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算》影评10篇
《暗算》是一部由柳云龙执导,柳云龙 / 高明 / 宋春丽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算》影评(一):歪批暗算
前两个故事是关于人性的故事。特殊年代强加给人们的英雄情结对人性的扭曲导致了阿炳的悲剧。黄依依的悲剧在于冷酷残忍的国家机器对人性的摧残。安在天是伯乐但更是两个鲜活生命的终结者,他就是那个国家机器的总代表。第三个故事算是安在天故事的前传,或者说这个国家机器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个政治正确的主旋律的故事,意在说明我们这个国家机器不是人创造的而是神创造的,正是有了钱之江这样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就会有安在天这样高精密度的国家机器,当然他也不食人间烟火,但它却食人,从“反右”一路食到“文革”,这台机器就是一个嗜血成性长着血盆大口的绞肉机。 我不知道我的解读是否暗合了作者的本意或者只是我的意淫。如果如我之意,那这是一部堪比《1984 》的反乌托邦的伟大作品。
《暗算》影评(二):看完暗算很感动,喜欢里面的人物,用一上午的时间写了读后感。
看完暗算很感动,尤其是最后的落幕,当安老仿佛看到大街上做黄包车的父亲,坐车穿过上海的街道,父亲的音容笑貌还在脑海里,可是已经物是人非,不禁也泪如雨下,50多年前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一样。希望那一刻永远定格在那里。正应了那句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也看了大家的一些评论,有长有短,有好有坏,顿时自己也有想表达的冲动,就随便胡乱写了一些。就像聊天一样的互相侃侃看法。
如果没有安在天这样的“无情之人”,共产党也不可能成功。他是幸运的,有个女人爱他爱到死。他是不幸的,他
没有爱她的能力。如果大家都为了爱而努力。那没有人爱的人怎么办,就什么都不做吗?人总要有信仰。就像十二生肖他们就为了我们现在的这个新中国而奋斗,而流血而牺牲。不知道他们要是知道现在的样子会不会有一丝犹豫。我想不会,因为他们的信仰,他们的事业就是为了追求。为了自己追求的信仰而奋不顾身这难道不值得尊敬吗?
那里面的断剑,感觉他牺牲的可真不值。明知那么危险还偏要让他去闯。其实他去的时候对他的嘱咐就是诀别之语了。那些个用牺牲换来胜利的故事真的是永远都说不完。警犬和他的父亲那段也很感人。感觉警犬不知道那个门房的老头是他的父亲啊。看到自己的儿子已死,真的是活下去都变的没有意思了。还有跟钱之江联系的那个副官,小
马驹吧,为了保护自己的同志牺牲了。
其实不喜欢黄依依,看风那段真的看不下去,没有一直挨着看。我第一眼看到她样子的时候,就看见了她貌似风尘的外表和一颗易碎的心。仿佛世界跟她格格不入。其实看见她得样子心里实在难受。对她很生气,别人不愿意你又何必呢,何必委屈自己呢,她这样的人还愁没有人喜欢吗?她真的不该喜欢安同志,她还是可以有很美好的人生的。
黄依依可以爱任何人,可是非要爱上不能给自己爱的人。这都是命运的捉弄吧。就好像钱之江和罗雪,钱之江爱罗雪吗,如果拿这种形式比的话,那就是残酷之极。钱之江给了多少爱给他的妻子?罗雪爱这样的丈夫。而黄依依不爱那个无情的安同志,她希望安同志能变成她想象中的样子,这种可能几乎为零。她为了爱而生存,就像她的前任
丈夫,又能维持多久的爱呢?她跟安的结局当然事与愿违。其实我觉得她真的不该留在701,她选择最后的条件是离开701,那会儿她还是理智的,可以说她那会儿还没有真正的爱上安同志吧。有了太多的接触,了解越多陷得越深,有时候人就是这样,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是想。想想如果安同志是那种凡是好女子就接受,就迷恋的人。黄依依
还会如此迷恋吗?那样的话黄依依的生活中应该更多的是争风吃醋了。安同志给不了黄依依要的生活,不接受也是一种负责。他只能接受她的骨灰,也许他能照顾她一辈子,就像他会照顾阿炳娘到最后一天。可是不能给她想要的幸福。其实安同志这样的人生活是最累的,要担负多少的责任和痛苦。不知道对他们(阿炳黄依依是祸是福,可是还是要找他们请他们帮助,甚至不惜一切办法,因为需要他们的能力,谁也不想看到那样的结局吧。)安同志背着阿炳的时候想的是,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没背过,这样需要多大的牺牲啊。他对他好,是责任,因为阿炳是701的功臣。不知道这样的命运对他来说是好是坏?对黄依依也是,是他把黄依依带到了701,他觉得是他的责任。其实人的命运都是自己选择。就像黄依依选择爱安同志,必然没有太美好的结局。其实他们的结局跟时代没有关系,什么时代都有悲剧和喜剧。难道安同志放弃所有跟黄依依远走高飞就是美满结局了。安同志离开701,他能干什么?要说没吃没喝,靠依依养活吗?何谈爱情?如果安同志爱上了她,跟她走了,那安同志就跟汪琳没有区别了。黄依依的爱恐怕也就不存在了。
阿炳和他的妻子都是可怜人,都是孤苦无依,本来可以互相依靠,互相怜惜。其实她本来还是有像安同志倾诉的倾向的。可是安同志毕竟是男人。其实我觉得如果这个时候如果有个女人也许当时就不会是这个结局。她喜欢英雄的原因应该更多的源于她的哥哥。因为她是英雄的妹妹,所以她有了大家的喜欢和尊敬,所以她对阿炳是真诚的。她
怀上药房李的孩子是爱还是恨?是爱跟别人苟且,是恨又是为了赢得丈夫的喜欢。阿炳不懂,安同志也不会懂。人们往往因为害怕失去而做出的挽救措施反而加速了失去的速度。她不是选择想办法或是跟安同志说出情况。如果安在天知道了情况也许事情就不会这个结局了。她选择的是自作聪明的怀上了别人的孩子。她太不了解丈夫为什么成
为英雄了。而阿炳也是害怕失去就威胁自己的妻子。结果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两个人都是极端之人。阿炳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他是个简单的人,想的少,如果是安同志遇到这样的事,绝不会想到死。因为他知道他生来就是为了701而生存。而她的妻子也许只能死了。在这个世界上她在乎的人都不在信任她,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呢?
而阿炳和黄依依的相似之处就是都是感性之人。为了感情,感恩而生存努力,他们的心中没有革命,没有英雄,因为感情,因为感恩,他们可以倾出所有。而安同志跟铁院长跟他们相反,他们谁都不爱,他因为爱这个国家,所以爱阿炳和黄依依。而阿炳和黄依依因为爱安同志所以爱701,甚至爱这个国家。这就是不同。都是爱,表达的方式不同。
《暗算》影评(三):遇到暗算, 是人生中最美丽的相遇
自从遇到暗算的第一天起, 生命中展开了新的篇章。 多年来, 已经无法计数看过多少遍了, 手中收集的碟片版本都超过三套。 有暗算陪伴的日子里一直是幸福感多多, 观戏的感动不断激励着生活中的我一直向上向前。 “让理想主义的光辉照耀大家” 的口号多年来给予我莫大鼓舞, 并逐渐地领悟到: 新时代的理想主义是热爱生活,自强自立,善待自己, 关爱亲人, 奉献社会, 感恩美好, 拿出长久的热忱向着至真至善至美的方向迈进。
长期在龙吧( 超过10年)每当遇到场合就会重温剧集, 寻找写字的新想法, 或新视角, 也经常对暗算的情节大解八块; 对每个出现在剧中的演员如数家珍; 对配乐, 对画面,对细节一一分解,欣赏玩味...... 不消说, 对于我 暗算早已不仅仅是个电视剧了。 如今, 随着风筝的播出, 有幸来到了豆瓣的平台又增添了新的喜悦。
总之, 欣喜并感恩
《暗算》影评(四):不懂你时爱上你,当我懂了你,却发现根本不配谈爱你
题记《暗算·看风》之安在天与黄依依
多年不曾重温《暗算》,犹记当初看“看风”系列时的淡漠与不屑,无论是被黄依依爱上、结果整得自己好辛苦的安在天,抑或是追安在天追得好疯狂的黄依依,在我看来都一样的神经质。我无法理解那样疯狂而莫名其妙的爱情游戏,在现实社会真是一团糟的蹩脚剧码,按上海话叫“作”。只是当多年后的我在某个夜晚忽然想起这部戏,方觉当年自己错将无知当成了真理。
安在天,在当时那个年代似乎是一名堪称优秀的极品男人。根正苗红,头脑聪明,专业知识过硬,且在“资本主义靡靡之风”的考验下仍能面不改色,简直就是柳下惠重生。于是黄依依始终乐观地认为他只是一个和别人不太一样的很有性格的酷哥,我这么爱他,就是冰山也会融化,他终有一天会爱上自己。于是在这一场一厢情愿的爱情追逐中,拥有天才头脑的黄依依却情商智商全部归零,盲目无知地输在了起点上。只因,她不懂他呵~~
安在天不是柳下惠,不是酷哥,不是无情工作狂,甚至不是,完全彻底的马列主义信仰者。他的精神世界,始终基于信仰,却同时高于信仰。他信奉真理,但他信奉的真理时刻在随着思考而渐进升华,他这一生都保持着不断反思和质疑的能力,他永远不迷信任何东西。这种对真理自觉性的求索,使他在那个特殊敏感的年代里区别于其他不自觉状态的党员、群众,并在某种程度上孤立于他们。于是他能够欣赏异质的黄依依,不仅欣赏她的数学能力,更有她异质的思想。这种对思想的不强制,以及最大程度的包容兼纳才是安在天最可贵的地方。然而也因了这可贵,使他的精神世界异常孤独,终其一生,都没有人能到达那个高度。
这个完美的男人呵,竟然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正所谓,高处不胜寒!
聪明如黄依依,在爱情中却是一个白痴到智商为负数的自虐狂。这也充分体现了那句俗之又俗却百试不爽的名言:再高明的女人在陷入爱情的时候都是傻瓜。
她不了解安在天,不了解安在天的独特,更不了解安在天的孤独,她一味将自己的感觉“排山倒海”一样强加于他,带给他的不止是无奈,更有一种更深层的孤独感。她越表现地爱他,他这种孤独的感觉就越强烈。因为他深深地知道,爱着他的她,不但是与他两个现实世界的人,更是与他两个精神世界的人。可怜黄依依还一厢情愿地以为他是不敢接受自己的爱,故而躲避自己。这种错觉不但深深伤害着自己,更错过了真正了解他的绝佳机会。当千疮百孔的黄依依终于在某一个深夜顿悟了这一点,她早已经错过了这个男人,也许在那个时候,她的灵魂才终于能够与安在天对话,但是同时,她也一定明白,当初深深爱着的他并不是真正的他,她爱上了自己编织出的一个美丽剪影,而那个剪影却不是安在天,剪影的名字叫做:黄依依。这是一出荒唐的闹剧,这是一出错爱的悲剧……
很喜欢以前看过的一个影评里的一句话,觉得那才是真正的画龙点睛:安在天其实很孤独,然而黄依依却无法拯救他的孤独。
——“我可以成为你的同事,你的战友,你的朋友,甚至是你的兄长……”
——“可就是无法成为我的爱人。”
是吗?
是的。
《暗算》影评(五):《暗算》:柳云龙的英雄秀
《暗算》无疑是06年备受关注的一部电视剧,它以紧凑的叙事、炫目的画面、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柳云龙更是以导演、演员的双重身份于戏里戏外出尽风头。柳云龙自导自演想必过足了戏瘾,而观众看《暗算》同样是一种过瘾的体验,然而过瘾之余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本剧取巧地分为《听风》、《看风》、《捕风》三部分,将一部长篇电视剧一分为三无疑大大降低了叙事的难度,同时也使该剧在形式上就引人注目,一举两得。说“取巧”而非“巧妙”是因为这三个部分除了名称上的噱头之外并无实质的关联。虽然都紧扣了地下工作的主题,可主人公如果不是安在天或安在天之父,换作他人亦无不可。就算编剧欲用版块式结构讲述地下工作者安在天的一生,那最后一部突然回溯到解放前,讲述主要人物的史前史就殊难理解了。这样的安排难免给人以拼凑之感。
分开看三部分。
《听风》胜在玄妙。将阿炳、安在天神化为非人的英雄,再辅之以丰富的视听手段,为原本平淡的故事增添了些许神采。故事落脚于阿炳因妻子出轨羞愤而自杀,安在天勃然大怒,处分了阿炳妻子及情夫,并以烈士之名厚葬了阿炳。这个本来很俗套的情节被导演处理得风生水起,极富表现力。最突出的便是柳云龙富于张力的表演和极其煽情的台词。可当我们回过神来却发现故弄玄虚的背后缺乏关怀。本应予以同情的阿炳妻子被简单粗暴地设置为英雄的对立面。片中也许流露出了那么一点点对女性命运的怜悯,但微不足道。即便在那个年代人们的价值观就是如此古板,创作者也应该超越戏剧情境、站在现代价值观的高度展现是非善恶。况且掩盖阿炳的真实死因,将一个白痴天才拔高为英雄并不高明甚至并不光彩。显然这些都不是创作者考虑的重点,其实阿炳及其妻子都是陪衬,他们考虑的只是如何突显柳云龙饰演的安在天是多么的正义凛然。而当柳云龙给了自己太多的特写时,那张脸再英俊也让人厌倦了。
《看风》胜在动人。其实这也是三部曲中最打动我的一部。它是三部中最朴素的却又是最丰满的,因为它饱含深情。它的动人全在细微之处,而古旧的六十年代因这微末的细节而不再苍白。或许是出于对《誓言无声》和《横空出世》的喜爱,我很轻易地就被西部苍凉的景象与用算盘替代计算机的豪情征服了。
这一部分有许多精巧的人物与情节设计。黄依依与小松鼠的关系映射安在天与黄依依的关系,树林里的疯子映射黄依依,黄依依一进树林就多愁善感、自悲身世,因为她从小松鼠和疯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宿命。这种宿命感也体现在不时出现的安德烈语录中。安德烈从一开始就道破了破解密码的悲哀,这也注定了此一章节的悲剧基调。情节的悲剧性、画面的苍凉感,还有古板的时代气氛都与黄依依的张扬相映成趣。有人说黄依依的张狂大胆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但我觉得这一点和不时出现的俄语独白一样,矫情而可爱,因为它不同寻常。
与《听风》一样,《看风》的最大问题出在结局上。黄依依成了植物人,这是一种轻如鸿毛的悲惨。她既没有为情而死,也没有为事业而死,悲剧的结局只是源自一场误会。虽然这种悲惨为她最终赢得了安在天的照料,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作为描写同时代同样题材的电视剧,我不禁拿《暗算》与《誓言无声》比较,《誓言无声》的结尾主人公因工作需要与情人天各一方,可谓牺牲感情成就英雄,而《暗算》牺牲英雄成就感情,两者的高下不言自明。
《捕风》胜在扣人心弦。剧情紧张刺激让人欲罢不能。但它却是最难以触动我的一部。首先在意境的营造上就不能尽如人意。《听风》有江南的阴沉,《看风》有西北的壮美,《捕风》除了那几片雪花真的乏善可陈。对于老上海,太多的影视在那个基地拍摄,以至于看电视剧的时候完全不能入戏。其次,《捕风》也使最缺乏韵致的一部,整出戏仿佛发生在阁楼上的一场真实版杀人游戏,只有叙事技巧,没有艺术底蕴。
结尾更是直白而寡淡,不仅没有三部曲中画面的质感,还安排安在天向记者倾诉作为地下工作者保守秘密之苦,实在有些笨拙,因为此前并无任何反映守口如瓶的苦衷的情节,这样陈述不免失之生硬。
《暗算》的好看可归功于创作者的才华和认真,它精良的制作水准使众多粗制滥造的电视剧黯然失色。批评它是因为它不缺技巧,缺境界。对《暗算》而言,华丽的只是形式,对地下工作的苦乐却缺少思考与关照。全剧的成功与悲哀都在于它仅仅是柳云龙个人演出的舞台。
柳云龙凭借在《暗算》中的出演获得了某奖项的肯定,在领奖时他说:“感谢导演柳云龙给我这个机会。”柳云龙的确应该感谢柳云龙,因为《暗算》不过是一场柳云龙的英雄秀。
2007-3-7
《暗算》影评(六):密不透风
神鬼之明智犹圣人聪耳明目之与聋瞽也。
——墨子
“密不透风”本是“关于《暗算》的一次咖啡吧谈话”一文的正标题,在这里,刘小枫先生虚拟了万全、尚悠、高一乐三个人物展开对话,并且留下了种种线索证明此点,这是子曰诗云、如是我闻的路数,曹雪芹、柏拉图也是如此。万全代表知道一点东方知道一点西方的人,尚悠代表知道很多东方知道一点西方的人,高一乐则更胜一筹,对此,从他们的名字中也能琢磨出点味道。文章开始,对话围绕着自然道德展开,随即进入正题,讨论是谜还是密,以共济会为核心讲述西方思想史上的“保密”与“揭秘”,最后揭示出最终的大“密”:绝对完满的善本身最终是没法彻底搞清的,即要止于至善。
《暗算》影评(七):黄依依之死―――电视剧《暗算》的一桩案情报告
《暗算》影评(八):关于暗算的一些
开始看暗算的时候,一度没有了继续下去的劲头。知道它分了三个章节,看完了拖沓到一踏糊涂的“听风”,在频率极高的柳云龙的面部特写暂时告以段落的时候大松一口气。于是后面的一大半存在电脑里,好几天也没想过要打开。
不明白这种片怎么能有那么高的评价,找到很多的影评看,发现其中涉及的情节我没见过,居然有传奇女子的爱情戏。于是又接着看“看风”。我的觉悟着实不高,整个第二节,我都当成爱情片来看的。一度纽结不停,男人怎么可以这样,有女人说爱你的时候,就拒人千里,说着我们是好兄妹好同志之类的屁话,她想过自己生活的时候就又冒出来缠绕不停。难道暧昧就那么好玩的么。到黄依依死的时候,想到阿炳的死,都死的极荒诞,都死于对他们好得不得了的安同志看似不经意的大意。
看完了觉得难受,是看完那些悲情片后的难受。就没有心思看第三节了。又隔了些天,整理硬盘的时候想赶紧点开看完好腾出空间放别的。其实“捕风”真的是那种可以让人一口气追下去的片,十集的剧情很集中,从头到尾只是为了传递一个重要情报。其中的我D未免显得太愚屯,情报传到哪里哪里就断线,总是不及GMD的脚步快。这一段里的柳云龙终于忘了耍帅,而不给过多的特写时,内敛如他,居然会是让人心疼的男人。就像一共跳了三段的探戈,每一次都是绝望。想起小时候作文里总在写的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什么什么之上的。那个年代的生命,都是这样脆弱又坚毅的。
我很没有觉悟,于是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是暗算?又是谁暗算了谁?
《暗算》影评(九):念念不忘的黄依依
我是看完风筝之后,重新看的暗算,再次感慨一下柳云龙真的很帅,虽然中年了但是依然有味道。暗算看大黄依依这个章节后,心里一直很纠结、遗憾,为黄依依,而不是为黄依依没能和安在天在一起。
对于黄依依我想说,天才都是偏执的,有性格缺陷,包括阿炳。无疑黄依依是个极具天赋而又才华横溢的女人,我被她深深的吸引着。
黄依依的偏执在于她喜欢安在天、爱他就大胆的表达出来,没有小家子气,没有扭捏,我喜欢你就是喜欢你。她的偏执在于安在天没有回应她的爱意后,直接问安在天,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你为什么不爱我。一般人的想法是,安在天一时半会也跑不了,两人朝夕相处,总会生情,不要着急,慢慢来,有了日常工作生活的暧昧,不怕爱意不出来。但天才的偏执表现在,我需要你明确的回复我的爱情,是否接受,如果不接受,请说明理由。
黄依依的偏执还表现为自毁。在遭到安在天的拒绝后,很伤心难过,以至于和渣男汪林混在了一起。我们在骂汪林混蛋的时候,也应该想到一切都是黄依依自愿的,难道她不知道一个男人大晚上的拿着酒到单身女人宿舍喝酒的后果吗?就算酒后失身,那之后黄依依去汪林宿舍算什么,只能说黄依依在用自毁的方式来引起安在天的关注或者说是自己忘记安在天的方式,但是这样的自毁,不仅伤害了汪林的老婆,在一定程度上也伤害了安在天。在这里不认同黄依依所说的爱是无罪的,不需要理由的。的确爱情的降临有时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有时候我们需要克制,尤其当爱上已婚人士时,需要慎重考虑带给别人的伤害。但是如果她可以这样想她就不是黄依依了。
黄依依的偏执还在于当最后安在天对她虽然没有明确的说出爱字,但是言语间和行为中已经说明我现在喜欢上你了,这时的黄依依对安在天却已经死心了。一开始我就在想,黄依依你不是喜欢安在天吗,现在他也喜欢你了,你为什么退却了?但天才的偏执有让黄依依的行为和我们普通大众不一样,黄依依曾经疯狂的爱过安在天,在黄依依身陷在对安在天的迷恋中时,没有得到安在天的回应,同时黄依依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吸引安在天的注意力,但是无济于事。黄依依的心已经凉了,因为黄依依看到自己和安在天可能是两种不同的人,安在天的信仰是国家,黄依依的信仰是爱情。黄依依的偏执我不理解,例如为什么要把汪林的处罚当成是自己的原因导致(明明就是汪林自己咎由自取)、为什么在面对张国庆老婆这种人时不有力还击以致酿成最终的后果(为什么这么善良),后来我释然了,如果黄依依不这样做,她就不是那个偏执而又善良的黄依依了,否则也不会让人念念不忘。
可以说黄依依的悲剧结局安在天是有责任的。才华横溢、美丽、有趣的女人很容易引人注目,安在天第一次在食堂遇见黄依依时,已经注意到黄依依了,否则为什么喝了黄依依为他盛的粥、为什么要去送她药膏,面对黄依依多次直接或间接的表白安没有明确的拒绝,黄依依写给他的情书为什么舍不得撕掉,可能安在天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对黄依依情感的变化。可以确定的是安在天是喜欢爱黄依依的,否则在黄依依在面对他妻子小雨的骨灰对他表白时,安在天内心的独白是黄依依这样的容貌、学识、家庭的女人是可遇不可求的。后来的一段我不喜欢安在天,尽管他很帅,但是一想到黄依依的结局就痛心。因为安在天他不敢喜欢黄依依,一是怕别人说闲话,本来招黄依依来就被其他人诟病。二是破译光密是头等大事。但是后来我想通了,那样的时代背景,行为时要受到很大的约束的,而且还在这样的保密单位。所以人的出生时代决定了它生活的高度,庆幸自己活在现在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时代。
这个电视剧的另一个感受是男人和女人的暧昧阶段最美丽。尤其是安在天去数研所招人、一起回701的路上、回到701后的开始阶段,黄依依真的是撩汉榜样。看着些片段的时候,我的少女心被撩的不要不要的,很美好,正是如此的美好才对比出黄依依结局的残酷,让人难以忘怀,那样一个美丽的生命以那样一种方式结束。
《暗算》影评(十):沙漠里的引吭高歌
一直以来,总是感觉沙漠里的死气要多一些,总是感觉沙漠是个悲壮的地方,就算是别人说三毛和荷西在沙漠里的浪漫,也没有改变我对沙漠厌恶、疏离的印象。
可是,《看风》里安在天和依依在沙漠里的引吭高歌,却让我感觉到了沙漠里也许仍旧蕴藏了鲜活的生命力,还有人世间有的暖暖温情。
那个将一生的眼泪都藏在眼窝里的安在天排众议选中了依依;与她共跪在祖冲之面前;让她的负气的牙印留在自己的手臂上;可以为她送去药膏;可以与她共进午餐;可以在飞机上与她把手相牵;可以在流沙中捉住她的双手,甚至可以生死相随;可以与她在工作上共进退、共做铜豌豆;可以与她在工作上有着难得的心有灵犀;他甚至可以陪她玩密码游戏;他甚至可以帮她喂小松鼠;他甚至可以为她我行我素的工作作风出面说话;他甚至可以给她苏联式的拥抱;他甚至可以把她当作女儿来保护。
所以他当然可以与依依在沙漠里引吭高歌,把701的所有规矩暂搁一边。也许是为了满足依依的性情,也许是安在天骨子里所追求的随性。但也就是仅次而已,不能细细深究了。
依依对于安在天来说,是一部全新的历史,甚至可以说原本他们是最好的匹配,能够最好地弥补彼此的劣势,而更好地发挥优势。可是,安在天的背景和人生经历太复杂了,他的父亲,他的母亲,死在他面前的妻子,少年时代的集中营,少年时代的纳粹杀人,这所有的所有都让他铭记了国恨家仇。
依依遇到安在天的时间,安在天的反应,常常让我想到小雨是给了安在天一个家的全部啊。他那么小的年龄,失去双亲,离开祖国,而小雨确是给了他一个家的全部。他既是在意气风发,仕途得意,也不可能和依依喜结连理了。他的生命里来不得第二次细水长流,生命里最好的年华给了谁就是给谁。就算是时间对了,她遇到安在天这个人是金风玉露,可要命的是她遇上了安在天这复杂的人生经历。那些国仇家恨,那些为国为民,那些新旧时代的交替。
可是,安在天是优秀的,所以他才可以心地坦然地护着他的黄研究员,他才可以力排众议选中黄依依,他才可以在依依破译密码的道路上替她扫除一切艰难险阻。如此的他才可以在风口浪尖上平和的依然故我,可以在最风潮的时候适度的前行再转身,可以在尖锐的质疑中不被左右所动。
那个时候,沙漠里的引吭高歌,有几个人能那样做到阿。没几个人了,估计他父亲钱之江可以。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柳云龙在一次采访中说到:“对于少数人,萝卜小菜,各有偏好,随他去。有人说这是自负,不听取意见。我不觉得,此去人生几十年,我应该更努力地做好我的作品”有很多人说,这是柳云龙的自大,这是他目中无人,而我却是从不觉得,反而觉得这才是一种“谦虚、平和。”芸芸众生,形形色色,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总会有反对意见。有的是真的不理解,有的是观点不一样,也有没事非要有反对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
那些妄图让所有的人都较好的作品,甚至有所谓“谦恭”的态度来堵住幽幽之口的人才是不自量力的自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