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高冷,你就有多缺爱
一句是:用起伏的背影,挡住哭泣的心,有些故事不必说给每个人听。
另一句是:用简单的言语,解开超载的心,有些情绪是该说给懂的人听。
前一句表示,人啊,别见谁都掏心掏肺,这容易受伤,我们得学会保护自己。
后一句讲得则是它的对立面——你也别把自己保护的太死,该敞开心扉还得敞开心扉,不然心理会出问题。
很遗憾,现在汉语词汇里,好像没什么是形容这类人群的,翻来翻去,只有这有点像——孤冷。
这我想起了之前的一位同事。
人与人的关系总是这样:你说一点心事,我释放一点秘密,你再多说一点,我就再多释放一点······循环渐进,逐渐深入,所谓“交心”就是这么形成的。
但说来奇怪,她就不吃这一套。
尽管相处已久,我真诚自认为也不弱,但却依然能明显感觉她的“冷漠”。
这种“冷漠”不是无情,而是一种无形的拒绝:拒绝谈心,拒绝释放负能量,拒绝展露情感,拒绝一起吐槽别人······
她起初待人礼貌,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永远都卡在礼貌这一层。
和同事打交道,那可能是30%;
和好朋友聊天,可能是50%;
和爱人可能是80%·······
但孤冷之人的弹性特别弱。
说感性点,他就像给自己建筑了一个小城堡,里面藏着很多心事,很多委屈,很多情感,但谁也别想进去——哪怕他在里面哭得再伤心。
这听起来像是一种心理疾病。
张爱玲是出了名的高冷。
她在《小团圆》里写过一段话:
自从学会了写东西,觉得无论说什么都有人懂,即使不懂,她也有一种信心,总会有人懂。
曾经沧海难为水,更嫌自己说话言不达意,什么都不愿告诉人了。
成年后的她说:“我是一直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母亲的。”
但不曾料想的是,社会发生动荡,家道中落,母亲竟变得无比贪婪起来。
张爱玲在香港读书时,得了800元奖学金,那是她一个学期的伙食费。
但母亲不管,硬逼其上交,然后,一个下午就全输在麻将桌上了。
还有一次,张爱玲生病,耽误了做事,母亲立刻大骂:“反正你活着就是害人,像你这样只能让你自生自灭!”
如此种种,直至关系断裂。
难怪张爱玲在《易经》中写道:“爸爸从来没伤过我的心,我从来没有爱过他。但你不同,你折磨了我。”
所以,她只好以冷漠建筑高墙,拒绝依恋,拒绝敞开——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就拒绝了一切伤害的可能。
譬如,某个痴女,掏心掏肺爱上了一个男人,且固执地以为一定可以走到最后。
诸如此类,剧情虽不同,但结局大都一致:“再也不会爱了”、“再也不天真了”、“再也不会这样信任一个人了”······
那孤冷之人的内心真是孤冷的吗?
不。
他们内心如火,但怕火冒出来会伤到自己,所以就不断压抑,不断给自己浇凉水——与此相接的,是无休无止的孤独与抑郁。
所以,孤冷之人是不觉自己孤冷的。
至于怎么走出这片荒凉,前面提到,这是一种心理问题。
任何看似简单的心理问题,一旦走向极端,那都成了深不可测的漩涡,仅凭个人力量极难走出。
而自救方法也没那么花里胡哨,就一个路子——打开心扉,建立依恋。
当然,这并不容易,就像一个喜欢躲在角落的人,突然站到台上发言一样各种不适。
聊初恋,谈情感,表达自己苦与怨,一起吐槽某某很二······我相信,对方也会很乐意倾听的,因为被信任的感觉就像恋爱一样甜蜜。
他原本超级高冷。
在旅馆,几个黑人在玩游戏,缺个伴,就热情邀他:“嘿,哥们儿,一起玩吧,我们缺个人。”
谢利本能地摇了摇头。
他就像一个永远的旁观者,孤清,高冷,抑郁,谁也走不进他的内心,他也不会让谁走进。
托尼后来成为了他唯一的好友。
他劝谢利:“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
谢利又是本能地婉拒。
他沉思许久,拎起一瓶酒,跨出家门。
是的,他敲开了托尼家的门,与朋友相拥而笑。
谢利迈出了他的第一步。
我觉得每个孤独的人都可以迈出这一步。
从0到1。
从孤冷到温暖。
从满心荒凉到繁花锦簇。
这真很难么?
打开微信,挑个好朋友,约个时间,把伤感倒一倒,把自己的忧与愁都说个遍。
然后,幸福就降临了。
也许你还想看:
高云翔性侵案474天后,董璇离婚了
张震,好帅一男的
这是我的私人微信
这一生所愿无多
最想我能陪你
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