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活着•见证》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活着•见证》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2 03:30: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活着•见证》读后感精选10篇

  《活着见证》是一本由王崴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着•见证》读后感(一):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

  见证不同人顽强生存的故事,感受真实的活着。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会和他人接触,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他人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在对他人产生影响。这本书中,各式各样普通或不普通的人通过他们真实的生活来对读者产生影响。不过我没有想到的是,这影响会是如此沉重。

  这样一本书,将人们的距离缩短,真切的了解他人的生活;将时间压缩,在刹那间感受别人一生的痛。这些人,不是活在书中虚拟的人物,而是鲜活的生命。

  当我看到他们脸上的皱纹、手上的冻疮、褴褛的衣衫、默默留下的眼泪、悲切的笑容、孤独的背影或是无声的呐喊的时候,我感受到无奈、悲伤、痛苦。不过在这些感情的背后,能够看到的是大家想要活下去的信念。

  总会有人抱怨生活的不公。但是,如果我们拥有健全的身体,如果我们还能够进行思考,只要我们还活着,那么我们就是幸运的。所以不要去抱怨,试着去感谢身边的一切,感恩生命。

  每天都发自内心地为自己唱一首歌吧,让自己开心的活着。

  《活着•见证》读后感(二):撕开生活的伤口

  和《活着•见证》一起读的是《中国人的一天》。这两本书,分别来自于腾讯的两档图片新闻栏目,乍看之下,两本书很贴近,都是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但读过之后,我不得不说还是后者让我更舒服些。

  但不舒服的第二个原因有可能是我反应过度——我觉得这本书背后的精英视角让我太不舒服了。在字里行间之外,我总感到有一个声音说:看那,多惨。或者说,相比之下你拥有够多的了,珍惜你所拥有的吧。亮出了别人的伤疤,然后告诉健康的自己是多么幸福,鸡汤也不是这么熬的。这比第一个原因更让我不舒服。

  小的时候在街上遇到乞丐,我的第一感受总是恐惧,想要绕开逃跑,渐渐懂事知道去同情或者唾弃。但其实同情不起任何作用,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近日备受关注的“渐冻人”,在这本书里也有介绍,但愿其他需要被帮助的人们,也如“渐冻人”一样得到这个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天地不仁,做人总要仁吧?

  《活着•见证》读后感(三):生活的真相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没有关注过腾讯的这个栏目——《活着》,但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却是被深深的触动到,当这些最真实的人生以这样一种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面前,顿时觉得任何语言在这些生命之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幸好有这些照片,记录下了那一个个动人的时刻。我在想,摄影发展至今,最主要的功能不应该只是为了拍出美丽的照片,而应该是用来记录下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方方面面。人们对美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所以很难去评价哪一种更美;但是记录,是一个理智而客观的过程,摄影就是这样一双特别的眼睛,把这些过程记录下来,不在乎美丑,只关乎真实。

  我很喜欢“陆良八老”的故事,这八位老人在云南大山里默默种树几十年,最后把那片树林无偿捐献给国家的那群老人。在大多数人看来,他们“很傻”,但是他们却是难得地追随内心想法的人,在如今这个追逐名利的时代,这样的人也越来越少。还有那个“1001个愿望”的故事看完也觉得很温暖,不管生活在什么地方,每个孩子都有梦想,正是那些梦想支撑着他们前行。

  读着那些老人那些小孩的故事那些城里的山里故事的时候,还感觉这些人以及他们的生活离我有点遥远,但是当看到最后一组松江工厂那些年轻人的婚纱照的时候,顿时觉得他们原来离我并不远,看着这些年轻人,想着那些一同挤过地铁的乘客,那些擦肩而过路人,可能就是某一个故事的主角。

  我曾在芒市机场遇到过一位景颇族姑娘,她长得非常瘦小,看起来弱不禁风的样子,这是我第一次认识景颇族。姑娘给我讲起了她自己的故事,她说她已经19岁了,已婚,丈夫是比她大很多的外乡人,她出生在大山里,现在又跟着丈夫在大山里工作,她说工作很辛苦,羡慕我可以旅游。我问她喜欢大山吗?她默默地点头轻声说了喜欢。后来我想,生活对于她来说,或许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读着这本书的时候想到这个女孩,觉得我也见证了一种与自己全然不同的人生。

  我很喜欢的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说过这样一句话:“绝大多数人从生活中都得到了相当多的乐趣,但总的说来,生活就是受苦,只有年龄很小或者很蠢的人才会想象不是这样。”虽然这句话不是那么好听,但是大体上说出了生活的真相。

  这大概是我读过的最沉重的“看图说故事”的书了,因为这些故事,是最真实的人生。拨开层层的掩饰,当直面生活的本质的时候,发现现实的残酷总是多过于美好,对有些人来说,生活只是承受,没有选择。 但生活本身又是一件充满希望的事情,即使在最卑微的环境里,也能看到清晨的日出,夜晚的星光。

  用罗曼罗兰的话来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活着•见证》读后感(四):体温仍在

  “小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又变成牛”

  “牛以后呢?”

  “牛以后啊,娃就长大了,我们的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真的是平淡无奇的一段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情的文字,有的只是朴实,只是简单易懂。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所活着。可为了活着,本身就需要为了活着之外的事而奋斗。

  这次跟随同事一起去工地,近38度的高温曝晒,我呆了不到2小时就已经受不了,而那些工人却在那种高强度的工作氛围里一直一直一直重复着他们的工作。活着,不易。我看着看着,思绪跳到了妈妈那里,鼻头一酸,想到当初妈妈跟我讲她在去到某一个工地上被那群疯了的蚊子咬的整个人肿了一圈,我看着妈妈很心疼,但是我没想象到那种着了魔疯狂般的蚊子到底怎么个恐怖法?这次自己在工地上碰到的那群凶残的有点不要命的蚊子,知我妈妈的感觉,我的必定是小巫见大巫。妈妈,那些年辛苦你了!在你身上,我感受到心疼。你很坚强的为我而努力,现在的我也会同样的坚强的简单的快乐的活着。

  活着,真好!

  多少人能知这个简单道理,活着似乎是只顾生离的悲伤,风花雪月之事引发的小情绪,忽视了死别的快决,忘掉了活着真好这个一切先决条件。

  而活着此书,通过对比书中N个主人公的生活来让你知道自己的幸福。其实,幸福本是件不需要比较的事情,这是你的感受,但是现在的人多多少少有点病,总喜欢无病呻吟,一只蟑螂的出现都可以让他难过不已,消极情绪已迅雷之势,席卷宅人们。好像只有通过比较他人的不幸,才能方知自己的幸福。为何身处幸福中心地带,却要爬往悲伤边缘呢?为何不能本分一点,用心感受那些真的感觉?

  幸福,不是要通过比较才有的,它是确确实实在那里,就在那里,就在那里的。

  专注修钢笔60年的老爷爷,在没有市场,没有传人的框架下,仍然坚守在老胡同里,渐渐同时光一起老去;

  年仅两岁半的小童,将擦过的鞋给客人穿好,擦一双鞋能有两元的收入,和奶奶姐姐在生意好时可擦二十双;

  五男两女,素不相识的七个年轻人毕业后,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来到偏远的龙家村小学成为山村教师;

  .....

  每个人都会遇见每个人的暖,

  所以,

  你的体温仍在,

  就开心的活着吧!

  《活着•见证》读后感(五):活着不需要见证

  案:负能量较多,点击需谨慎。

  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大约每个月都有几天会倍感人生虚无。

  这次是因为前几日看了两本摄影集,一本叫《中国人的一天》,一本叫《活着 见证》。特别是后者——这也是我把这些文字贴在这本书页面的原因——用极精美的铜版纸印刷,每一幅照片细节毕见,那些残缺的躯体、死亡的威胁、生命的脆弱、生活的绝望,毫不委婉的出现在我眼前。丝毫不顾忌我的血管、经络乃至淋巴里充盈着饱满的负能量,一触即发。

  这是一本极富冲击力的书,但我完全不同意作者在前言、后记、每一部分的介绍语乃至腰封上的几乎每一句话。因为,最起码的,我从不相信疾病和残疾会带给我们力量,不相信不得不相依为命的活着被看成爱,不相信毫无胜算的理想有任何意义,从而坚信,我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是苦海中的鱼,我们的恐惧比感动、怜悯、愤怒要重要的多。

  在同类的苦难面前,我绝无怜悯的姿态,这个姿态是留给宗教主的,我等只能站在同类之中被怜悯。凡人对同类的怜悯是僭越,正如凡人对同类的感动是廉价品。还记得读本科时,我在北京一家党报做实习记者,为了方便住在报社附近,住处旁边是工地,每天我和许多灰头土脸的民工一起挤公交,有一天,我举起相机想拍一下“民工”们的艰难生活,镜头好不容易捕捉到工地的建筑效果图上“新光天地”四个大字和民工面庞形成的黄金角度,闪光灯闪亮的一刻,我却在镜头里看见了自己:同样的灰头土脸,廉价的外衣,上衣口袋里是诺基亚3310。这一刻仿佛黑暗中突然点燃的光,照出自己的原形,原来自己和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其实,那几年正是中国的白领“民工化”的开始,不久,新入行的记者、律师真的成了民工,小公司遍地的中关村和国贸如今到处是民工,用不了几年,我看金融街也逃不过宿命。

  这只是举个例子,在苦难面前,财富、学历、相貌统统可以忽略不计。命运的偶然一瞥,就可以让一个人突然死去,或者病的生不如死。这样的事情,每一秒都在发生。既然大家都是一样的,谁“观照”谁?谁又“拯救”谁?谁还顾得上谁?分什么你我他,排什么高上大?

  所以,《活着 见证》这本书见证了中国人多米诺骨牌一样的生活。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只是平平淡淡的活着,但这种活着是脆弱的,如果生活中有一个要素轰然倒塌,就会产生剧烈的连锁反应。

  在苦难面前,我亦不相信彼岸,年轻时读张中晓《无梦楼随笔》,在一段话下面反复画了粗线:

  历史有情,不是人事无常,正如历史无情,不是因果报应。因 为世界并不是裁判所,而是生活的地方。必然性可以休矣。p6,《无梦楼随笔》,张中晓,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5月版

  没错,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的事情比比皆是,彼岸没有极乐世界,因为苦海无边,无穷无尽。回头是岸吗?古人已经说了:“眼前无路想回头”,以我们的欲望之茂盛,求生之强烈,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回头的,能回头的人即便不是菩萨果,也已经进到罗汉果了吧。那么好,哲人不说因果报应,哲人说微言大义。可“大义”是什么?是我们要坚信正义和博爱会实现;“微言”是什么?是正义和博爱在历史上从来是少数派,以后也是。哲人不比教主更残忍或更慈悲,有时只是换个说法而已。

  在命运的偶然面前,没有什么可恃,只有等死,并在死之前感到恐惧,并在恐惧的时候接受身为人,特别是身为中国人的懦弱。

  懦弱的人缺少血气,从而会变得自私、偏狭和阴郁。但是,也只有懦弱的人才能活下去,因为自私、偏狭和阴郁会形成保护墙,自私反而是人人可见的护身武器,就像动物的獠牙,即使在苦难降临时不堪一击,也至少可以吓唬同样懦弱而自私的同类。

  于是,这就具备了在中国活着的基本条件,不惮于以最大的恶意揣摩别人,并且自私、小心翼翼地活着。等死。

  然而有时候可以不等死,也就是虚无感产生的时刻。就像玩一款电脑游戏,努力经营,赚虚拟的金币,建造不存在的城市,提升乌有的级别,消灭二维形式的敌人。每天乐此不疲,废寝忘食。为每一次击败敌人和升级而欢呼雀跃,为赚到的每一笔钱而开心,然后,突然有一天觉得好累,这里面的输赢又有什么意义?能当饭吃?略微狠一下心就把游戏删除了。

  而每天在网银上把数字从定期挪到理财,再挪到支付宝,或者挪到纸黄金纸白银,每个月计算还完月供和信用卡还剩多少数字,每年盘点这些数字的总额是多了还是少了,这些数字并不是虚拟的——有人说,可以买到吃的喝的,买到旅行和婚礼,买到子女的教育——没错,可前提是你愿意在网银前玩这款真人游戏。有一天,忽然厌倦了呢?

  活着,不过是安装一个APP,当虚无感降临时,有些事也只如卸载一个APP那么简单。

  《活着•见证》读后感(六):我来过,我看到了!

  我们大部分的人,都莫名其妙地来到这个世界,运气好的话,大概可以活一千多个月,许多时间里,我们会关注我们自己的那一点感受,哪怕微小,但是自己的事情,再小也是小,而别人的事情,似乎再大,也不过换来一句唏嘘。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想,这本书是给我们打开了一个窗口,这个世界的窗口里。

  有这样一些人,一些因为基因问题,一出生,就患有稀缺病的人。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一生一世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却因为拆迁,而流离失所,下半辈子不知道着落在何?

  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是异乡里的异乡客,用最大的劳动力,换取最少的酬劳,来支撑这个社会。

  他们都在见证生活的残酷性。而他们的故事,即使被我们观看到,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对真相了解的越多,约会觉得恐惧,对世界失望,不信任,更怕自己有一天也会沦落至此。

  但是再看下去,我发现这种展示的意义所在——那就是,他们的生活虽然如此艰辛,但他们

  仍然在向上:为了过好一点,那些异乡客相互扶持,年轻的民工夫妻背井离乡,蜗居在拥挤的帆布大棚里,几块木板,一张席子,仅有的私人空间。但他们却很开心:因为相守就是一切——那组流水线上的爱情的照片,简单的婚纱,并不精致的妆容,却因为独特的工厂背景,还有他们相爱的脸,变得异常动人。

  那组照片告诉我们,即使房价再高,生活再艰难,我们还是有爱情。

  那组1001个愿望。拍摄地点在云南永胜县,孩子们站在劣质的黑板前,黑板上画着孩子们的梦想,有些人想要成为科学家,有些人想要成为服装设计师,有些人想要成为足球运动员,有些人想成为IT高手,有些人想成为演员。

  虽然这些梦,也许只是摄影师加注给孩子的,但是孩子们却因为这一次拍摄,从而有了梦的概念。

  也许这是《活着》栏目的意义,摄影师拍下这一切,并不能改变被拍人的命运,而我们看到这一切,也不能改变被拍人的命运。但是不能改变,不意味着去忽视。就像《活着》栏目自己曾经说过的,如果每个人能如凯撒一般高呼“我来过,我看到了”,实为我们最欣慰之时。

  《活着•见证》读后感(七):活着,见证

  活着,活着!当你在这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无法享受生活的时候,看看《活着,见证》吧!当你有一席之地足以安眠,依然不满足现有的安逸的时候,看看《活着,见证》吧!当你抱怨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感觉自己分外痛苦的时候,那么就看看《活着、见证》吧……是的,我们应该看看,看了,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都不再是痛苦,所经历的挫折也不会再折磨你,你会发现,原来你的生活竟然是如此幸福!

  把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人,他们都在认真地看着,对照自己的生活,的确都感觉自己是那么幸福。

  书里面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一桩桩预料不到的结局,人物虽小,但事件却震撼人心。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看到整个时代的映像。人性中的冷漠,温暖,人性中的贪婪与付出形成的鲜明对比,直击人心。把这些传播出去吧,我们有这个责任。

  这本书很耐看,你可以重复地看,每次看你都会有被击中的可能,也许是一句话,或者一张图片,甚至是一个人的那双渴望的眼睛。这本书看得很快,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有一幅图片,简单的文字介绍,一目了然。感谢上百位的摄影师,他们用镜头记录下我们生活之外的真实。让这个时代保留在书籍中,见证了历时,见证了现实、见证了坚定,见证了生命的无常,更见证了真爱。

  还奢求什么呢?能健康地活着,能和家人一起早出晚归,能在饱腹的同时让生活有一定质量,够了,足够了!

  爱是什么?_?我们可能无法给出准确的定义,可当你看到母亲对得绝症孩子的不离不弃,看到相伴一生的一个决定,你会懂得这才是爱!面对生命的无常,活着就是幸福!

  不再奢求,活着,就求健康平安!

  《活着•见证》读后感(八):获得平静的内心

  整本书是一幅幅的图加上简单的解说,每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那些故事都带着些许悲情,但有都有点小确幸。我的题目是《挥舞的不只是球拍,还有未来》一张盲人兵乓球的照片里的一句话,两个盲人孩子在打球,一个孩子盲人孩子站在旁边听。解说里有句话“盲人因为身体有缺陷,性格容易急躁,打球有助于他们获得平静的内心。”“平和的心态可以让这些孩子更加积极地看待生活,将来的人生路能走得更平稳一些。”

  书里有很多类似的话,都是普通人说的,但是细想起来,却很有哲理打铜匠苏伯说“一边打铜一边听广播,好轻松,做人要放轻松点,左望望右望望,不专心就会觉得辛苦。”这让我想起豆瓣曾经很流行的一句话“其实很多人觉得活着很累,只需要早点睡。”有时候我们想要的太多,就会让自己背上不自知的包袱压弯了腰。

  坐在门道里哄孩子的时候,看的这本书,女儿在婴儿车里熟睡,小侄女指着书里《学费》那张照片里两岁半的给客人换鞋的孩子问我是什么故事,我给她讲完之后,她说“那我上课听老师话。”

  其实这种故事并不是书里才有,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我始终相信好好思考,好好努力工作就能改变生活,跟我们一条路之隔的对面门脸房是做早点的夫妻俩。男的在老家时之前的老婆穷的受不了跑了,留下一个儿子。出来打工遇到现在的老婆结了婚,夫妻俩个开了小店。每天早上3点起床开始蒸包子,和面,做豆浆,做豆腐脑,包馄饨,6点半开始炸油饼油条。中午十一点收拾好东西,吃午饭,然后睡觉到下午3点,女人开始洗衣服,收拾屋子,男人去买菜。男人回来之后开始择菜做第二天的包子馅。我问男人他们每年挣多少钱,他说刨去花销每年能攒下5万块钱,希望能够在老家给孩子盖房子以后娶老婆用。

  给我感触最深的《向上的80后》里有句话“也许不知道自己最终能得到什么,但非常清楚自己不要什么。”

  《活着•见证》读后感(九):活着,你告诉我什么

  每次在电脑上登录QQ,腾讯新闻的推送窗口便会如约而至,而左下角的《活着》栏目,则是我定期守候与关注的内容,因为它是世界与我对话的一种表达方式。

  《活着》是腾讯新闻中心的纪实图片故事栏目,定期通过原创摄影图片,成为我了解民生事件、社会热点,尤其是社会最底层民众的困苦生活状态。每次浏览完20张左右的照片,我的心情都难以平复。而《活着•见证》一书,则是遴选了113个故事193幅摄影作品,编排为四个章节,真正让人感受到该栏目的口号语:“用影像冲击心灵,感受事实的力量”。

  (一)人生而不平等

  如果说《独立宣言》中“人生而平等”的口号是指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那么这是形而上的说法。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看,人确实是生而不平等的。姑且不论地位尊卑、出身贫寒,光是四体健全、有无天生疾病,就已经将还在起跑线的婴儿束上了枷锁。当我看到书中“瓷娃娃”的照片时,不禁想到最近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本是为唤起对患有ALS渐冻人的关注的运动,变成了全民娱乐的名人炒作。不禁唏嘘,又有多少人能够为照片中的“瓷娃娃”的生活增加一些可能性呢?

  (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当我看到书中刊登出为温州7.23动车事故遇难者祷告的照片时,不禁想起我在2012年写的一篇文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fef13c0101dn4b.html)。曾经关注的毒奶粉等食品安全、小儿疫苗等卫生安全、乃至矿难、肇事、强拆等生命安全问题,都在媒体的一阵喧哗声中烟消云散,唯有这些照片仍然清晰的记录着事件的受害者们,因为监管的缺失、社会的冷漠,退缩回无奈的角落。

  (三)还好我们有希望

  康德认为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睡眠、微笑和希望。累了总要睡的,哭过还能笑的,无论我们怎么活着,还好我们都有希望。在照片映衬出的一张张脸庞上,我发觉,越是孩子,越多笑容。这份笑容里面不仅有渴望,更充满希望。尽管书中的故事犹如揭开社会的创疣一般,苦痛中带着血泪,但正因为他们的存在,让人感受到希望的到来。

  (四)某个活着的事例

  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位严重烧伤的85单亲妈妈,一出生即遭遗弃,考上大学却因贫困而放弃,前后又经历痛苦离异,在29岁时因工厂意外火灾严重烧伤,全身皮肤无一处完好,靠鼻孔插管呼吸。但她面对年幼的女儿,仍坚定的活下去,由于不可持续的捐助,因此她选择缝十字绣和经营话费充值淘宝店,靠自己的力量艰辛的活着。她的行为,让我明白,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借此机会,我也发上她的信息,希望至少你在充值手机费时以举手之劳带给她希望。(新浪微博:烧伤妈妈小黄;淘宝店:http://xiaohuang15201989029.taobao.com/?spm=a1z10.1.0.0.Qq1JJQ)

  (五)活着就是零

  活着,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选择,一种人生态度。当你以为一无所有时,你仍可以选择活着。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数学老师的一句话,零代表没有,但不代表它没用,因为它本身就是意义。我想,活着就相当于人生的零。活着的意义正像零的哲学性所阐释的那样——万物因他而生,他却不为什么而存在。由此可见,活着,在生命哲学中体现了最大值,它的本身令人敬畏,充满了力量和价值。

  文/卢育涛 2014.09.17

  《活着•见证》读后感(十):带你看真实的中国——《活着·见证》读后有感

  乍看泛黄的书面,以为这会是一本纯文字的书。翻开书,才意外地发现里面每一页竟都是印在铜版纸上的高画质的纪实摄影。只有很简短的文字来叙述每一幅画面中的故事:站在即将被政府强征的稻田里的的农民;将自己家修成囚笼以反抗强拆的底层市民;荒凉大山里无法上户口的失学儿童和希望小学里的孩子冻坏的双手;因接种了劣质疫苗而再也无法爬起的孩子;死刑毒贩的遗孤;从泥石流下挖出的遗体和在幸存者名单中寻找亲人名字的手影;成骨不全患者萎缩的肢体与“渐冻人”的眼神;在无防护状态下进行高空作业的年轻民工;矿工满是煤灰的脸……

  也许每个人看完这本书,都能在书中的一部分照片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或过去的记忆。当然,某些特权阶层除外。

  无论遭遇怎样的天灾人祸,怎样的无常,怎样的病痛,或是怎样的日常折磨,对于我们这些底层百姓,活命就是最大的信念,最大的信仰。不同于那些特权阶层,我们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总有些画面会触动我们心中的或痛苦或悲哀的记忆,这是赤裸裸的生命现实,是人生必须要面对的真实的黑暗。而在这黑暗中,我能看到的闪亮就是一个个卑微却真实的生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