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也不愿做渣男
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得志、中年失业、老年入花丛。巧合的是,这三件事白居易全都经历过了。
如此千百年后,人们颂他的诗歌,叹他的不幸,感他的一生,却很少知道,比起这三桩“不幸”,更令这位“浪子诗魔”痛心的,其实是那一段爱而不得的年少欢喜。
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官大人,身为官三代的白居易本该是不愁吃穿之人,但生命却始终有诸多意外。
那一年,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乱局之中,所谓的大唐盛世早已没了从前的煌煌气象。京城百姓尚且已经叫苦不迭,更别提远在地方辛苦了半生才谋来一官半职的老白家。
因为生活实在拮据凑不齐进京的路费,老白一家长期分居,直到白父白季庚升官,一家老小才得以在徐州短暂团圆。
从前穷苦潦倒的日子终于短暂地画上了句号,可白居易往后整整惦念了64年的遗憾,却就此开始了。
500
500
彼时,朝廷之内宦官掌权,朝堂外面又烽烟四起。内忧外患之时,为了保护家人,刚刚当上了官的白季庚只好将心一横,把家中的老幼妇孺一起送到了相对安全的徐州符离。
和其他只懂上蹿下跳的熊孩子不同,此时的白居易早已名声在外:半岁会写字,五岁能吟诗,九岁便已学富五车……他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天才儿童。
儿子身上展现出的文学天赋如同一道光,让贫苦了一生的白居易母亲瞬间看到了希望。
知识改变命运。为了尽快实现自己心中脱贫的梦想,白母开始对儿子提出了“要么学,要么死”的严厉要求。幸亏那时没有辅导班,否则白居易一定会很惨。
那一年白居易11岁,还未完全懂事,便被迫背负起了带领全家奔小康的伟大任务。
500
只要老妈在,年年是高考。
在母亲的耳提面命之下,读书成了白居易童年生活里唯一重要的事情。
白天要学着写散文,晚上要练习书法,就连中午午休都要见缝插针地背两首古诗。为了能将所有的时间省下来念书,白居易甚至很少出门。
春来暑往,转眼间白居易已在符离待了半年,可他所能看过的世界,却还只有书桌前的那一小片蓝天。
盯着云彩,他看懂了白云苍狗,却始终感觉不到大千世界的变化,因为除了晚上睡觉,他大多时候都只能坐在屋中与书本为伴。
日复一日,白居易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平静的生活。按照长辈的期望,他应该会像祖父与父亲一样,考取功名,报效朝廷,然后在合适的年纪里娶妻生子,安稳一生。
在那时,这是白居易心中对于未来唯一的设想,波澜不惊,平淡无奇。
只是在人的生命中,总会遇到这样一个人,让你开始对明天抱有期许,对未来存有野心。
而对于白居易来说,那个人便是湘灵。
500
二人初遇时,白居易11岁,湘灵7岁。那一日鲜少出门的男孩有了想要出去踏青的想法,脚刚刚迈出门槛,就看见了迎面走来的邻家妹妹。
做了多日的邻居,这却是白居易第一次看见湘灵。四目相对,两位孩童都有些紧张与羞涩。
低着头慌忙走过,擦肩而过的瞬间,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少年,终还是从此惹了一身的红尘是非。
与湘灵的首次邂逅,让白居易回想了许久。但由于母亲看管甚严,不得空出去的男孩只能将惦念全都放在了心中。
偶尔母亲也会应允白居易出去逛逛,每当这个时候,他便一定会约上隔壁的湘灵一起去河边走走。
盛夏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女孩的脸上,而白居易也似乎在树影斑驳间,看见了另一种未来。
那是在遇见湘灵之前,他从未想过的,自己的另一种人生。
500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如果故事能一直这般和美地讲下去,倒也是一桩两小无猜的佳话。
只是孩提时代的小欢喜,总像是一场骤雨,来得热烈,去得也飞快。
500
在符离住了十个多月,白居易一家便再次前往越中(今绍兴及杭州萧山区一代)避难。
走时匆忙,白居易还未来得及与湘灵道别,便被母亲慌慌张张地带上了马车。识途的马儿将车拉得飞快,看着外面飞速变幻的风景,男孩有些难过。
下次见到湘灵又会是在什么时候呢?
这之后白居易的生活再次回到了从前只读圣贤书的时候,性子也愈发沉稳。
他不再想着出去游玩,连结交朋友都变得费力,没有了湘灵,他对周遭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兴趣。
转眼间,男孩已及舞象之年,母亲望子成龙心切,整日催促着儿子要去见见大世面。白居易拗不过,只好前往长安希望能在都城寻得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决定“京漂”的第一年,白居易便拿着自己在某次小考中写下的小作文,敲响了彼时长安诗人领袖顾况的家门。
接过后辈递来的作品,顾况还未仔细品读其中的文字,便先被少年的名字逗笑了:
说话间,顾况将卷宗打开。白纸黑字,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就这样出现在了顾况的眼前: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歌终了,刚刚还拿白居易名字打趣的顾况忽然一蹦三尺高!然后说道:
“有这样的本事,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别说在长安住下了,买二环以内的房子也不费力啊!”
500
得到了大诗人顾况的赞扬,白居易俨然成了长安文学圈里的流量小生。每日前去拜访他的人不在少数,其中也不乏想要将自家女儿推销给他的豪门贵胄。
可来者有意,听者却实在无心。看着每日来来往往的大家闺秀,白居易的心里却只有那位大字不识几个、喜欢唱苏州小调的符离女子。
年少时的欢喜,就这样变成了少年一生的喜欢。
过了多年“京漂”生活,白居易终于得空回了趟符离。进了旧屋,少年只简单与母亲交代了几句自己的近况,便急急忙忙出了家门。
那是白居易与湘灵分别的第8年,岁月悠长带走了男孩曾经的稚嫩,却未消磨掉其一往情深。
那一日,白居易在城中寻了许久才找到在外办事的女孩。街道熙熙攘攘,可少年却还是一眼便在人群找到了朝思暮想的人儿:
《邻女》
500
那一年,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
老街尽头,二人四目相对,岁月如故,眉眼如初。
500
与湘灵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后,白居易选择将自己在长安的一切搁置,只一心留在符离与爱人耳鬓厮磨。
春看新草,夏望繁星,秋赏皓月,冬会初雪。岁岁年年间,白居易还是会像从前一样刻苦读书写诗,只是这一次,他再也不用孤单一人。
一场爱恋,少男少女在其中看到满心的欢喜,可一向只期盼儿子出人头地的白母,在当时却只剩下了一腔的愤怒。
因为在她的心中,白家清高,三代为官,而湘灵却只是一名符离村姑,如此门不当户不对,这姻缘如何圆满?
母亲对于湘灵态度让白居易很是为难。他不敢顶撞母亲,又实在不愿意放弃爱人,纠结之间,时光又匆匆走过了4年。
元贞9年,白季庚因工作调动前往襄阳,见那里时局还算稳定,他便有了让一家老小在此团聚的想法。
手握父亲写来的团圆家书,白居易始终欢喜不起来:难道真的要和湘灵分手吗?
虽然在此期间,白居易也曾向母亲提议带着湘灵一起上路,但对方的态度却始终决绝。一切好似又回到了多年前那个来不及说再见的午后:
《潜别离》(节选)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一曲别离寄相思,春梦乍醒,年少无知时对于纯粹爱恋的野心,终究还是输给了那一句造化弄人。
500
一路颠簸到了襄阳,痛别爱人的白居易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不再读书习字,甚至连笔都很少拿起。母亲恨铁不成钢,整日对他喋喋不休,可这一次他却连反抗都没了声音。
蹉跎了半年有余,曾经16岁便能写出“野火烧不尽”的天才少年泯然众人,而白家也在此时,发生了重大变故。
公元794年,白父白季庚于襄阳去世。按照习俗,白居易需扶父亲灵柩回乡。期间,他也曾有意在符离多停留了几日。
这是这一次,他却再也没能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中,看见那位曾给了自己无限欢喜与遗憾的娉婷少女。
《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原来,那一年符离桥上的默契回眸,竟是往后余生都不会再有一次的绝好光景。
500
一家之主的离世,让从前风光一时的白家瞬间失去了靠山,母亲也因此患上了心疾,整日疯癫无状。看着一大家子的老弱病残,白居易终于决心走上仕途。
他开始每日废寝忘食挑灯夜读,像儿时一样认真却比从前更加努力。他再也没有向任何人提起湘灵,只是时常会在深夜对着明月发呆。
《寒闺夜》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