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情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世情薄读后感10篇

2018-04-18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情薄读后感10篇

  《世情薄》是一本由史杰鹏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情薄》读后感(一):远去的况味

  看到书名,立刻想起唐婉的《钗头凤·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书名起作《世情薄》开始我以为作者是想回忆往事,来点忆苦思甜,来感概一番世道艰难--其实这只是个人思维定维,虽然这么想也非常顺其自然。我们的父辈特别经历过多次大运动的那一代,他们的生活精神形态究竟怎样,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有什么经历,那些在我们眼里非常不容易的当年,究竟于大于小,对个人都有哪些影响等等问题,一直让人想深入了解。于节假时回家探亲时,偶尔与父母讲起这些,从他们口中听到的故事,也总对当下的工作生活有些反思

  读了书中的故事,才发现作者是正话反说,想以《世情薄》恨亲朋冷漠,嘲乡邻市侩,恼人心险恶,叹世情凉薄!想恨,想嘲,想恼,想叹,也更想激起看客情绪,想打破当下“面瘫”式的冷漠。也更是以淡然的表述满怀对乡土的思念,在新旧人情世理的冲突中剖析社会变迁,在对街巷里弄和鸡毛蒜皮琐碎里,缅怀旧时代浓浓的人情味。

  作者有些文字,很能勾起我们对小时候的回忆,比如有篇文字写《冻疮》。作者家在南昌,小时候冬天冷,于是生了冻疮。这和我小时候刚从北方来到南方时一样,天冷也不太适应,也生过冻疮,只是不会像作者那样严重。作者讲冻疮便罢,只是将它升华到了“精神痛苦,磬竹难书”的地步,这样的夸张就很让人好奇了。原来只是因为冻疮太严重,不好看,怕羞,怕痒,甚至到了想偷偷逃课的地步!可是没逃成,因为人聪明老师喜欢让他吃小灶,所以,特地让同学叫去解数学题了。噢,这样立意就是扯家常里短,说说小闲话,然后来点苦中作乐了。我想大约作者原本想弄个不落窠臼语不惊人死不休效果,不过,在读者看来所有的“咬牙切齿”,所有的“怨愤交加”,不过是为赋新辞强说愁,一段段青春纪念罢了。但这些独属个人色彩的淡淡的童年回忆对那个远去的时代来讲,这其中的点点可触摸的温情真的弥足珍贵

  《世情薄》读后感(二):回忆是杯凉薄的酒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读回忆类的书稿,看着书页一行行带着回忆特有的浅淡笔触,心里会浮起一种特有的安宁

  看着回忆里的人和事在作者的笔端展现、流动,眼前便仿佛流淌着一条充满沧桑时间长河人们在其中来来去去,悲欢离合过后,只留下一杯凉薄的淡酒。

  许是因为专业习惯使然,在读史鹏杰的《世情薄》时,心里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会想起林海音笔下的老北京,和那懵懂天真的童年的故事,低头与书页中的南昌旧人旧事两两相看,心里不免生出几分比较来。

  林海音笔下的回忆,是通过尚且处在懵懂童年的英子的视角所展开的,一个孩童带着对世界的天真与不解,经过身边的人世变幻,相聚离别,渐渐的从懵懂中走出,从无忧无虑生活中逐步迈向有失望,有离别,有难过,有无奈的成人生活。

  然而,故事的叙述却终归是天真烂漫的,但史杰鹏的《世情薄》却更带了一份成年人冷静犀利,少了一份孩童的单纯幸福

  毕竟用成年人的视角来回忆当初,与透过孩童澄澈的目光回往过去,无论是从对回忆内容的渲染,还是对往事的认识看法,都有着由不同年龄阅历思想,所带来的无可回避的不同。

  相较于林海音笔下那添了几许冬日腊梅香气的童年回忆,史杰鹏的南昌旧事虽然发生在南方村镇,却带着一股北方特有的凛冽寒风,令人读后只觉得平静表面之下带着刺骨的寒意

  而造成这种阅读感觉差异的,除了孩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不同之外,更重要的一点,便是回忆主角身份地位

  《城南旧事》里的英子,是个家底殷实的富贵人家女儿,父母知书达理,自小便受到良好教育全面关爱呵护,在她的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即便有痛苦烦恼,也是成长所带来不可避免的、对天真世界的撕裂所带来的痛楚

  而《世情薄》里的“我”,则是出生在某个小小的村庄里的家境困倦的甚至连“晚米”都吃不到的穷小子,虽然有母亲的关爱,却时时要面对父亲冷嘲热讽不顾一切沉痛打击

  鲁迅曾经说过,当他家道中落时,便深深体会到了这世态炎凉、这世人的嘴脸。

  可说来说去,能体会到真实人间百态,无外乎一个“穷”字,于是《世情薄》中的“我”,不需要家道中落的巨大转折,而只需要在平时随便仔细地去看一件事看一个人,便能看得到这世间最真实的人性与百态。

  《世情薄》,凉薄的是人心,冰冷的是人性。

  一句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读书时学校距离外公家很近的“我”,却硬生生的过着每天都饿肚子的生活,因为外公不肯让“我”去家中吃饭,生怕自己这个外姓的孩子多占他一分钱的便宜

  而“我”的大姨在婚后之所以经常挨打,不过是因为姨夫是城市户口,而大姨是农村户口,当然,等大姨有了机会变成工人这个“独特响亮”的身份之后,便再也没有挨过打,反倒是变得趾高气扬起来。

  甚至连自己的亲生父亲,都因为穷而对自己动辄打骂,更不用提随时随地对“我”人格侮辱尊严的嘲讽。

  在《世情薄》之中,亲人之间没有了正常温暖,人与人之间也没有了正常的情谊,一切都建立在金钱物质基础上,更可怕的是,每个人对此都没有任何的异议,仿佛这样才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史鹏杰的童年,笼罩在“穷”的深深困扰之下,从父亲强迫孩子吃带虫子米饭粗暴恶劣,到听不懂戏的外婆非要在听《红楼梦》的数量上与邻居一较高下虚荣,再到身边形形色色落魄孤寡,让小小年纪的他感受不到童年的幸福与无忧,比起活在老北京大宅子里的英子,也早早的失去了童真烂漫。

  成人能感受到的凉薄,是世间的真实与苍凉,孩子能看到的凉薄,则是人世间最大的残忍

  史鹏杰用他的笔触,他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物资贫乏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是多么的匮乏,世间百态也是多么的凉薄。

  都说回忆里的过往被带上了一层温柔幸福的滤镜,每个苦痛的过往落在回忆里,便都带上了幸福欢愉味道

  而细细将《世情薄》读来才发现,回忆其实是杯凉薄的酒,不管外面染上了多么华丽醉心的颜色,那蕴藏在其中的凉薄苦涩都不会改变

  2017年1月

  《世情薄》读后感(三):嬉笑怒骂的妙文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被书的封面图案设计和书的装帧所吸引,虽然开始觉得色彩很灰暗,没有精美的花哨设计,而且,页面没有任何的空白浪费。不过,当我读过这本书的时候,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正如书名一样,是写世情的一本散文集,从人之初性本善开始,到在人间感觉到一些世态炎凉,这就是我们面对的世情。 作者史杰鹏以嬉笑怒骂的文笔,他恨的是亲朋冷漠,嘲的是乡邻市侩。恼的是人心险恶,叹的是世情凉薄! 史杰鹏的文学作品独树一帜的,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学术随笔,还是杂文。都是具有深厚的学养和知性光芒。而他对社会上和人性中的丑恶,更多的是毫不留情批评,就像鲁迅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对于人性的凉薄与肮脏,他总是淡然嘲讽。他对汉语文学是有贡献的,作品中不乏锦心绣口,更是出史入经。 书中精选了作者史杰鹏的散文随笔五十余篇,内容有对童年的记忆。并且以淡然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市井生活之艰难,揭示了世态炎凉的现实,人性的丑恶,具有一种智者冷眼旁观的觉醒。 文中的对童年的回忆,详细生动。从看电影《三笑》开篇,叙述小时候的中秋节,有对外婆的怀念,以及学武术的故事等,都是绘声绘色娓娓道来。其中《端午》一篇,文章很有当地乡俗的特色气氛浓烈,令人印象深刻。 特别是最后几篇文章,是用文言文写就的,古文学功底之深,令人佩服,文字简练,博大精深,用最少的文字,叙述出大块文章来,这就需要博学多才,方能挥洒自如也。比如《城南记之邻女传》,读之有聊斋之风,故事短,却发人深省,其有乡间风俗传说怪异的记述,并有效仿史记之春秋笔墨,令人大快朵颐,大呼过瘾之感。 作者史杰鹏,笔名梁惠王,1971年生,江西南昌人。著作有长篇小说《亭长小武》《婴齐传》《赌徒陈汤》《赤壁》,自传体小说《户口本》,历史散文《文景之治》等。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训诂学及先秦两汉文献学。 作者在这本书里讲述的都是些在作者早年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也是在我们每家每户发生的事,这些故事使人能够想起自己的童年,自己的人生经历,是能够产生共鸣的作品。写出了住者对世间的感受和自己的看法,记忆有时候可能已经模糊了,只有对重要往事的记忆,才不会忘记。 作者的文笔不错,故事也很丰富。每篇散文里对某一件事的回忆,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令人读起来,感觉有重回自己曾经的记忆,深以为然。 这本书设计比较轻巧,字号大,读起来舒适,每一篇篇幅比较少,令读者轻松惬意。比较适合在休闲的假期里闲读。

  《世情薄》读后感(四):冷暖自知

  看了《世情薄》更加的理解了冷暖自知这个词。这本文集内容很生猛,有句老话良药苦口利于病,看着书里的内容感觉够苦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书里描写的那些事情却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在发生着。可人间本就是一个多事之秋,有些人或许不喜欢这样的日子,不喜欢那样的生活,不愿意生活里的是是非非,可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烟火气的世界,如果个个整的不食人间烟火,不知人间冷暖。得!升天的了!

  《世情薄》我喜欢书里有关过去的那些小市民的描写。而这本书就是描写了改革开放初期在那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市民生活的状态以及当时人情冷暖还有对人性的描写。对于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作者很尖锐,尖锐到了刻薄。在他书里描写的那个时代,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可我也听过家里长辈对那个时代的描述,他的文字给了我视觉直观的感受,但他带给读者的情绪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他的尖锐。

  这是一部比较好的作品,时代感很鲜明。只有有经历有阅历的人才会把那个年代经历的一切完整的表露出来。这与作者所生的时代是分不开的,本书的作者史杰鹏,江西南昌人,1971年生人,他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所以正因为他独特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这本文集的出现。通篇的文字少有温暖的字眼,最多的展现出来的就是冷眼看世界的感觉,果然内容跟《世情薄》相呼应。

  可或许是因为我的经历限制了我的高度,记忆会随着时间而慢慢的失去。而忘不掉的则往往是比较惨痛的一些回忆。而本书里对过去的回忆个人感觉略显凄凉。人性是丑恶的,世态是炎凉的,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活成了人样。人样,不是塑个性就成了,他得有内在属于自己的东西。说的远了,咱继续说回这本书,对于这本书的文字很锋利,也很尖锐,可那些大时代的问题你要找一个平衡点,作者这本文集如同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人情世故

  就像有一堆对他不住的人,他在咆哮着,愤怒着朝他们找补一些有关过去的旧债。可骂天,骂地,骂完又如何?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片地!重要的是骂舒服就得了,纠缠下去那是多说无益啊。

  生活还在继续,假如你在沉迷于过去,那请你快点把握当下,因为在不久的将来你会缅怀现在。而生活不仅是一张大网,它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人呐,活在生活里!冷暖自知才重要!

  《世情薄》读后感(五):世情薄随笔

  初次拿到《世情薄》这本书,灰色的底版上嵌着黑色的涂抹,给人一种杂乱压抑的感觉。世情薄,世情薄,看到这个名字,映入脑海的便是世态炎凉。 本书作者史杰鹏,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副教授,本书选取了五十余篇散文随笔,主要是对童年的点滴回忆,回忆中的严厉的外公,有文化的二伯父,还有断断续续对外婆的回忆。虽然是对亲人的回忆,但也有一种旁人冷眼看的觉醒。所以有人这样说他“史杰鹏君幽愤深广如鲁迅,议论风发赛柏杨,嬉笑怒骂胜李敖,一往情深似晋人。其文汪洋恣肆,于传统间窥见新知,在旧曲中发现新声。” 故事的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巨变的大背景下,改革开放,是对我国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一个时间段。正所谓历史的遗留问题,从古至今,中国的影响总是根深蒂固的。就比如说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养儿防老,只不过在社会的慢慢发展的过程中开始了消弭。 文章中有很多地方引起了共鸣。就比如说文中“我对画画的回忆”,作者因为成绩不佳,当初中毕业后,换了一个新学校,老师在路上碰见,便问:“现在在哪儿上班。”想想,初中毕业的一个半大孩子,青春期都没有过的小不点,仅仅是因为成绩不好,就被老师询问在哪儿上班。这还是老师啊,在我们心目中的教书育人,可以帮助祖国培养接班人的人啊! 记得还是高中的时候,因为生病去医院化验,在医院门口碰见了妈妈的一个不太熟的朋友,她就随口一问,孩子现在在哪儿上班,我妈说上高二了,当时我就想还好我妈不重男轻女,不然说不定我现在就上不了大学了(开个玩笑,毕竟从小到大都是个好学生)。 再者就是“两个回忆”,文中说在作者小学的时候,对于打着补丁和好的衣服的看法。没有人承认自己是个有钱人,当时大家都以穷为荣,因为当年的口号是打倒地主,而当作者在大学的时候,谈论衣服的贵与便宜,小楼很骄傲的说有钱怎么了,同样的问题,截然不同的两种答案。 在我看来,不同时间,人们的价值观还是会发生变化。不论在什么时候,人们的价值观总会跟着社会的大方向走,在小学时候,因为号召打倒地主,所以以穷为荣,而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变得越来越物质,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虽然钱不是万能的额,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所以他可能很随意的说我们家就是有钱怎么了! 怎么说呢,可能随着时间变换,现在的人越来越世俗,也会爆出来很多丑闻,比如说“扶不扶”“食物颜料”等等,但是现在的社会还是往一个好的趋势发展,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使自己有一个好的心态,发现世情并不薄。

  《世情薄》读后感(六):世情薄,情不薄

  《世情薄》,在阅读此书之前先入为主的以为这是一本小说,但是目录却告诉了我之前的想法是错误的,这不仅不是一本小说,更在页数上“欺骗”了我的眼睛,那本凭着经验认定该是200多千字的作品却硬生生打脸了。

  我不是一本小说——手法与情感。《世情薄》选录了作者史杰鹏56篇散文,第一篇便是以香港电影《三笑》开场,说实在话,也许是因为个人并未看过这部电影,也可能因为年龄较小,所以在读此文章时并没有多大感触,而当看到三分之一处时,发现了真正的一个原因是作者写作的手法,似乎与平日的自己有些许相像,自然,从小到大看着同样手法的文章多了也便产生了免疫(这不是在自夸),既然有了其中一个原因,那么另一个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作者的情感,页数越是往后翻,作者的第三者口吻就越是突出,不管是写着电影还是外婆的离世,近乎凉薄的情感,让我很自然的将其带入到了加缪的《局外人》,而跟《局外人》一样,作者并非真的无感情,而是通过自己的思想与动作去表达,也许他人看不出,但却无法真正去质疑。

  我不是一本长篇——书名与字数。《世情薄》的书名真的起得好,这一点对没看过或看过而没看懂的读者面前是说不通的,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只是觉得名字不错,但无法得知书名与内容有什么方面契合,从上一段中我说过作者写作时候的情感,那么这情感不正是“世情”吗?而“薄”不正是针对这本书吗?再看这本以为的200千字被现实的100千字打破的局面,个人阅读有个习惯,除了跟众多读者一样看看作者、看看出版社,我还会看看字数,不同的字数、不同的类型,怎么看又是不同的,而在这里对于非内容的设计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既然是100千字,那么就不需要那么多纸张去做成很厚重的样子,随文字的本心变好,并不是薄就没看头,真正重要的还是文字本身,而《世情薄》不正可以对应薄书吗?

  除了在100千字中了解到了作者看似凉薄而并非冷血的情感,更在其中了解到了一定的常识,比如平时的《包法利夫人》原来也可以译为《包法利妇人》(应该不是书里打错字吧?),再比如北方叫冰棍,南方叫冰棒,虽然我很疑惑,因为我这块南方土地喊得是冰条。不管如何,发现了很多引人思考的东西,等着我去一个个验证。

  《世情薄》读后感(七):一个时代的缩影

  我一直认为,要完整的了解一个时代,光是了解那些大事件,大人物,知道那些推动变革的因素是不够的,也足够枯燥。但是只要去了解一下那些如你如我普通人的生活,看看那个时候的人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谈恋爱,有什么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都是什么,这才算全窥了一个时代的全貌。

  作者史杰鹏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现为北师大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出版了多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如《亭长小武》《婴齐传》,以汉朝普通百姓为切入点,虚构了西汉武帝时期,一个平民怎样利用自己对于汉代律法知识的精通而平步青云。

  而这本《世情薄》,节选作者散文五十篇,讲述了作者儿时的家乡风物和亲人们的故事。作者出生于江西南昌,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那个时候的南昌的人们怎么捱过炎热的夏天,怎么过中秋节,除了繁重的体力活外,都拿什么来消遣,那个时候都流行什么传说和吓人的鬼故事。

  看作者童年的点点滴滴,既令人发笑也有些心酸,比如说在他小时候,看一场黑白电影,要斗智斗勇,不仅要承担逃课挨打的风险,还要费劲百般心思搞到一张电影票;吃一根三分钱的冰棒,已是幸福不得了的事情,那时对于他来说,有钱的人标准就是能天天吃到五分钱一根得牛奶冰棒,那时孩子们常吃的零食是辣椒藕片和辣椒饼,纵使卫生状况堪忧,也不是能够想买就买的起的。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要属作者关于自己读诗词的回忆。那个时候的孩子,除了课本,课外资料少的可怜,他那个时候想读《儿童文学》《少儿文艺》,都要千百次恳求同学借给自己,当我们作者有一天偶然读到了《长恨歌》选段的时候,被迷得七颠八倒,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南昌市所有的书店,拿着微薄的零用钱,买到了《白居易诗选》。后来再在书店读到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的时候,心中的喜悦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无奈买不起两块的书,于是自己站在书架前把两首诗硬生生的背了下来,作者自己不由得感慨,如果那时有互联网,能够像现在一样随意浏览,不知道要解决多少孩子的苦恼。看到这我却不禁哑然失笑,现在孩子们的苦恼,却全是由课文后是否要求背诵全文或段落决定的啊。

  而对于作者亲人生活跌宕的描写更让人唏嘘不已。一直坚信养儿防老的太阿公,晚年却无人伺候于床前,竟到了没水喝,没饭吃,还要自己抓床上跳蚤的地步;曾经为高级知识分子的二伯父,后来因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失了业,只好为别人看大门;有那个时候的“金饭碗”国企工人的大姨夫,却在婚后开始家暴。还有精神失常到处受人欺负的二姨,悭吝的父亲,隐忍勤劳的母亲和外婆。看了这些人的故事,我不由感叹,一代代人,追逐的目标可能变了又变,但是追逐的心却没有变,用作者的话说来是:“最悲怆的是,那过往的几千年,一代一代人经历的人生并没有什么变化,祖父过的日子和孙子过的日子几乎毫无区别”。

  这本书如它宣传语中写的—“有一种冷眼旁观的觉醒。”

  《世情薄》读后感(八):人情冷暖古今同

  “仗义不从屠狗辈,负心亦多读书人。” 这本《世情薄》精选了史杰鹏五十多篇散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回忆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有小时候的零食,有那时的电影、戏曲,有外公,伯父。童年以及少年时期的故乡的景,故乡的人,作者史杰鹏都一一描述着。 也许你读完开篇《三笑》,感受到的是对旧时的电影,对外婆的深切回忆,但是你读完以后几篇你会有奇怪的感悟,一篇篇回忆录都透露着些许温情,但是笔墨却隐含着冷冷的寒意。你以为作者是在通过回忆感悟过去的纯真朴实美好的生活,但是作者却像是一个岁月的旁观者,冷漠地看着过去的一切,道出的话语像冰渣子一般瘆人——“人时间是最喜新厌旧的”,“打死我也不肯过回那乱七八糟的日子了。”此时我们才明白,这哪里是温情回忆录,这是在用温情做着反差,与时下的写作潮流逆向行驶,痛斥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世态如此凉薄,让人觉得寒心,淡然之中极具攻击性地道出了对世情的批判。 我们总说养儿防老,但是看看史杰鹏的童年太外公想要找豆腐吃,却被小舅抢过那只豆腐碗,啪的一声摔在他的面前,痛骂“老棺材,吃你的筷子水!”在太外公卧病期间,想要喝水,却被大舅阻止“不要给他喝,他现在病的不能动,喝了就要赖尿,到时你帮他洗被子啰?”当他死去的时候,小姨奔着过来哭丧,作者淡淡的说了一句“这不一定说明她对太外公有多深的感情,而是民间伦理的要求使然”。我们总说要拾金不昧,但是“生产大队”时,各家派出未成年的孩子,捡拾遗落的稻穗拿回家,而且,还有一种自豪感。捡到钱拿去买书买零食,只感觉幸福,至今都没有什么负罪感,也不觉得有什么错。那时禁止养狗,每家每户找到狗后,一律打死并称“咬到人,你负责啰?”,后来却听说那些狗全部卖给了一家餐馆,食客吃的,就有那些小狗。 这些故事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虽然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外交都有待修整的时代,但是和现在不一样吗?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电视上看到人们歌颂孝义,歌颂好生活,歌颂好政府,但是现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书面上的词汇,永远比现实美好。隐藏在美好背后的腐烂,黑暗,那深切的寒意我们真的不知道吗?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世态都没有变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姿态从没变过。你道以前民风淳朴,你向往以前生活,讽刺现今人们丑陋嘴脸,但是我却觉得,人情冷暖古今同,不论是改革初期还是现在,世情薄,冷暖知。人性的凉薄与肮脏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对于有些人来说,已经刻在骨髓里。

  《世情薄》读后感(九):世情薄

  世情薄

  《世情薄》读起来很真实。每个时代的文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这本书的魅力则是让我们看到了过去我们不曾经历过的那个年代。“仗义不从屠狗辈,负心亦多读书人”语言犀利啊,不过不得不服。

  这本文集的作者是史杰鹏,笔名梁惠王1971年出生。他的作品以往以长篇小说为主,代表作品有《听张小五》《婴齐传》《赌徒陈汤》《赤壁》等。他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训诂学及先秦两汉文献学。而《世情薄》一书是精选了50余篇散文随笔的文集。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不一样的文字。

  文字有特色,书里的人物更有特点,造成人物性格特点的原因是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在那个大部分人都不富裕的时代,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动物肯定都先己后人,这或许造就了作者笔下那些市井之人的刻薄。这篇文集记录的是作者对童年时代的回忆,细细碎碎的很生活化的文字。生活化的文字读起来感觉特别的真实,这样的文字很耐读。

  而作者的文字很犀利,他记录的大背景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制度改变的情况下,市井生活的艰难,他的文字里看着冷冷的感觉缺乏人性的温度。可人性本就是丑恶的啊。冷眼看世界的即视感啊。语言的犀利,故事的记录的完整性都说明了这部文集的优越性。当然这本书个人感觉还不错,毕竟每个人喜欢的点是不一样的!

  也许就是他作品里的冷意吸引了我的目光。对,就是他作品的冷。这不同于以往的回忆都是有温度的,而作者的回忆我没感到温暖,只是感觉他文字里透出的那种淡淡的凉意。这本文集可谓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很难能可贵。有的作品颂歌好听,他的作品则是火焰上的那盆冷水,嗤,一声产生了不一样的物理变化。也就是他这不一样的表现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别具风格的特色。人性使然,时代使然,周遭的大环境决定那个时代民众的人性。

  其实我们不能只看到冷漠,更要看到不一样的小温暖啊。尽管这本书的内容里在很多时候透漏出的是冷漠,是身不由己,是世态炎凉,可环境造就了当时的那个局面。看故事品人生,看《世情薄》品不同的时代,看更多的人生。

  人呐,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使命!时代在召唤,就勇往直前,偶尔回头看看就可以了,但不要沉迷于回不去的过去!

  《世情薄》读后感(十):一个年代的回忆

  首先说一下这本书的外在,书很轻,简单的封面,印刷清晰不花哨,里面只有文字没有多余的空白,这样的书看起来很直观。接下来切入正题,这是一本散文集,主要写的是作者对于童年的记忆。这本书不同于日记,因为日记记录的是当下的事和当下的感受与看法,而在多年以后做回忆录,这就用了成熟的严管去看待很久以前的问题,这些事在心里积压很久,有的记忆甚至已经开始模糊了,但是那些记忆犹新的往事永远不会被忘记。

  作者的写作风格少有年代感,其中有透漏着些许现代气息。在《对外婆的悼念》那篇散文中,我看到了一个大问题,不知道是语法错误,还是作者头脑混乱。这篇文章的第一句就是“我可爱的外婆终于死了,享年八十四岁。”我一直不明白作者为什么用“终于”这个词,难道是盼着外婆早点死吗?而且还很自然地在后文中说自己没有回家乡看她一眼,原因是她儿孙成群,这不禁让我对作者产生反感,无论作者内心是怎么想的,他这么写,我就一定会误会。尽管他用了“可爱”一词,并把童年时的美好记忆都记录了下来,不过我还是感觉他是一个不孝子。

  虽然说作者的文笔还算不错,只不过他的故事确实不丰富,他的经历也并不比别人多。他的每篇散文中都是对某一件事的回忆,但是最开始的解释总显得太过拖沓,有点凑字的嫌疑。在封皮上,有个叫方麟的说史杰鹏像鲁迅,哪里像了?只能说作者对于生活有一定感悟,但是绝对高攀不上鲁迅,我感觉这个形容有些过了。对于有些事可能作者的愤恨表达的还不错,不过有些时候就显得有些无脑喷了,总感觉有些愤世嫉俗。

  其实我比较喜欢的是那篇《端午》,那篇文章很有家的气氛,一开始写的是他们当地的特色,然后是家里的烦心事,虽然最后一家人还是团团圆圆的,这种不完美显得后来的温馨更加强烈。作者还描述了南昌当地的习俗,叫杠蛋,他把这个习俗的来源做了一个简单的描述,最后还有自己的看法。然后就是实践这个习俗了,作者小时候可真是个淘气鬼,只要是玩的事几乎都少不了他。

  基本上都是些那个年代应该有的事,几乎是发生在每家每户的事,这些故事看起来能够产生一些共鸣,却没有什么新鲜感。作为一个北方汉子,有些事情也的确让我涨了见识,总体还是不错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世情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