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纯吃药控制情绪:乖孩子的崩溃,都是静悄悄的
作者:卡卡辛
马思纯又上热搜了。
在最新一期《看我的生活》中, 马思纯在和王大陆,佘诗曼聊天时说道自己曾经曾经在3天内减了7斤,却因为吃药又反弹8斤。
而这种药却不能不吃,因为她有睡眠问题,也被焦虑症所困扰,需要吃药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断药,就可能会出现情绪失控。
当被问到“情绪最疯狂时会怎样”时,她说:“身体会变得很僵硬,然后腿会很软,就我从床走到房门口,我都走不过去,很无助的那种感觉,不停喘气,然后眼睛还看不见”。
她的讲述平淡得像在描述一个第三者的状态, 而不是一个正处在焦虑症困扰的病人。
为了减少情绪的失控,即使变胖,她也别无选择,只能选择吃药。
马思纯这次的自爆让人有些意外,却也有迹可循。
从小,她就是个别人口中的乖孩子。按她的话讲:“好像我的人生被安排,被选择的时候是很多的。”
小时候不让吃零食就不吃,不让晚回家就拒绝同学们发出的唱歌邀请,大学专业是妈妈选的播音系,没有反抗,也习惯了自己身上“三好学生”的标签。
像她这样的乖孩子都有个共同特点:压抑自己的欲望,顺从他人的期待。而他们的崩溃,往往也是悄无声息,因为稍大声一些,就会打破乖小孩的人设。
01
“乖” 的背后是被压抑的情感需求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进行过一项关于“懂事”的调查,调查发现:
有78.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喜欢懂事的孩子。
从孩子出生起,我们都希望他可以做个听话的小孩,努力学习,不要交坏朋友。听话懂事,成了评价一个孩子的基本标准。
渐渐地,孩子为了做到父母口中的那个乖小孩,他们压抑了心里想调皮的天性,委屈了自己,只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与爱。
在最近热播的《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就是这样一个人人口中的乖孩子。
他拒绝帮助同学作弊,即使在学校被欺负,也只是忍气吞声,一个人走开。
他成绩优异,每次都是第一名;妈妈工作的地方离家远,他就乖乖吃饭,学习,一个人照顾好自己。
这样的他,让所有人都很放心,也想象不出原来他才是剧中最腹黑的那一个。
而他的黑化之路,其实说到底就是在他心底,认为只有乖才能赢得父母的爱。
就像他对爸爸说的那样:“我努力学习,是因为我觉得我不够乖,我常常想,如果我当时更懂事,您和我妈也许就不会分开了。”
于是, 他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因为不想让那个视他为骄傲的妈妈失望,不想让那份好不容易得到的父爱消失。
此时的乖小孩,已经变成了一种束缚,这份束缚让他忽视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去满足别人对他的期待。就像在听到妈妈大庭广众之下自爆“开房”丑闻之后,面对妈妈递过来的那杯牛奶,他整个人是愤怒的,但是仍然一饮而尽。
当人的情绪被长期忽略时,在遇到外界刺激,大脑就不能形成正常的反馈。
乖孩子被压抑的那些需求和情绪不会凭空消失, 那些情绪会彼此纠缠直到失控,他们或是用自责代替愤怒,用冷漠代替恐惧,用麻木代替悲伤,最终成了最难预测的那个孩子。
02
那些长大的乖孩子变成什么样了?
有心理学家说: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后普遍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太多的乖小孩长大之后成了不会拒绝的“烂好人”, 无论是工作还是爱情。
在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中, 女主笑容明媚,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和一个相处多年的男友。
然而这样一个女孩,其实在无数次的深夜,都会想到死。
在工作上,每天免费加班为同事收拾烂摊子,甚至明明不是自己犯的错误,却只能为了公司的利益独自跑去给合作方道歉,甚至跪下表示诚意。
在爱情里, 为了讨好男友,而不穿自己想穿的衣服,看到别的女孩肆意洒脱的样子,也只是投去一些羡慕的眼光。这样的讨好,却没能挽留住爱情,结果被男友的前女友登堂入室,自己只能黯然退场。
她其实有无数次说不的机会,却永远都说不出口。也许是成长的过程中,她一直是那个别人口中的乖孩子。直到长大之后, 她也渐渐习惯了这种顾及所有人的感受,却默默吞下委屈的性格。
然而,无论是工作还是感情,卑微讨好的样子无法得到任何的尊重,只会招来一些永不满足的吸血鬼。
就像作家陈岚的好友对她说过的那样:“你配得上世间最好的爱。你不要这样不爱自己,觉得自己不配。你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很低的位置。过度的付出,圣母人格,必然招致吸血鬼巨婴。”
讨好型的大人,大都曾经是人人口中那个乖孩子。他们顾全了别人,却唯独忽略了自己。
童年对人的影响就如日本心理学家加滕谛三所说的那样:人类在幼年时期一旦选定了某种行为模式,即使是成年后也不能改变。
03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做自己的C位
前两天, 《如懿传》中的海贵人张钧甯在微博晒出一组照片, 短发的她和朋友一起放烟火,奔跑, 谈吉他,活出了所有女生心中所盼的那样:按照自己的意愿,为自己的人生而活。
其实,17岁之前的张钧甯也是人人口中那个乖小孩。
如果不出意外,她将按照父母所规划的那样,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律师。
然而, 一切的改变源于17岁那年。因为被选入学校的礼仪队,每天的排练导致了成绩下滑,妈妈坚决拒绝她再去参加排练。
她说出了人生中第一句反抗的话:“这究竟是你的人生还是我的”?
从这句话开始, 她摆脱了乖小孩的桎梏。而她同样也很幸运,遇到了尊重她的父母。当第一次听到女儿的反抗时,妈妈虽然吃惊,却愿意放手,让女儿活出自己的样子。
父母希望孩子做个乖小孩,是因为在我们的认知中,乖小孩就等于好小孩,好小孩才能一路坦途。
然而,我们忽视了,乖,其实是孩子对父母的爱, 却真的是他们自己内心所爱吗?我们要的乖,会不会是我们的控制欲在作祟呢?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我从来没有控制孩子,我很开明,我尊重他的意愿。
但是,台湾教育名家李崇建老师在他的TED演讲《教育孩子如何成为自己》中,指出了我们大多时候是一边让孩子放飞自我,一边又让他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他举了一个例子:当我们很“开明”地询问完孩子意见,紧接着我们又常会皱着眉头问,“真的要这样做吗?你想清楚了吗?”
面对你的二次“质问”,孩子即便有意见,也都不敢再有意见了...
小孩子,其实比我们想象地更会察言观色。他知道他的不同声音,会惹来父母的不快。
而我们真正所说的让孩子做自己, 允许他们有表达情绪的自由,抒发不同意见的机会,其实答案很简单, 就是保证孩子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尽量让孩子舒展天性,通过自我探索变得更加独立和健康。
《无声告白》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不断的摸爬滚打,不断地脱下外壳,不断地捡拾碎片,才能在某一天和自己不期而遇。
身为父母, 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陪伴与支持,告诉他们一句:你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发脾气,可以犯错。虽然你不乖,但是你不是个坏小孩。
End
作者简介:卡卡辛, 左手执爱,右手执笔,与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共同探索前行。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家庭治疗研究院”:面向全球华人做两性关系、亲子关系、情绪管理、性格分析,短程快速治疗、原生家庭的科普及治疗。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猜你还想看:
1、口述实录:老公说,你都两个孩子的妈了,还不肯放过她?
2、深度:婆婆一句话,他砍死了坐月子的老婆
3、三胞胎被富人、中产、穷人家庭分别收养,20年后呈现惊人变化:改变孩子命运的,从来不是钱
4、空心病,比抑郁症后果更严重的心理疾病,正在侵袭中国千百万好学生…
家庭治疗研究院
你也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