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的《小丑》
《小丑》是一部谋网站得分9.2的片子,号称惊悚剧,名闻遐迩,昨天终于看了,却有些失望。剧情很简单,主人公小丑的妈妈,曾是一位富豪家的佣人,暗恋上了富豪,想入非非,有点像甘肃杨姓女爱恋刘德华的劲头。最后得了幻想症,幻想和富豪有过欢好,还有了一个私生子。最后因为听任真正的男友虐待儿童,被送进了精神病院。那个被虐待的儿童,就是她的养子,也就是电影的主人公小丑。后来小丑也忘记了这些事,和精神病院放出来的养母相依为命。但养母的幻想症并没有完全好,依旧天天给旧主人富豪写信,希望对方来拯救一下自己和“我们的儿子”。小丑无意中发现了信的内容,信以为真,去找富豪认亲,却遭到羞辱。加之事业的不顺(虽然从小就想当一个笑星,却缺乏艺术才华),不断被周围人的轻视,以及被街头混混殴辱,最后集中爆发,拔枪反击,在不同场合连杀数人,并诱发整个城市的街头暴动,被暴动市民奉为英雄。朴实地说,这个电影我不大喜欢,太左了,似乎想宣扬一种均贫富等贵贱的观念。这是我从情节推导出来的。首先小丑这个人并非怀才不遇,他没有演艺才华,一上台就拼命傻笑,半天说不出一句囫囵的话,我都为他尴尬,而其实我是很想他成功的。他有心理生理的双重病症,每天要服大量的药,值得怜悯。他所在的哥谭市,曾经有一项预算,专门用来帮助他这种弱势群体,但后来削减了。不过看得出来,这个城市并不那么差劲,市长还是选举的。。比如有一天他回来,才走到门口,就看见医护人员把他的母亲抬上救护车,中风。这些医疗待遇,我认为在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就做不到。一个中风病人,谁会发现你中风了?谁会为你叫救护车?在不能确定金钱到账的情况下,谁给你派救护车?何况这个城市还“曾经”有过专门免费治疗小丑这类身心疾病人的预算,说明它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统治,它是会顾及民生的……至于最后为什么削减了,电影并没有交代,也就不能单纯地以善恶来进行判断。小丑后来失业,是因为在保育园给孩子表演,怀里藏的手枪掉落。按说带着枪去幼儿园,被开除也算罪有应得。他非常难受,继而在车上遭到三个男人寻衅围殴,终于掏枪,将其一一击毙,都很解气。问题是后面说他杀的三个恶人都是华尔街精英,恐怕就有些不符合常识了。华尔街青年精英,会在午夜乘地铁调戏妇女,并对一个穷人大打出手吗?如果有,恐怕也不具备普遍性。而就一部宏大叙事的电影来说,这种普遍性对情节的合理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变成煽动仇恨的宣传片。总之,这部电影,让我看到的就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无力应对现实,最后只好通过暴力来迁怒他人,宣泄愤懑,挪到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去放映,一定更有市场,充分体现了电影主创人员的懒惰和无聊。据说它是漫画改编的,求求你,好莱坞,别再拍漫画了,拍点真正好的东西吧。那些漫威系列、飞车系列,把我看吐了几回,现在都闻之色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