高在整个世界的曝光度。

  3、大格局地对待合作者及竞争者。

  对待合作者及员工,马云很豁达大度,股权出让的程度很高,且很体恤员工的感受,买房结婚家庭等实际需求和为企业付出、努力工作之间的矛盾和平衡。

  “如果你不能包容你的对手,你一定会被对手打败;你把对手当敌人,第一招就输了。天天挂着他当靶子,就练这个镖,你只能打着一个,顾不了其余的。竞争是最大的快乐——与人斗,其乐无穷。如果你发现你很痛苦、越来越苦恼的时候,一定是你的竞争策略错了。”

  4、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并贯彻执行。

  将自我需求屈从于消费者利益之下是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基石。阿里巴巴的“六脉神剑”价值体系由以下原则组成: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对于这些价值观的考核占据了员工业绩考核的一半。

  企业的价值观,绝不只是嘴上说说,而是每一步都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即使是在股价狂跌,众投资者不满的时候,马云对卫哲更改主页的交流论坛为广告位大发雷霆。“他从来不谈利润增长方面的问题。”

  美x网将主要精力用于与政府周旋,公关关系,而不在做实事上。相比之下,阿里巴巴的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坚定价值观和贯彻执行,就有了非常大的竞争优势。里面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马云对美x网从来是不屑一顾的,即使在它如日中天的时候。对待竞争者,马云可以清晰地判断局势,以及对方究竟是不是他的对手,能够从它们身上吸取什么,学习什么。“心中无敌、无敌天下,是指战略上面和战术上面。在战术上面,你得高度重视,任何一个对手出来的时候,你都要研究一下他有没有可能成为你的对手。他成为你的对手以后你该怎么样。什么东西他比你强,你该学习他,别去恨他。所以你太把他当对手,你一心想灭了他的时候,你的套路全暴露了。。。。。。仇恨只能让你鼠目寸光。”。

  《阿里巴巴》读后感(三):马云,究竟有多出众?

  也许“阿里巴巴”这个名字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但是“马云”和“淘宝”这两个词却是家喻户晓。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见证了马云的成功,见证了他从无到有、从艰苦到富有的全过程,或许这一过程万分艰辛、他人难懂,但是傲人的结果让世人记住了他,并将其奉为创业的楷模,那么马云,究竟有多出众?

  有梦想就去做。拿到书后,封面上就用粗体印着这么一行字:“我今天还没被打倒,可能你也一样,因为我们彼此怀揣梦想”,马云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成功,至少他要有一个梦想,一个为之奋斗终身的梦想,而不是这一刻想着它,下一刻又寻找各种理由解释为什么不去行动,因为我们都知道,那只是个借口,骗不了别人也骗不了自己。

  有创新便发挥。我们还记得他开创的“双十一”节日,一个与传统节日相背离的却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惊叹的创举,那一天变成了全国“购物节”,创造了出人意料的销售成绩。2010年双十一,销售额为9.36亿元;2011年双十一,销售额飙升至52亿元;2012年双十一,淘宝网和天猫创下了191亿的销售成绩,其中天猫132亿,淘宝59亿;2013年双十一,天猫和淘宝总成交额突破350亿元,同比去年增长了83%。

  有坚持才能成。成功不是给每个人的结果,考验也不会漏掉任何人,就如第五章、第十一章等章节中提到的那样,“吃一堑要长一智”、“失败了就重新来过”、“努力了就不要放弃”。当很多人说人“要学会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时候”,又有很多人反驳说“如果在错误的路上坚持,只会越走越远,越走越错”。但是马云选对了,不管是第一章中阿里巴巴的“铁三角”,从而创造了强大的电子商务平台,还是第九章中应对“非典”的举措,甚至是之后“淘宝”的正式诞生和10亿美元交易的出现。

  本书可以说是马云的传记,记录了他一路以来所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也许一本书无法事无巨细,但是却让我们了解了马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他,被人称为天生的演说家、天生的创业家;他,带着梦想、做着创新、有着坚持;他,有过失败,有过成功。他在失败中成长,在实践中积累,但是他真的都是天生的吗?不,他只是将每个人都能做到却不去做的事都坚持去做了。他,就是这么出众。

  《阿里巴巴》读后感(四):成就阿里巴巴的“铁三角”

  “OK,工作告一段落,没什么事儿做了,逛逛淘宝去!”大师兄开心的说道。

  “咦~”我表示我把手里的事情做好了也要去逛逛。

  淘宝对我们来说,不再仅仅是一家购物网站,更是闲暇之余打发时间的好去处。

  淘宝正在悄然的改变着中国的传统消费习惯,它强大的搜索功能,一对一的服务模式,让中国消费者感受到尊重,同时,网上购物选择更加多样性,更加节省费用,节省节省时间。

  淘宝不再仅仅是一种购物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态系统。

  现在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当你打开包裹,看到自己满意的货品,里面还躺着小礼物,这些都是根据人的心理来服务的。

  关于马云的那102年的梦想,我想只能在这本邓肯•克拉克《阿里巴巴》里找到答案。

  成就马云的铁三角是:电子商务、物流以及金融服务。

  电子商务:淘宝、天猫、聚划算,提供了种类繁多的物品以及衍生出来的服务,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找不到的,所以又叫万能的淘宝。如果你仅仅当它是一个购物的平台,那就错了,这里还在进行着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虚拟服务,比如委托淘宝上的分手专家来与真正的女朋友分手。或者为了克服长期缺乏捐精者的缺口,利用这个平台收到了2.2万份愿意捐精者的申请。等等,有实体的,也有虚拟的。

  物流:每天上班路上,总能看到各式各样送快递的车:三轮摩托、摩托、面包车、卡车。当然,在它们身上更可以看到数十家品牌的快递公司。在这里面,最为熟悉的就是“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及韵达)和顺丰速运,这些快递企业的崛起,为淘宝的成功奠定了覆盖全国的基础。以前,邮政是中国最强大的物流,现在,新的物流正逐步的被发展起来。

  衔接这两者的菜鸟(通过共享订单、包裹递送状态,消费者反馈意见等信息)是消费者与商家最重要的信任桥梁。

  金融服务:每个月,我总会将多余的闲钱放在余额宝里,无论是最开始的高收益,还是现在的趋于平缓,这都是一个非常便捷的储蓄平台。支付宝已经成为三亿人的虚拟钱包,开启了储蓄新模式,正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投资理念。

  阿里巴巴正是这“铁三角”塑造出来的,这也许就被称为:“马云魔力”。

  如果你仅仅认为这个书只讲了“铁三角”,那你就错了,这仅仅是占全书1/12的一部分内容,后面,才是“马云魔力”的开始,如果你愿意,请你翻开这本书,去了解不一样的阿里巴巴~

  感谢【拾光书屋】的赠书!

  《阿里巴巴》读后感(五):领袖的魅力

  马云作为一个创业者,而且是一个创新者,阿里巴巴的模式的确是创新,不像百度有国外明确的参照物,而且很多时候,电子商务的确需要有个旗手。

  08年的时候当时一度有点讨厌马云,觉得大话连篇。如今明白,马云做的电子商务的确是个新生事物,而且他做的还是平台,不仅仅是自己提供产品,平台需要更多人去他的平台上做生意,当然要吆喝,要宣传了,所以马云从最早的央视,然后西湖论剑,上国外媒体,包括去香港论坛讲互联网,电子商务这样新手事物的确需要这样一个旗手来宣传,如果没有这种忽悠性人格,中国的电商产业,发展绝对没现在这么快!

  所以做一个事业,真的需要这种领袖魅力!

  《阿里巴巴》读后感(六):[拾光书屋(书评)]阿里巴巴神话的基石

  马云一直是神话般的人物。只因为他开创了革命式的购物生活方式,而且不断刷新这个累计量。我们大多数的人都经历过双十一的熬夜与积攒购物车,并且生活都被网购所改变着。不管是报纸杂志和网络门户网站的宣传,我们对马云的了解就是名声鹊起的大噪,初初创业之路也简单,只晓得他口才了得。读此书才让人们真正的知道一个互联人的成长与经历,坎坷和执着。

  书的作者是个英国人,邓肯.克拉克。如果不看作者名你一定想不到如此熟稔的中国思维语调叙述事情的过成的是个外国人。但是细读下去,你一定知道这是一个旁观者冷静且全面的叙述了事情经过,并且很少有润色和主管性驱导的客观论述的传记书,也一定是个外国人写得!

  书的起始篇是鼎盛的阿里巴巴的叙述,2015双十一140亿美元的销售额,从2009年只有27家商铺参加的局面走来。强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发达的物流体系,先进的金融体系,阿里巴巴在创造未来,而且是巨轮。这一切都有个焦点,那就是其貌不扬的马云。他是天生的演说家,互联网上随便一段他的演说都非常有可看性,而且,阿里有着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特别的员工准则,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这一切看似平常,却实用而且适合与阿里巴巴。这其后的缘由随后展开。

  马云的成长很普通,唯一不普通的是他有一家子澳大利亚的笔友,对他以后的对语言的掌握有着很大的关系。个人认为还是马云一直都是个有个性的人,他喜欢英语,喜欢太极拳,就一直不曾放弃。数学不好的马云考入了普通的师范学院,毕业的时候确是五百多人里唯一一个去高等院校任教的英语老师。可是改革开放的风却吹进了他的心,从此,马云并不执着于老师这个行业,他的创业只帆起航了!

  海博翻译设,中国黄页,甚至北京的公务员都是马云生涯里淡淡的一抹色彩,他有更大的蓝图,更远的眼光。搭建B2B平台,成立淘宝,打败ebay再到IPO创造历史记录,这一切都是阿里巴巴一路的过关斩将。今天我们看见的荣耀是过去十几年的奔走,演说,坚持,改善,融资,风投,风波,动荡的结果。没有哪一次的成功不是无数次失败的累计的!不得不承认,马云是有非凡的人格魅力的,他也善于交际,虽然他说,自己看起来很聪明其实很笨,但是他所有不擅长的东西却有最擅长此项的人在为他工作,而他所擅长的更令一切往前走!义无反顾!

  书籍详细的介绍了马云每一个时间节点,世界互联的发展和人物背景以及企业的崛起。包括中国互联网的大事小情以及各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的始末。这样更清晰的了解全面的发展,也就把阿里巴巴的成长丰满鲜活起来。历史的关键时刻,成就了今天的成功。所有的一切事物是由它必然的联系的,而掌控这个度的人,非马云必属。坚持,并且有着超级高瞻远瞩的眼光的人物;执着,并且永远可以凝聚别人给人以希望和动力的人物。这一切都是今天成功的基石。

  读一本好书可以丰富自己,读一本好的传记更可以激励自我。

  《阿里巴巴》读后感(七):错过了三千万美金之后,他写了一本阿里巴巴的书

  邓肯・克拉克在新书《阿里巴巴:马云和他的102年梦想》坦诚地提到了他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投资错误。作为阿里巴巴在创业早期的顾问之一,2000年马云夫妇曾经邀请他以用30美分一股的价格购买5万美金阿里巴巴股份。他考虑了三年,还是放弃了这次投资。等到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国完成IPO的时候,这没有花出去的5万美金成了一个价值3千万美金的错误。这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犯的错误。他笑着自嘲,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买阿里巴巴的股票,所以他很感谢每一位买了这本书的读者——当然,光靠卖书肯定是赚不回那被错过的3千万美金。他后来有很有说服力地补充道,他把自己的这个错误决定和高盛在2004年以2200万的价格卖掉2014年市值1500亿阿里巴巴股份的错误相比之后,他就觉得有了安慰。所以说,个人的损失在合理参照物的陪衬之下总能找回满足感,没有最错,只有更错。

  邓肯是一位身量中等、思路和语速得快得像倒豆子、天庭饱满得闪闪发光的高智商型作者。他曾经是摩根大通的一名投资银行家,在1994年开始就在北京成立事务所,从事投资咨询。他了解中国互联网行业和创业环境,是这两个领域中备受肯定的专家。2010及2011年,邓肯在斯坦福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学校曾经建议他将自己对中国互联网的研究写成一本“普通人愿意读”的非学术书籍。显然他直到2015年才下定决心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他的第一本书,《阿里巴巴:马云和他的102年梦想》(Alibaba: The House that Jack Ma Built)。

  说来很巧,我出差的时候在《金融时报》推荐书目上看到一本讲述阿里巴巴故事的新书入围了“2016年金融时报与麦肯锡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奖”的终选名单,我便在香港机场买了这本书。书还没捂热,深圳读书会的朋友便邀我主持作者在深圳西西弗书店的读书会及中文版的签售活动。因为有了这个活动,我得以把自己想问作者的问题问了个痛快。比如说,市面上已经有这么多讨论阿里巴巴的书了,这一本有什么不同呢?

  健谈的邓肯举了三个理由。简单来说,第一,他从1999年就开始接触阿里巴巴和它的管理团队,是阿里巴巴最早期的顾问之一。在书里可以读到从他的角度所观察到的阿里巴巴故事。第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阿里巴巴,也是关于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史和中国的企业家精神。第三,他对浙商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借这本书的机会让世界了解浙江和浙商对中国现代商业经济的影响。

  还有一点不同于一般商业传记的特色是来自邓肯的咨询背景。很多时候,我读这本书就像在工作的时候阅读咨询师所撰写的行业回顾和分析报告的错觉,因为邓肯在这本书里会提供大量的数据、行业趋势说明、消费者行为描述以及管理手段的分析。所以这本书有浓厚的管理及投资咨询的痕迹,而不同于此前各领风骚的《乔布斯传》、《一网打尽》、《从0开始》或者《硅谷钢铁侠》。这本书也可以当作是一本梳理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历程以及探讨当代企业家创业精神的作品。譬如,邓肯在书里描写80年代中国居民申请电话机的困难、购买电脑的困难、拨号上网的昂贵和龟速、再到后来的开放和门户网站的出现、各种风投的疯狂烧钱模式、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第一次崩溃、非典给阿里巴巴带来的机遇、当年与eBay的战争(eBay在最近的几本互联网企业创始人的传记中都沦为了背景)到现在的智能手机时代和双雄并立——显然邓肯对阿里巴巴和腾讯更加青睐,他在书当中也反复提到两家企业的不同风格,在访谈中也十分坦率地进行了分析。用我自己的语言来总结的话,就是阿里巴巴是一个以销售为导向的企业,而腾讯是一家以产品为导向的工程师企业。两家企业从经营理念、员工个性、产品路线到领导人风格都迥然不同。

  当邓肯讨论到中国互联网未来的时候,他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中国互联网行业现在是投资资本很多,但是好项目少。言外之意耐人寻味。不知众多互联网创业军团是否也会认可这一评论。从我所熟悉的实业运营的角度来看,创业维艰才应该正确的讨论态度。鼓励全民创业、宣传成为下一个马云的美好未来并不是一个理性的写作人或者投资人应该极力鼓吹的好梦。阿里巴巴和马云的102年梦想——建筑一个横跨三个世纪的伟大企业的野望,这个未竟的故事究竟将走向哪个方向?表示不愿意成为阿里巴巴吹捧者的邓肯总是爱说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是第13章(全书12章),也就是还未到来的明天。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一再提醒我在创业或者择业的时候,抓住时代的发展潮流比个人的能力对未来的成功更有影响。回顾从90年代互联网兴起到新浪、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创立,再到它们的发展和壮大,曾经有无数个投资和职业的选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我们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都选择了在固有的小天地埋头苦干。许许多多同时代的人在每天的忙忙碌碌中错过了互联网企业的崛起浪潮。所幸,我们享受到了互联网企业带给所有人的产品福利。互联网和这些企业家,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一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套用邓肯在书中所引用的一个比喻,互联网生态系统就像科学怪人,拥有自己的生长意志。我们身处在浪潮之巅,感受着科技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下一轮科技的爆发又将催生出什么样的庞然大物呢?下一个带给世界惊喜的中国企业家又会是什么样子的一个人呢?我对未来充满了好奇。

  《阿里巴巴》读后感(八):持之以恒地坚持——《阿里巴巴》书评

  毫无疑问,马云就是阿里巴巴的代言人!

  说到位于杭州市的阿里巴巴集团,就不得不提到使国人足不出户便可轻松购物的几大网购平台:淘宝、天猫以及聚划算。这些平台每天寄出的订单包裹多达3000万件之余,相当于实体店几年的收入水平。在2015年双十一期间,更是创造销售界的历史纪录达到140多亿美元。

  淘宝的销售辉煌可能遭到无数人的羡慕嫉妒恨,尤其是当下的实体店的店主。由于网络购物的日益增长和便捷高效的快递业,使得很多传统的商店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购物的冲击,导致进入卖场购物的人多数都带着只看不买的心理逛商场,实体店的营业收入至今仍然一蹶不振,以致于寻找下一个出路。

  服务的态度和质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阶梯,很多实体商店的服务人员(极个别)都或多或少的带有有色眼镜去看待购物的顾客。觉得身穿西装革履的就是客人,而破衣烂裤就是穷人的象征,购物有时也体现出一种长幼尊卑的心理。反而网购的服务理念与实体店差强人意,几年前政府更是为网购一族提出了“七天不满意包退换”的政策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

  本书的英国作者:邓肯·克拉克,毕业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先后作为投资银行家于伦敦和香港的摩根士丹利分部工作长达4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盘古银行(中国)的独立董事。

  本书《阿里巴巴:马云和他的102年梦想》的结构以马云创办阿里巴巴集团及马云早期的生活经历和企业面临的种种挑战和面对失败的对策等为叙述素材为我们客观的分析阿里巴巴集团的优缺点。

  书中既可以读到阿里巴巴艰辛历程、惊心动魄的商业对垒,也不乏有趣好玩儿的背后故事。作者作为中国经济飞速增长时期的见证人,从宏观角度将人物事件置于中国的时代大背景下并辅以生动的细节和客观冷静的解析,让人读起来醍醐灌顶、畅快淋漓。

  作者在书中阐述的价值观、人生观会得以启发每一个有着创业和自立的想法的新一代年轻人,去放下金钱和物质的得失,打拼属于自己的人生。像马云一样,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为日后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值得每个人吸取经验和教训。

  众所周知,马云在创业前期是一名高校的英语教师,但很多人并不知晓的是,马云曾开办过一家杭州海博翻译社,想以此致力于帮助本地企业找寻海外客户,正是有了这次不大不小的第一次创业的艰难,才导致马云创办阿里巴巴时就创造了体现价值观的“六脉神剑”: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

  正如企业家马云所言:“我今天还没被打倒,可能你也一样,因为我们彼此怀揣梦想。”

  :)

  《阿里巴巴》读后感(九):什么是真正的领袖?

  我想试着分析一下马云的优势,

  1.眼光:一开始就从英语开始,他没有对别的着迷,单就选择学习英语,这一点来看,就是很有眼光的选择,英语的教学,第一次去美国,第一次和杨致远的见面,都是因为英语学的好。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他就能发现这个东西价值,也不得不说他眼光独特。

  2.演讲:大多成功的领袖都是演说家,毛泽东(读书能力惊人,曾批阅《二十四史》,丘吉尔,艾森豪威尔,斯大林,乔布斯(自带现实扭曲立场),马云三年老师的经历,和罗永浩有点接近,这个给了他非凡的演讲能力。在阿里巴巴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去演讲宣传他的公司,确实对以后公司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个经历跟罗永浩的各大院校的巡回演讲也有点异曲同工的作用。

  3.梦想: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坚信自己做的事情一定会成功,这就是不敢平庸的人特有的气质。

  4.国际视角:在阿里巴巴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仿效的对象,硅谷也没有这样的企业。但是淘宝网出来的时候是在拷贝ebay的模式,就像腾讯拷贝OICQ,百度拷贝谷歌,三大门户网站拷贝yahoo,这些都靠的是国际视野。

  5.机会: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危险,对于马云来说是机会,泡沫破灭淘汰了一些竞争者,非典反而繁荣了互联网市场和电商,经济危机让经济从出口转到了内需。所以马云的成功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构。

  6.客户第一:他知道自己公司发展的基础是什么,这个跟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有点相像。

  之所以能成为领袖,是一定要有一个眼界的,历史的,地理的,所谓古今中外都知晓,站的高看的远,才能领导别人跟你走向成功。

  《阿里巴巴》读后感(十):阿里巴巴的成功,没有那么好复制

  提起购物,每个人心中都会浮现起一个词条,叫做“万能的淘宝”,随着淘宝的兴起和随着货币虚拟化的日渐推进,电子购物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淘宝和天猫引领了网上购物的风潮,而两个网站背后的商务帝国阿里巴巴,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史?

  DA公司董事长邓肯•克拉克在其最新著作《阿拉巴巴》一书中,详细的描述了这个商业帝国的成长历程以及马云这一关键人物在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本书详细的描述了马云的发家经历,却不仅仅是一本人物传记,邓肯在1984年就曾经出任阿里巴巴的咨询顾问,本书的重点是阿里巴巴惊心动魄的发展历程,至于马云的成功,则是他的个人魅力和时代潮流结合的成果。

  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时代,马云并不是最早的那个,也不是技术最成熟的那个,但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将互联网的发展与创业者阶层的崛起亲密联合起来。创立了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三位一体的铁三角。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

  成功不是随机事件,而是在达到智商门槛、坚持个人奋斗的前提下,由天时(生逢其时、运气过人)、地利(族群文化、阶层属性、家庭背景的社会遗传)、人和(基于人际关系的特殊机遇)共同作用下的“积累优势”所造就的。

  马云的成功,可谓是偶然中的必然,在西湖岸边认识澳大利亚的莫利一家,让他得以第一次迈出国门,对英语的热爱和执着,让他有机会远赴美国,获得了第一次走进互联网的机会。

  马云的重要队友蔡崇信对他的评价:

  他很有感染力,很热情很笃定,像是丛林里的一只动物,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信和执着。

  即便在马云的领导下,阿里巴巴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已经错过了红利期,远远落后于雅虎,新浪及百度,在融资的时候遇到种种困难,在接受软银和雅虎的投资后做出的将支付宝分离出的决策,以及15年报出淘宝假货门后股价跌落IPO价格的困境和动摇。

  虽然阿里巴巴已经不再是马云个个人资产,而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团队,马云的个人风格对阿里巴巴的绝境逢生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自信和敏锐的商业判断力使他成功的找到了蔡崇信,卫哲等关键骨干的加盟,为阿里巴巴注入了强烈的生机,而他的热情又感染了公司的员工在乃至非典这样的时刻都愿意加班加点的在家工作。

  在《阿里巴巴》一书中,阿里巴巴并不是传说中的一个被神话的商业城堡,而马云也不是如巴菲特一般的传奇人物,他们的每一步成长都有路可循,但想要复制这样的成功,却也非易事。

  定准目标,快速试错的行动态度,雅虎的没落,EBAY的失误,都是阿里巴巴成长发展的有利条件。正是个人能力和互联网经济转型的结合才造就了马云的“六脉神剑”,阿里巴巴的成功,也正是性格+运气+天赋+机遇的不二证明。

  你可以复制一个马云,但是你无法复制一个阿里巴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