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市场经典读后感有感
《适应性市场》是一本由[美] 罗闻全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424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2018-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适应性市场》精选点评:
●用一个复杂的故事讲一个道理??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也不是完全无效,投资者不是完全理性,也不是完全非极性。投资者应该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性。还是我没有看懂?
●作者想提出一种理论(适应性市场),终结有效市场理论和行为经济学的争吵,不过书写得太晦涩了,逻辑性不是很强(也可能是我智商不够所以理解困难)。感觉就是把进化和生物学的观点引入了金融领域,还远远称不上理论吧。
●金融市场是进化的产物,也在不断变化中,过去的经验不是未来的钥匙,不断变化,实事求是,才能大概率获胜。金融是双刃剑,可以为实体融资,可以破坏市场。书中提到的医药研发基金以及金融用于解决贫困很有启发。目前我国半导体大基金也是在借鉴这个思路。
●文本布局和内容启发性五星,今年读过最好的书之一。
●太无聊了。一个老教授在卖弄他数学,量化,生态等各类知识。确实不是堆砌,但是行文特别散。最终无明确的结论。对于现实世界也没有任何指导意义。2018 读的最后一本书。
●尽管有诸多反例和不完美,有效市场假说在经济学中的老大地位还是没有被人轻易撼动。行为主人者攻击道:“有效市场假说中的“理性人”只能是存在于有效市场学派脑子里,现实世界根本没有人真正做到那样的理性,因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情绪失控下做出的糟糕决策,甚至我们自己也会这样,并为这些事情懊悔不已,而有效市场假说根本不能解释这些事情,因为“理性人”压根就不存在,所以有效市场假说也就应该被打倒。”但是有效市场假说并没有被行为主义者的貌似有力的攻击打倒,理由也很简单,尽管有效市场假说不能解释一些事情,但是它能解释另外一些事情,所以有效市场学派就可以大声的说,那些不能解释的事情至多是这种理论的一些特例,而作为一种理论来讲,有一些特例早已经见惯不怪了。于是随着行为主义与有效市场假说的相(后文见书评正文)
●从神经学角度解释恐惧、贪婪
●金融市场并未遵循经济规律来运行,时而理智,时而疯狂恰恰是我们人性的折射,而改变这一切心态的恰恰是我们的环境。
●之前读过英文版,又把中文版读了一遍
●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好看了《黑天鹅》这本书,感觉两本书很多是相同的。很多看起来好的策略、投资思路都是人不断学习之后“习得”的,类似于生物学上的适者生存,但这也掉进了“平均斯坦”里了,一旦发生黑天鹅事件,一切都会前功尽弃。
《适应性市场》读后感(一):牛逼啊牛逼啊,颠覆了很多金融市场的信念、准则
看得真是手不释卷。
还没看完。
讲了很多。
大概是讲:
情绪是理性的基础,人类把对之前环境适应的反应内化成了情绪,是理性,高效的。但一旦环境变了,这种原本适应环境的行为在新的条件下就非常不理智了。在市场上也是这样。
很难一下总结。
先记个例子吧
就是投资的人都知道一些基本的准则
其中有一条就是
长期看来,拿到超越市场水平的风险收益是很难的
老实拿被动收益才是正道
你费心费力选股,择时,买卖
结果还比不过长期持有指数基金
这几乎已经共识的信念,就算你不相信,但你也没法反驳
因为这是有现实数据支撑的
但作者再检视这些数据的时候发现
这个结论是依赖当时的条件的
1美国是世界支配性力量
2政府在这个阶段有有强力的措施控制了波动
所以,毫不动摇地被动持有,反而是最佳的决策
然而,这两个条件,如今都已经不存在了
最近十多年来市场波动剧烈,世界经济版图也已深刻改变
已不是美国政府单一力量可以控制得了的了
那这个信念还有效吗?
《适应性市场》读后感(二):开放的体系和适应性市场
书只看了一小半,看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一些看法,权做讨论。
当然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我们也必须承认,如果你觉得本书只是堆砌罗列些老生常谈或者其他原因而不值一提,也无可厚非。我们不能先验知道你的体系是闭合还是开放,或许你早已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也就可见一般了。
《适应性市场》读后感(三):一切都是适者生存
尽管有诸多反例和不完美,有效市场假说在经济学中的老大地位还是没有被人轻易撼动。行为主人者攻击道:“有效市场假说中的“理性人”只能是存在于有效市场学派脑子里,现实世界根本没有人真正做到那样的理性,因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情绪失控下做出的糟糕决策,甚至我们自己也会这样,并为这些事情懊悔不已,而有效市场假说根本不能解释这些事情,因为“理性人”压根就不存在,所以有效市场假说也就应该被打倒。”但是有效市场假说并没有被行为主义者的貌似有力的攻击打倒,理由也很简单,尽管有效市场假说不能解释一些事情,但是它能解释另外一些事情,所以有效市场学派就可以大声的说,那些不能解释的事情至多是这种理论的一些特例,而作为一种理论来讲,有一些特例早已经见惯不怪了。于是随着行为主义与有效市场假说的相持不下,似乎经济学中的真理之争问题也陷入了一个僵局,而这本书就为打破这个僵局做出了很有希望的,同时也是很有价值的尝试。
作者在这本书里阐述的新理论叫适应性市场假说,这种假说从人类作为一种进化中形成、目前还处于进化之中、未来还将继续进化的维度和视角重新看待人类的行为、这种行为所形成的经济学现象,以及这些经济学现象为市场有效学说和行为主义学说两者之间所形成的对立困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一以贯之的、前后一致的逻辑,即一切非理性都是进化中的不适应反应,一切理性本质都是适应,来统一说明解释各种经济学现象。
正因为解释逻辑的一贯性,市场有效学说和行为主义学说之间的对立在适应性市场假说的维度上得到了消解。也正因为如此,适应性市场假说并没有像行为主义对待有效市场学说那样粗鲁暴力,而是将有效市场学说和行为主义一块拿过来为其所用,在自己的框架下各安天命,各司其职。
适应市场假说作为一种假说其解释力胜过于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主义学说。在这个新的框架下,原来有效市场学说能解释的当然的还可以被继续很好的解释,而原来有效市场学说不能被解释的现在也可以被解释,比如说按照有效市场假说,战胜市场是不可能的,但是巴菲特、索罗斯等许多投资大师的存在在概率上对有效市场假说形成了强大的理论压力,而进化市场假说,则可以轻松予以应对。在进化市场假说看来有效市场学说有效的情形仅仅是人的生理、心理进化适应的情景,而有效市场学说无效且另行为主义者兴奋的情景也仅仅是人的生理、心理进化不适的情景。
除了理论解释力更强之外,进化市场假说具有更加的预测能力。比如对于一家当下的领先企业来讲,之所以领先显然是最好的适应了当下的环境,所以就凭最好的适应当下环境这一点,就可以断定这家领先企业必走下坡路,因为环境终究会变,越是适应当下,必然意味着越难于适应于未来,这既是逻辑,更是宿命。而这一点正好与马奇的《经验的疆界》相合。
�A���(
《适应性市场》读后感(四):进化中的思想
有人批评说经济学家们有一种“羡慕物理学”情结——沉迷于构建精确的数学模型,而不是去研究凌乱的现实世界。但一本新书认为,经济学家一直以来找错了对标的科学方向,他们本应该专注于生物学。
这一思想源自“行为经济学”学派。该学派指出,人类并不是某些模型所依赖的那种超级理性的计算机器。这就导致市场并不总是“有效”——“有效”意味着对所有可用的信息进行准确的定价。
罗闻全(Andrew Lo)还是个年轻学者时,在一次会议上介绍了一篇论文,称有效市场假说的一个关键假设没有数据支持。有人立刻告诉他肯定是程序写错了,他的研究结果不可能是正确的。
罗闻全现在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努力将经济学从这种狭隘的思维中扭转过来。他的宏伟构想是“适应性市场假说”。推动个人行为的是思想“捷径”,也就是用以做出决策的经验法则。如果这些决定导致的结果不佳,人们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并总结出新的规则来遵守。
该理论得到了实验支持,这些实验展示人们是如何做决策的。人类的心理怪癖包括不愿意承担损失,以及要倾向于在随机数据中找出模式。这些特征在进化过程中可能曾经是有用的(灌木丛发出沙沙声可能并不是因为有猛兽,但还是小心为上),但对于财务决策则帮助不大。
研究还展示了我们在做决策时大脑里发生了什么。赢钱与可卡因瘾君子嗨了一把对于大脑的效果是一样的,而赔钱对于风险厌恶者的效果则类似于恶心的气味或是残肢的图片。此外,情绪似乎在衡量风险上有起重大影响,并且并不总是负面的,而是一个“让大脑选择有利行为的奖惩机制”。如果我们不害怕失败的后果,就可能会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就像小孩子要经过学习才知道过马路的时候要小心汽车。对脑损伤者的研究显示“在体验情绪的能力被去掉后,人的行为变得更不理性了”。
当我们把行为怪癖用在市场中,其结果类似于快速进化,而投资策略就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经受考验。罗闻全把对冲基金行业描述为“金融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建立的基金有成千上万,但灭绝率非常高。
该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经济可以在长期稳定后突然出现危机。罗闻全写道:“经济扩张和收缩是个人和机构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的结果,变化太快时会导致泡沫和崩溃。”
同样的适应过程也发生在金融业和其监管机构之间,监管者的演化总是比被监管者晚一步。罗闻全建议,一种方案是创造一个与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相当的金融委员会。NTSB本身不是一个监管机构,因此可以同时批评运输公司和法规,这使得它的结论可以真正独立。
罗闻全给出了一套令人信服的理由,也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想法,比如建立一个庞大的多样化的基金来投资于一系列有潜力的癌症治疗方法。不过,虽然读者可能会认同作者的想法,他们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还不清楚。自适应市场理论并没有真正提出任何可检验的命题或是能打败市场的策略。监管者或许可以从他监测金融风险的建议中获益,但可能仍不清楚该怎样应对。也许就是这么一回事:进化并没有预设一个最终目标。
《适应性市场》读后感(五):适应性市场
人类实时形成的贴现率曲线在一张图上的形状类似于双曲线——短期内非常高,在长期内非常平坦——因此被称为双曲贴现。
尤金·法玛有一个聪明的方法来避免双曲贴现陷阱。当法码被邀请演讲或参与一些商业活动时,他说了一个决定是否接受的简单规则:无论一件事情有多遥远,他会问自己,如果这件事情是发生在下个星期的,他到了下个星期是不是还想做这件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接受,否则就礼貌的拒绝。
神经科学表明,人脑对不同时间跨度的价值的处理是不一致的。我们天生是追求短期而忽视长期的。
货币收益可以激活与可卡因相同的奖励路径,而经济损失会激活与身体攻击相同的“战或逃”反应。这些反应是人体生理天生固有的。虽然我们经常能够通过教育、经验或遗传的好运气来克服生物反应,但在紧张的情况下,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表现仍将是情绪化的而且是可以预测的。
概率匹配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故事形式。构建故事的这种能力是我们所谓的“智力”的核心。记住,我们人类并不是“理性动物”,而是合理化动物。我们不是用事物和事件的角度来解释世界,而是用事物和事件的顺序来解释世界,最好是得出一些结论,就像在故事中得出结论一样。我们选择最佳行为的能力似乎与我们提出最值得称赞、最可信的关于对于世界的解释能力有关:最好的故事。
什么是智力?有了最近的神经学研究的帮助,答案惊人的简单:构建好的故事的能力。好的故事是指准确预测结果的故事。智力是准确描述现实的因果关系的能力。
每当一个人面对决策作出经济计算时,就会给个人产生一定的成本,这可以用金钱来表达。(想想我们报税时必须经历的消耗,以及为什么我们经常愿意付钱让别人帮我们填表。)
每天早晨,我必须作出决定:今天穿什么?这在数学上是不简单的。然而,我运用各种直觉法对评估不同服装搭配的成本与上班不迟到的愿望进行平衡。换句话说,我只要“满足”就好。
如果没有机会从市场缺陷中获利,投资者就没有理由搜集和分析市场用来确定价格的信息。这是什么意思呢?价格发现过程不是免费的,而在没有经济激励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没有套利机会或者市场无效率——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将不复存在。这就意味着,完全有效的市场其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公平似乎是通过进化的力量进入人脑的。如果我们认为出价是不公平的,我们就拒绝接受任何东西。不公平的提议触发了前脑岛,这是大脑用来处理痛苦和厌恶感觉的部位,以及与规划执行功能有关的“理性”背外侧前额皮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