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精选

2020-03-14 23:15: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精选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一本由卡森•麦卡勒斯 (Carson McCullers)著作猫头鹰文化·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猎手精选点评

  ●【补记】:今年6月读完。这本书真的很棒,瘦子人生悲惨,但也无奈

  ●读完,只觉孤独。 //回忆最是无用。经过合肥南站2F外层的一排自动售票窗口,一股思(回)绪(忆)涌上心头。#南辕北辙# //“不和接触就会避免伤害, 但是并不能寂寞, 因为人类本身就是孤独的。 但也因为能够忘记人才能活下去。” //还能活下去么?清醒地、用力地。

  ●“我们的使命是带着力量尊严走过屈辱日子”“不要试图孤立自己”,小女孩里屋和外屋。一本色调很灰暗的小说,其实没有办法很好代入。

  ●抄一段儿微信读书书评: 孤独的人不庸俗,就躲在人群里犯精神癫痫,如果找不到辛格那样精神发泄用的充气娃娃,也可以学比夫做一滴浮在水面上的油。孤独是人生的本质,是一切错置欲望原点,但想开点,如果可以,这不会是人生的常态。4月读完的。

  ●把个体的孤独置于资源分配不均种族问题严重同性恋,随处可见贫穷这种社会背景中,孤独也就有了多种深层次的内涵。 一个哑巴吸引了四个孤独的人。他们向他倾诉,和他待在一起,以此获得安宁平静。他们觉得他什么都懂,但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想法。最让人绝望的是,哑巴倾听了很多,却没人倾听过他,关于他,都是谣传。所以他的最死了之后,他也选择追随而去。 最终,围绕着他的人散了,带着各自的困惑不甘,还有永不消散的孤独,继续上路。 书里的心里活动描写细腻,但我自己感觉是,对人物形象塑造,稍显刻意。另外,五个主要人物,五条主线,由此又延伸出其他的副线,以至于有些人物顾及不上,像是有一些小故事没讲好的感觉。 特别喜欢书中对早晨,黄昏,夜晚,天空月亮时辰事物的描写,都用短句,写得很美。

  ●众人都是孤独的

  ●我讀的是這個版本的心孤,不知道是翻譯原因還是什麼,我不喜歡,我以後也不會再讀該書作者的書了。

  ●当你看见一个平和淡然的人,以为他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亲近他,爱慕他,甚至崇拜他。但他之所以能够在众人面前平和泰然,是因为他也有一个亲近的爱慕的甚至崇拜的人。而他因为对这一个人的亲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此份孤独,也许悲观吧。

  ●麦卡勒斯代表作,病休期读的,阅感比短篇集《伤心咖啡馆之歌》好。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南方小镇,五个身份各异的小人物如何找寻个人仰——辛格的畸形之爱、米克的精神“里屋”、科普兰医生和杰克的政治诉求、店主比夫对困惑的不甘——以反抗宗教信仰崩塌后的孤独。冷静缓慢的忧郁气氛仿佛王卫的电影,短句、诸多小镇意象,把平淡的故事写得很好看。 到文末,前四位主人公的找寻明显是失败的,身份独特的店主比夫——介入其中的“旁观者”——“在光辉与黑暗之间,辛辣的讽刺与信仰之间”最后“步子又稳了,安下心,冷静地等待夕阳”,也停止了对自己困惑的不甘。他们都失败了。——我们也会失败,所以毕肖普有“唯有孤独恒常如新”,但我们也不会停止寻找,所以伊格尔顿说“从某种角度看人生的意义便是人生本身”。

  ●每个人的孤独都可能不会被理解,也不用期望被理解。被理解了也就不孤独了。你不过是每个孤独的瞬息……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一):我不孤独,我不孤独

  我不孤独,我不孤独。

  很喜欢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精致。整体看着很舒服。戳中了我所有对于精致的理解。目录上的的字像打印机的复古墨迹,扉页上还有一只黑色的小猫咪。全书内页黑白色设计,书眉的字体都像是一一用印章刻上去一样。

  说实话,一开始不知道这本书内容有关同性恋。开始阅读第一页时隐约感觉有些不大对,想来可能是翻译为求原文复原,有些生硬。看了20多页后幡然醒悟,哦,原来是讲这个意思。由此回头再看封面,有点像断背山。不是偏见,只是我腐眼看人基。

  “镇上有两个哑巴,他们总在一起。每天清晨,他们从住所出来,手挽手走路上班。这两个朋友很不同。”

  “每天早上,两个朋友默默地一起走到镇上的主街。来到一家果品店前,他们在外面的人行道上逗留片刻。

  那个希腊人,斯皮诺斯・安东尼帕罗斯,他的工作是制作糖果和甜品。

  那个瘦哑巴约翰・辛格,在告别前,总是把手放在朋友的胳膊上,凝视他的脸一秒钟。

  道别后,辛格穿过马路,独自走到珠宝店,他在那儿上班,是个银器雕刻工。”

  “快到傍晚时,两个朋友再次见面。”

  “暮色中,两个哑巴慢悠悠地一起走回家。”

  “有时候,两个哑巴在晚上会下象棋。”

  “两个哑巴没有别的朋友,除了上班时间,他们总单独在起。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生活着,由于他们过于离群索居,没有什么能打扰到他们。”

  “然而,这两个哑巴一点都不孤独。”

  “后来有一天,希腊人病了。”

  ……

  看网上评论,有些读者说不能把辛格和朋友的感情看做爱情。说这样太做噱头,不过去是吸引人去看罢了。

  可当书里的人心里想的,又怎么能让读者看到呢!或许作者本人都不知道了。我不断言这是本同性题材小说,也不把它分门别类。想当书中人真实,只当书中人太心酸。

  人和人之间的联系,爱和被爱,分离和在一起,我和你……它们好像都是对立面,书里他遇见了很多人,拥有过,也失去过。他害怕,孤独,却也竭尽全力,去倾诉,去倾听。

  “只要能看到你一眼,我就能平静半年。但如果看不到你,我就死。”

  这句话让我不禁想起电影《断背山》里1号决定离开去放牧,0号同学难过到不行,好一阵挣扎之后说,“这样一来我们就得一年见一次了,我不像你,我做不到!”

  天哪,老阿姨的心都碎了。要不别人说同性才是真爱呢,求而不得才会珍惜啊!

  每次看完一本书总觉得没有结束。或许是中国人都喜欢看故事,起承转合,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最吸引人。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二):孤独的小镇,孤独的人

  第一次接触麦卡勒斯,是她的《伤心咖啡馆之歌》,里面的孤独令人绝望,看完让我心疼了好久,时隔半年,再一次看到她的作品《心是孤独的猎手》,才发现孤独还有另外的一种表现,同样令人绝望,同样让人心疼。麦卡勒斯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家,总是把孤独这个主题刻画地如此尖锐和生动,直指人内心深处的那抹荒凉,让人不知所措。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让她一举成名,成为她极具震撼力的代表作,曾被评为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之一。书中描写了两个哑巴之间若有若无、似断仍连的爱情,同时还掺杂了生活在那个南方小镇中同样孤独的各类人们之间的纠葛牵扯,比如穷人家的小姑娘米克、黑人医生科普兰、留着小胡子的杰克·布朗特、咖啡馆老板比夫·布兰农等等等等,似乎这就是个孤独的小镇,这就是小镇的孤独。这四个人虽然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总是渴望着有个交谈的对象,而哑巴辛格正是他们的最佳倾诉对象,辛格就如同树洞一样,默默的接收着他们的各类心事,而每过一段时间,辛格总要离开去探望他那住在疯人院的爱人安东尼帕罗斯,在别人面前总是一副漫不经心模样的辛格,在爱人那里却如同向日葵一样绽放出绚烂的色彩,我想离开了安东尼帕罗斯的辛格也是孤独的,所以当辛格得知安东尼帕罗斯的死讯后,决然自杀,不肯独活,失去了爱人,失去了心灵的寄托,孤独真的会杀死一个人……而那四个人,在失去了自己的“树洞”以后,也度过了一段茫然失措的日子,但却也都熬了过来,重新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我想这就是爱情与友情(姑且称之为友情吧)的区别,辛格失去的是爱情,如同大雁失去了自己的翅膀,不能够再生活下去,而米克、科普兰等人仅仅失去的是自己心灵的那一部分寄托,虽然我相信辛格自杀后他们的内心终将会缺失一块,但却不至于万念俱灰,哪怕再艰难,也会生活下去。爱情的伟大力量,无论发生在什么人之间,发生在什么地方,总是会显现出她强大的影响力的。

  麦克勒斯的作品总会有这样的魅力,展现出来的那份人类的孤独、孤立和疏离让人印象深刻,令人窒息令人绝望,仿佛发掘出每一个读者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孤独与寂寞。曾经有句很流行的话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孤岛,而麦克勒斯的作品,更是把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而且这份孤独,在麦卡勒斯的作品中是无解的,没有什么可以打破这份孤独,哪怕是死亡,也是孤独的死去,哪怕是爱情,爱情中的人也必定是孤独的。但是,富有戏剧性的是,书中的科普兰医生竟然说“一个人能做的最致命的事就是试图孤立自己”,告诫大家“不要试图孤立自己”,这句话由麦克勒斯说出来,总感觉有那么浓浓的讽刺意味,殊不知人生来孤独,无论是不是要试图孤立自己,人也总是要一个人去面对。所以人们总想着要寻找朋友,寻找爱人,希望从对方身上取得慰藉,希望交付自己的内心,来换来一丝的温暖,当这个愿望破灭时,才是人真正绝望的时刻。

  看麦卡勒斯的作品,很有危险性,需要足够强大的内心,否则就会被带到无尽的孤独绝望中,但是,她却让你更加清醒,来领悟人世百态……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三):传递情感,却忽视框架

  我很怀疑卡森·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居然有这么高的豆瓣评分。难道人类真的感性大于理性,只要故事能够传达出可以让自己装模作样地呻吟几声,以此来表示自己能够共鸣的情感,就可以对整个故事结构不管不顾? 我承认麦卡勒斯是传递情感的好手,她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描绘的五个主要人物——聋哑人约翰·辛格、流浪汉杰克·布朗特、咖啡馆老板比夫·布兰农、少女米克·凯利、黑人医生本尼迪克特·马迪·科普兰——他们的孤独都可以通过文字清晰地传递给读者。 而且他们的孤独也各不相同,因此各不相同的孤独始终无法让他们彼此相连,尽管各不相同的孤独背后体现的是同一句话:孤独并不取决于人数,而取决于和他人的联结感。 所有的孤独感,读者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甚至在某一时刻被故事传达的孤独感所淹没——但这却几乎是《心是孤独的猎手》仅有的优点。 为了营造五种不同的孤独,麦卡勒斯刻意采用POV的写作方式,也就是每章选择一个焦点人物,按照第三人称进行叙事。通过这种写作方式,麦卡勒斯成功以每个主要角色为核心,创造出五个不同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相互独立——这是POV的优势。 但问题在于,麦卡勒斯似乎太过关注故事间的独立性,以至于尽管角色彼此认识,但五个故事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联系——除了聋哑人辛格。 而且麦卡勒斯似乎还饱受强迫症的侵扰,她致力于以五章为一个周期,让五个角色依次作为核心出现一遍——而《心是孤独的猎手》总共只有25章。 这就使《心是孤独的猎手》整个故事结构显得过于松散,五个故事相互独立却又交叉出现很容易引发断裂感,毕竟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描述难以让读者串联起整个故事脉络。 这种松散的结构不仅考验读者理清脉络的能力,也同样考验作者刻画人物的能力。如果某个角色只能间隔五章才能再次出现——而且还是作为核心角色,那这个角色最好能在第一次出场时就把自己的形象狠狠印在读者心里,甚至让读者产生兴趣。但麦卡勒斯没能做到,比如流浪汉布朗特和咖啡馆老板布兰农就没有。 而且麦卡勒斯对五个相互独立的故事的掌控也很难称得上优秀,她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创造出的五个主要角色,除聋哑人辛格个少女米克外,其他人的故事都不够完整。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唯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是聋哑人辛格。正是通过辛格,五个故事才有了微弱的联系。 因为他是聋哑人,而且彬彬有礼、温和大方,所以和每个人对话都会专注看着对方,并且根据口型微笑示意或者点头摇头。因此每个人都把自己能够想象到的所有美好品质赋予辛格,以为彼此之间心灵契合,并把自己的梦想和抱负一遍遍向他倾诉,将其作为生命的另一个支撑点。 但心意出现了差错,辛格从未将其他四人视为朋友,就像安东尼帕罗斯——辛格承认的唯一的朋友,也从未将辛格当做朋友。因此辛格的结局注定是悲剧,获知生命唯一的支撑点——安东尼帕罗斯的死讯后自杀。 如果说辛格的孤独源于心意出现差错,少女米克、流浪汉布朗特和科普兰医生的孤独则源于无法被他人理解的梦想。 出身贫寒的米克想成为一名音乐家,而等待她的却只有一次次的家庭变故,于是在最后的最后,她只能把梦想深埋心底,为补贴家用而辍学打工。 而布朗特和科普兰则有些相似,一个是致力于消除阶级差异的白人,一个是致力于消除种族差异的黑人。布朗特受工友排挤,不得不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科普兰被家人不理解,不得不成为孤独的圣徒。 尴尬之处在于,当两人真的开始促膝长谈,却发现两人的尽管立场相似,但理念却毫不相同,无法彼此理解,无法相互支持。孤独,没有让两人相互吸引。 但两人的故事却不够完整,他们的结局只是在辛格自杀后,一个选择到下一个城市继续流浪,一个选择回到乡下的老家。他们从头到尾都没有为坚持的平等做出任何策划,只是最后选择向现实低头。 而咖啡馆老板布兰农的故事在我看来更是一个败笔,如果辛格是核心,米克是家庭,布朗特和科普兰可以相互对照,那布兰农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故事既不完整,也无法与他人形成联系。 布兰农自始至终都是游离在故事之外的工具人,负责给其他角色上盘菜或者做个冰淇淋。他唯一的孤独大抵也就只有夫妻冷战,剩下的就是观看他人的悲欢离合。 因此布兰农作为有独立故事的主要角色,没能体现出自己应有的价值,反而还导致整个框架愈加松散。更加凸显出《心是孤独的猎手》虽然关注细节刻画,却忽视整体框架的问题。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四):即使如此,我也愿意永远做个猎手

  在我打算动笔的瞬间,我就知道,这篇书评大概率又会变成挂羊头卖狗肉的个人日记,但是我没有打消想要为它写点什么的念头。

  所以在跑题谈谈自己之前,先谈谈作者和书吧。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书的主旨应当是“孤独”,但在我读完之后,我发现相较孤独这样空洞宽泛的词语,书的主旨放在“猎手”两字上似乎更加恰当。

  书的结构是并行的群像式,讲的主题也容易提炼: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找一个理解自己的人。所以大家都成了猎手,拖着疲惫的身躯找一个雕塑一般的寄托,倾注所有的感情,吐露咽喉中所有对其他人的欲言又止。仔细想来,整本书没有什么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也不是一般意义上有着完整起承转合结构的小说,不太通顺的翻译腔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造成了阅读障碍。但卡森大概真的是天才,所有的章节的最后一句话,都让人如鲠在喉,那些经过翻译少了一半灵气的句子,仍旧带着森森的冷。阅读过程中的我像是时时刻刻手心攥着一块一块冰,凉意渗进骨头里。

  有人说卡森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完全不假思索,这一点我无从得知,若真是这样,那这个天才的名号前面还需要一些更加耀眼的形容词才能完整表达我对她的崇拜。在看完整本书后我对书里人物的设置佩服的五体投地,尤其是辛格先生,他是一个哑巴,这样的人设真是太妙了,这样的只能单向吸收的,无法反馈的,容易被人们的主观意识塑造成神的设定,真的再合适这本书不过了。但令人觉得惊奇的不仅仅是这一个人物,围绕着辛格先生的四位人物也同样丰满,同样代表性十足,几乎涵盖了大部分人的孤独的种类。医生:有明确的目标并长期为之奋斗,但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导致一点成功的出路都看不到的孤独;女孩:青春期的与众不同,有对文艺的爱好与兴趣,但家庭环境不匹配,在青春期意识觉醒时觉得格格不入的孤独;小矮人:因为身材原因而无法合群,对世界和社会都过分愤世嫉俗的孤独;咖啡店老板:对人情世故有着深入体察,但即使这样也免不了丧偶命运,睁着眼抽离看世界却仍旧不知如何是好的孤独。

  太形象了,这所有的人物,以及他们最后因为丢失了猎物而改变的命运。承受不住自杀、被动或主动离开、泯然众人、站在原地毫无办法。细细想来,这样细致描绘的群像中大家最后都得到这样相似的凄惨命运,真是让人看了心生绝望。也正是因为他们看似毫不相同实则如出一辙,才会让人觉得自己,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逃不掉。而且这些人物精巧的设计感让我怎么样也无法把这部作品和”不假思索“联系在一起。看完之后我心里堵着一口气,对于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理解感有了很长时间的困惑。

  是的,我和书中的人一样一直在追求理解感,但有些不同的是,我很在就意识到了孤独这个主题:人和人是没办法相互理解的。顿悟的瞬间我有种被水没顶的挤压感,那并不是特别令人不快的巨大的悲痛,相反非常连续,甚至让人感到习惯。在接下来一连几天的晴天里,我都沉浸在这种反复的悲哀中。

  但即使这样,即使我脑子里清晰地给理解判了死刑,我也仍旧管不住固执的唇舌,我觉得自己心里应当是很烫的,但凡有人对我说的字句有一点欣赏的倾向,我就会很努力的发出声音,好像说给那些人听,我就能被理解了。

  但我又太清醒了,或者说我没有碰到一个用悲悯目光关注我的辛格先生,大家也有各自的唇舌,努力发出不同的声音,于是我很快就知道大家想要说的并不是一样的话,也就沉默了起来。再后来,我好像学乖了,很努力分辨周遭声音中有没有我想听到的那一句,若是听见别人说了原本该从我喉间溢出的字句,我就欣喜若狂得想要和那人相拥。但我渐渐又明白,大家只是恰巧想到了相同的话,而原本该说出的下一句,也是千差万别的。

  我也就懂了,这样的寄情是多么固执的愚蠢。但却总没有办法不对别人抱有期待,某一天我又因为与人谈到一些意识层面的词而心生期望,但对方苦行僧一般的态度让我感到,自己单方面的倾诉就像是在面对辛格先生一样,而作为倾听者的对方,对我却并没有相同的表达欲。

  我和这位先生的聊天和我的阅读是并行的,而我感受到他的态度的那天,正是我读完书的第二天,这种奇异的感受让我忽然对追求理解感有了新的认知。

  好像我们求取的并不一定是”那样一个人“,只要有求取的这个动作一直在进行,自己也就永远有寄托了。

  于是我在日记里写下:

  “那些很用力倾注的大词,隆重的,有着誓言般面孔的,‘理解感’、‘认同感’、‘共鸣感’,它们过于主观,以至于才生出苗头就疯狂生长起来。那些词太美好了,让人心生向往,但若是知道它不会真的实现,仍旧花一辈子时间去求取,也照样浪漫。”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五):人生本就孤独

  这世上,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也许有人试图了解,也许有人试图靠近。可不管有多少人陪伴,我们都会觉得孤独。人生本就孤独,一群人狂欢过后,便是一个人的孤单。曲终人散,只有孤独从不走远,它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直到永远。

  卡森•麦卡勒斯的这本《心是孤独的猎手》描写的是一群孤独的人,他们在各自的世界里活着。他们都与一个叫约翰•辛格的聋哑人相识,把自己的快乐与烦恼向他倾诉。辛格成为了大家的倾诉对象,却从未有人试图了解过他。没有人问他是否乐意倾听他人的话语,也没有人在意这件事。人们总是善于倾诉与表达,而不是倾听。一群孤单却没有人理解自己的人们,当有某个人可以当作倾诉对象时,他们便会不顾一切的吐苦水,无论对方是否愿意或是否真正听懂,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安静的倾听者。这样一群人,在卡森的笔下是挣扎且痛苦的。孤独,是没人能理解的痛,也是心灵深处的缺失。这个小镇上孤独的人,他们的人生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杰克•布朗特是一个爱喝酒且邋里邋遢的疯子,没有人愿意与他交流,他的脾气很差,动不动就发火。他努力尝试着改变,改变这个国家的贫富差距。当他看到小镇四处肮脏不堪,人们为了生活而苦苦挣扎时,而那些富人则站在顶端将财富垄断,成为上流社会的人时,他愤怒,他怨恨,他想改变这一切,想让人人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权利,而不是活在欺瞒和懦弱下。他四处奔走,试图组织起一个反抗联盟。却在无意中发现那些成员欺骗他的钱去吃喝玩乐。他感到绝望,他恨自己也恨他人。他到处演讲,试图让他们明白这一切道理,可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的话语。在一个没有丝毫希望却又无人试图反抗的世界里活着,他是一个失败者,每天被自己压的透不过气来。他逃避现实,嗜酒如命。就在这时遇到了那个聋哑人辛格,他找到了突破口,把这些都告诉他。

  比夫•布兰农是小镇上的酒馆老板,他是一个奇怪的人,喜欢仔细观察研究别人尤其是怪人。而这些却与他的妻子爱丽丝相反,他们在一起数十年却如同两个陌生人,互不干扰也从不体谅。妻子对自己的行为不理解,自己也不喜欢妻子的作风,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爱过她。而当妻子去世时,他又十分想念当初有人陪伴的生活。他也许并不爱她,甚至都不怎么想起她,可却习惯了有人在身边作伴。辛格毫无疑问就是他喜欢研究的那一类怪人,而对于辛格,他也并没有去试图探索过他的生活,只是一味的倾诉,将自己的烦恼吐给他。

  米克•凯莉是小镇上的假小子,一个十二岁喜欢穿牛仔背带裤的小女孩。她对于音乐极其敏感,有着小小的梦想,希望某一天能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却没人能理解她。这个梦想不算太大,却因为家里贫穷且兄弟姐妹众多而得不到实现。在弟弟巴伯尔不小心开枪打伤邻居家四岁的小芭比后,家里的经济变得十分困难,欠下巨额债务还不上钱。这让她的梦想破碎,尽管她试图在读书期间去打工,却搞砸了这一切。她喜欢寄住在她家的租客辛格,喜欢和他聊天,喜欢和他相处。

  本尼迪克特•马迪•科普兰是镇上的黑人医生。他一直想让黑人独立,获得真正的民主与自由,不想被叫“有色人”。他将自己迫于反抗的思想强加给妻子和孩子们,却发现效果适得其反,他愤怒的殴打妻子,甚至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没有人理解他,他一直是孤独的个人。在多年后,黑人的社会地位依旧如此,没有丝毫改变。他的苦恼只能向辛格倾诉,试图得到缓解。

  约翰•辛格是聋哑人,他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却因为某些事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也是一个孤独的人,来到这个小镇后成为了这群孤独人们的倾诉对象。他们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他,而他也从来只是安静的听着,他不太明白为何他们都喜欢来找他聊天,也从未听懂过他们在说的东西。他们说着他完全没兴趣也并不了解的事,但他只想着他的朋友,胖胖的安东尼帕罗斯。那才是他真正的好友,也是他的倾听者。他三次去看望好朋友,给他带礼物陪他玩耍,安东尼帕罗斯对他是如此重要。没有他在的日子,即使有再多人也是孤独的。

  而当辛格自杀的那一刻起,这一切都结束了,孤独的人们没有了倾诉对象。酒馆老板比夫继续保持理性,试图不让自己感情用事;黑人医生科普兰妥协女儿的建议,回到乡下养病;嗜酒的杰克离开了这座小镇,去寻找新的光明;追梦的小女孩米克,继续去上学……当曲终人散时,一切又重新回到了原点,就像没发生过一样,可只有他们记得曾经有个叫辛格的人倾听过自己的烦恼。孤独的人继续孤独,狂欢只是暂时的,派对散场后便是一个人的孤单。他们每个人都尝试着努力改变这一切,却每每都以失败告终。而当倾诉结束,他们又都重新踏上这条人生之路,有人的选择妥协,有的人则继续前行。人生本就孤独,陪伴只是一时,更多的是自己一个人走。

  作者卡森•麦卡勒斯围绕着孤独展开故事,从小镇上一群孤独的人出发,写出了他们不同的人之间的不同烦恼与无奈之感。而在本书中又反映出了当时美国小镇的生活状态,黑人的不公待遇,法西斯主义的强权政治,贫富差距的扩大与压迫等……有人试图反抗却奈何一个巴掌拍不响,而更多的人则选择逆来顺受,甘愿做最底层的人。他们都是这个小镇上的人,却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书中讲述的是孤独的故事,也是现在我们最真实的感受。

  人生本就孤独,没有人可以陪你到终点。即使中途有人作伴,却也终会有散场的那一天,到那时我们还是孤独的人。我们会遇到很多人,而真正能够了解自己的却只有那么一个,或者没有。在这孤独的人生路上,若是有人能懂自己是十分幸运的,而更多的则是一个人的好天气。孤独,让人成长,也让人害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