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会实验室 第一季》影评精选10篇
《约会实验室 第一季》是一部由杰姆斯·阿道弗斯执导,Jarry Lee / Luke Hawksworth主演的一部爱情 / 真人秀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我介绍Massel +10分,就跟一姐们说的找工作一样,第一印象很重要,自黑一下对方印象会很好。
亲和力持续加分。其实是美国妞常见的亲和力,邻家女孩那种,但是亚洲人里很少。着实羡慕这种性格。
另外妹子眼睛超含情momo,我是男生也能感到对方喜欢我(骄傲)。
他们第一次真的没有kiss吗?男生还选择了她,真是耐人寻味,说明Flirting都是纸老虎。
大家觉得没有麻州女孩的话Luke会选谁呢?
《约会实验室 第一季》影评(二):八卦魂燃烧后的反思(仅说第六集Mila和Charlotte后续)
长话短说:两人拍摄期间确实来电但没有dating也没有在一起,各自现在都有女朋友,M刚把C拉黑。
背景:
第六集Mila和Charlotte这对被我锁死后八卦魂燃烧,特别是Charlotte最后吃冰淇淋和二次约会部分让我有了crush的感觉,于是好奇心驱使我去关注她们的后续发展。可能当天网飞刚上线,twitter和ins上的讨论还不够多,twitter主要是在骂直女那集的Justin。
发现:
ins费劲千辛万苦找到Mila的账号(@milakoren),翻了翻关注列表,并没有Charlotte,感觉这对应该凉了。但不影响我继续找Charlotte(反而觉得机会来了哈哈哈哈哈哈....(并不
皇天不负有心人,get了Charlotte的账号(@cbglasser),私人账户,但有我关注的素姬fo她,于是我也发了关注申请,两天后通过。期间找到她的FB,确认有女友,不是Mila,去年8月在一起。以为这瓜到这儿就差不多了,C和M各自有在story里宣传,0互动,微妙的是C单方面关注M。
高潮:
C更新ins贴出两人去年6月拍摄那段时间的小视频,确实很甜,但随后不久Mila拉黑了她。C再次在story里直接@M并表示“Guess she wanted to make out with me but not be friends”,以及两人最近的私信聊天记录。大致时间线是,2018.6拍摄,2018.8 C和自己认识多年的好友G确立情侣关系,所以只想和M做朋友。C开玩笑说M是不是恨她,M回了I don't hate you, super excited about the show. Really amazing!C又回复了几句赞美和对两人美好时光的肯定,M无回复。
反思:
我真的是太闲了。不过看第六集的时候确实有点一见钟情的感觉,现在已经重新佛系关注了。看伞学院去了,白~
《约会实验室 第一季》影评(三):甜
《Dating Around》是Netflix出的一档真人秀节目,找到6位单身男女进行Blind date。
具体操作是每位嘉宾同时约会5个人,通过闲聊——晚餐——散步约会的流程,最后选择一位进行二次约会。
节目亮点在于:
1. 效率高。每晚一场约会,最后选一人就可以共度周末。
2. 人群多样性。同性恋异性恋、年轻人老年人、离异丧偶、亚裔、黑人齐活了。
嘉宾一览:
超会撩超会放电的骚气GAY—— Lex
最甜且和谁都像CP的LES —— Mila
个人喜好排序:老人 > LES > GAY > 直女 > 直男
第一次约会,男生三次开黄腔,Sarah礼貌的起身,说身体不适提前退场,是不是一个教训?
老人说约会的时候我不会把手机拿出来,但时髦浓妆老奶奶仍然乐不可支的回复短讯,旁观来看是不是很不礼貌?
2. 第一次约会要不要接吻?随意
但是,接吻并不代表成功。luke没选择接吻的两位女生,Sarah也没有选择接吻的男生。
6次猜错4次,我分析了一下出现误判的原因,先入为主的以为嘉宾会选择当晚聊的最开心的对象。
但并不是,人类太难猜了(除了直男)(我猜中了!)
对方笑的次数多并不代表对方开心(掩饰尴尬或社交伪装),我们会选择相处舒服的人,不管ta不是最优秀的。
老爷爷选择的黑人奶奶,我倒回去看他们的约会过程并没有特别之处,不像金色卷发奶奶那样甜,也不像艺术型奶奶那么优雅。他们就是淡淡的聊天,手挽手散步。
《约会实验室 第一季》影评(四):约会这件事
听最新一期不丧里推荐了这个剧,迅速地找来看了,看完真的神清气爽,觉得这才是成年人该有的约会,一边感叹约会文化从未在中国真正正确地萌生与发展过,一边遗憾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和任何异性聊过如此深入的话题。
六个约会主角,但几乎覆盖了所有的minority,性取向上有直有弯还有双,种族上有非裔亚裔拉美裔犹太裔,婚姻状态有单身离异和鳏夫,年龄上从20+到60+,你会明显感到越是处在minority的那个族群的人,对于感情和人生有着更深和更彻底的体会,以及各个人群之间想法的差异有时能是天差地别。
先从约会内容谈起吧,双方可以自然地交流自己的上段恋情持续了多久又是如何结束的,甚至还可以坦白说自己仍然对前任抱有爱意,但不是in love,也可以说自己逝去的妻子是如何美丽自己又是如何一见钟情,自己是如何向父母出柜的,自己的私生活究竟混不混乱,直男对同性恋性行为的stereotype,等等等等,很重要地是你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感情历史中你究竟收获到了什么,你对于一段已经结束的感情是如何总结和分析的,就是在这种交谈中才能清楚地看到彼此对于感情的想法的异同。就比如E2里的那个印度裔小姐姐,她认为自己的上段婚姻里她自己错误地理解了婚姻的意义,并且在她从小长大的文化环境里,婚姻就是应当由公序良俗规范而非个人意志主导的,于是她顺从地走入了婚姻,但是在几年后意识到了这点选择了结束,她不认为这段婚姻是由欺骗组成的,也不认为这段婚姻是纯粹的浪费时间,因为她显然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和她date的其中一个男生,就如此堂而皇之地不礼貌地斥责她在婚姻中不忠诚,使得其他人在了解了她这段感情过往后根本不敢信任她。而且认为在一段好的感情中,你应当愿意牺牲自己的一部分来用来专心地爱对方,很显然这种分歧明显预示了他们之间的不适合,也正是通过理性地(虽然那个男生非常不理性)交谈这些话题才能了解到彼此核心的想法。
然后就是约会中的说话方式,你必须足够wise和experienced才能够听懂每一句含蓄表达的意思。比如在约会的结尾两人坐在车里时,一方总会问 are we gonna see each other again?(大概这个意思),就是低调地问你对我感兴趣吗?如果对方嗯嗯啊啊,说着maybe~ we can play together sometime,这里再问but not a date right? just hang out,对方笑笑,但是表示我们可以以后保持联系啊什么的,基本上就可以铁定不感兴趣了。真的不禁感叹美国人太会说漂亮话而不让对方感到难过了。
但是我从来没猜中过这个主角最后会选谁...我能narrow到大概两个人,会更倾向其中一个人但最后都猜错,而且有些时候,我能看出来哪两个人相处的更开心更融洽(比如老爷子和那个用餐巾纸给他画画儿的可爱阿姨),和主角更被哪个人吸引(老爷子和那个优雅的黑人阿姨),但为什么有时候人们会更喜欢比我们优秀的而不是相处更没负担的人呢?还有E4的Sarah,最后竟然选择了可爱含蓄的男主角,而不是最后在车上吻的难舍难分一直夸她cute的风骚男(我并不是想贴标签但我真的忘记他们叫啥名字了),omg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吧。
而且我一直觉得,在欧美国家里约会这件事情就完全不是一件应该有压力的任务,和一个陌生的异性出去度过一个愉快的晚上(不是指过夜那种),是一件特别值得庆祝和开心的事儿,比如老友记里每个人去约会之前都会和伙伴预告一下表情都是难以掩饰的开心,当然前提是这个对象有你感兴趣的地方,就算最后没成大家也是好聚好散,席间说什么玩什么都是真正enjoy的,但是在中国就完全不是,带着任务去相亲可不叫约会……
期待第二季。
《约会实验室 第一季》影评(五):如果找对象好比找工作 那么约会就如同面试
虽然只是一档相亲节目 但毕竟是Netflix出品 还是比同类节目做得有水准有深意更有可看性 看完我还挺多感悟的 且谈一点吧
看第一集Luke时我能真切的感受到 为什么人们总是说找对象如同找工作了 因为date简直就无异job interview啊 Luke就像是一家不错的公司 开放一个女朋友的岗位 面试前来应聘的五位候选人(当然双方都是平等的 公司可以面试多位候选人 候选人也可以投递多家公司嘛 选择是双向的)作为一个观众 我站在了一个上帝视角 这个视角很重要 因为它帮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一个问题:很多时候 我们觉得自己非常优秀 但找工作也好找对象也好 为什么总是频频落选呢?
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来看Luke的五个约会对象 她们都是十分优秀的:年轻 美貌 好身材 幽默的谈吐 丰富的爱好 鲜明的个性……每个人都占着好几样 不过找对象/找工作更多的是一个寻找compatibility的过程 在每一集我们都可以观察到 主人公在与五个约会对象的互动中 一定会有一个是明显不work out 他们或直接说明做普通朋友或直接吵翻离场 也会有一两个感觉一般般 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也一定会有超过一个让你觉得他们之间是有chemistry的 不过最后主人公会选择哪个呢?
在Luke的这个例子里 有三个女生跟他互动都不错 都进入了晚饭后的after drink:exotic Betty, confident Tiffany, and funny Victoria. 其中这个Tiffany 从头到尾都表现出十足的自信和主动 甚至在我看来非常over 让我来解释我的看法 首先 她在点餐时take dominance 这点我觉得有点失礼 毕竟主人公是人家Luke(这点和男女的gender role无关 我自己本身是一个feminist 所以在看这个场景时并无bias 如果他们性别对调我仍觉得这个做法不当)其次 她吃饭的时候非常喜欢砸吧嘴 并且她知道自己有这个习惯 但刻意坚持 跟Luke特意强调说因为这样能够taste more flavors 但是我想说 姐姐啊 你们这是在fine dining啊 你吃饭砸吧嘴这么大声 自己倒是吃开心了 领桌的人会觉得很受打扰 There's a fine line between being yourself and being rude. 如果你一定要砸吧嘴 可以回家吃的时候再砸吧 最后 就是她聊天时会非常直接地表达出她对自己有多么自信 "You are lucky to be here with me." Well 本来这点也无可厚非 但与另一位也是Luke最终选择的女孩儿Victoria比 我们就能明显地感受到两者的情商高低
Victoria是一个非常非常有趣的女孩儿 总是把Luke逗得前仰后伏 也让人明显得感受到 跟她在一起既有意思又比较轻松 与Tiffany自己说出口"You are lucky to be here with me"迥然不同 是Luke主动并且十分由衷地对Victora说 "Thanks for coming to get a drink with me." 而Victoria的回答 希望每一个男孩和女孩都能熟读及背诵 "No, of course. I'm havinig so much fun." 另一个对比十分鲜明的场合是在结束后打的车上 Tiffany仍是强调她是如何与众不同 我行我素 me me me 似乎是在为Luke想要跟她长期发展打预防针 我只能说 自信有余 自知之明不足啊姐姐 而切换到Victoria 我们能明显看出Luke真的是smitten 为Victoria倾倒了 甚至问Victoria "Are you always this fun? I can say this with 100% accuracy, I've never met anybody like you before, ever." 谁才是真正的与众不同 special呢?
话说这么多 好像我还是没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很多时候 我们觉得自己非常优秀 但找工作也好找对象也好 为什么总是频频落选呢?因为我们多数人都像是Tiffany 硬件条件也都还不错 所以对自己颇有自信 每次去面试也好约会也好都信心满满地去了 结束完也自我感觉良好 觉得这事儿如囊中取物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没有上帝视角 并不会知道 原来和你一起竞争的 有Victoria这样的高端玩家 而opening往往只有一个
《约会实验室 第一季》影评(六):对盲约对象的好感就像喷嚏,藏不住的
在没有看《Dating Around》之前,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来推荐一个约会节目。这是Netflix在今年情人节推出的全新真人秀,找了6个单身男女在纽约进行盲约。
《Dating Around》最大的特点就是效率奇高:20分钟一集,每集的嘉宾同时聊五个人。整个流程从晚餐开始,包括见面——闲聊——吃饭——喝酒——回家五步,然后镜头切到另一个大白天,主角和选定的约会对象再次相见,答案揭晓。
美国和亚洲的约会文化果然大不相同。像《心动的信号》有整整十期,各种暗送秋波或心有灵犀,到最后都没有什么实质行为(我没看过,但大概知道是什么,说错了勿怪);《Dating Around》里好几对第一次见面的,吃完晚饭就亲上了,要不是在拍节目估计就直接回家了……还有,《心动的信号》允许嘉宾们同时跟好几个人示好和互动,可最后的选择又是按照一对一的CP来安排的;而《Dating Around》一顿饭只约会一个人,最后是从五个人里选一个出来,剩下的全部淘汰。
我看《Dating Around》嘉宾去同一家饭店见五个对象的时候,就想到《神探》里刘青云一模一样的饭吃7遍的镜头……估计节目结束以后都不想再来这家店吃了。
《Dating Around》是我见过多样性最强的约会节目。
六个单身者,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Luke,蛮标准的中青年高富帅,职业是房地产相关;Gurki:36岁的离婚女性,Barneys的珠宝买手;Lex,做戏剧服装设计的gay;Leonard,刚刚丧偶的退休老人;Sarah,总是遇到渣男的前空姐;Mila,一名在时尚界从业的les。
LGBT,年老年轻,未婚离婚丧偶,白人/黑人/印度裔/亚裔……总之各种情况都齐了。
这还只是嘉宾,他们的约会对象更是包罗万象,比如第一集里和Luke贴面热舞的性感长发女,是个离婚带孩子的墨西哥移民;和老头Leonard吃饭的浓妆老奶奶这辈子结了三次婚;还有白天做消防员晚上做DJ的;以及一个非常漂亮的bisexual小姐姐。
我其实一直对美国的政治正确不怎么感冒。尤其是很多电影电视剧,都是为了diversity而硬生生安插进一个人设不符的角色,看了实在很出戏。但《Dating Around》的观感完全不同,可能是真实的力量。到后来爱情已经不是重点,而是开始让人思考,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代表了谁?
平时见到的约会节目大多数都是留给适婚男女的。不但年轻,连长相和职业也都要像蛋糕上的雕花一样甜美。曾经在朋友圈里看过某约会节目的嘉宾招募启事,对年龄、职业、籍贯都有要求。从这一点上来说,《非诚勿扰》和《新老娘舅》这样的节目才有婚恋指导意义。前者虽然也偏爱年轻貌美多金的,但起码不排斥离婚的;后者则更荤素不忌,老头老太太也可以追求第二春。
《Dating Around》最好看的两集,就是第三集的Lex和第四集的Leonard。
前者是男人和男人之间的约会,果然聊的尺度非常大,还互相交流了“你是如何跟家里出柜的”的问题。第六集的les女孩Mila也是一样,和约会对象花了很多时间来聊怎么意识到性取向。也许只有同类之间,才能有这样的走心交流。
Leonard那集整体很像电影。絮絮叨叨的老头有几分Woody Allen的影子,也许老了皮皱了,面相都相似。一个时髦的老太太说“我一般8点就摘掉假牙,10点上床睡觉”,另一个老太太的女儿一直打电话问进展,这些都是年轻人约会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回家的出租车上,和剩下的嘉宾不同,Leonard和老太太们都没有接吻——到了这个年纪,这件事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
过去的情感经历,职业,喜欢的音乐和电影,家庭情况。短短20分钟里可以看见很多不一样的人生。想了解纽约人的真实生活,就别瞎看天马行空的美剧了,《Dating Around》才是个社会写实类的好节目。
当然,作为一个约会节目,嘉宾和对象的互动还是很有看头的。如同我题目所说,对盲约对象的好感就像感冒,藏都藏不住。可能跟美国人的个性也有关系,反正《Dating Around》的配对对象真的太好猜了……从表情到身体姿势,投缘和头疼的一看就知道。
比如上面的妹子,对那个花衬衫男人一开始还能礼貌的微笑,后来连饭都没吃完就撤了;对另一个男人就非常有兴趣,笑得都可以做牙膏广告了,果然最后选的也是他。不过我觉得这样是挺尴尬的,花衬衫男一个人坐在餐厅看起来好可怜哦……其他嘉宾一般都是吃完饭回家的路上,先扬后抑地跟没看上的对象表示“你是个好人,我们很聊得来,但我觉得我们不合适,让我们做朋友吧”。
总之规律就是:聊的时候笑得最开心的,很热衷于打听对方情况的,一般就是最后的选择;如果没有明显的偏好,那就会选长得最好的。
这让我想到了《Sex and the City》第一季,Mr.Big跟Carrie说的话,男人的确都喜欢超模,但过了一阵子,还是会选择能让你笑的人在一起。在《Dating Around》里,这个顺序是反着的,大家会先找让自己快乐的那个人,如果没有,那好看的也不错。
唯一猜错的是第二集。Gurki在结束盲约的第二天,拎着Prada和Acne的购物袋走在Soho的街头。我看的时候还在想,这大包小包的怎么去约会啊?没想到这就是结局。
是的,她一个都没选。
该约会的那一天,她自己开心地买买买了。路上有几个帅哥回头看她,她也朝人家笑得很灿烂。这就是这个节目最大的彩蛋:虽说是约会主题,但我们当然可以选择一个人过。
更多内容可以关注我的公号【pinkg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