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道风物001·广西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地道风物001·广西读后感10篇

2022-04-22 03:30: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地道风物001·广西读后感10篇

  《地道风物001·广西》是一本由陈沂欢/主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道风物001·广西》读后感(一):为什么海里会有蜈蚣精?

  once upon a time,“北部湾岸边的白龙岭下,有一条巨大的蜈蚣精,千百年修炼成精,其身长五百丈,尾巴像一张白帆,兴风作浪时,滔天巨浪淹没白龙岭。……”

  这本书里满满硬梗,我先只说蜈蚣精这一个。上面这段是书里《京族,海上牧歌》一文中引用的京族传说。

  京族是一个与越南很有渊源的少数民族,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同时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

  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主要分布区域为各地的雨林(另也有数种沙漠蜈蚣)。在我国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等地。

  为什么一个从事海洋渔业的民族传说里的妖怪是蜈蚣精而不是,比如说,海肠子精,扇贝精,或者海蟑螂精呢?

  教民族学(人类学)的老师又会冒出来说,先把你的为什么的坏毛病改掉。

  但是这个坏毛病不影响我,咳咳,严谨踏实的治学风格。我(在学弟小于)的支持下,查阅了《从传统仪式到文化精神_京族哈节探微_陈家柳》、《民间仪式与国家权力的征用_以海村哈节仪式为例_吕俊彪》、《族群认同的血缘性重建_以海村京族人为例_吕俊彪》等相关文章。

  毫无收获。

  然后我的梗一下子就跳跃了,你能跟上吗?我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单单从表面上的,500年以来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来看。而是要回到500年前,甚至更前,从京族的来源,中南半岛的原始雨林来看。接下来就不用仔细分析了,都说是雨林了,人家百度先说了蜈蚣在雨林里生活。所以京族人的祖先是认识并且熟悉蜈蚣的。

  书上的这个故事的后半程是这样的:

  “过往船只若不献供,小船则被蜈蚣精一口吞没,大船一律掀翻,渔民商客无一生还。一日有位神仙化作乞丐,搭船过海,船驶到蜈蚣精洞口,当船主要把乞丐推下海时,神仙把事先煨得滚烫的大南瓜塞进蜈蚣精口里,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烫得直打滚,尸断三截,随波逐流成为氵万尾、巫头、山心“京族三岛”,头部漂流至越南……”

  可能我这个人比较怪,我真的被这种微言大义感动到了。

  《地道风物001·广西》读后感(二):给自己一个了解广西的机会

  之前去峨眉山和乐山旅游时,同团的有来自广西北海的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爷爷,一路上相谈甚欢,多次发出邀请,让我们去看看他眼中美丽的北海,可终究还是没有踏上那片土地。

  后来办公室同事G小姐和先生的蜜月旅行去了涠洲岛,回来后赞不绝口,让我们一定要去那边吃海鲜,超级便宜的。萧春雷在《北部湾》里也有提到,说青斑鱼在厦门要卖到每斤百元,而在涠洲岛不过三十元,价格很低廉的。回家后,他也到处向朋友们推荐这里的海鲜。

  对广西,是有期待的。当我入手《地道风物·广西》时,M姐一个劲的告诉我,让我好好保存这本书,如果能收集全“ 地道风物 ”系列书籍,那就更棒了。她认为无论是从收藏还是实用上,这套书都非常有价值。我显然没有她想得深远,但我喜欢如此详尽全面的去了解一个地方,比起支离破碎的拼凑,这样的深入会让我更加立体而深刻懂得一个地方的文化。

  在这里,非常有必要先说说作者对“ 地道风物 ”四字的理解。“地”乃本源,地生万物,一切的一切从土地开始;“道”为法则,道法自然,规划构筑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风”化成典,世界丰饶而有序,万事万物各行其道,相互滋养,共生共荣;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即是最平凡的“物”。其实,“地”“道”“风”“物” 就是一个生命的循环。书中便是按照这四大板块介绍广西的。

  景点方面,除了对我们早已熟悉的桂林、巴马有介绍,更多的是我们不曾知晓的广西,如猫儿山、大瑶山等 。“桂林”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山海经 ·海内南经 》里,“桂林八树在番隅东”,但和此桂林并无直接关系。在汉代,桂林只是一个小城,三国时属吴国的荆州,隋唐时称桂州,元代时为广西行中书省省会,直到明代,靖江府改名桂林府,才正式得名桂林的。《另一个双城记》的作者包晓泉有趣的说,桂林属于貌美,二代,学历高。陈毅元帅曾把桂林推到极致,赋诗云“宁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还有课本里那句从小听到大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可见桂林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巴马之所以著名,全在于它的“长寿”。位于广西西北部的巴马县因断裂带被一分为二,一边是喀斯特石山耸立,一边是土坡绵延,草木茂盛,因此当地人戏说这是阴阳交合之界。而它最有名的是裸泳,在这里,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男女分开,各固定在一个地点。黄土路在《曾经,巴马》里写,“这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老人得以长寿的原因之一”,同时,“森林、泉水、河流,还有村人从小到大永不停歇的劳动,以及素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是长寿村庄应该具备的条件。

  广西其实是中国饮食最为复杂的地方。陈晓卿在《广西美食地理》里将广西饮食按地域分为三块:南部说白话的粤语区,包括梧州、玉林、北海、防城港、钦州、南宁,菜式偏粤味;靠近湖南的桂柳话区,涵盖柳州、贺州、平乐、钟山、桂林,饮食带有中原风格;靠近西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如百色、东兰、南丹、融水、三江等地,以少数民族的饮食为主。也正因为广西饮食风格太复杂,所以广西没有自己的菜系。光是米粉,出名的就有,桂林米粉、玉林牛杂粉、南宁老友粉、柳州螺蛳粉、全州红油粉、桂中滤粉等。

  好了,我已经不能直视书里各种美食的介绍,还赤裸裸地配了如此精美的图。不妨,给自己一个如此深刻了解广西的机会。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地道风物001·广西》读后感(三):洗眼重看八桂

  两部《舌尖上的中国》都遗漏了诺大个广西,似不应该。直到《秘境广西》播出,总导演陈晓卿的袖里乾坤才亮了出来,原来他早知要拍广西专题纪录片,就特别留着“饮食最复杂”的广西,憋大招。

  《地道风物:广西》是《秘境广西》同步推出的图文版。“地”者,地生万物,是人赖以生存的山石海田;“道”者,道法自然,是天人合一的生活文化;“风”者,风化成典,是千百年的气韵传承;“物”者,物宝天华,是衣食住行的精巧技艺。

  我是湖南人,在广西几个城市乡村间辗转十多年。书中有我熟知的风物,读来如与老友切谈,心领神会。横县的茉莉花节,唤起我最宝贵的一段工作记忆。那是我毕业不久,在横县做农村社区发展工作。那时,我常一个人辗转于县城和乡镇间,值道路两边望不尽的茉莉花开,一路芬芳,劳累顿减。而我现在工作的地方,不仅“田田有鱼”,有“油茶打出来的盛宴”,更有苗歌侗舞,壮衣瑶裙。书中精美的图片,自然的文字,一次次从视觉唤起我的触觉、嗅觉和味觉记忆,让我想起我走过的一城一村,一山一水。

  钦州有四大名陶之一的坭兴陶,窑变技术堪称中国一绝;在北部湾海上牧歌的京族,男人踩高跷捕鱼,女人穿象旗袍的“奥黛”;百色的高山汉,因躲避乱世而保留了汉族的古老特色,又与山下少数民族融合变迁;梧州的六堡茶,曾由茶船古道远销南洋,是与云南普洱比肩的历史名茶……这些地道风物,却是我未曾听闻的。这种感觉,就像一个认识多年的老朋友,突然施展了从没在你面前施展过的功夫,你只能惊喜地说句,“咦,原来你还有这等本事!”。

  《中国国家地理》有着多年的权威和口碑,其自然类的选题常以自然为核心,重视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人文类的选题则关注历史兴衰传承的自然背景。《地道风物:广西》恰是二者的完美结合,在自然中表达人的力量,在人文中彰显自然的化育,人与自然,实为一体。

  我做扶贫工作时,有个同事常讲一个笑话。说一个老农在地里休息时数自己的地,怎么数都少一块,最后无奈拿起草帽回家时,才发现,原来地躲在草帽底下了!草帽大的地,一点都不夸张。书中有幅农民俯身种玉米的照片,石头间的泥土还没有草帽大。自然赐予的喀斯特地形,塑造了钟灵毓秀的溶洞奇观,也造就了植物难以立足的石漠化山区。可是,大石山区的人们,就像能顶开石头的种子一样,依靠自然,战胜自然,在石头缝中顽强地生存,世世代代延续生命。

  国家地理团队的专业之眼,进一步打开了我的视届,让我对生活多年的异乡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感悟。宋代郭应祥有“洗眼重看十桂,转头已过三秋”之句。广西号称八桂,而我在广西已过了十三秋。一本书固然能让我洗眼重看八桂,分外清明。同时也让我明白,再过十三年,我也看不完广西,她太大,太包容,她用自己的步伐前行,而我的脚步太短,生命又太短暂。

  《地道风物001·广西》读后感(四):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广西

  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广西

  2015年端午节,我和妻去了一次千岛湖。在距离千岛湖还有几十公里的地方,我就开始为烟雾缭绕中的苍翠山景赞叹,而看到新安江、淳安等名字时,我想到了去年刚看过的一部剧《大明王朝1566》,剧中海瑞正是淳安县令,主要冲突之一即是新安江大水冲毁农田。如果读过龙应台的《大江大海》,那么对千岛湖的形成更会有深刻印象。结合来看,千岛湖既是自然风景,又有历史人文底蕴,值得一游。

  在《大明王朝1566》剧中,海瑞说淳安县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所以民生艰难。而在我最近读的由中国国家地理原创团队倾力打造的“地道风物”——广西一书中,看到了原来广西人对广西也有这种说法。该书分地、道、风、物四个部分详细介绍了广西,引人神往。

  在“地”的部分,本书梳理了四道山孤线环绕下的广西盆地的地形特点。当然,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言在中国几乎是人尽皆知。有意思的是,这句话下面还有一句:阳朔山水甲桂林,就不是那么知名了。桂林山水其实就是喀斯特地形的外观,本书中对于喀斯特的峰林和峰丛进行了区分。除了喀斯特,广西的岩溶地貌也非常奇诡壮丽。

  在“道”“风”“物”的部分,本书开始深入广西的社会文化、生活起居。广西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高跷捕鱼、坭兴陶、壮锦、瑶医等各有特色。

  如果作为一个游客去广西的话,美食必然是重要关注点。而遍布全国各地的米粉店,的确是广西美食的代表之一。原来,广西各地会有不同种类的米粉,其中桂林米粉、柳州螺狮粉、南宁老友粉是名声最响的三种。值得一提的是,《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是本书的顾问,可以想象,本书对美食的涉猎是比较深的。本书有一大张附页,附页正反面均为地图,一面是地形,另一面就是美食。巴马烤香蹄、芭蕉骨头心、靖西腊鸭、风吹饼等,希望有机会可以吃到。

  本书很值得称道的一点就是大量的插图。作为一本售价50左右的书,我觉得单是书中的插图就可以值回票价了。比如喀斯特、比如天坑、比如美食、比如民族服装,各式各样的图片均栩栩如生,拍摄者颇见功力。

  总之,读完这书,我想用一句烂俗的话做题目: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广西。

  利益可能相关声明:本人所读此书乃出版社所赠,以上所写纯属个人观感,仅供参考。

  《地道风物001·广西》读后感(五):广西广西

  广西广西

  读《地道风物•广西》/by烟波浩渺1980

  这是一本了解广西的读物,美图美文,原以为本书是杂志风却比杂志内容更丰富。开本A4纸般大小,印刷精美,图片拍摄风格很大气,将广西景物风貌一一展现,那美图看的只想去介绍风物详略得当,文章有着人情味,尤其是甜蜜的事业—甘蔗那一篇。将甘蔗的甜与不敢言说的情,完全是一副广西甘蔗田中言情故事,读了让人触动。少年情怀仿佛可以吃着甘蔗一直走到天荒地老。

  “地道风物”由中国国家地理原创团队倾力打造,通过脚踏实地的发现之旅,深刻挖掘并分享一个地方关于自然、文化、风俗、物产的系列故事;复兴原乡传统、寻访最佳物产、捕捉匠心民艺,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发现乡土中国之美。第一站就是广西。

  本书主要分成:“地”、“道”、“风”、“物”来展示广西之大美。自土地大山走来,向河流城市喷去,踏入人群当中,复归自然物产,这便是一个神秘、美丽的广西。

  广西啊广西,以为小时候的概念来说,一般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图片都会出现在日历牌、镜子上、纪念册中、门帘上,总之非常显眼有名气。每年单位的旅游名额中,广西是必选路线之一。但凡回来的同事们没有不夸奖景色的美丽,真是令人向往不已。

  如今我把这本书《地道风物•广西》拿在手里,真切的体会到秘境中的广西,它的一山一水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是多么的精彩且有特色。吃货的眼里看到广西的各种美食:米粉、水果及各种特产,深夜读着这本书简直是罪恶,口水连连,怪不得邀请的《舌尖上中国的》总导演作为本书的顾问,陈晓卿深谙美食之道,将一方水土的美食编排的美不胜收,作为美食美味何止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情怀,作为广西人也深深的把桂林米粉开遍了大江南北,也不知道在我们当地吃到的米粉是否真的那么正宗,不过可想而知,想要吃的正宗还要去原产地啊!

  在吃货眼里哪本书都想先翻翻有没有美食内容,这是习惯性行为。

  说完美食,却不能不说书中所写的风土人情。广西历史、巴马长寿乡、高山汉族、鱼露的制作,喀斯特地貌、六堡茶事等等将一个不为常人所熟知的广西揭秘,广西的谚语俗话如:桂林姑娘一枝花,南宁姑娘黑麻麻。却不知道这句话会得罪多少姑娘们。众位《中国国家地理》资深作者的文章和摄影师的加盟,把这本看似旅游书,实际上是广西的小百科,做的内容更加丰富起来。无论是介绍地方风情、风俗习惯或是地方特产、旅游路线时,这本书可以做到养眼又涨知识。

  书中最后介绍各种特产时,手绘图、实景图,专栏作者的文都显得好读有乐趣。如:茉莉—岁月静好、红椎—菌童话里的红精灵。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到我“山东”啊,期待他的后续省市书籍。喜欢这种图片精美又可以增广见闻的书。

  2015年7月1日星期三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

  《地道风物001·广西》读后感(六):写给广西的情书

  读过很多旅游指南,看过不少风光大片,当遇到手中的这本MOOK《地道风物•广西》,仍能轻易被吸引,因其美,也因其独特。面对广西这片神秘而丰饶的土地,本书不是纯粹的旅游推销,也不是一味的美景展示,而是一种掏心掏肺的倾诉,更像是一本写给广西的情书。这种温柔而婉约的感觉,与近来热播的日剧《小森林》颇有些异曲同工。

  全书分地、道、风、物四个章节独立展开,陈沂欢在前言中将本书的结构布局如是总结:“‘地’乃本源,地生万物,一切的一切从土地开始;‘道’为法则,道法自然,规划构筑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风’化成典,世界丰饶而有序,万事万物各行其道,相互滋养,共生共荣;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即是最平凡的‘物’。”本书的目标人群不止于旅行的过客,在引领读者走马观花的同时,渴望同携更多有关人文的记忆,那是属于广西的故事,分布在广西的每一个角落,融化于日常生活之中,镶嵌在漫漫历史河底。

  在“地”的章节中,可以充分领略广西的山河之美,作者的笔触不仅止步于描摹美的本身,还描绘了美的形成。盆地、天坑、喀斯特、丹霞,这些天赐的壮丽,勾勒了广西的魅力。作者同样怀着深情,将广西的城市加以“人格化”的描写,南宁是“朴实、会来事、不作”的大姑娘;桂林则是“貌美、二代、学历高”的大小姐。两个城市的特点呼之欲出,一城接地气,身为省会,商业发达;一城风光秀丽,名扬天下,旅游蓬勃。而未被开发的美景,野性亦充满危险,书中让人颇为难忘的,还有费孝通夫妇的故事,为了探寻,年轻的娇妻葬身悬崖,而费先生在亡妻的遗著中却这样写道:“瑶山并不是陷阱,更不是可怕的地狱。瑶山是充满着友爱的桃源……我们只希望同情我们的朋友不住地往这里走,使中国文化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研究路径。”

  “都说人的味蕾与偶顽强的记忆。”身为吃货,最念念不忘的,自然是有关食物的章节。书中用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了食物的秘密。虽无独立菜系,却博采众长,对于栖居在广西的人,美食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果腹的食材、味蕾的刺激,而是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凉茶是岭南人的不可取代,“是伴随着我们已不知有多少年的文化胎记,是一道无处不在、温馨怡人的风景,更是难以摆脱的地方名片和身份证明。”而声名远洋的桂林米粉,对于桂林人而言,则是一种乡愁;看似简单的调味品鱼露,离开了京族三岛,便再也模仿不出那纯正的滋味。一地之饮食,代表的乃是一地之生活的情趣,有人尝试为广西人海纳百川的食材框定范围:“能飞的除了飞机,带脚的除了桌椅,会游的除了轮船。”这样随性而包容的性格,让广西的美食虽不问出处,却家喻户晓。龟苓膏、油茶、黄焖鸡、柠檬鸭……也许熬不了太久,我就将带上书中附赠的《广西美食地图》,一路向南。

  这片曾经被遗忘的沃土,那条曾被冠以“鬼门关”的险路,却拥有着动人心魄的美好。读完《地道风物•广西》,就像放下一本沉甸甸的情书,书中满怀深情,又细节丰盛。合上书,安抚好蠢蠢欲动的灵魂,准备好身体上路。

  《地道风物001·广西》读后感(七):挺喜欢广西的。

  《地道风物·广西》很详细的介绍了广西的风土人情和地貌、产物等。分为地、风、道、物几个章节,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广西的各种特色和魅力。其实,我不认为广西是中国的盲点,广西接近广东,很多地方说白话,已经被广东带动起来了。而且,我们都知道广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中国的所有人都是知道的;另外,应该是大多数人也都知道广西的长寿村巴马了。还有,广西的体育是很发达的。

  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里和班里都有广西人。印象中广西的男生是极帅的,非常讨女生们喜欢的。你看,我们是爱广西的吧。

  地:广西的面积挺大的,山水很美。是个大盆地,有西江水系。喀斯特地貌让它成为了世界地质公园,丹霞是非常重要的地质遗产。我去过张家界,那里的特殊地貌被发展的很好,中国最早的森林公园,原始森林和珍惜动物都保护起来了,规模比较大的一大片特色地貌。其实文本的喀斯特地貌也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的,旅游开发有很大的潜力。大瑶山和壮族,给广西很多神奇的魅力哦。

  道:南宁和桂林, 这两张名片足够广西吸引全世界人类的目光了。山水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以及新发展,都是令人神往的地方。一直想去桂林的,想去看看象鼻山哦。

  风:巴马。我们领导才从巴马回来,背了一桶巴马的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巴马的水好,自然负氧含量高,百岁老人有八百之多,已经是天下驰名的长寿村。很多人选择到那里去养老。我们领导还舍不得放下他那赚大钱的公司的,光背一桶水回来,那怕每天喝一碗,也会很快喝光的,更别说享受不到巴马的高负氧含量的空气和当地的各种特色食物及饮食习惯了,仅仅有巴马的一点水源,想获得巴马人长寿的全部秘诀肯定是不够的。

  广西的美食也很多哦,并且也有很多的特色产物,是一个很丰富也很神奇的地方。其实我通过《地道风物·广西》的介绍,已经被广西深深吸引了!

  《地道风物001·广西》读后感(八):两千公里外,一碗米粉的乡愁

  我和朋友说,这本书,是“你们眼里的广西”。

  因为我是广西人,来自中越边境的小村庄,有幸不用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砍甘蔗,也不用变成千万人群中的一员在珠三角的工厂里打拼。我是有幸逃出来的一员,就像那些心怀梦想离开家乡的年轻人一样。

  朋友还说,你从来不写你的故乡。

  我说,我的故乡不可写。

  故乡在我心里,让我在居住的古城西安一遍遍揣摩着,温暖着,喃喃自语着。那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呀,那里的青山绿水,是中国被遗忘的角落之一。那是我的家乡呀,经济欠发达,没有突出的特征。民风彪悍,没有什么文化底蕴。那里居住着我的族人啊,他们把去“北上广”叫出远门——那是很远很远的地方。他们没什么文化,说着一口“夹壮普通话”,他们皮肤黝黑,手掌粗糙,仿佛未开化,又乐观善良,豪爽仗义,待人真诚。

  如果给我一次机会,我将用什么方式去评论我的家乡广西呢?以上就是。

  犹记得这些年有限的回乡之路,不管是从南宁吴圩机场出来,还是从南宁火车站出来,我会迎着潮湿闷热的空气,热烈的阳光,去寻找一碗米粉的滋味,来犒赏颠沛流离后的思念,填补总是说不出口的乡愁。晚上,预留时间,和那些个老友在南铁吃着沙煲螺、烤肥瘦、烤鱼,喝着漓泉啤酒,告诉他们,我想你们了,又是一年多没见了,都不说了,干了这杯,还有三杯!

  接着,去西乡塘客运站坐上回故乡小镇的客车。三个小时后,在离中越边境几公里的地方,看到漫山遍野的蔗田和穿插其间的稻浪,是的,我回到家了。依然是一碗小镇上的米粉,那是小时候的味道。那么多年,味道仿佛没有变过,甚至,店铺招牌依然如是。胃的空虚得到满足了,但故乡景象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陌生了——很多时候,被乡亲们判定为“一看就是个说普通话的外地人”。但我一开口,却是不曾改变的乡音,亦是造成现场的有点尴尬。

  故乡对于故乡人来说,总有一个隐秘的入口和出口,外人只能窥其一二。但愿,能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的人了解广西,亦不失为一件好事。

  偏见往往存在于不了解。一旦了解广西,你必然会爱上她。

  希望你们到广西来,带着美好的心情,看看大山、大河、大海,看看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和这里的人们交朋友。当然,带上这本《地道风物001·广西》当指南亦是不错。

  《地道风物001·广西》读后感(九):慢慢的了解广西

  我周围的广西人,大多都对广西嗤之以鼻。有的说这个地方缺少文化底蕴,有着不开化的陋俗,还有落后的经济条件。似乎大家都缺少了解广西的耐心,向往着北上广这类大城市的繁荣。

  我的老家乡在北回归线附近,小时候就住在葱绿的山林和潺潺的溪流边,是个地地道道的山里的野孩子。后来因父母工作的调动,搬离家乡,之后就甚少有空回老家一次了。对家乡的了解甚少,通过此书,能较为全面的了解广西,从人文风俗、自然风光等角度,重新认识我所生活多年的地方。

  诚如书中所说,两广地区的人们都喜欢吃粉,广西有名的粉,几乎每个县市都有一种。比如南宁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钦州猪脚粉、玉林牛腩粉、宾阳酸粉、贵港罗秀米粉、思旺桥头粉等等。每一种粉的做法与口味都别具特色。作为地道的广西人,几乎所有类型的粉都能接受。美食除了粉,书中也列举了许多别的独具地域特色的美味。如灵山荔枝多肉多汁、石硖龙眼肉脆味甜、荔浦芋头香糯、黄皮酸甜可口等等,想起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许多美食仅仅听闻却未曾品尝。有生之年,要逐一细品。

  书中的图片一一展示了广西本土风情和秀丽山水。让人看了忍不住心生神往。在广西生活了这么多年,都没能好好的去看去感受这片温暖的土地。知晓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知晓了穷山恶水桂西北的贫困,却不知道桂西北一整片喀斯特地貌奇丽壮观;知晓了广西乃少数民族大县,知晓了壮族三月三(因为每年三月三整个广西都能放假),却不知道瑶族还有盘王节,京族还有唱哈节。身为广西人都不曾注意到的风土人情,我想,是因为长期生活的地方太容纳百川,积极吸收外来的文化,却没有注意推广本土的特色。没有去到独居民俗特色的当地走一走,难以看到真实的广西。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关怀,广西逐渐以新的姿态蓬勃发展,这里的奇山秀水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已经慢慢的被更多人了解。欢迎大伙来亲身感受。

  《地道风物001·广西》读后感(十):美丽的广西

  广西,我去过两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宁静和秀美,北纬23度,地理学上的人间仙境。地道风物系列读本旨在发现乡土中国之美。在前言中,对这一地道风物系列立意给出最清晰的说明:”‘地’,是本源,地生万物,一切一切从土地开始;‘道’是法则,道法自然,规划构筑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风’化成典,世界丰饶而有序,万事万物各行其道,相互滋养,共生共荣;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即是最平见的‘物’“。在这本广西篇中,有人文、地理、历史沿革,有民族工艺美术,有民间匠人,美食小吃,名物特产等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非常耐看。翻阅之中,两次去广西,那些美好留恋印象又回来了。

  一次是夏天去,广西漓江,风景如画,悠闲暇意,舒适极了。一次是冬天去,原来,那次才发现原来广西是有雪的,如书中土司的图片所示,最北的桂林在飘雪,可以看见喀斯特峰丛上有积雪的奇观,但是最南的北部湾,却还是酷热难当。真奇特。航拍的广西真美。峰丛,峰林绵绵不绝,恢宏深邃的天坑,神秘悠长的岩溶让人一睹再睹。

  书中还介绍了著名旅游景点之外一些有特色之处,比如前面提到的北部湾。涠洲岛是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岛,海蚀地貌,海鲜美味。这是桂南的丘陵地带,热带气候,物产丰盛,喜欢海鲜的朋友不要错过。从图上看,粗颗粒的火山蚀岩,火红的大块坡面,还有清晰的水波纹痕迹,很值得一去。其中的斜阳岛,海天相接,风景独此一家。

  桂西是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延伸,有壮族侗族语族自治区,可以看到独特的百越文化。大瑶山的原住民有最神奇的药浴与接骨,非常注重中草药的传承。让人感动的是那个以石头命名的小屯:弄拉,那里九分石头一分土,植被稀少,非常贫瘠,然而不服输,不怕苦和累的弄拉人硬是用五十年时间坚持平顶种林,山腰种竹,洼地种桑,山脚种药材和水果,平地种粮,以小小村屯的力量,将这片曾经的喀斯特荒漠化之地变成翡翠般的绿洲,非常了不起。以前去广西时,沿着大山路行进,看到很多大山脚下都有稀稀落落的桔色灯火。如今再看这些努力克服自然条件艰苦的弄拉人,很佩服这些与山共存,与石头共舞的智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