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用的逻辑学(第2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有用的逻辑学(第2版)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7 03:04: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用的逻辑学(第2版)读后感精选10篇

  《有用逻辑学(第2版)》是一本由[美] 梅森·皮里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用的逻辑学(第2版)》读后感(一):带你擦亮眼睛,扫除“圈套”的神器

  信息化的时代,给我们带了了诸多的便利,同样的,也带给我们无数的挑战。各种纷繁的信息的出现,让每天忙于在生活线上挣扎的我们,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避免掉入别人设下的“圈套”。

  有句话说的好,“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怎么与这些“流氓”斗智斗勇,拆穿他们的“骗局”,除了提高警惕外,还需要我们学会逻辑学,用自己超强的逻辑,一眼看穿他们“圈套”的谬误,及时跳出来,甚至碾压它。

  但是,要怎样才能看穿“圈套”中的谬误,甚至反套路它呢?《有用的逻辑学(第2版)》这本书,给你做前方的指引,让你在逻辑上所向披靡,走出“圈套”,成为逻辑学中的战斗机。

  《有用的逻辑学(第2版)》是一本由美国作家梅森·皮里所著的书籍,是一本关于常见逻辑谬误的鉴定手册。作者在全书中逐条列出了在生活中常见的87种逻辑谬误类型,并将这87种谬误分为5大类,包括1类形式谬误及4类非形式谬误。作者结合具体的案例、情景,甚至是经典名著的对话,为我们展现了谬误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应用状况。除展现各种逻辑的谬误外,作者还教会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我们可以运用这种谬误,以达到我们想要实现的目的。

《有用的逻辑学》

  梅森·皮里(Madsen Pirie),亚当·斯密研究所(Adam Smith Institute)主席,曾为密歇根州希尔斯戴尔学院(Hillsdale College)哲学与逻辑学荣誉客座教授,常以专家身份出现在CNN和BBC电视节目中,出版有超过40本专著,包括《提高你的智商》、《福尔摩斯IQ全书》和《谬误大全》等。

  作者丰富的经验和经历,让他能够接触各种逻辑谬误的案例,并且以自己专业的知识,将谬误一针见血的指出,并用幽默的语言,让我们在欢笑中找出逻辑的破绽。

  想知道怎么跳出“圈套”么?梅森·皮里在《有用的逻辑学(第2版)》中手把手教会你。在《有用的逻辑学(第2版)》中,作者把逻辑谬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式逻辑谬误,另一类是非形式逻辑谬误。一起去看看吧!

形式逻辑谬误

  肯定后件“圈套”

  作为“神剧”倍出的时代,相信有很多朋友在电视剧中,都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在某一公众场合中,因为一件伤自尊或是伤面子的事情,A大声的说了一句,要是B在怎样怎样,我就杀了他。很不巧的是,B隔天就死了,然后A就被众人怀疑,甚至B的家人或是朋友报官,说是A杀了B,然后,A就进入了一个无限循环被指认为凶手的过程。

  虽然,这只是众多影视剧中的,一个案例,但是这确实是一个典型的肯定后件的形式逻辑谬误。怎么说?首先,虽然A是说过,“如果B再怎样怎样,就会杀了B”,但是,导致B死的原因,除了A动手之外,还有可能他自己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被车撞到;或者还有其他的仇家早就看他不顺眼,正好在A说过那句话后的那天痛下杀手;又或者B有突发性隐疾正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发作了,因为没人在身边,导致不治而亡……B死亡的可能性有很多种,但是却因为A说过这句话而被推导出杀了B。这就是《有用的逻辑学》作者梅森·皮里,在书中提到的,肯定后件谬误,即因为看到了结果,就肯定某个原因是唯一。

  矛盾前提“圈套”

  作者梅森·皮里在《有用的逻辑学(第2版)》中,还列举了一个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他真的很专业,但有时候却表现的却很业余”。乍一看,是不是觉得这句话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并且我们还会经常使用。就像“他是位专业的演员,只是偶尔表现的不是很专业”,“这个老师傅做菜是专业的,只是偶尔会感觉有点不专业”等等,这些我们在生活中,尤其是帮自己喜欢的人开脱时,一定会这么说。其实这就已经犯了矛盾前提的形式逻辑错误,因为你的前提是“这个人很专业”,结论确实“很业余”,前后矛盾。但是为什么这种类型的谬误,还是会被大众所常用呢?用作者梅森·皮里在《有用的逻辑学(第2版)》中的话来说,就是这个谬误已经被包装成了严谨的逻辑。

非形式逻辑谬误

  分称“圈套”

  之前一个网上传播的事件,你们一定听过,某985或211的高校毕业的学生,因毕业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很多人,就会说,原来985、211毕业的学生也有找不到工作的。其实,这就已经陷入了语言上的非形式谬误——分称。虽然985、211高校确实很好,每年因为录取分数线很高,将很多的人拒之门外,但是这并不代表,从这些高校毕业的每个学生都很厉害。毕竟4年自主的大学时光,有人在向自己的目标奋进,也有人只是浑浑噩噩混日子,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这也就导致了强校里面也有弱生毕业。

  合称“圈套”

  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语言上的非形式谬误——合称。举个例子,一个老板,想要开一家蛋糕店。所以他从其他的蛋糕店里,挖来了业界最强的制作大师、运营高手、最会招待客户的店长……,他把所有的能手齐聚一堂,已经打好了可以坐享其成的算盘。但是,一个月过后,他所想像的,店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并没有出现,相反的,每天几乎没有客户来光顾。老板很生气,把各大“高手”叫到一起,说,“你们不都是高手么,为什么现在店铺死气沈沈的?”。先不管各位“高手”怎么答复老板,其实老板当初,只是单纯的把“高手”召集到一起,就以为万事大吉时,就已经犯了合称的逻辑谬误。

  梅森·皮里在《有用的逻辑学(第2版)》中讲到,把每个很强的兵放在一起,并不代表这就是个很强的军队。个人能力超强的组合,不代表组团就更厉害。因为组团,需要的是互相之间的配合。但是在各自的领域都是顶尖高手的人,不愿意互相配合,或是不习惯与他人配合,对团队而言这就是最大的不利,虽然强强联手,却无法力往一处使,就如一盘散沙,风吹就散。

  诉诸特例“圈套”

  还有一个,我不得不提的话题,“女司机都是马路杀手”,这个就是一种逻辑谬误——诉诸特例,即,因为极少数的特例,就说成群体性的特征。

  确实有些女司机,开车时可能会紧张,出现油门当刹车之类的状况,但是这并不代表,女性司机整个类别都是这样。恰恰相反,据调查显示,同类型的车祸状况中,女司机占比不到10%。所以无论是作为女性司机的你,还是男性司机的你,请记住,你因为某几个特例,得出的结论,其实是一个逻辑的谬误,不要再一棍子打翻一船人了。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遇到过一些这样的情况,你感觉某个人说的话有点奇怪,但是,具体让你说奇怪在哪里,你又没有办法指出,那这个人说的话,可能就存在着逻辑的谬误。通过《有用的逻辑学(第2版)》,让自己的思维逻辑进行一次重新的洗礼,让自己成为逻辑思维的驾驭者,而不是思维逻辑的臣服者。

  我只是列举了几个日常生活中,会遇见的情况,但这些例子只是作者描述的87种谬误的一部分,想要了解更多的逻辑谬误,记得看梅森·皮里的《有用的逻辑学(第2版)》,看看自己还陷入过什么“圈套”。

  用《有用的逻辑学(第2版)》的知识,跳出“圈套”,轻松应对生活的陷阱。当然,你也可以在生活中寻找逻辑的谬误,做个逻辑的反转者,给自己的生活,添加一丝乐趣。毕竟,生活不仅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逻辑思维中的小乐趣!

  《有用的逻辑学(第2版)》读后感(二):你们别想骗到心眼明亮的我

  在广告界,利用明星代言宣传产品,早已是一种老掉牙的套路。打开电视,可以看到能歌善舞的明星亲切地为我们讲述洗洁产品的各种神奇功效,精通表演的演员们向我们推荐各种电子产品……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则卫生巾的广告,竟然请了一名男明星来代言,看着屏幕上那名男明星边跳,边大喊卫生巾品牌名的画面,我瞬间一脸懵逼。岂有此理,女性的隐私用品,居然请一名男性来代言,他知道什么啊?他是挺出名的,然后就可以说他很懂这个?这完全是谬误。

  除了广告,在现实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谬误。记得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大人有时一时兴起,会突然写出一个较难的字,问你这个怎么读。当你说不懂时,他们总是会蹦出一句:“你读的啥书,这个字都不认识。”我嘟着嘴,内心是万分的委屈。还有,“你语文能考100,数学怎么就不能?”“我觉得这世界上没有鬼,你能证明有吗?”生活着实不易,还要应对这些看似很有道理,令人张口结舌的神逻辑,真心累人。怎么才能破除这些谬误,看清事情的本质,不被他人似是而非的观点所左右?

  我们都应该学点逻辑。相信不少人一听到逻辑,肯定都头大。大家可以先看看类似《有用的逻辑学》这样的书,没有拗口的理论,有的是生动有趣,简单易懂的常见谬误。《有用的逻辑学》英文书名是《HOW TO WIN EVERY ARGUMENT如何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全书分析了87种生活中常见的谬误 ,并将其分为五大类型,包括1类形式谬误和4类非形式谬误,讨论了谬误发生的不同原因和条件,结合情景化的案例和生动易懂的对话,展现了谬误在应用中的丰富语境,教你不仅看穿谬误,还可以利用谬误。作者梅森·皮里,是亚当·斯密研究所的主席,曾为密歇根州希尔斯戴尔学院哲学与逻辑学荣誉客座教授,出版有超过40本专著,包括《提高你的智商》、《福尔摩斯IQ全书》和《谬误大全》等。

《有用的逻辑学》

  一、形式谬误——推理有误

  什么是形式谬误呢?我们先来看个简单的例子,下雨了,地湿了;没下雨,所以地没湿。简单推理,甚至只要结合常识,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的后半句有问题,因为就算不下雨,只要我们往地上倒一盆水,地也会湿。这个逻辑推理过程中,否定了前件——不下雨,继而否定了后件——地没湿。但是,“重点在于,即使所提及的事件没有发生,其他原因也能导致同样的结果。”否定前件就是形式谬误的一种,简单说推理过程有误的逻辑叫做形式谬误。

  二、语言非形式谬误——语言模糊

  语言上的非形式谬误,《有用的逻辑学》里梅森·皮里列举了6个。其中有一个叫语法歧义。我当时看了,觉得非常亲切。像小红有一个朋友,叫小丽,她有一双黑漆漆的眼睛。这不就是小学语言考试中的改错题嘛。“她”到底指哪一位?小红还是小丽?语法歧义,这也是一种谬误。梅森·皮里说可以把语法歧义这一招用在写星座专栏上,因为语言模糊不清,读者可以随意对号入座。

  三、 省略非形式谬误 ——省略某些因素

  非形式谬误的第二种叫做省略形式谬误,讲话者省略掉一些因素,产生谬误。“现在的服务员态度都很差。”“小孩子很皮。”我们经常会从嘴里冒出这样的话,但是有可能,我们中是早上去某家水果店买水果,某个服务员对我们爱理不理而已,于是我们就说所有的服务 员态度不好。这就属于“隐蔽量化”谬误。其实我只想批评特定的人,但我把一些具体情况都省略了,便把所有的服务员抹黑了。

  四、侵扰非形式谬误——插入误导结论的要素

  非形式谬误的第三种谬误叫做侵扰形式谬误,即在话语中插入误导结论的要素。开头提到的请明星代言,便是其中的诉诸权威谬误。“引用某个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辅助证明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将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借到其他领域来辅助则是错误的。这是不当权威。”也许那位明星唱跳俱佳,然后他边跳边大声喊出了卫生巾的品牌名,就能证明这个卫生巾很好用吗?这是什么魔法?

  除了广告,在不少文章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字眼“科学家研究发现”、“专家指出”、“不少学者表示”……猛一看,很权威很专业很有说服力。不过,文章里说的这些科学家专家学者之类的确定是文章主题相关领域里的权威吗?还是人权专家来对房地产经济指手画脚?

  五、假定非形式谬误——带入未被证明的假设

  《有用的逻辑学》里列出的最后一种非形式谬误是假定非形式谬误,指带入未被证明的假设而造成的谬误。“你的弱智是天生的吗?”这个问题只能回答“是或否”,但这个问题是个多重问题,无法简单回答。回答是,你承认你天生弱智;回答不是,你也还是弱智,只不过是后天形成的。“这个问题含有一个附带肯定答案的预设。”这正是一种由不合理的假定所构成的谬误。

  生活中的谬误真是让我们防不胜防,有些甚至掩盖了事实的真相。我们可以不系统地学习逻辑,但至少应该对逻辑有所了解,可以尝试着读点类似《有用的逻辑学》这样的入门书籍,跟随梅森·皮里一起分析谬误之所在与谬误之所以然,心眼明亮,看清本质,以应付日常生活的谬误。

  《有用的逻辑学(第2版)》读后感(三):《有用的逻辑》:告诉你变成聪明人的方法

  脱口秀节目叫《奇葩说》,节目的形式就是每期一个论题,双方进行辩论,观众看着选手针锋相对,唇枪舌剑,感觉酣畅淋漓。其实辩论的实质是知识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比较,但是知识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哪个更重要呢,当然是逻辑思维能力,因为不懂逻辑,就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举出的论据也是漏洞百出,空有一身的学问也会被人虐的体无完肤,或者直接陷入对方的圈套里。

  那么我们有办法分辨逻辑的谬误,跳出逻辑陷阱吗?当然可以,这里有一本很实用的书,名字叫《有用的逻辑学》。这本书里逐条列出了在生活中常见的87中逻辑谬误类型,并将这些谬误分为5大类,包括1类形式谬误及4类非刑事的谬误,讨论了谬误发生的不同原因和条件,结合情景话的案例和对话,展现了谬误在应用中的丰富语境,并且不是穿插辛辣点评。读者可以把这本书作为手册来分辨生活中所遇到的谬误。

  作者梅森·皮里是亚当·斯密斯研究所的主席,曾为密歇根州希尔斯戴尔学院哲学与逻辑学的客座教授,常已专家的身份出现在CNN和BBC的电视节目中,拥有几十部关于逻辑思维能力的书。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话,乍听之下,觉得很有道理,细细想来,又觉得哪里不对,但就是分辨不出哪里出了问题,但是当你读者这本书后,你就会发现问题所在了,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01 肯定后件的形式谬误

  看律政题材电视剧时,听到辩护律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他要计划谋杀,他会先为他的太太买一份额外的保险;而他确实买了一份保险。

  如果你作为法官,听到了这句话,是不是裁判的天平已经倾斜,因为你发现律师的推论很有道理。其实律师就是在利用逻辑谬误来诱导法官或者陪审团,那么这句话里究竟有什么谬误呢?

  这其实就是犯了肯定后件的形式谬误,就是我们确定他买了一份保险(后件),于是我们推导出他计划谋杀他的太太(前件),通过结果反推出一个单一的原因,他为太太买保险或许是出于对太太的爱或者对家庭的保护,前件和后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除非有确实的证据,法官是不能被这个谬误来误导。

  在《有用的逻辑学一书中》,梅森·皮里不光让人识破谬误,还教人如何利用谬误,当然谬误中往往隐藏的是不够光明正大的动机,看下面的例子:

  “她是个荡妇。像这样的女人总爱在男人面前炫耀自己,而她每次出现在办公室时,确实打扮的光线亮丽”。

  如果你懂得了肯定后件谬误的形式,你就能发现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我们肯定了她打扮的光鲜亮丽,在男人面前炫耀自己(后件),于是就推导出她是个荡妇(前件)。

  如果别人觉得你说的话有道理,就说明他已经掉入了你逻辑谬误的陷阱里。

  如果能够仔细研究学习这些谬误,一定会在生活中表现的更加有智慧。

  02 诉诸特例的关联非形式谬误

  前两天拼车去外地,一路上副驾驶位的大姐和司机相聊甚欢,话题就是:现在的孩子不用上大学了。

  司机说:上大学有什么用,上了大学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相反不上大学事业成功的也到处都是。

  大姐也附和他的话:就是,上大学没什么用,能成才的孩子上不上大学照样成才。

  他们举了很多不上大学而成功的例子,包括地球人都知道的比尔盖茨、乔布斯,还有外人不知道的他们家当老板的亲戚,同时也列举了很多上了大学仍然生活困顿的大学生,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还有前几天刷爆网络的48岁啃老硕士以及他们邻居的亲戚的朋友的儿子。

  总之,想找几个例子还是很轻松的。

  我问司机:你家孩子多大了?

  司机说:马上就结婚了。

  我问:你们家孩子做什么工作?

  他说:学习不好没考上大学,我也给他整了辆车,接单跑顺风车。

  我就不说话了,大姐说他有两个儿子,或许以后也可以为出租车行业贡献一份力量,就像这位出租车司机说的:我每天也不少挣。

  他们慷慨激昂的言论有没有问题呢,有,就是诉诸特例的逻辑谬误,他们口中的那些人,都是些特例。

  一叶障目,看不到成功的大多数人还是有文化有学历的那些人,他们只是因为自己没能成为上了大学而有有钱的那个人,所以故意创造一种貌似很有道理,其实很容易推翻的论点。

  如果你知道一些《有用的逻辑学》的谬论形式,想要推翻他们的话就容易的多。

  03 伪两难推理的非形式谬误

  前两天领导与员工的座谈会上,一个员工给领导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少年骑摩托车违反交通规则与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老人撞了,两人同时受伤,事故现场只有一个医生,到底该救谁呢?

  有人说,少年年纪轻轻,还没有好好的面对这个世界,如果就这么走了,就太可惜了。

  有人说,少年有错在先,怎么能先救助犯错的人。

  有人说,老人是无辜的,当然先救老人,否则太不公平。

  有人说,老人就算救活了也垂垂老矣,而少年还可以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领导为难了,陷入了两难境地,选择救一个人就相当于放弃另一个人,那么他该如何回答呢?

  最终这个领导说:这还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不好回答,那么我问你一个问题吧,如果你有了答案我再回答你这个问题。

  领导把皮球踢出去了,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用一个新的问题来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我确定他没看过《有用的逻辑学》这本书,他的问题其实是有解的,他可以跳出别人给设的陷阱。

  他可以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作为医者,每一个伤员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是相同的,年轻人和老人我都会救,而且我无论先救谁,都有他的理由,也会得到大家的理解。

  看了上面的例子,是不是发现《有用的逻辑学》真的有用呢?它会告诉你如何变成一个聪明人。

  04 学点逻辑学

  办公室有两个同事,经常争辩打赌,为一件很不值得的事情一挣就是半天,输了的人要么请客吃饭,要么帮忙跑腿复印文件,但常常是小张败下阵来,我给小张推荐梅森·皮里的《有用的逻辑学》,告诉他只要对着对着里面的例子找出对方的谬误所在,下一次请吃鸡腿的人就不是他了。

  小张说他看《有用的逻辑学》有什么用,他又不傻,其实这是很多人的错误观点,一如原来的我。其实学逻辑学有很多的好处,他可以打破你的知识壁垒,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会让你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增强个人职场价值; 会让你辨别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谬误,而不是被别人忽悠,让人牵着鼻子走;逻辑能力提升,你的思想才会灵敏,才会创造更多的选择。

  所以我给大家推荐《有用的逻辑学》这本书,它教你如何看穿谬误、避免谬误,甚至利用谬误,从常见的言语中挖出逻辑漏洞,为对手巧妙设置诱导和言语陷阱,让你的话语字字铿锵,充满战斗力。

  娱乐圈的是是非非错综复杂,外人不足道也。作为一名吃瓜群众,我只是被这个“双十”对比给震懵了。要知道,在当今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能做到舆情一边倒是很难的,而能倒的如此之彻底,就更难。

  造成这个效果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与文中的逻辑错误太多应该不无关系。刚好前几天读了《有用的逻辑学》,借此来分析一下冯导文章的逻辑硬伤。

  这本书的作者梅森·皮里是英国智库亚当·斯密研究所的主席,曾为密歇根州希尔斯戴尔学院哲学与逻辑学荣誉客座教授,出版了超过40本专著,包括《提高你的智商》、《福尔摩斯IQ全书》和《谬误大全》等 。

  比如第二问:如果你认为《手机》伤害了你,那你为什么不诉诸法律?既然你没诉诸法律,那就是说《手机》根本没伤害你。

  这一问犯的逻辑谬误在《有用的逻辑学》中被称为“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特征是将本来需要证明的结论,用来当做支持结论的证据,然后无限循环,没完没了。这么说可能有点绕,我们来举个家长教育孩子的例子解释一下。

  “我打你是为你好。”

  “我怎么知道你是为我好?”

  “因为我打了你啊!”

  你看,这个逻辑就是循环论证。简单的说就是不管怎么说都是我有理。冯导的那一问首先就犯了这个逻辑错误。他说《手机》伤害了你,你应该诉诸法律啊!而为什么要诉诸法律呢?因为手机伤害了你。

  事实上,《手机》伤害没伤害别人,和别人诉诸不诉诸法律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循环论证就是强行把两个无关的事件勾连在一起,仿佛具有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强行假设只要受伤就得报警,然后再进一步用没报警得出没受伤的结论。事实上,报警和受伤根本没有必然的联系。

  即便顺着冯导的意思,他们是有关系的,那在第二步的推理中,冯导又不知不觉地犯了“否定前件”的错误。所谓否定前件就是以为否定前提条件,结论就会跟着变化。

  比如吸烟会短命,吸烟就是前提,短命是结论。而否定前提就是不吸烟,希望通过不吸烟得出不短命的结论。这当然是不对的,即使不吸烟,坏事做多出门让雷劈了也说不定吧,所以不一定会长寿!

  在冯导的逻辑中,报警就意味着有人受伤,报警是前提,受伤是结论。然后否定前提以为就能否定结论,得出没报警就肯定是没受伤。事实上也可能是受伤了,但是人家宰相肚里能撑船没说而已。

元芳,你怎么看?

  第三问:意大利黑帮都没找《教父》剧组,你干吗来找我?

  这条逻辑谬误叫做“诉诸权威”,也就是说权威说的就是对的,不管他是哪方面的权威。在这里冯导反其道而用之,来个权威都没干的事,你就更不应该干了。

  首先意大利黑帮找没找《教父》剧组我不确定,好像花边新闻也有说找过,当然是为了表现拍的真实,是个宣传的噱头。但不管怎么说,这种使用存疑的材料在逻辑上也是应该避免的。而且,即使这个事儿是真实的,那么也不能因为哪个权威没干过什么,别人也就不能干。

  第四问:你冒充社会良心,其实给诈骗集团当过代言人;你骂转基因是为了卖你的高价鸡和高价米;别说别人偷税,把你的账单拿出来晒晒。

  这条信息量有点大,犯得逻辑错误也不少。先后有“揭短的人身攻击”和“你也是”两种谬误。

  与此相同,冯导在这一问前半段的意思也是说,你就是没良心的人,所以你说的话也不是实话。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继续挖掘犯罪分子的口供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一旦确定身份,他再说什么都是扯谎了。

  而在后半段中“你也是”的谬误是指,不关注别人主张的观点正确与否,而关注与观点无关的个人背景。

  冯导的意思是,你还有脸说我逃不逃税,你本身就是个逃税的,自己心里没点X数吗?

  这条反问颇有些五十步笑百步的感觉,而这种谬误也更像是一种转移视线的技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正如冯导把人分成两类,如果是“病人”那这么说可以归为无心的逻辑谬误;而如果是“坏人”那这么说可能就是别有用心的逻辑技巧了。

谁是谁知道

  第五问到第十问中的错误基本上都可以列入“情感诉求”谬误。比如说,明星这个群体被你给无限抹黑,其实他们做的善事太多了。比如说,你制造恐慌致使股民受损等等。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情感诉求说白了就是煽动群众,拉人站队。让自己显得人多势众威武雄壮,从而误导人们忽略理性不再去验证事实。

  在《有用的逻辑学》中梅森说,“情感激励着我们做事,而理性使我们知道该做什么事。但是诡辩者和骗子们早就知道情感侵略理性的方式。只要用适当的语言唤起人们的情感,怨恨也可能就此产生。”

  另外,情感诉求这种谬误的破坏力还在于,聪明的人因为过于理性,往往害怕被人认为冷漠,所以明知是错,也会被周围的情感裹挟着向前。

  以上就是对“十问”中逻辑错误的一点梳理,而你又会选择做什么人呢?逻辑谬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回看“十问”中的每一问都透着小聪明和鬼机灵,估计写完后一定有种洋洋洒洒、浑身通透的爽感。可事实证明,靠生活中得来的怼人经验是经不起理性推敲的,离开了逻辑的强力支撑,骂人都显得是在胡言乱语。

  本文提到的几种谬误只是书中“非形式谬误”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有用的逻辑学》还对形式谬误、语言谬误等类型都有所介绍。

  虽然这是一本介绍逻辑学的书,但是例子大多深入浅出,是一本不错的逻辑学入门书。有志于提高独立思考能力的朋友可以看看,不然很容易在笑话别人三七二十三后,自己得出三七二百五。

  另外,这本书是第二版发行,以前第一版的名字叫做《笨蛋,重要的是逻辑!》。如果冯导能看到这本书,不知道会对书名怎么想。

  《有用的逻辑学(第2版)》读后感(五):这是一本有毒的书

  “全球变暖”是一个具有广泛的关于事实的论战,一些人争论的焦点是它到底存不存在,但关乎有争议的事实,而且双方都试图弱化或质疑对方提出的证据。这个争论比往常的争论积怨更深,甚至深于热烈讨论中的科学界争议。当论证的结果会决定我们的行为,决定我们所处的环境会因我们的行为变更好还是更糟时,论证本书举足轻重。有些时候,论证关乎生死存亡,这时候论证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而论证的成功与否就关乎逻辑的严密与否。

  《有用的逻辑学》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或者经常听到的逻辑谬误的鉴定手册。全书分类型列出了常见的87种逻辑谬误,读罢全书,你可以在与别人说话时和听到某些待考证的传言时,运用书中的方法,甄别其中的错误,跳出逻辑的陷阱,找到进入理性思考大门的钥匙,在生活、工作与学习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无往而不胜。

  《有用的逻辑学》作者梅森·皮里是亚当·斯密研究所主席,曾为密歇根州希尔斯戴尔学院哲学与逻辑学荣誉客座教授,希尔斯戴尔学院在2008被评为美国上市的最佳文理学院。作者常以专家身份出现在CNN和BBC电视节目中,出版超过40本专著,包括《提高你的智商》、《福尔摩斯IQ全书》和《谬误大全》。

  生活中的逻辑谬误,不认真思考,很容易掉进别人给你设下的逻辑陷阱,所以熟悉常见的逻辑谬误,可以帮助我们不会在别人的花言巧语中迷失自己。下面我列举了4个比较常见的逻辑谬误。

1. 重音的陷阱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母亲告诫我们不应该对窗户丢石头,所以我们可以对窗户扔些金属块。例子中孩子们就犯了重音谬误,母亲强调禁止丢石头,而孩子们却误认为强调“排除”的部分,从而认为其他部分是可以认可的。重音是一种口语谬误,书面语中强调语气的地方通常使用斜体字,或者引述支持此言论的人的语录。在发言中,任何未思虑周详的强调都很容易冒犯他(她)人,同时暗示你未对细节思虑周全。这项谬误在于强调语气所造成的弦外之音。

  重音谬误的产生缘于不同音高的变化会影响事实的传达,对语意扭曲的程度则更具字词重音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即使一个简简单单的词组,稍稍改变重音,也可以明显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如:我们都知道皆生而平等,但没有理由将投票的权利赋予每一个人。(事实上,我们大概知道人生而平等,但是“生”而平等意味着他们无法平等太久。)

  在听别人说话或演讲时,要注意不要被说话者的重音所支配,通过熟练的使用重音谬误,你可以不受别人通过重音刻意歪曲事实的控制。

2. 最强的人组成军队,就是最强的军队

  最强的人组成军队,就是最强的军队吗?很抱歉,不是,这只是美好的愿望罢了。这种观点是典型的合称谬误,认为对某类别中的个体成员而言成立的事实,对整个类别也成立。有些名词可以指代整体组成的部分,但把整体的某一部分等于整体这一观念是错误的。

  当我聚集了所有最强的人到军队中,他们就成了最强的军团。这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军队的力量取决于它的士气和团结精神,更不用说 它的速度。作战能力和补给能力这一类集体属性。就像一个由才华横溢组成的管弦乐团就不一定是很好的乐团,因为演奏时可能每个人都忙于个人秀了,而不顾整体的配合。团队是一个独特的整体,它可能具备其中每个个体都不具备的性质。把整个团队当成个体,就会导致谬误。

3. 只要能救人性命,那就值得。不,不值得

  人们会说:“哪怕只能就一个人的性命,那也值得。”有些时候人们会觉得“人的生命是无价的”,这时情感比理智更让人信服。但问题是,举国之力来拯救一个人的生命,这样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这样的代价也是无法承受。一个人的生命对于他的爱人或者父母这样的至亲而言可能是无价的,但对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来说,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不认识你,你有什么事与我何干,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想法处处可见。

  假想你是一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正以每小时200公里的速度行驶,你发现在车轨的尽头有五位工人正在施工,但由于刹车不灵你无法让车停止而在轨道尽头有一条分叉,在那条分叉路上只有一位工人。这时你可以选择把电车拐向分叉,撞上一位工人却救了另外五位,这时你将怎么做?别无选择,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和很多人一样,大多数人会选择撞向那一位工人。我们在衡量拯救一个人需要付出的代价时,应该考虑到有多少人会失去生命。

4. 说三遍就是对的?

  我们先来看一段对话:

  “可是老师,那不是我干的!”

  “但马冬梅,这把弹弓是你的。”

  “可是老师,那不是我干的!”

  “而且有人看到你捡起了石头。”

  “可是老师,那不是我干的!”

  这样的对话可以无休止的进行下去,除非对方使出杀手锏,以诉诸武力的方式速战速决。这段对话中马冬梅再三的重复不是她干的,她想通过不断重复企图说服老师,或使老师疲乏放弃追究。这样的谬误其实是诉诸心理因素,而不是诉诸理性。再三重复利用不断重复,增加观点被接受的可能性,这里存在一个完全错误的假设:一再重复的事情更有可能是真的。

  我们童年时听过很多谚语,比如“三思而后行”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分工合作更有效率”和“厨子太多煮坏一锅汤”等等相矛盾的谚语,这一切都说明了简单的再三重复谬误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当别人再三重复每一句话时,你需要警惕他是否想通过重复的谬误来歪曲事实。

  以上的4个逻辑谬误是不是很有趣?《有用的逻辑学》这本书对于谬误的分析具体完整,作者文笔诙谐幽默,讽刺辛辣,常常从一件小事中看出背后蕴藏的巨大陷阱。这本书教你如何看穿谬误、避免谬误,甚至利用谬误从常见的言语中给对手挖出逻辑漏洞,在辩论时,让你的话语字字铿锵有力,充满战斗力,可以说这本书真的是一本有毒的书。

  突然想起诸葛孔明舌战群儒的场面:只见他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满舌生花,辩的孙权的谋士们哑口无言。世界纷繁复杂,脑袋里有了逻辑,就有了分析世界的工具,就可以让你在辩论时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学习逻辑学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获取新知识,正确的表达思想,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质量。拥有了逻辑这把利器,让生活中的诡辩和谬误无所遁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