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罢工》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罢工》经典观后感集

2022-03-23 03:3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罢工》经典观后感集

  《罢工》是一部由谢尔盖·爱森斯坦执导,Maksim Shtraukh / 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夫 / Mikhail Gomorov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罢工》观后感(一):罢工 教材汇编

  《罢工》观后感(二):前无古人——"杂耍蒙太奇"

  《罢工》共有八部分,讲沙皇统治时期的工人反抗运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极其生动的叙事,目不暇接。

  《罢工》观后感(三):关于《罢工》的一些背景信息

  《罢工》是爱森斯坦的处女作,在蒙太奇方面进行了诸多的实验

  哪怕后来他拍摄了举世瞩目的《战舰波将金号》,在论文集里,爱发现后者比《罢工》退步了许多。

  看影片开头部分把资产阶级和动物对比,结尾部分把枪杀工人和屠宰牲畜交替,可以窥出《罢工》在杂耍蒙太奇表现上的独特地位。

  但也正因为如此,影片略背离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所赋予它的基本任务和基本主题,太多注重形式表现,而模糊内容与思想。

  也在拍摄《罢工》的同时,爱森斯坦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决裂

  爱渴望歌颂革命,渴望创作出真正无愧于革命人民的作品(电影里重群众场面,而轻革命领导)

  而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当时有着否定文化遗产的极端危害性。

  不难想象,二战之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占据创作制高点的时候,老派的蒙太奇学派只能居于二线了。

  《罢工》观后感(四):一点笔记和感想

  1、国家资助拍摄的。列宁曾提及电影是能够最好服务于意识形态的一种媒介。《罢工》是作为当时社会主义电影拍摄的“教科书”,无论是形式上还是政治宣传,但不可否认,它的确很牛,成为日后无数电影的参考书。

  2、每一帧都可作为静止的摄影作品,构图绝妙。

  4、我并没有站立场的意图,我想说的只不过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意识形态的世界,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我们站在我们的意识形态场中对面别的意识形态,是“排他主义”而不是孰是孰非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力。意识到这点,我们能够“原谅”,并开始接受、欣赏很多事,比如电影。

  《罢工》观后感(五):德法国先锋派与苏联蒙太奇学派

  在法国先锋派上,更多地注重形式美。

  而在德国先锋派上,却越加走上内容美,更多反映了社会现实内容。茂瑙,表现主义的佼佼者,《最卑贱的人》等。但在他的,《吸血鬼》中似乎看到有表现性的蒙太奇出现,大量的老鼠,牲畜的惊慌等单镜头组接。

  而爱森斯坦不论在《战舰》,还是《罢工》上,似乎使集大家之所长。

  《罢工》开始,大量的机械,人的流动,不停开门关门,变形的字幕等等。会似乎看到立体主义的《机械舞蹈》,抽象主义的《对角线交响曲》。所以在爱森斯坦的电影中是十分充满诗意的。

  另一方面,更多的表现性蒙太奇运用,猫,鸟,不再冒烟的烟囱,对立3方的妇女,警察,工人。这一切的蒙太奇更侧重于控制观众的情感,而结合影片的主题意义。会不自觉地想起德国先锋派。

  而作为独创艺术形式就是他的表现性蒙太奇了,當然不能至割裂地看雜耍蒙太奇,這只是他在使用表現性蒙太奇中的其中一點而已。

  如果让我评论爱森斯坦,我会这样说,一个表达现实意义的诗意电影人。

  (只作为个人的浅显评论)

  《罢工》观后感(六):一个杂耍的舞台

  各种动物的镜头摆放在几个间谍的出场之前,使得人物赋予了几个动物独特的性格特点,或狡诈、或阴险、或精明。几个高管在一起喝酒,其中拿了一个炸汁机炸汁暗示了对弱者的压榨和压迫。一个小孩子不小心跑到了哥萨克骑兵的马下面,展示着强权的铁蹄是连无辜的儿童也会践踏的。最后一个场面在镇压罢工群众的时候,穿插着一个个屠杀牛的镜头,表明社会底层的人们不过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只能任人宰割。等等等等。

  《罢工》观后感(七):一些笔记和感想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声片开始出现,虽然一开始并没有对无声片造成很大的威胁,但是由于现场演奏的不确定性,录音技术的发展使得声画同步得更加准确,更加节省成本,声音对于极大加强了影片的真实感,有声片开始成为主流,无声片这个一度被称为“伟大的哑巴”的杰作开始变得再也不需要发声了。有声片的出现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但是对于电影影像艺术的贡献却少之又少,甚至我们仿佛在看电影接受了更多的讯息的同时,由于耳朵这个感官的打开,却忽略了用眼睛去看的电影作为影像艺术的本质。

  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对于有声片这个鲜活生动的“新生儿”充满了敌意,蒙太奇学派主张通过对于单个画面镜头的有机的,带有意识地组合成片段,在冲突当中实现对于主题的展现,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影像效果。第一次将蒙太奇理论带入影片实践的爱森斯坦尤其憎恨声音在电影中的运用,甚至憎恨对白,他预言同步声音会使得电影退回其舞台剧的起点,认为其摧毁了剪辑的弹性。

  声音的出现让导演必须去考虑画面表现和声音传达,之前只需要考虑镜头与画面的展现,而声音的出现使人不断地要在声音和画面中间去平衡,同时还要考虑到对白的呈现,当然声音的呈现避免了默片时期剧情中间插入的恼人的长段字幕,使得剧情更加流畅,画面表现也更加立体起来,如果没有声音在电影里的运用,我们大概永远看不到《音乐之声》。

  虽然爱森斯坦等人的反对言论早已被历史的滚轮碾没了,但是他们的言论让我们思考起一些问题,声音对于影像呈现的帮助有多大呢。

  虽然现代技术使得声音的录制剪辑都变得十分容易,但是早期的时候,拍片设备必须同步记录声音和影像,摄影机被限制在某小块地区,由于巨大的麦克风录音设备,演员的服装也要精心设计以免穿帮,演员也不敢随意走动变得声音无法录制,《雨中曲》里就有女演员因为不习惯麦克风而导致最后无论如何都没法拍出声画同步,早期的有声片镜头画面大多是固定镜头,更出现了百分之百有声片的概念,画面和剧情没有多少艺术含量,声音可以帮助演员对于角色的塑造,但是我们看卓别林的表演,没有任何声音我们也能完全理解他所要塑造的角色以及角色的任何情绪。

  爱森斯坦的电影的影像如同文学式一般,每个镜头都是文学概念当中的语素,用剪辑把这些语素按照他的意念,主题的呈现,影像效果组合起来,以一种爆炸的形式充分表达冲撞、震撼甚至暴力。有时候语言和声音的制造带有先入为主的感觉,对于声音的理解会影响到画面的理解。而语言通常有时候带有掩饰性和虚假性,眼见为实,声音能说明的东西有时候并不能比画面带给我们的信息更多。

  虽然爱森斯坦等人对于声音的运用太过于偏激,但是电影作为一个影像的艺术,画面影像的运用才是最本质的。

  课堂笔记以及参考《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梯著

  《罢工》观后感(八):一些笔记和感想

  笔记

  1.1922年,爱森斯坦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引起了长期的争论,并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爱森斯坦在1924年转入电影界,导演的第一部影片《罢工》(1925)被《真理报》看作是“第一部真正无产阶级的影片”,被誉为“历史上第一部经典无声巨片,他用“杂耍蒙太奇”、群众场面、类型演员、外景拍摄代替了先前电影中一般的“情节”,个 别主人公、明星表演和布景,体现了他的纪实风格。

  2..影片把工人这个群体作为主角,有一种史诗的气派。蒙太奇的技巧在本片中已相当成熟,但还未到《波坦金战舰》的刻意程度。本片叙事性较弱,但许多场景具有歌舞片的意境。

  3.画面过渡和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一样,多采用叠印的方式或者硬切

  4.画面构图比格里菲斯要规矩很多,镜头画面既没有像格里菲斯那样是不是的缺个边边角角,同时也开始注重一些对称等方式来增强画面的稳定性

  5.一些重要的画面和镜头:2:15~2:24 剪影镜头

  2:27~2:40 利用水面的反射

  5:08~6:10 打电话,表明了资本家和政府的勾结,揭示出社会的黑暗和政府的腐败

  6:11~11:22 用动物直接转换到密探,十分生动形象的表明了他们的身份以及人物形象,同时也斥责着他们的行为就和畜生一样。

  13:56~14:16 先用全景或远景将上厕所描述一遍,又有用中近景重复一遍

  31:45~32:20 不断升起的炊烟和不断旋转的车轮,意味着工人们的反抗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杂耍蒙太奇

  32:30~32:56 出现动物们的画面和前面的工厂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意味着工业文明向农业文明的退化?(个人意见)

  33:50~34:00 孩子们模仿大人们,鹿就是工头,暗示着为资本主义屈服而迫害无产阶级的人都是畜生

  44:44~45:06 同上,先是通过远景或全景将事情讲述一遍,然后用中近景再讲述一遍

  46:35~49:49 第三部分,和第二部分进行对比,工人们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生计难以维持,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49:59~52:15 眼睛的特写,主观视角的运用,镜子的反射和凹凸镜的使用

  73:25~74:02 交叉蒙太奇,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86:52~影片结束 运用时空交错,将被屠杀的工人和被屠宰的牛拼接,强烈的对比感不仅让人升起对工人们的怜悯之心,更是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残暴行为,最后的尸体的画面更是赤裸裸的将工人们的悲剧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激起了我们对工人运动的思考,更向我们传达了无产阶级工人们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

  感想

  1.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爱森斯坦的电影,之前在不少专业书上都提到爱森斯坦,我个人认为在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较普多夫金等人来言更加复杂和,他的理论不仅仅处于政治和艺术方面,还包含着文学与戏剧,更延伸至整个社会学和人类学

  2.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是基于格里菲斯创建的系统的古典剪辑的手法并在普多夫金的理论基础上所创新的理论。他的理论不同于库里肖夫和普多夫金的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堆砌”所营造的画面效果,而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冲突”所创造出来的新的画面意义,而画面之间则有着辩证的关系

  3.1925年,斯大林执政时期,电影作为宣传政治思想和意识的工具,爱森斯坦巧妙的将个人的政治和艺术思想融入到他的电影当中,《罢工》是他的第一次尝试,《罢工》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爆发,而无产阶级受到了资产阶级残忍的迫害,爱森斯坦在这部影片中向我们宣扬着无产阶级的伟大,并努力的去表现集体大于个人,人民大于领袖的思想,难以想象,当时的电影学派是如何承受着斯大林如此大的压力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