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精力谁负责?精力管理的三大误区
1
洋星的课程,我在《工作疲惫,效率捉急?比时间管理更重要的,是精力管理》里有详细介绍,因为后面还有两期:
第4期:12月16日——12月17日(福州周中班)
第5期:12月21日——12月22日(深圳周末班)
我因为参加了第3期,就给洋星一些建议,本来是约见面的,都忙,他要去坪山,我要来广州,所以就线上聊。
为什么这么忙还要腾出时间?
因为重要。
精力涣散,不聚焦,不能区分重要度,没把精力给到重要的人和事。
很多人会说,家人对自己很重要,但他们实际的行动却是:忙于工作和其他事情,没空陪伴家人。
我们在讨论中,洋星也说,他发现,有不少人通过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的确是节约出了大把时间、积蓄了充沛的精力,但是,这些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更多的工作”上,很快就又被填充满了。
精力管理,是让人拥有一个能量池,能量是守恒的,用完后要及时补充,而且要懂得善用,比如在重大的项目开始前,要懂得积蓄精力,难以想像一个人在熬夜泡吧酗酒之后的第二天还能精神抖擞,在项目过程中,有可能会透支,只要不过度,也没关系,在项目结束后,就需要有个休整期。
每次大项目结束,团队就会出去放松一下,通常是到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去游玩,是真正彻底的放松,而不是立刻进行新的任务。
我和洋星老师是好朋友,所以,他的课程我自己前去支持,作为学员认真听讲,也会作为旁观者细致观察,然后分享自己的经验,给出中肯的建议。
对一位朋友说如果需要钱别担心,我可以借而且免息,她说很感动,然后说要想维系长久关系还是不要发生金钱往来,我说这个不一定,像我和秋叶 大叔,认识、合作13年了,大部分时间都是靠金钱关系维系的啊,人海茫茫,好容易捞到这么棵摇钱树,那可不能轻易放走。
我在微博发布了对电影《误杀》和《南方车站的聚会》的评论,对前者,我给了五星,力荐,自己也准备在回深圳后二刷。对后者,我给了三星,还行。然后一堆人过来骂我,还有人发私信说我没看懂。
骂我的,我直接删除并拉黑。
私信,瞄一眼就算了。因为私信和评论不同,要删除和拉黑需要多费点时间,这个时间不值得耗费。
12月,我的主题是旅行。
刚刚结束了柳州的旅行,立刻开始云浮和罗定的采风,14号回到深圳后休整两天,18号再度前往广西,这次主要是去刘三姐故乡宜州、来宾、金秀、平南等地,然后月底去尼泊尔徒步。
这是我对事件的精力分配方案。
所以,你有自己很清晰的精力分配方案吗?
2
工作再忙再累,其实一天里抽出10到30分钟运动一下,尽量注意营养饮食,总是可以做到的。
但大部分人嘴上说着要健康,其实这个意识远远不够,更不要说落实到行动上了。
基于各种原因,真也好假也好,“努力”作为真相或表相,大部分人都主动或被动摆出这种姿态。
有次我和赛美讨论这个现象,很庆幸我们都不需要做这种表面功夫,特别是现在,不是不拼,而是科学地拼,不再以熬夜、加班作为衡量努力的指标,而是更看重结果。
我在精力管理方面,有个最大的问题:
经常控制不住我计己。比如遇到个好玩的东西,哪怕废寝忘食也得研究下,至少要到达掌握的程度。然而好玩的东西又这么多……唉。所以我现在需要约束自己的兴奋度。
当我真正想做一件事的时候,肯定就会做到。
已经有一周的时间,我都是在24点前睡觉,在早晨7点前醒来,运动、早餐,然后开始一天的日程。相比之前,的确感觉精力好了很多(不过昨天因为一点外界的意外而破功,按时睡了,却没能睡着,这一夜基本没合眼,太难熬了,只好在大巴上补觉了。)
有些公司的加班文化,其实也是虚假繁荣,疲劳战术弄得人仰马翻,这种情况下,谈创新,何其艰难?
对于知识工作者,公司应该重视的,是他们头脑中的知识,而不是他们的劳动力,这是公司管理方面的误区,而在加班文化的洗脑和强制下,很多人都成了连轴转的机器,忘记了自己还有自主意识,而大厂的员工,由于可以足不出公司就满足几乎所有需求,有些人的生活圈子缩小到只有公司和同事,留给自己的空间非常之小,这种状态下的人,其实意识也趋于麻木,既然大家都这样,所以自己也这样。每年体检的时候,好象闯过一道鬼门关,检查出问题,就重视一段时间,过后依然故我,检查不出问题,庆幸一下,过后依然故我。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要越狱,那是囚禁了他身体的牢笼,而现实里,我们也需要学会越狱:积蓄能力,走向自由。
暂时没有力量挣脱不是问题,明知道有问题却不去积极解决,只是被动地说自己没办法社会就是这样才是问题。
3
要想做好精力管理,必须学会喜新厌旧。
但这个世界,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如果只知道老的做法,看上去是省事了,但也会错过很多。
有一个站点,就在我家门口,我提前在公众号上订好票,提前10分钟到达约定地点等待,一路上顶多停上几站,到达后再转到目的地,也不会很麻烦,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先乘地铁或打的到高铁站,然后乘高铁到达广州站,然后要再乘地铁或打车,带着行李,各种周转各种麻烦。
现在,我只要舒舒服服地上车,或者闭目养神或者听歌听英语,通常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就到。
而我并不满足于这个路径,我还知道类似如约巴士的另外两个城际巴士,我从不让自己陷入单一选择。
即使是乘高铁,现在广州和深圳也不用提前买城际铁路票了,可以直接微信支付扫码进站乘车。
有些人喜欢“从前慢”,觉得从前的、现在的一切都好,不想改变。
但是世界在变。
所以,我们要跟上。
求新、求异、求更方便,应该养成这种习惯,运用新的工具、方法,会有一点学习成本,但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而对于精力的节约,效果就实在太棒了。
如果觉得有用,那就抓紧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