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见天日》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重见天日》观后感10篇

2022-05-15 02:10: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见天日》观后感10篇

  《重见天日》是一部由沃纳·赫尔佐格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 / 史蒂夫·茨恩 / 杰瑞米·戴维斯主演的一部动作 / 冒险 / 传记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见天日》观后感(一):很不一样。

  这是07年必须被记住的一部电影,也许也可以在以后被列入经典战争电影的行列。

  这又是一部讲述越战的电影,越战,美国一代人的伤疤,已经被无数电影重复演映,其中也不乏经典,但是即使在那些视角特殊的越战电影当中,这部电影依然还是特别的。在这部电影里,越战只是一个背景,一个事情开始的依据,发展的支撑,尽管它改编自真人真事。片名是一开始轰炸行动的代号,在这部兵器只是一个符号的电影里,几乎不存在战争的场面,仅仅是刚开头的十几分钟,而电影开篇的1分钟,全片唯一的连续轰炸场景,和主题没有明显联系,但是却美得可以,这种质感的镜头以前只有斯皮尔 伯格拍得出来。放弃战争本身,以一个人物为中心,所以它特别,当然,这跟根据自传改编有关。

  这是一部表演可以给几乎满分的电影,尤其是主角以及两位主要配角。Christian Bale ,说实话,我会看这部电影完全因为他,他的表演是一个整体性很连贯的表演,而且层次分明,可以说完全是奥斯卡级别的。两位配角可惜就可惜在戏份不是很多,在仅有的戏份里发出了无限的光芒。

  配乐,另一个奇妙的地方,开场到结束,配乐出现的场景并不多,但是每次出现都是直击人心的效果,配乐似乎有点当地色彩,如果以学院的眼光看,这个配乐是完美的。

  综上所述,这部电影很好。

  其他我自己的影评欢迎来我space看:

  《重见天日》观后感(二):逃并快乐着

  虽然是越战的背景和逃生的主题,影片却并没有想象中那种“苦大仇深”或“沉重反思”的感觉,反而隐隐透出几丝幽默轻松的气息,甚至在某些时候你会觉得正在观看的是一部热带雨林和奇风异俗的风光片。

  越南人仿佛一群未进化完全的猴子呆滞、弱智、野蛮而滑稽,连虐囚和一镰刀砍下人头这样残忍的行为放到他们身上好像也不过是狮子老虎吃人那样的天经地义。被囚禁在茅屋中的战俘们个个奇形怪状,一言一行都有些神经质的搞笑。大伙儿每天一块儿放风、咶噪、想像美食、被脚镣手铐拴成一排睡觉、埋怨同伴把屎拉到自己身上,似乎也过得心安理得、其乐融融。主人公迪特仿佛拥有着世界上最乐观的性格、最粗条的神经和最灵活的头脑,外加最好的运气,以致于你可以颇为安心地欣赏他这一路不寻常的历险。

  但是,当你看完之后再去回想影片中的情景和人物的经历,不禁会倒吸一口凉气:所有的一切都太可怕了!从而不禁深深钦佩主角强大的求生意志。导演就是用这样一种举重若轻、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手法让我们体验了一回惊心动魄的生存大战。

  《重见天日》观后感(三):超载

  影片的主题看似要表现的很多,反战?反越战?政府黑洞?生存能力?真实越狱?或者………………

  显然力度不够,我看见IMDB分值挺高8.0,是否最近反映战争题材的影片较少的缘故,还是影片要说明更多的问题。

  本片演员们我知道都很敬业,有几个比较难演的镜头(吃虫、一身瘦骨、吸血虫、吃蛇等等),演员们都比较下功夫,但反映越战其他片子里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

  这部影片里有几个地方只有前因,没有后果,而且费镜头太多了,不知道是把越南人写的比较傻,还是把观众当傻瓜,还不如把该片改成纪实,回忆录,打上时间,也让大家能通过其他方面了解背景,也较有说服力些。

  看了一遍,没有看二遍欲望和勇气了。

  《重见天日》观后感(四):《重见天日》:另一个「贝尔」,另一种「求生」

  前几年,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的一档写实节目《荒野求生》相当风靡,主持人英国冒险家贝尔·格里尔斯(Bear Grylls)在节目中展示了如何在严酷环境下生存的技能,更因其各种「生吞活剥」而被誉为神人。而在《重见天日》中,另一个叫「贝尔」的英国人为观众呈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求生」,比起前者的模拟成分,后者由于真实事件的改编而更具传奇性与感染力。

  迪特尔既是真实人物,也是艺术形象,在塑造这个角色时,赫尔佐格把侧重点放在了「乐观精神」上,通篇没有流露过丝毫气馁的意向,虽有「高大全」之嫌,但置于那样的恶劣环境,亦非完全不可信,因为稍有放弃便几乎就是死地。

  迪特尔的求生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在战俘营,在这里,他遇到的困难是人为的。一方面来自看押者,另一方面则来自囚友,其中介于看押者并无特别「非人虐待」的情况下,反而是来自囚友的困难显得更大。在他刚来到战俘营时,其他几个战俘由于长期的关押都已然疲敝不堪,尤其是在精神方面。对于迪特尔的出逃建议,有的嗤之以鼻、有的畏首畏尾、有的心存被释的侥幸,基本就是等死的心态。面对一片消极,迪特尔用行动作为鼓舞的方式,比如制作小工具、观察看押者日常习惯、制定出逃方案等等。同时,也有「语言疗法」,最突出的桥段便是在用餐时让每个人轮流想象各种美食。当树莓馅饼、大火鸡、百威啤酒、煎饼、桔子、鸡蛋……一样样流水价般从口中道出时,放在他们眼前的可能只是一碟恶心的蛆虫。

  其二是在野外,当迪特尔逃出寮寨后,东南亚的原始雨林成为了另一个噩梦。炎热、饥饿、暴雨、泥石流、水蛭,来自大自然的凶险层出不穷。当然还有无知寮民的疯狂行为,迪特尔的好囚友杜威恩便被寮民用镰刀削去了脑袋。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段落的音乐用得颇为成功,适时的弦乐哀婉凄凉,很好地烘托出了他们走投无路的艰苦境地,令人印象深刻。

  在本片中,克里斯蒂安·贝尔继《机械师》后,再度贡献了「减重」演出,从被俘时的英武健壮,到最后的形销骨立。此外,大嚼蛆虫,生啖水蛇,在激流泥浆中摸爬滚打,与其英国同胞在《荒野求生》中的场景并无二致。抛开略显形式化的首尾部分不提,影片的主躯在贝尔投入的表演下还是很具吸引力的,至少能够让人为了这些战俘的命运捏一把汗,也能为迪特尔的最终获救而感到高兴。

  《重见天日》观后感(五):生者有梦

  改编自真人真事,刻画一位美军俘虏九死一生逃出战俘营的故事。虽然是讲越战的,但不同于以往那几部著名的越战片《Apocalypse Now》《Platoon》《The Deer Hunter》的视角,用大量的战争场面或是人物的异常心理行为刻画来反映战争对人身体和精神的巨大迫害,反战的主题明显。而本片重点似乎是在说坚持信念的力量,但仔细咀嚼,片子还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暴行。非常写实的一部影片,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最好别看,片中虽然没有炮弹横飞,血肉四溅的场面,但主角所遭受的非人虐待,雨淋水冲,生吃蛆,生啃蛇,蚂蝗吸血的画面都活生生的展现眼前,不忍卒睹,也让人不得不佩服演员为表演做出的巨大牺牲。片中逃生的希望一次次的出现在前面,但一次次希望破灭,屈服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但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主角逃出生天。当看到结尾主角被欢呼的人群簇拥时,我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When something is empty, fill it. When something is full, empty it. When you have an itch, scratch it.

  Dieter Dengler

  《重见天日》观后感(六):《重见天日》:赫尔佐格的丛林越狱

  “德意志狂人”赫尔佐格又来了,这次他导演一出老挝丛林的惊险越狱,而不是南美雨林里的“陆上行舟”;不再推出多年来自成一派的纪录片,而是越战题材的好莱坞风格大片。《重见天日》的故事蓝本来自赫尔佐格1997年的纪录片《振翅高飞》(Little Dieter Needs to Fly),主角迪特确有其人,他在2001年病故。影片特别注明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一名向往飞行的德国人在越战时如愿加入美国海军,执行任务时被击落俘获,送到战俘营后寻机与难友脱逃。

  影片开头赫尔佐格就用了一组飞机上拍摄的轰炸镜头,下面的越南村庄炸得火花与碎片共舞,绿意中迸发出美丽的杀机。这些画面和片中士兵们观看的“教学片”一样,都来自那部1997年的纪录片。纪录片里,老迪特现身说法,讲述30年前的丛林往事;而剧情片《重见天日》,则突出了他不灭的逃生信念。当主角身处无边的雨季丛林时,影片再现了赫尔佐格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人与天的对抗,意志的不摧。

  赫尔佐格对飞行员迪特的故事如此留恋,才有将纪录片再编成剧情片的大胆之举。《重见天日》是部观赏效果不错的战俘逃生片,平实而震撼,缺陷就是它由始至终太接近好莱坞风格,让赫尔佐格的拥趸有些无所适从。不过即使有迪特的自传以及赫尔佐格的纪录片在前,但仍然有人对片中细节的真实性提出抗议。电影里有个偷走三双鞋、溜之大吉的角色菲西特(Phisit),对应的真实人物被认为是另一名逃出生天的战俘普思提(Pisidhi)。这个普思提和其他没能逃出丛林的战俘的亲友合建了一个网站,名为“电影《重见天日》背后的真实”(http ://www.rescuedawnthetruth.com/),称《重见天日》的编剧荒谬可笑,说那三双鞋又不能吃,有那功夫不如去拿米盐。

  在史实中,获救后的迪特体重不到80斤;所以这里需要提下“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瘦身大法的高效——当然,他也奉献了完美的演技。在2004年的《机械师》(The Machinist)中他皮包骨头,当时这个演戏敬业到有些疯狂的家伙居然提出要求减到90来斤,被拒后以不到110斤的形象出现,令人惊讶也令人敬佩 ——这个体重是他正常体重的2/3。演完戏他回复了正常体重,结果这次在《重见天日》扮演饱受折磨的美国战俘,又是瘦骨嶙峋——贝尔的体重忽上忽下,还真是让人替他捏把汗啊。

  ================

  提醒:如果看过Little Dieter Needs to Fly,相信可以有更多认识,一部纪录片为何在十年后被扩充成剧情片。

  《重见天日》观后感(七):暗无天日与重见天日

  一次飞机失事让Dieter坠入深渊,感受到什么叫做暗无天日,行尸走肉。

  尽管他聪明的隐藏和躲避,但还是难逃在陌生丛林中的被捕。越南人以极其残酷和野蛮的方式对待他,他觉得自己被折磨得无异于行尸走肉。语言的差异令他陷入绝境,他没办法同越南人交流。无论是愤怒还是请求,都只是个人的把戏,得到的只有粗暴的回应,只能顺从的乖乖躺下任人摆布。

  被捕后不久他四肢被困系在地桩上,呈现五马分尸状。一具本高大的身材被曝于朗朗天空下,显得渺小无比。他想要拉屎和尿尿,但没人理他,只能像禽兽一样自然解决,可是没禽兽那么方便,他全部拉到自己的衣服裤子上,忍受尿干屎枯。他正像那只被小孩绑着玩弄的昆虫。

  他遭受到非人的蹂躏。越南人将他倒挂在树枝上,而且面部还被绑挂了菠萝状的大石头,筋疲力尽的他估计只剩下喘气的力量。倒挂后他还被塞进井中,只能勉强露出个面部,这样估计他呼气都成了一种折磨。更让人痛苦的是他被拴到一头牛上,然后牛疯狂的拖着他往前跑,就像犁地一样。在这些非人的折磨中,他觉得与自己同行尸走肉毫无分别。

  更气愤的是他还受到越南人对他进行死亡的威胁,挑衅他的死亡极限。用枪对着他的头,却在他耳边开了一枪,一下他就像跳转到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没有声音的世界。这种极度的恐惧和骇人的惊心让他实在无法承受。

  在这语言隔绝的丛林,饱受残酷的煎熬,他完全丧失自我,任人踩踏,有如行尸走肉般的暗无天日。

  但当他被关押到设在老挝丛林中的越南监狱,他的重见天日也拉开了序幕。在这里他遇到了几个同病相怜者,也是执行飞行任务时不幸坠机被俘,他有了沟通和交流。他在这里结识了一个好朋友Duane,他不再那么孤独。对监狱的生活环境熟悉后,他开始布局自己的逃跑计划了。他要逃跑,必须先解决好几个同住狱友的内部矛盾,在他的劝导和形势所迫下,他们达成了逃跑的一致意见。他利用自己的技能和智慧做好了逃跑的布置。他确定了逃跑日期,做好了制服越南看守的安排。后来尽管Gene等人背叛了他,但他还是成功的干掉了越南看守,逃出被看守的小监狱,踏进热带丛林这座大监狱。没有Dieter的坚定,他们根本走不出那座监狱。

  现在Dieter和Duane要和自然和自我作尖锐的斗争了,否则他们别想重见天日。他们没有鞋,光着脚丫在茂密丛林中穿梭。而且他们没有水,不过幸好他们等到了雨季的来临。他们饱受饥饿的折磨,所带的食物紧有之前收藏到少许干米粒。他们还需要涉渡热带溪河,差一点给瀑布冲下深渊。一天天的跋涉让他们面容枯槁,蓬发垢面,瘦骨嶙峋。让人心跳肉麻的一幕是Dieter和Duane遭到蚂蟥吸血的一幕,那个蚂蟥好像穿透了他们的身体,拉都拉不掉。尽管极其疲惫劳累,但Dieter没有放弃,也不让Duane放弃。

  重见天日的路是极其辛苦的。他们经历了希望和绝望之间的替换。当美国搜查机在他们头顶飞过的时候,Dieter如此兴奋,看到希望已在眼前。Duane的瞳孔也放大了。但该死的搜查机目若无物的飞过,Dieter懊恼的骂着,无法掩饰希望破灭的失望Duane的眼球顿时丧失光芒。但他仍没有放弃,他要燃火,进一步吸引搜查机的注意,他满怀希望,结果搜查机把他误当作越共,用机枪对他进行扫射,他愤怒极了,失望到顶点。

  后来即使Duane被越南人残忍的杀掉,但他仍然没有放弃,他要逃出去。饥饿难耐,当Dieter用那么专注的眼光盯着毒蛇的时候,你就知道他有多么饥饿了。他生吞活剥了蛇,他做了一切他该做的,终于他找到了,等到了搜查机。

  离开了这片丛林,当牛排摆到他面前时,他也脱离苦海,重见天日。

  没有坚定,没有坚持,没有前行,Dieter无论如何也不能重见天日。

  《重见天日》观后感(八):励志非体育片专利

  如果克里斯蒂安·贝尔在影片前后半段判若两人的面部轮廓让你惊讶非常的话,请不要对化妆师翘大拇指,因为这种效果完全归功于贝尔令人汗颜的敬业精神。早在2004年的《机械师》,他就“玩”了一次瘦身大法,为了角色需要硬是牺牲了1/3的体重。

  本片取材于真人真事,再加上爱较真的德国导演赫尔佐格,影片被大刀阔斧改编成好莱坞商业片几乎没可能。越战期间,一位被俘的美军飞行员从天苍苍绿茫茫的老挝丛林中成功越狱,多么令人垂涎的素材啊,若是换别人执导,不知又可衍生出多少“兰博”式英雄了。可赫尔佐格偏走旁门,以近似记录片的手法来说故事,连演员说台词的语气都尽量仿真,究其原因有二:贝尔他们商讨越狱计划不能被越共听到;战俘营伙食太差,小声说话可以保存体力。弄得我不得不在大部分时间把音量调高50%。

  建议不要以战争商业片的眼光看待本片,否则你的脑子会被赫尔佐格捣成一坨浆糊,也不必费劲地从中找什么反战内涵,因为赫尔佐格根本就没把战争当回事,他注重的是:主人公不屈的意志和无以伦比的乐观在观众心目中产生的化学效应究竟有多大。

  《重见天日》观后感(九):最大的败笔就是不够真实

  我是因为Bale才买的这部片子,对CB的敬业,我想,我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就如同他在机械师中一样,他这一次又完成了一次壮举。

  所以,当然他现在能够这么红

  但是这部片子,06年的,也不是上个世纪的,为什么在表现手法上却相对稍差……

  也许是我太刻薄了,也许是我眼光太高?总之,对于丛林的“艰苦”,我个人感觉在某些方面能看出是人为因素,镜头,表现力,在反映从里的可怕这一要素时却显得那么无力,不管是大雨中的逃亡,还是集中营中的生活,都不够“震撼”

  显然,这部电影走的是老路子

  集中营的生活虽然很差,但是整体描写的和睦,安全(我倒觉得一点也不象在集中营中,典型老式集中营得一派景象)所以,为了表现集中营的残酷,只能在饭,或者平时守卫的态度上了下了文章,所以,虫子啊什么的在镜头上冒了出来。

  一开头CB被俘同样存在如此的效果。

  根本没有体现出,残酷,或者,危险,CB还呲牙咧嘴对着周围人笑

  总之,看看兰博4吧,如今没有一部片子对于东南亚“残酷”的描写胜于这部片子的,它也就晚了2年

  看到兰博4的时候又让我回想起了拯救大兵瑞恩抢滩登陆的一场戏,真实,体现在对战场毫无人性的真实写照,如此的震撼力,再能足以说明战争,所带来的残酷,人性泯灭,以及对生存的渴望。

  这是一部赫纳佐格拍的越战风景片。

  这是一部赫纳佐格拍的好莱坞励志片。

  仅此而已,几乎就是仅此而已。不可否认赫纳佐格在机位的选择和镜头的构图上有着让人羡慕的功底,就如影片开始航拍的轰炸村庄的镜头,美轮美奂,像是更炫烂的烟火,但是我并不认为那些被轰炸的人们会有着同样的感受。还有那些镜头掠过的山峰、河流、桥,及庄稼都有着超越事件本身的大自然的美。

  但,影片的缺点在于过于自我,自我的忘记了事件所处的时代环境,敌我双方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最本质的冲突几乎没有表现,就像几乎所有美国人,或者欧洲人拍的越战片一样,越南人,或者老挝人都沦为符号,意识上的主观切入点都来自白人,白人的视角,白人的价值观。甚至于在这部影片里连虐囚都是一种白人价值观的体现,我确信真实的虐囚不会是这样文明的,没有最真实的人类情感的宣泄,人性的怯弱与非常态下的扭曲都无从发现,只有机械的行为,甚至连脸都没有几个。当然我所说的白人价值观的体现并非指文明的白人都是这样虐囚的,事实也不会是这样,看看《开往暗处的的士》吧,或者看看《该隐的记号》,那或许才是较为接近真实的虐囚的体现,真正最残忍的虐待是对被虐者精神上的摧毁,而我所说的白人价值观的体现是指导演,或者制作团体所能接受,或者说所认为的观众能够接受的虐囚程度。

  抛开影片所处的时代环境,我们发现它竟然仍然是一部完整的电影,那些所谓的看守也可以是德国人、伊拉克人、或者阿富汗人,等等其他。或者说,导演本身的影片立意上就只是着重于个体与环境的对抗,的确,一个单纯的丛林脱险的故事是让人感到振奋,但,在军舰上的同僚们欢迎迪特回家的同时,他们有没有想起他们是因由什么而来的呢,当镜头几乎谴责行的记录唐尼被越南人砍死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起迪特在战斗机上所发出的炮弹呢,事件本身就不是单纯的,即使它是源于真实事件的改编。

  当影片说到,“我从未想过参战 我从未想过... 从小就看够了战争的残酷 我只是想开飞机”,以及迪特拒绝在"一个腐败无耻的美国政权","杀戮无辜的孩子和热爱和平的工人阶级"告白书上签字的时候,不知道这是一种讽刺,还是德国人的真实想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