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英雄喋血》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英雄喋血》的观后感10篇

2022-04-04 03:34: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英雄喋血》的观后感10篇

  《英雄喋血》是一部由赵崇基执导,谢君豪 / 赵炳锐 / 江若琳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雄喋血》观后感(一):《英雄喋血》黄花岗72烈士

  《英雄喋血》:观影时间:2011年9月14日,个人评分:8分(满分十分)

  2011年有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特别纪念日: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以及10月10日,辛亥革命100周年。关于这两个重大的纪念日,我们的大荧幕当然不能落后,上映了好多主旋律电影。六月份基本上都是迎接建党的电影,而到了国庆档,就是辛亥革命的天下了。除了著名的史诗大片《辛亥革命》以外,今天又看到了另一部纪念辛亥革命相关历史的电影《英雄喋血》。

  看电影之前我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一下电影的导演和主要演员,开演之后,我才发现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中学的历史书里曾经讲过的著名的黄花岗72烈士的故事,而且是全港班出演。

  印象中这还是首次看到全港班的主旋律电影,所以很是好奇。整部电影刚开始轻松幽默,还不停的穿插着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还有年轻人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那种热情。随着电影的进行,观众一直期待的高潮终于到来了。本以为是一场场面宏大的大决战,谁知导演用了另一种手法来处理,通过男女主人公那种难过绝望的表情烘托出了当时悲壮惨烈的起义场面。

  当一个个活生生的青年人明知是去送死,还甘愿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坚定不移的进行这场没有归路的起义,生命在这一刻比什么都宝贵,能有今天幸福的日子,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影片结束后,主创都来到了现场,其中有儿时喜欢的明星温碧霞,现在依然风采依旧。郁闷的是现场灯光不给力,所以照出来的效果有点花,只能发两张给各位朋友将就将就了。

  《英雄喋血》观后感(二):《英雄喋血》:葬礼前奏曲

  正值辛亥革命100周年,以此为题材的《辛亥革命》也箭在弦上,而一部同题材电影《英雄喋血》则先一步上映,无论从历史维度还是商业目的上讲都是一首前奏曲。

  《英雄喋血》所截取的故事以广州起义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历史基础,着重起义的前期准备阶段,正因此电影并没有太多了战争场面。当然,在预算的钳制下,避免过多的大场面,而侧面描写起义也不失一个好方法,方慧如被关于房间之中的处理恰当好处,更能抒发出那种焦急压抑的气氛。就这样整部电影的气氛可以用表面轻松、背里压抑来形容。

  可能是不适应香港导演所讲述的历史故事,整个故事虽然步步惊心,但是铺陈起来却提不起高潮,儿女情长的故事耗费了过多的笔墨,影响了整部电影的节奏,要不是百度百科惊现简要剧本,真得无从得知一些关键的细节。好在自众人入住小东营5号,影片的节奏和风格回归应有,用炸弹为礼花的葬礼也名副其实了。

  当然,影片有一个怨念不得不提。既然故事发生在广州,一切台词以粤语配音为宜,而此番众港普、台普着实让人无从消受,原音虽好,但也得恰如其分啊。

  《英雄喋血》观后感(三):一场用炸弹做礼花的生命葬礼

  我们生来就在失去,失去童年,失去青春,失去爱人,直到失去生命,有什么能证明我们曾经来过,我们活过吗?!一场用炸弹做礼花的葬礼,不是谁都能赶得上的,起码在这个充满闹剧的世界,我们能证明,我们的人生不是一场闹剧!

  --- 罗仲霍

  如果不是因为冲着君豪去的,恐怕我也会像很多人一样,错过这部献礼片。

  壮士断腕,河山泣血。讲述辛亥革命黄花岗72烈士起义故事。它完全不同于一般的一部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献礼片,没有热血的口号和说教的灌输,平静内敛地讲述那时人与事的种种事迹,反而没有片名《英雄喋血》那样来的血腥暴力,在潘达维的哭泣声和炮火声中,我仿佛看到了罗仲霍、高剑夫在战火中冲锋,为了唤醒更多的国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这部无战火的战争题材片,能把主旋律拍成了文艺小清新,对我来讲,算是惊喜。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

  结尾处,那童稚的声音的一句句林觉民的《与妻书》,仿若凄凄凉凉的雨滴,敲打着我的心,为了理想和自由,勇于牺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称之勇!真的勇士,不畏生,不惧死,不是头脑发热的热血莽夫,他们是明知道失败,也愿做唤醒国人的践行者,很多人都知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但远离那个年代的青年一代,有多少人知道那个牺牲前后的总总人或事。

  无论怎样,谢谢这部电影,起码让他们的形象对我而言,不再是停留在单薄的纸张上的历史事件,而是变成那些在那个沉默屈辱年代里曾经真实活着的人。

  《英雄喋血》观后感(四):《英雄•喋血》辛亥主旋律 演绎岭南小清新

  周末去影院观看了《英雄•喋血》,原本对主旋律电影没有太大的兴趣,同时片中也没有《建国大业》大片豪华的明星阵容,满足观影时数明星的那点小乐趣,不过在看过16日首映的朋友强烈推荐下,自己没有hold住就去看了,影片果真是别具风味。

  影片长达109分钟,观看时景竟然没有丝毫的疲惫,也许归功于独特的选材、紧凑的故事情节和亲切的岭南风情。

  《英雄•喋血》并不跟随传统辛亥革命主旋律电影 “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大家闺秀”之风,而是走起了“小家碧玉”的路线。对于主旋律影片波澜壮阔的阵容,硝烟弥漫的战场,观众早已经司空见惯,《英雄•喋血》在选材上不走寻常路,主要表现了黄花岗起义前的紧张准备和失败后收尸的场景,从侧面体现了革命精神和战争场景,观看时颇为新鲜。

  片中人物塑造继续延续着“小家碧玉”的路线,摆脱了塑造革命伟人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而是让他们回归了生活化的人物,甚为亲切。高剑父邋遢的造型,罗仲霍的市井气,两大主角形象深入人心,一个豪气过人,幽默诙谐、张扬而从不畏缩,一个胸怀坦荡,淡定冷静、内敛精忠。回想起同是赵崇基导演的另一部影片《夜•明》,片中将孙中山平民化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生活还是爱情,记忆深刻的是孙先生生活中也要自己通厕所、自己洗菜做饭。

  整部影片的场景尽显岭南小清新的风格,感觉格外亲切,将广州百年前的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码头艇仔粥的叫卖声,随处可见的粤式早茶和烧腊,岭南特色的骑楼建筑以及本土的粤剧等场景均浮现在眼前,还有广州人熟悉的地方,例如南海影视城、清晖园、三元里以及燕塘等名词频频出现,心中时不时泛起涟漪。

  这部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由珠江电影集团出品、广东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制的《英雄•喋血》,以本土人的视角拍摄黄花岗起义的历史,尽显岭南小清新风情。

  《英雄喋血》观后感(五):喋血=狗血

  《英雄喋血》观后感(六):主旋律电影的拍摄手法,但内容却有些超越主旋律

  刚刚看过《英雄喋血》。喋血的镜头几乎不见,但英雄的气概还是得到比较好的诠释。

  之所以说它是主旋律电影,我个人认为跟它的拍摄风格有很大关系。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属于平缓叙事型的风格,把黄花岗72烈士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英雄形象以小桥流水的方式表现出来。但还是让人感受到了那时候革命人的淳朴情怀:为了中国民族的未来,牺牲自己又算得了什么?里面的高剑父和潘达微刻画得都相当不错。

  之所以说有些超越主旋律,是因为主旋律通常是歌颂党的,但如果比较那时候的社会背景,你会感到和今天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不过高剑父和潘达微他们可能革命的对象是现在的党。可能,党在投资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想到有的观众(像我这样的)能有这样的体会。

  里面的温碧霞很搞,不知她和广东省的领导们有什么暧昧关系,能逼着导演选她做第一女配角。她扮演的帮派老大的“情妇”(老大一直把她当妹妹看),15岁被老大从妓院赎身,跟了老大15年,也就是说应该30岁,但里面的扮相至少50岁!尼玛,看起来比帮派老大都大,怎么被人赎出来的?

  《英雄喋血》观后感(七):不一样的献礼片《英雄喋血》

  9月14号,有幸参加了《英雄喋血》的首映,现在气氛十分热烈,说一说这部主旋律献礼片。

  作为一部主旋律献礼片,这部电影还是显得有些非主流的。主要角色几乎都是香港演员,操着广东腔,再加上相对鲜明的人物设置都在以往的主旋律中看不到呢。

  当然这部电影也还没有完全摆脱主旋律电影的一些让人诟病的地方。节奏稍显缓慢,剧情张力略显不够。赵导在现场说人物设置的时候,谈到了几点,高剑父是外放,潘达微是内敛。而我觉得人物性格上还是有点符号化的,高剑父全是外放没有收的时候,潘达微一直内敛到最后也没有放开。而罗仲霍也太冷静,机智,勇敢了,简直成了侦查科长曾泰了。这让的人物性格还是有点符号化,又有点回归到高、大、全。还有其中对经脉的运用和那个美女杀手我恍惚见有了《武侠》的影子。

  最后,影片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场面,导演呢也是有自己的想法,想通过令一种方式来表现。但我觉得还是很可惜,我看过令一部相关题材的《百年情书》,最后的战争场面描写还是很让我动容的,尤其是当同盟会成员和要一起起义的新军兄弟们错打到一起的时候,我也是扼腕叹息,心中大呼,可惜,可惜。

  最后,抒发一下我的爱国主义情怀,本来我只在课本中对广州起义有匆匆一瞥,经过《英雄喋血》和《百年情书》我感触颇多。高剑父,潘达微、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壮士,那是什么样的情怀。明明知道自己是送死,明明知道这一次起义还改变不了格局,可是依然慷慨赴死。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中国,用这战场的枪炮来当自己葬礼的礼花,用这一个个炸弹来炸醒沉睡中的中国。

  可再看看现在,“官二代”“富二代”嚣张跋扈,仇富,贫富差距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地铁,公交上因为一点磕碰,互相谩骂,打架。

  《英雄喋血》观后感(八):主旋律影片是否该遵循历史?

  9月16日,由珠江电影集团出品、广东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制的《英雄•喋血》拉开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影片的序幕。

  《英雄•喋血》与《辛亥革命》作为两大重头戏,可是两部影片的剧情却出现了矛盾之处,影片中均有黄花岗起义的内容,《英雄喋血》中的精华潘达微为烈士敛尸、造墓,而《辛亥革命》为烈士收尸的并非潘达微,而是变成了李冰冰饰演的革命女杰徐宗汉(黄兴的夫人)。同时,《辛亥革命》出现了孙中山送这封遗书去林觉民的家里交给陈意映的情节,与课本中收录的林觉民的《与妻书》也不相符。

  对于这种现象,有两种呼声,其一认为电影就是艺术,不需要死板的拍摄成纪录片,其二认为在这种事关历史的创作上,态度必须要严谨,重要的历史时刻,不适宜修改。对此《英雄•喋血》的导演赵崇基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历史题材的电影,其实从创作初期开始都是要经历大量的史料考证和调查,然后才去结构故事,而故事的演绎方面也就会产生很大的不同。

  关于《英雄•喋血》的拍摄,赵崇基导演表示,电影本身是调查了很多历史资料之后,根据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设计的剧情,你完全可以理解成我们是照着历史来拍。但那个时期,参与起义的人有很多,你又不可能完全照搬历史,那样就只是一个纪录片。所以我跟编剧谈的时候,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感动人,所以这次电影里哪怕只有几场戏的配角,都会有很立体的性格。

  同是由赵崇基导演拍摄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影片《夜•明》,被称为“《英雄•喋血》姐妹篇”和“《英雄•喋血》前传”。在孙文先生于槟城筹款和与陈粹芬爱情故事两大历史重要事件的基础上展开了合理的推测,不仅讲诉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还避免出现与历史不符的剧情出现。

  因此,历史题材的电影究竟该如何把握历史真实性和电影艺术性之间的平衡点值得深思!!

  《英雄喋血》观后感(九):《英雄喋血》:剧情比片名要平静得多

  又是一部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献礼片,讲述黄花岗72烈士的英雄事迹,两位岭南画派大家高剑父和潘达微穿引其中主导剧情。曾志伟、谭咏麟和温碧霞的客串为影片增加些许看点,但也难以掩饰其他演员的平庸演绎和影片的一般制作水准。片中故意淡化口号和说教的灌输,平平静静的讲述那时人与事的种种事迹,以最平淡的方式演绎了英雄们的故事,反而没有片名《英雄喋血》那样来的威猛暴力。

  也许这只是一部院线投身制片的试水之作,中规中矩和谨小慎微也在情理之中。希望这些势力之人中能在参与影片制作的过程中学到很多货真价实的经验,真正的去理解和感受电影对人们的意义,而不是只关注短期的投入与产出的最大利润值。只有这样,我们的国产电影事业才会更健康更成熟的向前发展,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光点。

  《英雄喋血》观后感(十):南方风格

  《辛亥革命》VS《英雄喋血》,珠影出品,和之前与《风声》性质相同的《秋喜》一样,我较偏好后者。

  没有北方派的那种刀光剑影、抛头颅撒碧血、气势如虹、大气凛然的主旋律画面氛围,却从起义的准备着墨来反映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显得更易让人细腻地体会到人物的情感。

  片中人物既有敢为天下先的勇闯精神又有南方人特有的温和内敛,此片的人物刻画比靠近主旋律的《辛亥革命》更能体现大时代大事件中小个体的真实与历史价值。

  而且最后收烈士遗体的方面,《辛亥》篡改历史,为了突出演员这样做实在不能接受。而《英雄》则尊重历史原貌,赞!

  美术指导应该和《秋喜》同一个人吧,或者说珠影的风格一向如是,影片对岭南特色的背景很讲究,拍得很美!

  只是我觉得片中温碧霞的成分过多,虽然也反映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对自身解放的挣扎,但貌似与影片主题的直接联系不大,可以适当减少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