暄桐词典|空无一物的地方,自有动人力量
?
早 ?
今天想和你分享书法里一个常见的词,小林老师在课上,也常常说到它。虽是旧辞,每次看到,都还是觉得它有趣且美,有意思,也有意味呢。
就是它 ?
▼
■
那年他与学生包世臣说书法,说到写字虽然是手起笔落,留下墨迹,但眼睛却不能只看到写下的一笔一画、一横一竖,笔画与笔画之间的那处空白,是与笔画本身同样紧要的存在。
写下一笔的时候,整个纸上便有了空间的变化。一笔一笔落下,黑与白之间的关系也随着不停地生发、变化,形成或疏或密,或聚或散,大大小小的留白。好比邓石如先生的比喻,“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疏密都在着,才有奇趣生出。
▲
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变得清晰起来
喏,你们看,这样看来,是不是更能体会到横竖撇捺之间,那点微妙的空间??
《书艺略论》里有一句,说“著字处为墨,无字处为白。墨为字,白亦为字。有字处与无字处,其重要等同也。”
笔画线条是看得见的性情,难免让人觉着,决定着一个字的,是那些着墨处。但其实很多时候,正是未尝着一墨的地方,决定了在我们眼里,它们的样子。
▲
虞世南的“分”,笔画之间的留白让它显得疏落且宽绰
▲
欧阳询的“功”,笔画与笔画相搭接后,彼此之间形成的空间,显示出在这样的理性秩序里,仍有个性的抒发
好比虞世南的字,古来人们都觉得安静。这样的静气在他笔画的平展舒坦,但也在其留白甚多。仿佛其中有天地好大,可以任人自在安处,绵长呼吸。
还有我们喜欢的欧阳询险峻,笔画搭接于奇绝处,却偏偏常倚侧出一块的空间。这一点留白,也是欧阳询严谨理性之下,不动声色的抒情。
宗白华先生谈到书法的“计白当黑”的时候,曾说:“空白处更有意味。”那些不可见的,留了白的,与可见的形迹物质同样重要,具有动人的力量。
▲
黑白负片的风景与怀素的“禅”
在黑与白转换间,是书家看到的,留下的
如此,也无怪乎古来,所有的文人都愿意每天回到自己的那间书房里,写一写字,在纸上摆一摆黑与白的关系。大概是因为纸上的黑白,也如世间万事与规律的缩影吧。
所以曾国藩教育家中子女,“在家无事,每日可仍临帖一百字,将浮躁处大加收敛”。文徵明一生漫长,近九十岁时,仍然日久不辍得写着蝇头小楷。张充和写了近百年的字,变迁动荡与寻常日子,都不动如山,每日临池。邓石如勤恳,“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乾隆坐拥无尽江山,每日也要退至方寸书房,读书写字。
想来已经是日常里的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做了一生一世,大概也不是为了一字一句的漂亮。
许多道理未说出来,却可以在未经事时,在纸上先行体会。黑白的腾挪周旋,不只是文人的笔墨游戏,也是对这世间一切的进退动静平衡的演练。
从笔画和笔画之间的关系,到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与行之间的关系,渐渐地到一整个篇章的气息,在不断的探寻里,摸索着那一点点恰到好处的退让,或是一点点可称英勇的前进。古人对这个世界理解的构成,都在这一笔一画间了,所以苏东坡才会说啊,“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
王宠小楷《游包山集》局部,与水面的倒影
会发现,当墨往后退一点点的时候,白的空间就更大一点点。那些留白比较大的字与画,看着更舒服宽绰,安静温柔,是因为余地更多,空间更大。推及生活乃至人生,也是这样的。
能看到那处空白所带来的美感与力量,便知道遇人遇事无须做尽,给自己、给别人留一些余地。
往后退一步并不是为了日后进一步,也并不是另一种模样的机心,而是审美上的选择,我们愿意人生是美的,如纸上的黑白变化,有无尽乐趣与意味。
最初邓石如传给包世臣的,黄宾虹传给林散之的,都是这四字。它在更久远的历史里,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布白”。
那处有无尽意味与丰富质地的余地与留白,要好好布置,因为那也是属于你的。要像在意你所拥有的一切那样,在意它,看到它。
如那样多可爱的人儿,付与日日,与这天地与世间生出的默契,便也可以不着一墨,不着一言,眨一眨眼,会心其间呢?
▲
沈周《东庄图册》局部
?
也可以看看这些
都是带着爱做的
(点击文字或图片就可以看到啦)
雨水 | 给你一口春意鲜甜
▽
有情人终成你我
▽
一份清单 | 云游与清风,在心中
▽
我们这个小世界的故事
▽
文章、视频等内容为 Lstudio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