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痴》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痴》读后感1000字

2020-01-18 23: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痴》读后感1000字

  《痴》是一本由吕晓涢著作,青橙文化|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痴》读后感(一):痴中悦

  吕先生散文《痴》,把我们痴进了您的世界时光岁月清风人性,有形无形流淌,在您文字中留下细腻记忆,且赋予深沉情爱。哪怕寂寞,也在寂寞里温暖自己,温暖读者。这样的散文是打动人心的,因为是人性最深邃,也是人性最美思绪释放。那些如涓涓细流,林间水岸,那些如四季声的呼唤万物变迁的瞬息的感悟构成一幅幅生活画卷,是您对生命礼赞。在寂寞中,坚守本分积极乐观,放达宽怀,在自由谨慎矜持君子的气格,晋士的风范。在毫无说教的文字中惠及他人,给人美意,《痴》是一本今值得品读好书

  《痴》读后感(二):痴是继续

  冬尾巴上收到一份大礼,吕老师的《痴》。黄封皮,捧在手心里,如一撮儿黄柳。很春,很养目。第一本《瓷夫人》,几乎翻烂了,供在案头,或者走墨时,压宣纸。这本《痴》决定随身带,不急着看,急啥,痴,跟着季节吃一吃,痴一痴。 吕小涢老师就是一个宝藏,是一潭静水,是一个真正的文坛白粥实诚人,痛快人,直性,诙谐,也转弯抹角的骂人,就是他吧。《痴》值得我们去翻一翻,读一读。什么季节什么花草,那些花草里的翠萎,那些瓷片里的幽灵,那些岁月里的香褶皱,那些n年前的恩恩怨怨,六年代那些破事,四季,老壶老碟老罐子,炖粉藕炖萝卜豆角,还喜欢垫一层五花肉。可以这老头的文一点不美丽,却千万静谧。他是经过早年代大风大浪大起大落历练的人。 痴,也理解,也可释为继续,不断,活下去。痴不是病,痴又是“大病”。

  《痴》读后感(三):一本值得拥有珍藏文集

  吕先生的书,绝对是值得拥有与珍藏的。我读过先生的许多文章,每一篇都百读不厌。

  先生的散文,同他的名字生 晓涢 “”一样,宛若一条清澈河水,从高地流入平原,呈渐行渐缓之势,穿过春夏秋冬,越过悲欢离合,最终流淌到波澜不惊、风静浪平的天地

  他擅长写景状物,将自己的生活感悟融入文中,展现出一幅幅感伤、清丽而又隽永画面。读吕晓涢的散文,总能从字里行间感悟到一种细腻的柔情,一种淡淡的落寞,一种无可奈何伤感,从而意外地收获一种别样美感

  其作品有如此艺术魅力,除了其深厚文学人生修养外,还依赖其在平凡普遍生活中,咀嚼出人生的真味,并付诸笔端。从他的散文中我们所窥见的,是他从或甜或苦的人生经历所得到的思想智慧,更是他宁静淡泊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

  《痴》读后感(四):读得如痴

  读后感写到途中遇它事。《痴》是一部瓷学,但它不重瓷本身,却把笔墨集中在瓷上的绘画诗词书法上。读《痴》,即便我们对中国画,对瓷上绘画知之甚少,多读几篇,发现引导我们在看似凝固的瓷,看似框定的画的表象里,感知到瓷与画交融蕴含的丰富内容,把我们带到未曾见过或平日里视而不见的釉色胎质、行笔施彩,点画描勾勒皴染等绘画的技法间,那里有功夫积累严苛约束,也有最自由的随兴发挥。小小器物承载着无限广阔的世界 ,闲游其间 ,人生的乐趣提升到了新的境界。在那些杯盘碗瓶壶锅筒上,富含多么动人故事希冀情谊作者在这些本不开口说话的瓷器缠绵,流连,不尽不厌 ,不断开辟审美视觉,不断创作出通常散文里未曾有过的表达,那是吕先生专属的文字和韵味。《痴》特别真诚地讲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悟和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们读起来不累不倦,总像走在景致怡人却又从未去过的地方,一路风景一路雅意,一路轻盈一路畅快,这是阅读中最大的乐趣。《痴》给人启示 ,人若如痴如醉于自己的喜爱锲而不舍,必将有所回报。我想,如果先生的美瓷是对先生执着的回报的话,先生的美文则是对广大读者无私馈赠了,感谢先生“痴”的文字,感谢先生引得我痴!

  《痴》读后感(五):更有痴似相公

  说来惭愧,收到语子赠书已近20天,因为工作忙碌,迟迟才读完。拿到书的时候,看到封面我喜欢的姜黄色,不由为之赞叹。姜黄色多出现在春夏两个季节,代表着希望和生长

  真正翻开书页去阅读,才发现这些短小精悍的一篇篇散文很有意思,我第一次读这样的散文集。每篇文章不过千余字,都是作者跟作者的日常相关的事物

  他的收藏品、爱吃的食物、记忆中的人、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在作者笔下鲜活呈现着它们的样子,使我不禁为作者细腻的观察和缓缓的描述惊叹

  瓷器的历史花纹、食物的做法与品尝、花草的生长与打理、昆虫养育呵护,在这些事物的描绘中,作者把对于过去温情回忆,放下思考,对自己的改变一一融入,会给读者很多启发想象空间

  我是第一次读吕先生的文章书名为《痴》,想必他也一定是个“痴人”,可是在茫茫天地中,谁又不痴呢?只不过痴的对象不同罢了。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晚明的小品文《湖心亭看》,在“上下”的天地中,我们都是两三粒人而已。所以,即使文章中记录了那么多痴人痴事,我还是想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痴》读后感(六):读后随感

  读吕先生文章,想到写作的不同方式。一种用理性写作,写什么要据理,所有文字在脑子里成为“成竹”。这种写作,有可能没了感性珍贵。感性,是我们生理的,情绪的,精神的不可没有,不可替代的,特有的,人的自然属相和社会属相的一个层面。不仅许多“理”以它为前提,从中提炼;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们人类认识判断事物,表现事物和自己的态度情感,精神向往必然拓展。在写作中,把自己感性的过程作为对象来表现,跟着感觉走,忠实自己原始的或直接感知的东西,这是一种难得的写作方式。吕先生文字是“五味杂存”,立体于感性系统字字妥帖,句句平实,段段自然,篇篇有味。且是无味中的味道。怎么讲呢?这里说的无味,是内容上的平淡。吕先生文字没有精彩的,诱人的,悬在中叫你期待情节。有的只是无关紧要无关痛痒小事,如清晨的阳光,昨夜的湖面水波,瓷上的画等等。在寂寥中乐淘淘,在无事里找事,在无意义中找乐趣,完全彻底的自得其乐,跟着玩觉很有意思。文字这玩意,最难能可贵的是有情有趣,散文不是论述文体无理完全不是问题,但若干瘪,没有血肉的文字,再多么有理,也不是散文的菜。感性的文字,没有模仿,没有无病呻吟,没有重复,没有枯燥死板,是现时空自己没有准备语言。然而又是时时刻刻在你的感觉中储存着,稍有触碰,就滚滚而来,那种撞笔式的蹦出来东西,鲜活,哪怕有一股山野气,都是自己的气息,都比公式化的文字好一百倍,吕先生是文字的大师,在平淡中潜藏丰厚的美感,不能思想,不必去思想,处处撒满感性的灵光清净无尘,稀世珍宝

  《痴》读后感(七):无题

  读这部散文集格外轻松,我最怕附加了许多观念,不是强迫的强迫,那种东西读多了不是越读越明白,恰恰是越来越愚钝。最後或许当初的一点原创性思维也被强迫替代了。 这本书几乎百分之百以感觉入言辞,要说的都用最明了,最贴切,最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奇怪,最自我,也最受人喜欢。文字的语言问题,不简单是谁的词汇范围问题,更重要是选择的问题,而选择的差异,有可能是作者间本质的差异了。好的文字,往往是在自己与自己交流,是自己要把心中的感知记录下来,给自己交赃。于是平实,真实。可以想象,我们要写给他人,下意识注意如何说的好,说的透彻,说的深刻等待等,总得要点文采,要有技法吧?于是问题就出在这了。吕先生这本书,篇篇文字都朴素,朴素得雅致,比起多少散文,包含那些耳熟能详所谓散文大师们,要受看得多,说它字字珠玑毫不为过,说它诗情画意当之无愧。当然,此书不能当小说来读,要闲下来,甚至有点寂寞时,慢慢品赏,味道在静中。你若只看内容,还要找点新奇的故事,想吃快餐也许这本书就不是你的最佳选择。在书海里,我读书很少,喜欢的书也很少,我怕那些设计,那些精雕细琢出来雅人的东西。关于中国瓷的话题这些年慢慢多起来了,这本书上涉及文人瓷,或许并不大众,我们都知之甚少,但读文字感觉到它是一种可爱且值得珍视的物件。字里行间浸透了作者的心血热情,给读者一个启示,人要有爱好,能痴迷于自己喜爱的境域,是福,是所谓超越。假如我们不能做到收藏艺术也不可抱怨,我们可以收藏人间美好的,有能力收藏的东西,譬如这书中的字字句句,这书中情物合一的图片,那种观察事物的方式,生活的视角,感悟,都是值得收藏的宝宝

  《痴》读后感(八):读得如痴

  吕先生的散文《痴》,才看几页便入痴状。不知道散文何以界定,但不少散文散而不文,缺乏文采。说缺乏文采倒不是辞藻问题,恰恰是一堆辞藻,却没有文气。形容词多多,比喻夸张或深晦懵懂;也有的云天雾海不知所云,更有豪情万丈不可一世,读起来热闹,读过了叫人有点晕乎、恍惚。怎么也入不了戏,如若遇见这样的散文,不只是作者的不幸还是读者的不幸。读吕先生文字给读者最突出的感受是静。静静的,静静地听到美妙悦耳的文字声,静静地在文字里看到不同的画面,静静地在文字里看到作者的身影,如文字般的状态,静静地获得那些不知不觉,却有意思的,清新的,也是对古旧遗物知识与感悟。《痴》,这个书名,简朴直白,大约没有一个词能把作者的状态浓缩其间,于是找了一个最具有认同感的词作书名,我想也是一种智慧。在文字中除了“宁静”,我对其感悟生活的方方面面,感悟自然世界的点点滴滴感悟生命存在的本分本质的细微深入和独具的表达,深深敬佩!作者有怎样的人生经历我不知道,但似可出他没有浮华与躁气,那些表达好似在对自己言语,对物、对自然的相互交流,所以那么自然、宁静和真切。以致我在文字里走的很慢、很深、很远,像游移了现实的形骸随文字而融化,一时间自己似消失了……,待回过神来,你会发现大脑特别清晰,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粗糙苍白。当路边一棵小树悄无声息落下一片叶子,窗外风吹叶儿沙沙,夜来雨滴哒哒,关不关我们的事?你能看到听到吗?能在内心留下什么感悟且成为精神的一部分吗?看了《痴》很安慰,世上有人竟那么敏感于这些寻寻常常,普普通通,司空见惯的甚至称不上事的事。看了很惭愧,以为不知天时,不顾它事,不顾这个我们生存的世界,独自勤勉不得已功利中,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为我所用物化的一切。忘记日月星辰记了花开花落,忘记了生活的本分,不自觉成为生活里迷路的行者,把人的精神美好的信息屏蔽了,徘徊在永恒鸡毛蒜皮鸡毛蒜皮。《痴》,又是一部瓷学。还没有谁把个人的爱好与个人的生活联系的这样紧密,尤其冰冷的瓷(待续)

  《痴》读后感(九):一纸旧气

  年纪渐长,读书的趣味则越来越窄狭、寡淡,不爱所谓的大时代、大境界、大言论,爱读些小诗小令小文章,小而真挚,有日光的温暖、月光清凉

  吕师的文章,在网上读了几年,如今终于印成纸书,做成一本《痴》,捧在手里读,觉得这样的文字还是纸书读起来更妥帖。慢慢的,一篇一篇读完,想说的话似乎都多余。这样的文章不是繁花着锦,烈酒透香,惊艳诱人,随便就可以说出许多好处来。书里氲着的只是淡,淡淡的一抹草色,淡淡的一碗菜汤,淡淡的一则旧故事。淡里还有风骨,玩瓷而不随波逐流,有自己不俗的审美与耿介的持守;怀旧而不一味耽溺,有现世的通达和释然。写文章写出这种味道来,才华学识略显无用,只能靠光阴打磨,如同老瓷上的光泽,要经历时间才能褪去火气和逼人的芒,显出莹通透来。

  收藏瓷器的故事,信手拈来,只淡淡记一笔,就趣味横生,足以让读书的人暗自惊叹;记忆里的一种吃食,即使已寻不到了,那份惦记的心思也让人觉得活色生香,仿佛自己也尝过似的。因为落笔真挚,不虚夸不昂扬,不作过分的粉饰,所以入心。书中尤其偏爱的是那些记四季日常的短篇,为一茎草一粒花作传,平淡而有趣,读起来有光阴恒静绵长的意味

  偏要说出这本书一个具体的好处来,那便是:一纸旧气。说是旧气,而不是古典气,才子佳人着盘扣大褂真丝旗袍,抚琴执箫,那或许是古典。《痴》的旧气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简体字,白话文,不掉书袋,不引用古诗文,却无处不旧,旧得温润,旧得淡静,旧得涓洁。

  一个人一旦从心底痴迷旧时光,走到哪里都带着满身的旧气。笔下的文章自然也是旧的,旧得让人舒服

  《痴》读后感(十):一本黄书

  二一八年十二月的最后几天,这个世界上将要出现两本新书,一本是我和老棣为渝州藏编辑的《浅绛上的中国》,一本是青橙的朋友为我推出的我的文字集子《痴》。《痴》的封面被设计成为明亮的黄色,因此它是一本黄书。我喜欢这样的明黄,冬天里它像一抹鲜亮的阳光,能给人带去温暖。

  《痴》收录了我十余年来的一些文字。有几篇我自己也为之拍案叫绝,再读甚至不敢相是我写的,现在的我可能再也写不了那么好。当然这只是我自己认为的好,朝怀里作揖,自己恭维自己。真正的好得让人家说,我说的不算。

  我喜欢甚至偏爱自己的文字。正因为有这样的喜欢与偏爱,文字才会成为一个乐子,让我得以借它自娱,获得写作的快感。记得我在一篇日记中说过,我的这些文字都是我写给自己的情书,因为人最爱的正是人自己,人非常需要自己对自己的这种爱的表达。我的笔触不算太窄,有时候伸得很远,好像在写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写别人,写远方,时而广阔,时而幽微,但我知道我仍只是在写我自己,我在对我自己述说,我对我自己心领神会。写给自己的文字,自然是坦荡的,自由的,随性的,真实的。这个世界上很难有真正真实的文字,我希望我的文字多少有那么一点真实的影子。

  我的文字很少发表,只是写在网页上给自己看的。这么些年,我知道有人一直在默默地阅读,甚至一篇都不拉下,这样久远无声的长情陪伴,让我十分感动,也让我觉得我的文字还是有点价值的。我因此写得还算认真。我希望陪伴我的朋友点开它时不至于失望,能够在字里行间得到一些小小的快乐。

  好的文字如清溪水,能自动往眼中流淌,清心明目。好的文字是安静的,是一种对人心的轻轻抚摸。这些年我搜罗浅绛彩瓷,并为它们写了一些文字,其中有一篇就题名《用文字抚摸》。玩瓷无非看与摸,人有摩挲旧器之癖,因此摸的乐子更大于看。摸并非一定是手的触碰,也可用镜头抚摸,用语言抚摸,用文字抚摸,甚至用意识抚摸。用文字抚摸瓷器,瓷器反作用于文字,文字于是也有了润泽感,有了老包浆,有了无言的沧桑意味。文字又不止于抚摸瓷器,它可以抚摸生活,抚摸人生,抚摸童年,抚摸青春,抚摸爱情,抚摸我们最隐秘的内心世界,抚摸被很多人叫作灵魂的那个虚无飘渺的东西。我用文字自恋恋人,文字又独立于我,让我得以看到一个另外的自己,从而不觉孤单。

  《痴》已下厂印刷,不久将上市——我痴痴期待了很久。

  谢谢青橙文化,谢谢王二若雅,谢谢顾拜妮,谢谢王鑫,谢谢幺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痴》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