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7: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的读后感10篇

  《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是一本由魏新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读后感(一):爱与痛的侃侃而谈

  冲着这个名字选了这本书,原以为是一本谈历史的文集。读完才发现,只是和历史有那么点关系而已。涉及的历史来自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而更有作者本人的观点、经历以及一些现实遭遇的感悟。如果说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那么一切经历和遭遇、一切感悟和记忆同样都是历史,不同只是在于有没有人去把这一切记录下来,更少有人能让这记录下来的东西显得有趣。作为一名青年学者、一位作家和编剧同时又是央视《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这本书给大家展示魏新的能耐,确实当之无愧。你可以说这本书有点随意,但对大众而言,需要的就是这份随意带着的亲切感。历史,本就没那么沉重。

  整本书的风格变化挺大,从前半部对历史文献和神话故事的轻松调侃,到后半段对个人经历的深沉反思以及不少现实感悟的平铺直叙,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的合订。再想想这本书那长长的名字——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似乎前半段是“历史教会”后半段是“我们的”,前半段是爱的理由,后半段是痛的感悟。要苛刻点来评价,这就是本凑合的书,不过作者倒是很坦诚的在序里说了这本书的来历,原来设定的名字叫《自古以来》,如果真用上的话想必更有迷惑性。自古以来,可以从历史上谈,可以从神话故事里挖,为什么不能从自己的经历里找呢?自古以来何尝又不是“打我记事以来”?

  于是就没必要去刻意追求意义了,倘若读书读成了课堂上先分析立意再探讨重点然后揣测一下考点,不是很无趣吗?历史是注定的,却又是个变量,不断被修饰和美化;我们是确定的,可也是个变量,因为人来人往,相聚分离;爱似乎是无缘无故的,但总有理可循;痛往往是突如其来的,咂摸之后多少有些回味。于是个人觉得这更像一本床头读物,一本可以闲来翻个几页的书。如果希望诙谐有趣想乐呵一下,就看前半本;如果想宁静思考反省感叹,就看后半本。就像书中对历史的另类解构一样,其实读这本书也可以这么解构一下。

  本来嘛,书就有很多种读法,关键不在于书,而在读者从于从书中能得到什么。作为一名读者,得到的是一种新的角度,对历史,对故事,对经历,对现实……魏新的角度正如其名,挺新的,没怎么掉书袋,幽默而带些不正经的感觉,时不时加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段子。诚然,历史往往装得很深刻的模样,要么谈权谋,要么讲大势,要么点真相,要么算得失……这本书里都没有,却没让人觉得缺憾,反而是一种更贴近自己的亲切。从中,大抵可以明白书中“我们”的含义,在爱与痛的交织下,似乎也带给了历史一抹别样的色彩。

  侃侃历史,聊聊爱与痛,这就是我们即将融入历史的现实生活。

  《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读后感(二):听你侃人生

  我不认识魏新,只是知道百家讲坛,听说他是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想着这样的人写的文章应该是比较有幽默且有水平的吧。听他侃历史,聊青春,仔细看看,原来这本书里面真的是什么都有。从古代的的各种事到神怪杂侃,再到说说他的个人史聊聊心路历程,最后还顺便说了一下对于当下的感言,将那些看的惯的看不惯的统统写了上了,让读者可以当成笑料又或者能够受点启发。

  关于作者个人经历我着实不感兴趣,毕竟长大这么大,每个人的故事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了,几家欢喜几家愁么。当年的故事就当个故事,同电影一样的看看就过了。而那些生活里面的故事确实能让人受益颇多,从古到今,从王侯将相到社会最底层。英雄或者枭雄,从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不一样的故事。我喜欢历史,都知道唐太宗说过一句话叫: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兴替不敢说,但是知晓还是希望的,毕竟对于国家这般的事情普通人其实并无太多作用。看着历史里面的他们,才知道革新变旧会有多大不容易,才知道每一个领导成为王者需要隐忍多少。历史里我们知道尧舜禹禅让制度三代而亡,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开始。一直觉得禅让制度产生的王是真正民之所想、众望所归的人物。禅让制度里面的尧舜禹都是得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可是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都错了。都是阴谋啊!作者告诉我们禅让只是种美好的理性。现实越骨感,理想才越丰满。众所周知的美德难道只是当年混乱日子的臆想吗?还是现在的教科书已经让人们洗脑为一件事情只有一个结果,不管他是不是真相!

  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我却最爱里面有情有义的人物。唐诗宋词里走一遭,看烟花巷陌,风流事、平生畅。看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免得看到 现在拼爹古代拼爷爷,为了那些乱七八糟却有真的可能存在的事情而感到难过。还好,这些只是作者的一些个人所记,不用为那些官场职场诟病想太多。一路看过来,那些历史故事或者神话故事都蛮有意思。文笔很是贴近生活,易懂易看,到是很是一本休闲时候的书籍了。包罗之广,只能等读者自己看了去发掘了,这样的侃侃人生也挺不错的。

  《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读后感(三):正中眉心的子弹最温柔

  2007年的夏天,我怀揣历史学硕士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离开了母校,留给同学们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终于跳出‘史坑’了!”然后一猛子扎进出版圈子,梦想着能够成为最牛的图书编辑,做出震惊全国的超级畅销书。

  之后的若干年里,我经手的书稿不计其数,几乎涵盖人文社科文学等各个领域,最不敢碰的却是自己最熟悉的专业领域——历史。因为,爱之深,责之切。我受不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出版一本质量不过关的书,怕祖师爷在天之灵翻脸,也怕无颜回见自己的导师。

  中国人是喜欢读历史的,也喜欢写历史。从古人拿着小刀刻乌龟壳划竹子片开始,先人们发生的大大小小事件就以各种稀奇古怪的形式保存下来,留给后人论短长。我的投稿邮箱几乎每天都能收到热爱历史的作者们新写的历史文章,有白话历史,也有历史小说。特别是出现了《易中天品三国》、《明朝那些事儿》等超级畅销书之后,简直有一股“全民写史”的狂潮铺天盖地涌起来。大大小小的网络论坛上,随便点开一页,就能看到各种新奇的ID洋洋洒洒书写自己眼中的上下五千年。我见过一个男孩子,不过二十五六岁的年纪,竟然闷头写了一百多万字的魏晋南北朝史。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难理清头绪的一段,且不说那男孩写得如何,单就这股执着认真的勇气就叫我这个历史系科班出身的人脸红耳热。

  感动之余,总有些遗憾。很多写作者的文章,言语花哨俏皮,却缺乏扎实的读史功底。这种文章,也许能够凭借一些搞笑的噱头在网络上赚取不错的点击率,却成不了一本有厚重感的书。因为它们没有观点和主张,因为它们没有思想深度和指导意义,因为它们没有真性情。

  带着这种先入为主的挑剔眼光和毒舌心态,我接到了魏新老师的书稿。凤凰雪漫文化有限公司的资深策划人贾佳将书稿交给我时说:“这是百家讲坛最年轻的学者的书。”我说:“哦。”贾佳又说:“这是一本重口味、怪趣味的书。”我说:“嗯。”

  然后,开始看稿。

  再然后,我大笑不止。

  最后,我就拍案惊奇了。

  这就是我最想看到却一直看不到的那部稿子。

  冯唐说,文学是有“金线”的,是否能达到,一比较就出来。历史的书写何尝不是如此?有些人写历史,引经据典看似知识渊博,其实不过是掉书袋,自己的观点几乎没有;有些人贫嘴逗乐结构一切,喧嚣之后却没有什么值得回味;还有些人,看得出他极力想表达一些想法,却因语言无力或者论据不足,显得捉襟见肘。

  这些问题,魏新的稿子里都不存在。他的观点是一目了然的,资料是详实丰富的,论证是一针见血的。若把文字化作子弹,被射杀的人一定痛苦最少、快感最大——因为,正中眉心的子弹最温柔。

  是的。温柔。这是我在冷幽默、冷笑话的背后发现的真相。

  很难想象一个心中无爱的人写出的文章会好看——无论是历史还是其它。因为爱,所以去关注,去了解,去体会,去批判它的不好,进而,更加珍惜它的好。

  一般说来,喜欢看历史的人,多是关注三个层面的东西。第一是权谋。屌丝刘邦如何成为皇帝?愤青曾国藩如何成为权贵?这样的阅读满足读者的功利心。第二是大势。乱世枭雄,谁与争锋?金戈铁马,谁主沉浮?这样的阅读满足读者的领导欲。第三是真相。历史上究竟有没有甄嬛?康熙遗嘱究竟立谁为继任?这样的阅读满足读者好奇心。摸准了这种阅读需求,很多写历史的书籍都迎合读者的喜好包装出来,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但是,我没有这样操作魏新的书。

  这本书,没有教读者如何升官发财;没有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没有皓首穷经寻章摘句。作者不功利,所以文字不功利。它就是一部用精彩文字书写过去、书写人生、书写回忆的书。历史可以教会我们谋略、厚黑、经验、教训,可历史更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赤子心。恨什么,爱什么,追忆什么,这些都是我们从国家的大历史和个人的小历史中学会的。

  所以,我屡次跟魏新老师沟通,把原来的书名《自古以来》改成了《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已经有太多人在历史的残骸上开展瓦解和解构的工作,我们缺少的,是在废墟上重建爱、重建信任的力量。这本书,就是大浪淘沙之后留给我们的最货真价实的金子。

  《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读后感(四):不仅仅是历史,也不仅仅是情与爱

  “只有二,才真爱”,猛一看这句话,真让天下女子心凉许多。不过,这有个大前提,特指古人。有关 “二”出真情的人物不算少,“二”到极致的叫俞二娘,这女子看了汤显祖的《牡丹亭》后,热恋上了汤才子,坚决要求见面。不料一见发现是个佝偻老翁,失望之下跳江自杀。其实,《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也很“二”,为了梦中见到的情郎,相思而死。凡“二”者,简单纯粹,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这是一类至情至性的古人,还有一类夫妻闹成大众笑话,落得两败俱伤的无情无义者。东汉时期,有个叫黄允的才子,被当时的大司徒看上了,欲把自己侄女嫁给他。此时,黄允已婚,当即准备休妻。妻子摆出一个通情达理的样子,同意被休,但要搞个仪式,让亲朋好友到场见证。黄允乐颠颠地同意了,当日高朋满座,黄允宣布发妻被休后,该女子居然曝料一堆黄允的丑事,计15件,件件见不得人。结果,黄允名声一败涂地,即没有娶成大司马的妻子,从此再也混不下去。而黄允的妻子,这么泼辣心计深的女人,谁还敢娶,只怕也是孤独终老。这些都属于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

  透过古人的情感生活,作者总结出,爱情的最高境界是“女人,最骄傲的不是拥有过多少个男人,而是她的男人愿意为她拒绝多少女人。男人最骄傲的不是拥有过多少个女人,而是能有一个女人,愿意让他拥有一辈子。”放至今天,一样适用。

  按照书名的提示,这本著述应该是专讲古人故事的,实际上非也。第三部分属于作者自己个人生活,第四部分是对天下事发议论。我本来对这样的构成会很反感,但是作者自行交待后两部分属于夹带私货,冲这份坦白,我读了读他的又有是写诗,想必吸引无数文艺女青年,结局却是、也只能是酒吧亏损,关门大吉。文艺青年下海,多半以输光收场。作者的经历,在他那一代人中间,也算具有代表性的吧,我翻翻到底兴趣了了,不比他讲个人故事有趣,不过,对他的同龄人来说,应该是会激起些对自己“激情燃烧岁月”的怀恋吧。

  《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

  《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读后感(五):历史有趣味

  好的书名确实能吸引人,作者在序言里说,此书名是张躲躲、坏蓝眼睛、饶雪漫三位女作家一致认同的,哎呀,我还真是被这个书名吸引过来的。如果用《自古以来》这个作者原定的书名,我就不知道要讲些什么,可能就会错过这本书啦。

  作者魏新是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百家讲坛的读者定位适合我这样的文化层次不高的人,能上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一般都能做到深入浅出。所以,有这样的经历的作者的书对我又有了一层吸引力。

  本书讲历史的是本书第一、二部分,第三部分讲个人,写“我们”的是第四部分。

  在此书讲史的部分,我觉得作者的视野十分开阔,以《古今地盘说》为例,比喻拟人让人一下子似乎从庐山之中升到了空中,看到了庐山的面貌。或者冲出了地球,在太空中看地球。把中国比作一个小孩,逐渐生长发育。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希望老大中国成为少年中国,有朝气。但是我看到作者把中国比作小孩,还是心中一动。“长城”是秦始皇保护“大脑”的安全帽。真个国家形如桑树叶,被一边的蚕惦记,这蚕就是日本,还真是形象。吃掉了一点之后,桑树就就成了鸡,蚕就不行了。这样一比喻,还真是形象有趣,也挺长自家志气。

  魏新的历史讲得好啊。

  《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读后感(六):历史也可以这么读

  小时候最不喜欢历史课,数字人物事件,让人觉得历史真是太枯燥的一种学习,那时就算能读到书本以外的一些历史书,也大教摆出一副正人君子不苟言笑的面孔,让人永远对遥远的过去有一种无限的敬畏感,历史,始终就是一种严肃的让人学习的模样。但近年来学者们的思想却发生了质的改变,写书也写得与时俱进,网络名词、时髦用语、颠覆传统的观念彻底将厚重的历史还原如平常百姓人家的人生,每每读来都觉得轻松有趣,顺便也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如魏新的《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就让人读起来非常轻松,有名的历史事件在他的笔下一下子生动起来。

  这本书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借助非常潮流的网络用语之类来讲述历史,往往还用得得心应手,以前一说到研究历史的往往都让人觉得是老学究,现在才知道,历史可不全是这样长着胡子的老态龙钟样儿。魏新讲的历史有一点儿“魔鬼辞典”的味儿,那就是把大家非常熟悉的典故歪解,但又解释得合情合理,且让你有忍俊不禁的感觉。比如“不管是尧还是舜,都轮着把这个重度抑郁症患者支父当成宝贝,当成他们禅让的‘支付宝’”,这古今文化运用得当真是巧妙且诙谐。

  他讲的历史虽然与我们学过的事件相符,但是他更细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更还原了真实的人物,也有点让人觉得挺颠覆的。比如尧舜禹的禅让,本来在我们印象中是一件很正面的事情,但是他讲完,你忽然觉得这样也很有可能,因为人性本来就是这么复杂的,你非要给他戴高帽,反倒让人有些质疑。所以这本书里的历史故事讲完,让我也有点儿不知所措,似乎不知道该相信哪一种说法才更可靠。

  相比于本书的前半部分,我更喜欢后面那半部分他的个人随笔,回忆童年回忆青春,洋溢着怀旧,却并没有太多的苦涩,只是让人觉得兴致盎然,从文风中可见作者绝对是一个乐观快活的文人,这样的人充满阳光,也仿佛让人看到谦谦一君子。

  《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读后感(七):说说自己,其实很有味儿

  我不晓得魏新其人,既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也没有看过他在《百家讲坛》的讲座,所以无从评价。而《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是我看他的第一部作品,文笔很好,有一种诗的清新和生活的哲理蕴藏其中,读起来很有味儿。

  这本书涵盖了历史、神话、现实与个人经历四个方面的内容。作者据此将文章编排为四辑:第一辑“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是一些历史掌故的串烧,第二辑“神仙的事儿我们不懂”是神话传说的趣解,第三辑“生活是一本题为命运的书”是个人经历的回忆,第四辑“不可思议的真相”是有关社会现实的评论。

  在我个人以为,他的历史串烧并无新意,神仙趣解了无趣味,对现实的评论也谈不上深刻,倒是他回忆自己人生经历的那些文字,童年的趣事、青春的萌动、兄弟的情谊、漂泊的辛酸、小城的故事与美味儿等等,颇能给人以温暖,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读起来也最有味儿。

  我与魏新是同年生人,他的那些事儿我同样经历过,开启了我回忆的闸门:我曾经自以为是将自家的小鸡仔放到水盆里洗澡,差点让他们冻死;我曾经因为母亲的打骂而吵闹着换到家在县城的大伯家安家,换来的是屁股上如雨点般落下的母亲的鞋底儿;我曾经在五岁的时候凭记忆远到五公里之外的大姑家去寻找父亲,以“你见过衣袖上有三个扣子的人吗”这种方式来向路人描述父亲的特征;我曾经因为摸到自己甩在墙上的鼻涕,而第一次悟到了因果报应;我曾经无数次趁妈妈不注意偷出钥匙,偷吃她锁在箱子里准备走亲戚用的苹果和点心;我曾经因为熟悉暗暗喜欢过一个女孩子,后来却又因为害怕她的失望而拒绝了她的表白;我曾经从学校艰苦跋涉五公里只为看一部“毛片儿”,其中SM的重口味画面却让我当场呕吐……

  岁月就象一位艺术大师,曾经的青涩与伤痛,经历的坎坷与凶险,过往的无奈与晦暗,统统被它镀上了一层老照片那样发黄的色彩,让人无限温情,无限向往。所以,当我们借助于回忆这样一台时光穿梭机,逃离乏味、焦灼而苦难的当下,穿越到曾经的过往,往往只剩下温暖,细细品咂品咂,真的很有味儿。

  魏新说,有时候他回眸往事,常觉得好像生活在一本题为命运的书里,在成长的河流中或者挣扎,或者喘息。我深以为然——偶尔作为自己生命的看客,说说自己,回味过往,真的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儿,比如他的这本书。

  《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读后感(八):历史所教会我们的——唯有当下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才最值得我们去珍惜

  魏新写历史的笔法是相当别具一格的。

  写历史的手法有好多种,但是以口语化的语言来写历史的还真的挺少见的。口语化的历史通常见于说书人的故事演绎之中。

  《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这本书的口语化的写法也许是受作者魏新的《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身份影响吧,总之,这本书中的历史不是那种长篇大论的、严肃的历史,而是带有演员与观众之间互动感的说书人口中的历史。

  Anyway,这样的历史笔法也许更加有意思,充满了调侃的意味。比方说,魏新戏称刘备与吕雉的婚姻为“古代屌丝追女”。又比方说,魏新嘲讽假节俭的崇祯皇帝舍不得100万两的军需银子,而李自成亡了明朝后在崇祯的宫中搜出的白银就有3700多万两。崇祯的节俭到了江山尽失老命不保的地步。

  不过,如果你据此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极其不严肃的、消遣的“戏说”之书,那你就错了。

  在调侃的背后,作者还是揭示出一些血淋淋的历史规律,也就是“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

  政治家表现得再仁义,也不过是虚伪的假仁假义。

  发明井的人最终落入别人的陷阱里,猎人的悲剧往往是最后成为别人的猎物。这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游戏,玩政治的人才是擅长的。

  舌尖上被吃垮的中国也算是对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的一种另类解释。

  中国人的吃的传统、民众的饥饿感,以己度人地认为是帝王妃嫔的奢靡的吃覆灭了帝国。其实不然,解开了历史的谜团——吃又能吃多少——的同时,也为历史上被误认为红颜祸水的女人们鸣了不平。

  魏新又调侃古书上的动物之死,说鹦鹉、猩猩这样的动物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完全是“适者生存”的进化的结果,让自己进化得越来越符合人类的需要。

  所以,“惹谁,千万别惹人”,人类将天灾人祸的责任推卸到无法为自己辩解的动物们的身上,也算是一种趋利避害的选择吧。

  其实,《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这本书中,更让我喜欢的是后半部分,那些写当下而非历史上的生活、写小县城的烟火人生、写作者自己的成长经历的内容。

  这部分的烟火人生比前半部分的历史成败少了几分幽默调侃,却更多了几许踏实与温情。

  也许,这些历史的风云过后,留给人世间的便是当下最实在的生活,而历史上的种种,也不过就是告诉我们,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过好自己的人生。

  呵,你怎么就知道,三伏天里,依靠宫女扇扇子取得一丝丝凉意的帝王们怎么就不会羡慕今天的屌丝竟然有空调可用呢?

  时代在进步,唯有自己能够把握的人生才是最真实的,也才是最值得自己去珍惜的。

  《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读后感(九):历史教会我们的

  自古就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警言警句,可见读史之于现代人明鉴与知鉴何其重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游刃有余地邀游,随性随意地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是百家讲坛任何一位讲师都具备的能力,魏新自然也不例外,这是百家讲坛最年轻的讲师魏新的随笔集,分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事件的赏析性、传说八卦分享、自我经历反甄和对于时下这个超越文明时代的认识以及理解性文字等几个部分,囊括了关于人性、世俗、情感的多个方面。

  我尤其喜欢魏新谈历史的部分,因为我知道历史教会我们的太多太多,也因为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不论是谈到哪个人物哪个话题,魏新都能信手拈来,把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一一列举开来,用自己的方式将历史故事传播开来,渗透到历史的细节中去,也深入到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人性之中,发现他们人性中的任何一面,即阳光和阴暗都不曾忽略。于是一个又一个我们熟悉或陌生的历史人物和彼时曾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经历和境遇就再现了出来,于是那些沉溺在历史长河之中的人与事不再仅是故纸堆里一丝不苟地码放的汉字符号,他们被重新赋予以新鲜的生命,被重新赋予以与我们同一时代的思考以及思维。他们曾经的经历以及境遇也成为可以

  对于这样的作品相信每一次阅读都会无限新鲜的感觉,读历史也能读到有趣不能不说是现代读者之幸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