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的读后感大全
《正见》是一本由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作,平装出版的2007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绪所扰,苦痛来自本心。放下爱恨,无谓自我,解脱也许都是世人所愿。
●宗萨生于1961年,从照片和视频怎么看都不像这个年纪,我非常喜欢看他的开示,基本上都是既诙谐,又直指真相与人心。 这本书也很好读,消除常人对佛教和佛学的很多误解。宗教界把佛教当哲学,哲学界把佛教当宗教,所以它即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所以我慢慢的走近了,被引领着走出了人生中最苦最煎熬的一段时光。 宗萨以更加易懂的方式解读了佛法的四圣谛,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在本书的末尾,宗萨说,愿它带来某些好奇心。我也慢慢的找回我的好奇心了。
●祛魅祛魅
●这是我看过的最言简意赅的佛教相关书籍,当然相对的篇幅的关系,草草带过了一些很重要的论点,从而让整本书的说服力和逻辑上显得火候不够。 但是单从这一点就否认这本书是不对的,本书信息量很大,但是把从一个普通人角度会对“佛教”提出的基本的问题,都有了相应的解释和回答,在此之上又很好的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如果有人想从零开始了解佛教的话,我会选择推荐这本书。
●再读
●读完很感动
●星期五的下午,一切烦躁到达顶点,于是点开了这本书。 | Update:我读的非常非常慢,一个星期之后读了大概40%。 | 读完了。和友交流,人生太漫长了,怀着正见在热闹的滚滚红尘中走下去吧。
●佛教的四法印见地: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超越概念。
《正见》读后感(一):此生
最让我不解的是,我们花了这么多努力,却只去获得只能享用于此生的物质回报。如果唯一的价值只是让自己、眷属和朋友有钱有势的话,那么抢劫、诈欺、贩毒等各种可怕的事情,如果不是怕被逮捕,还有什么做不出来?设若连这也不怕了,那么我们何必还需要伦常、道德、善行、慈悲,甚至对国家的忠诚?因此,如果所有人想的只是这单一、相对短促的一生,结果可能是社会瓦解。
《正见》读后感(二):佛教可能不是你以为的那样那个样子
看到这本书,有一点意外,因为朋友一直强烈推荐。当了解到这是一本关于佛教的书,我就想的修道。
真正看了这本书,以后还是觉得很意外,佛教的正统观点就相当于古代的哲学。这一点是最出乎人意料的。一直以为佛教是劝人行善的宗教,现在才知道佛教,是追求真理的宗教。
人总是被名和利蒙蔽双眼,在世间忙碌奔波。 放下自己的欲望,才把这一切看得更明白。
《正见》读后感(三):对四法印粗浅的认识
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1.无常:要接受万事万物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关系。痛苦往往是来自于对无常的恐惧,可无常只是代表着变化,并非一定是坏的方向,或者是死亡的意思。
应对方法:认识到无常这一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是无法更改的。如果世上有两件事无力更改,一个是死亡,另一个就是无常。
2.无名:无名的喜乐只不过是不断高估对自己有利的可能性,以及低估障碍而已。值得一提的是,分别心加重了无名,执着和积习,使人愈加痛苦。
应对方法: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看着它的起落,放下我执,打破积习的惯性。
3.无我:没有一个自性叫我和我的,它们是你的幻想而已。物理学上的波粒二象性把一切世间可见像的本质描述成正玄波,也就是能量波。人的肉身是快速消亡聚集的粒子,变化从未停止,就如同火把转动变为了火圈,可其实火圈并不存在,是我们指幻为实。只是我们能接受火把这个例子,却不知万物皆是如此。
这一切可归结为两个字:空性。
应对方法:你是否愿意观察事物的全部部分和隐藏部分,通过分解,剖析一切的一切最终发现,无它,只有空。
书中有个不错的例子,布景设计师或摄影助理看电影的例子,专业人士会脑补出我们普通观众看不到的画面(收声,打光,吊威亚……),好像魔术解密一般,揭穿了幻想,可是他们还可以享受影片,这就是佛陀超然的幽默。
4.证悟:一把刀变锋利来自于两种消耗,磨刀石和金属。同样证悟也是这样,它是污染的耗尽,污染的对治也耗尽的结果。
证悟是超越时空和思维概念的,无法被我等凡夫俗子轻易理解,故此只简单抄录原文,没有所谓的应对方法。
《正见》读后感(四):另一种人生观
这可能是一本需要反复读的书。
佛家不讲崇拜,只陈述真理,与其定义为宗教,不如定义为一种哲学,或者一种人生观,一种与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迥异的人生观。
这本书讲佛陀的“四法印”。
诸行无常: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
诸漏皆苦:一切情绪皆苦;
诸法无我:一切事物皆无自性;
涅槃寂静:实现涅槃超越。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因缘际会是合,亦会为分。诸行无常,一切和合皆为无常,这句话本身不含有价值判断,不喜不悲,这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既得之,患失之,但若没有得,也便没有失。花谢花开,月圆月缺,皆是因缘,既然如此,又何必葬花?理解了这一点,也便告别了执念。
快乐是什么?科学家或许可以以大脑皮层上的刺激来解释快乐,快乐源自自身感受。快乐不依赖社会化的定义,可快乐又必然要凭借外物。久旱甘雨,他乡故知,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可又有哪个是长久的?既然诸行无常,那寄托于无常之上的快乐又岂会是真正的快乐?自然便是悲喜同源。林妹妹喜散不喜聚便源自此理,"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 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我们不掌握绝对真理,诸事皆建立在我们定义的概念上,所以我们的“理性”可能事实上并不“理性”,我们的存在也可能只是标签附加在不真实存在的现象上。执着于我们自身的觉受,去追逐并不存在的幻象,是痛苦的源头。
如何涅槃?什么是证悟?证悟让人从无明的困惑中解脱出来。“我们像是沙滩上的儿童,忙着堆造沙堡,而圣者恰如阳伞下望着我们的成年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系?体会以上这些,或许便是证悟?甚至对于“证悟”本身,若是我们能够“证悟”,也便没有了“证悟”。
《正见》读后感(五):《正见》笔记
听书: 一、佛陀宣说的四法印,也是这本书的核心: ①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②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③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④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二、拆解 ①诸事无常。 一切万有,包括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情绪和感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组合而成。两种或多种元素和在一起,新的现象就会产生。整个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会改变。 我们能认清因缘的不稳定,就会了解自己有力量转化障碍,并且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而绝望或者盲目,都是相信恒常的结果。 ②诸漏皆苦。 任何具有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质的事物,即是痛苦。(比如,爱或许是愉悦而令人满足的,但它不会凭空独立地出现,至少需要一个对象。因此,它就常受束缚了。得不到爱痛苦,看到爱离去痛苦,担心失去爱也是痛苦。) 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所有的情绪都是痛苦,爱也是。(例如:失恋,本来失恋并不会痛苦,是你不舍的情绪导致痛苦) 而情绪的根源是(不存在的)自我,当我们看着自己的身体(色)、感受(受)、想法(想)、行为(行)和意识(识)的时候,我们制造出一种自我的概念。(这种自我是不存在) ③诸法无我。 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知的一切存在,纯粹只是空性,而我们不过将某种“真实性”附加或者标示于其上而已。 我们的习性执著于此梦幻般的世界,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因而落入痛苦和焦虑的无尽循环之中。 业(karma)这个字通常被理解为一种道德系统的报应——恶业与善业。然而,业只是一种因果的法则,不应该与道德或伦理混淆。 ④涅槃寂静。 所谓的“涅槃”不是指出一个实质的地点,而是从无明的困惑中解脱出来。 涅槃是一种喜乐的境界,因为没有迷惑、没有无明、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就是大乐!
感受:最大的收获就是,①不存在善业或者恶业,只是一种因果法则。②太过强调“我”“我的”是痛苦的根源。③任何事物或感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元素变了,都会带动其他事物变化,所以无常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