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回归自然
还记得电影《非诚勿扰2》中,主人公李香山别开生面的葬礼吗?他的骨灰被放在花盆内,伴着鲜花长眠。以最接近自然的方式回归自然,让生命在植物的怀抱中自然延续,这种方式被称为“花葬”,没有冰冷的石刻碑文,只有青青小草和美丽花朵,墓区显得青翠而安详。
如今,花葬、树葬、壁葬、草坪葬、江河葬等节地生态安葬的方式已渐渐走入人们视线。节地生态安葬,顾名思义,就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民政部等9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精神,我市深入推进殡葬改革工作,大力倡导和推行火葬,探索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以及深埋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目前,全市8个经营性公墓都已经开辟了生态安葬区,并对实施节地生态的市民实行了奖补。节地生态安葬正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但在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了移风易俗难等问题。如何才能让节地生态安葬走得“更远更好”?清明前夕,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哀乐低回,礼仪人员双膝下跪,将可降解骨灰盒缓缓放入花坛墓穴中,铺上花瓣,庄重落葬了12位逝者。这不是电影中的情节,它是2017年11月7日,在万金陵园举行的首届节地生态集体安葬仪式,整个仪式,没有焚香、烧纸,仅用音乐与礼仪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对逝者的缅怀。
“爸爸一生简朴,思想开明。自从得知常德要推出节地生态安葬,就早早跟我们说好,身后丧事一切从简,要进行花葬。我们尊重他的意愿。”武陵区丹洲乡刘民进(化名)的父亲是12位下葬逝者之一。刘民进兄弟姐妹家境优渥,父亲生病后就曾到万金陵园考察过墓穴的情况,但父亲坚持要“化作春泥更护花”。
节地生态安葬既满足了安葬需求,也是对土地资源的珍惜和保护。以万金陵园为例,该园自1993年开园以来,先后推出骨灰安放、树葬、草坪葬、少数民族遗体安葬和壁葬五大类,设有壁葬廊、树葬区、小龙区、仙富苑、名人苑、人文纪念苑等10余个区域30余种墓型,已安葬骨灰、遗体2万余座。资源利用率最高的,是园内的花葬:不单独立碑,采用的可降解骨灰盒,3个月骨灰盒充分降解后土地可循环利用。
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多数市民仍持有“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选择传统墓葬的市民依然占大多数,售价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使用年限为50年的传统立碑式墓地仍是多数市民的首选。但不容乐观的是,我市公墓土地面积总量3716.6亩,和日益增长的人口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为避免今后面临“无地可葬”的尴尬局面,推广小型墓(占地不超过1平方米)和节地生态葬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