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参谋助手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参谋助手论》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35: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参谋助手论》读后感10篇

  《参谋助手论》是一本由王怀志 郭政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参谋助手论》读后感(一):谁的参谋助手?

  @易仁永澄 @GTD忍者 @为走而来 终于读完了这本《参谋助手论》,他的副标题是“为首长服务的艺术”,问题在于,艺术性少了些,很多所谓的经验技巧,似曾相识。

  比如领导配偶参政议政的作用,家属关系没处好会影响你的升迁,赢得领导配偶欢心会平步青云,和领导家庭中的年轻女性成员走的过于密切或许会让领导不快,从而适得其反的让自己被“另眼看待”,所谓“王捕快夜奔美领馆,平西王黯然离山城”不正是这个典型的例子吗?

  比如领导交办的违规事情很含蓄,你心照不宣的去抓好落实就行了,办好了他会对你大加褒扬,办不好,后果是你自己来承担,领导根本不知道,用某人的话说:“对此我一无所知”,或者“我很忙,根本不可能关心这些事情”。

  比如否定首长的意见需要有原则,有艺术,有策略,分场合。如果时机不对路,策略不对头,往往领导会“对此绝不接受”,进而对自己的仕途进行斩首式摧残,最终不得不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读完这本书,看完这场审判,我的感觉是:在机关里在职场上如果一个人没有树立合适的价值观,没有充满正能量的愿景,那么他的目标就往往可能仅仅是为首长服好务,将来被提拔当首长。那么他就很难有普遍的是非观念,把握基本原则,权衡一件事情做与不做的尺度仅仅在于对自己是否有利,是否“安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本书可以作为秉持此类观念那些所谓“参谋助手”必读的圣经。

  《参谋助手论》读后感(二):绝密档案与决胜行动

  宰相都被认为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是在古代,而在今天,秘书职业也足以彰显了这样的特性,无论是私营单位的文秘工作,还是事业单位的秘书等,都将宰相一职进行了传承和发扬光大,而中国古来还有一句俗话说得好“高处不胜寒”,言不多却意义深远,这是不能说的职场潜规则,但身处江湖又不可不知的秘密。

  《参谋助手论》就是一本绝密档案,它预示着人们的决胜行动。正是对这个特殊职业群体的概述和细微的描写,虽然写在若干年前,在今天的再版中也没有对内容进行更新和更正,但在今天看来还是很让人受益的,可见这本书的能量之所在,其实是从不同的侧面看上去就是不一样的面貌,给人启迪,让人明智,同时在教训中也给人指明了升迁出路,尽管书的内容局限在了军政系统中的参谋一职中,但并没有将笔伐拘泥于此,所以说这本书并不能单纯作为一本“内参”来阅读,而更多的应该向外界传播,这是深处其中身经百战之人的经验之谈和一生工作的回顾总结,但客观公正,不但将“秘书”职业的苦水倾倒一空,而且也列举了其中的好处,不但说出了从业者的心声,也让旁观者忍不住颔首,尽管其中穿插了太多真实的案例,但读来好像作者就是一个局外之人,这份工作就是身外之物,能够明澈洞悉并真切总结出这样一套生存工作手册和生存技巧,并能够如此平静的写出来,不得不说作者真的是“有两把刷子”,或者也只有这样工作岗位上的人才能做到如此吧。

  这本书可以被认为是经典作品,有那么点经久不衰的味道,从读过的诸多文秘从业者专著上来看,这本是更深入浅出的,是最容易阅读最直白也是最直抵人心并给人启迪的,类似教本,又有别于教科书,全红的封面图文设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特色,当然,在当时当事,即便这样一本书写得再好,应该都不会被广为流传吧,毕竟最初总会被认为不只是一本自我职业素能的提升培训书目。而是一本职场升迁的秘籍,颇有那么点“溜须拍马”的意思。当然就算今天读,也还是掩盖不了这样的事实,只是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更实际更能满足大众需求更多一点,虽然有很多的世俗世故,但不能否认这是一本有用又耐看的书,因为助手不好当,但助手当好了却是最吃香的。

  《参谋助手论》读后感(三):优秀大秘的要求

  秘书所具备素质的要求:

  秘书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从切身经验出发,对此有许多十分准确而生动的表述。

  从风格角度出发,秘书应具有甘当人梯的风格,担过让功的风格,宽容大度的风格,民主平等的风格,以诚待人的风格和身先士卒的风

  格。

  从性格角度出发,秘书应表现为果断、自强、沉着和宽让。从风度角度出发,秘书应表现为聪慧、爽快、谦虚、热情、自信、朴实

  和幽默的气质。

  从品德角度出发,秘书应做到:有权不擅权,管人不整人,无私心自安;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顾全大局;对同志热心、

  关心、诚心,对问题看得准、摸得清、敢承担责任;不信流言蜚语,不搬弄是非,更不“仗势欺人”。

  先同后异法:

  秘书探究首长的情绪变化,重要的不在于了解和掌握,而是顺应和化解。所谓顺应,就是秘书要根据首长的情绪需要,把握自己的信行,调整自己的安排,免得不识时务,弄巧成拙。所谓化解,就是秘书要对首长产生的各种激动情绪,因势利导,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使之适当发泄,并逐渐平息,从困扰中解脱出来。

  避免交锋。

  第一,从态度改变的一致性着手。态度改变分两种:一种是一致性的改变,就是改变一个人原有的强度而不改变方向。另一种是不一致性的改变,就是以新的态度替代旧的态度,即态度方向有所改变。从肯定首长错误意见中某些合理性开始,逐步向否定不合理性方向发展,因为即使首长的意见彻底错了,而首长的意图、目的等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从态度改变的一致性着手,就有了一个回旋的余地,可有效地避免交锋

  聪明的秘书,他的表情经常是微笑的;他的精力,经常是充沛的;他的大脑,经常是思考问题的;他的情绪,经常是富有朝气的。聪明的秘书,在首长面前常显出某些傻气来,但就是在这种傻气中透出足够的灵气来;他们又常常显出某种呆气来,就是在这种呆气中,显出恰当的精气来;他们又常常显出稚气来,就是在这种稚气中,显出充分的才气来;他们还常常显出一种文气来,而在这种文气中,又常常显出他们的骨气来。

  《参谋助手论》读后感(四):幸福边上的一本书◎「参谋助手论:为首长服务的艺术」

  我一直对书店里成堆垒着的为人处世类书籍敬而远之。

  不管是教你怎么出人头地,还是教你学点心计,这样的书从一开始就让我存有戒备心。也许有些人就喜欢这样的书,也坚信看了这样的书,就能变得与别人不一样,而这点与众不同,将会带领他抛离众人,走向幸福的彼岸。

  但是,变成了这样的人,还能坚守住做人的底线吗?偶尔我翻阅这样的书籍,看着通篇教育读者如何耍小聪明设计他人,我就会怀疑,书籍本应是教育人变得更好,而今却让人变成这样的“好”,是真的好吗?

  不过,对这类书籍的印象,却因为读到一本名叫《参谋助手论》的书而改变了。

  不过读着读着,我开始觉得这是一本很棒的书,再读下去,不禁开始佩服起作者来,等到读完时,我更是深深赞同这本书的一些观点。

  这真的是一本讲大白话的书。

  说它“大白话”,是这本书所讲述的观点,大多是存在于很多人内心深处一直想知道的答案。我相信无论是行政机关单位的人员,还是企业商务人士,一定都遇到过书里写的种种相似案例。虽然书中所写的,是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秘书,如何更好地为首长服务,但是当你将自己的身份代入,你会发现其实那个秘书,可能是真正身为秘书的你,也可能是在商界奋力拼杀攀爬的你。而那个需要服务的首长,可能是你的大BOSS,也有可能是永远在你前方,能满足你梦想的权利指代。

  于是,书中很多篇章,就有了实用处世价值,比如如何维护首长尊严,有时可以帮你更好地树立上级的权威;比如如何为首长圆谎,有时能让你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比如如何为首长挡驾,让你真正成为懂上司心情的好助手……因为曾在军队中任职,两位作者有深刻的体悟,因此书中也有很多生动的事例。同时,因为军队的严谨作风,也使得这本书在逻辑方面十分清晰,明朗的条目化论述让你很轻松就能找到你所需要的指南。

  当然这本书除了上述所说的语言风格以及逻辑上的直白外,还有另一层的直白。在这之前,我想起最近一件事。

  前几天,我和一个老同学聊起近况。同学感慨地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为自己而活的,更多时候,我们是为了别人而活,为了使别人的幸福而活。他说起他的小女儿,说起买房的艰辛,说着说着,他感慨地说,为了别人的幸福,他发现自己过得很虚伪,也活得不快乐。

  当时我就想起了这本书。无意识地,我想起书中很多实在却又残酷的案例。比如,这本书探讨了如何忍让首长的弱点,如何向首长传递假话,甚至还讨论了当你遇到首长收礼、首长家属参政等棘手的情况时,你应该怎么做的方法。

  我想着说自己虚伪的同学,想着他也许会遇到与书中例子相似的经历,突然明白了,当这本书叫你如何去面对这些状况,并巧妙脱身的时候,也许它正在教育你学会一种保留幸福的力量。

  可是,这种力量与那些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力量不同,也与为了幸福出卖自己良心的方法不同,这本书向你展示了社会的现实与残酷,但同时却也告诉你,如何才能以自立自尊的态度,赢得你应该拥有的幸福。

  于是,书里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当它写到首长的错误时,它告诉你,首长虽然拥有比你大的权利,但是,他的本质仍然是个人;当它写到首长的家属把你当佣人指使时,你应该学会不卑不亢,自重自爱地加以拒绝。

  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就是用这样最直白的态度,告诉你哪些地方你应该学会柔软,避开坚硬的伤害,而哪些地方你又应该强硬,用风骨赢得他人的敬重。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就在这里。

  当我们选择成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必不可少地要与人接触。以前的我,觉得保留自己的个性,不向他人妥协,就会使自己成为最完整的自己。可是阅读完这本书,我却有了另一种认知。

  人,除了仅有少数的几个之外,大多数都无法摆脱有人在我们上层的命运。这些位于我们上面的“首长”们,也许会在日常生活中给我们有形无形的压力,也许会在关键时候给我们致命的一击。于是对于“首长”二字,我们只会敬畏,本能就与其对抗。但是《参谋助手论》却指给我们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当我们在不涉及原则的前提下,放软自己的身段,也许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一直对抗的对方,可能不一定是你的阻力。

  若你能将心比心,减少错误,成为事业上能帮助首长,生活上能照顾首长,精神上又独立自强的人,我相信,任何一个首长都不会无聊到与这么好的你为敌!

  我也终于明白,原来当我们不被喜欢的时候,真正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真的有问题。

  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没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仍在怨念,他们也不断地不幸福!

  不妨用这本书去比对一下自己吧。虽然书中的某些论点偏旧,可是却因为它仍是实实在在从人本身出发,不偏颇,不激进,反而超越了时间,有了更恒久的指导价值。当我们学会如何去当一个助手,也许我们也将学会与他人的相处之道,不单单是与首长,还包括与恋人,与朋友,甚至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

  也许,当你学会遇见问题时不只是单纯埋怨别人,学会让自己变得内心澄明、意志坚强,学会在最世故的谋略里,找到适合你的人生之路时,幸福终将不远。

  而我相信,那时,这本书一定还在。

  谢谢你阅读我的字!

  欢迎光临kivoのblog「念情书」:http://blog.sina.com.cn/kivo

  《参谋助手论》读后感(五):西安教授十几年前著《参谋助手论》 老书网络上焕发新活力

  这是“官场潜规则原生态实录”、“体制内生存之《孙子兵法》”,一本1994年就出版过的书,因为在网络引起关注而再版,并持续引发讨论,恐怕是因为它独特的书名——《参谋助手论——为首长服务的艺术》。而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曾是西安政治学院的老师,华商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其中的一位作者郭政。

  争议: 学术书?厚黑书? (小标)

  在三联韬奋书店3月的学术类图书销售排行榜上,《参谋助手论》排在第五位,有意思的是更多人并没有把这本书当做学术类图书,而是官场厚黑学来阅读和分析,因为对于很多人而言,即便是十几年前出版的书,这本书的内容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对首长的家庭纠纷,秘书不去观看,或装没看见。一进门,首长正因老人问题与家属吵架,秘书马上退出去。不要观看事情发展的结果,更不要去探听原委。一进门首长正向家属要钱,你装着没听见什么。你一推门,首长正和家属打情骂俏,你用其他动作掩饰下,装着绊了一跤,头碰在门框上,直揉脑袋。”这几乎就是手把手教你怎样对待领导的家事纠纷。在《参谋助手论》中、还有熟悉首长个性的艺术、领会首长意图的艺术、维护首长尊严的艺术、探究首长情绪的艺术、替首长搞好接待的艺术、甚至是向首长传递假话的艺术。因为实用性强,也因为将那些只能“心传”的东西言传出来,这本书在网上曾经在3天内就被转发了9千次,并被网友夸张地评价为“旷世奇书”。这本书的两位作者王怀志与郭政都是西安政治学院的老师,两人均已退休。

  作者: 直接服务过团以上首长26个(小标)

  “没有争议就不是郭政。”这是郭政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西安政治学院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他延长退休年龄在64岁才退休,“讲课25年,全优大满贯。”

  已经退休多年的郭政如今仍然忙着四处讲课,前几天他刚从山西回来,接下来又要去广州讲课。郭政给将军和士兵都讲过课。对于自己的讲课水平非常自信的他笑称,“我没有什么短板。” 而《参谋助手论》也因为讲课过程中产生的。

  郭政长时间在部队基层,从一名战士干到通讯员、文书、班长、排长、再到团机关政治处干事、师部、军政治部,

  他说自己是“特殊的勤快”,所有的荣誉全得过。”当年在连队时,他为连长、指导员叠被子、挤牙膏、洗袜子,写讲话。 “我写的讲话稿和总结,包括大型材料,首长很放心,觉得离不开我。” 郭政说他直接服务过团以上首长26个,“首长遇到艰难险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带上我。”他写过20几本书,“300篇论文都渗透着做人的道理。”

  《参谋助手论》之所以能够出炉,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末,学校讲座上座率不高,郭政与王参谋商量后,就起了个吸引人的题目《秘书与首长》,他边备课边讲,每周讲两次,一次讲一个题目,讲了20多次。因为听课的人太多,他从讲堂换小教室、再到讲座教室、学术报告厅、礼堂。郭政评价当时讲课的效果不错,“比姜昆的相声好。” 他与另一位作者王怀志合作将录音整理后出书,一售而空,自己的学校机关干部人手一册。

  条件:听话、能干、创新、收敛(小标)

  当年因为还有两本书要出,所以郭政讲完课出书后就撂下了,“本来还有20万字要补充。”2009年郭政在南京讲课时,就有人告诉他这本书有盗版了。但他觉得有盗版挺好,因为算是一种宣传。虽然不上网,但郭政也知道本书的争议,“既有人说做人做成人精了,也有人说是厚黑学”,但他自己并不介意争议,在郭政看来,听话、能干、创新、收敛是机关干部必备的条件。“书里写的刘干事、张干事的例子,其实大部分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当年讲课时,就好像各个首长站在我的面前,他们的爱好、脾气扑面而来。”

  在“忍让首长弱点的艺术”中,一个案例就来自郭政的真实经历,有一年他陪首长下部队抓试点,首长感慨,“人生,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你,自己首先应该为别人多办好事。记得诗人郭小川写过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但他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活着,这诗写得多好啊。”郭政没有当场指出错误,而是去买了一本臧克家诗选,翻到《有的人》那一页,然后与好几本书一起拿给首长,“让领导自己发现。” 首长看到诗后骂他,“你这个宣传科长,这样的名言都不知道是谁写的,怎么当的。”他也只是嘿嘿一笑。“虽然骂了我,但首长很高兴。”郭政说,这种对现实没有立即性威胁、但又必须防止首长再次出错的情况,他就采取这种巧妙的方法,处理地皆大欢喜。

  回应: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小标)

  在《参谋助手论》中,既有案例,也有调查。 在“熟悉首长个性的艺术”中谈到他们所了解的首长的生活习惯,作者写道:“根据我们对100名师以上领导的分析考察,爱大吃大喝的只有7人。讨厌大吃大喝的56人,可口可乐的37人。” 在关于首长“喝”的习惯中,作者写道:“还是根据我们对100名师以上首长的考察为例,大致分为四种情况,喜欢大喝的,喝高档的7人。每天都要喝一点的25人。可喝可不喝的40人。讨厌喝酒的25人。”

  而在细节上,更是详细到了不随便用手指点或者拍打首长、召开大会时在主席台的就座问题,甚至是主席台话筒的摆放问题都谈到了,作者写道:“两个副职,只给一个座前放了麦克风,另一个本来不讲话,但心里不舒服,也一定要说几句,让秘书人员再取一个麦克风来。”

  在众多问题中,最受争议的当属书中所讲向首长传递假话的艺术和关于“收礼”的习惯,郭政认为,假的东西很多,但不一定都是贬义的,如“假肢”、“假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在社会上存在着,假话的存在也是很重要的。”郭政强调善意的假话也是一种必要,作为秘书,在上下级之间、一二把手之间,要会装糊涂,大事花小。“人们因为被骗太多,所以一听到假就不舒服,我写这些的目的是为了正义而斗争的。”至于收礼,郭政则从人情世故的角度说明了有些礼不收不行,“在中国,想要和人情、亲情、友情一刀两断是不可能的。”他强调对“度”的把握,如在办理首长私事的禁忌中,就写着应防止热情过头、违背政策与不顾影响。“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不该办的也办,自作主张,胡办,想讨好却适得其反。破坏纪律还要办,首长也会忌讳。”因此如果读者只看到标题就简单地作出评价,可能反而会辜负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了。

  本报记者谢勇强

  《参谋助手论》读后感(六):《参谋助手论——为首长服务的艺术》读后

  原文地址:http://asiapan.cn/archives/887

  最初在豆瓣上发现被嘲讽式推荐的此书老版本时,我与不少人一样,是把它当作一本特殊年代才会出现的过时类型书看待的,玩味一下标题也便过去了,连找来翻一翻看一看了解具体内容的动力都没有。着实没想到,竟然有出版社——后浪出版——敢于推出此书的新版(主观认为此类“过时”书不会畅销,未知事实如何?)。当再次在豆瓣上发现鲜红封面的此书新版又一次被广为推荐,同时出版方又正在发起“免费赠书写书评”的活动时,也就好奇心不可抑制地参与了。

  突然得到书是一个惊喜,书中的内容比想象的实在是另一个惊喜。不知道出版方是以何种依据判断此书适合我,无论如何必须感谢惠赠此书,既因为免费得书,也因为阅览之后确有收获。新版封底引用的一条豆瓣上很著名的网友点评是,把此书“当奇书来读的友邻可能要失望了。”我觉得,这个点评部分正确。假如所谓的“奇”是从反面的意义去理解,意指荒谬可笑、毫无道理,那么此书确实不是一本这种意义上的“奇”书,先入为主对此书持上述理解的读者确实会有点失望。而如果与之相反,对“奇”字从正面看待,则由于此书的“不矫饰,不虚伪,不欺骗”特点,说它是一本奇书也并不夸大,而且读后也未必会失望,至少,从事秘书或助手工作的读者仍然是能有所获益的。从这点来看,封底的另一条豆瓣网友点评——“这本书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并没有过时”——还是比较客观的。抱着猎奇心态阅读此书的部分读者或可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书的正文共分27章,除第1章“跟随首长的苦辣酸甜”概要对秘书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作了归纳,其余26章均从秘书服务首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类型情况的一个角度分别进行论述讲解,如“熟悉首长个性的艺术”、“协助首长决策的艺术”、“维护首长尊严的艺术”、“否定首长错误意见的艺术”、“向首长传递假话的艺术”、“忍让首长弱点的艺术”、“察觉首长间矛盾的艺术”、“为首长挡驾的艺术”等等。有些章节从标题来看貌似有点荒谬,如“向首长传递假话”、“协调首长关系装糊涂”等,一开始或许会想,怎么能对领导说谎呢?然而稍加思索对照则不得不承认类似情况出现时,作为从事秘书性质工作的人恐怕最好如书中所言般处理才是较好的对策。书中关于如何服务好领导的技巧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不少技巧非常容易上手,甚至立刻就能学以致用,比如如何整理首长讲话精神,如何协助首长承办会务等。

  除了对秘书工作技巧的阐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此书在对相关工作技巧的例举中对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现象的不同程度昭显也使它显得与一般文秘类书籍大不相同,这应该也是它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所在。比如,在“熟悉首长个性的艺术”一章中所举的关于首长吃、喝、收礼、玩乐等的例子,这些情况的揭示,容易使读者质疑领导干部是否都有类似的作风问题。

  由于作者的部队经历,此书的标题使用了“参谋”、“首长”这样的字眼,文中所举也主要是军队中首长的事例。事例中的身份固然是局限的,读者的活学活用却不必自我设限,从下级服务上级的角度理解,此书传授的各种技巧或曰艺术完全可以运用到诸多不同领域的上下级关系当中。阅览此书,我们既可以学到不少秘书工作的实在技巧,又能从例证中发现不少由于所处时代差异或从业领域不同而感到新奇的事情,正是从这样的角度看待此书,才有网友评价此书具有“实用价值和史料价值的高度统一”。

  《参谋助手论》读后感(七):《南方周末》特稿

  真理总是赤裸裸的”:《参谋助手论——为首长服务的艺术》的艺术

  网友“自忧自在007”偶然在twitter上看到一本老书,粉色的扉页上盖着“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图书馆藏书”的红戳;封面上印着两行书名:《参谋助手论——为首长服务的艺术》(以下简称《参谋助手论》)。

  “自忧自在007”转手把这本书放在了微博上。这条微博被转发的速度让他有点吃惊——2011年10月25日到28日三天时间,转发近九千次,评论近三千条。

  书中直白地揭示出种种秘书工作的“隐秘”,让许多网友感到惊讶:“点点滴滴都是大实话。”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的确是一本公开出版物——1994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印数3000册,在新华书店销售。

  王怀志和郭政都不怎么上网,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采访电话,还有一家出版社重版此书的邀请,他们几乎要忘记这本书的存在了。十七年前的旧作突然受到这么多的人关注,王怀志也上网看了看评论,他觉得支持的、批评的声音都可以理解:“写作时,还是1990年代,我们只是考虑到现实的一些情况,认识、表述、措辞难免有一些不当之处。”

  参谋助手论作为政工学秘书专业的教授,王怀志和郭政当年写这本书只是出于教学的需要。书中的秘书,其实泛指机关的参谋、干事和其他工作人员。之所以只写“首长”不写“领导”,是因为“对地方的情况不太了解”。

  “在总的趋向上,这本书是为了使工作人员更好地为首长尽职,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使首长的工作更顺利。”王怀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慰问团长,途跋涉来到这里”

  18岁那年,王怀志应征入伍。因为文化水平不错,他多次被借调到团、师、军政治机关工作。珍宝岛战事发生的时候,王怀志在编的部队上了前线,从前线撤下来后一段时间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还是帮助做宣传工作。真正在机关当起干部,是1974年的事了。一干就是十来年,从文化干事干到股长,“小秘书”干成了“大秘书”。

  那时候还没有“秘书学”。老干事偶尔会提醒新干事几句,但多数工作还得自己摸索。摸索的过程中,总有人闹笑话。

  珍宝岛战后那段时间,很多慰问团到王怀志所在的部队演出,接待方每次要致辞感谢。有一次,团长和政委都出去开会了,讲话的任务就落到了一个副团长身上。副团长参加过抗日战争,就是识字儿不多。

  干事写讲话稿时就特别注意,在一些笔画复杂的字旁边打个括号,写上一个读音相同的常见字。比如“衷”字旁边,就写上(中)。谁知讲话时,副团长拿着讲稿便念道:“让我们对慰问团表示哀——括弧,中——心的感谢!”

  讲稿中写道“慰问团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副团长张口断句:“慰问团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坐在下面的人笑作一团:“怎么团长叫这名啊?”慰问团的人忙在一旁解释:“我们团长姓李。”副团长听了赶紧纠正:“哦,李跋涉——这是谁写的稿子,怎么连团长姓什么都没搞清楚?”

  稿子读到第一页末尾,副团长念到“慰问团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鼓”,翻过来看到没完,继续念:“哦,还有一个舞!”

  这些笑话,就成了王怀志的经验,他从那时候就开始琢磨,秘书该怎么写讲话稿。到了机关,王怀志发现这样的事情也还不少。一次,有首长的讲话稿里引用了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首长念到这里觉得有发挥的必要,就开始说:“说到雷锋塔倒,我要多说几句。不论花多少钱,我们还是要把这个塔再修起来。我们还是要继续学雷锋的嘛。”

  王怀志觉得这些也和秘书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有关——首长文化水平不高,秘书就该写得简短通俗;首长文化水平高,秘书就可以引经据典,提高讲话水平。

  后来,两位作者就把后一个故事和这些经验一起写进了《参谋助手论》里:“(什么样的讲话稿是‘好’的呢?)关键是取决于秘书对首长性格、爱好、习惯、经历、年龄、学识等个性特征的了解和掌握,并使自己写的讲话稿与首长的个性特征吻合。”

  “有些老教授讲课不太有原则”

  王怀志和郭政商量了一下,决定写一本书来填补这个空白。起初,他们开了一门秘书实践的讲座课,郭政主讲。郭政讲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王怀志的各种亲眼所见和道听途说的例子放进去。王怀志把这些课堂内容记录下来,修饰润色,补充删减,整理成书稿,名字就定作《参谋助手论——为首长服务的艺术》。

  讲课的内容里已经有了不少后来被张本正称为“大实话、大真话”的东西。他们讲到了领导收礼的习惯,甚至说明了领导收礼的合适时机,也讲到了首长之间因为功名权力等而产生的各种矛盾。

  学生们从来没听人在课堂上讲过这些东西,每次郭政上课的时候,走廊、过道、窗台都挤满了人。一次,一个从上级机关调派过来任职的副院长路过教学楼,进去听了一堂课。后来就在会议上批评:“我们有些老同志、老教授讲课不太有原则,说了一些不太合适的话。我们的机关要加强对讲课的审查、把关。”那时候,郭政的这门课已经收尾,正和王怀志两人忙于做书,后来这课再也没开过,这点批评也就不了了之。

  除此之外,没受到其他“首长”的批评。“毕竟不涉及到大的原则问题,特别是不违背一些政治原则问题。首长也不会太多为难。”王怀志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书交给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接手的编辑叫王红岩。当《南方周末》记者辗转找到王红岩时,她也几乎已经忘记自己编过这么一本书。她回忆,1990年代,西北大学出版社的审核程序至少分为三步:责编审阅、编辑室主任审阅、总编审阅。但在这三重审核中,没有任何人感到《参谋助手论》有什么不适于出版的地方:假设有,编辑部都会开会讨论,她也不可能毫无印象。

  《参谋助手论》留给王红岩最大的印象是,在自己所熟悉的秘书岗位上,还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学问。她觉得两位作者写得很好:“为领导服务的艺术免不了要投领导所好,这也是中国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影响的产物,这本书确实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这种文化现象。”

  虽然是公开出版物,但王怀志和郭政还是将大部分书放在部队发行,上架新华书店的只有极少部分。3000册显然供不应求。一次郭政到南京政治学院讲课,下了课一些学生劝他:“郭教授,您把这书重新修改一下,再出一次吧。”郭政婉言谢绝。

  最近,有出版社也找上门来,想修订再版这本书,仍然被王怀志和郭政婉言谢绝。“我没那个心境,也没那个兴趣了。”郭政说。

  现在,这本书在网上的下载量,是它印数的二十七倍多。

  “秘书人员本身是正直的”

  从讲课的时候起,王怀志和郭政就希望能把那些“摆不到台面上的东西”写到书里去。但这引起了很多争议。

  有人拿《参谋助手论》和《厚黑学》相提并论,王怀志不能接受:“这样的理解有点问题。这么大的国家,总有点缺点和不足吧,涉及到这些就是黑了?一些不当的地方,我们也从来没有从褒扬、让人效仿的角度去写,而是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摆出来,去讲看怎么解决。”

  两位作者曾亲眼见到,一个机关干事走上来拍了拍首长的肩膀。首长虽然面无愠色,却冷淡地说道:“你有什么事情?”语气里明显透着不高兴。

  于是,他们把“不能拍首长肩膀”写进了《维护领导尊严的艺术》。和它并列的例子还有:和首长打篮球不能盖帽,打乒乓球不能扣杀,下棋的时候一定要输,还要装出悔棋的样子……这些“规则”被网友摘录出来,指责为“马屁经”。

  “秘书人员本身是正直的。”王怀志解释说,“这里不是阿谀奉承、不是讨好,而是秘书人员要从大局、整体来考虑——首长玩球下棋,不过是图个消遣,调整情绪。如果你老赢他,把情绪调节坏了,那还不如不玩了。虽然似乎是迎合首长,但如果首长心情好,工作起来也好。首长心情不好,对秘书人员也不好。”

  在《向领导传递假话的艺术》一章里,作者用了七页来解释什么是假话,论述说假话的必要性。他们觉得有些“善意的假话”是必须的——首长检阅部队,问“同志们累不累”,同志们就是累得要死,也得喊“不累”:“那是我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体现。尽管同志们没说实话。”

  说假话也是有分别的:有些假话非说不可,但恶意说假话、搞名堂,就有问题了。“这样的假话现在多了。”王怀志感慨道,“河南的宋庆龄基金会,建了一个24米的宋庆龄纪念雕塑,引起了争议之后,他们改口说是黄河女儿,想掩盖背后的很多东西。结果人家一调查,他们跟广州美院签的协议里,说的就是建宋庆龄雕像。这样的假话你能说、能做吗?”

  送礼收礼是在中国少不了的事情。他们就把首长收礼的习惯也直白地写了出来——首长下连队视察,在宴席上吃到新疆特产的骆蹄,说:“老张啊,你们这里的骆蹄很不错”,这是明拿;在某单位看到一本珍本古籍,问秘书:“真是本好书,咱们那儿能买到吗?”就是暗索。

  王怀志写这本书的时候,贪污腐败还远没有今天这么严重。他觉得在一般情理上,不影响决策的“小收”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现实中,这样的不正之风是存在的。中国讲究人情往来,家里来个客人,不还得加两个菜吗?首长是老乡,送点土特产,首长好喝酒,送两瓶酒,不足为怪。但很多人在此之上开始发挥了,那就有很多其他问题了。”王怀志说“收”也是有限度的:“你要是替首长收礼收了十万块钱,这就是个事了。一旦首长出了事,对你自己也是个事。”

  王怀志觉得人们对秘书有很多误解——就像许多人对他的书有误解一样——文学作品里的秘书多是“阿谀不实之徒”,现实社会中人们对秘书也是薄褒厚贬。

  但在他看来,做秘书的人其实要有很高觉悟:秘书必须淡泊名利,即便写了几百万字的材料,没有一个落款是自己的,也不能计较;秘书要适应随时加班加点的工作,得不怕苦、不怕累;秘书要对政策、局势了如指掌,不然写不出好报告;领导之间关系不和,秘书在中间也得负责任,不能不调和,也不能乱调和……秘书工作其实难度很高,做得好了,常常被委以重任——邓小平原来就是中央的秘书长,王怀志提到。

  《参谋助手论》中也展示过一组1994年的抽样数据:“在一个高层次同级干部中,秘书或当过秘书的人平均年轻5岁左右。”

  “秘书从政当然是有优势的。”王怀志分析道:从正面说,首长就是政务的主要执行者,秘书在核心班子里工作,对政策方针的把握、上级精神的领会都可能比别人熟。

  从另一方面说,秘书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首长比较了解秘书,在同样的水平、同样的能力下,容易被发现:“以前陈毅做外交部长的时候,许多新四军的人就到了外交部。这不是说新四军都能搞外交,而是因为他了解那些人。他不了解那些人,怎么知道他能搞不能搞?”

  否定首长的艺术

  虽然为了大局,秘书要“维护首长的尊严”,但在《参谋助手论》里,作者也同时告诉读者:秘书也要保持自己应有的尊严。

  一个秘书,在首长的子女们打牌的时候端茶送水、削水果皮,后来形成习惯,几乎沦为首长家里的佣人,在单位里被人看轻;另一个秘书,面对首长儿子让他代写材料的要求,果断拒绝:“对不起,首长刚交代我写一个讲话稿。”首长的儿子只好自己加夜班。

  “秘书是首长的秘书,不是首长子女的秘书。”《参谋助手论》里这样写道。

  对首长本人,王怀志觉得也不能百依百顺:“机关干事要适应首长,并不是说他错了你就要跟着他错。”

  《参谋助手论》里用一章内容讲解了《否定首长错误意见的艺术》:别用自己的话,用毛主席的话,用小平同志的话,用首长尊敬的人说过的话来劝服首长。

  这些都来自作者的经验。在机关当干事时,王怀志没少给首长提过意见。以至于有领导私下提醒他:“你怎么能天天批评团长、政委呢?”

  1978年,党委中心组搞理论学习,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团长讲话说:“毛主席的话就是对的,过去,现在,以后都要照办。”政委纠正:毛主席的话过去是对的,现在和将来不全适应。王怀志心想,这么一个观点,那还讨论什么呢?于是当场站起来反驳:“毛主席的话不全是对的,毛主席说‘邓小平代表资产阶级’,那我们现在还要邓小平出来吗?”

  王怀志记得,当年部队、机关里开会,不同意见还是很多的。从战争年代过来的老同志们简单、直接,开会时瞪眼睛,拍桌子,都是常有的事儿。不过争吵过后各不记仇,开完会就拉倒了。

  但现在,王怀志觉得很难这么干了。“对有些人,用什么方式都不合适,你只要服从他就行了。”王怀志感慨,“这种情况,主要就是对权力的制约有限。”

  他发现,虽然现在法规多,程序完善,但人们却越来越把原则运用得非常圆滑:“机关里选拔年轻干部,很多单位设条件——你得有什么学历,一定得是什么重点大学毕业,年龄要多少岁,工作经历多少年,还必须得是女性。最终这些条件全部拿出来,只有一个人符合,是某某领导的侄女。你说程序走了没有?走了。但还是一个人说了算。”

  王怀志认为,腐败的本质是权力没能得到有效的制约:“你可以规定一次吃饭几个菜、几个汤,但能解决实际问题吗?一个鲍鱼、一个龙虾,两个菜就够了。就算我点了四个小菜,假装吃一下子,回头大笔一挥,又批了五千块钱,还是可以吃龙虾,关键是这大笔一挥的五千块钱受不受制约。”

  在王怀志和郭政之后,学校再没有开过这门课程,而他们自己也不愿再讲这门课程了。

  《南方周末》记者 朱晓佳 实习生 刘磊

  《参谋助手论》读后感(八):再版前言

  盛情难却,应出版社几番要求,此书再版了。即此,也需要说几句。

  这本书初版于十七年前(1994年),作为作者,我们如今已经很是淡漠了。然而,近来网上却有些热议,褒贬不一。无论是褒是贬,我们都觉得很自然,可理解。今天看来,九十年代初的认识、表述和措辞,实有不当之处。此次再版,本该做一番修订,但一则我们已经没有那样的心境,二则一本普通的小书,十七年了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无论对错,都无碍大局,还是应该保持原汁原味,请读者以今天的视野去回视一下也未尝不可。

  谨此序以恭读者。

  作者

  2011年11月20日

  《参谋助手论》读后感(九):《参谋助手论》——权力运行的透视仪

  在21世纪再去看这本改革开放初期的书,不免还是显得官方气味太浓了。可以理解,这本和我年纪差不多大的参谋助手指南在那个时代一定是具有破冰意义的著作,而后来一系列以高级领导秘书身份写出来的官场小说,一定也从这本书里获益匪浅。不得不承认,这样一本书对于秘书工作的指导性作用是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的。有人也许会批判这样一本书太厚黑学,但后来再出来的《让你人生少奋斗五年》之类的成功学书籍比这本的糟糕程度可是胜之万倍了。

  只要在一个权力结构里边混,其实就难免要学习这种教授人际关系多于教授技术业务的书。曾经在一位高级领导的办公室里看到过一本《如何当好一把手》。按理说,这是一位走业务上来的领导,底子硬经验多,根本不用怕什么。但这样的参考书在案头总还是要备一本。不过,领导也有些羞耻地把这本书放在不太显眼的地方,就像欧美书店里不起眼的那种自助书籍一样。(也就是中国的成功学指南一类)。这样一本书,即使对于不是立志要做好领导助手的人,也是有用处的。

  不过现在再回头看这本书,其实不是为了再去学什么秘书技巧,而是带着剖析权力结构的意图在学习。听说过好几次,所谓权力的本质,其实就是信息流通的渠道。秘书在这个信息流通渠道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有时候甚至比领导本人更加重要。这样的现象其实不少见:秘书架空了领导,或者把领导当成傀儡,真正决定着一个机关大小事情的,其实是这位“二号首长”。决定了什么信息上传下达,什么信息拦在手上,都在秘书的翻云覆雨之间。虽然所有人都明知道,秘书其实只是个完整的太监而已,可太监的权力也曾经是权倾朝野的。有制度能把领导的权力关进笼子里,却没有什么办法把秘书的权力关进牢笼,所以这本书多次强调了秘书群体自重的道德准则。一旦什么东西到了只能用道德去束缚其危害的时候,就到了一旦糜烂就回天乏术的地步了。

  但如果是一个尊重领导权威的秘书,那权力的解剖就变得更有意思了。正好这两天看到了一些关于官僚主义的分析。所谓的官僚主义,其实是在行政体制变大、社会协作变得很复杂以后,必然会衍生出来的体制。所有为一个大目标在行动的个体,其实都只是在对自己的位置负责,而不是为了实现这个更大的目标在负责。所以官员宁可不犯错也不要进步、屁股总会决定脑袋、为了争夺权力出现各种争端,都是在官僚主义当中会出现的毛病。而书中提到的秘书群体的工作准则,就根本是官僚主义的活标本:不该你关心的事情不要去关心、领导交办的任务只要不触及红线都可以去办、宁可大事黄了也不要让自己在领导面前出岔子……你能指责这些秘书的道德水准有问题么?不行,因为这些人恪尽职守,更大的图景其实早就离他们远去了……

  《参谋助手论》读后感(十):出版后记

  这本上个世纪出版,只印了三千册的小书,突然在网络上无比的火爆起来,绝非偶然。究其原因,借用一位眼睛雪亮的网民群众的看法,它具有“实用价值与史料价值的高度统一”。这一点,作者在相隔十七年所作的两篇前言中有清醒的认识。

  并非所有的网友给予本书高度的评价,甚至哪怕是客观的批评,大多数网友只是看到书名和目录,便产生了心理上的厌恶,紧接着就痛快淋漓地斥之以“奴才之书”、“厚黑学”甚或更加不堪入耳目的辱骂。

  能够激起如此截然相反而又同样极端的态度,这本书足可谓一本奇书。我们决不能简单粗暴的给它贴上标签,仔细分析,褒的一方大多着眼于这本书在它所处理的主题——秘书学——方面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贬的一方,则将本书中记载的某些事实现象视作折射出中国文化最丑陋一面的多棱镜。

  无论褒贬,皆源于本书是一本“不矫饰、不欺骗、不虚伪”的“实话、真话集”的品格——它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做秘书的酸甜苦辣,这是今天公职系统的秘书干事和职场的经理助理仍然在经历着的人生;它面面俱到的提出秘书会遇到的各种工作问题,并条分缕析的给出各种适切的解决手法,这是作者几十年实际工作经验的悉心总结;它和盘托出“首长也是人”的真相,不屑于捏造“高大全”的泥塑,尽量澄清有关秘书工作服务对象的粉墨假象;它花费两节九页的篇幅辨明“真”与“假”,树立秘书人员不卑不亢的人格准则,“大事不糊涂,小事不清楚”的处事原则……总之,它是一篇人情世事的现实主义风格而非浪漫主义的真文章,这是诸多今天的读者阅读时能产生强烈代入感的根本原因。

  读书阅世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本书也并不例外。作为出版者,我们首先愿为读者以原貌将此书呈现,能够让读者更加便利地读到此书,使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得以充分发挥,这是本书能够得到客观臧否的基础,是每一本认真写出来的书应得的待遇;其次,关于本书的“实用价值”,我们充分相信读者自有其辨别能力,这是每一个认真阅读的读者应得的尊重。正如鲁迅先生说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红楼梦》,本书的再版,既无法助长书中所录的不正之风,也不可能扭转中国文化中千年积淀的恶习,这是本书难以承受之重。如果书中传达的认真工作的精神与精心总结的工作技巧能够对大多数读者有所裨益,作者和我们的劳动就得到了最好的报酬。

  在此,我们要感谢二位作者,在经过了一番犹疑之后,最终还是同意我们再版此书,并写了诚恳的再版前言。感谢《南方周末》的朱晓佳、刘磊允许我们将他们的精彩采访稿收作本书附录,为本书提供了详尽的历史背景,阐述了鲜明的时代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