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敦刻尔克》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敦刻尔克》的影评10篇

2018-04-12 21:01: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敦刻尔克》的影评10篇

  《敦刻尔克》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菲恩·怀特海德 / 汤姆·格林-卡尼 / 杰克·劳登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敦刻尔克》影评(一):这是对战争和历史该有的尊重

  作为一个二战历史的重度发烧友,并不清楚大家口中的诺大神怎样怎样,全凭这段历史买了票。 从技术上来说,我看的是2D片可我一度以为自己走进3D片场外加杜比音效,震撼无比!节奏上看,虽然主线简单就是撤退,但是一点都不枯燥紧凑到上厕所前还在说着看到了home,转身回来就我们完成了33万多人的撤退。 剧情上,更是清流。进去前看海报男主整版巨幅,已经脑补了一部燃炸的个人英雄主义。看完发现自己就是个套路陋俗剧看多的low逼。导演简直直接真实不做作。而男主就是个倒霉催的重复登船,船炸,跳船,再登船、极度惜命想活下来的人。 对就是个人,而不是手撕鬼子的神。没有传统战争片的慷慨激昂热血沸腾,没有炸碉堡裤裆藏雷的主角光环。只有人性本质――活下来,想活下来。血淋淋,充满欲望,充满杀戮的不断苟且的战场,这才是真实的战场,我们幻想热血,我们积极好战,我们各种激昂的家国情怀那是因为我们从未经历战争。看完此片,以后在看二战类的影视,可能会少点无脑的热血,多点对生命的敬重。

  《敦刻尔克》影评(二):无题

  第一次看诺兰的片,在此之前我更认识的是他老弟的poi,抱着或许是跟风zb的心,在大中午挣扎着从床上起来,睡眼惺忪赶到电影院,然后发现只有寥寥数人,然后看完,散场。也许这次观影就这么潦草结束了,庆幸我有一个不好不坏的习惯就是看看影评,让我忍不住认真回味这部电影,因为只有一刷加之要踏上后天火车,来不及再看一次,所以很多细节串联还是得看豆瓣等各大神的梳理。

  :如果你不幸戳进本影评,我只能跟你说。。。没什么精华,仅仅是一个普通看客的普通想法

  关于题材:《敦刻尔克》是一部讲述关于二战英法在敦刻尔克大撤兵的历史战争片。

  相信已经接触了二战历史课本初中高中生,对这段应该不会太陌生【只要你们老师故事提过】,那你就会庆幸,课本上历史的缩影,被搬到大屏幕上,省去多少想象麻烦

  当然作为普通观众,我更应该说一下观感,非常庆幸自己不是诺兰的“高级观众”,我不了解他,不明白他固有的一些特点。电影开头,我是感觉到枯燥的,那时候睡眼惺忪的我觉得或许我可以睡一场,开头是几个士兵穿过小巷,前往沙滩动作看起来像是在散步或跑步,色调是如此热情美好,陆地组的某个成员穿过屋顶,甚至还盛开着紫色花,如果不是那几声炮响,那座被炸碎的小别墅,那个倒下还来不及发出一声声响的士兵,我会觉得,啊,生活如此美好,可,这是战争。所有美丽,都会被无情粉碎。

  沙滩上的士兵,一个个有序排队,小船里的内讧,空中组的命运,那个倒在船里的渴望家人师长认可少年,被燃油糊了一脸的士兵。战争中稀疏平常画面,就这么普通的摆在面前,面前感觉无悲无喜,情绪后知后觉,内心百感交集

  有些时刻,我忘却了沙滩上可是几十万士兵,为什么不去与德国士兵抗争,为什么他们不哭,他们只是安安静静,排队,回家,甚至他们在支援队的船里,表现得似乎也只是一个个归家的旅人

  我忘却了那其实也是一场战争,大家几乎是平静的,但某一刻我却突然闷的想哭,印象中大概是在那个载满了人的船,又沉了,亦或是飞行组的成员得救了,我不知道。想起了那句话,几十万人中,死一两个很正常,如果那个人,是你呢?

  电影散场的时候,我忍住了想对屏幕鞠躬的欲望。。。不想被保洁阿姨认为我是神经病。。。

  去看过算是备受好评的《战2》【不喜勿喷】,我很少看战争片,所以里面的血腥场景,是刺激到我的,我能直观感受到,允许我故弄高深的用古诗的专业词汇表达一下,一个是直接抒情,另一个是间接抒情,感情在心中百转千回,悲刚涌上心头,喜又紧随其后,因为他们都回家了。

  这部片,从我一整篇下来的文风都可以感觉到,我可能是坐不住的,但是我即使睡眼惺忪的,也还是坚持甚至认真看完,色调我喜欢,没有传统的大喊大叫,也没有临死也要在强行加戏的煽情时刻,他们做着在他们座位上该做的事,虽然是艺术,我却看到了生活。

  我看的时候,心想他们不恐惧么,然后我又突然明白,真正高度集中精神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不会有很大情绪表露,即使这件事是在可能面临死亡的时候,你获得小小成功,你还是会由心一 笑的。

  我想这还是一部值得去看的电影,如果你想用艺术的眼光来看看这个历史事件,如果你想从哭天喊地英雄主义横行的战争片里换个口味,如果你只是想尝试静心看一场电影,欢迎你来。

  最后表白空中组!!

  《敦刻尔克》影评(三):越过时间的碎片

  《敦刻尔克》,感觉又是一部易受争议影片,昨日与小侄女同行去影院,看了开头,她便来了一句“里头怎么都不讲话”。的确,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样,《敦刻尔克》没有太多台词,诺兰采用了惯用的时空切割与解构图谱,不同的是,讲述的是一个现实题材的历史故事,他试图在纯粹事实与纯粹的想象中找到平衡点,挖掘出事件背后模糊的人性。比起市面上那些浮华、喧杂、怪诞的枯涩之作,这部影片实为佳作。 诺兰试图用最少的对白与画面来表达时间不断缩减的紧迫感与窒息感,晃动的镜头、灰冷的色调、密集的配乐、交错的片断,让人身不适且不悦,这种感觉不爽也不燃,平日不被触及,甚至极力躲避。忽感希望,忽陷绝望,忽安全,忽无助,忽欣喜,忽惶恐,尽然集中于短时之内,又尤为真实。时间,这条生命主线,具象而抽象有限而无限,对生命的渴望及其意义探询都与它脱不了干系。 影片没有主角,又皆为主角,在小人物群体中让观众自行移情,深入其内心,透过各自的眼睛来觉察世界,这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每个人看到的仅为一隅,拼凑起来才更为完整。是谁、要什么、为何要、以何种方式要、遇到了怎样的阻碍、最终如何,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求索,但无形中又紧密关联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谁都难以剥离。那种碎片感,及揉合后的整体感,正是影片的迷人之处,而现实中的意义共同体或许就是在这样的过程构建起来的。 《敦刻尔克》带给我的感觉很像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用另一种视角来讲述历史中的某段瞬时,“在这种关键的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不同的视角,看到的是不同的景象,引发的是不同的意义,就好比历史本身,近看与远观不尽相同黑暗的影院中的一个多小时,跨时空经历着一段特殊的历史故事,相伴而生的强烈感官认知刺激,不是寻求逃避或娱乐,而是在电影这样一个载体中,努力挖掘出混乱人生背后的真谛,以更好度过此生。

  《敦刻尔克》影评(四):观影感受好差劲

  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写下个人观影感受。

  影片弊端主要有五点,这五点让整个观影过程不尽人意

  首先主线分散。

  影片主线应该有三条,第一条是那个英国士兵和装成英国士兵的法国士兵千方百计乘船逃亡,简称“扒船线”。第二条是汤老师饰演的飞行员舍身激战德国轰炸机,简称“空战线”。第三条是英国民间游艇前往前线支援撤退,简称“游艇线”。

  这三条线虽然各自清晰,后边有也部分交叉,但实在太过泾渭分明,而且时间分配也趋于平均。导演完全就是先“扒船线”来10分钟,再切到“空战线”10分钟,又切到“游艇线”10分钟,然后循环再来一轮。这中间切换的非常生硬,把影片活生生割裂成三部分,使整部影片看下来觉得散漫无聊,完全没有叙事的重点

  第二点人物分散。

  影片主线分散,导致人物分散,这部电影你根本无法分辨谁是主角,谁是配角。那个两个逃亡的士兵?来前线的将军英勇的汤老师?汤老师的队友?游艇老爹?那个害怕回敦刻尔克的士兵?还是头撞铁器在游艇上狗带的高中生?影片着墨非常的分散,导演似乎想表现各种角色在此背景的各自状态,但每个角色又寥寥数笔,谁也不突出

  第三点场面太弱。

  好歹是个战争片,战斗和爆炸场面没几个。不要求你无脑的炸炸炸,但就弄那么几架飞机炸炸几条小船是不是太不够意思了?包括最后民间小船来协助撤退,就那么十几条小船,一点都不壮观。而且掩护撤退的战斗场面一个都没有,怎么表现撤退的急迫性?

  第四点没有高潮

  影片从头到尾淡如开水,没有曲折,没有高潮。多余的镜头多又长,比如两士兵抬伤员担架想混上船,从岸到堤再到船,不断的推开人,这到底想表现什么?看的嫌长嫌烦。

  最后一点强行煽情

  看那将军最后目送燃油耗尽的汤老师勉强挤出眼泪这一幕好尴尬,这立意水平小学生“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一个层次。包括游艇上狗带的高中生,最后“英勇事迹”被当地报纸报道,为什么我的感觉跟某军官喝酒酒精中毒死了家属强行要评烈士一样?

  不谈历史不谈政治,单说观影感受,这部电影是非失败的。名导演也有拍烂片的时候,吹捧诺兰的可以歇停会了。

  《敦刻尔克》影评(五):英雄

  当影片《战狼2》的片尾出现中国的护照以及如下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身后,有一个强大祖国!”时,相信坐在影院中的每个中国人都会热血澎湃,激情昂扬,爱国情怀在那一刻被瞬间点燃!而吴京也成了整个8月,整个暑期档影院市场的英雄。我们都为能有一部真正属于中国的军事题材的影片,为能有一个以个人英雄主义引爆爱国主义的演员而喝彩!然而,当今天坐在影院中看完《敦刻尔克》,我的心中却出现了这样声音,英雄可以是冲锋陷阵、不惧生死的“冷锋”,也可以是被迫撤离、保留实力的英国士兵;英雄可以是以“冷锋”为首的保家卫国的个人,更可以是一群群承受着战争蹂躏摧残的群体。相较于前者而言,后者更为渺小,更微不足道,更可以被吞噬被遗忘,因为我们看完了整部影片都无法叫出这些小人物的名字

  这是一部没有主角的影片,影片刻画了一系列身处战争中的人物群像,在海滩边等候回家的大量的英国士兵,驾驶着私家小船义无反顾地前去救援的船主,以及空中执行歼敌任务的飞行员。陆海空三条时空线平行又交叉着并进,递进,每组人物都有着各自的使命,在面对生死的那一刻,他们伪装过,犹豫过,挣扎过,徘徊过,甚至为了自己可怜的贪生的执念试图将同为一条船上求生的同伴抛为诱饵。可是,在那一瞬间,我们并没有为这样的举动感到可耻,相反,我们看到了同样作为人,在战争面前,在生死面前的恐惧、沮丧、无助与绝望。回家的渴望让所有人都热泪盈眶,战争的残酷却让所有人都生死渺茫。于是,当我们看到成群的英国人民驾驶着自家的游船在海面上扬帆奋进时,我们听到了影片出现的第一次的集体的欢呼声,这是被压抑太久后的欢呼,这是对祖国的欢呼,这是对生命的欢呼。而影片最后,当所有的士兵带着溃败的集体情绪回国时,迎接他们的却是国人的热烈欢迎。即使是一场失败的胜利,却也是人性的胜利。在这两场欢呼中,影片没有出现类似《战狼2》中吴京高举着手臂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也没有在片尾将一本红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霸占了整个荧幕,而是悄无声息地将普通百姓的爱国情怀,在这里点燃,他们用最朴实又简单的方式恭迎着自己的英雄,他们自身也是英雄。

  当影片的结束部分,当驾船前来的老先生一边观看着敌机的位置,一边镇定指挥儿子驾船;当身为指挥官的长官放下逃生的栅栏,说的那句“我要为法国人留下来”;当飞行员耗尽了最后的燃料,迫降在敌人的海滩边,他们的从容淡定,他们的希望与胸怀,他们的激情与情怀,都留在最后那一抹金色海洋里。

  因此,无论是高贵灵魂,还是渺小的个体,乃至那些一闪而过卑微的瞬间,都足以撑起这部无名英雄的影片。

  《敦刻尔克》影评(六):天下,国,家

  对一个喜欢逻辑思维理科生来说,下定决心去看一部历史类剧情片,真的是要下定很大的决心,不过,诺兰总是不会让你失望的——《敦刻尔克》就是如此的一部影片。

  但是当然了,作为一个历史小白,如果你不做任何功课直接欣赏影片,恐怕难以体会到其中的强大感情。还好小编因为种种原因,在2017年先看了同类题材的《至暗时刻》,对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丘吉尔在二战期间担任了英国首相,并且在重重压力下集结整个国家自由奋战,试图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帮助国民度过黎明前的黑暗,而真正实现这一切的事件则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也就是今晚的主题《敦刻尔克》——107分钟讲述的一段历史。

  影片分为海、陆、空三条线来讲述。首先透过镜头,我们看到民用船主道森先生与儿子彼得、17岁少年乔治离开英国,去往敦刻尔克拯救士兵,三人陆续搭救了海军、飞行员柯林斯及汤米一行人。在营救的过程中,飞行员因为战场的恐怖经历拒绝像敦刻尔克前行,在争执的过程中不幸将乔治推倒,导致其碰到头部受伤最终身亡。在意识到自己的“任性”闯祸了的时候,飞行员选择一个人独自坐在甲板上,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望着他孤单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了他渴望和平的双眼…

  作为战斗人员,受伤后即刻就会被送回英国本土进行疗伤,也算是因祸得福——可以回到家人的身边。然而,“家”如此温暖的一个名词,对于那些被困在敦刻尔克的士兵来说,这么近却又那么远——一条海峡、一艘轮船、一架轰炸机,葬送了他们的全部希望…就在如此让人绝望的时候,海军军官手拿望远镜望着大海的方向,副官问他:“What did you see?”他回到:“Home.”紧接着画面切到了无数艘民用小渔船,他们前来接“英雄们”回家。就是这个画面,让小编泪流满面,因为它使我懂得:战争已不再只是士兵的责任,而是整个国家国民的团结!

  而最后一条空中的线索,请原谅脸盲的小编无法分清三个飞行员谁是谁,所以她没有看懂…

  Anyway,作为诺兰的半个粉丝,凭良心而论,《敦刻尔克》真的非常出色,整部影片没有浓重的诺兰的既视感,但也可以感受到导演的用心——以一种相对平和的视角讲述了一段残酷的历史事件,让观众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也懂得了和平的可贵!

  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

  《敦刻尔克》影评(七):简单列一个时间表

  1号凌晨去看了IMAX的首映,诺兰这次音效做得十分震撼,高潮部分的空战鼓声几乎都是带着心脏一块跳动的。真切了感受到了诺兰强有力的掌控力。回来的路上和一同前去的小伙伴讨论了很多,总结了一点,诺兰终于找回了《记忆碎片》那时候的自己。他自己也在访谈中说过,他很在意自己电影对时间的呈现,毋庸置疑,《敦刻尔克》对于时间的掌控,是其他历史片所不敢效仿的,借小伙伴的一句话就是,敢这么拍的,只有诺兰。

  刚二刷回来,完全捋清了《敦刻尔克》的时间线:

  第一天

  A,主角逃生到海滩

  ,主角遇到假吉布森

  C,海滩遭空袭,一士兵抱怨空军不支援

  D,主角和假吉布森借担伤员上船失败后躲在防波堤下,听说丘吉尔只救自己部队

  E.再次遭遇空袭,船沉,主角救下士兵A

  F,主角和假吉布森成功获得上船许可

  G,夜里主角和假吉布森上船,不幸遭遇德军鱼雷,假吉布森救众人

  第二天

  H,主角,假吉布森,士兵A回到敦刻尔克

  I,老爹船出发

  J,空军三人出发

  K,14:30空军和老爹船相遇

  L,老爹救下昨天夜里的鱼雷幸存者B

  M,涨潮前三个小时,主角和众人上商船

  ,14:59空军第一次遭遇敌军,歼敌一架飞机,牺牲长机,一号机油表损坏

  O,老爹和B发生冲突,乔治失明

  ,主角众人擒获船员

  Q,商船被德军用于射击练习,假吉布森身份被识破

  R,15:20空军二次遇敌,歼灭一敌,二号机被击沉,一号机追敌

  ,老爹救下二号机长

  T,返潮,商船和驱逐舰出发

  U,一号机,商船,驱逐舰,老爹船相遇。商船沉毁,吉布森牺牲。驱逐舰被击毁,一号机歼敌,油量耗尽,向敦刻尔克海岸飞去。老爹救人,主角被救,回航

  V,最后一架敌机出现,老爹避过攻击,一号机在敦刻尔克上空击毁最后一架敌机,飞向德军领地。

  W,百姓抵达敦刻尔克,撤离33W士兵

  X,一号机长降落,烧毁飞机,被俘

  Y,夜里,主角和士兵A上火车

  第三天

  Z,早晨,主角和士兵A抵达沃金,主角读报

  而诺兰对A到Z的呈现是:ABCIJDEFKLNORUGHSUPQUVXYXZXZ

  这种三条线反复运用,反复出现强调,加上汉季的配乐,把“时间紧迫”这四个字表现得超越了时间本身,身在时间当中却见不到时间。

  所以诺兰才是诺兰。

  《敦刻尔克》影评(八):一些感想

  期待了很久的《敦刻尔克》。开头的音响真的把我炸翻了,开头的处理直抓观众内心。不同于《拯救大兵瑞恩》、《狂怒》、《血战钢锯铃》没有激烈的枪战,没有儿女情长,没有过多的台词。有的是真实,一轮轮轰炸,一次次倒地,一个个眼神,是残酷的战争,是求生的渴望。海陆空三个分头叙述,看似是平淡,却是暗潮涌动,没有德军的出现,但就像一个无形的压力,更让人窒息。如果说前大半部分如浓雾一般压在心头,那么一艘艘商船前来营救的那一幕就像那一束阳光驱散了那团迷雾,最终三十多万人完成了撤退,希望的火种仍旧保存,就像最后一幕飞机在熊熊燃烧。诺兰是牛逼,能如此叙述一个史实,何时中国的战争片何时也能达到如此的高度?路途遥远,多一点良心出品,少一点利益之心。2017.9.2

  《敦刻尔克》影评(九):感动?媚俗?

  敦刻尔克拍得中规中矩,整部电影极少的对白,几乎没有停歇的配乐似乎第一次有些抢电影风头了。细节处理得很好,尤其是对话里展露出的人性。

  但是当无数民用船一起出现在海岸,音乐瞬间由紧张压抑转变为充满光明时,我下意识有些排斥那一秒钟的感动——我害怕那种营造出来的崇高感。太正确的东西,于我而言总有值得怀疑的成分在里面。然而一经音乐和影像的升华,那种催泪弹式的崇高感便挤走了全部的思考空间。就不让你思考,就要你接受这种全人类都为之感动的壮美。

  “希望”是一剂强有力的肾上腺素,沉浸在那巨大的喜悦之中的人们,在压抑了一个多小时后共同经历了一次脑高潮。或许被感动并没有错,所以我也只是犹豫了一秒钟,便放弃挣扎,放任自己和电影里以及身边所有人一起热泪盈眶了。

  仿佛听见米兰昆德拉在低声念叨着“媚俗”。

  诺兰的电影,表面是阴沉的色调,但其实都正的很—— 飞行员打落全部敌军飞机,在海滩上虽被敌军包围,仍在夕阳中站立得像个英雄;坐着火车回到英国的士兵们因为丘吉尔的演讲而没有遭到民众唾弃,反而被热情迎接;最惨的也不过是被误伤至死的小孩,最后光荣登报,实现了他的遗愿。

  可能正是这些看起来过于“正气“和圆满的结局,让我觉得感受到的力量弱了一些。

  人性美好的一面诺兰不惜笔墨地全力描摹,但是阴暗面却只是稍有触及。所以最后看完会觉得,好像只是一首气势恢宏的颂歌。

  人性是不分阵营的,记得以前看二战历史,多少犹太人被抓走后,家里遭到洗劫,那些大摇大摆走进他们家里伴奏东西的,不是敌人,而是他们的邻居。

  《敦刻尔克》影评(十):一部写实的电影

  赶在下映前去看了《敦刻尔克》,这是一部写实、逼真而内敛的电影,有点儿纪录片的感觉。对白很少,但每句都很关键,尤其是道森先生和英军指挥官的话。电影以陆军(以英军为主)、英国空军、英国民众这三条非常清晰的线路推进,最后三者在敦刻尔克相遇,达到了最高潮。

  剧中道森先生这个角色很让人感动,在驾船支援撤退的过程中沉着镇定勇敢,且对战斗机十分了解,到片尾才知道他是在刚刚被战争夺走亲人的情况下来参与跨海救援的。敦刻尔克虽然是场战略撒退,但当英军撤回英国时,还是受到了百姓的理解与欢迎。片中空军的那条线也是为这场撤退中受到误解的空军正名。

  上中学时在一本书上第一次知道敦刻尔克这个地方,记得书中写到由于船只不够,英国不少贵族、商人、渔民、百姓响应号召,提供自己的船只,并亲驾跨过交战的海峡运送英法联军,还有人把自己的猎狗提供给军方做军犬,片中的道森先生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战争是残酷的,有时会让人压抑绝望(就像片中所表现的那样),但是其中仍然会闪现人性的光芒。就算在完全看不到转机和希望的情况下,人性中善的一面依然没有泯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