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热闹的生活》的读后感10篇
《我爱这热闹的生活》是一本由叶广芩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爱这热闹的生活》读后感(一):热闹的生活,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生活是什么呢?
生活,是很好玩儿的。因为它既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以是琴棋书画诗酒花。
但是,现代人尽管拥有前所未有的丰厚物质条件,往往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在与现实生活的交手中轻而易举就败下阵来,多数时候并不是生活有意为难,而是源于对生活的误读。
很多人以为在一地鸡毛里打滚的人生就不配谈论生活的艺术和美感。在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里,为了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努力挣扎从来都不是为了生活。
你看,千人千面,认为生活无趣者,往往消极抵抗,在消极中虚度一生。而那些生活的玩家,他们总能苦中作乐,自知乐在其中,在酸甜苦辣里品出悠悠岁月的醇香。
所以好玩儿是怎么个好玩儿法呢?全身心的投入生活,去体验,去发现,带着欣赏的眼睛和对生活无法丈量的爱。
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状态,做不做得到,能做到何种程度,因人而异。
罗曼罗兰说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仍然热爱它。
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英雄主义却不止于此——这一代人眼界开放包容,坚定信念热爱。既不缺乏善良,又不吝啬对他人释放善意。既可以在一花一木,在一粥一饭中品味出生活的真谛,也能在艰难的日子里负重前行。即便只能发出微弱的光,也要将黑夜点亮。
这句话我在读叶广苓的《我爱这热闹的生活》时深有感触。
所有美好都藏在时间的缝隙里,让生活变成了有光照进来的地方。真实的生活便是如此,它是一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没有线性的人生,只有螺旋的上升。你想走下坡路,除非你放弃做人的权利。
在《琢玉记》里,我们看到了一家子在不断的摩擦和冲突中,把爱与深情都印刻在了人间烟火这四个字里。
有时风风火火,有时冷冷清清,有时鸡犬不宁,有时凄凄惨惨,有几代人思想观念的碰撞,也有各自性格的固执与可爱,让人哭笑不得又觉得有趣好玩。真实且生动。
原来最好的日常,便是一切如常。
《我爱这热闹的生活》读后感(二):叶广芩《我爱这热闹的生活》:京城格格作家笔下的市井生活启示
生活不止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除了诗和远方,还有什么呢?还有鸡毛蒜皮,家长里短。还有热热闹闹,风风火火。 作家叶广芩在《我爱这热闹的生活》中说: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的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叶广芩1948年出生于北京,满族叶赫那拉氏,国家一级作家、编剧,当今中国文坛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实力派女作家,老舍之后“京味文化的代表人物”。 在《我爱这热闹的生活》这本书中,作者写了对女儿顾大玉成长过程中的血泪教育史;到日本生活的种种热闹以及各种哭笑不得、有趣好玩的故事;记录从医时刻在心中的二三往事。 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又很难得的事情,让人看了一会儿开心得哈哈大笑,一会又感动的泪水涟涟,在哭过笑过之后又不禁陷入沉思: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我想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全书印象最深的是开篇的《琢玉记》,作者写了对女儿顾大玉不按章行事的教育方式,结果引发起的一系列事件,以及九十多岁的爷爷和孙女两代人之间的思想碰撞出的火花,让人爆笑连连之际却又心有余悸。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是每个家庭生活的重中之重。叶广芩是一个作家,她自己也经历过房上水下的放养式童年,按理说,她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很正规的。可事实上她对孩子的教育,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却从根本上就是失败的。 比如,孩子做错了事情,她不是告诉孩子以后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而是用调侃的语言跟孩子说话,或者是用“恶治”的方法来惩治,让孩子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于是继续一错再错。 对此,叶广芩的丈夫顾明耀说:不管是教育学生还是教育孩子,调侃是不行的,一味的说教、单纯的指责批评也是不行的。必须得鼓励,多鼓气,让他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让他坚定信念,充满信心。 回想顾大玉的成长过程,回想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至少有两点是不成功的:一是常常把“严”的目标、标准定得过高,脱离实际;二是表扬太少,批评、调侃太多了。 以至于后来,顾大玉越长大越跟母亲对着干,做得事情越来越离谱,逃学、早恋、离家出走……类似的事件在此篇中数不胜数,对教育孩子方面感兴趣的、特别是为人父母者我觉得都应该看看。 当然,生活并不是只有围绕着孩子成长教育中的鸡飞狗跳,还有着各种有趣好玩的故事。收养的两只流浪猫最后的归宿到底在哪?跟几个性格迥异的外国邻居之间发生了什么叫人哭笑不得的故事?这些,在叶广芩旅行居日本时写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 叶广芩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个医生,她学医行、行医加起来前后有20年,20年间的时间里看过了不少生和死。纵使这样,她说依然要感谢生命,因为生命是艰难的,但也是美好的。 生活就是这样,有笑有泪,有苦有乐。无论怎样,我们都要以一颗热情饱满的心,去过好生活中每一个平常的日子,感受生命的无限乐趣。
你一定时常听到有人抱怨,生活太无聊了,每天家、单位、菜场三点一线,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毫无乐趣。又或者,你就这么抱怨过。
现今社会中流淌着一种“丧”文化,不少人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认为生活无味,活着真累,于是“丧丧”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应付性地解决一日三餐,工作也是得过且过,既没有豪情,也没有小感动,如行尸走肉一般。
然而,生活只能这样无趣地过下去吗?在《我爱这热闹的生活》中,作家叶广芩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生活,她用自己的事例,让我们知道该如何挖掘身边的美和感动,如何将平凡的日子过得有趣味。
叶广芩是国家一级作家、编剧,享有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在当今文坛最具代表性的实力派女作家,甚至被誉为老舍先生之后,最具“京味文学的代表人物”。
她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众多知名奖项,著有小说《采桑子》《豆汁记》《本是同根生》,长篇纪实文学《没有日记的罗敷河》,散文集《颐和园的寂寞》等众多作品,读者众多。
在这本《我爱这热闹的生活》中,收录了叶广芩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的点滴互动,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既有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又有站在孩子角度的吐槽反驳,多视角展现家庭生活的趣味,让人读之欣然。
叶广芩是满清贵族的后裔,属叶赫那拉氏一支,不过1948年出生于北京的她,当时家境已经渐渐没落。然而,这并不影响一大家子对她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以及教育培养。
可以说,透过叶广芩的文字,一幅幅生动的家常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妙趣横生。
你看,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她,和哥哥一起“上梁揭瓦,下河摸鱼”,没有一刻停歇的。比如偷偷藏起妈妈的高跟鞋,自己穿着走不顺畅还把鞋跟给锯了……按她的说法就是,很“各色”,属于难带的娃。
不过由于她是家里年纪偏小的女孩子,出生时父亲已然六十多岁了,所以得到的宠爱和惯纵也就更多。这也养成了她更有主见、有想法的性格。
书中有意思之处在于,作者在叙述故事时,会有女儿、先生的“旁白”弹出,比如她送女儿顾大玉去幼儿园,女儿一个人站在屋外走廊哭闹不止,她也“咬着牙照送不误,只有不闹病,哭哭也没什么,我就不信把她这坏脾气治不过来!”
女儿的旁白吐槽到:“我妈在报社当记者的时候整天在下边跑。她把我放在幼儿园里全托,根本就想不起还有我。”
母女俩之间时空交错的文字互动画面感十足,而这种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方式,甚至有点近呼“怼”的方式,也让文章平添了许多乐趣。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生活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爱这热闹的生活》,在叶广芩的笔下,生活中细微的美好和感动被一一刻录,分享,让读书的我们也为这一份平淡却真切的生活感动,更珍惜现下的时光。
《我爱这热闹的生活》读后感(四):于平凡生活中,活出趣味来
你一定时常听到有人抱怨,生活太无聊了,每天家、单位、菜场三点一线,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毫无乐趣。又或者,你就这么抱怨过。
现今社会中流淌着一种“丧”文化,不少人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认为生活无味,活着真累,于是“丧丧”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应付性地解决一日三餐,工作也是得过且过,既没有豪情,也没有小感动,如行尸走肉一般。
然而,生活只能这样无趣地过下去吗?在《我爱这热闹的生活》中,作家叶广芩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生活,她用自己的事例,让我们知道该如何挖掘身边的美和感动,如何将平凡的日子过得有趣味。
叶广芩是国家一级作家、编剧,享有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在当今文坛最具代表性的实力派女作家,甚至被誉为老舍先生之后,最具“京味文学的代表人物”。
她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众多知名奖项,著有小说《采桑子》《豆汁记》《本是同根生》,长篇纪实文学《没有日记的罗敷河》,散文集《颐和园的寂寞》等众多作品,读者众多。
在这本《我爱这热闹的生活》中,收录了叶广芩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的点滴互动,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既有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又有站在孩子角度的吐槽反驳,多视角展现家庭生活的趣味,让人读之欣然。
叶广芩是满清贵族的后裔,属叶赫那拉氏一支,不过1948年出生于北京的她,当时家境已经渐渐没落。然而,这并不影响一大家子对她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以及教育培养。
可以说,透过叶广芩的文字,一幅幅生动的家常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妙趣横生。
你看,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她,和哥哥一起“上梁揭瓦,下河摸鱼”,没有一刻停歇的。比如偷偷藏起妈妈的高跟鞋,自己穿着走不顺畅还把鞋跟给锯了……按她的说法就是,很“各色”,属于难带的娃。
不过由于她是家里年纪偏小的女孩子,出生时父亲已然六十多岁了,所以得到的宠爱和惯纵也就更多。这也养成了她更有主见、有想法的性格。
书中有意思之处在于,作者在叙述故事时,会有女儿、先生的“旁白”弹出,比如她送女儿顾大玉去幼儿园,女儿一个人站在屋外走廊哭闹不止,她也“咬着牙照送不误,只有不闹病,哭哭也没什么,我就不信把她这坏脾气治不过来!”
女儿的旁白吐槽到:“我妈在报社当记者的时候整天在下边跑。她把我放在幼儿园里全托,根本就想不起还有我。”
母女俩之间时空交错的文字互动画面感十足,而这种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方式,甚至有点近呼“怼”的方式,也让文章平添了许多乐趣。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生活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爱这热闹的生活》,在叶广芩的笔下,生活中细微的美好和感动被一一刻录,分享,让读书的我们也为这一份平淡却真切的生活感动,更珍惜现下的时光。
《我爱这热闹的生活》读后感(五):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
不论愿不愿意,只要我们活着,就要面对千姿百态的生活。生活就像影子紧随着我们,不论在哪里,不论走多远,都携带着她,一刻也放不下。
很多人常常羡慕功成名就的人,认为他们是生活中的成功者。其实,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对生活充满爱意的人,是那些深知生活在世上,有快乐就有悲伤,而且把生活本身当作幸福的人。就如同弗里德里希·尼采说的:“生活的收获是生活”。
《我爱这热闹的生活》是一本散文集,内容主要是围绕作者一家子热热闹闹、风风火火的生活来展开:与女儿顾大玉的成长、教育中碰触的无数火花,九十多岁的公公跟新时代的晚辈顾大玉抱持着的固执与可爱,与丈夫到日本生活的种种热闹以及各种哭笑不得好玩有趣的故事,以及记录从医经历时印刻在心中的二三往事。主要体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又很难得的人间烟火气息。
作者叶广芩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童年家族的兴盛、热闹和欢愉,少年开始的波折和历练,经历过特殊时期,也见识了瞬息万变,冷暖体验都是切肤的。但她却能有一颗不屈从的心,不凡的见识,是洒脱豪迈对生活又极富热心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认真地看窗外的人埋葬他心爱的小狗。小女孩深深地被那狗主人与小狗之间的感情所打动,不禁泪流满面,悲痛不已。她的外公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花园里的花,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慈祥地说:“孩子,你开错了窗。”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像小女孩那样开错了“窗”,看到了悲伤的一幕便与其一同陷入悲伤,如果我们试着打开另一扇窗户,不就看见如画的风景了吗?人生在世,要学会在琐碎的生活中寻找快乐,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人都有丧的时候,很多事情当时看起来解决不了,可是当我们暂时放一放那些问题,转移注意力,过后再回首那些痛苦经历时,才猛然醒悟,这个问题太容易解决了吧,为什么当时会想不通呢?
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就因为我们的不一样,才让世界有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生活中还有那么美好的事情需要去做,我们又何必自讨苦吃,想不开呢?
就如同作者在与女儿顾大玉的成长、教育中碰触的无数火花。最为有趣的一段是所有新手妈妈都曾会经历过的,:
“从北京老家把女儿接到西安,彼时女儿两岁半。
晚上睡觉,女儿问她:我可以在被窝拉屎不?
叶广芩玩笑式地回:拉哪儿都行。
结果,早上女儿顾大玉的被窝里,全是大便,叫她还不起来,说是没拉完……”
接下来的一幕,就是鸡飞狗跳的一幕场景了……“弄干净了一切,以一顿揍作为结束。”
但是事后她也觉得是自己在教育上出了问题,她还对孩子说:“被窝里拉屎的感觉不错吧?”借此让女儿不再去做类似的事情,而且还会哈哈大笑出来。
梁实秋曾经说过:“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有其丑恶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鸟跳跃啄食,猫狗饱食酣睡,哪一样不令人看了觉得快乐?”
生活,不能让我们时时满意,到我们可以让自己时时快乐,乐趣需要自己去制造。快乐隐藏在琐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更多的时候,它不是财富,不是权势,而是一颗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灵。
《我爱这热闹的生活》告诉我们,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
《我爱这热闹的生活》读后感(六):“未知死焉知生”——作家叶广芩的烟火人生
叶广芩,国人尤其是高考学子无比熟悉。她的多篇文章曾被选入各地初、高中语文试卷,作为现代文阅读试题。 这样一个享有全国声誉,祖上还是满清贵族的女作家,想必生活都是充满了大命题的吧。 不全然是。 在她的散文集《我爱这热闹的生活》中,跳跃的是更年期的她与青春期的女儿那生猛而不加矫饰的原生态。 不论哪个阶段的女儿,在叶广芩的心中,都不是世俗标准的乖乖女 叶广芩说,给女儿误打误撞起的“大玉”这个名字,注定了她不是生来标准,时时要打磨——玉不琢不成器。。 她也毫不掩饰女儿有自己的遗传。叶广芩儿时,也是让父母头痛的存在,说不让去水里滚,非要去水里滚。害得父母不时要采取非常手段作监督,开始用指甲划,观其身上有没有印渍(游过水的身体,一刮一条印子),后来叶广芩跟七哥学滑了,滚完水,跑到别处去洗干净了再回家,这又让父母的监督手段升级了——往身上盖章! 然而,顽劣的广芩和七哥宁肯仰着头,保全脸上的印章,也要觑空下水。 等到叶广芩自己做了母亲,当然也能体会到当初父母的忧心,但她也大大咧咧地承认:其实这样顽劣的七哥,长大后并没有成为什么害群之马,活成了个平常人,过得平平安安的,这不正是父母的期盼么。 所以,对于自己的女儿,叶广芩也很是粗线条。 从北京老家把女儿接到西安,彼时女儿两岁半。 晚上睡觉,女儿问她:我可以在被窝拉屎不? 叶广芩玩笑式地回:拉哪儿都行。 结果,早上女儿顾大玉的被窝里,全是大便,叫她还不起来,说是没拉完…… 此后,顾大玉作的妖没完没了。 九岁时,她离家出走,回来后满脸花里胡哨,一身地摊披挂; 上初中了,让她在家练英语,她尽在家糊弄叶广芩,口里练得认真,却是去年的旧课程,还拉了个同学来做伪证; 十七八岁时,顾大玉为个小男生要上塔自杀; 高考时,顾大玉离家出走,只为争取自己的选择; 好不容易她进大学了,突然不念了,要去学别的…… 叶广芩的应对是鸡飞狗跳,与育儿教科书全无关系 按照常理推测,叶广芩育儿,不说是跟教科书差不多,也该是自有一番大理论吧。 她不。 她的应对跟平常人一样,十分地具有烟火气。 大玉说要在被窝里拉屎,她先是当玩笑话,过后这事儿真发生了,她怒火万丈,你想想,这得洗小孩,洗床单,晒被单吧,洗完这一切,臭气还不得散,心头怒火是无论如何也按不住的。 于是,“弄干净了一切,以一顿揍作为结束。”这时的大玉估计也就三岁多,亲娘下得去手,一点也不顾及知识分子、文化人的身份。 至于事后反省,那也是有的。“事后我想,也是打得没理,头天晚上她其实已经请示过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我应当好好跟女儿讲明白,不能在被窝里拉屎,多脏啊,多臭啊,给妈妈添了多少麻烦啊之类的”。 但是她没有,她还“对孩子说:被窝里拉屎的感觉不错吧?” 然后等到大玉上小学出走回来那事,叶广芩又使用了“恶治”: 女儿不是臭爱美么?让她美个够! 她让女儿自由涂抹,随意穿着。 然后她领着这样奇形怪状的女儿出门逛公园,任人评头论足。 此后,女儿不再化妆,成年后也不化,就是叶广芩提示她在公众场合化个淡妆,也坚决不化。 叶广芩的这一剂猛药,似乎下过了头。她自己也清楚,然而她也说,自己是个不爱认错的,这事儿还得丈夫帮着描补。 叶广芩所展现的状态,有如今天没有美颜的朋友圈。 论及防止女儿早恋时的动作,叶广芩那个严防死守啊,比我们如今的父母有过之而不及。对于青春期的女儿,她每天不惮冒着侵犯隐私的危险翻查女儿的书包,对于楼道里出现的任何一个特殊符号神经过敏,以致于擦掉了跑楼发广告的小哥的业绩…… 就这样严防死守,女儿还是要为小男生跳塔。这也让叶文芩自省,女儿有她的道理:人的成熟是逐渐的,最初的幼稚是必然的,我们不可能一下成熟。所谓的经验是自己体验的,不是听“妈妈讲述”的。 是的,成年人自然知道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一个异性不值得自己寻死觅活,但是,孩子们怎么会这么早知道呢? 才反省完自己,叶广芩发现女儿又作妖了——高考前夕离家出走了! 全家出动,所有的亲友联动,好不容易从别处晓得女儿的消息。 怎么劝,女儿也不回来,她要跟家里谈判:她要学画画。 叶广芩几乎要晕:学画画。啥基础也没有,还赶在这个艺考快要结束的当口。 能怎么办呢?总不能为了让她学大人想让她学的东西,却丢了女儿本身。 只好到处联系适合她的学校,赶在最后关头通过了专业考试。 这下可以歇一口气了吧,毕竟都作了这么大的让步了。 还没完呢。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顾大玉临时改变了主意。 之后的斗争,叶广芩没有详写,估计她都没脾气了。 叶广芩爱这热闹的生活,只因为她见过冰冷 叶文芩最初的职业,并不是作家,她原本是个医生。 她见过临产的产妇,长得很美,丈夫和她也很般配,拉着她的手舍不得放。然而,孩子艰难出世,却脐带绕颈而亡,产妇也突发心衰而去。守在外面的丈夫“我看见他慢慢地走出了医院大门”。 又有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做骨髓穿刺时咬紧牙关,还问叶广芩:“这回我不会死了吧!”然而半个月后,“孩子蒙着白单躺在床上被推向太平间,后面跟着他痛不欲生的母亲”。 叶广芩把“未知生焉知死”理解为“未知死焉知生”。 见过了太多的死,她向往俗世的闹。 所以,“东方魔女“顾大玉激起了她无限的斗志。那些并不完美的生活,也没有让她粉饰。 就是不标准,就是没按书上走,就是没有过着偶像的生活,但自有它的生趣。 看顾大玉与爷爷的互动,让人捧腹。 爷爷贴条子批顾大玉: 出无言语入无声, 呼人道姓又称名。 缺规少矩不肖辈, 谁是爷爷谁是孙? 顾大玉也不甘落后: 倚老卖老不知老之所至,管天管地还要管拉屎放屁,横批”秋后蚂蚱“…… 叶广芩劈头给顾大玉几巴掌…… 不消说,又是一场家庭大战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