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与社交焦虑症读后感1000字
《害羞与社交焦虑症》是一本由【美】林恩•亨德森(Lynne Henderson)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害羞与社交焦虑症》精选点评:
●成功治愈了全球数千万患有社交障碍的青少年和成人
●挺好的CBT训练方案!对喜欢鸡汤或者玄学的读者来说可能会失望吧。 其实不枯燥,但是很严谨,把整个治疗过程讲解很详细了~
●推荐了很多其他的好书
●不要想那么多,不要胡思乱想
●收获是发现自己的交际恐惧症并不算很严重hhh只是内向、性格原因和不善交际,真是想太多了,一个把没病当有病的活体案例。没看完,不打分了。另外,本书似乎只针对一对一或团体治疗,如果有病,建议咨询专业医师,不要指望这本书自救。(当然这本书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别想那么多。
●读了一点,做了测试,原来我不是社交焦虑,而且属于非常正常的(相对于社交退缩的“正常”),那就不继续读了哈哈哈。挺实用的。
●一个人是否自信,从他平时得到别人夸奖之后,他的回答是肯定自己还是否定自己,抑或是接受但不觉完美等各种形式的回答上就可以看出来。由于是平常的聊天所以回答的时候也是比较随意的,因而是真实想法的自然表达。这本书思想见解上有启发性,行为上有指导作用。对我来讲开卷有益,所以五分好评。
●不错,但是社交问题最大的困难在于突发和不可预测,这就很难去刻意练习。
●以前总是以为自己有比较严重社交恐惧,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社交恐惧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严重,而且虽然没有刻意去做里面要求的练习,也感觉社交焦虑有一定程度的减轻。
《害羞与社交焦虑症》读后感(一):虽然操作性强,但最大的问题却是
《害羞与社交焦虑症》读后感(二):抓取负性思维日常练习
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原理就是通过矫正一个人的认知来安顿情绪和改善行为的。所谓知情意,知是认知思维,情是情绪情感,意是意志行为。是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想法导致了喜怒哀惧的情绪和攻击逃避等相应行为。
对于有社交焦虑症的或者有社交障碍的群体来说,这本书诠释了认知行为疗法对这类群体的实用性框架,和大多数讲CBT的理论书差不多没什么新意。但这个框架是很好的,用起来也是有效的。多做家庭作业日常练习。
日常能够激起我们内心焦虑不安的社交情景中,我们不管当时还是事后记录,我们在那个情景中引起情绪体验的内在第一瞬间自动想法是什么,把那一念抽取出来探讨其合理性,就是抓取日常暴露的社交情景症状的负性想法,记录焦虑症状给分,对自动化想法相信程度是多少,进行质疑,用证据驳斥想法,用比较中肯的想法取代之,降低社交情景的焦虑等级。
重复几周练习,把对自己有焦虑体验的情景时冒出的自动想法抽取出来。无非就是几种,归类认知错误,驳斥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达到认知重塑的目的。
佛学四圣谛讲苦集灭道,在这个作业中苦就是认清症状,集就是确知病因是认知有误,灭就是就是知道可以改变错误认知,道就是治病之药——重建认知,进而改善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
《害羞与社交焦虑症》读后感(三):菲利普 • 津巴多作序推荐
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刻像当下这样,对人们的社交技能有着如此高的要求。人们要想在当下社会立足,就需要娴熟的社交技能,这样才能和他人建立联系并成为朋友,为自己编织牢固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还有研究表明强有力的社会支持能够使个体长寿。社会支持是社交的黏合剂,能够让人们的身心免受疾病烦扰。然而,同样是在当下这个时代,随着社交孤立和社会冷漠的频繁出现、虚拟网络世界不断挤压现实生活和现实交往的生存空间,以及地理空间上的迁移越来越频繁,我们发现,要像以前那样建立牢固的社会关系、编织自己的社交网络已变得十分困难。
最近的人口学调查结果显示,独居、不婚、少育、不育及频繁迁移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容忽视的显著趋势,与此趋势齐头并进的则是大众的共同活动越来越少。例如,人们宁愿自己孤身一人打保龄球也不愿参加团队或与伙伴们组队。年轻人宁愿宅在家里看《老友记》也不愿出门多交朋友或与老友加深友谊。“沙发土豆”(couch potatoes)(指整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的人数倍增,他们消极地将自己的生活全部投入到不真实的“真实”当中,电视成为了他们人际关系的替代品。青少年整日沉溺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中不能自拔,在竞争、暴力至上的游戏世界中,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友善之心不断被冷漠和残忍所吞噬。现实交往被电子邮件和网络聊天室所取代,人们用电影满足幻想,用电视填补空闲。
许多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人们体验到的害羞情绪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是由现代社会的社交孤立行为造成的。要了解这一趋势产生的原因,我想我们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人们是怎样掌握用于人际交往的语言的?又是怎么掌握如此多的对日常交往至关重要的非言语行为的?
对这两个问题作简要回答就是,人们并没有掌握那些用于人际交往的隐性技能。因此,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会感到手足无措、尴尬难耐。就像学习母语一样,要会说,则先要听,然后大声练习并得到正确的反馈,掌握“社交语言”同样也是如此。要想与他人交往,我们必须先仔细观察他人是怎样做的。他人会给我们示范正确和错误的社交方法,我们先仔细观察,并铭记在心。之后,再将从他人身上学到的社交方法付诸实践,并虚心接收反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反复地不断练习,才能提升自己的社交技能。
社交技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个体,就像刚踏上异乡土地的旅人。他们不懂当地的语言,无法融入当地的生活。因此,即使像提出一个简单的要求这么容易的事情,他们做起来也会显得十分笨拙、幼稚。这对不善社交的人同样如此,除了基因和社会环境这些影响害羞的一般因素外,人们的害羞感往往还来自社交尴尬和社交技能的不娴熟。不知道在社交情境中如何行事和表现,是许多人感到害羞和忧虑的原因。而在面对让他们感到不适的情景时,不善社交的人通常简单地选择回避。在这些人中,有些人知道该怎样做,但是长期的独处和回避让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自己的社交技巧,因此他们最终也选择了回避。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情况是,现代社会挤压了人们的时间,人们感到越来越忙,能够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就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牺牲他们所谓的“不重要”的时间,如和家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与邻居、友人共度的休闲时刻以及参加公共活动的时间。对于这些人来讲,这种牺牲就意味着之前的社交技能无用武之地了,而能够锻炼、练习和打磨自己社交技能的情景也被他们无情地抛弃了。
幸好,有林恩 • 亨德森的社会适应模型(social fitness model)来帮助人们疗方法来应对青少年和成人的害羞问题。多年的不懈努力让我们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而且,通过将团体治疗和个体治疗结合起来,能获得持久、稳定的治疗效果。另外,我们也在同样坐落于帕洛阿尔托市的害羞研究院(The Shyness Institute)进行关于治疗害羞的教育和研究。不论是害羞诊所的临床实践,还是害羞研究院的学术研究,我们在害羞治疗及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做出的贡献都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我们很难改变社会,但是作为心理学家,我们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人们注意并警惕现代社会对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我认为,在帮助人们减少甚至最终战胜害羞和社交焦虑上,本书介绍的方法还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
菲利普 • 津巴多博士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害羞与社交焦虑症》读后感(四):保持直视对方双眼
文章转载自 微信公众号 槽边往事
看到这篇文章有感,才来看着本书的,希望对你有用。
我们应该有个共识:你有的问题在我这里可能不成为问题,反之亦然。比如说:自信。什么是自信?自信在我理解中,就是一个人经历过巅峰,又从巅峰跌落谷底,再从谷底爬回山腰之后,内心获得的宁静状态。
人们对自己的相貌最没有自信,哪怕很漂亮的人也是如此。但我很自信,因为我经历过。从父母抱在怀里,走在街上,不断被陌生人要求亲一下捏捏脸蛋开始,到人们对我说:“小朋友,你得减肥了”,中间也就过去了六七年时间。再过了十年时间,我一度变得清秀起来,身高一米七四,满头飘逸长发,差不多都有人问我要传呼机号码了。但是我很快又膨胀起来,多出两三个下巴,肚子像外挑阳台一样向前伸展,需要猛吸几口气才能蹲下系鞋带。
就算这样,我也独立研究出拍照的技术:如果脸没有变形的话,无论下巴有多少层,拍照的时候可以把头略微前伸,拍出来就依然是一个下巴,看起来还能算得上是清秀---你看,事情就是这样,老天爷会在婴儿时期用生长激素挽救你一次,在青春期用荷尔蒙再挽救你一次,剩下的就只能靠你自主研发,自我救赎了。不过,在经历了这些起起落落之后,我终于找准了自己的定位,那就是努力去做一个不那么难看的胖子。所以,我对自己的相貌很自信。没有夸张,没有掩饰,没有扭曲,这就是我。你看见的这个形象,是我多次起起伏伏之后的结果。你觉得一般,那是因为你不明白许多人需要很努力才能做到一般。
当然我也很清楚,这种心灵历练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难度过高。通常情况下人们做不到内心自信,最多也就是勉力摆脱自卑,勉强把自己提升到不自信的阶段。既然由内而外改变内心太困难,那么,我想介绍一种由外而内的方法。说穿了很简单,一共就八个字:保持直视对方双眼。
我认识许多人,开过许多会,发现一个人若是想给人带来自信的感觉,和高矮胖瘦,相貌声音肢体语言没多大关系,自信的来源都是来自眼睛。一个让人感觉很自信的人,永远都不会回避目光直接接触,总是选择直视对方双眼。而无论是飞瞟、斜视、垂下目光、一触即转,都让人觉得此人心虚,尤其是频率过高的时候,甚至带有一种猥琐感。哪怕是车展上的大叔,目不转睛、身体前倾地望向车模,也让人觉得他色得很专注,让他的欲望看起来几乎有点神圣。而在地铁上遇见小狗舔水那样的目光,在女乘客胸部和腿部不断闪烁,哪怕是一位一米八五的帅哥,还是会让人觉得极度猥琐。
之前,我也天真地以为直视源自内心的自信。在我刚上班那会儿,有个小领导经常叫我去训话。现在想来,多半是因为当时没有网络,也没有智能手机,所以抓个新来的大学生训话可以帮助他打发一点无聊时光。他就喜欢坐在办公桌那一头,提出一个问题之后睁大眼睛凝视我。这种对视令人毛骨悚然,他带着上位者的那种压迫感,眼睛都不眨地盯住我看。目光中没有任何感情,我就像是在和一只野生动物对视,因此总让我觉得他的瞳仁是金色的。
除了压迫感,他的目光经常带有高深莫测之意。让我摸不清楚他是赞同还是反对,总是觉得他对我的回答不满意,但是又不置可否。他可能是在看着我,又可能是在凝视我身后的虚空,像是在努力追寻思考着什么。有一天,他这么凝视我的时候,办公室里陷入了尴尬的沉默。在沉默之中,他突然扭动身体,抬起一边大腿,放了个屁。从那天起经过反复的观察,我得出一个结论:当他凝视着我,又仿佛在凝视虚空的时候,其实他不是自信,也没有在思考,他只是在努力把屁放出来。有时候成功,我就要屏息60秒;有时候不成功,他就会重新陷入凝视中去。
从此以后,他凝视我的时候我也主动凝视回去。我努力用自己的目光告诉对方:你是不是想放屁了?我知道。当然,这也不是没有副作用。一方面他发现我也凝视着他,这大概让他觉得很不舒服,也很没面子,这种训话就此终止。另一方面他觉得我桀骜不驯,也就越发地讨厌我,大家很快彼此就再也不用见面。
通过这段经历,我认识到直视对方双眼在许多时候和自信无关,更像是一种法术。只要你那么做,对方就会觉得你占据心理优势,你内心充满自信,你觉得稳操胜券。如果之前对方觉得你顺眼,就会越发欣赏起来;如果对方觉得你刺眼,就会越发厌恶起来。无论是哪一种,对方都认为你不是一个容易打发的角色,需要认真对待。
说到相貌这件事情,许多人不是好看不好看的问题,是没有机会得到别人第二眼的问题。那种在人群中一眼看过去就觉得漂亮的人,一百个人里也就一两个。剩下的大部分人如果你仔细去看,会发现各有各的风韵气度,也都有可观之处。问题就在这里,想要看出一个普通人不同于别人的精神气质,容貌上的优点,需要认真观察仔细欣赏,但是他们往往在第一眼就被放弃掉了。
为什么会被放弃掉?因为目光第一次碰撞,他们就立即退缩,转到别处去,让人觉得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如果你的目光看过去,对方的目光直接对过来,毫不退让,毫不闪避,那你瞬间就会觉得有些惶恐:这人如此精神气度,竟然一点不怕我的目光,为什么?于是就会看第二眼,主动去为这种自信找理由。理由总是不难找的,而且,人们总是喜欢有自信的人,觉得在他们面前,生活都一下子明亮了许多,忍不住也盲目地乐观起来。
所以,无论你自己内心多么羞怯,对自己的相貌多么不自信,哪怕是强制也要试着去直视。任何时候,始终保持直视对方双眼。然后,你会发现人们的对你的反应会和以前变得不一样。你说话有人愿意听了,你提问有人愿意回答了,他们会更认真地对待你。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迟早会意识到,人们相互打交道是通过表达想法,讲述故事,而不是脸---并没有多少人会一直盯着你的脸在思考它美不美。
最后我想补充一个实例。有一段视频,你可以去看个开头,回来告诉我你对视频里女孩子的感受。她是单眼皮,长相非常普通,但是在视频里你会觉得她很有魅力。原因是她始终在直视着你,让你不得不认真凝视着她。在真实的拍摄过程中,她面对的是摄影机镜头,那是比人眼更有侵略性,也更具压力感的存在。因为人人都知道摄影机会记录自己,会保留自己面部和动作的瑕疵。但是,当她那样毫不回避地直视镜头的时候,她就可以透过画面直视你的眼睛。
当你看着她的时候,想想别人眼中应该是个怎样的你。
《害羞与社交焦虑症》读后感(五):保持直视对方双眼
文章转载自 微信公众号 槽边往事
看到这篇文章有感,才来看着本书的,希望对你有用。
我们应该有个共识:你有的问题在我这里可能不成为问题,反之亦然。比如说:自信。什么是自信?自信在我理解中,就是一个人经历过巅峰,又从巅峰跌落谷底,再从谷底爬回山腰之后,内心获得的宁静状态。
人们对自己的相貌最没有自信,哪怕很漂亮的人也是如此。但我很自信,因为我经历过。从父母抱在怀里,走在街上,不断被陌生人要求亲一下捏捏脸蛋开始,到人们对我说:“小朋友,你得减肥了”,中间也就过去了六七年时间。再过了十年时间,我一度变得清秀起来,身高一米七四,满头飘逸长发,差不多都有人问我要传呼机号码了。但是我很快又膨胀起来,多出两三个下巴,肚子像外挑阳台一样向前伸展,需要猛吸几口气才能蹲下系鞋带。
就算这样,我也独立研究出拍照的技术:如果脸没有变形的话,无论下巴有多少层,拍照的时候可以把头略微前伸,拍出来就依然是一个下巴,看起来还能算得上是清秀---你看,事情就是这样,老天爷会在婴儿时期用生长激素挽救你一次,在青春期用荷尔蒙再挽救你一次,剩下的就只能靠你自主研发,自我救赎了。不过,在经历了这些起起落落之后,我终于找准了自己的定位,那就是努力去做一个不那么难看的胖子。所以,我对自己的相貌很自信。没有夸张,没有掩饰,没有扭曲,这就是我。你看见的这个形象,是我多次起起伏伏之后的结果。你觉得一般,那是因为你不明白许多人需要很努力才能做到一般。
当然我也很清楚,这种心灵历练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难度过高。通常情况下人们做不到内心自信,最多也就是勉力摆脱自卑,勉强把自己提升到不自信的阶段。既然由内而外改变内心太困难,那么,我想介绍一种由外而内的方法。说穿了很简单,一共就八个字:保持直视对方双眼。
我认识许多人,开过许多会,发现一个人若是想给人带来自信的感觉,和高矮胖瘦,相貌声音肢体语言没多大关系,自信的来源都是来自眼睛。一个让人感觉很自信的人,永远都不会回避目光直接接触,总是选择直视对方双眼。而无论是飞瞟、斜视、垂下目光、一触即转,都让人觉得此人心虚,尤其是频率过高的时候,甚至带有一种猥琐感。哪怕是车展上的大叔,目不转睛、身体前倾地望向车模,也让人觉得他色得很专注,让他的欲望看起来几乎有点神圣。而在地铁上遇见小狗舔水那样的目光,在女乘客胸部和腿部不断闪烁,哪怕是一位一米八五的帅哥,还是会让人觉得极度猥琐。
之前,我也天真地以为直视源自内心的自信。在我刚上班那会儿,有个小领导经常叫我去训话。现在想来,多半是因为当时没有网络,也没有智能手机,所以抓个新来的大学生训话可以帮助他打发一点无聊时光。他就喜欢坐在办公桌那一头,提出一个问题之后睁大眼睛凝视我。这种对视令人毛骨悚然,他带着上位者的那种压迫感,眼睛都不眨地盯住我看。目光中没有任何感情,我就像是在和一只野生动物对视,因此总让我觉得他的瞳仁是金色的。
除了压迫感,他的目光经常带有高深莫测之意。让我摸不清楚他是赞同还是反对,总是觉得他对我的回答不满意,但是又不置可否。他可能是在看着我,又可能是在凝视我身后的虚空,像是在努力追寻思考着什么。有一天,他这么凝视我的时候,办公室里陷入了尴尬的沉默。在沉默之中,他突然扭动身体,抬起一边大腿,放了个屁。从那天起经过反复的观察,我得出一个结论:当他凝视着我,又仿佛在凝视虚空的时候,其实他不是自信,也没有在思考,他只是在努力把屁放出来。有时候成功,我就要屏息60秒;有时候不成功,他就会重新陷入凝视中去。
从此以后,他凝视我的时候我也主动凝视回去。我努力用自己的目光告诉对方:你是不是想放屁了?我知道。当然,这也不是没有副作用。一方面他发现我也凝视着他,这大概让他觉得很不舒服,也很没面子,这种训话就此终止。另一方面他觉得我桀骜不驯,也就越发地讨厌我,大家很快彼此就再也不用见面。
通过这段经历,我认识到直视对方双眼在许多时候和自信无关,更像是一种法术。只要你那么做,对方就会觉得你占据心理优势,你内心充满自信,你觉得稳操胜券。如果之前对方觉得你顺眼,就会越发欣赏起来;如果对方觉得你刺眼,就会越发厌恶起来。无论是哪一种,对方都认为你不是一个容易打发的角色,需要认真对待。
说到相貌这件事情,许多人不是好看不好看的问题,是没有机会得到别人第二眼的问题。那种在人群中一眼看过去就觉得漂亮的人,一百个人里也就一两个。剩下的大部分人如果你仔细去看,会发现各有各的风韵气度,也都有可观之处。问题就在这里,想要看出一个普通人不同于别人的精神气质,容貌上的优点,需要认真观察仔细欣赏,但是他们往往在第一眼就被放弃掉了。
为什么会被放弃掉?因为目光第一次碰撞,他们就立即退缩,转到别处去,让人觉得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如果你的目光看过去,对方的目光直接对过来,毫不退让,毫不闪避,那你瞬间就会觉得有些惶恐:这人如此精神气度,竟然一点不怕我的目光,为什么?于是就会看第二眼,主动去为这种自信找理由。理由总是不难找的,而且,人们总是喜欢有自信的人,觉得在他们面前,生活都一下子明亮了许多,忍不住也盲目地乐观起来。
所以,无论你自己内心多么羞怯,对自己的相貌多么不自信,哪怕是强制也要试着去直视。任何时候,始终保持直视对方双眼。然后,你会发现人们的对你的反应会和以前变得不一样。你说话有人愿意听了,你提问有人愿意回答了,他们会更认真地对待你。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迟早会意识到,人们相互打交道是通过表达想法,讲述故事,而不是脸---并没有多少人会一直盯着你的脸在思考它美不美。
最后我想补充一个实例。有一段视频,你可以去看个开头,回来告诉我你对视频里女孩子的感受。她是单眼皮,长相非常普通,但是在视频里你会觉得她很有魅力。原因是她始终在直视着你,让你不得不认真凝视着她。在真实的拍摄过程中,她面对的是摄影机镜头,那是比人眼更有侵略性,也更具压力感的存在。因为人人都知道摄影机会记录自己,会保留自己面部和动作的瑕疵。但是,当她那样毫不回避地直视镜头的时候,她就可以透过画面直视你的眼睛。
当你看着她的时候,想想别人眼中应该是个怎样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