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物语》观后感摘抄
《木心物语》是一部由谭佳英执导,陈丹青 / 陈向宏 / 木心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木心物语》观后感(一):以木心,牧我心
第一次入门式了解木心先生!以前拿起哥伦比亚的倒影又放下。多次收看陈丹青的节目,至此结缘,那套木心文学回忆录,在心中一直是个灯塔。木心的小画,真的很神奇,羡慕绘画的人。可是我不会画。什么时候也能拿起画笔,拿起画笔是不是会像月亮与六便士,哈哈,那是保罗高更的金箍棒!希望乌镇行能不要忘记木心美术馆。
《木心物语》观后感(二):旧友
记忆最深的是陈丹青说看出木心画里有达芬奇,木心站在纽约的熙攘的街头说:你看出我来了。难得旧友,难得理解。
很羡慕那个年代,中美关系最友好的时代,那批追随艺术的在纽约的艺术家们,艰苦卓绝的求艺,分享共勉,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寻求通感。这帮旧友的友谊建立在绘画,文学,音乐上,由此生成的理解,尤为动人。
《木心物语》观后感(三):木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quot;文学是有趣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一般所谓热潮,我都比较警惕,然后本能地远离,往往热潮带来的狂热常常带有盲目的成分,常常也带有浮夸和因循时事的修饰。但在他晚年国内的“木心热”,我和很多人一样被卷入里面,和很多人一样,被他的经历震惊,被他的小诗里那种后现代的时髦感吸引,似懂非懂,但却充满满足感。对于木心先生,我能说得不多,只是一个对他感兴趣的人。
是什么原因 没有提呢
为什么是140字呢
不过这么一来还真的想到一个问题
丹青先生说 木心老了说孩子话 说要在自己的展馆里放贝多芬的音乐
他说 这是不可以的 全世界的美术馆都不能放音乐的 这是不可以的
可是为什么这是不可以的呢 就因为全世界的美术馆都不放音乐的吗 ............
关于木心的纪录片,这几年陆陆续续出来,每部纪录片都有他的学生陈丹清作客。比如《我的师尊木心先生》、《归来的局外人》等等。《木心物语》是其中一部。
《木心物语》观后感(六):木心老先生
静下心读木心老先生的书,
你会越来越喜欢他,
见解是那么有趣,
文学家大部分看透这个世界会抨击黑暗面,撕扯美好把丑陋展现给你看,但木老的作品,没有那种绝望感,反而有的地方让我们还相信世界的美好所在。“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皆可原谅”。即便遇些不如意,也只是淡淡写下“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但这一句话,也便包含人世的万般无奈。
《木心物语》观后感(七):今天不评分了
不到一小时的纪录片,放的多是已经知道的故事。
但还是会时不时被打动。
之前初次看他的书觉得这个人怎么可以这么有意思。后来没有继续读多少,其实也不配做木心的拥趸。
他说知名度来自于误解,其实世上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
只能去读,去看他的作品,不求甚解,能看已是走了运。
得《木心诗选》那天,和南周的同事聊到他。当时还不知道南周旗下的南瓜视业在做他的片。
我说很有趣,很有意思。同事说可是也太惨了。
走马观花地看完木心先生的一生,还是只能为他感到可惜。
他说艺术是要有所牺牲。
但他牺牲了太多东西。不知道他去世后这一股狂热是不是也是他的牺牲。
他的书还是凶多吉少,他的庞贝依旧是废墟。
而我们依旧什么也不知道。
今天不评分了。
《木心物语》观后感(八):功成名就乎,壮志未酬也
看样子是定局了,巴黎的盘子洗不成了。奋斗,受苦,我也怕 。看样子就这样下去了。平日里什么乐子也没有。除非在街上吃碗馄饨。有时,人生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有时,波德莱尔真不如一碗馄饨。
哀愁是什么呢?要是知道哀愁是什么,就不哀愁了。
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这样的,有些事还没有做,一定要做的。
另有些事做了,没有做好,明天不散步了。
他们问你是流亡作家吗?我说no。我是散步散得远了,散到了纽约。
庞贝册封我的封地时,庞贝已是废墟。
他说,关掉关掉,心乱如麻,还听什么音乐。不知道前途在哪里,不知道路要怎么往下走。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你有脾气,可以。要大,发到全世界去。
去吧去吧,我的书,你们从今入世,凶多吉少,没有人会像我这样爱你们。我还是为你们祈祷。
要得体,还要有趣。
死亡对我而言是休息,生活很累,终于到休息的一天了。
《木心物语》观后感(九):随手记
孙牧心,桐乡人
有时人生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有时波德莱尔真不如一碗馄饨。
我们曾经是小说的儿子,我们曾经是电影的儿子,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了。
高山流水固难求也……我还想做文艺复兴的梦。
哀愁是什么呢?要是知道哀愁是什么,就不哀愁了。
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这样的。有些事还没有做,一定要做的。另有些事做了,没有做好。明天不散步了。
56岁才举办第一次个展(在哈佛大学)
渐老。渐如枯枝。晴空下,枝桠纤繁成晕。后面蓝天,其实就是死。
在纽约为华人艺术家开坛讲学,前后五年。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晚晴小筑
去吧去吧我的书,你们从今入世,凶多吉少,没有人会像我这样爱你们,我还是为你们祈祷。
我有两个孩子,文学是弟弟,绘画是姐姐。在纽约,姐姐养着弟弟。回到中国,弟弟的风头大过了姐姐。
功成名就乎,壮志未酬也。(辞世手记)
1928 乌镇少爷
1946 杭州画徒
1977 文革出狱
1982 留学美国
1995 伦敦郊游
2006 乌镇归根
《木心物语》观后感(十):《木心物语》:在“晚晴小筑”的墙外徘徊
文学是有趣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1927年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东栅,后分别在杭州、上海学习美术。“三进三出”后,1982年旅居纽约,并与2006年回到故乡古镇,直到2011年冬逝世,享年84岁。
《木心物语》是由南瓜视业推出的最新纪录片,每集十几分钟,共三集。按照时间线的顺序将木心的生活轨迹分割成上海、纽约和乌镇三段。
第一集:上海倒影
窃以为明月清风易共适,高山流水固难求也没有想到的是,木心是在56岁才去纽约的。所以这一篇的跨度较大,讲述了他从孩童时代到青年时代、直至中年时代在上海的经历。
出身于乌镇大家族,7、8岁了还需要保姆抱出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