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他,然后更好地爱他
第一次当父母,你是不是时时刻刻都有一些疑问盘踞在心头?婴儿到底是种什么样的生物,他们的小脑袋里蕴藏着怎样的能量?对这些问题,科学家们也许有更确定的答案......这周末我看了一个关于小宝宝的BBC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就解答了我关于时而天使时而恶魔的女儿的一些疑问?️纪录片里面,一个由世界各地顶级儿童发展专家组成的团队,在英国创建了一个专门的婴儿实验室?他们探索了两岁以下婴儿和学步幼儿的各种行为,包括发脾气、大笑和大哭,也包括他们如何成为独立的个体,如何和这世界建立最初的关系。
实验的对象是英国各地普通家庭的宝宝,样本数量有限,下面不会细致讨论实验细节和科学性。不过看下来我还挺感动的,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儿童发展专家,许多是顶尖大学的博士和教授,大费周章地去研究这些还不到两岁的宝宝,只为了更了解他们。
从TA诞生的那一秒起,我们都知道要好好爱这个初来乍到的小人,但怎样才能给他恰好所需要的呢,如果你有些疑问,希望下面的答案给了你一点点信心。
实验室里,面对同一个玩偶盒,不到一岁的宝宝有三种完全不同的反应:谨慎、激动或者冷静。很妙的是这些小婴儿的反应,和心理学家在成年人身上发现的气质类型是一致的。而世界与他们互动的方式,又会影响他们后天性格的形成。大人总是习惯性地觉得活泼的小孩更好,但面对天生的气质,与其强行扭转,不如根据婴儿不同的类型,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互动方式。比如谨慎的宝宝,介绍给他们新东西的时候节奏更缓慢一些,而活跃的宝宝,带他更快地去探索世界吧。2. "怎么让宝宝说更多话?“最近一项来自加州斯坦福德大学的研究说,婴儿在早期听到的词汇越多,在之后积累的词汇量就会更大,并在学校表现得更好。但仅仅通过和他们说更多话,就会更快增加词汇积累吗?纪录片里边拍摄了一位来自威勒尔半岛的妈妈,在她身上装了词汇追踪装置。结果发现不仅仅是妈妈说更多话,带小孩去到户外,观察描述更多的事物,增加一来一回的对话交流,也能大大增加小朋友说出的词汇量。这一点不需要什么育儿专家,只要是愿意花时间的爸爸妈妈都可以~3. “宝宝为啥见到陌生人会哭?”许多成年人都偏向于选择和自己气质和价值观相似的人作为朋友,婴儿呢?在婴儿实验室里,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主导了一次实验,想知道幼儿是否会选择和自己更相似的人。结果是,每一个学步婴儿都走向了看起来和自己更相似的白人作为玩伴。问教授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她回答说是因为我们的经历会导致特定的社会偏好,所以一种有效的改变办法是让小孩进行多样性的接触,来影响儿童的社会偏好。如果你的宝宝见到陌生人哭,尝试理解一下这陌生人是不是和宝宝日常所熟悉的人差异比较大,需要改变的话,鼓励他去接触不同的多样的世界吧。4. “职场妈妈,会失去孩子的爱吗?“一项20年前进行的研究发现,婴儿会选择妈妈清洁和照看孩子,而爸爸则负责修车和喧闹的玩耍。经过20年争取男女平等的运动之后,婴儿对性别的看法是否发生了变化呢?心理学家乌塔·弗里斯教授主导了一项实验,邀请了10个接近两岁的幼儿到实验室,看看他们会怎么看待妈妈玩偶和爸爸玩偶。结果是,除了修车这一项大部分会选爸爸做,所有小孩都不再只把妈妈看作是他们的主要照顾者、家务清洁者,爸爸也会公平参与。你看,即使是不到两岁的宝宝,就能敏感地感受到一个和过去不同的新世界,一些对男女分工的刻板印象,也不再适用于他们。父母不只是父母,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参考和榜样。希望看到这里的职场妈妈们有一丝安慰,你的孩子或许不再把你看作主要照料者,但他在默默地把你作为性别意义的参考,不要轻易放弃几十年来争取的平权成果呀?5. “要不要放任小婴儿哭泣?“几十年前有个著名的但争议特别大的实验,可能很多人看过。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想研究如果没有母亲的爱,婴儿能否活下去。他通过猴子实验进行研究,一边是可以喝奶的钢丝做的妈妈,一边是柔软皮毛做的妈妈,小猴子每次喝完奶都会选择去皮毛妈妈的怀抱寻求温暖。在纪录片里新的实验里,明显婴儿在失去父母的互动和关注时,也表现得异常沮丧和焦虑。猴子实验那个年代的主流观点是,孩子太依赖父母会成为巨婴。但真相是,婴儿和小猴子一样,不仅仅需要养育和哺乳,他们更需要亲密的联系,才能成长为快乐与自信的人。我自己是超级不认同长时间放任小婴儿哭泣的(短时间或者大人实在太累的情况另说),目前也没有科学的依据表明,这样的婴儿长大就会更独立。6. “最能逗笑小宝宝的游戏?”每次被女儿闹到快崩溃的时候,忽然听到她咯咯咯的笑又会平息。婴儿的笑声大概是这世上最真实和最有魔力的声音之一......纪录片里对英国全国上下超过300对父母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5种不同的小游戏里面(撕纸游戏、“不是帽子”游戏,不是“猫”游戏,毛巾塞进嘴巴,躲猫猫),获胜的是......躲猫猫!没想到吧,70%的婴儿会被躲猫猫这种传统又古老的游戏逗笑。原因也很简单,与社会联系有关系,躲猫猫游戏的过程是婴儿与父母的一种互动,对婴儿来说游戏的同时获得了互动的奖励和喜悦。7. “如何快速安抚发脾气的婴儿?”大家都知道,当小婴儿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有多夸张。用这位爸爸的话说就是,他觉得“你是要让我死”!小婴儿在走向独立的旅程中,开始有了一些坚定不移的想法,当得不到想要的时候,就用发脾气来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妈妈们不用担心,绝对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小怪物会在地上撒泼打滚……在这个婴儿实验室,参与的妈妈用了不同的方式安抚婴儿,包括拥抱、说话、拿出玩具小狗转移注意……结果发现,还是转移注意力这一招最能及时地管用。话说这和哄女友的套路好像如出一辙,与其讲一大堆道理,还不如拿出一个她正好心仪的礼物管用啊~8. “和婴儿说话的最佳语气是?”没有小孩之前,就看过有的育儿专家讨论说,要不要和小孩说叠词,以及要用什么样的语气去和他们说话。这个纪录片里的实验发现,用“父母语”是最好的方式。所谓的父母语,其实就是一种提高音调、拖长词语发音、节奏清晰的说话方式(是不是很多父母本来就在用)。在实验室里,教授发现,当妈妈用“父母语”和宝宝说话的时候,宝宝的脑电波是随着语言里大的节奏模式同步跳动的,这对婴儿的大脑发育很重要。而当婴儿听到大人正常的语音时,他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当你想要小婴儿更好的回应你时,试一试多用“父母语”吧。不太喜欢看到的一类育儿文字是,不附上任何依据就信誓旦旦地说,“父母做到xxx, 孩子就会更优秀”。这个片子里面的实验对象和我们的小孩生长在不太一样的环境,以上的实验结果也不一定是标准答案(或者说育儿就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帮助家长获得一个所谓的“优秀”宝宝,只是启发观众花费时间和力气去更了解这个小生命。我始终觉得做一个成熟的大人很大的代价是,慢慢认为周遭的存在是理所应当,对世界的感知变得越来越迟钝。谢谢这个朝夕相伴的小人儿,让我们重新有机会去看日月、看花草、看人是怎样一点一滴成为人。和成年人之间的爱一样,了解他,然后才能更好的爱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