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心师:欲望之笼》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读心师:欲望之笼》读后感摘抄

2020-06-25 23:0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心师:欲望之笼》读后感摘抄

  《读师:欲望之笼》是一本由向林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读心师:欲望之笼》读后感(一):《读心师:欲望之笼》:欲望可有不可纵

  美剧《lie to me》是我接触过最早的利用心理学探案的推理故事主角莱特博士拥有自己研究所,善于通过识别人的面部表情分辨情绪心理,并协助警察屡破奇案。

  虽然这部剧早就完结了,没想到利用心理学破案的推理小说却如此火爆,比如《食罪者》系列,《读心师》系列。

  《读心师:欲望之笼》作为该系列之一,与《lie to me》如出一辙。读心师沈跃打入传销组织,破获重大诈骗案为主线,于扑朔迷离罪案按图索骥,不仅寻获了离家出走男子,还与犯罪分子正面交锋,最终将其绳之于法。

  书中描写沈跃的部分,无论是游戏测字,还是分析涉案人员的心理,甚至是身边徒弟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法眼。这种神乎其神的心理对战,对于读者来说,确实很过瘾

  纵然故事线索繁多,然而所有这罪案背后的人都在围绕着心理学中的鸟笼效应转转,也就是他们都被自己内心不可抑止的欲望收入笼中。

  梁漱溟曾经说过:“在这个时代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有一个大的欺骗他或耽误他,容易让他误会或让他不留心的一件事,就是把欲望志气。这样的用功自然不得其方,也许他很卖力,因为背后存了个贪的心,不能不如此。”

  虽然这是他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山东进行乡村建设运动时期研究同学的谈话,然而将此话放在现在来,仍然具有警示意义

  欲望人人都有。就像朱羽衣父亲,身为中学老师的朱驯,可能李白附体,总是觉得自己可以干一番大事业,结果被传销组织成功洗脑,甚至成为“洗脑专家”。

  诈骗犯欧奇术更是得意于自己的犯罪手法高明头脑灵活,却对自己的初恋耿耿于怀心怀不轨,最终作茧自缚

  就连沈跃的助手匡无为也几乎被自己对爱情渴望冲昏头脑,好在总有沈跃的及时提点。

  欲望本无善恶之分,关键是在于如何控制。作为一种本能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动力。但是欲望过于强烈,则会否定或者剥夺他人的生存权利,也会蒙蔽自己的心智,所以才会有这么多让我们唏嘘不已的故事。

  但是我对主角沈跃的欲望更为好奇。作为故事中神一般的存在,沈跃几乎是时时刻刻处处都能关注到任何一个人细微表情,和这样一个拥有着“玲珑心”的人在一起相处,就像没穿衣服一样压力不大吗?

  作者书中还间接关注了偏远山区开发和农民生活的艰苦不易,为沈跃的形象注入了一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底色,更凸显其一身正气悲天悯人的性格,这个男人的形象太完美了。

  主角有高光可以理解,但是过于传奇便有不真实的感觉了。也许善于明察秋毫,触碰灵魂,探寻人心的读心师本该如此吧。

  《读心师:欲望之笼》读后感(二):破釜沉舟的一败涂地,欲望之笼的插翅难逃

  《读心师 欲望之笼》是心理学破案推理小说,作者是向林,一位90后作。其实《读心师》是一系列的连续销售,不过案子的本身是独立存在的,所以若单独看某一本的话,也不会出现看不懂的问题。

  本书案子的主线是沈跃的心里咨询团队刚刚加入的朱羽衣父亲失踪的案子,由此沈跃在心理学展开的分析,来破获此案。而若是一般的失踪案,直接立案警方就可以调查了,可是朱羽衣的父亲偏偏留下了字条,是自己主动失踪,究竟去了何处便成了本案最大难题。

一、认清现实,也是一种责任

  朱羽衣的父亲朱驯,是一位酷文学的诗人,骨子里充满了浪漫情怀。于是抛弃一切音信全无,这便让我想起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主角也是抛弃一切音信全无。由于本人年纪尚小,无法理解婚后几十年的状况,但是爱与责任的牵绊是每个人应该承担的,也正是因为这份牵绊,才不会让人觉得孤单。有时候破釜沉舟是一种魄力,但有时候也会一败涂地。有时候以爱之名而放手真的很难令人接受。

  朱驯的离开,给妻子和女儿带来了很大伤害。本书围绕的心理学是鸟笼效应,将朱驯追求的浪漫与自由解释为了鸟笼,失踪便成了效应。而朱驯正是步入欧奇术的传销组织,在巨大利益的鸟笼面前,无数“朱驯”前仆后继。故此,冷静地分析当前局势,也是最要紧的责任。

二、爱情,趁虚而入还是画地为牢?

  匡无为是沈跃团队的一位助手,在沈跃打算打入欧奇术传销组织内部带的唯一一名助手。本书的爱情线有一条是匡无为喜欢上了朱驯的女儿朱羽衣,一方面,匡无为纠结若在朱驯失踪期间告,便是趁虚而入(朱羽衣心里脆弱时刻);另一方面,他又为了帮助喜欢之人而愿意积极的解决这个案子。我觉得还是看出发点,匡无为是真心喜欢朱羽衣,沈跃也在后期为他解答了这一困惑。

  另一条感情线是欧奇术对于初恋女友夏可欣的执着。学生时代的身份之差与后来的家财万贯还是爱而不得的痛苦,与后来得知初恋婚后生活不幸福的圈套而言,欧奇术都只是想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在最后沈跃抓捕这位大BOSS的时候,是沈跃为欧奇术画了一个圈,最后成功抓捕。在这里我有一点疑惑,本书在前文中写道,欧奇术是一位非常狡猾的人,而且多次解散公司再重新开始,因为单单抓捕欧奇术而找不到传销的重要证据,为何结局并没有交待这些证据只是还是回到了抓人要紧,在以不转移资金为前提,就如此结束了,总觉得少了些许什么。

  “我从来不会强迫任何人,只是将他引入自身的欲望之笼。”本书在第一章的猜字情节还是很吸引人的,在情节的紧凑处理的很不错,作为破案小说非常成功,同时也为所有读者敲了一钟,在看似巨大的利益面前,或许背后是更大巨坑,千万别做了被利益冲昏头脑的那只鸟儿。

  《读心师:欲望之笼》读后感(三):《读心师:欲望之笼》——一次直击人心的高智商对决,让人参不透的读心之术华丽登场

  《读心师:欲望之笼》是一本心理学推理小说,它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看,适合喜欢推理、悬疑题材的人看,适合想了解这个故事的人看。无论是专业爱好者,还是围观群众,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或许可以先了解一下“心理学”究竟是什么?

  一、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工智能、IQ、性格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另外,它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因为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生理或心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实际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有关,人类心理活动其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了解心理学是什么的意义在于能让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正确认识到“读心师”不是神,他们没有天赋异禀,他们只是相对全能,他们可以利用所学,给出自己最专业的判断,有时候在我们看来甚至有些神乎其神。

  二、本书中的读心师

  本书的读心师我觉得并不是只有沈跃一个人,欧奇术又何尝不是。

  沈跃是本书的主角,他是很多人眼里“神”一样的存在,他是“神算子”,给人算字的时候,他能猜中测字人的诉求,给人答疑解惑,但你以为他看到的仅仅是纸上的那个字吗?这“神算子”的背后,更有对一个人的察言观色,对一个人的了解,对对方所处角色的设身处地的逻辑推理,当然他遇到的这些人也都将成为他心理学知识的积累和案例。也许他太了解人性,见过太多的人,所以他太明白纵欲的后果必将反噬,所以他选择成为一个正义的“读心师”。

  欧奇术呢?高智商罪犯是他的标签,因为他同样懂得如何操纵和利用人心。他将自己的角色包装为富豪,获得同学信任,融资几百万之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他为什么可以做到如此?一来他的演技到位,他势必研究过富豪的样子,才能惟妙惟肖骗取他人信任;二来,他太明白心的弱点和欲望,这是他行骗的底气。

  聪明如沈跃,但他也是突破重重阻碍,从细节中找到破绽,最后才查到了欧奇术的落脚点。而他面临的则是更大的难题——传销组织。传销一直是令人诟病的存在,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以暴力限制人的自由,二是以洗脑来操纵人的行为。

  沈跃深入虎穴,卧底传销组织,与欧奇术展开正面对决。这是正义者与罪犯的对决,更是两个“读心师”的对决,他们一个以读心术“蛊惑人心”,一个想用读心术“解救人心”。谁又会是笑到最后的人呢?

  三、书里书外的我们

  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他们的很多行为,也对应现实中的我们。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会同书中人物一般,活得如此极致。但我们与他们也有很多相似,也许沈跃的建议于你也有用。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希望知识成就的是一个更为聪慧、理智的你,而不是用来蛊惑人心。

  《读心师:欲望之笼》读后感(四):有一种欲望,还叫“梦想”

  我是个内向的人,与现在相比,小时候似乎更为沉默,不太喜欢热闹的场景,更愿意静静地观看,很少主动去与别人交谈,似乎更多的时候是在与自己交谈吧。

  不知这些评价是否连我自己都觉得不是个很正常的人了,但记忆中的自己曾经就是这样,从小就喜欢看什么微表情、血型分析等等的文章,由聊天而获得的信息远远少于分析得出的结论。

  悬疑、推理、心理学等是我喜欢的类型,所以当看到《读心师》这本书时,仅看到书名就被深深地吸引住,我毫不犹豫地就扎了进去,而根本没有留意到原来它是向林老师的系列之作。

  《读心师:欲望之笼》是一个曲折的故事。

  一、故事从一个猜字游戏开始。

  (一)大、摄、命、全

  心理咨询师沈跃在闲暇时与众员工玩了一个猜字游戏,随意写一个字就可测出发展的结局,诊所有人写字测爱情,有人测生育、有人测健康,一个“大”字看出了对女朋友的不满意;一个“摄”字看到了爱情在招手;一个“命”字测到了期待子嗣的心情,一个“全”字算出了逝去的故人……几个人下来屡试不爽,让人惊叹,但无论多么神奇,毕竟都是或多或少相互了解的人,游戏的成分多些。

  (二)“失”

  接下来这个字就厉害了。她是新来的治疗师,名叫朱羽衣,她写了一个“失”字,想问一个人的下落,没想到沈跃就凭这“失”与“朱”的字形与字意,竟然猜测她想打听的人是她的父亲,她的父亲失联了,而朱羽衣来这里的目的也是寻求帮助找到她父亲,看似不靠谱的这些推断,没想到全中啦!

  (三)“木”与“过”

  羽衣的父亲朱驯是个老师,喜欢写诗,是个浪漫的人,但人到中年却突然萌生了想重新活过的念头,世界那么大,他也要去看看……

  或许是不想让人打乱他的计划,他的书房整理得毫无痕迹,连用过的电脑也清理得干干净净,但沈跃还是在一个笔记本中看到了朱驯涂鸦留下了“木”和“过”这两个字的印痕。

  通过对朱驯生活过往的了解,终于通过爱女羽衣学习舞蹈这条线发现了“欧奇术”这个名字,并由此判断出他的出走定与这个人有关。

  二、勇闯虎穴的斗智斗勇

  走过了猜字游戏的惊艳,来到了高手过招的惊险。

  欧奇术,曾经在境内组织同学聚会,装作富豪模样出手大方,与同学融资几百万后跑路了,再无音信,想必还有其他身份并化名逃往外国。

  沈跃绞尽脑汁、按图索骥、还原心理,终于发现了蛛丝马迹,在警方的协助下查到了欧奇术的落脚点,那是一个传销组织,并推测出朱驯也一定身在其中,至于是身陷囹圄不得脱身,还是已被洗脑甘愿坚守,结局不得而知。

  一场离奇的自杀案,让他看到了该组织中的一个小头目尚未泯灭的人性,读心大师沈跃决定化为老师的身去当卧底,他与助手匡无为共赴虎穴,直面犯罪天才欧奇术,两强相遇勇者胜,沈跃的心理学大法能否战胜传销组织,是去给人洗脑还是被洗脑,这是一场高手间的过招,步步都有险棋,生存,还是毁灭?鹿死谁手,还是请读者自己跟随着向林的讲述走到终点,我就不剧透了。

  三、欲望之笼

  这个故事归根结底是一个关于欲望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软肋,每个人都有欲望,欲望就像个鸟笼,摆在那里,吸引着你,也等着你往里钻,一点点地往里面填充,这是心理学意义上的“鸟笼效应”;当人们被这些欲望控制得一步步走得越来越深,不能自拔,如同绳索一般束缚其中时,则是陷入了囚徒困境。

  这些欲望有的是因为金钱,有的是美色,有的是权力,有的是享受,食色性也,似乎也能理解,但让人震惊的是,还有一种欲望,叫做“梦想”!就如欧奇术所说:

  “我从来不会强迫任何人,只是将他引入自身的欲望之笼。”

  我不知当人们为了自己所谓的“梦想”而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时,那将是一种何等的悲哀,迷途而不知返,俗话说,方向错了停止就是进步,而越努力错的越远……

  我说不清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梦想”不要失去理智的控制,或许这些也都是蕴含在人性之中吧,人性终究是禁不住深探的,或许淡泊名利,安于从容过一生,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吧,世界那么大,我们都想去看看,但终究,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想要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才是更多人最终追求的幸福生活吧。

  虽然这是一部集心理学、悬疑推理于一体的小说,但由此而引申出的这个问题给我的震撼却是强烈的,我喜欢这种人性的探讨,更喜欢这种给予心灵的冲击,作者向林有过经商、为官、从教等丰富阅历,奠定了其作品丰富的层次感,很是喜欢,那么接下来,我要去读他的另外几部系列作啦~

  《读心师:欲望之笼》读后感(五):从《独白者》到《读心师》,趋于现实的心理学小说

  以前从来没有看过作者向林的作品,稍微看了下豆瓣,原来已经是一个出版过十几部小说的成熟作家,从刚开始创作时候的医学小说到都市小说再到真正让他出名的心理学悬疑推理小说,向林一直在自己钟爱的文字领域内寻求最适合他的那条路。

  在开始阅读本作之前,本来以为这是《读心师》系列的第三作,想不到在稍微做了点功课后,发现这部作品已经是关于心理学家沈跃的第八部长篇作品了,前面5部作品以《独白者》系列名义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重点在于沈跃和其他心理学家在催眠领域展开的较量。为了大致了解人物,我在看本书之前匆匆看了《独白者》的第一部,其他六部作品由于时间关系都跳过没看。

宣传语“心理学破案推理,我们是专业的!”让人无语。

  在这里聊一下主角沈跃的前史,让直接看这部作品的读者有一些印象。他第一次出场是作者在2017年1月出版的《独白者》里,一出来就是他的表妹陈乐乐被作为人质,而警察已经准备狙击手击毙劫持者的紧急情况。但不可思议或者说是主角光环之下,从来没有见过主角的警察竟然同意让他进行谈判。判断顺利进行,由此也得到了警察的信任。在系列第一部中阐述了沈跃的过去,他的前妻和女儿因为他破获的案子被别人报复,在一场火灾中丧生。而他的妻子和他离婚的原因是他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别人的微表情,窥探别人内心的隐私。在《独白者》中,沈跃喜欢面对当事人提出问题时观察对方微表情并据此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这种自问自答是他的一大特点,也可以说是《独白者》书名的由来。

  在五本《独白者》结束之后,作者开始了《读心师》的创作,实际上仍然是延续了沈跃的故事,从系列第一部就出场的几个主要角色一直到这最新一部还都有表现。主角沈跃和女警康如心结婚了,甚至已经怀了宝宝;警察曾英杰和沈跃的表妹陈乐乐也结婚了。而本作一开始就出现的彭庄、匡无为、侯小君三人是在系列第二部《独白者2:父亲》中第一次登场的,被沈跃收编到了他的康德28号心理咨询所旗下,算是固定的班底了。

  本作的副标题《欲望之笼》在沈跃解释心理学中的鸟笼效应时就已经点了题。人们在偶然得到一件本不需要的东西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继续围绕这件东西添加其他不必要的东西,说穿了就是人无穷无尽的欲望。按照作者自己说的,《读心师》三部作品第一部说的是蝴蝶效应、第二部说的是破窗效应,而第三部就是说鸟笼效应。围绕主题展开故事这个想法非常好,但是在书中不断地重复强调任何犯罪都是鸟笼效应,还每次都要把什么是鸟笼,什么是鸟说得一清二楚,这种写法就稍显低级了一些。有些话不用说出来,让读者自己领会就行。

  本作的故事是从为新加入沈跃心理咨询团队的舞蹈师朱羽衣寻找他离家出走后失踪的父亲朱驯开始的,而在寻访的过程中了解到朱驯可能是加入了传销集团,之后,整个故事的走向由一开始的找人变为了如何揭露抓获一个体量巨大的金融诈骗集团的首脑。这样梳理下来之后,可以发现故事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一步一步慢慢让诈骗集团首脑欧奇术出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们也很自然地跟着作者的思路开始了沈跃与欧奇术的斗智斗勇。

  欧奇术的金融诈骗采用的是最容易误导普罗大众的庞氏骗局,而他给所有投资者提出的投资回报率是一到三倍,正是在这种巨大的诱惑之前,人们被欲望冲昏了头脑。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向林给读者们的警示录,不断由沈跃向读者们提出警告。在书中还着重分析了金融诈骗的几种方式,也让读者们看过小说后能防范于未然,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对比系列第一部和这最新的一部,可以发现作者在叙述中有了很多改变。例如沈跃在办案时不再如同第一部一样自问自答,虽然仍在通过微表情窥探当事人的隐私,但不再直接表露于外。从写作上来说这样更加可以体现心理学的现实性作用,减少了在系列初期读者对主角那种近乎心灵感应超能力的心理学微表情应用的反感,更接近一个真实的生活中的人。而且他也从单打独斗升级到了将经验传授给其他人的授业者,无疑让读者对他的印象更加好了起来。这也许也是主角经过中间6部作品中遇到的人或事才慢慢改变过来的吧,但相比与其他国内作家的固定主角系列作,本系列能够让主角在精神层面上得到成长这一点尤其重要。

  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书中前期描写沈跃查找朱驯的过程主要通过对他离家出走前留下的几个字进行分析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对“木”字的解读就并不很能说服我。在书里沈跃查到了朱驯的红颜知己李素素,并由她向下延展出了后续的整个故事。如果沈跃觉得这个“木”字是人名的一部分的话,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 “木”是李字的上半部分才对,怎么后文中沈跃还要猜测这个“木”是不是“杰”字的上半部分呢?。而且这个伏笔到最后不了了之,文中关于“木”字的讨论段落之后,接下去中就没有相关的内容了,直到最后也没有关于“木”字的解释,算是创作中的小失误吧。

  另外还有一个我认为的bug,就是匡无为参加的所谓高科技公司的实地考察,虽然中间被下了迷药昏睡,但要说看到的机器人、智能汽车都是迷幻剂造成的幻觉,而且是在运送的大巴车上完成的似乎说不过去吧?如果解释成专门做了一个房间,里面放全息投影画面给客人看,那再加上简单的迷药可能更加现实一些,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参观过程中禁止客人实际触碰高科技的东西。

  就像《独白者》系列以沈跃和康如心结婚结束,《读心师》系列在这一部以沈跃和康如心女儿出生为结,两件事都是沈跃人生中的大事,作为故事的中断点也不错。接下去沈跃又会有什么样新的故事,留待作者慢慢向我们讲述了。

最后,还要表扬一下作者,在书中引用的现代诗都是征得了原作者的同意才使用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