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拥抱不完美》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拥抱不完美》的读后感10篇

2022-04-23 03:03: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拥抱不完美》的读后感10篇

  《拥抱不完美》是一本由周志建著作,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拥抱不完美》读后感(一):随意写写我童年

  我的童年就是这样 我父母任何的亲友都可以对我指手画脚 说三道四 我没有权利说不 我父母也毫不阻拦

  我记得我不开心的时候 我的大姨就会恐吓我 命令我马上挤出来笑容掩饰我的紧张 并且夸张性地模仿我噘嘴的样子刺激我 给我内心造成巨大应激性心理创伤 因为对方根本不懂得尊重我 我不知道一个几岁的孩子如果能变成一只阳奉阴违的笑面虎 反而我成长以后别人都说我唯唯诺诺 没有自信 不敢在公众面前讲话

  我母亲的朋友也公开批评我 后来我知道别人都在夸自己的孩子 只有她到处数落我的不是 我在这些人眼中都是负面形象 我有一个女同学 她不聪明不漂亮学习成绩也不行 她妈夸她帮着擦玻璃 也成了我妈口中永远的“别人家的孩子” 我到现在都特别特别记恨那个女孩 她如此平庸却得到了人们的赞美 本身就不公平

  我父亲永远看不上我 不是说我太粗心大意就是讥笑我“怂”我不知道正常人类家庭养女孩是不是以怂不怂作为标准衡量 后来我发现我越来越关注血腥暴力的题材和作品 看到什么残忍的画面都很冷静 不知道这样合不合乎我父亲的心意

  这就是我 我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 因为我知道 从小就没人保护我 我只是我父母和周围长辈维护面子的工具罢了

  《拥抱不完美》读后感(二):拥抱不完美的自己

  通过述说故事,我们打开心扉,找到一直纠缠着我们的症结,看清他,接受他,放下他。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只是负责倾听,负责引导,负责在关键的时候给予一个帮助。

  在一个个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别人的伤痛,看到别人纠缠的人生,看到别人的努力,也开始回想自己的人生,然后开始着尝试讲出自己的故事,一个故事引出另外一个故事,每一件事情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和动机,我们生而不同,我们却又是如此的相同。贫穷的不是你一个,陷入困境的不是你一个,承受痛苦的不是你一个,跌入深渊的也不是你一个。而我们经历了那么多,依然能够坚强的活着,你是怎么做到的?其实我们念念叨叨的讲些无关紧要的话的背后,是想表达什么?不断深入的询问自己,我们便可以找到那个黑暗,然后面对他。面对自己的残缺和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好好的爱自己,不要为难自己,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当自己改变了的时候,其他人也会受到我们的影响,不要急着成功,不要急着改变。有些花开的比较完,有些花没有开便凋零了,但是没有关系。在自然的循环中,很多事情会水到渠成。

  《拥抱不完美》读后感(三):敢于直面不完美的自己(治愈系)

  敢于直面不完美的自己(治愈系)

  ——读《拥抱不完美》后的思考

  近年来,读了一些涉及心理学方面的书,比如《哈佛幸福课》、《自控力》、《影响力》等,通过读书来解决困惑,是我排解心理问题的主要方式。说实话,当我从妻子手中接过这本台湾作家周志建写的《拥抱不完美——认回自己的故事疗愈之旅》时,我并不觉得它能像上面那些大家著作一样,能用深刻的道理和精妙的阐述来打动我。直到我开始阅读,才猛然发现作者讲述的经历,仿佛都是我亲身遭遇一般,那些问题正是我所困惑且亟待解决的,他给了我一个解决自身不完美的最佳方案。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因为我们无法直面自己的问题。作者讲了一个《地海巫师》的故事:巫师格得被一个自己召唤出的黑影日夜追逐着,不断地受到伤害,他知道制服黑影只需要喊出黑影的名字,它就会立即消失,可是格得却不知道它叫什么。直到有一天,格得被黑影逼至悬崖无路可逃时,大声喊到“格得、格得!”,黑影竟然被收服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黑影就是自己,自己就是黑影,生活中我所讨厌的,给我带来伤害的,正是我自己身上的缺点,而我总是在回避、逃避,甚至是迁怪于他人。看来,只有直面自己,才能使自己完整,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下面,我就用书中讲故事的方法,尝试着脱去伪装,算是复习一下书中学到的知识,也是寻求心灵上的治愈。

  我本不完美,奈何一定做好人

  我是一个不是处女座的“处女座”,十分苛求完美,以致近乎虚伪。

  我一直想做好人,其实动机并不纯。在助人的过程中,比如辅导孩子学习,帮助同事处理办公文档,帮助弟妹解决就业、婚恋问题等,我的动力更多地来自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满足自己内心小孩的需要,当年没有人帮助我,现在帮助别人就觉得是很大的付出和给予;二是通过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以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是优秀的,我比你们都强;三是寻求别人的感激,以证明自己是个好人。或许,别人需要的可能只是安慰和鼓励罢了。

  或者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实际上是剥夺了别人锻炼的机会。每个人都会遇见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人得经历这个过程,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淬炼出生命的精华,就像佛陀如果没有苦行时的百般折磨,如何能在菩提树下七日悟道?助人往往也是害人,这让我想起了秦法不赈灾的规定。

  做好人,更多的时候我是在掩饰自己。有些时候自己并没有做好人的能力,也要打肿脸充胖子,最终让自己苦于应付,疲惫不堪;有时候自己不愿意承认缺点,煮熟的鸭子嘴还硬,就是不肯低头服软。现在想想,也是好笑!

  每一次掩饰,都是在往纯洁的心灵上蒙猪油,每一次故作坚强,都是在冷酷的外面插上一根刺,最后,内心不再单纯,人也变成了一只让人敬而远之的“刺猬”,难得快乐。(这也是传统文化强调隐忍、标榜道德的结果。)

  《拥抱不完美》告诉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很正常,倘若能够卸下面具,将会活的更真诚一些,也力所能及一些。所以,当我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也就没必要很累地去做一个“好人”了,仿佛身上的担子一下轻了好多。

  父母不完美,何必一再去强求

  育儿的书读的越多,让我教育孩子的思路越清晰,方法越灵活,但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在观察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不自觉地在回顾、检视自己的成长经历,逐渐探明了我许多性格缺点和问题的来源,它们统统指向我的父母,那是从小到大一次次伤害给我留下的后遗症!

  比如,从小我基本上没有零花钱,即使有几块钱,使用时也会受到限制。中学时晚自习前一般在学校吃饭,我经常因为向父母要饭钱而发愁,每一次他们都会问我,怎么钱又用完了?是不是又去打电子游戏去了?另外,父母最担心的就是我因为交朋友而耽误学习,有许多次他们甚至跟踪我。这样的不安全感,让我对家庭充满恐惧,中学时我周末放假也一定要去学校上自习,高中毕业时一心想考一个离家远、不要钱的大学(这或许是我底心参军报国的真实目的)。

  又比如,从小娇生惯养只要学习不让干一点家务活,到军校第一天因为不会装被套,被教导员当众批评:“我们培养的是人民军队的军官,不要地主阶级的后代。”(我也只是工人家庭出生好不好?)军旅生涯的起点就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为此我付出了很大代价。

  等等,等等。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就在前段时间,有一次我坚持让孩子自己吃饭(两周半,已经具备独立进食的能力),爸爸却当着一桌人的面说:“不喂哪能吃饱?你当时我都喂到上小学。”加上平时两辈人之间,基本没有沟通,此话一下引爆我的情绪,突然间我把不满全部发泄出来,当时情景可谓暴风骤雨。

  说实话,曾经我非常羡慕有些同龄人的家庭,且不说那些能给孩子提供人脉和社会基础的,至少我想要一个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因此,我内心也是有些怨恨的。

  这时我在《拥抱不完美》中找到了共鸣,作者周志建他也有一个给子女带来无数伤害的母亲(虚荣、偏见、爱批评),他也曾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不同的是他已经完成觉醒,那就是:父母就在那里,所有的伤害已经成为过去,不如让心中“完美的父母”死去,在底心接受现实,现实就已经开始默默改变。那个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完美父母”或者是“别人家的父母”才是真正的痛苦之源,作如此想法时,自己与父母就已经开始和解,距离也在拉近了。

  再往深处一点,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出自于他们成长的环境(我的父母出生于跃进年,生长在动乱的文革时期),也来自爷爷一辈的影响,对于父母而言,他们不过是自己命运里的一个演员,他们无法左右自己,也不愿意成为这样!我更没有权利去苛求。放了他们,也是放了自己。

  换个角度,那一次爆发,让我勇敢地说出来,对父母也是一种解脱。他们没有勇气对孩子说出“对不起”,那么,孩子的控诉也能让他们得到忏悔般的解脱。事实上我知道,从那天起,爸爸更加考虑我的感受,和我的沟通也多了起来,尽管他依然不完美。

  什么是快乐,学会放下即拥有

  所有人都在追求快乐,可是学校里书本中教授的知识,包括社会标榜的道德,都让人变得生硬而不近人情,这样如何能快乐?

  我曾经随着一些潮流去崇尚法家,认为畏法度者最快乐,可是真正回溯源头,读完《商君书》时,才发现那种不近人情的可怕;我也曾经相信社会上普遍认同的儒家道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发现柳下惠似的坐怀不乱估计是生理缺陷,而诸葛亮、王莽似的鞠躬尽瘁往往也解决不了具体问题(据说王莽当皇帝后每天工作20小时);为此,我也曾经涉猎过一些宗教经典,大多也难以自圆其说。

  我渐渐明白,单纯的追求一种解决方式,都是生硬而不切实际的,《国际歌》中唱道,从来都没都没有救世主,那么,从来也没有让人快乐的灵丹妙药!毕竟世界是多元的。

  恰恰,崇拜宗教,迷信权威,最终迷失了自己!要知道,人生的起点与终点都只有赤裸裸的自己,人又为何要被生活绑架,非要约束自己呢?

  因此不如干脆放下,内心平静了,离快乐也就更近了!这让我想起赫尔曼*黑塞书中的悉达多,他放下了对所有宗教的追求,选择了静静地与河水为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太难)。

  于已如此,对待别人更是这样。我经常渴望别人倾听我的观点,也希望身边的人能够改正缺点,但事实证明,强求这些都是没用的。

  《拥抱不完美》告诉我,当你想拥有时,不妨先放下,让自己接受现实,Have a rest之后,慢慢地就会发现:接受别人的缺点,别人已经开始改正了;接受自己的缺点,自己越来越成熟了;聆听别人的观点,别人开始接受你的想法了;承认自己的不满足,心态开始平和了。据说,电视台采访马英九夫妇时,记者问马英九,你们第一次见面时她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马英九的回答是她思路清晰、见解超群、口才好、善于表达观点。记者又问周美青同样的问题,周美青回答,那天整个晚上我都是在听他一个人讲。原来人的心理如此奇妙,充满着辨正和矛盾。

  因此,放下来,接受它,想哭的时候就找个地方哭个痛快,哭泣是与自己的交谈,眼泪不是给别人而看!愤怒的时候就找个途径发泄出来,等到积怨时的爆发岂不更是伤人?就算痛痛快快地吵架,回过头,你也会发现生活就像暴雨洗刷过的天空一样湛蓝。当然,也别忘记给所爱的人一个温暖的拥抱和一次耐心的聆听,要让他知道有人愿意听他说话,他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在你这里安心的放下,就不会选择离开。

  放下了这些,我才明白:当前的痛苦,都旨在让我张牙舞爪的生命得以渐渐安歇,这是生命走向成熟的方式。

  虽然你不会知晓,但我仍然要对你说,感谢你周志建,感谢你的《拥抱不完美》。也要感谢我的妻子,是你给了我最大的宽容,我要给你一个拥抱。

  《拥抱不完美》读后感(四):享受那清凉的疗愈力量,这就是我感悟的幸福!

  走进故事的“记忆”

  叙事王子周志建老师新书发布会&叙事治疗沙龙纪实感受

  周志建老师曾对亲自来现场的学员说:你们是很幸福的,能到这里亲自感悟故事的那份疗愈力量。然而对于那些不能来北京现场听课的求知者,又该如何传递这份疗愈的力量呢?周老师说:那就是书的魅力了。是的,我们也相信书的力量可以传递到那些渴求者们的身边。周老师在大陆发行的第二本书:《拥抱不完美》正是这份力量的使者之一!

  周志建老师的《拥抱不完美》新书发布会和叙事治疗沙龙同时于6月18日在临近美丽的通惠河畔的通惠大厦六层举行,由成功之道和计划心理学院主办,非常感谢出席发布会现场的有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数字文化部总经理陈影女士、活动策划经理冯菲雯女士和华语世界最大身心灵电刊《心探索》杂志编辑漆争女士,以及凤凰网、中国妇女报、齐鲁网和开卷新书网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看到上面的文字也许你会觉得是很官方的话语呢?是不是不该发感慨到这里呢?那请先感受一下周老师的一开场的这个小故事:有一次吃饭,轮到周老师那里,鸡蛋没有了,于是随便问了一下,请问还有鸡蛋吗?工作人员说暂时没有了。周老师觉得这种不确定性很正常,没有鸡蛋也不打紧的。所以就没有放在心上,但是过了不一会,一位漂亮的小姑娘一手一个鸡蛋来到周老师桌前,说这是老师您需要的。周老师立即起身,对面前的小姑娘鞠躬感谢。时隔两年周老师见到当时的小姑娘心还是暖暖的,这位小姑娘就是成功之道和计划心理学院的齐顾问。从中明白了,你只要做过好事,别人都会记得的,虽然方式不同而已。所以上面简单的几句话是非常值得大声说出来的。

  大家讨厌炎热吧!反正我是非常讨厌炎热,炎热会让我浑身没有力气。可能你会好奇为什么要说到这点呢?因为发布会的时间是下午三点,可以推测各地的学员们出发来这里的时间可正是烈日当头的时候。所以说炎热夏日,却有如此多的人来到通惠河畔感悟周老师那清凉的疗愈力量,感动至深。

  开场周老师询问的几个问题中了解到,今天来参加活动的,有的就是请假来的,更有很多是外地来的,哈尔滨、山西、河北……之后周老师说了一句话:是什么力量把你带来的呢?这其实暗示了你是有力量的。

  周老师说我知道故事很有力量,但我不知道故事的力量竟然“如此大”。下午的发布会也好,晚上的叙事沙龙也好,周老师的声音里没有别的东西就是故事。一人故事,众人故事。在这里分享一个简单的故事吧。更多的故事可以去问问那位使者——《拥抱不完美》。

  下面是周老师的一个故事分享:

  2013年1月,我在北京有一场大型演讲。演讲完毕,听众排着长长的队伍准备让我签字。签到一半,一位中年妇女走到我的面前,眼神专注地看着我,然后红了眼眶。当时,我下了一跳。突然,她缓缓地说:“周老师,感谢你的书,它救了我一命。”我愣在那里,表情惊讶,不知道该如何响应。然后,她接着说:“去年秋天,我得了抑郁症,一直想自杀,连我的咨询师也束手无策,有一天她跟我说:就算你要死,也先把这本书看完再说吧。她把你的书丢给我,要我看。我花了三天看完,边看边哭,然后跑去跟我的咨询师说:我会好好活下午的。说完,她泪雨如注。我依然无言,红着眼眶。

  接下来周老师传递了很多很多故事,无论是自己讲述还是通过小视频,更是孕育了很多故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那是曾经被忽视的故事,不能大声言出的故事。最令人感动的是关于自己亲人的那些故事。还有现场有一位外地来的学员分享了自己和女儿的一个故事,讲到最后眼睛都湿润了,还说我会带两本书回去,一本自己读,另一本给自己的女儿读。相信一定会有改变的。这就是疗愈力量的见证。

  发布会的最后是火热的签售,稍微感受一下那是的场面吧。

  继新书发布会之后,开始了我们期待的叙事治疗沙龙。“我爱你”、“谢谢你”、“对不起,请原谅我”,三句再普通不过的话语,然而对自己重要的人你能轻易的说出口吗?也许“说”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我说,故我在”。

  短短的两个半小时,我们真的是受益颇丰。经典的视频分享;私塾工作坊学员分享;文化交易;应然与本然;知道不确定性,知道了对于剥削型的父母不该责备,因为他们有他们的故事;体悟到了脆弱的力量;在场的每位学员相信都是意犹未尽呀!在这里分享一个小小的故事:一位学员说,自己和周老师一样真的是完美主义的人,非常的挑剔,本来今天还要去见一位重要的客户的,但是来到现场之后,感悟之后,就自然而然的留下了,这就是故事愈疗力量的吸引吧。周老师说只有生命可以抵达另一个生命,正是周老师故事中的生命抵达了那位女士的生命驿站。

  说故事,是疗伤止痛的良方。周老师说要让故事结束,最好的方法就是:说故事。而且人不用完美,只要完整!

  故事的“记忆”里是我们的生命美景。

  因为故事,叫我们同在,

  因为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度与力量,

  因为故事,叫我们活着、不在孤单,

  因为故事,让我们拥抱不完美,并活出真实的自我,

  我们身边的故事很多,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而已,通过书写,我已经把昨日故事的记忆分享给你了,你感动了吗?好奇了吗?心动了吗?疗愈了吗?更重要的是清凉了吗?期待这里传递的故事之声能沐浴你的我的他的心灵。 2014年10月2日至10月4日第4期叙事咨询实务工作坊,在深圳西丽官龙名苑举行,在这里我们仍将继续传递这份疗愈的力量。也希望感受到这份力量的你,不要中断这份传递。让这份疗愈的力量能够惠及到更多的心灵。

  闭目静听音乐,享受那清凉的疗愈力量。这就是我感悟的幸福!

  重写生命故事,享受疗愈力量,你也可以!详情请联系倪老师18123919620(微信)/0755-86585550

  《拥抱不完美》读后感(五):在叙事中回忆!在回忆中疗愈!

  周志建老师的两本书都是剖析并讲述他自己经历的故事,以及他的工作坊等学员的故事,大家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引起共鸣,获得疗愈。周志建老师的书,不注重理论讲解,而是在讲故事中渗透叙事理论。

  一个学员的分享:

  二十三岁时,我爆发恐慌症,就像地狱生活一样。过了两年,我才知道这些症状和童年受到性侵害有关。直到十二年后,我才知道父亲冷酷虐待我的程度,包括性、身体和情绪上的虐待。我说不出这种侵犯对生活的哪一面造成最大的痛苦,自此折磨和混乱的感觉难陈。

  终生努力和奉献的累积,使我达到表演艺术生涯的巅峰。我在专业生活上,缓慢艰难地向上攀爬,却在内心映照出软弱的感觉,好像被吸入虐待的消极深渊。我当上一家著名制片公司创作部资深副总裁,在这同时,我正接受第十二位心理治疗师的治疗。不断拒绝各个治疗师愈益急迫的住院和服更多药物的要求,我觉得身心俱疲,难以承受。加上财务重担即将崩溃,我为一生梦想所努力的每一件事,好似即将全部丧失。我的情绪瘫痪,力不从心,终致大约七年前,一份长达三页吹毛求疵的心理评估,使我产生自杀的念头,膨胀到我无法处理的程度,以致我看不到任何正面的事物。

  受伤害的过程布满混淆和挫折,又笼罩着神秘的气氛,使我觉得再度受到伤害。我无助地坐在过去虐待的黑暗中,听凭一堆“专家”评断我的“错”,我充满了痛苦,那真是段混乱的时期。

  我觉得不可能得到什么远景,于是退缩到朋友家中,她无怨无悔地为我的需要提供支持。我第一天“封闭情绪”时,接到另一个朋友舒曼的电话,她常常热烈谈到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听到她对个案真实觉得同情的程度,还有对叙事团体中同仁和良师的尊敬,我有时会觉得充满惊奇。她温柔地恳求我考虑与吉尔的门诊,她说:“这次会不一样的”。我做了,结果真的不同,治疗的冲击产生明显的转折点。

  在为我治疗的过程中,剥去可怕黑暗的硬壳,一度让我觉得受吸引、充满挑战、得到启发,一点也不觉得神秘或受到威胁。我觉得自己以前好像坐在充满荆棘尖刺的道路,受到包围,没有什么选择可言。吉尔现在却站在我的旁边,劈开荆棘,让我看见自己想选择哪一条道路。她让我看到各种选择的可能,所以我有机会自己选择。她和我核对时好像在说:“有什么地方是我们可以去的呢?”如果我卡住的话,她可能说:“你认为我们可以去这里……或是哪里?”我也觉得可以自在的说是或不是。我在治疗旅程中,有时可能坐着述说故事,或是在觉得疲倦时,只是静静坐着。每一步她都陪着我,而且了解我,这一直令我觉得惊奇而感激。

  我开始走上愈合的过程。

  我现在试图看清如何把虐待与我分开,一点也没错,这是种摘取,我把虐待的阴影从我身上拉出。

  在朝向愈合的每一小步中,我常常发现自己对这是一件“好事”会起激动的反应,因为在痛苦醒悟童年虐待时,觉得没有一件事可以看成“好的”。所以我们把道路分成“白色的方向”,表示能对抗虐待,和“黑色的方向”,表示会强化虐待。我缓慢而谨慎地体认到,如果我想超越这个恶毒的障碍,就要承诺走向白色的方向。“白色的工具”则成为这个方向的象征,对我而言,包括音乐、蜡笔、蜡烛、接受爱与支持的意愿(不管多难受)。我逐渐把“黑色的工具”交给我的朋友舒曼,我欠她太多了,理由很明显,却很难用人间的语言说明。

  我最惊讶的,是发现治疗真的有效。我要以一点感伤和轻浮的玩笑对你说:“过去那些人为什么不知道呢?”

  接受叙事治疗,种下我承诺“白色方向”的种子,而我也一直受到团队同仁恒久的耐心、了解和得体同情的培育,这些是我以前不敢相信会有的。

  我希望这种疗法能吸引许多人看见“白色的方向”,并对有人关心、有人会努力在璞石中见到钻石抱持希望。在问题和痛苦的毒性下,隐藏着闪亮的独特性,终将浮现其意义,并对我们的存在发出惊人的贡献。我们能依此清除荆棘,看见路上有着许多可能性。

  【和计划心理学院学习推荐】

  台湾“叙事王子”周志建博士邀请您,参与叙事灵性疗愈工作坊,让我们运用内在智慧来工作,透过丰富、有趣、多元的内在元素,带给您更多的觉知、看见与心灵疗愈。

  时 间:10月2-10月4

  地 点:深圳

  备 注:名额超出后,系统会自动排到下期

  咨询电话:0755-25892212/13128793143(微信) 罗老师

  《拥抱不完美》读后感(六):讨厌不完美,接受不完美,说故事帮你做到

  我是一个非典型处女座,江湖人称处女座的人都有完美主义,我想我多少是有一点完美主义的,我想大部分的人其实都有一点完美主义的。因为追求完美,麻烦就来了。怎么办?

  台湾的周志健博士在他的《拥抱不完美》一书中给出了解决方法:说故事,是疗伤止痛的良方。要让故事结束,最好的方法就是:说故事。什么意思?我的理解是,很多时候,我们作为人,都太理性了,以致于我们会根据理性判断选择了适合我们身体生存的那条路,却背叛了我们的真心。好比你作为一个女性,面对A和B两个选择,你更爱A,可是A经济条件一般,你不怎么喜欢B,可是B有非常好的经济条件。这时理性会让你选择B而不是A,因为选择了B意味着你和你未来的小孩有了保障。但是,放弃A也就意味着你背叛了你的真心,在今后的日子里,你的身体会过得好,心灵却会开始自我折磨。这时你就需要让潜意识浮现。如何让潜意识浮现?发挥感性的力量。如何发挥感性的力量?说故事。因此,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好多故事,经历说故事的人的经历,感受说故事的人的感受,如果你也曾经有过类似经历,有过类似感受,你也能从中获得疗愈。

  有时候,说故事是对自己说的,因为,有些事,只有自己才能理解自己。而通过对自己说故事,我们能从中发现被我们的意识掩盖的潜意识,发现我们忽略掉的很多重要的过往。有时候,说故事时需要听众,哪怕只有一个聆听者,我们也会觉得被支持被理解被抚慰。就算说完故事后一切看似没有任何改变,最起码说故事的当下我们获得了直面过去的力量。而这种力量难能可贵。

  作者周志健说:“故事就是生命。”有力量的才是生命,没有力量的只是行尸走肉。而帮助我们获得力量的故事、语句,在书中俯拾皆是,例如:“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我不用完美,但我要完整。”“不完美是我们与别人最大的共同处。”“如果人否认了生命里的孤单,才会叫自己更孤单。”“贫穷与物质的匮乏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爱与关系的匮乏。”“不管你怀着多大的善意,仍然会遭遇恶意;不管你怀着多深的真诚,仍然会遭到怀疑;无论你呈现多少柔软,仍要面对刻薄。但请记住,你的人生是你的,不是任何人的,”“如果你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如果你也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改变他人,你是孤独的,但你也将因此自由。”……

  看作者说他自己的故事,说他的母亲的故事,会深有同感。会想到自己也是这样的人,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母亲。我的母亲也曾经对我很不好,各种打骂,各种要求,读高中读大学时,我很多次想要逃离,只为了离母亲远点。但是逃离并不能解决问题。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必须先‘原谅自己不能原谅’。一切的宽恕,都得先由我们宽恕自己开始。”一直到我毕业后出来工作,一直到我不断修炼我内心的力量,我才能做到和我的母亲和解。当然,很多人可能不会如我或者作者这般幸运,那么,最起码你可以先好好爱自己,先跟自己的内在小孩说:“对不起、请原谅我、我爱你、谢谢你。”

  如果你曾经遭遇不幸,如果你感觉自己不完美,不要急,“我们不是来‘拥有’什么,只是来‘经验’什么。在所有的经验中,我们唯一想要拥有的,只有爱;而唯一需要学习的,也是爱。”

  《拥抱不完美》读后感(七):宽恕是一种“缓抵达”

  周志建的第二本聊的还是故事疗愈,只是这本书会从不完美的角度来说生命中的故事,有他对自己不完美的释怀,也有对自己不完美母亲的原谅。我觉得这是一本完美主义者的必读书目,它会告诉你如何与所有的不完美共存。

  臣服于自我情绪

  如果你的理想人设是谦谦君子或者说是温柔淑女,那你一定是个好脾气的追求者。可是,是人都有情绪啊,当那些情绪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当你怎么都压抑不住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千万别压抑,承认它,接受它,看着它。

  那些好脾气的人不是没有情绪,他们只是比较擅于表达情绪和抒发情绪。在这本书里,周志建本人一开始就打破了“好人”的人设,别人在他的facebook下面留言,觉得他过于高调和显摆。他想反驳又想显示自己宽宏大量。反驳是对不认同的第一反应,宽宏大量则让他觉得心里难受,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我告诉自己,以后可以再低调一点,以免招惹是非或不怀好意的人。

  第二,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会招惹这个人来批判我呢?是不是内在也有一个我在批判白己?”所有外在的.发生,都来源于我们白己的内在。

  第三,我告诉自己:“对,有时确实我也会骄傲、自负,我承认,因为我也不完美。感谢提醒。”

  在最后的反思里,我跟自己说:“是的,我不完美,但我也不需要永远这么i:我是可以生气的,我不需要每次都想当好人:;”

  在这样深刻的反思里,我突然发现,这个发生,其实还很值得的、:"

  在这个过程里面,周志建承认了自己有情绪,他没有妄图去做一个好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反而是一个人日臻完美的开始。

  学会正确地表达情绪

  一个好脾气或者说情商高的人,不是他们没有情绪,而是他们擅于正确的表达情绪甚至转化情绪。当你承认情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会学会正确的表达情绪。

  在这本书里面,周志建说:“当一个人可以如实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当中,没有罪恶感,也没有批判的情绪。只是单纯地说出“这就是我的感觉”时,这表示,疗愈完成了。真正的亲密关系,就是你在这个人面前,不需要再遮遮掩掩,你可以真实地做你白己。”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当你在一个事件中感觉很不舒服,跟别人倾诉的时候,你会有表达的障碍?你很难说清楚那个事件本身,那个困扰你的点你并不知道,但是你就是很难受。一旦你把它理清了,那个烦恼已经去了一大半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在专栏中指出爱就是帮助孩子表达自己。“当父母能够帮助孩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时,这就是爱。管是看孩子,还是看我们自己,我们都会知道,当有一件事死活就是说不清楚时,这真的很难受;而突然间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词汇或句子来表达时,顿时会觉得非常舒服,甚至会觉得世界都变亮了似的。此前我们也说过,这被称为“心智化”,也就是学会用语言来表达感受。”

  在这本书里面,周志建是通过让案主讲故事的方式去释放他们的情绪的,用故事去终结故事是他的方法。这个方法适用于那些多年未走出自身心理阴影的人,是一种专业化的辅助。如果你想正确的表达情绪,推荐另一本书《非暴力沟通》,情绪的表达可否拆解成步骤,这本书给出了详细答案,只是我个人的体验是,从理性认知到落地践行需要多次反复练习,因为这是对个人性格、习惯的纠正,没有反复,难以达成。就我自己而言,也属于头脑层面知道,行动层面没有形成条件反射践行的情况。

  宽恕是一种缓抵达

  我很欣赏书中的一句话:一切宽恕,从自己开始。

  周志建会鼓励他的咨询对象把怨恨、受伤的感觉r不保留一地健出来,急着原谅.做不到原谅也没关系。请你先原谅自己“不能原谅”。

  生命是一种“缓抵达”,切记。不管是学习宽恕或慈悲都一样,急不得:生命不是一种从A到B之问的直线运作,它不像乘高铁,一下就从台北到高雄,别傻了,生命不是这样的。

  他说我年纪越长越明自到:生命是一种迁回、无秩序、无法控制的流动。它绝对不是理性的运作。

  宽恕“就像燃烧的木头一样,它会成为一缕烟般消失了。”这是一位灵性大师给出的隐喻周志建喜欢这个隐喻.;他自己就是这样经历的。

  他说宽恕是最终的救赎之道一:.但是,在宽恕别人之前,请你记得先做一件事:就是“宽恕自己”。如果你现在还做不到宽恕,还无法原谅那个伤害你的人,那就请你先“原谅自己不能原谅”,好吗?一请对白己宽容一点,慈悲一点,因为,你不能给别人你身上.没有的东西。说到底,疗伤止痛是需要“分期付款”的。

  想听我的音频解读,欢迎扫描图片中的二维码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