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复仇》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复仇》经典影评10篇

2022-04-07 03:02: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复仇》经典影评10篇

  《复仇》是一部由格茨·斯皮尔曼执导,约翰内斯·克里施 / 艾瑞娜·波塔佩科 / 安德烈·鲁斯特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爱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复仇》影评(一):关于这世界,我们又真知道些什么呢?

  ■就主题来说,如片名所示,这部电影谈论的是“复仇”,就内容来说,平铺直叙、没有反复跳接的回忆、没有无尽的反思,然而这部影片最出色的地方就在于此:在陈旧俗套的主题和内容的基础上,却能让大部分观看的人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有人在当中看到生命的和解与救赎,有人却看到无可逃避的惩罚与报应。

  在这一切之后,主角提着篮子,站在院子里的苹果树下捡拾掉落一地的苹果,爷爷说过今年的苹果最是香甜。在一片祥和宁静中,主角提着装满苹果的篮子进屋,而清脆婉转的鸟鸣声则一直持续回荡到影片结束之后。

  ■究竟是主角因为放弃仇恨、放弃复仇而获得心灵的平静?还是无论当事人意识到或没意识到,凡是犯下的罪恶,都将得到相应的惩罚与报复?

  《复仇》影评(二):电影是省略的艺术

  暗示是电影的一个原则,一个电影人完全可以用镜头的暗示作用,让观众去理解,甚至去完成,导演的全意。

  2008年的奥地利电影《Revanche》,中文名:复仇。

  看完这部电影,居然才发现,这部电影从头至尾,除了自然界的声音,没有任何音乐,而我既然一点不觉得闷,而深深地被导演的电影语言所牵引着,和剧中的人物一起走完一段心路历程。颠覆了我一直认为的:电影必须要有音乐的这一观念。

  同时,我被导演的才气,思想,驾驭能力所折服,整部电影的所有镜头,没有一处是多余的,包括长镜头。导演也给“举重若轻”这个成语,做了最好的注释。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名字是复仇,但是,没有一丝血腥的镜头,连打架,都是只拍两个脚,或是只听到声音,连中枪都没有见到血,包括,做爱镜头,点到为止,哪怕剧情一定需要,也是用了剪影,就算有全裸镜头,但是一点也不色情。可以看出导演的每个镜头花尽心思,尽量交待清楚,但又不破坏整个电影的节奏和风格,太厉害了。他把电影中的完形心理学,也就是把电影省略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我认为它一定是那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结果发现,它只是获得提名,与大奖擦肩而过。查过之后,果然不出所料,它输给了一部非常棒的日本电影《入殓师》。不知是不是它没有音乐的缘故,呵呵。《入殓师》的原声是相当棒的。那年,还有好几步出色的外语电影:包括所有北美从事法语教育的必看的《The class》,法语名《Entre les murs》,中文意思是:墙壁之间。

  《复仇》影评(三):神奇的电影 神奇的人

  我喜欢电影,尤其是好电影,看过之后人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总觉得应该说出来求得知音。看过《复仇》之后感想颇多,本人水平有限,拙评一二。

  首先,这片子是哪国的,在世界的那一个角落,他为什么敢这么想,敢这么编,敢这么拍,敢这么放,还敢得奖。

  电影本身像一股清泉,你爱喝不喝,照样从你身边流过,好像不是拿来看的,反正制作成本不高。

  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即风月、警匪、伦理。先说第一部分,片中女主角A背井离乡误入红尘,面对夜夜笙歌、纸醉金迷的生活却又如此淡定,不急不躁,忍辱负重。她的胖老板似乎对她特别青睐,不惜重金拯其“脱贫”。在新公寓的一场戏是一高潮,男朋友躲在床下,胖老板的要求女主角坦然对之。但情况逆转直下,胖老板放弃了,这是精彩的一笔,看似偶然却也必然,老板也有人性的一面,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情理之中。

  第二场戏,男朋友携其逃跑,价值观又成了突出的问题。俗话说无钱寸步难行,钱的问题是当务之急。男朋友搞到一把枪,抢银行是他的首选。还好女朋友坐在偷来的车上,一位警官的出现把心又提到嗓子眼上,面对警官的问询,女主角沉着应对。男朋友抢钱得手回来夺车逃跑,警官射击误伤女主角。车逃至密林深处,女友离世,男朋友弃车而逃。而警官遭到失职的处分,看到这里不禁要问这是哪国的法律,银行的报警系统哪里去了?唉!就像泉水爱喝不喝。

  休息一下,男主角落脚在老人家里,把女朋友的遗照贴在墙上,每天以繁重的劳作抚平心中的伤痛。镜头反复的围着劈木头、锯木头的场景转,一切似乎恢复了平静。女主角B的出现剧情戏剧化的进入第三阶段。她有一家小型的超市,其丈夫就是前面提到的警官,和谐的生活却美中不足。由于男方的原因而不孕,暮年的老人拉一手风琴,偏僻的小镇没别的娱乐。女主角B经常光顾倾听,银行窃犯魁梧的身影吸引了女主角B,任其自流频频幽会。

  这回一个美丽的故事,是一所浪漫的世外桃源,人们的心灵是美好的,像原始的部落。回到过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警官家的房门》不错,谢谢网。

  《复仇》影评(四):由《复仇》想到的

  年幼无知之时喜欢音乐,以此故作高雅,现虽不深究其道,但也往往乐于赏玩。那些卡带上曾有的各种音乐家的各种音乐大多创作完成于同一个地方。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坐落于多瑙河畔,奥地利,这个有多瑙河蜿蜒流经的欧洲心脏地带的国度,于过往岁月中的印象就是蓝色背景下的音乐王国。舒伯特、莫扎特生于斯长于斯沐浴着蓝色气息,来自德国的那位我行我素的音乐后生自从来到这个国度便激发了创作细胞,谱下了他的《英雄》与《命运》。音乐家们以奔赴奥地利学习进修为梦想,歌唱家们以驾临维也纳金色大厅歌唱为荣耀。可一个在音乐上有着无数遗产的艺术大国,在电影界却鲜有佳作问世。

  电影之于奥地利而言,似乎总是处于比较空白的状态。早期奥地利电影以音乐片起步,1954年以奥地利皇后茜茜公主为原型创作的《茜茜公主》出现在各国银幕上,这部带着积极向上情绪的电影无疑帮助修复了二战之后人们普遍的心底创伤,而茜茜公主的形象业已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形象。好景不长,80年代后的好莱坞电影异军突起,使得包括奥地利在内的诸国电影一蹶不振。纵观现今可以搜索到的影片,有着奥地利标志的电影的确乏善可陈。而能找到的资料都表明,有奥地利班底参与的几部稍有名气的电影,却都是与其他国家合作拍摄的,像与法德合作的《白丝带》、与美国合拍的《爱在黎明破晓时》、与中国合作的《芬妮的微笑》等等都曾经出现在我们的观影印象之中。哪怕是50年代彪炳影史的《茜茜小姐》也是其与法国合拍的。

  我们当然也没有找到,像亚历克斯行走在路上的车一样,马达不断嘶吼着,前路漫漫,虚无的长跑。庆幸的是亚历克斯找到了,虽然不一定与虚构笔触里的瓦尔登湖相比,但他可以听着爷爷拉的手风琴,收获着苹果,喂牛劈柴,在湖边游弋,也一样的心安理得。影片结尾的画面,美的可以是一幅画作了,微风吹动房前的树枝,小路笔直向前,通往远处的小镇,天边涌动的云朵,这是贝多芬《田园》的景色,一片欣欣向荣。结尾没有音乐,字幕出来,依旧没有音乐,只有野外时时可闻的风声、树叶摇晃声、清脆的鸟鸣声,这也许是导演故意留时间给观众去思考那些该思考的罢了。可是,这只是部电影。

  《复仇》影评(五):《Revanche[复仇]》悲伤,无处安放

  http://axinlove.com/2009/03/revanche/

  《Revanche[复仇]》悲伤,无处安放

  y @xinl.ve 090302

  奥地利的年度最佳影片,2009第81届OSCAR最后入围的五部外语片之一,“文不对题”的一部电影。

  “复仇”至少会有一些血腥,一些暴力,没有,什么黑暗的情绪都不存在。《Revanche[复仇]》中的人物,把情感和关系的纠结呈现在观众面前,不再去做任何的是非、道德判断,一如导演的拍摄风格。完全现实主义的风格,加上形式主义的人物关系,构成了本片的框架,无助和无奈的情感内部的脉络。陷入编织成的这一张网,寻找可以理解导演用意的出口,并不存在。

  有人回忆文革中的旁人,会把公共场所暂时用不到的电灯灭掉,也在批斗他人时充当急先锋。节俭的美德和暴虐的人心都在一人身上,他是灰色的人。《Revanche》描述了这种灰色的人性,特别是在Alex和Susanne的身上。

  意外出现后,收拾旅馆里遗留的物品的Alex,不在镜头之中,可以听到衣物等东西装进背包的悉悉索索,看不到哀伤的表情。空荡荡的镜头里,那一钟无处安放的悲伤,实在压抑。彻夜流泪,借酒消愁都是渲泄悲伤和麻木神经的一种方式,早早开始准备冬天取暖的木材也是一种方式。长长的圆木在电锯上嗤嗤的划过,然后掉在地上一截,木头短了,心又空了一些。

  该诅咒命运还是诅咒导演?悲苦的生活,没有更多的希望,Revanche还具有另一层意思:重新开始。Susanne是一个不道德的女人?一直无法怀孕的问题,怎么解决?目的明确的“借种”来自于可能报复的抢劫犯,问题像亚历山大大帝面对的死结。

  在这里,强调下最后的镜头:

  Revanche.DVDRip.XviD-BeStDivX

  《复仇》影评(六):龌龊的事物也符合等价交换.

  用男鸨母的一句话概括全片.

  太柔和.

  实在太柔和.

  抢劫.

  偷情.

  男女全裸上阵.

  露骨直接的sex.

  但是整个故事的氛围却平淡得很柔和得很.

  乍眼一看此出还有些老无所依的影子.

  同样是粗糙得不行跟原材料一般未经处理的电影.

  颗粒状的画面.

  /不知是电影本身特地制造的效果还只是压制问题./

  少得可怜的配乐.

  只有绿林里的鸟啼和戈壁滩上的沙鸣.

  至于演员.

  复仇的演员功力明显不够老无所依.

  导演也知趣地没有安排太多的台词镜头总是离人脸远远的.

  基本上除了哭以外就是脱衣服.

  看这部电影需要耐心.

  毕竟大段时间都花在了环境和人物动作上.

  台词很少剧情发展也很简单.

  但是导演却很自信地把打通任督二脉的指力点在了电影结束前几分钟.

  我倾向于称这部电影为surprising ending.

  尽管结局本身并不出乎意料.

  但是当它真的来临.

  踏在前头接近两小时的铺垫上来临时.

  突然间所有的元素都被链接在一起.

  复仇.

  一个褒贬之义现于面上的词.

  标题就让人先入为主地把主角假想成爷爷所说的无赖.

  然而就是到了最后一刻.

  观者才恍然大悟.

  黑白从来没有分明过.

  所谓复仇.

  也可以沦为个人私利交易的筹码.

  也可以成为实现满足欲望的工具.

  龌龊的事物也符合等价交换.

  我那无法启齿的秘密换你一个关乎生死的誓言.

  公平得很.

  当用了龌龊一词时.

  我已经是此出电影的理想观者了.

  《复仇》影评(七):耐人寻味

  一边是真实的自然图景——深夏、初秋的时节,茂密树林中的一片小湖,没有人迹,远离喧嚣。在不远的村庄里有一栋新建的小楼,里面居住着一堆老夫妻:罗伯特和苏珊娜,和绝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他们过着宁静满足的生活。

  一边是维也纳纸醉金迷的夜生活,在充斥着妓女、金钱和毒品的红灯区,人们辛勤地劳作——用自己的尊严和是、肉体只能换来勉强维持生活的薪水。阿历克斯和塔玛拉就生活在其中。塔玛拉是一位乌克兰妓女在这个妓院里出卖自己,阿历克斯在这家妓院做小工。他们相爱了,但是他们必须把自己的爱情藏于地下,因为妓院的老板不允许自己的员工之间有什么瓜葛。

  一天,罗伯特来到湖边散步,阿历克斯看到了他,跟踪他——走进了罗伯特的生活,看到了他和他妻子苏珊娜的生活。所有这些人,都生活在塔玛拉的死亡之中——没有人能逃脱道德的谴责——她的死永远改变了这些凡人的生活。

  秋天,还是如约的来了,无论有没有死亡或者是痛苦……

  一句话评论

  导演用他细致的观察、用他入微的耐心和悲悯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这个有些凄凉但是又引人深思的故事。

  ——indiewire.com

  幕后制作

  作为2008年末大银幕上的一部“令人吃惊”的影片,《复仇》获得了与它的品质相得益彰的赞美和好评。导演格特兹·斯佩曼尼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独特的带有奥地利风情的才华。影片的德语名Revenge的字面意思是复仇,可是它的潜台词是:生命的第二次机会。

  真实、冷静、大方的影片

  也许很多人在看完影片后,不会觉得这是一部“惊悚片”,而且它的主题和“复仇”只有那么一点点联系。也许很多看惯了好莱坞大制作影片的观众会非常失望,因为在“复仇”里,缺少了一切可以称之为“惊悚”的元素。面对很多观众的质疑,格特兹·斯佩曼尼说“我很自觉地去除了那些花哨的噱头,到底什么是‘复仇’,仅仅是达到目的么?仅仅是寻找自我么?这些只是虚空的名词罢了,并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我的理解‘复仇’就是一个故事而已。而我就正好把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其实把一个故事说好,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在这个故事里展示角色的生活状态。 “我把摄影机对准了社会最底层的民众,我不想在影片里展示什么社会问题或者是社会毒瘤,我不过是展示了那些勤劳、善良的人的生活问题” 斯佩曼尼说,“在不幸和辛酸之后,我还是乐观的,我的影片也传递了这种乐观的态度,虽然生活中有很多的错误,但是只有正确选择的生活还是生活么?”

  很多影评人在看完影片后表示,《复仇》是一部极具情感冲击力的影片,这些情感蕴含在影片的细节之中,需要人静心领会才能发现和品味。“和我其他的影片一样,我在《复仇》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斯佩曼尼说“角色们都在寻找生活的出路,在寻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我喜爱真挚情感的流露,我讨厌现在充斥在影视剧中的那种无病呻吟的痛苦和做作的烦恼”。不过,有人认为影片的“皆大欢喜”的结局非常做作,很不符合现实,他们觉得这个结尾削弱了影片作为整体的力量。不过,导演却觉得“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结尾才是真正做作的。“我的影片从来就没有什么‘皆大欢喜’的结尾。今天欢喜了,明天却还在痛苦之中。我认为那种开放性的结尾才是我需要的。”

  现实、孤寂、残酷的生活

  由于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妓女和他的爱人的故事,那么必然少不了对妓女生活状态的展示。要拿捏准这种边缘的人生题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及和过火,都会使这部影片一败涂地。不过斯佩曼尼没有直接去展示妓女的工作和生活,他选择了妓女的爱情和妓女对未来生活的希冀。“其实在妓院那种地方,谈论爱情是奢侈的,任何的交易都是生意,都是利润。要做事情么?要靠后台。我想这里是社会黑暗面的缩影,文明的弊端在这里暴露得极为充分。妓女出卖自己的身体,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出价将她们买走。不过她们并没有太大的野心,看起来她们非常贪婪,可是这些可怜的女性简直是无所欲求--这就是残酷生活和文明的缩影。”

  影片中,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是孤独的。缺少交流的社会往往能令多数人一拍即合;而缺乏了解,又使他们分道扬镳。无缘无份的结果不是生离就是死别。可以这么说,斯佩曼尼在影片中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他更多地讲述了一个人是怎么失去自己继而又寻找到自己的。这是银幕上的个人流放史,也是一次艰难的救赎之旅。“孤独,应该是现在这个工业社会的普遍现象。但是我喜欢把这种孤独看成是内在的驱动力,正是这种驱动力才能推进人往前走,也许,这就是现实的生活”。

  花絮

  ·《复仇》将代表奥地利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

  ·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之前,《复仇》已经参加了36个电影节,并且获得了13个奖项。其中有三个奖项是在2009年一月获得的。

  ·影片在维也纳和一个叫Gfohl的小镇上拍摄。

  ·为了扮演好妓女这个角色,演员艾瑞娜·波塔佩科隐姓埋名地在维也纳的一家妓院里工作了几个月。

  ·导演坚信每个演员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在片场他没有给所有演员一起开大会的习惯,甚至连说戏都是单独进行的。

  《复仇》影评(八):真正的超一流电影

  类似于这样高水准的电影,有美国的《教父2》、《不可饶恕》,日本的《七武士》、《千与千寻》。

  相对与太多的电影的夸张手法,此片的对生活的平实准确的把握,其实是最难的。

  因为如果不夸张,电影很难吸引眼球,但真正高水平的电影,都是手法很切实际的。夸张很难达到一种高度。

  人,不是那种可以随便杀人而又心安理得的。人的生与死,在别人心中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虽然这是一部欧洲电影,但里面的每一个画面,都仿佛具有禅机。也就那么美,那么宁静。

  相比于此部《复仇》,韩国的《我要复仇》简直像成人卡通,而香港的杜琪峰的《复仇》更像泡沫剧。

  此片真的是“复仇”的主题,男主角的复仇始终在急切计划着,一触即发。所以每时每刻都仿佛要崩塌了的气氛。直到最后一刻,观者的心都还悬着,因为一旦他真的杀人雪恨了,他自己的命运也岌岌可危,而毁灭的还有更多人。

  所以,折射于片中那淡淡的救赎,是那么的珍贵,那么的微妙。令人深切的感觉到,令人余韵难了,感叹唏嘘。

  《复仇》影评(九):不至於提名最佳外語片級數

  來自奧地利的電影"Revanche", 獲提名競逐今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前科犯Alex打算獨個兒打劫銀行, 然後和賣淫女友Tamara遠走高飛, 計劃結果卻出了叉子.

  對此片有點期望, 電影首段也不錯, 節奏適中, 角色清楚, 有點起伏, 然後到了中段便開始令人納悶, 好像失去重心似的. 那段正是男女主角打劫銀行之後. 拖拉了好一會也不知道導演想怎樣.

  不是說電影沒有可取之處, 尤其Tamara怎樣忽然死去, 鏡頭沒有直接交代, 導演這個賣關子的處理手法很好.

  飾演Alex的Johannes Krisch演得很出色, 沒想到粗獷如他也會哀傷至此, 很有看頭. 漂亮的Tamara(Irina Potapenko)令電影首段生色不少.

  飾演警員太太Susanne的Ursula Strauss角色有點荒謬, 不少觀眾都忍不住笑起來. 是導演的刻意幽默抑或什麼?

  不過亦多得Susanne這個角色, 電影中段納悶一會之後, 她的出現令觀眾再度投入劇情.

  飾演警員Robert的Andreas Lust也演得不錯. 打劫銀行那段他的狼狽膽怯及意外事件之後的情緒起伏完全是兩種表達方式, 他都掌握得很好.

  Alex一心要擾亂警員的生活, 來個大報復. 結果Susanne令人意想不到的行為令Alex的計劃更添"色彩".

  結果最遺憾及生活被擾亂的, 或許不只Robert, 而是Susanne?

  個人覺得此片不至於最佳外語片提名級數.

  《复仇》影评(十):最安静的复仇

  奥地利的电影看得少,偶然下载这部电影,仅仅是因为它被PPTV打包在一个名叫“复仇者集结--杀手们的职业操守"的集子里,里面有很多象《杀死比尔》这样杀人如砍瓜切菜一样的片子,我闲着,一部部顺着看,到了它这里。

  一开始,便觉得画风变了。一片树林中间,一片深邃的湖水,安静得出奇。出于以往看片的经验,我神经紧张地做好准备,免得被忽然出现的血肉模糊的尸体或是一张狰狞的脸搞得措手不及。水面是如此平静,倒影清晰,半天没啥动静。片头的这汪湖水,让我一下子想起作家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 所著《贪婪》里,描写过的一个湖,湖水深邃黑暗,仿佛吸收掉阳光和生命,湖水平静得好象从未荡漾过,那简直是一个可以淹死水的湖。这作家碰巧也是奥地利人。这时忽然不知道什么东西投进水里,波纹搅碎了倒影,水纹荡呀荡呀,不一会儿,散乱的树影渐渐又排列整齐。这是什么鬼!

  这片子对话很少,亚历克斯就像一个闷葫芦,(而且演员快谢顶的造型也实在不帅,这是个看脸的世界好不?!) 那股子压抑劲能穿透屏幕,简直看不下去了。

  我最喜欢片中这幅画面:爷爷家的小屋子,年头不短的黄色小汽车,延伸到无限远的草地,几棵大树。。。加一个框子裱起来,就是油画了。

  因为院子里有了孙子亚历克斯的气息,爷爷弹起了多年不摸的手风琴。电影的后半段其实更象是亲情伦理片。说好的复仇呢?似乎越来越无关紧要了。

  就让一切秘密都烂在心里好了,生活一团糟的时候,自己的责任也不小,何苦把怒火往别人身上烧?别人看起来完美无瑕的日子,翻过来也藏着补丁落补丁的里子。

  盯着眼前的湖面看一会儿,你会觉得水里有另一个世界,随着水面的揉动,树梢看起来象在一遍遍使劲地探向更深的地方,这水到底有多深?在很深很深的地方,也有一块天空,飘过白云。

  接纳着流泉雨水,包容着水草游鱼,到一起了,便顺着地势生长成湖的形状。湖水其实就象是人的心思,不大的地方,却深不见底。历经了一些时光,终于可以化崎岖为平静,终于可以把仇恨埋进淤泥里,把天光映出来。

  深秋来了,屋前的果树成熟了,爷爷说,这是最好的冬苹果。小风过处,果子三三两两掉落,亚历克斯弯腰捡拾,不一会儿就捡满了一筐,这时,屏幕黑掉,画面消失,演职员字幕表开始无声滚过,没有音乐。但是,鸟鸣啁啾不绝,远处几声犬吠传来,还有悉悉索索的,是风儿扫过树梢的声音。

  其实,在视线离开黑色的屏幕之后,眼前分明还有一大片油画一样的奥地利田园景色在铺展:亚历克斯将装满了冬苹果的筐子放到墙边,继续捡第二筐。树是如此的高大,累累果子压弯了枝条。镜头往上、往上、往上,越过最高的枝头,好!再俯视,树渐渐变小,屋子也变小了,亚历克斯的身影消失在树下,然后远景,远景。。。深秋的阳光在缓缓挪动脚步,蔚蓝的天空下,这一片原野宽广得没有边际。。。

  这无疑是我看过的最安静的《复仇》题材影片了,电影的海报倒是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为了不同的卖点,用上了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素材,诸如女人的裸背黑丝长腿啊,背后的怒视和上膛的手枪啊,还有男主青筋迸发的大脑门子。看完全篇,发现其实最合适的还是这张:田野中爷爷的小屋和林间宁静的湖,消解和埋葬仇恨的地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