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10篇

2022-04-04 03:02: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10篇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由智磊执导,赵立新 / 焦俊艳 / 吕行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一):永不消逝的电波

  赵立新曾说:我看《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时是16岁,从没想到多年之后我竟然可以演李侠这个角色。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幸运,但电影中那种独特儒雅的气质是很多演员不具备的,毕竟时代不同了,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和那个年代也不能同日而语。所以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静下心来,让自己平静。只有平静,才能走进那个年代的人物和他们的世界。所以我反复回味,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片子的同时,也希望能回归到曾经的那份纯朴。

  李侠作为全剧的灵魂人物,赵立新将他身上的性格和品质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高二那时学习紧张,我依然把这部剧追完了,其中数次落泪。他的第一段爱情是师生间的爱情,心爱的女人在传递情报的过程中被汉奸出卖,亲眼目睹挚爱在牢里受刑的他心如刀绞却不能置国家危机于不顾。他的第一个爱人最终用生命传递了情报。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二):《永不消失的电波》:消失的“民国范儿”

  在看这部电视剧之前,有必要先去重温一下那部同名的经典影片。重温之后,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当中,孙道临饰演的李侠,王心刚饰演的姚苇,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的哪些特征足以支撑他们渡过漫长的、动荡的岁月之后,还依然常驻我们心中?

  重温经典之后,我们再去看这部刚刚播出完毕的电视剧,我们会发现,尽管故事还是那个故事,角色还是那些角色,电视剧的创作者也在无论演员方面还是场景、服装方面,都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质感,但最终的效果却还是差强人意。问题出在哪里呢?

  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时候,能否再现那个时代的人身上的独特气质,往往会成为最关键的问题所在。因为场景空间可以再造,服装道具可以再造,但人的气质的再造却不是那样简单,它需要创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人为何会呈现那样一种特定的气质有深入的理解和表现的能力。那么具体到《永不消逝的电波》那些角色的气度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理想主义。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短短37年的时间当中,我们这个国家连年战火、动荡不安,但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却涌现了整整一代甘于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而抛头颅撒热血的中国人,尽管他们会选择不同的信仰和人生道路,但他们对理想的忠贞程度却是极为一致的。《潜伏》为什么会那样打动人心,关键一点就是它抓住了“信仰”这个最为关键的主题。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很多方面有仿照《潜伏》的痕迹,剧本故事也提供了一定的表现空间,但可惜在具体的细节方面以及很多戏的处理方式上却显得浮躁而草率。这种浮躁和草率不属于民国时代,而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通病。

  第二,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一个有信仰、有理想的人,一个甘于为自己所信奉的主义而牺牲的人,他的人生态度一定是从容而淡定的。具体到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来看,我们在它处理一些人物关系的时候,显得非常急切。学过戏剧的人都知道,戏剧冲突的感染力一定要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是需要基于人物关系和人物的情感的状态来合理体现,而不应仅仅是将一个外部的冲突强加到人物的身上。还是以《潜伏》为例,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在很多矛盾冲突非常强烈的情节当中,人物的状态反而是很松弛的,或者干脆没有多么强烈的反应,表情木然。可在观众看来,这表面的平静背后蕴含着多么波澜壮阔的内心情感!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外松内紧”的表现方式,而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很多情节表现上,却是“外紧内松”,我们会发现在大量的时候,演员将角色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强烈外在化表现,试图依靠拙劣的表演将戏剧感强行推高,仿佛生怕观众感受不到刺激继而换台似的。这种弄巧成拙和极不自信的表现又怎么能与那个时代人们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相契合呢?

  还是说回到那部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吧,它拍摄于1958年,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还不到十年的时间,拍摄电影的那些人,以及电影中的那些角色全都是从民国时期过来的人,尽管他们的身份不同、信仰不同,但无一例外都还会有那个时代浓重的烙印,这种民国的气质也自然而然就会被他们带入到影片当中。而当今天我们再回望那个年代的时候,就更会意识到,这种民国范儿在很多民国人物身上都那样鲜明而凸出的体现着。其实也不仅是那些革命志士、文化精英会如此。很多普通人,哪怕是一个小市民或者乡村教师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一种彬彬有礼、从容不迫的处世的风格,这是上千年儒家文化熏陶和教化的结果。电波可以永不消失,但“民国范儿”却几乎已经消失殆尽。这或许可以作为一部文艺作品之所以失败的借口之一吧。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三):剧情还不错,个别地方太矫情,演员努力的表演太表面化了。

  偶然在电视上看到该剧,还是播放第一集的时候,被吸引了。回家后网上搜索出来化了四天的时间看完。

  应该说,导演和编剧还是有在花心思,一个一个故事的衔接中多少有一些亮点,剧情的设定,对剧情发展做的一些铺垫,大体上每个细节在前后的剧情里都能找到一些原因。

  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是着重找点觉得缺陷的地方点评吧。

  其实早在第二集,李侠故意暴露自己并且装做吃毒药死亡的时候就已经让我觉得有点隐隐的不舒服,逻辑上有漏洞。引诱叛徒出现,并不一定代表会有机会吃毒药装死,也有可能直接被扭送到76号,这些风险都没有考虑,变数太大。姑且论这一点是我过于挑剔了。

  另外比较明显的两个情节,小路被捕后,审讯的那一两集,我基本上市跳着看的,实在是受不了一对情人在审讯室里调情,演员的表演很卖力,很想把那种情人被自己审又要隐蔽互相身份得感觉传递给观众,但是无疑是失败的,我觉得比较肉麻,跳过了。

  再有一个就是最后的两集,天朝已经要获得胜利了,做为中共在上海地区最大的一个特务,居然毅然绝然在敌人没有机会捕获自己,自己完全有机会跑出去的情况下慷慨赴死了,还捎带上全家,让老婆儿子陪自己一起死,完全没有办法容忍。直接就有关闭电脑的冲动。

  整部剧漏洞太多,凑合看吧,这就是我对该剧的评价。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四):谍战剧最基本的是逻辑

  看了赵立新、胡军和左小青演的《于无声处》

  被赵立新饰演的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陈其乾打动了

  顺着赵大叔的这条线,找到了同是谍战剧的《永不消失的电波》

  刚开始的抓内奸的节奏还是挺吸引人,虽然也有不少细节漏洞

  比如抓第一个内奸扫帚的时候,扫帚就把死人扔在了楼道里然后去打电话,然后就耐心的在前台等着日本人来

  比如黄达是九州之鹰,那么白丽遥的身份日本人肯定也是知道的,可是黄达被杀之后居然就逍遥无事开起了湘绣店

  不过这些都还好,我能想到,还能看懂

  等到第二部分李侠用真名潜伏76号魔窟之后

  剧情我就愈发的看不懂和琢磨不透了

  1、既然李侠的身份是编造的,那么为什么赵大元还真是他的老师?

  后来查了百度解释了很多,比如李侠是双面间谍,只编造了他在延安的身份等等。可是日本人在延安有那么多的紫霞班成员,李侠在延安又大摇大摆的当着电讯班老师,谈着情说着爱,怎么会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经历和身份,凭着赵大元和今井一的狡猾又怎么能那么轻松的认定他就是良民呢?

  2、何兰芬一会是旅馆老板,一会是纺织女工,这是万能的女人吗?

  3、赵大元死前,李侠和何兰芬去过他的家里,然后赵大元和保姆(也是紫霞班的成员)就双双中枪了,李侠没有嫌疑吗?

  4、李侠的双重间谍身份,看到我真是眼花缭乱啊。

  看到这里我就有种混乱的感觉了

  此时就不把它当做好剧来看了,纯粹是为了有始有终才能看到的。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电视剧里不把坏人的智商都比好人的智商降低N档来编剧啊?

  后半部分剧情简单说几句吧:

  1、路梦惠来到上海之后真是惊艳,书剑变身机智范儿和时尚范儿,在延安简直太土了;

  2、对于现场只有两个汉奸,石处长脑门正中一枪毙命,而李副处长紧紧胸口中弹且几天就出院了,狡猾的日本人难道不会怀疑吗?

  3、对于路梦惠跳楼之后,李侠的情绪流露,每个人都看在眼里,还找不到怀疑的方向吗?

  4、李侠在家里、在办公室里同何兰芬、赵子岐大谈特谈各种私密的计划什么的,真心不怕有窃听器吗?即使认真检查,这个特工谨慎的风格也不应该什么暗语都不加,就直白的表露吧?这点就和潜伏的孙红雷差远了。

  5、76号里的特务一个个都超级业余,自己接到了什么私密任务,都会在遇到李侠的时候第一时间告知,然后李侠成功解救,裴秘书送郭守成走,江井队长捉捕孙明仁。。。如果76号就收这样的特务,那么这也算是一个典型的大国企了吧?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五):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关于我们的理想、爱情与英雄主义

  终于有时间坐在博学楼里了,这篇东西想了很久了,几次提笔,几次放下,今天下决心要把它写出来。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这是在《永不消逝的电波》里最常听见的话。于我们今天,要是能理解得透彻仍很有裨益。

  以前常不理解,所谓“革命的爱情最美丽”的说法。甚至常嗤为洗脑的工具而已。看今天的年轻人的爱恨情仇无不是在物质与金钱的波涛中沉浮。读着李侠与何兰芬的故事,颇感平凡中见美丽,患难中见真情。在那样的年月里,吃的不过是咸菜、稀饭,穿着简单质朴。两个人由陌生到熟悉,共同的执行任务,同样的面对生死,患难中彼此关怀,成功时相互鼓励。在李侠离沪,何兰芬相送的那段中,那种朦胧中的柔美与含蓄的优雅展现的淋漓尽致。当两人经历生死完成任务时,何兰芬抱着李侠送她的第一束鲜花,深情的回望老李,略带娇羞而又甜蜜的一句“老李,谢谢侬!”直说的我辈无尽唏嘘。物质的匮乏正彰显出他们情感生活的充实和富足。而今天近乎奢华的生活,却正相称着我们贫乏的情感。与他们相比,我等简直望尘莫及,今天的爱情之所以廉价,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所剩无几了。

  最后来说说“英雄主义”。就今天的中国,就其社会现状而言,与70年前的十里洋场何其相似。有为富者的尖酸刻薄、金迷纸醉,有冻饿者的凄厉哀鸣,孤苦伶仃。有肉食者的利欲熏心、为所欲为,有劳力者的挥汗如雨、步步维艰。但对于今天,我们是自由的。无论是思想还是前途,都是自由的。阻挡我们的,不再是统治者的皮鞭和手枪,而是我们自己的欲望和贪婪。在声色犬马中放荡,在灯红酒绿中消沉。大批的社会“精英们”,正在以此为乐。所以有人说“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了英雄主义”。真的是这样吗?未必!所谓英雄,是遵从了自己理想,在艰难困苦中奋斗,不为逆境所屈服,一步步的实现自己,超越自己。能够拒绝贪婪与诱惑,保持真诚的事业心,为了前进而努力的人们。所以,今天正是遍地英雄的时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我们面对的岂止是如晦的风雨,更多的是一个个的绝境。真实的李侠与何兰芬就在我们的身边坚强的生活着,不屈的奋斗着。而我们自己,是这样的英雄吗?

  行文于惠园博学楼31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