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无意间听到有人叫她宝贝
我有光芒,此生不灭
今天去超市。在超市门口看到一个很有气质的小姑娘站在门口玩手机,这时一位阿姨从里面走了出来,说了句“宝贝,走了”,然后女孩一蹦一跳地跟在她身后走了。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内心的羡慕要溢了出来,那声“宝贝”,多好听的声音,多么幸福有爱的声音,尽管那是属于别人的,今天就暂且借我一宿吧,让爱的声音陪我入眠,真的好羡慕!
刚看开头的时候,我甚至以为那对母女是我跟女儿,因为正好白天我跟她去了超市,平时我们也是这样说话的。
她说,“宝贝”这个称呼暂且借我一宿吧。
挺让人心疼。
只短短的几句话,就可以看得出来父母与她平时的相处模式与交流方式,他们从来没这样称呼过她,甚至,他们从来没向她表达过爱。
我想这是一定的,否则她怎么能对这个场景这样念念不忘,一直回味着叫着“宝贝”的声音?
这是她对爱的向往,是那个曾经幼小的她,对爸爸妈妈温柔的对待和温暖怀抱的向往。
我一直都觉得,小孩子生下来,就是应该被爱的,被呵护的;长大后,是需要被理解,被宽容,被给予自由,被忍耐的;再长大后,是应该被给予支持,被提供温暖安全的避风港湾的。
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要付出许多,忍耐许多,甚至受很多委屈的,可是反过来想想,如果不能给予孩子上述那些,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呢?只是为了血脉的延续?只是一时性起的产物?或者,只是因为生而为人,应该有个孩子?
给孩子多少爱都不嫌多,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理念。
我怀孕的时候曾经加入一个孕妈群,大家的待产期都是2008年,怀孕的时候交流交流孕期情况,生了娃后交流交流育儿问题。
里面有个宝妈,她的女儿叫小茄子,生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比糖小姐小了差不多十天。我之所以记得这么深刻,是因为她在群里有一次发言令我很震惊。
那时我们的孩子都刚满月没多久,当初乖乖的小宝宝们都开始作妖,比如喜欢被抱着,不抱就哭,甚至必须抱着才肯睡觉。
对于这个情况,小茄子的妈妈说,小茄子哭的时候他们就让她在床上哭,她跟老公靠在门框上看着她哭,边看边笑着说话,他们不会去抱她,他们认为不能惯着孩子,要让她自己知道哭是没用的,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几次下来后,她就不会以哭来引起父母的关注了,自然就会变乖,也会更加好带。
不解的是,难道小宝宝不应该是被抱着被哄着被安慰着吗?如果不这样,那么刚刚来到世界的小宝宝,难道不是很无助很害怕吗?
不确定的是,我跟她一样,也是第一次做妈妈,我不知道究竟是她的方法对,还是我的方法对,毕竟她的理念听起来很有道理,毕竟我的做法与她完全相反。
我女儿从下生就是个“超难养型宝宝”(大家可以自行百度这个称呼),具体表现就是哭和必须抱着睡。
她哭的时候是歇斯底里,怎么哄都没有用,都说是肠绞痛,我觉得不是,我觉得还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小婴儿,虽然他们看起来无知无识,混沌未开,但无知无识和混沌里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他们能看到什么,或者是随着他们的出生,在思想意识里残留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我女儿每天都那样大哭,一哭就两个小时,这一点跟我小时候倒是非常像,我也记不起当初我为什么也要那么拼命哭。
还有就是白天必须抱着睡,在大人怀里可以睡得非常熟,只要你试图把她放在床上,后背贴一贴床,铁定哭,屡试不爽。
还好夜里不用抱着睡,但常常半夜醒来哭,喂奶也没用,唯一管用的方法,就是糖爸抱着她在地上小跑或大跳,一哄一个多小时,睡着了再放在床上。
就这破孩子把我给累哭好多次,我大令听说后,给我发来信息,说:这乖女没治了!
就是这乖女,过了一百天后,咔嚓就好了,跟变了个小孩儿一样,从那以后越来越好带,越来越懂事,当然,也越来越让人心疼。
小茄子妈的话我一直记到现在,她描述的场景一直在我脑海里,只是时间太久,那个群不在了,彼此再也联系不上了。
我想说的是,也许她错过了给予孩子爱的最好时光。
都说孕妇难,新妈妈难,其实比我们更难的是刚刚出生的孩子。他们在妈妈的腹中十个月,被温暖的羊水包裹着,被子宫和妈妈的皮肤保护着,时时听得到妈妈的心跳。
突然间,他们要么要被狭长的通道挤压而出,要么被人一把捞出来,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里喧杂不堪,光亮刺眼,因为不再有温暖的羊水而觉得浑身寒冷,之前所有的安全感都消失了。他们甚至不知道乱挥的小手和乱蹬的小脚是自己的,对于他们来说,唯一的感觉就是孤单,无助,甚至是恐惧。
这是人类的本能,就像刚下生的婴儿马上就知道如何吸吮乳头一样,孤单,无助,与恐惧,也是我们的本能。
我们在孤单、无助、恐惧时需要什么,小婴儿同样需要,他们能够发出的唯一的需要信号,就是哭。
饿了哭,尿了哭;冷了哭,热了哭;不开心了哭,闲着没事儿,想想也不能干啥,于是也哭;或许,它们的意识里残留了些什么,干净的眼睛见到了什么,也只能哭。
要抱着TA,哄着TA,抚慰TA,TA会感受到你温暖的怀抱,温柔的细语,听得到你的心跳。
这是爱,每一个生命来到世界之初,都应该得到的无条件的爱。
孩子长大后,这爱就成为了尊重,理解,给予自由,甚至是付出,忍耐,毕竟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父母的附属物。
我女儿已经十三岁了,我们经常抱在一起,腻在一起,会亲亲,我一直管她叫宝宝,但当她听到我也这样叫我们的猫和狗时,她会吃醋,她不再让我管她叫宝宝,而是宝贝,就是开头那个女孩子所心心念念的,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宝贝”。
我想,就算我女儿长到二十三岁,四十三岁,我也会这么叫她。
相信我,每个孩子都需要很多很多爱,当然,父母都是爱孩子的,爱的表达方式也有很多种,那么不妨将最表面最直观的爱表达给孩子,即便我们的父母是那样内敛,从来没这样对我们表达过,但我知道,其实我们很需要。
这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根基,是TA一生能否获得真正幸福的重要条件,这个根基不稳,这个条件缺失,孩子大概率上会吃更多的苦,摔更多的跟头,为错的人付出更多。究其原因,只是因为TA想得到那么一点点爱。
缺爱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加敏感,以自卑支撑起强大的自尊;
缺爱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自我贬低,但凡得到一点关心和爱,都会觉得自己不配,当真正接受了那份爱,可以放弃甚至牺牲一切去换得对方的存在,比如金钱,比如自尊;
缺爱的孩子,长大后会极度缺乏安全感,渴望亲密关系,又惧怕亲密关系,不敢接受感情,或者所有感情都全盘照收。
缺爱的孩子,在择偶问题上难以看重自己的感受,更容易轻易付出自己的一切。
当然,你会说小旗你说的都是感情和关系,可人生不仅仅只有感情和关系啊,还有学业,工作,赚钱能力,缺爱的孩子这些都可以完成得很好,成绩优秀,工作能力突出,经济收入高,这就像一个人穿着华丽的衣裳,不会有人看得到他身上的疤痕,也看不到他心里的黑洞。
感情和关系,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人类获得内心幸福的根基。
这篇文章并不是让每一个读者去怨怪自己的父母,或者从前我们会怨怪,但是现在应该理解,以他们成长的时代背景,所受到的教育,以及自身的感受力,能够做到的人太少了。
值得庆幸的是,处于中年时期的我们,赶上了一个不错的时代,我们开始对心理有了一些了解,可以稍微重视一下心理健康;在社会的发展之下,我们开始有了一定的觉醒力,无论向后看还是向前看,很多问题都已经开始变得通透。
我要说的是,人在童年期间因为缺爱而造成的黑洞,可能一生都无法补救,就像我们小时候特别特别喜欢一个玩具,心心念念的一个玩具,现在买了,再也不会有从前的欣喜。所以,对待我们的孩子,要给他们很多很多爱,当然,这种爱也是多面的,比如尊重,理解,包容,也有语言表达和肢体表达,告诉他们妈妈爱你,经常拥抱他们,亲吻他们,永远接纳他们,哪怕他们犯了错误,也张开怀抱接纳他们。
所以说啊,这一代父母,真心辛苦。要赚钱,要懂得爱,更要是表达爱,可是小时候又没有得到过,怎么办?
自给自足。我们的余生,实在应该最先弥补自己,这样给出的爱,才是有质量的。
宝贝们,辛苦了,宝贝们,作为“夹心饼干”,我们都挺棒,但无论如何,也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再做夹心饼干,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得到来自父母的足够的真正的爱,祝愿他们的一生如同蜜里调油,再也不用借别人的“宝贝”入眠。
· End ·
女人什么时候会允许别人叫她宝贝?
每时每刻。比如她的父母,她的爱人,她的闺蜜,其中只有父母会从小到大一直这样叫她。我也在想,比如等我女儿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我还会这么叫她吗?
会的,那有啥呀,我女儿是我大宝贝,我外孙儿是我小宝贝,虽然想得有点儿远,但想想就会很幸福,对吧?
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啊,孩子再大,也是我们的孩子。再者,我妈也是我的老宝贝!
早上发财,宝贝们。
欢迎阅读苏小旗其他文章
菩萨,祝你身体健康
真搞不懂那些精神病院是怎么想的
“我老婆太勤俭持家了,我想跟她离婚”
大姐与美女
兄弟相残杀,父子如仇家
好物推荐
你猜这是啥?
你猜这又是啥?
感谢经历
,
这一路的深意
。
姑小
苏旗
| 苏小旗。自媒体人。东北女子客居江南。三观不错。五官更好。善养猫。善自拍。善买衣服。比年轻时更美丽。精神在云之上。眼睛在泥土之下。心在云与泥土之间。一切皆可用文字表达。愿你好。更愿我自己好。 |
长按关注苏小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