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杀与创造之时的读后感大全
《谋杀与创造之时》是一本由劳伦斯·布洛克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1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书精华在于标题和腰封】马修逼死一个无辜的人,杀死一个杀手。不让哈森达尔竞选州长,让贝弗利避免可怕的命运,这是以死亡为代价交换来的新的开始,是create。谋杀与其他不同,是无法一耸肩就摆脱的负担。就此,murder and create 似乎与to be or not to be有相同意义。艾略特诗引Hamlet或许印证了这一点。
●有些太短了
●2018.07.20 两次逆转都基本在意料之中。
●无论情节如何,老布很擅长找到讲故事的切入点,这是马修系列第三部,每一部一开始总能吊起读者的胃口。在这个故事里马修试了一把勒索犯。——2018年2月3日。重新读过之后发现,实际上这本成书于《在死亡之中》之前,但是出版却在后,所以这一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斯卡德系列第二部。——2019年11月20日
●最近2刷中,喜欢马修大概是因为他虽然很丧,但是还是在慢慢前进着。就像我们一样。
●马修.斯卡德系列的第三部,故事垃圾了点,但仍喜欢这个远离家庭、朋友和同行的孤独浪子,虽然他游走在城市的边缘,游走在清醒和迷醉的边缘,但他始终不忘去教堂为逝去的生命点上那一支支蜡烛,并将十分之一的酬劳丢进募捐箱。这个故事还首次展现了马修的动作和暴力的一面。
●根本也没有推理啊。。。只是排除法。不过最后上了那女的还算是个完美结局。我喜欢。
●差强人意,三个被勒索的嫌疑人,不断抽丝剥茧,逐渐明朗的故事。
《谋杀与创造之时》读后感(一):三个目标
一人因见面而自杀,一个人因误会而吃官司,最后一人也逃不出惩罚。
政客说的,我不想杀人,只是很人抱怨而已,并不是我主使的。结果就有人死了。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人都是这样推卸责任,我并没有怎么样而已。
《谋杀与创造之时》读后感(二):谋杀与创造之时
这一本开始感觉有味道,作者文笔,逻辑,推理渐入佳境。最终通过三人财力状况,通过排除法确定嫌疑人,但也只是一种可能性,他是否主使,是否是凶手,凶手究竟是何人,最终也没有完全写明。结果也只能是让其放弃竞选,并没受到制裁,陀螺的仇也没有报。
《谋杀与创造之时》读后感(三):Time to murder and create
谋杀与创造之时创作于1977年,马修系列第三本。这时的马修刚离开警局不久,拿到了陀螺的委托。陀螺死后马修不得不接手他的勒索业务以找出到底是谁杀了他。马修不完美,他会纠结会摇摆会犹豫,但他也有原则,有同理心,有自己的坚持,这正是他的真实与可爱之处。
书名起得很工整,可以理解谋杀,但是创造了什么呢?毫无疑问,这改变了涉事三个人的命运。创造了这种改变吗?
《谋杀与创造之时》读后感(四):很失望!
本来是兴致勃勃的翻开书,因为这题目起得真不错~谋杀和创造是多么美妙的两个词~
但是,作为一个侦探迷,我不得不说
很失望⋯⋯
这本书毫无逻辑的推理,个人英雄主义的侦探,莫名其妙的人物出场,木有悬念的结局,还动不动来点动作片的镜头,只能说这部小说是个悲剧~
那个侦探真是急死我了~整一天生乐观派——二⋯⋯
而我花时间看更是悲剧中的悲剧~
也许这是美式侦探故事的习惯??不能理解呀~
《谋杀与创造之时》读后感(五):《谋杀与创造之时》书评
虽说是悬疑侦探小说,但着实让人失望。看到中间的时候,我脑补了各种离奇的结尾,总觉得事情不会那么简单。可是……它就是那么简单。这跟我内心的悬疑一定都不匹配,如此不错的开头到最后让人看得索然无味,以至于我都不想去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
唯一收获的是看到了那个年代美国“略底层”人士的生活图景,虽不全面,但那份落魄、无奈,都在书里,这或许也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日子。
2016.10.08 晚