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格兰贝的年轻人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格兰贝的年轻人读后感100字

2020-06-25 23:06: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格兰贝的年轻人读后感100字

  《格兰贝的年轻人》是一本由[尔兰]科林·巴雷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019-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格兰贝的年轻人》精选点评

  ●爱尔兰80后作家短篇小说集,这里有爱尔兰小镇年轻人的迷茫挣扎、沉沦,,以及酒精和性,整本小说集氛围如这些故事本身一样轻浮绝望,这是优点,也是限制变得更好的天花板

  ●在“微信读书”上完的第一本书。冷酷青春残缺人生

  ●爱尔兰版《麦田上的守望者

  ●《都柏林人》的郊区版。很像垮掉派的文风,却又带了点儿江湖气;比起爱尔兰前辈们多了一些放肆,少了几分内敛。这题材太适合拍英剧了,酗酒、嗑药、滥交、火拼, young skins在醉生死里怅然若失,在恣意妄为少年老成

  ●无敌好看

  ●破败 暴力 混乱 孤独 爱尔兰乡镇男性青年群像 角色特征不明 模糊黑色人影

  ●作者写的不是爱尔兰的小镇青年,而是全世界的小镇青年,但不是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那种有点文青范儿的小矫情,而是麦卡锡式的冷硬暴力,里面的主人公一言不合开始互殴,但即便一副道德沦丧的样子却又严守着一些道义准则,比如阿姆几乎没什么必要理由就干掉了一个人,但他的兄弟小丁遇害后他又豁出命为他复仇,就像麦卡锡的小说《长路》里,本来世界都嘎巴完蛋了,那个父亲却不断向儿子灌输宗教式的道德情操

  ●爱尔兰短篇小说之光,“硬汉柔情佳作,彻底打翻了“短篇合集烂尾”的论调。最爱《月球》和《倚马而息》,合上书仍能感受爱尔兰人细雨般湿漉漉、却润物细无声温存。抛开浮于表面的drugs,drunkard,loser,death,frustration 等,每个故事背后都有各自更深层次的情绪惊讶于作者的洞察力,情绪表达和措辞的精准。甚至可以说这是一本完美描摹钢铁直男摸索爱情真谛的小说:老男人坐在餐桌旁鼓足勇气发给远走高飞女孩废话连篇的短信、临死前打给前妻的最后一通尴尬的道歉电话、参加最爱之人葬礼后却再也没有回来的男人…格兰贝的年轻人好像个个都被现实伤透了,他们的青春是熟透了的水果突然发现“年轻”是一个美好却很残酷的词,你将注定不停地遇见又不停地失去,想起另一本书《美好的事物无法久存》

  ●2019079:啧啧!遇到这么一位语感绝佳的年轻人,书写的还是关于青春的恣意妄为、挫败和残缺。今天后浪文学的手抄特别适合这本书:“那些正面对世界宣战,为了赢得自由奉献一生的人,我觉得他们至少对这份痛苦诚实的。——村田沙耶香”喜欢《月球》、《假面》、《倚马而息》和《请忘记我的存在》,拍成英剧一定会好看。

  ●漫长的暑日是怎样把空气熬成了浓汤。青春怎么能苦的这样浓郁?只剩下啤酒花和晨雾是甜的

  《格兰贝的年轻人》读后感(一):这样的年轻人

  年轻人霸占的小说,往往不是什么好事;正如这本书所言,在这本书里的年轻人是残酷青春物语。

  青春这一主题一直是欲望、暴力、犯罪的伴名词。

  有情欲、暴力、死亡,但他同样不回避平凡、软弱、纯真、善良。你会看到年轻人的血气方刚和恣意妄为,随后是成长的裂隙与伤害,再到青春的挫败与死亡,最后是怅然回首。

  《格兰贝的年轻人》读后感(二):小书评

  格兰贝的年轻人是一本薄薄的短篇小说集,另有一篇中篇小说。你能看到爱尔兰的一个小镇上形色各异的青年人群像,有的孤独、有的堕落、有的暴力……

  读完每一个故事都给我一种“有些不甘心,但又只能这样”的感觉,怅然若失。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都透露着一股发霉的味道,丧,又丧得总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些什么。从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那个小镇上的年轻人们的残酷青春物语。

  说实话,作者讲述的故事,就故事性而言并没那么吸引我,但是他的文笔就吸引着我读完了每一个故事。你不得不佩服巴特雷驾驭文字的能。

  作者的文笔很不错,读起来比较流畅,偶尔加入一点幽默调和。要说最大的特点,我会觉得是“真实”,这并不是指我们亲身到过爱尔兰,看到了这个小镇上的年轻人就是这个样子,而是说作者描写得很真实,每一个故事我都仿佛站在那些场景亲眼看到一样,就像全息投影一般。(笑)

  《格兰贝的年轻人》读后感(三):《格兰贝的年轻人》

  在刚看到的时候就对它十分充满期待 硫酸纸的腰封 还有封面的设计 一切一切

  它也霸占了我2020年最喜欢图书的top1的位置

  书中有六个短片一个中篇 最喜欢的是 月球 和 倚马而息 故事中有情欲 毒品 暴力 死亡 也有那种平凡 纯真 善良 每个故事都弥漫着丧丧的感觉 这个世上哪有那么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像我就从来眼高手低 好高骛远的不断羡慕着身边优秀的人再审视自己是条烂鱼无限轮回..偏了

  月球里最喜欢的一句话“他都盼望着下次他从月球归来的时候能够见到她”像星星与野狗 永远追不上星星的野狗 只能在四下无人的夜注视着星星 哪怕露出獠牙也无济于事

  在爱尔兰这个阴绵绵 国土面积非常小的国

  阴雨绵绵,每天都在下雨,遍地都是酒吧,每个人每天都喝得烂醉的 年轻人们截然不同的悒郁 残酷 颓废

  就到这了 仔细一想在传播负能量 这个消遣的地方任何长文章都应该不会有人看的 如果有 拙笔裂文 感谢阅读

  《格兰贝的年轻人》读后感(四):被留下的

  本书作者科林·巴雷特是个八零后,出生在爱尔兰西海岸的梅奥郡,他以家乡为原型在故事里虚构了一个经济衰落的格兰贝镇。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虽然都以格兰贝镇为故事背景,但每个故事之间其实没有情节关联。 在第一篇《克兰西家的孩子们》里这样描述格兰贝镇“一座拥有五间放映厅的电影院,方圆一英里内大大小小上百间酒吧。”这本小说集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活动场所酒吧。毫无意外,酒吧成了格兰贝年轻人交集活动的场所,它们在那里喧嚣和躁动,失意与迷茫。故事的主角吉米和塔格是一对好哥们,吉米表面上对他青梅竹马的女孩马琳毫不在乎,但在他的内心却有着不能抑制的感情洪流。马琳随意与男孩们上床,在酒吧里旁若无人的大笑,对婚姻的草率态度都成为刺痛吉米内心的利刃。塔格外表粗鲁却是内心柔软,即使人们早已经对克兰西家丢失儿童的案子毫无兴趣,他依然不放弃寻找失踪孩子下落的希望。 相比《克兰西家的孩子们》的构思奇巧,故事《月球》的结尾似乎更能体现作者的匠心独运,一个疲惫的中年人对一个充满活力的女孩爱恋,如同他等不来她的短回复一样悲哀。 那个女孩的朋友这样看待爱情 “谈恋爱这事儿……说白了就像扔骰子。” 这种随便玩玩的恋爱观,从侧面表明了他痴恋的无望。 《假面》延续了之前故事里青年人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丑陋但却重义气的巴特成为小镇留下的人,年轻人们一个个走出去,走向他不熟悉的新生活。巴特所代表的旧传统旧的价值观念开始被这个新时代所遗孤立。而在故事《倚马而息》里打手阿姆他对妻儿的爱护,对朋友的忠诚义气同样体现了这种可贵的传统价值观。因对朋友的死感到抱歉,阿姆即使拼尽最后的生命也想要去弥补朋友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2010年前后蔓延到作者所在的爱尔兰小镇,使年轻时的作者科林·巴雷特从温柔乡中,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里跌落。那场持续数年的经济危机不仅摧毁了爱尔兰的经济,也给同作者一样的年轻人的心里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痛。作者在青年时期经历了国家经济形式从起到落的过程,从中真切体会到这一地震般的经济大萧条对年轻人的影响,我想书中人物的失意与迷茫正是作者一代人的真实写照了。

  《格兰贝的年轻人》读后感(五):爱尔兰的残酷青春

  y 谷立立

  “你或许从未来过我的家乡,但你应该知道这类小镇。”爱尔兰作家科林·巴雷特以简洁有力的话语,开始了他的小镇叙事。这是短篇集《格兰贝的年轻人》里的一篇。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轻轻揭开了蒙在小镇头上的面纱,“国道旁的某条岔路,路尽头的某个工业区,一座拥有五间放映厅的电影院,方圆一英里内大大小小上百间酒吧。大西洋近在咫尺,海岸线蜿蜒参差,海岬上海鸥肆虐……”

  正是在这样一幅多少有些落寞的画面中,一群无所事事的留守青年要开始他们的故事。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外面的世界了无兴趣,更不在乎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乡是否早就被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碾压成泥,只是一门心思地沉浸其中,与老旧的日子相互携手,就像一口吞下了太多满是陈腐味的老酒。甚至,他们更乐于向外面那个越来越发达的世界,展示自己的空虚与无聊。毕竟,好也罢坏也罢,格兰贝才是他们的家乡。

  从文学渊源来说,巴雷特与科尔姆·托宾最为相似。《布鲁克林》里,小镇姑娘艾丽斯在大洋彼岸回望远方那个“回不去的家乡”,言语之间有着无尽的惆怅。巴雷特偏偏选择了不跟随。他抛开乡愁,用6个短篇、1个中篇,勾勒出小镇格兰贝的轮廓。谁都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多少动人的故事,反正它的现在,以及由低迷当下引发出的未来,都被巴雷特原封不动地写了下来。《诱饵》开始于难熬的桑拿天。叙述者“我”和堂弟马汀却要在这个“把空气熬成了浓汤”的夜晚,开着车子四处漫游,寻找堂弟深爱的姑娘莎拉。

  车窗外,“一排排千篇一律的平房无声无息地从眼前掠过”;车窗内,因为失恋而精神萎靡的马汀瘫坐其中,“像一件随手丢弃的外套”。这是巴雷特的残酷青春。不过,这种残酷从来不是头脑发热的奇思妙想,更不是报纸头条的耸人新闻,撑起它的是真真切切的现实。《格兰贝的年轻人》大多写于2008年。彼时,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为整个世界带来了难以估计的损失。爱尔兰也不例外。一夜之间,原本快速发展的经济陷入停顿,无数年轻人因此失业,只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本已萧条的家乡,在熟悉的环境中寻找慰藉。

  《倚马而息》一篇,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混生活。一方面,混混小丁在“退休”拳击手阿姆的支持下,去找骚扰他未成年妹妹的老男人范尼根复仇。另一方面,阿姆五岁的儿子杰克患有自闭症,任何对日常生活轨迹的偏离都会让他深感不安,只有农场的马驹能为他带来快乐。在与阿姆的交谈中,来自美国的年轻女驯马师用“无所谓”来形容她在格兰贝的生活。是啊,世界那么大,去哪儿不行,又何必非得吊死在这棵老树上?她的反问就像当头一棒,狠狠地砸向阿姆。“你也一样。你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没错吧?你现在正当年,留在这儿干什么?”

  这样的质疑,就像恒定的画外音,回荡在小说的字里行间,等待巴雷特给出标准答案。然而,这个问题注定是无解的。至少,以不变应万变的格兰贝不会告诉它的下一代,应该去哪里、做什么。他们离世界太远,远得早已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多么落伍,更不知道未来将要去往何方。恍惚中,酒醉的阿姆看到镜中两人的脸,“如同月亮一样漂浮在高高低低的酒瓶排成的天际线上”。《月球》一篇,在戈尔韦上大学的姑娘玛蒂娜厌倦小镇生活的一潭死水。她告诉暗恋自己的瓦尔,“戈尔韦确实不远”,但对他来说,“那已经是月球了”。然而,瓦尔并不想离开。他知道,等到暑期结束,“那帮有脑子的家伙”都回去了,格兰贝仍旧是他的天下。他要留下来,与海岬上的海鸥一起,等待玛蒂娜下回“从月球归来”。

  应该怎么形容这种生活?与其说,留守是归隐乡间、韬光养晦,倒不如说是另一次搏斗:与生他、养他的小镇,与玩世不恭的自己。但事实上,没有人能轻易打败命运,成为人生的赢家。很多时候,他们就是患上了自闭症的孩子,“没见过的人或是没去过的地方都需要让他进一步熟悉,否则他会害羞,或是反应过激”。于是,过往的经历,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成了一堂扎实的人生启蒙课,“他需要理解疼痛的形成、持续以及消解,并借此勾勒自己的未来”。

  当然,疼痛并不会轻易消失,正如失败从来不会被成功所取代。如果把巴雷特的留守青年,称为新千年的“迷惘一代”,想来他也不会反对。他们与深受战争创伤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曾经被失败千刀凌迟,被生活折磨得体无完肤。只是,格兰贝从来不是巴黎,既不能提供流动的盛宴,也少有东山再起的奇迹。《钻石》里有一句话道出了回归的真相,“离开都柏林的时候,我的人脉已是一片废墟,我的前途同样一片荒芜。我唯一的想法只是找个地方裹紧衣袖,等待寒冬的来临”。问题是,格兰贝究竟是不是理想的避难所?真的只要“裹紧衣袖”就能轻松过冬?或许,这只是年轻人的一厢情愿。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谁又能指望远在地球边缘的格兰贝,会为他们带来咸鱼翻身的机会?

  于是,这些垂头丧气的年轻人只能躺在逼仄的客厅里,一边看着电视节目中大洋彼岸的同龄人,带着棕褐色的健康皮肤、一口漂白的完美牙齿,“正像哑剧演员一样互相噘嘴做鬼脸”,一边哀叹属于爱尔兰的“红头发的基因”很快就要消失了。然而,哀叹归哀叹,日子还是要过下去。既然成不了人生的赢家,那又何必东想西想、多做挣扎,还不如接受现实,乖乖地呆在原地。在每一个相似的夜晚,偶尔抬头仰望星空,看到被云雾遮盖的苍白月影,恍惚中想起心爱的姑娘,也算是对外面世界的遥望了。毋庸置疑,这是格兰贝的悲剧,也是爱尔兰的现实。但我们不必用“悲歌”来形容《格兰贝的年轻人》,更不能责怪巴雷特写得太过直白、太过真实。毕竟,杜撰童话的美好场景、熬制一锅心灵鸡汤,是容易的;反之,站在现实的土地上,还原世界的残缺,却是不易的。哪怕上天给了巴雷特一只自由不羁的笔,他也会用破碎的手法,书写身边的破碎。而格兰贝的一切,如果注定是现实的,也终将由现实来买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