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手工咖啡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手工咖啡读后感锦集

2019-12-26 23: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手工咖啡读后感锦集

  《手工咖啡》是一本由[美]杰茜卡·伊斯托; [美]安德烈亚斯·威尔霍夫著作中信出版集团·雅信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手工咖啡》读后感(一):学会手工咖啡冲煮技法同时,还应该有更多收获

  大街上的咖啡店可真不少,比如星巴克、半岛、瑞幸、拿铁……当然,还可以坐在办公室里,撕开一管速溶的雀巢咖啡,只要水的温度合适,咖啡的香味也就随之而来;或者,自己对于喝咖啡还有更多的追求、更高的要求,那就可以尝试一下《手工咖啡》这本书里所介绍到的那些内容了!

  咖啡店里,咖啡是商品,有标价,随自己的喜欢提出要求,然后品味就行;喝速溶咖啡,最不需要讲究什么技巧,只不过是想喝得浓一些还是淡一些的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省事、快速;而像杰西卡·伊斯托一样,十年如一日地摆弄一大堆仪器工具,最终品尝到自己想要喝的那一种咖啡,那就又是一种生活了——甚至完全可以说,这个时候喝的不仅仅是咖啡,更是在身体力行一种生活态度、生活准则

  不怕麻烦的话,那就不能被萃取浓度风味、粉水比……这些关于咖啡的更多的名词概念给难住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终超脱规则,做到随心所欲,从一个喝咖啡的上升到大师级别。这个过程可能很难,最需要的是历练,是不怕失败,当然还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与喜欢才行。

  杰茜卡·伊斯托有着近十年的在家冲煮咖啡的经验。而在《手工咖啡》这本书里,作者已经说过了,她没有想写一本关于咖啡的专业书,而更愿意作为一个咖啡爱好者家庭冲煮爱好者的身份来介绍一些知识,讲求的首先就是实用。但这本书还是以靠谱知名的——首先,有专业咖啡师安德烈亚斯·威尔霍夫的指导,能够从基础术语、冲煮器具、原产地购买咖啡、品鉴风味及冲煮方法六个角度深入浅出讲解清楚关于咖啡的各种知识;其次,是作者近十年的实际操作经验,初学者可以因此避免很多弯路;再者,即使不想如此麻烦,这本书也足以帮助喜欢喝咖啡的那些人,在品鉴美味咖啡之余,也仿佛专业人士一般地判断一下一杯精品咖啡中到底都具备了哪些因素,从中找到一种探索乐趣!

  茶有茶道茶文化之说,然而咖啡也是有自己的文化气息在其中的——也需要讲究设备原料、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机缘际遇。不懂就是不懂,那就喝到咖啡店里喝现成的,或是喝速溶咖啡好了;想要弄明白更多的事情,就不能怕麻烦,就要勇于学习、善于学习,根据自己的预算喜好和生活习惯选择一款最适合自己的器具,买上所需要咖啡豆,去亲自实践一番——更多的乐趣并不在于最后的喝,而在于喝之前经历的所有折腾;当然,要是能过程与结果兼备,那就更加完美了!

  所以,“阅读”《手工咖啡》这本书,最关键的不是阅读本身,而是要注意到其中的“手工”二字。它们在提醒着看到这本书的每一个读者,一定要去尝试一番,实践才能真知,才能真正明白杰茜卡·伊斯托的一番良苦用心

  《手工咖啡》读后感(二):craft coffee,手工咖啡

  天冷了,是时候好好享受一杯热腾腾的手工咖啡了。

  **本书适合**

  咖啡爱好者,小白与新手

  初级咖啡师。

  新人咖啡馆主。

  至于爱好者,本书的作者非常悉心体贴,几乎讲到了新手可能碰到的各种困惑,比起来一张美图加1234的讲解版本,本书在许多器具使用、冲泡方式讲解上算得上仔细了,基本可以告别看着很简单实操就卡壳的窘况。

  至于初级咖啡师和新人咖啡馆主,看看这一本来自咖啡爱好者的书籍,算是一种复习,从顾客的角度去重温咖啡种种,在一位咖啡爱好者的讲述中,重新汲取努力学习的动力客人都已经精致到这种地步了,还有什么藉口偷懒呢?

  **关于本书**

  以亲身经历,为咖啡爱好者们准备分享手册,内容包括冲煮建议、器具选择、咖啡知识、咖啡品尝、咖啡制作方式等,基本覆盖了想要制作一杯更好的手工咖啡所需要的种种。

  除了再版,除了罗列配方饮品图册,这是今年看到的第一本有趣的咖啡书。

  **初印象**

  第一眼见到这本书,好郑重的一本书,精装硬壳,虽然身体小小的,就是平白一份“不可以小瞧我”的傲娇即视感

  翻开第一眼,嚯,好多字呀,真是个实诚的作者。

  再翻,咦,没有图呢,看惯了咖啡书的色彩斑斓忽然遇见这样一本朴素的,倒是有些不习惯了,好奇作者要怎么讲述那些用图片好说话的内容。

  **滤纸与咖啡车**

  跟着作者的思路,从一位资深咖啡爱好者的角度,重新梳理对咖啡的认知

  看到作者在手冲咖啡时细心讲述滤纸的种种,折与不折,牌子要不要搭配,洗还是不洗,竟然不小心触动了某人的初心,久违的记起来最初学习咖啡的种种,最是小白的那种单纯好奇心热情。某人也曾经历过洗还是不洗、到底孰是孰非的纠结呢~曾经也像作者这般对着客人朋友津津乐道于洗或不洗的种种~

  至于咖啡车,作者人生第一杯黑咖啡的经历,来自于咖啡车。记忆如此深刻,以至于作者日后手工咖啡的种种,都会自觉的跟最初那一杯货车咖啡的味道比较。也是很有趣的经历了

  至于某人自己,之所以对咖啡车的细节情有独钟也不是没有缘由的。

  最初的咖啡车,记忆是浪漫的,源自一段偶像剧的drama情节,男主人公有一辆圆滚滚小巧可爱的咖啡车,载着女主角,开到某一个美丽风景地,便停下来,取出一张小桌子几把小椅子,偶尔还有一把遮阳伞,坐下来悠闲的看着美景喝着咖啡。

  很多年以后,时不时也会见到咖啡车的消息,比如某景点出现一辆装饰美丽的咖啡车。

  某一年开始,在展会上也会遇见咖啡车的展台,不过现实中,就只会遇见煎饼果子早餐车。

  到后来,蓝瓶的故事,令咖啡车沾染了车库般的神圣意味,咖啡车便再也不是当年简单朴素的咖啡车了~

  **文字图画**

  看惯了咖啡书的色彩斑斓,遇见这一本,很是嘀咕了一番。

  咖啡书里面也是有满纸文字的大部头的,不过那多半是类别历史经济的,至于咖啡爱好者的类别,出现这样不吝文字的,忍不住好奇,读者的耐心能不能经受住考验,毕竟现下都习惯了碎片式阅读。

  恰好临近读了一本书,作者也是位不吝文字的,并且为自己的写作特点做了解释。PPT是工作日常,简明扼要,不过若是人生中只剩下PPT,也是怪乏味的。

  看惯了ppt式的图文版,偶尔慢下来,重温下文字的魅力,简简单单的相处也是好的。

  天也冷了,手冷jio冷,还是赶紧手工咖啡做起来,捧上最爱的咖啡杯,伴着氤氲香气暖暖享受这份手工咖啡的好时光

  以上。

  《手工咖啡》读后感(三):认认真真的煮杯咖啡吧

  近几年来星巴克、瑞幸之类的咖啡连锁店遍地开花,小小的精品咖啡店也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咖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进入了我们生活,但更多的人把它作为生活的点缀,是文艺之旅的片段。与此相伴的是市面上关于咖啡话题的书籍渐渐增多,不过大部分的书主打情怀,用少量的普及知识加大量的图片构成一本快餐书。但这本《手工咖啡》反其道而行,几乎没什么图片,全书犹如教科书,从冲煮基础、选择器具到咖啡豆的相关知识介绍、如何购买咖啡豆到风味描述、冲煮方法,几乎你能想到的咖啡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解决,强推给和我一样喜爱咖啡的读者。

  其实与此书类似的有《精品咖啡学》、《田口护精品咖啡大全》、《世界咖啡地图》等等,都是很不错的书,但侧重不同,这几本书或侧重于精品咖啡的发展历程、或侧重于咖啡原产地的介绍、或侧重咖啡冲煮方法,如果和我一样是入门级读者,那么建议从这本《手工咖啡》开始你的咖啡之旅。

  咖啡好不好,只有喝咖啡的人才知道。一杯好的咖啡从香气包围你开始,从咖啡液与舌尖轻触的那一刻开始,从双手捧着咖啡杯一饮而尽的那一刻开始,当你习惯了咖啡的苦,当你沉迷于咖啡的香,也许你会想要知道为什么这一杯咖啡会与上一杯的滋味不同。不加奶、不加糖,咖啡本身,每一杯都是独一无二体验,来自于产地、烘培、冲煮以及饮者自己的共同努力才能造就一杯好咖啡。

  这本书的作者并没有疏离地一味强调第三波精品咖啡大潮高高在上,也没有一味强调浅烘一定优于深烘,更没有用纷繁复杂的风味轮吓退普通咖啡爱好者,她只是把相关知识娓娓道来,告诉你各自的不同,并提供一些小窍门,偏偏是这些小窍门会让你有一种啊哈的感觉,比如关于品鉴咖啡中的酸,她没有粗暴的强调会品酸才是会喝咖啡的人,而是分享经验:试着品尝一些你知道的酸的东西,例如柠檬密切关注你的嘴巴感受酸味的过程以及嘴巴不同部位对酸味的感知,然后再喝口咖啡,看看嘴巴是否也有相同的感受。喝一小口咖啡,把它含在嘴里,转动一下舌头,然后再喝下去这样也会有帮助。这种形象例子会让我有种看完立刻去试一下的冲动

  认认真真的读完这本书,给自己煮一杯咖啡,咖啡好不好,只有喝过才知道。

  部分读书笔记干货太多,直接看书吧)

  简介

  1、对很多移民来说,咖啡就是一种液体燃料,让身体在清早就迅速运作起来,也能让他们忘记漫长苦难的移民之痛。

  2、考古证据表明,人类酿造葡萄酒已有约8000年历史,酿造啤酒约11000年,而咖啡很可能直到15世纪才被萃取和品尝。

  第一章 冲煮基础

  1、萃取是将风味和化合物(不溶于水的油、可溶性气体、不溶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从咖啡粉中转移到咖啡液中的过程。

  2、油脂存在于咖啡豆中,但不溶于水,使用金属滤网时咖啡中的油脂会特别明显呈现出来;而滤布和滤纸能把油脂全部或者部分截获。

  3、可溶性气体会溶解在水里,是咖啡香气的主要来源

  4、可溶性固体很大程度决定了咖啡的味道,而一杯含有大量不溶性固体的咖啡可能会带有涩感。

  5、咖啡专业人士测评一杯咖啡的品质时会看两个方面:浓度和萃取率。浓度是指溶解在咖啡中的固体总量TDCS的比重,通常以百分比表示。从技术上讲,浓度是指一杯咖啡的醇厚度,即这杯咖啡在你口中的感觉;萃取率是指水从咖啡粉中萃取出了多少物质,通常希望从咖啡粉中萃取18%—22%的咖啡物质。萃取率低(不到18%)的咖啡通常萃取不足,会只有酸味;而萃取率高(超过22%)又会萃取过度,会过于苦涩

  6、理想口感的咖啡:萃取率在18%—22%之间,浓度在1.15%—1.35%之间。

  7、影响浓度和萃取率的因素:冲煮比例、研磨度、萃取时间水质和温度。

  8、粉水比:两勺咖啡粉加180毫升的水。据说贝多芬会为每杯咖啡数出60颗完整的咖啡豆。在美国,大部分咖啡专业人士使用1:15(即1克咖啡原豆加入15克水)到1:17之间的粉水比。

  9、研磨度:细研末的咖啡粉比粗研磨的咖啡粉接触水的面积更大,有更多空间水流过并萃取出风味,萃取度更高,但也会导致萃取速度变快而萃取过度。使用细研末度的咖啡粉需要缩短冲煮时间。法压壶的冲煮时间最长,而爱乐压的冲煮时间最短。

  10、温度:咖啡冲煮的理想温度通常是90.5度—96度。水烧开后等待30秒到1分钟再开始注水。

  11、注水:水与咖啡粉的接触时间直接决定了有多少风味分子会被溶解。注水法的精要不是往咖啡粉里灌水,不要淹没粉床。要向中间注水。水要分布均匀。让咖啡留在咖啡粉床里。控制时间。

  12、闷蒸:指开始注水之前用少量热水彻底预湿咖啡粉。可以让咖啡豆释放二氧化碳原则是:使用粉重两倍的水量进行闷蒸。一般闷蒸30-45秒。

  《手工咖啡》读后感(四):夫妻创作的咖啡入门书籍,让咖啡回归生活

  我有一段时间在某站追更几位博主的VLOG,国内外博主都有。在这些VLOG中,咖啡频繁出镜,尤其是在国外生活的博主,咖啡就像“每日一饮”,日常出镜。其中一位博主,在家中购置了一台价格昂贵的咖啡机,每日自己冲泡咖啡,自己拉花。

  我为此感到好奇,咖啡成为日常饮食结构的一部分,仅仅是因为提神,因为东西方文化不同吗?

  应该不仅如此吧,至少我所知道的,不产咖啡豆的韩国,咖啡馆众多,随处可见。上至长辈,下至学生,喝咖啡是一件极为日常的事情。所以,咖啡究竟有什么迷人之处呢?我想,这个答案,咖啡爱好者和咖啡专业人士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

  《手工咖啡》是由咖啡爱好者和咖啡专业人士共同创作,被美国Food network、Wired杂志、Sprudge.com(知名咖啡网络媒体)和Booklist评选为2017年度最佳饮食书籍。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在亚马逊网站上,依靠读者口碑,从最初不被看好,逆袭到“咖啡类”榜单排行第二。

  杰茜卡·伊斯托有着新闻学学士学位和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她是一名图书编辑,曾在芝加哥论坛报和许多媒体上发表作品。她是一位咖啡爱好者,爱好家庭冲煮,在家里冲泡手工咖啡十年多。

  安德烈·威尔霍夫是Halfwit咖啡烘培公司的培训总监,还是Wormhole咖啡店的运用总监。Wormhole咖啡店位于芝加哥,被《食品和葡萄酒》杂志、《新鲜杯》杂志、Sprudge.com和CNN.com等媒体认可,曾参加SCA冲煮大赛,经常代表Halfwit参加贸易活动,如一年一度的精品咖啡协会博览会、咖啡节和芝加哥咖啡展。

不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

  杰茜卡直到高中时,才点了人生中第一杯黑咖啡——在一个餐车里,味道远不如星巴克和其它咖啡馆。在咖啡盛行的美国,她的父母不喝咖啡,她从小没怎么接触过咖啡。在这种背景下,她成为了一位咖啡爱好者。

  杰茜卡对咖啡的追求并不是完美的口味、精细的细节、精致的拉花,她更喜欢自己手冲一杯咖啡,注重实用性。在日复一日地冲煮咖啡中,凭着一腔喜爱,跌跌撞撞地获得了制作好咖啡的方法。

  不同的是,安德烈亚斯·威尔霍夫同时在咖啡烘培公司和咖啡店任职,有着专业且丰富的经验。杰茜卡在研究生期间购置了人生第一套手冲咖啡设备,当时还是咖啡师的安德烈亚斯告诉了她如何正确使用。从朋友到夫妻,安德烈亚斯不仅是她的丈夫,也是他的私人咖啡师、咖啡引导者。如今,两人更是共同完成了这本《手中咖啡》。对了,书中并没有什么狗粮,可放心阅读。

全面的咖啡知识

  外行人听内行人讲话,最难听明白的是专业词汇,这些词汇外行人日常用不上,今天费心记住,明天不用马上忘记。其次便是隔行如隔山,因为不懂,所以容易人云亦云,听谁讲都有几分道理,恰恰忽略了实际的需求。以咖啡来说,忙着选咖啡机、咖啡豆之前,至少得先知道自己喜欢喝哪种咖啡。再一个,相比科班式的专业,更多人是因为爱好而用心了解、制作,需要专业,又不能过于专业。

  这本书讨论了影响一杯咖啡的因素,普及了从咖啡豆品种、产地、加工,到选择器具、购买咖啡、冲煮方式、品鉴风味等内容,包含了从一颗咖啡豆到一杯手冲咖啡的全部过程。读者可以参考书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极具实用性。

  本书是以杰茜卡的咖啡爱好者和家庭冲煮者的角度来写,配合安德烈亚斯专业的咖啡知识作为指导。无论是作为爱好,还是作为职业,这本书都是一本上佳的入门书籍。也不知有多少人,因为《手工咖啡》,萌生了开一家手冲咖啡店的想法。

极佳的阅读感受

  在我看来,咖啡和茶最大的相似之处,是细微的变量,会引起极大的不同。对于喜好者来说,品种、产地、加工方法、冲泡的水、器具等等,一丝细小的变化,都会导致口感的差异。精准的控制可以获得口味,却不够风味,而情感能提高成品的口感。就像理论知识,教科书般的内容总是难免枯燥,加入情感后,内容不变,阅读体验却大有不同。

  如果把安德烈亚斯比作科班出身,杰茜卡就是野路子出身。也正因为如此,《手工咖啡》作为一本咖啡入门书,既有着精细且专业的内容,又不失充沛的热情。字里行间的喜爱之情,就像一个手拿心爱玩具的小孩,表面平静地和你讨论玩具,实际上满满的喜爱之情怎么都掩藏不了,丝丝缝缝都溢出来。

  这本书阅读时极为顺畅,就像跟随作者参加了一场咖啡沙龙,亲自制作了一杯咖啡一般。尤其是在最后的附录部分,甚至有种和作者呆在一起,一对一为我解答疑惑,手把手对我进行指导的画面感。

  我在阅读《手工咖啡》的时候,总有种日式的熟悉感。实际上,这本书的风格一点都不日式。后来发现,并不是风格上的熟悉感,而是那份追求工艺的匠心,让我感到熟悉。我想,大概是因为,发自真心的喜爱,认证的对待,真诚的情感,这些都是具备匠心之人的共同点吧。

  《手工咖啡》读后感(五):这次彻底了解手冲!

  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很多的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咖啡,咖啡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有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相关文化。而这么庞大的消费者群体中,不乏有喜欢自己亲手做咖啡的人存在。由于意式浓缩机昂贵的价钱,更多想要自己在家制作咖啡的人可能都会去选择手工咖啡。

  但是很多想要去接触手冲咖啡的人可能会面临很多问题。如,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的设备该如何选购,咖啡豆该如何购买,有了咖啡豆跟冲煮设备之后又该如何进行冲煮,冲出来的咖啡非常难喝又该如何去调整。诚然,现如今发达的网络信息可能会帮你回答这些问题,但是那些回答可能有用可能没用,而且过于碎片化不成系统,需要你进行信息筛选。对比之下,有一本书带你系统地入门真是个十分不错的选择。

  几年前我在大学的时候,慢慢地开始入门手冲咖啡,买了一个三洋细颈手冲壶,哈里欧V60塑料滤杯,分享壶等等。后边陆陆续续入了电子秤,磨豆机等器具。但是我对于手冲咖啡的知识一直处于一个十分零散不系统的状态。致使我后续对味道的关注也不够关心,最后干脆嫌麻烦,设备一直处于吃灰的状态。不使用滤杯滤纸,直接使用挂耳过滤包来冲煮咖啡。由于对相关知识的匮乏,我甚至开始不理解身边的一些朋友对待手冲的严肃的态度。看到他们正儿八经关注粉水比,水温,注水冲煮的方式,我甚至有些戏谑,调侃道“一样的豆子,一杯一个味”。

  那会可能手冲咖啡还略显小众,市面上介绍咖啡的书,多是关注在咖啡豆的烘焙,产地,特点,风味或者品鉴一类的。咖啡的介绍也是多以意式浓缩咖啡为主,没见到过专门介绍手冲咖啡的书。中信这本手工咖啡的出现算是补足了这一块,今年看到这本书的我获益匪浅。

封面简洁漂亮

  这本书总共有6个章节,第一章介绍冲煮的基本知识,即萃取的原理;第二章介绍手工咖啡器具的种类与选择;第三章介绍咖啡自身的知识,产地,烘焙方法等;第四章是介绍咖啡豆的选购;第五章是对咖啡风味的介绍;第六章则是现身说法,介绍不同工具的冲煮方式。这本书对于手工咖啡的介绍还是较为全面系统的,入门足矣。更深入的东西,怕是每一章都能拎出来写一本书。对于普通咖啡消费者而言,这些知识足够了。而且这些章节的分布,也可以让人各取所需。想看风味评测的可以直接看风味章节,想看基本原理的可以去看基本原理。无论是完全没接触过的小白或者是接触过手冲咖啡但是知识不够全面的消费者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有所收获。

  如第一章告诉你,当你在冲煮时,水跟咖啡到底在到底在发生什么反应。在外行人眼里看来,不过是热水经过了粉层,然而其中却是经历很多反应。脑袋里面对这些东西有概念,才能明白冲煮的时候自己究竟在做什么。了解之后才发现,那些唬人的专业名词其实很好懂。

做的一些阅读笔记(字丑)

  不仅是理论知识,本书也提供了一个冲煮参考,水粉比例,闷蒸时间,注水方式的详细参数。使本书像一本说明书一样实用,可以让读者立马上手去操作实验。我自己按照书中推荐的参数去冲煮之后,味道好了很多。

自己吃灰已久的设备

  另外由于本书装帧的设计,书中一些图片的选用并不是使用的真实的照片,而是以绘画的方式来展现的。可爱的绘画加上详细介绍的文字,给人一种十分温暖的感觉。

  当然,这本书是美国人写的,一些器具的推荐,豆子的选购指南都是以美国的咖啡市场来介绍的。国内的读者仅做了解参考就好。器具与豆子的选购可以从国内目前市场提供的商品来选择。

  干货满满非常不错的一本书,推荐给了不少身边的也喜欢做手冲的朋友。

  有时候做手冲可能也不仅仅是为了喝那杯咖啡,做手冲的过程也十分令人着迷。一系列动作加上各个器具的使用使得做手冲的过程非常具有仪式感。在自己糟糕的生活里,能有这么一件看起来略显繁琐却十分完整有仪式感的事情也挺好的。我最喜欢的倒不是咖啡喝嘴里的时刻,而是注水时,粉层开始呼吸释放气体,咖啡的香味充盈在整个空间之中,这是我最喜欢的时刻。

  《手工咖啡》读后感(六):冲煮咖啡是一门手艺——手工咖啡圣经

  1/

  你喝咖啡的时候,会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萃取、浓度、风味、粉水比……咖啡师到底在说什么?

  我杯中的咖啡又苦又涩,为什么喝不出包装上描述的巧克力、坚果或水果风味?

  想自己冲煮咖啡,怎么选购器具呢?

  周围没有精品咖啡店,那我可以在超市里购买咖啡豆吗?

  ……

  想开启属于自己的咖啡之旅,就从这本《手工咖啡》开始吧!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咖啡爱好者的超实用指南,全面而系统地讲解了咖啡的知识,行文严谨、考证明晰,又诙谐有趣,让人不忍释卷。

  有趣的是,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原本并不被看好,却在亚马逊网站上,慢慢靠着读者的口碑一路翻盘,目前在“茶酒饮品”类排名第12,在“咖啡类”榜单排名第2(仅次于世界咖啡师大赛冠军詹姆斯·霍夫曼的《世界咖啡地图》)。本书已被美国food network、Wired杂志、sprudge(知名咖啡网络媒体)和Booklist评选为2017年度最佳饮食书籍。

  很多外国网友给予《手工咖啡》高度好评:

  “这本书内容严谨,调理分明,娓娓道来,让我建立起了咖啡知识的框架。”

  “我读完了《手工咖啡》(Craft Coffee)后,再阅读很多其他咖啡相关的文章时感觉很顺畅,经常在很短的时间就能掌握文章内容了。”

  一本书,可以让你从咖啡小白变为咖啡达人,如果你准备进阶更高的领域,《手工咖啡》也会为你打下坚实的基础。你准备好了吗?

  2/

  《手工咖啡》是一本关于精品咖啡的精致实用指南。称之为“手工”,是因为冲煮咖啡是一门手艺,咖啡专业人士和爱好者都是手艺人——咖啡并非遥不可及,在家就能轻松冲煮,只要你掌握核心技巧,在家里也能冲煮出咖啡馆里喝到的美味咖啡。

  本书将带你探索手工咖啡的完整世界。全书共分六章,详解咖啡基础知识、选择器具、咖啡豆产地、如何购买、品鉴风味及改善冲煮方法。

  (1)咖啡基础知识

  在正式开启咖啡之旅之前,本章内容会带领读者做一些热身,在开始冲泡之前,我们可以先掌握咖啡师常常说的萃取、浓度、风味、温度、水质、水粉比等等究竟是什么意思,以及它们分别会对咖啡产生什么影响。这样读者可以顺畅地与咖啡师、商家及同好交流,更好地享受咖啡的乐趣。

  (2)选择器具

  你是否感觉市场上的器具琳琅满目,不知该买哪种好?其实从原理来看,所有的器具只分为浸泡式和注水式两种,在这两种基础原理上,因使用便捷、配件而有多种衍生。这一章会介绍最常用的10种器具,以及它们的使用方式、价格、配件等。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喜好和生活习惯,选择一款最适合自己的器具。

  (3)咖啡豆产地

  咖啡豆的味道因其种类、生长地点、加工方式、处理方式不同而截然不同。如果对咖啡豆没有了解,就无法购买到中意的咖啡豆。本章将告诉你关于咖啡豆需要了解哪些内容,并帮助你建立起自己的咖啡豆知识库。

  (4)如何购买

  购买咖啡豆时,首先要读懂咖啡包装上的专有名词:咖啡豆还是咖啡粉?是否有烘焙日期?产地是什么?处理方式是什么?等等。掌握了这些信息后,读者可以了解到,在哪里能购买到一包高品质的咖啡豆,以及如何在家里储存。

  (5)品鉴风味

  无法喝出包装上描述的“花香”“果香”“巧克力”味,怎么办?不要着急,本章会告诉你,一方面人们的味觉会受到客观环境和主观体验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品鉴风味也是需要一些技巧与训练的。通过了解咖啡的风味以及它是如何起到作用的,你可以更准确地辨别你最喜欢的咖啡,并与他人交流你的喜好。

  (6)改善冲煮方法

  这一章里提供了前面提到的、最常见的10种冲煮器具的家庭冲煮操作指南。对每一款器具而言,搭配哪些配件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本书中都会做出推荐并做上标记。运用新学会的咖啡知识,你就能在每天早上做出味道稳定而可口的咖啡了。

  3/

  华人咖啡教父韩怀宗曾这样评价这本书:“条理分明,简单易懂,初学者必读的工具书。”

  《手工咖啡》封面以咖啡色耐磨牛津纸裱糊幼纹白色纸,以烫金工艺烫印书名,精巧便携。随书附赠大幅四色手绘风味轮海报,读者可以按照风味轮转图的风味描述作为指引,引导你认知更广泛的咖啡风味。

  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重度咖啡爱好者,都可以从《手工咖啡》中找到乐趣。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应该抛开那些看起来故弄玄虚的内容,一切从杯中咖啡的美好味道出发。

  《手工咖啡》读后感(七):《手工咖啡》:教你轻松在家冲出一杯比星巴克要好喝一百倍的咖啡

01 风靡全世界的咖啡

  “黑黝如恶魔,滚烫如地狱,纯洁如天使,甜蜜如恋爱。”这句话来自一位名叫达雷杭的狂热咖啡爱好者,这个被旁人称作“女人玩家”的法国外交官,用女人和恋爱的滋味,来形容咖啡那令人爱恨交加的神秘魅力,当真是无比贴切。

  世界上最早与咖啡结缘的民族,是来自东非的盖拉族。作为埃塞俄比亚的主要民族之一,盖拉族的人口数量超过了埃塞俄比亚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盖拉族是一个勇猛善战的民族,也是最早发现咖啡提神功效的民族。最初,他们咀嚼咖啡果的叶子来提神,后来他们发现咖啡果的功效远胜于咖啡叶,于是就摘下咖啡果捣碎,再裹上动物脂肪,并揉成小球的形状,作为远行或征战时服用的“大力丸”。目前,盖拉族仍然保留着服用“大力丸”或者用咖啡果来酿酒的古老习俗。

  到了公元9世纪的时候,咖啡就已经传入了波斯王国。当时有一个名叫拉齐的波斯名医,他曾经撰写过一套叫做《医学全集》的医药百科全书,其中就提到了咖啡的药用价值:“以‘邦(在埃塞俄比亚语中,bunn就是咖啡的古音)’熬煮而成的汁液,具有燥热性,益胃,可以治疗头疼,还有提神功效,喝多了会令人难以入眠。”这也是对咖啡最早的文字记录。

  到了16世纪末,威尼斯商人把咖啡引入了欧洲大陆。这种有魔力的饮料,受到欧洲人的热捧。短短时间内,咖啡馆就在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家遍地开花。

  很多大文豪,例如英国诗人拜伦、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德国作家歌德,都是咖啡馆的常客。就更不用说那位每天要喝五十杯咖啡的巴尔扎克了——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咖啡狂魔!

  假如没有咖啡,那我们今天恐怕就欣赏不到巴赫的《咖啡清唱剧》、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以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了——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的诞生,都与咖啡有着不解之缘。

  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方便地体验到咖啡的味道,1938 年,雀巢公司推出了速溶咖啡这个全新的产品,首次将咖啡从一种看天吃饭的农业品,变成了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经过30多年的发展,1974 年,雀巢咖啡已经占到了全球咖啡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然而,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咖啡产业又发生了一次全新的变革,消费者开始注重咖啡的品质和味道,而不愿以牺牲品质为代价,去换取一些微不足道的方便性。于是,以麦斯威尔、雀巢为代表的速溶咖啡巨头们,开始让位给以星巴克、costa为代表的咖啡业连锁巨头们。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星巴克或者costa里销售的咖啡,就称得上是好喝的咖啡了,然而,在那些真正热爱咖啡的人眼中,星巴克咖啡的味道,远称不上完美,只能说是“勉强入口”罢了。真正的美味咖啡,只能是通过手工冲煮的方式来获得的!

  杰茜卡·伊斯托,一位来自芝加哥的资深图书编辑,也是一名资深手冲咖啡爱好者。安德烈亚斯·威尔霍夫,一位资深咖啡运营总监,他旗下运营的名叫“Wormhole”的咖啡店,曾被包括CNN在内的多家著名媒体强烈推荐。

  为了让更多初学者能够在家完美地冲煮并享受一杯美味的咖啡,杰茜卡和安德烈亚斯合作撰写了一本名为《手工咖啡》的书——这是一本超级实用的家庭冲煮咖啡指南,从手冲器具到冲煮技巧,从产地特征到咖啡风味,堪称一部手冲咖啡圣经。

  这两位作者希望能帮助每一位热爱咖啡的人,开启一段属于他们自己的咖啡之旅,就像他们在书中所说的那样:

  在历史上,咖啡从未如此好喝!

02 享受一杯咖啡的风味

  绿茶清鲜、乌龙茶甘香、红茶甜蜜……那些懂得品茶的人,能从一杯清茶里品出百般滋味,而咖啡也是如此。

  我们在喝咖啡时,喝的其实正是品种、产地、烘焙、冲煮等各种因素共同赋予咖啡的风味——而这些风味,才是一杯咖啡的精华之所在!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咖啡都能够呈现优雅的苹果酸,也不是所有的咖啡都能代给我们愉悦的坚果或巧克力香气。

  在经过不同程度烘焙的咖啡豆里,有着近千种影响其风味的分子,它们之间的每一种组合,都能产生千变万化、充满魅力的味道。因此,摆在你面前的每一杯咖啡,都将拥有独一无二的香气——而这正是手冲咖啡最大的魅力所在。

  影响咖啡风味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无疑就是咖啡豆的产地和品种。

  就拿产自埃塞俄比亚的耶加雪菲来说吧,它初闻起来,带有一股淡淡的姜花香气,入口后,先是在你的口腔里绽放出柑橘、柠檬、水果糖的感觉,中段会变成杉木香,并有蜂蜜的甜感,到了尾段,则变成乌龙茶感,以及持久的奶油余韵。

  而同样来自非洲,产自肯尼亚的咖啡豆就与耶加雪啡有很大的不同了,它带有非常明显的水果香和果酸,初入口时,与埃塞俄比亚咖啡豆的轻酸相比,肯尼亚咖啡豆的酸味会显得更为浓郁一些,其中还有一点点酒香。

  至于世界上最昂贵的咖啡之一,产自牙买加的蓝山咖啡,以其温和的口感,浓郁、均衡的风味,富有水果味和酸味的高水准表现,而在咖啡老饕中声名大噪。

  咖啡的香味这么复杂,初学者掌握起来,是不是很困难呢?其实并不难!

  人间虽有百味,但浓缩到极致,无非酸、甜、苦、辣、咸而已。咖啡也是如此。但咖啡没有辣味,而咖啡微弱的咸味,也难以被我们品尝出来。因此,要品鉴一杯咖啡的味道,我们就需要从酸、甜、苦这三个角度进行考量了。

  先拿酸味来说吧。很多人初尝黑咖啡,最直接的印象就是酸和苦。咖啡为什么会有酸味呢?原来,在咖啡豆中富含着三十多种有机酸,其中,酚酸、脂肪族酸和氨基酸对咖啡滋味的影响最大。

  而且,诸如柠檬酸、苹果酸、醋酸和乳酸之类的脂肪族酸,还能显著增加咖啡的明亮度。

  当这些有机酸被咖啡里的甜味物质中和后,会呈现出多种水果特有的酸甜风味。

  有人可能会感觉诧异:咖啡怎么会有甜味呢?

  其实,在咖啡生豆中含有蔗糖、甘醇类、氨基酸类物质,当对咖啡豆进行烘焙时,这些物质会在高温催发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焦糖化反应和美拉德反应,进而生成焦糖、喃化合物等水溶性甘甜物质,这也是咖啡中甜味物质最主要的来源。

  如果你听到别人说,在这杯咖啡里有坚果香、焦糖香和巧克力香等各种诱人的香气,那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至于咖啡中苦味的来源,那就更多了:咖啡因、葫芦巴碱、脂肪酸、奎宁内酯等等,这些物质都带有微苦味。

  不过,我们在喝咖啡时所品尝到的浓重苦味,其实并非来自这些天然苦味,而是咖啡豆在烘焙时,生成的碳化物所带来的焦苦味。

03 自己动手,冲出一杯好咖啡

  说了这么多,那你一定想知道,什么样的咖啡才称得上是一杯好咖啡呢?

  美国精品咖啡协会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慎选最适合的品种,栽植于最有助咖啡风味发展的海拔、气候与水土环境。谨慎水洗与日晒加工,精选无瑕疵的最高级生豆,运输过程零失误,送到客户手中。经过烘焙师高超手艺,引出最丰富的地域之味,再以公认的萃取标准,泡出美味的咖啡。”

  虽然这段话很长,但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一杯好喝的咖啡,就是好咖啡!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速溶咖啡简直算不上是咖啡,完全满足不了我们对味道的极致追求。如果到星巴克、Costa之类的精品咖啡店,一来是不太方便,二来是价格太贵。这时,手冲咖啡就成为了咖啡爱好者们的首选。

  按照《手工咖啡》这本书的观点,手冲咖啡看起来虽然简单,但这也是最纯粹的冲煮咖啡的技巧,仅仅利用热水来萃取咖啡豆中的风味物质,而不加入任何咖啡之外的东西——这种简单直接的冲泡方式,更容易喝到咖啡本身的味道!

  即使用了同样的咖啡豆和手冲器械,但不同的人冲泡出来的咖啡味道,也都是不一样的——不同品种、产地、处理手法,冲泡出来的咖啡风味也是千变万化,而这正是手冲咖啡让越来越多的人为之深深着迷的主要原因。

  对于咖啡爱好者们来说,手冲咖啡真的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首先,你需要根据今天的心情决定用什么咖啡豆:

  你既可以选择风味最为均衡、怎么搭配都不会出错的哥伦比亚豆,也可以选择口感饱满、层次丰富的巴西豆,还可以选择果酸风味强烈的肯尼亚咖啡豆,至于那些拥有如巧克力般厚实的口感、充满花香与水果香气的埃塞俄比亚咖啡豆,当然最适合唤醒每一个全新的早晨啦!

  选好咖啡豆之后,研磨和冲煮的方式,也都蕴含着满满的仪式感。从萃取率到浓度,从手摇磨到法压壶——称量咖啡豆、研磨成粉、打湿滤纸、倒入咖啡粉、轻轻拍平、注入热水、滴滤、出杯——在每一个步骤中,都能体现出冲泡者的喜好和态度。

  当完成这一系列步骤之后,摆在你面前的,就是一杯好喝的手冲咖啡:干净、均衡、层次丰富、风味明显,可以带来一整天的美好心情与充沛活力。

  咖啡是一种生活态度,而生活本身也如同咖啡。在日本电影《宁静咖啡馆之歌》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能喝到有人为你冲煮的咖啡,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那么,何不从现在就开始你的手冲咖啡之旅,每天早上为你心爱的人冲上一杯元气满满的咖啡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