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浊鸟》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浊鸟》的观后感10篇

2019-10-16 23:1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浊鸟》的观后感10篇

  《浊鸟》是一部由张万林执导,张玉峰 / 叶筱玮 / 张紫淇主演的一部悬疑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浊鸟》观后感(一):《浊鸟》观影有感

  趁着十一放假去北京看了电影。只能说电影确实小众,看得人极少。一个礼拜之后写得感觉剧情忘得差不多了。

  开场是李涛用诺基亚查高考成绩背景是二十一世纪初没错了。开篇描述小峰和李涛的情节很多(有几个镜头很劲爆),为之后的李涛暗恋小峰做铺垫。后来李涛梦游和小峰跳舞有种压抑无处释放的感觉,那个画面之后,看见李涛的镜头总感觉到害怕可能我想多了。

  不理解的一段是公交车杀人那段之后,那个人走到黄河边,河边的鬼神的镜头吓我一跳,那个镜头的用意还是不了解

  李涛杀了赵凯,去参加了葬礼,看见了赵凯的魂魄的用意我也不是很明白。当小峰问李涛赵凯的情况时,李涛为什么不说,我所理解的是李涛想变成小峰,当他杀了赵凯后后悔了,不敢与小峰说?

  顾佳在酒吧唱歌那段,可能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那段唱歌有点做作甚至多余。还有女主的布偶猫,那个年代工人能力养这么金贵的猫吗?顾佳和大叔坐船那段,感觉大叔略显矫情

  结尾,刚刚看完电影的感觉是,结束了吗?结尾有点潦草,甚至现在我几乎忘了结尾。

  《浊鸟》观后感(二):闪开,我要写负面影评

  闪开,我要写负面影评。

  放映完了居然有见面会,本来想提一些和其他斯文文青相比的恶毒提问,后来忍住了。

  人家那么斯斯文文提有礼貌问题,我出来搅局有失大家的体面

  电影中途几次想把自己的手抓出血。

  中年男人的矫情部分多到感受不到这是一部少年片。我甚至一度拿捏不到影片的年代背景,机床,下岗,大合唱黑白诺基亚,以为是95年代。但是女主角一只品相很好的布偶猫又偷偷告诉我背景设定是近几年。

  你们这些中年小布尔乔亚的套路我太熟悉了!!!

  北方人对南方的迷思。南方蟑螂很大的,蚊子也多,电话诈骗,还会偷电瓶车。不要迷思南方。

  候鸟和鱼。鸟能飞,有自由。鱼被大海困住向往天空的蓝…这行字我打的手麻了,想刮掉自己的皮。

  翻滚的黄河水苍凉厚重典型符号。奠定了伤感基调

  下岗职工悲惨下场。这里我要吐槽,好多电影歪曲下岗工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我就是在工厂长大的小孩,目睹者工厂的兴衰,为了家庭努力的活着,不是那些电影里那样脆弱的!

  女主角唱歌一定要唱全,管你能不能感染观众,就要!不管你歌词单薄情感的做作,编剧简单,这就是伤痛这就是情怀,我要放出来!唱!完!

  陪月大声的呐喊着这都是导演我自己最爱的歌曲哦,你们听听听!我不管,我就要主演唱全,我喜欢,你们听听听!这首我也好喜欢,你听听听,这首也是,好喜欢啊!

  女主角开局就剧透出她唱歌一定会唱全,在故事肯定是个小人物,迟早要有船戏的脸。(这里男朋友生气,要么船戏就一笔带过。你个文艺片居然不脱奶罩,你既然拍这么长的船戏了不脱奶罩算什么意思。)

  各种符号化的段落。感觉把毕生所学一定要一次全用。

  很多镜头的信息量不足,但是又给了很长的时间,不停的一个单薄的镜头轻微的晃动来表达导演个人的沉浸,本来可以点到即止,让人回味,硬是晃啊晃到让我去看安全出口四个字。

  为了情感的叙事部分,把各种现实bug都忽略了。凯哥是怎么死的啊?他爸少了一把刀不产生片刻的疑惑吗?突然来堵女主角的龙哥不交代一下?开机那么强调高考然后每天晃来晃去填志愿这么大的事不交代?如果男主角不会游泳,游泳馆的管理人员为什么能让他上去?诸如此类

  情感推动不能凌驾于现实逻辑之上啊!!!

  想展现蜘蛛网般错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的流动结果导致叙事本身的支离破碎。虽然用了节气来分段,但是难掩碎片化。镜头时间长短分布的平均让人后期产生疲乏,后期我盯着看上面通风口以及安全出口的时间变长了。

  导演后面自述广告片拍的比较多倒是解释了为什么整个影片越来越疲乏,太太长了掌控不够啊。

  先这么多吧,路上吐槽的很多都忘记了。

  最后,求中年人不要黑我们中年人的世界啊!我们成年人的世界很干净的!干嘛过来18就要坠落

  我跟你讲,我今年17岁的小表妹2年前初三时候,她的朋友有的比谈恋爱数量的,年级前四名四角恋,有的同学是因为让别人打胎转学的,还暗自攀比用的手机什么的。

  你看看对比我们中年人下班回家打游戏十分开心了!

  谁才是浊!

  :看简介发现是描述的2005年的高考,嘿!同龄人啊!嘿…那怎么也没有共鸣啊……

  《浊鸟》观后感(三):越活,越浊

  如果不是为了看18岁的叶筱玮,大概永远不会自己一个人去看这样题材的电影。太过厚重,害怕承受那份沉甸甸的笼罩头顶和天空的时代下的压抑。

  电影以下岗潮为背景,却没有直接以成年人的视角描绘生活重压,而是以李涛和小峰的高考后的暑假的经历进行切入。正因如此,才更让人觉得喘不过气。电影交杂的镜头时常让我恍惚年代,工厂仿佛还在九十年代初期,酒吧又让人意识到已在新世纪,一如下岗潮那个时候的人们,在新旧交替迷茫不知所措

  家庭,是这两个少年认知外界的最直接的方式。李涛的家庭,吃饭时的几句争吵,极具代表意义中国典型的小镇家庭,典型的父亲式的抱怨有时间麻将,怎么多不把心思花一点在孩子身上”......;典型的母亲嘲讽“你还有脸说?我把孩子拉扯这么大,你做什么了......”,中国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成长起来。不可避免的,这样的家庭塑造出来的李涛,性格懦弱自卑敏感。而小峰则与之相反,勇敢阳光热情。小峰是李涛极度向往的那一种人,李涛爱上小峰,是少年时对另一伴的性幻想,亦是一种崇拜式的依恋不同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对于外界,也有着截然不同选择。李涛带着无可奈何:还能怎么样呢,就在这里了。小峰则斩钉截铁:不管怎么样,离开这里就好了。

  李涛的父亲,曾是一名军人,当他把毕生珍爱的刀抛向黄河中,亦是将他的理想生命一起,湮灭在了那片土地。生活在那样的时代,本身就已经足够悲剧,而李涛的父亲,不仅生活在那样的时代,还带着一点不为那个时代所容的理想主义。看电影时,从开始就一直提着一颗心,这样的电影,不突然的死几个人,好像体现不出悲怆氛围来,感谢导演让李涛父亲的结局不那么让人难以接受

  李涛在殡仪馆的那一段,赵凯左手拿酒、右手拿烟,酒代表着赵凯因喝酒而死,而烟,代表着小峰。电影中,只有小峰对李涛说过,“你个怂蛋”,那一刻由李涛幻想出来的形象,是赵凯,也是小峰。

  所以我在看完电影后,一度怀疑是不是真的存在小峰这样一个人。他是不是只是李涛的一个完美臆想,有李涛所有想象出来的美好。他被赵凯欺负,却不敢报复,所以他臆想了小峰,健壮,勇敢,敢打架,小峰告诉他不要怂,这一点,在每一次李涛要报复赵凯时小峰都不曾出现,得以印证。因为那个时候的李涛,足够勇敢,不需要他幻想出来的小峰,而在每一次报复失败后,李涛就将懦弱的缘由归结于小峰,“你刚刚去哪里了!”。李涛在送饭时看到了与他父亲合照的顾佳,又在打工时看到了唱歌的顾佳,但是他本身的懦弱性格,使他不敢显露丝毫,但是小峰可以,小峰可以直接问顾佳是否单身,小峰可以自信的与顾佳七夕玩乐,小峰可以有勇气偷亲顾佳。小峰是李涛隔着鱼缸看向的另一个自己,想象中的自己。

  而小峰,不论他是李涛的幻想还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作为电影中最具少年感、最阳光的一个角色,也逃不过“越活越浊”,在一系列事情之后,他将家庭的不幸肆意报复在顾佳身上,却又在顾佳受到调戏时,难以忍受挺身而出。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鱼是性的暗示。小峰带着鱼去到顾佳家中,第二天清晨,鱼被猫吃掉一条,而小峰最终带着猫和剩下的一条鱼离开顾佳家中,暗示了小峰和顾佳最终的结局。

  故事中的符号很多,黄河、鸟、烟、刀、琴......以至于看完后会有一点凌乱,导演到底想讲什么,后来恍然,不过“越活越浊”四个字。但是,以少年人的视角来讲故事,看故事,又总让人怀着一丝希望,浊鸟,能不能挣脱泥沼,飞向天空呢?

  《浊鸟》观后感(四):Birds in Mire,不知归处

  ——《浊鸟》人物简评

  *本文涉及大量剧透 《浊鸟》的英文名是Birds in Mire,沼泽中的鸟。鸟本来是天空中的物灵,展翅于蔚蓝,纵飞于山水,是纯洁、是自由的象征,而沼泽中的鸟,纯洁无暇沾满了泥沼,想要展翅却深受污浊负重。浊鸟具体指的是谁,李涛、小峰还是顾佳,又或者是这万万人世间的所有平凡。 影片的整体基调清透又阴郁,有少年人的青春恣意,有灯影迷醉的自由张扬,也有对感情、对自我的迷茫。故事发生在2005年的兰州,我从未去过这座西北之城,镜头下的这座城市是冷穆的,虽然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但却像是没有温度火焰,在灼烧着青春。影片中的时间是在高考后的那个暑假,两个多月的时间,从高中大学,是从人生的一点到另一点的过程,不长不短,却是成长、蜕变的过程。 李涛,影片中的人物对他最多的评价就是怂蛋,这样的一个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很多,他不敢找赵凯报仇,不敢向小峰表露心意,一句我喜欢你说出了口,在小峰诧异眼神中补上了一句开玩笑的。他对小峰的爱是懵懂的,是青涩的,当时的年代他没有太多的途径去找寻这样一份感情的可存在性。他在镜子面前自顾自地跳舞,在幻想中和小峰共舞,两人肢体碰撞他的手触摸着他的肌肤,虽然衣物完好却又极显情欲。他去找赵凯报仇,某种意义上来说,似乎是在寻求小峰的认可,那时的小峰已经遇到了顾佳,他爱情即将要被掩埋。在三人登山的时候,李涛看着小峰,小峰看着顾佳,一个转身李涛便不见了,所以他也没有看到小峰发现他不见了之后的像是丢了世界的失落慌张。 顾佳的名字取的很有意思,顾佳,顾家,但她又是一个很自由的灵魂,她所做的一切都不顾家。她是一只候鸟想要离开这里,想要离开这座城市去南方。她是在工厂里普通女工,是在酒吧里唱歌的燃烧自己的星火。她热爱音乐歌声中是自由的是肆意的,同时她也是迷茫的,想要离开却不知道该去何处,想要爱情可那个人却从不属于自己,她是小峰眼里的一束光,是小峰的羡慕追逐,我无法去定义小峰与她的感情,爱情倒不如说是向往,她的人生是小峰从未经历过得人生。顾佳的美不是那种第一眼就让人惊艳的美,而是一种久经岁月沾染世俗后依然自由张扬的美。在最后的舞台上,她看着心爱的男人跟着妻子离去眼泪滑落刺眼灯光下,眼里的悲伤美的惊心动魄。她唱去南方,她说去南方,可她的南方又是何处… 最后来说一说小峰,影片的前期他是一个极其有活力大男孩,各种出谋划策想要帮好朋友报仇,爱打篮球爱游泳,既抽烟又喝酒,一笑却又是满脸的稚嫩。他是一个叛逆少年,不甘现状,在酒吧打工看上了唱歌的顾佳,他是向往她的,他向往她的生活,向往她的自由,不过后来他也发现顾佳也并不是他所想象的自由,每个人都在奋力挣脱,每个人却都拘于牢笼。小峰与李涛的性格全然不同,当他看到父亲的车停在那里立马拿起板砖就砸了过去,毫不犹豫,在得知父母双双出轨后,他跑了出去,怒吼着宣泄自己的情绪,他是直接的,是外露的,是一种外向型的人格。其实越看到后面越能感觉到为什么李涛会喜欢他,顾佳是小峰的向往,而小峰又是李涛的向往,保护陪伴都是小峰所给予李涛的。小峰的最后一个镜头,抱着顾佳的猫,拿着从李涛家店里拿的鱼,嘴里叼着烟,和影片开头的那个他完全不同了,周身笼罩着阴郁,眼睛里没有活力,虽然是成熟了,但是成长的代价就是伤痛。 这部电影是张万林导演的处女作也是演员叶筱玮的处女作。成本不高但是有超成本的发挥,镜头语言处理的很高级,想讲述东西很多,想把那个年代的种种展现出来,比如李涛父亲的存在。不过,有点遗憾一些情节没有交代清楚,也不知道是不是没有看到完整版的缘故。 叶筱玮在演小峰的时候,和他是大概同龄的年纪,影片中有三场戏让我印象深刻。第一场是在李涛的幻想里和他跳舞,很诱,很青涩的诱,那种少年荷尔蒙交织欲望潜藏在其中隐隐蛰伏,马上要爆发始终没有爆发。第二场是三个人登山的时候,李涛突然消失,小峰的慌乱与失落都写在了眼里,那种下意识惊慌自然却又像刻在了心里。第三场前文中有提到,抱着猫叼着烟的少年,有痞气,有阴郁,还有落寞。 影片结束后,有个外国小姐姐说为什么这部电影里都是讲述了一些不好的东西。影片或许是悲伤的,黄河是浑浊的,但是每一个人都在做着或大或小的反抗。影片结束,但故事从来没有结束,不知归处,但终究会有归处。

  《浊鸟》观后感(五):潦草人生照进纠结故事

  本片观看于2018年10月21日的影展活动,为101分钟国际版,评论基于个人理解和情感呼应,略有剧透,特此告知。

  曾经发过一条朋友圈,大概是说我人生几乎所有的重大决定都是非常仓促潦草的完成的,目前为止也没有觉得糟糕到哪里,所以仪式感,形式感,对我来说并不重要,回想起在梦想与现实中抉择的某些时刻,也没有觉得有多纠结,我这样潦草而对人生没有敬畏心的人,并不能完全体会到电影里每一个人物的拧巴,甚至于前十几分钟根本没办法入戏,依稀听到了《霸王别姬》里似曾相识的磨剪子锵菜刀,直接看到了《春光乍泄》的画面被引用,很明显对片子的关注度是在技术层面。

  但是关于技术层面,是最不值得说却也应该说一句的,虽然本片的预算和拍摄周期都没有多宽裕,甚至还不如某些“网大”,但是在画面、声音等所有的层面,都高出国内艺术电影的水平线,个别时候让我有当年看《推拿》时候的惊艳感,毕竟之前太习惯了低预算制作的所谓艺术电影在技术层面的不精雕细琢,只指望观众凭着对导演风格的一腔迷恋支撑着看下去。

  过了大概前十五或者二十分钟,我方才进入剧情。兰州应该是个挺大的城市,但是这几个角色之间的联系之紧密还是超过了我的预期,因为太接近,以至于每一张脸上都能看到某种似曾相识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面和无奈,都有求不得,爱不到,舍不掉,太沉重。

  有几场戏让我看到了青春最美的样子,比如游乐场的旋转郁金香,主角们像鸟一样的自由飞翔,我差点就以为这是一部青春片了,但是黄河浮尸、公车杀人、殡仪馆、声色犬马的酒吧,又像沼泽一样抓着你的腿让你不能,不断地提醒我,这部电影叫《浊鸟》,英文名字Birds in Mire,沼泽中的鸟。

  看完全片我竟没有太意识到这部片子的时间线只是发生在短短的两个月前后,人物不多,但是每一个都有太多解读空间,故事没有追求反转,但是三两句台词或者一两个镜头交代出来的信息量是非常庞大的,这些不说,我大概算了一下,两个月,在这么密集的人际圈子里,死了三四个人,或分或离三四对夫妻情侣,就算是在黄河边淹死几率大,高考后离婚率高,这个坏消息的密集程度也是有点应接不暇。

  在影展的答疑环节,有人就直接问了,为什么每个人都那么不幸福,导演非常直接的回答了:因为不幸福的人才更有故事。是啊,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幸福,就像秀恩爱撒狗粮的情侣们都是那样的酸臭(手动围笑)。我还是有点疑惑:能这么直白回答的导演,怎么会拍出来这么纠结暗伤的片子呢?

  时间感受的缺失还体现在有好几次我都觉得要结束了,但后来发现那只是一场戏的小高潮,作为一个内心给自己悄悄贴着文艺青年标签的我,当然不会说自己受不了艺术电影的节奏觉得太长太慢,而是有太多有仪式感的场景,比如挂了红灯笼通往山顶的阶梯,拈花的佛手,走向黄河的男主父亲,都让我觉得哇要结束了,可是导演执着的要每一个伏笔都有爆发,每一个意象都要照进现实,片尾一定要是以跳水戏跟片头做到前后呼应,想把每件事情都说明白,但又怕太白了没嚼头,所以还加入了大量的符号……结构上的工整,可以看出来剧本打磨的深思熟虑,但是对我来说却不能在该释放情绪的时候彻底释放,有点憋屈。

  还想说说现实、超现实跟不现实。

  现实部分太现实,必须要把跟梦想有关的东西狠狠敲碎,才能跳出主流宣扬的价值观而进入到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梦想是音乐唱歌的人要在工厂做女工,或者开个酒吧跟不相爱的妻子凑合度日,或者在单位排个合唱都要被中年妇女骂几句,大概在导演心里,音乐就是对抗或者逃避人生的利器,人物要么没有梦想,要么就是要跟音乐有关!虽然在片子里大家都承认:音乐这玩意儿对付生活的无奈并不管用。

  超现实拍的很有仪式感,酒吧的两场幻觉,跟爱情相关的足够惊艳,跟复仇相关的在太过真实的群演背景里让主角的无所适从有了更多解读空间;公车杀人后的血社火,我仿佛看到《周渔的火车》的某个场景(其实也有点任贤齐那首《兄弟》的MV的感觉,好吧我脑洞大,说不上来,大概传统文化符号被用在现代电影里都会有这种观感吧)。但是公车杀人本身太过血腥,超现实的处理可能会更好,但是导演选择了在全片或恍惚摇曳的灯光或呼吸感很强的镜头当中,让公交车地板上被死者抽搐的双脚蹭花的血迹就这么出现在镜头里,每每想起这一段,我都觉得像是另一部电影里面的画面,也许很贾樟柯?

  不现实部分还是跟时间感有关。既然前面剧情里打架后救护车来的那么及时,那公车杀人后却由着男主父亲从一条大路走到河边,尽管背景音当中有警车鸣笛的声音,但是如果把杀人的那条路跟河边的场景关系交代清楚,感觉会更好。还有主角打架之后,伤恢复的速度,有些略快——这么说我都不怪自己感受不到时间流逝了。

  抛开社会现实部分,这部片子的情感线是最耐人寻味的,爱情里那些小心机啊小阴暗啊小害羞啊还有小甜蜜,都很生活又很美好,还意外的发了几次糖。

  最赞的是三个人在游乐场欢乐之后登山的段落,各自怀着心事,却又在红彤彤的灯光下把欲望、嫉妒、失落暴露无遗,三个人走着走着剩下两个,两个人照样可以在山顶完成自己的仪式感,而另一个人只想去吃一碗肉蛋双飞的牛肉拉面。把山顶寺庙的风铃、佛影跟一碗面对照在一起,这种割裂感完美映射到剧情和人物关系,这大概是表示一个人放弃或者阶段性放弃的最高级的镜头语言,简直妙不可言。——我遇到这种事情肯定就是会这么干,大概是太感同身受。

  另外导演在见面会上说:人就像黄河,上游清澈,越活越浊。但是在我看来男主的父亲明显不是这样的人,作为父辈,在工厂他追求文艺,组织要求他辞职他也没挣扎,离婚主动净身出户,到了公交车上见义勇为,岂止不浊,简直就是清流啊朋友们。

  也许是我一厢情愿的把这个本该悲情无奈的人物英雄化了,也许他是一心求死宣泄情感,但是在这样憋屈的一部片子里,我们太需要一道光,能让我们觉得,人生和人性,都是有希望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